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完整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完整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完整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运用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该定律广泛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其实,该效应在学校的运用也大有市场。赞美、肯定、信任具有一定的能量,切实改变人的行为,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位治校有方的校长,他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也颇有诀窍。每年对新录取的一批青年教师们经过短期的观察后,他总会逐一私下找个别教师进行深入谈话。他用诚恳的语言说:“从我多年的管理经验看,你很有教育潜质。而且,我翻看了你的个人档案资料,综合你以往的表现和我的主观判断,觉得你必定会成为我们学校的教坛新秀。你好好努力吧!”青年教师听到校长如此抬爱,内心充满着感激之情。然后,他耐心地给老师们介绍了一些入门技巧,提了些具体的要求。

经过正面积极暗示的青年老师们,感觉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如果不努力,觉得实在对不起校长的信任,也更对不起自己的实力。他们潜心钻研教材,积极向资深教师请教学习,翻阅教育报刊杂志。闲暇时间,就主动辅导学困生,不放弃每一个掉队的孩子。校长看到这些年轻教师的努力后,还会不断暗示,他们能够走得更远。经过这些激励,青年教师很快成长起来,快速站稳讲台,干劲越来越大。最后,这批新人果然成为名师。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师资培训上的运用。

一位教师,刚接手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后,该班违纪违规现象普遍。男生如同混世魔王,三天两头打架斗殴。女生游手好闲,争风吃醋,嚼舌根,说是非。比谁穿着好,谁长得漂亮,谁的身材棒。他看到整个班级的学生们在大环境的感染下,缺乏了学习的斗志,根本没有任何的理想。他们不相信自我,觉得自己不是上学的料。大多数学生自暴自弃,上课要么是不举手回答问题,要么是故意出洋相,看着老师生气,却又无可奈何他们。课下,不交作业,或者乱抄写一通。逃课、早退,是家常便饭,抱着破罐子乱摔的心态,他们厌学情绪严重。该位教师采取了迂回鼓励的策略,他悄悄去找别的老师,邀请别的老师到教室里面听课。起初,个别的教师根本不愿意去,那样无可救药的班级去了也是白去,还会生一肚子闷气。他就死缠硬磨,陪着笑脸,好话说尽,等到人家答应后。他又立即在夕会里做宣传鼓动,“某某老师听说我们班变化很大,他不相信,明天要亲自来验证一番,我相信大家都能够克服缺点,在课堂上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你们能做到吗?”孩子们睁大眼睛,充满了惊讶。要知道,每个老师提起这个班就会头疼,根本不会有人来听课的。可是,看到班主任斩钉截铁的语气,他们似信非信。老师看着孩子们的表情,继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喊着:“你们一定可以做到?大家说,是不是。”果不然,第二天教室的角落里面摆放了一个干干净净的凳子,那位碍不过情面的老师终于坐到了后面,所有的孩子们挺直了腰板,聚精会神地听讲,教师采取分层的策略,根据每个孩子的成绩设置相应的问题,不少孩子竟然主动举手回答,赢得了教师的赞扬。

此后,班主任继续采用了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借助正面的心理暗示,给予学生大胆的鼓励,动员更多的老师们听课,他巧妙地告诉孩子们,越来越多的老师看到了他们的进步,很想亲自过来看看每位同学的表现。学生们开始深信不疑,因为他们自身的改变,其多数学生的成绩正在微弱地提升。为此,他还反复找到校长,说动了校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当校长本人走进教室那刻,孩子们彻底震惊了。他们开始更加发奋,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一定会做到,而且会越做越好。这个班级以后的整体成绩得到了飞跃般变化。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没有一个人天生喜欢被轻视和忽略。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渴望成为一名英雄的心理,都希望能够得到尊重和认可。只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个体面对社会、同类产生了自卑、厌恶,从而一蹶不振。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基于心理的归属感,遵从马斯洛夫的需要层

次理论,管理者找到教师的闪光点,教师借找到学生身上的潜在优势,同时放大这种优势,他们就可能朝着优势的方向去打拼、奋斗,从而创造出令人惊喜的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原创: zzb 一、图书信息 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 二、作者简介(来源百科) 朱瑟琳·乔塞尔森,着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三、总结 第一部分人际关系中存在幻想 要理解幻想的产生,需要回顾婴儿早期认知世界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概念,连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困难。他有任何需求都可以从母亲那得到满足,所以婴儿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安慰。20世

纪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婴儿理解外在事物时会产生幻想,例如幻想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他从泰迪熊上找到安慰,对于成长阶段的婴儿,这是他认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即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连接。泰迪熊本是一件玩具,是婴儿幻想让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义,这件玩具对婴儿来说变得跟妈妈一样重要。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被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时候依靠非语言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靠猜。例如两个同事相见,互相问好,各自都会把一句早上好在心里翻译一遍,如他跟我说话是不是有点冷淡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旁白的,所以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人们情感层次虽然丰富,但往往靠猜,你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进而决定下一步如何对待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虽然幻想是无意识的,但是否有倾向呢?作者认为是有的,而且他认为幻想的方向取决于你的需要,即你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你看人的滤镜。你会想象这个人是你希望或害怕的样子,然后用这层滤镜推测这个人心里的反应,想象他对你的反应代表什么含义。每个人的滤镜不同,这就造成同一个人的表现被解读为不同特质。你会把自己解读的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谈期待心理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关注。期待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幼儿发展中,它们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作用,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实验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奇迹。本文就是想通过一些实例来阐述“期望效应”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期望各位教师和家长能对孩子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更多一些期望,让他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谈期待心理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发展和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社会和周围环境对他的期待,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同是一个人,当他被淹没在人群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时,他平平庸庸;而当他换了一个环境,在那里被周围的人们寄予厚望的时候,他却能与从前判若两人,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说的就是这种神奇的期待效应。 一、期待心理的理论依据 所谓期待是将一种状态或事件同另外一种状态或事件联系起来的特殊心理表征,期待就是希望。比如,如果A帮助B,A就希望B对他表示感谢;可见,期待是一种内在化的心理表征,是人们认识的一部分。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的关注。期待的力量是伟大的。在幼儿发展中,它们可以起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作用,许多研究说明了这一点。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加州旧金山市奥克学校进行实验后提出了“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

学校教育特色对课程的作用

学校教育特色对课程的作用 学校对教育特色的追求,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南。教育特色 既是一间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培养什么人这个目标的高度统一,也是学校的综合教育活动长期累积起来的具体体现。运用教育特色 作为指导,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开展和实施学校的德育课程,是本文的阐述重点。 一、挖掘学校文化,定位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育特色是“砺志教育”。确立此特色,源自于我校的 学校文化、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和现实需要。首先是学校文化。我 校所尊崇的客家精神,其中包含有“志在四方”、“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核心内容。第二是历史传统。在永泰村的地界上, 古代有一条蜿蜒北上的小路,曾是广州城众多书生进京赶考的必由 之路。村民们为彰显这段历史,把书生们聚集一块休憩之地取名为“官厅窿”(现名“官厅路”),以此激励自己的子孙后代刻苦治学 考取功名。第三是地理环境。作为独特的地域标识,永泰小学背靠 一座叫磨刀坑的山丘,山上有块巨大的卧石,过去永泰村民上山砍 柴必经此地,在磨刀石上磨砺刀斧,夯实手柄。因此,磨刀坑、磨 刀石、磨砺等词语成了当地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二、依托教育特色,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砺志”教育特色的指引下,构建了具有我校校本特色 的德育课程体系:砺行活动性课程社团活动篮球、七彩动漫、书写 人生、舞蹈形体、科技梦、艺术体操、长笛风情德育活动“穿衣戴帽”、“砺志”礼、“砺志”节、值周班、重走砺志路砺能环境性 课程春夏秋冬社会实践舌尖之“旅”、消防实践基地、垃圾处理厂 实践基地“、蓝丝带”行动

三、德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通过教育特色“物象化”,实施德育课程 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把特色“物象化”,把环境性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每天都能看见、听见、触摸,是很好的德育课程途径。例如我们把校徽、校印的设计与“砺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校徽下半部是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永泰学子勤奋与磨砺之志;整体如一个阳光下舞动的小孩,既寓意学校的艺术体操特色,也寓意莘莘学子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校印在设计上更融入了艺术元素,中间“留白”的地方,一方面是表示“白”的词意,同时更把“砺志”教育的意境强烈地凸显出来。又如,永泰小学的形象大使,是一组以本校学生动画图为基础造型,经过艺术加工的男女学生动漫组合。本形象大使设计融合永泰小学身心健康、行为规范、知识扎实、气质优雅、意志坚强的育人目标。 (二)通过德育课程,实现教育特色的育人目标 1.德育课程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如七彩动漫社团,以学校的“形象大使”为素材,结合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通过“动漫”的形式实现教育的目的。 2.德育课程以德育活动形式开展“穿衣戴帽”活动:由学校组织,依靠家庭教育。定期举行生活自理方面的比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砺志礼”活动:砺志作为本校教育特色,砺志之礼必不可以少。我校的“砺志礼”包括“启蒙礼”、“感恩礼”和“成才礼”。以“启蒙礼”为例,我校每年都为新生举行“启蒙礼“,活动包含了正衣冠、赠“红包”、站“君”姿、摸砺石、存祝福、呼校训等环节,极富本校特色。成长记录活动:以德育课程中

皮格马利翁效应案例

案例背景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相传,他性情孤僻,为躲避塞浦路斯妓女而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的理想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恋之情。他祈请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学生雅各布森的《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借用了“皮格马利翁”这一神话故事的寓意。他们主张向教师提供虚构的信息以表明哪些学生具有比现在还要大的潜力,哪些学生可能是“晚熟者”,哪些学生将表现出相当大的进步,并通过这些信息创造出新的现实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提供给实验组学生的深切期望和设想的区别对待,结果造成了他们的智力比比较组学生显著地得到较大的增进。教师,即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对学生的殷切期望收到了戏剧性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功的教师总是能够积极期待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生怀有很高的成功期望,这样会导致学生不同程度地向成功的方向去努力。 案例描述 开学不久后,503宿舍的园园、燕子、小倩便来找我,“老师,蒙蒙今天没做值日,我们宿舍被扣了分。”又是蒙蒙,近来有早恋之嫌的蒙蒙,让我有点头疼,找她谈了几次话,他们还是若即若离。但她平时对班级

很关心,可能是一时疏忽,可三个同学一起来告诉我,她们又都不是宿舍长,我想这里肯定有问题。便问:“谁是最后一个走的?为什么不提醒她?” 她们说:“提醒过了,她中午根本没回过宿舍。”“为什么不互相帮忙,她忘了,你们谁最后走收拾一下不行吗?”“老师,她经常不做值日,我们老帮她做。”三个同学异口同声,让我敏感地意识到了什么。我仍然批评她们,“蒙蒙的错误就是503的错误,别忘了你们是一个集体里的成员。” 她们走后,我开始了细致的调查。宿舍长玲玲,一个内向的女孩,我一找她便哭了:“我自己有责任,但蒙蒙确实是一个娇小姐,开始两人一组值日,就因为她老不干活,我们安排一人一天,她做得很差,常常为宿舍丢分,同宿舍的人对她都有意见。”逐一询问之后我才发现,事情已经很严重了,503宿舍的同学不与蒙蒙说话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一方面为自己的失职而自责,另一方面加紧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竹竹说:“可能是因为她老不在宿舍,和我们很生疏。我如果和她说一句话,就好象背叛了我们宿舍。”我了解到蒙蒙有独生女的娇气,城市女孩的傲气,家庭的优越使她很清高,同宿舍的同学大多来自农村,都看不起她。玲玲说,“她连袜子都拿回家让她妈妈洗,老是那么骄傲,看不起我们,我们更看不起她。”我对蒙蒙在宿舍竟这样感到吃惊,我和其他同学作了调查,意外的是,同学们都认为蒙蒙为人随和,蒙蒙自己也坚信:“他们七个人一起来欺负我,不知为什么,我和其他同学都处得很好,如果我自己有问题,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和我很要好,我初中就有好多好朋友。”“你首先想想自己有什么缺点。她们和你有过冲突吗?为什么所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皮格马利翁称他的妻子为伽拉忒亚。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显然,罗森塔尔的“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还叫期待效应,指定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如果老师始终对学生充满了期望和信任,会使学生感受到,从而学生会为了这种信任而积极努力的学习,从而在各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好的这种现象。因而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中公讲师解析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二)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

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改进策略 摘要:教育负向功能是继对教育正向功能研究之后的又一个探究,文章主要梳理了以往国内外对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理论的研究,从“标准化”的课堂教学、“传统化”的师生关系、“个体幸福感培养的缺失”三个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针对这三个表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消减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积极教育;改进策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功能”一词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正向的、积极的,应用到教育上,则自然而然关注教育的正向功能。直到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提出了功能具有正向和负向,隐性和显性两大维度,这种一元论思维才得以化解,教育的负向功能才逐渐被研究者重视。认识到“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那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减少学生心理压抑感、过度紧张感等消极情绪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降低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提出合理化改进策略。 一、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理论框架分析 日本教育社会学家柴野昌山在默顿的正向和负向功能、隐性和显性功能两大维度基础之上,构建了学校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分析框架。“柴野昌山将学校的教育功能看作一种具有自身逻辑结构的系统,力图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同时找到正向功能、负向功能的位置。”事实上,柴野昌山分析的理论框架已从逻辑上说明了学校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 负向功能。按照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就是整体与组分的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教育的正向与负向功能构成了整个教育功能系统。美国教育家伊利齐提出了“学校消亡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神化的收藏者,产生矛盾的承担者,以及实施这种神化的场所。“所以伊利奇主张取消现行学校制度,代之以各种…学习网络?,诸如教育(学习)用品服务网络、技术交换网络、伙伴选配网络及教育工作者信息网络等。”显然,“非学校化”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有益的一面,但废除学校的极端方式是不可取的。如何能用积极心理学寻求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二元统一,以降低教育负向功能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我国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研究往往集中在教育的正向功能和显性功能上,而忽略了教育的负向功能和隐形功能。首先明确提出应对教育的负向功能进行研究的是张人杰先生。在张老先生之后吴康宁、王等等、李秀芬、董昭江等为数不多的人也在进行研究。因此,由于教育现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复杂性,如果无法正确认识教育功能,很容易在满足于教育表面上的成就感的同时忽略了潜藏的危机。需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负向功能有其特点,如不可消除性、可降低性,“具有隐蔽性与延时性的特征,而人才培养的周期又长,如果教育者对学校的负向功能认识不深的话,就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贻误许多人成为真正的人才”。 二、学校教育负向功能的表现 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自身不做改造,就不可能有效地发挥经济功能,甚至会出现负功能”。那么,在学校教育当中教育负向功能是如何表现的呢?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容易产生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批判的“呆滞思

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思考-6页精选文档

关于学校教育功能的思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处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复杂。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诸多干扰因素危害着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升高,暴力倾向严重,厌学,迷恋网络游戏,信仰缺失,恶性案件在媒体屡屡曝光,令人震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深感忧虑。同时,也促使我们对现行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重新思考,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承担起责任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高中十几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的引导、教育和培养将影响人的一生。而当前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存在种种误区,无论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评价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一切都好。这就使得教育方法单一,而非常重要的品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好多学生道德水准下降,行为缺乏规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造成诸多社会隐患,大大增加了社会发展的成本。就个人而言,无论他的智商有多高,多么有才华,如果人品差,他就不会走得太远。所以学校要把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并为此真正负起责任。 二、学校应如何实施品德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良好心理素质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以及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比如,极少数家庭不重视,或顾不上对子女的教育培养,造成孩子成绩落后。也有的家庭对孩子的培养从小很重视,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除了正常上课,放学后或周末还要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音乐培养班等,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兴趣,违反学生成长规律。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对学习越来越厌烦,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最后,特长没有培养出来,学习成绩不升反降,令家长失望,经常受到家长的责骂。学校对学习差的学生也缺乏重视和关心。而这些学生为找到自己的自尊,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博得周围人的眼球,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违反学校纪律,扰乱社会秩序,成为学校、社会不和谐因素。出现这种苗头,如不能及时加以教育和疏导,就会发展为违法犯罪,为家庭和社会带来诸多不幸。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此类问题。 1.教育要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什么是人才?科学家是人才,普通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且这也不是社会需要的,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快乐、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同一模子”里,去塑造“整齐划一”的人。 虽然,教育体制内已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缺陷,多年前就已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对中、小学学习成绩的关注,取消升学考试等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虽然小了,但是,学校和教师却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大同市晋柴中学张利芳内容摘要: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教师若能对他所带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热忱对待,那么每个学生的潜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使一个教师对他所带的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期望、关爱和热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身对学生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耕耘从自己的心开始。 关键词:期望关爱热忱爱心责任心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善于雕刻,有一天,他雕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少女,他把自己的全部热诚与期望投在这一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课堂上的皮革马利翁”实验,他们对一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出部分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8个月后再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很显然,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期待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关心等。这些学生得到期望的信息,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而这种回应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会激活自己的对象,起到好的教育后果。一个教师若能对他所带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望,热忱对待,那么,每个学生的潜力都会得到极大的发挥。我要说的关键是:一个教师给予学生的期望、关爱和热忱源于什么?如何使一个教师对他所带的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期望、关爱和热忱?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和热忱源于或者说主要源于有威望的心理学家的暗示。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再用暗示法激发教师的热情就显得幼稚而不现实了,而且教育希望的是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他的期望、关爱和热忱。那么,这个源动力到底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教师的心——对学生的爱心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一个有爱心和责任心的教师能真正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一个需要帮助和爱护的孩子,愿意与她们交流、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体验她们成长的快乐与痛苦,为她们的得失或喜或忧;这些教师往往还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结合它们各自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努力让他们成长为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即使是资质与品性都极差的学生也不会放弃,至少要让这些学生将来不成为社会的累赘。 我们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这里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的心理应该是健康的,向上的,有爱心的,这样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产生对学生的期望、关爱和热忱。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教师。 爱心、责任心并不是与身俱来的,要靠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文化水平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其实,经常关注反思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就会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曾经经过某一广场,看见新铺不久的瓷砖上到处都是痰风干后留下的痕迹,那么的繁密,那么的均匀;我还经常在街上看见一些衣着“时尚”的小青年手夹香烟歪歪扭扭地走着,迎面走过,他们的话语中句句都有脏字,不堪入耳……。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至少可以让我们的国民素质有所提高,让社会风气变得美好一些。 有句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当我们为人父、为人母后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爱。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降临到世间之初,都是纯洁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管每个学生的生长环境如何,作为教师都应该努力地去引导他们向善、向美、力求上进,帮助他们摆脱环境带给他们的不良影响。每一个教师应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古城营小学路鸿娟 小小的书包,小小的人儿。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学校教育,注定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那究竟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体现在多种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老师的帮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过去,探索未来。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相互激励,争当优秀的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得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从而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次,学校教育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一方面促进青少年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由此看来,单单拥有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成功。这也是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时,难以取舍的关键点。也许在学科知识方面,高薪请来的家教老师确实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孩子而言,每天面对的人除了父母,便是家教老师,生活圈子过于狭窄,缺乏与不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很难与人建立良好联系。人际关系,乃至人脉就更无从说起了。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成为可能。他们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懂得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学校教育好处颇多,但为何现今却屡被诟病? 其实,学校教育亦有其弊端,也就是所谓的负向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处于主导作用,但是,这是“应然的”。在现实的教育活动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是这样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善于雕刻,有一天,他雕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少女,他把自己的全部热诚与期望投在这一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课堂上的皮革马利翁”实验,他们对一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出部分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8个月后再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很显然,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期待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关心等。这些学生得到期望的信息,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而这种回应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了解了皮格马的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校长肯鼓励老师们,给予他们一些肯定,那么一个人受到鼓励后,为了以后别人对你做出更肯定的目光,肯定会更加努力,老师们会积极的、想尽办法去教好自己的学生。同样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给予爱的鼓励,抱有高期望值,那么每个学生受到这种热心对待,就会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对学生们起了很大的帮助,也对教学目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会激活自己的对象,起到好的教育后果。 皮格玛利翁效应”还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当然,赞美要发自内心的表达,恰如其分的赞美能使目的达到意想不到的成效,也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信任,是影响一个人说服一个人的关键,是人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待,对别人的期待就是对别人的一种肯定,别人得到了你的肯定,就会对你产生一种好感,就会努力帮你做某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态度。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试论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 [摘要]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客观地说,学校教育功能是有限的,体现在:首先,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种因素;其次,学校教育自身的发展也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关键词]学校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有限性 学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学校教育功能无限扩张和泛化的倾向,赋予了学校教育太多的责任与功能。那种认为“学校教育即教育”的观点是夸大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功能的有限性,有利于正确发挥学校教育的本体功能,也有利于正确发挥其他教育形式的功能。 一、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多种因素之一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绝对不只是教育一个因素。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言:“孩子的发展,不论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都不只是我们教育学行为的结果。……还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孩子走向成熟。”确实,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除教育外还有遗传、环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罢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相信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遗传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一些生理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的特征,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遗传素质。众所周知,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尽管我们不是遗传决定论者,不相信“上智下愚不移”,但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个别差异的。虽然说后天的学习可以缩小差异,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但提高的水平是在遗传因素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之内的。从非智力因素方面看,遗传素质也影响着人的学习状况。例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气质类型,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在学习方式、社会适应和个人修养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而通过影响人的学习效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其次,社会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因素包括家庭的影响、同学和朋友等同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概述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来源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故事,希腊王子皮格马利翁请人为他用象牙雕了一座美女塑像。因为雕塑中的这个美女实在是太漂亮了,以致于王子爱上了她。王子几乎把她当作真人,每天他都对雕像含情脉脉,并且诉说情话,有一天,这个雕塑真的活了过来。最后,他终于与自已所爱的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心理学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待的东西会变成现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曾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先生以实验的形式得以证实,因此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1968年,他和另一位心理学家贾可布森来到了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却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由于罗森

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 当前教育功能研究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及存在问题: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观含义,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机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人格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表现在除教育之外的社会子系统中的作用,这些社会子系统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观。 存在问题: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观犯了孤立、静止观察教育功能、将教育功能简单化的倾向,犯了将教育功能的对象简单罗列的错误,而且罗列不周全。教育的正、负功能观则犯了“关键词”界定上的错误。“功能”,《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等同于“效能”。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某某“功能”时,实际上已经界定了我们指的是它的“有利作用”方面。 笔者把教育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所谓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主体的人”及“客体的环境”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它表明“教育能干什么”。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确定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同时把教育在自然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中所发挥的间接功能确立为衍生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最基本的最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关系的功能。教育的衍生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因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而延展出来的对自然改善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功能,包括自然环保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功能研究的取向和视角: 西方学者对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与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最 具代表意义的大致有功能主义、冲突论和社会改造论诸派。 功能主义( Functionism) 亦称结构功能主义, 发端于社会学上的功能论。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和法国学者迪尔凯姆( 亦译涂尔干) 。斯宾塞利用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建构了自己的社会有机论, 对社会有机体的良好分工 与和谐共处寄予了极大热情。而迪尔凯姆的/ 社会团结理论不过是斯宾塞学说的自然延续, 在他们看来, 教育是促进社会/ 和谐的工具, 功能主义的教育功能 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 1)个体社会化功能。( 2) 经济功能。( 3) 选拔功能。 20 世纪中叶以后, 西方社会急剧动荡变迁, 而先前的功能主义已经无法解释也无法适应这种社会格局。60 年代末, 冲突论( Conflict Theory) 迅速崛起, 为三股势力: 以鲍尔斯( Bowles,S. ) 和金蒂斯(Gintis, H. ) 为代表的/ 新马克思主义冲突论0( 侧重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 以柯林斯(Collins, R. ) 为代表的/ 新韦伯主义冲突论( 侧重于分析教育成层问题) 和以华勒(Waller, W. )为代表的/ 教学社会学( 主要关注学校内部的社会关系) 。冲突论认为, 学校教育是统治集团的工具, 其核心功能就是复制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 复制现存的阶级关系和结构。( l) 经济地位复制, 即社会再生产理论(Theoryof Social Reproduction) 。( 2) 文化复制, 即文化再生产理论。( 3) 国家复制( State Reproduction) ,即国家再生产理论。 社会改造论比冲突论的态度更加激烈, 它更加关注对现行社会和文化的反 叛与改造。抵制理论( 批判论) 、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运用

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有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他和雕像久久依伴,把全部热情和希望都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上,加勒提亚被他的爱感动,从架子上走下来,变成了真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称此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角色期待”。此效应表明:我们的热切期待,会使被我们期望的人达到我们的要求。作为期待者(如皮格马利翁),以自己的全身心(认识、情感、态度等)投向被期待者(如少女雕像),这样的热切期待,对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甚至可以创造奇迹。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其实就是期待者——皮格马利翁,父母总期待自己的孩子不断进步、品学兼优;而作为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从他们出生那天起,就已被定位于被期待者的地位,他们就是那少女雕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去做才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并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呢? 一、利用暗示的方法达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活动。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些符号。 暗示在家庭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比广告暗示来得更快、更直接。比如,在智力方面,特别要用暗示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积极性。父母可以经常跟孩子这样说,我家孩子特别聪明,特别爱动脑子,在学习中特别有方法,在思考问题时比爸爸妈妈的主意还多等。就是要用这样的语言暗示,引导孩子学习特别自觉,学习兴趣特别广泛,特别积极向上,并建立健康的学习模式。还有在心理素质方面也是一样的。如跟孩子说,我家宝宝真大胆、真勇敢,像个战士,我家孩子特别喜欢和人交往,性格开朗等。这样积极的暗示,可以使孩子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成长为一个善于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人。 暗示是用一个良性的词,引导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假如你家孩子已经很优秀了,那么让他更加优秀;假如你家孩子现在是弱者,那么你要把他当做强者来对待,把他现在的弱当做暂时现象。 我家孩子是双胞胎,而我老公是家族唯一的男孩子,在平时的沟通中经常利用家族对男孩子的期待,有意无意地跟孩子们说:“你们俩是我们家族的希望,你们俩优秀的表现给我们家族带来幸福,带来希望,因为你们俩优秀的表现,父母感到很自豪。”两个孩子真的如父母所希望的要求努力去做,同时各方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表现越来越优秀。 二、利用感染、影响的方式达到皮格马利翁效应 感染是指个体受他人或他物的影响,在情绪和行为上不自主地、无意识地随从。它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受到某种情境的影响,无意识地自愿产生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和行为,使之与他人或情境相一致。比如,当你身临球场观看足球比赛时,受到周围球迷的影响,会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这便是感染的效果。 家庭教育的“奥秘”体现在父母以对子女的爱来感染孩子,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子女的过程中达到了教育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家庭中,父母应主动地运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功能

学校教育对人的功能 当今社会,人们企图用教育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发展中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 并深信教育起到的作用总是正向的、积极的、促进的。这样的教育泛化观点虽试图在思想上激励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但在实践上却使教育工作者无所是从, 终使教育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 使学校教育蒙受不白之冤。学校教育的基础功能在促进人的发展。曾有人说“在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他所犯下的错误从根本上讲总是显现了教师的错误。”它暗含了教师要永远对学生抱以希望, 显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但其中隐含的因果关系就有问题了。若用这些理念的逻辑反观教育现实, 问题就来了: 学生逃课, 那一定是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 学生自杀, 那一定是学校给予的压力过重; 学生品德不良, 那一定是学校只重知识教育而不顾其他; 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那一定是教学过于专制; 等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确实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它无法保证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达到理想状态, 因为学生的发展除了学校的影响外, 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通常表现为教育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为之服务。上世纪80年代后, 教育的生态、科技、人口、国防、消费、享有、法制等功能、价值也不断地被提出来。教育功能由“一”到“多”, 由“多”到“万”。教育社会功能无限扩充的直接后果是, 社会一有什么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教育肯定出了问题。如: 社会缺乏诚信, 就在学校进行诚信教育; 社会腐败严重, 就在学校进行廉洁教育; 环境污染严重, 就在学校进行环保教育;违法犯罪严重, 就在学校加强法制教育; 社会就业困难, 就在学校进行就业教育;交通秩序混乱, 就在学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社会道德滑坡, 就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等。如此不断增加, 终使教育内容不堪重负。学校教育的特点在于它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由于人们过于看重学校教育, 在现实社会中,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十分严重。在此情状下, 家庭教育主要不是促进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