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有毒无毒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中药有毒无毒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中药有毒无毒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中药有毒无毒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中药有毒无毒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正确使用有毒中药,使有毒转化为无毒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理的基本法则之一。

些以常用无毒中药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治而有效。如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疗恶疮蛇伤;

大风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顽癣;砒石有大毒,疗癌肿、哮喘;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治多种疼痛等。但是这些有毒之品极易毒害人体,故临床应用有毒中药疗疾,必须十分谨慎。

在合理炮制条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否能毒害人体的关

键是用量。只要用量适当,这类有毒中药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所以,对有毒或大毒的中药,无论以体内或体表何种方法给药,都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既不可一次过量使用,也不可常量持久使用。如盲目加大用量或常量使用,都是极端错误的。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出现不良反应为止。有些药物需要到轻度中毒才能取效,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应遵循上述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的原则。

二、正确使用无毒中药,不使无毒变有毒中医习惯将药物分为有毒

和无毒两大类。从总体看,无

毒药与有毒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也不是绝对不会对人体造成毒害,故临床应用应区别对待。在这类常用的无毒中药中,一部分药物如大黄、肉桂、麻黄等,因其偏性突出,故在不合理应用的条件下,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

害” 。它们的这些毒害,有的已被发现,有的还未被发现,虽常量或大于常量应用不会毒害人体,或出现较大的毒副反应,但超大量应用,

特别是超量口服或注射时,就可能对人体造成毒害。尽管有

无毒着宜多” (《类经•卷》)之古训,临床应用

也不能惟求速效而盲目地超量应用,否则必害无疑。另一部分药物,如山药、浮小麦、惹仁等,因其药性平和,故对人体无毒害作用。这部分药物,虽可以超大剂量使用,但在用作内服时,也不能不顾病人的基本情况而无限制的加量,健康人暴饮暴食尚且伤脾胃,更何况是病者服用。

、严格控制中药质量,是减小毒性的根本措施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常受药物的栽培、品种、使用部位、

产地、采集、贮存、炮制、制剂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使中药最大限度的减轻其对人体的毒害,保证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严格把好药材、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伪劣、假冒及霉败变质的药品流人市场。为此,每个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中药栽培、采收、炮制、贮存、制剂、

调剂等环节严格把关,务必做到品种准确而不掺杂伪劣,贮存妥切而不走油霉烂,炮制依法而不违规省时,制剂合理而不偷工减料。做到凡假冒伪劣、霉败变质之药必弃之,如发现过期药剂或药液混浊并且内有絮状物或沉淀物时,均需弃置不用。如若使用汤剂,医生及调剂者应当将药液的制备方法详细告诉患者或其家属,以便依法制备,保质、保量、防毒等等。这些均需认真执行,不得有半点马虎。如若粗心大意、懈怠,或真假是非类,或质劣霉变,或炮制越法,或汤丸失度,或制剂违常,导致毒副作用增强。轻则危害人体健康,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四、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是减少或消除中药毒性的重

要环节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复方配伍、给药途径、单位时间内

的给药次数、用药时间的长短及施用面积的大小等是否合理得法,对中药的有毒或无毒影响极大。所以用法得当与否,是关系中药是否有毒,能否预防“有毒”反应的重要环节。

用之得法,邪祛而病愈。用之违法,非但无任何功效,反而还会对人体有害。鉴于此,临床用药应做到:

1、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凡属配伍禁忌,合用后

能增加或产生对人体毒害的配伍,如甘遂与甘草等,不得遣用。

2、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正确的有利于增

效减毒的给药途径。有的毒大宜外用,如毛茛、砒石、轻粉、铅丹等,应尽量不做内服。血管给药较消化道、呼吸道及体表给药易产生毒害,所以应少用血管给药法,不到万不得以不用。

3、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理确定每日给

药次数。所用中药无毒或有小毒,或病情急重者,可适当增加给药次数。所用中药有毒或有大毒,或病情轻缓者,可适当减少给药次数。总之,每日所用总量不能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量。

4、不可无节度地长期使用某单味中药、复方或中成药,

以防蓄积中毒。所以《黄帝内经素问• 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药用量,或改用力缓之药,或以食物调养,或待机体自我调

之。”般用药致邪去病将愈或初步痊愈,即停用或减少原

-HF

节。

5、外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不可超量大面积使用,

以防其所含成分,特别是有毒成分,经皮肤外层或破损处组织过量吸收而中毒。

五、准确辨证用药,是减少中药毒性的必要保证中药的有毒与无

毒,还受到来自机体方面的,如体质、

年龄、性别、种属及皮肤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

个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若仅对药物的性效、有毒无毒或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有毒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等方面的诸因素有所了解,还不能完全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

还必须全面准确地辨析用药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及皮肤状况等,作为用药的依据,才能有效地减少或防止中药对人体的毒害。

般说,对于不同的健康个体,体质强壮或基本健康、

高大肥胖的人耐药性较强,可投用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适宜用常量或稍增用量。而体质较弱或久病多病、矮小瘦弱或婴幼老人耐药性较差,不宜投用作用强烈或有毒之品,宜用作用较缓或毒性较小的中药,仅适宜用常量或低于常量。对于不同的病态个体,其阴阳盛衰等各有不同,用药也当有别。

如素体胃虚寒者,慎用苦寒之品,以防伤脾败胃;素患脾热胃火盛者,慎用辛热之品,以免生热助火;正虚滑脱不禁而邪未尽或又感新邪者,不宜单用收敛之品,以防闭门留寇;

气虚阴亏者不宜单用或大量使用辛温之品,以防再伤气阴,等等。对于同一个体,其生理、病理机制,因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化,选择药物治疗疾病时也当顺应这种变化。如素体气虚血亏,今又感湿热而患便痢脓血之疾,治当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而不能以补气养血为先。

否则,即导致闭门留寇之患。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特别是妇女,要注意其生理变化而恰当选药。若用药者正处月经期,

则不宜用攻下破血之品,以免导致经期出血量增多;若用药者正处妊娠期则应慎用辛热滑利、破气攻下、破血逐瘀药,禁用毒烈药,以免损伤胎儿以至堕胎:若用药者正处哺乳期,对有毒之品也应当慎用,以免有毒成分从乳汁中排泄伤及正在哺乳的婴儿。

中药质量标准制定

中药质量标准制定 目前我国新药的研制,明确要求制订临床研究用质量标准及生产用质量标准。目的是保证临床研究试验药品的质量稳定一致及上市药品的质量,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和有效。在新药取得批准文号后,其它研究资料的药效,毒理,临床研究资料均已完成历史使命,可存档备用,但唯有质量标准伴随产品“终身”。只要有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就要用质量标准的监测和保证。因此,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在研制新药中,而且对老药再评价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质量标准的分类 一、法定标准 经过卫生部与省、市、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标准有国家标准(包括药典和部颁标准)及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对产品的质量指标是一些基本要求,是企业应达到的起码合格水平。鉴于目前中药标准一般水平不高,所以应认识到符合低标准的高合格率,并不表示产品先进,故质量标准必须逐步提高,特别是新药的质量必须具有国先进水平,并真正已起到控制真伪、优劣的作用。 二、企业标准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为检验方法尚不够成熟,但能达到某种程度的质量控制;一种为高于法定标准要求,主要指多增加了检测项目或提高了限度标准,作为创优,企业竞争,特别是对保护优质产品本身,严防假冒等均为重要措施。 第二节质量标准的特性 质量标准通常具有如下特性: 一、权威性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市、自治区药品标准,但国家均不排除生产厂可以采用非药典方法进行检测。例如:六味地黄丸的含量测定;药典收载了薄层色谱光密度法测定处方茱萸中熊果酸的含量,若企业暂无薄层色谱扫描仪,则可采用薄层色谱比色法与其对比,测定结果一致或有一定相关且稳定,在日常检验中即可采用比色法控制产品质量,但偶有产品含量处于合格边缘,或需要仲裁时,只有各级法定标准,特别是国家药典具有权威性。 二、科学性 质量标准是对具体对象研究的结果,它有适用性的限制。在药材中如天然朱砂的标准不适用于人工朱砂的标准,前者硫化汞的含量不得少于96%,而后者要求99%以上;又如牛黄,人工牛黄和培植牛黄中含胆酸,胆红素的含量要求不同,但均有充分的科学根据。西洋参的质量标准,进口西洋参与国引种西洋参质量标准不仅含量限度不同,且测定方法也不同。在未统一标准前,应严格依据各自的标准评价其质量的合格与否。在不同成药中测定某一相同药味成分,不一定方法均能适用,其方法的确定与规格的制定均

有毒中药列表

有毒中药列表 八角枫(白金条[侧根名卜白龙须[须状根名卜八角王、八角梧桐、八角将军、割舌罗、五角枫、七角枫、野罗桐、 花冠木) 有毒 八角枫根(白龙须、白金条、白筋条) 有毒 八角枫花(牛尾巴花) 小毒 八角枫叶(大风药叶) 小毒 八角金盘(手树、金刚纂) 小毒 八角莲(一把伞、六角莲、独叶一枝花、独脚莲[江西卜一碗水[陕西]、八角七、八角兵盘七、鬼臼、八角连、金 魁莲、旱八角、叶下花、马眼莲、八角盘、独脚莲、独角莲、八角金盘、山荷叶、爵犀、马目毒公、九臼、天臼、解毒、害母草、独荷草、羞天花、术律草、琼田草、旱荷、金星八角、金魁连、八角乌、白八角莲、金边七)有毒(一说无毒) 八仙过海 有毒 八仙花(粉团花、紫阳花)小毒

巴旦杏仁(八担仁、巴达杏仁、叭哒杏仁、巴旦杏、偏桃、婆淡树、偏核桃、匾桃、忽鹿麻、京杏) 有毒(一说无毒) 巴豆(双眼龙、大叶双眼龙、江子、猛子树、八百力、芒子、巴菽、刚子、老阳子、猛子仁、巴果、巴米、双眼虾、红子仁、豆贡、毒鱼子、銮豆、贡仔、巴仁、巴贡、药子仁、芦麻子、腊盘子、大风子、泻果) 大毒 巴豆树根(大叶双眼龙根、挡蛇剑、独行千里) 有毒 巴豆霜 大毒 巴豆叶(双眼龙叶、大叶双眼龙叶)、大叶双眼龙叶) 有毒 巴豆油 有毒 巴山虎(金扣钮根、细钮扣根、扣子头、紫花茄根) 小毒 鲃鱼(青竹、青鱼、竹鲃、青竹鲤、青鲋鲤) 小毒

霸王鞭(刺金刚、金刚纂、金刚杵、冷水金丹) 大毒 白背枫(驳骨丹、独叶埔姜、白鱼号、白花洋泡) 小毒 白背三七(大肥牛、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土田七、三百棒、地滚子、大救驾、百步还阳、石三七、树三七、大绿叶、接骨丹、枪刀药、清心菜、白血皮菜、胡豆七、胖儿草、磊救驾、玉枇杷、金丝枇杷、白东枫、厚面皮、鸡菜、白番苋、白红菜、疔拔、叉花三七、大晕病药) 有毒(一说无毒) 微毒 白饭树(鱼眼木、鹊饭树) 小毒

中药材质量标准-苏合香

中药材质量标准 中文名苏合香 汉语拼音Suhexia ng 英文名STYRAX 来源本品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 性状本品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质黏稠。气芳香。本品在90%乙醇,二硫化碳,氯仿或冰醋酸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鉴别(1)取本品1g与硅藻土3g混合后,置试管中,加高锰酸钾试液5ml,微热,即产生显著的苯甲醛香气。 (2)取本品1g,力口乙醚10ml溶解,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肉桂酸对照品, 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 年版 一部附录W B)实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2ul对照品溶液1ul,分别点于 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C) —环己烷一甲酸乙酯一甲酸(10 : 30 : 15 : 1)为展开剂,在10?15C展开,取 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 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酸值应为52?76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区N )。 皂化值应为160?190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区N )。 浸出物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 一部附录VI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冰醋酸(50 : 50 : 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5nm。理论板数以肉桂酸峰计应 不低于7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肉桂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肉桂酸8 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0.5g,精密称定,加新配制的乙醇制氢氧化钾滴定液(0.5mol/L )10ml,加热回流1小时,于低温迅速蒸去乙醇,残渣加热水20ml 使均匀分散,放冷,加水30ml与硫酸镁溶液(1.5T 50)20ml,混匀,静置10分 钟,滤过,滤渣用水20ml分次洗涤,合并滤液与洗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后,用乙醚振摇 提取4次,每次40ml,合并乙醚液,低温蒸去乙醚,残渣用甲醇溶解,定量转移至 10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 度,摇匀,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1 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中医药标准规范

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 3-5厘米——浸泡(20-30 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 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 (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 (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 倍。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 (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 (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

中药质量标准提高原则

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 一、概述 药品标准是衡量药品质量的尺度和准则。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和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在正常的原辅料与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药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的判断标准,是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和检验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为保障公众安全有效用药,积极应用现代药品质量控制与检验技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作出了“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的战略决策,并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具体组织下全面开展,中成药成为首先实施的药品类别。 广东省是中药大省,中成药品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贯彻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规范广东省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工作,对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提高中成药质量控制和检验技术水平,提高广东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药典委员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广东省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指导原则和技术要求》,供广东省中成药研究单位、生产企业和药品检验机构在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工作中使用。 二、指导原则 “科学、规范、实用”是国家药品标准制定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国家药品标准的灵魂和 精神所在。广东省提高中成药质量标准的指导原则是在认真贯彻“科学、规范、实用”这一 总的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广东中成药产业的实际,经过有关专家广泛深入讨论后形成的。 (一)质量标准的可控性原则 “质量可控”是药品标准的目标性原则。为实现“质量可控”,药品标准的建立应充分 考虑药品在来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可能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有针对性的确 定标准制订或提高的内容,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药品的质量标准应能反映药品的内在质量, 必须能够有效地控制药品的质量,以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 (二)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准确灵敏”是检测方法选用的科学性原则。检测方法在可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体现与 真实值接近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偏差,同时体现该检测方法对被测药品的专属性。 检测方法的建立应包括: 1.分析方法的选择 目前各种色谱方法、光谱方法和经典测定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材及其制剂的检测。质量 标准中分析方法的选择应与被测成分的性质相适应,与被测成分的含量限度相适应,与应用 的具体要求相适应,并能有效排除干扰成分的影响。 2.分析方法的设计 中药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检测方法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检测方法的研究首先应查阅

中药生产质量标准管理规程

分发部门:综合办公室、销售部、采购部、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仓储部、检验室 依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 目的:建立质量标准制定原则,规范指导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成品、包装材料、工艺用水的质 量标准。 责任:质量管理部负责制订标准,监督执行,其它部门负责按标准执行。 内容: 1.质量标准制定依据:《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上海市中药材标准现行版、《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现行版、各省、直辖市炮制规范现行版、《中药大辞典》、中药行业协会标准、国家药监局公告的补充检验标准、企业内控质量标准等。 1.1原料质量标准 1.1.1原料质量标准应以《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的质量要求执行。 1.1.2对于《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未收载的中药材品种质量标准应执行《上海市中药材标准》现行版本的质量要求。 1.1.3凡涉及到国家补充公布如色素检查的中药材标准,按国家药监局公告的补充检验标准执行。 1.1.4《中国药典》现行版本和《上海市中药材标准》现行版未收载的品种,国家药监部门未有标准的,应执行各省、直辖市中药材标准、中药行业协会标准、《中药大辞典》或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1.2 辅料质量标准

1.2.1辅料质量标准应以《中国药典》现行版及其增补本的质量要求执行。 1.2.2对于《中国药典》现行版及其增补本未收载的品种质量标准,应执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现行版本的质量要求或执行食用标准、行业标准。 1.3 中间产品质量标准 1.3.1中间产品质量标准应以参照《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现行版、中药行业标准的质量要求,根据工艺验证的报告,满足过程控制的需要,执行制定企业内控标准并执行。 1.3.2对于《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未收载的中药成品品种质量标准应执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现行版本的质量要求。 1.3.3凡涉及到国家补充公布如二氧化硫残留量的中药饮片标准,按国家药监局公告的补充检验标准的执行。 1.3.4现行版本《中国药典》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未收载的品种同时国家药监部门未有标准的应执行中药行业标准、《中药大辞典》、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1.4 成品质量标准 1.4.1成品质量标准根据上海市局文件精神,170个品种(具体名单品种附后)应以《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的质量要求执行;28个品种(具体名单品种附后)应执行调整质量要求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1.4.2对于《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本以及在调整质量要求中药饮片品种中未收载的中药成品品种质量标准,应执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现行版本的质量要求。 1.4.3凡涉及到国家补充公布如二氧化硫残留量、色素的、镁盐铝盐中药饮片标准,按国家药监局公告的补充检验标准执行。 1.4.4现行版本《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及其增补版和《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现行版本未收载的品种,同时国家药监部门未有标准的,应执行中药行业标准、《中药大辞典》、企业内控质量标准。 1.5包装材料质量标准 1.5.1包装材料质量标准执行GB、GB\T、YY、YBB标准。 1.5.2质量标准应根据版本、国家药典委的公告和实际及时更新和修订。 1.6工艺用水质量标准 1.6.1清洗中药材的工艺用水应符合国家饮用水的卫生标准。

中医药标准规范

中医药标准规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 1、汤剂 (1)制备 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 3-5厘米——浸泡(20-30 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 (2)注意事项:①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 2、煎膏剂 (1)制备 配料(与药料处理)复核药味煎煮(2-3 次合并滤液)——浓液(不断搅拌)——收膏(标准:在桑皮纸无渗润水迹或挑起片状)。 (2)注意事项:①煎取总次数与时间,视药材性质而定。 ②所加入的糖或蜜要经炒,一般不超过油膏的三倍。③如需加入药物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混匀。 3、散剂 (1)制备 配料(复核)——干燥(芳香药料不能高温处理)——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检——包装。(2)注意事项:①药粉要求:一般散剂应通过6号筛,煮散应通过2号筛,儿科及外用散剂应通过7号筛。②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如含有毒、剧药和贵重药时,应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混合均匀并过筛。③用于深部组织创伤及溃疡面的外用散剂,应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④含挥发性或易吸潮性药密封贮藏。

4、丸剂水丸 (1)制备配料——复核——干燥——粉碎——起模——盖面——干燥——过筛——包衣——打光——质检——分装。 (2)注意事项:①药粉除另有规定外,应过6号或5号筛。②干燥温度一般不能超过80℃,含挥发性或多量深粉成份者应在60℃以下进行干燥。 蜜丸 (1)制备备料——干燥、粉碎、混合——和药——制丸粒——包衣及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蜜老嫩程度视药性、气候条件而定。②除另有规定外,用搓丸法制备大小蜜丸时,炼蜜趁热加入药粉中混匀,对含树脂、胶类及具有挥发性的药物,应在60℃左右加入,用泛法制水蜜丸时,炼蜜应加开水稀释后使用。 5、冲剂 (1)制备配料(复核)——提取——制料——干燥——包装。 (2)注意事项:①所有辅料(蔗糖、糊精、淀粉或乳糖等)应符合药典规定,加辅料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5 倍。②清膏要达到规定的相对密度。③成品应干燥,色泽一致,无吸软化现象。④挥发应均匀喷入干燥颗粒中混匀。 6、糊剂 (1)制备复核、普通药——煎取药液——浓缩液配料——细料药——分别研至极细混匀——混匀调匀。 (2)注意事项:①煎取药液的材料布包好,至少煎取两次浓缩至一定自稠度,防止芳香气味走失。②成品应为均匀的糊状物。 7、酒剂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中药毒性及中毒因素分析 【关键词】中药;毒性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药以其独有的理论和临床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缘中药多取材于绿色植物,许多人认为其纯天然、无污染,毒副作用小,甚至无毒副作用。因此许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中药,有些健康人也长期服用中药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然近年来临床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中药的毒副作用渐受人们关注。为了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中药的毒副作用,笔者就中药毒副作用做肤浅论述。 1“毒”的含义 1.1古代毒性的含义 1.1.1“毒”为药物的总称[1]西汉以前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里将药与毒并列,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 1.1.2“毒”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就是在于利用其偏性来祛除病邪,协调脏腑功能,纠正阴阳盛衰,增强抗病能力。认为药物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既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但也是药物损伤机体导致毒副反应的根源。 1.1.3“毒”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每味药物性味不同,作用强弱也不同,古人常用无毒、小毒、常毒、大毒等来区分。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1.4“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1.2现代毒性的含义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而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则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的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

中药材质量标准-大腹皮

中药材质量标准 中文名大腹皮 汉语拼音Dafupi 英文名PERICARPIUM ARECAE 来源本品为棕榈种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经加工除去外果皮的干燥成熟果皮。 性状本品略呈椭圆形,均纵剖成瓣,似瓢状。中果皮黄白色或淡棕色,疏松柔韧,纤维性棕毛状。内果皮硬壳状,黄棕色至深棕色,内表面光滑,有时纵向破裂。无臭,无味。 鉴别(1)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 口,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g。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 g,纹孔明显。 (2)取本品粉末2g,加盐酸-水(1: 100)50ml,加热煮沸,并保持微沸 5分钟,冷却,滤过,滤液弃去,药渣加乙醇50ml,水浴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 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腹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 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附录W B)试验,吸取上述 两种溶液各2』,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醋酸乙酯浓氨试液(10 : 5: 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 干,喷以5%磷钼酸乙醇溶液,105C烘约10分钟。供试晶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 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取本品不少于5Kg,检查杂质、霉变。 杂质,霉变取本品(不少于5Kg)检查,杂质(指残存的槟榔及其他有机、无机杂质,包括逐个抖下的碎末和泥砂等)不得过4%;霉变(指 发霉变黑,其黑色由外表面深入到内部且占整个体积的1/3以上者)不得 过5%。 干燥失重不得过12.0%。取本品约5g,精密称定,小心铺在直径约9cm的平皿或培养皿内,于105C干燥5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 分钟,迅速精密称定重量, 计算,即得。 浸出物取本品粉末4g,称定重量,置1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塞紧,称定重量,静置1小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加热至沸腾,并保持微沸1小时。放冷,取下 锥形瓶,密塞,称定重量,用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用干燥滤器滤过。精密量取滤 液25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 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后,于105C干燥3小时,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迅速精 密称定重量,计算,即得。 本品以干燥品计算,不得少于2.0%. 含量测定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1990) 一.根、根茎、藤木类 项目质量标准检验方法 性状1.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地方中药炮制规范》,无伪 品,无虫蛀、霉变及非药用部位。 2.各品种色泽、特征、气味应符合该品种规定,色泽均匀,无伤水。 取适量样品进行观察, 鼻闻口尝。 片型各品种应符合各自规定的片型规格,厚薄均匀,表面光洁,无整体, 异形片不得超过10%。 取样100g,拣出异形 片称重计算。 水分7~13%取适量样品按《药典》法测定水分。 药屑杂质<2%取样100g拣出杂质,过二号筛筛出药屑,合并称重计算。 包装包装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逐批检查,应符合要求。 备注以现行药典标准为准 二.果实、种子类 项目质量标准检验方法 性状1.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地方中药炮制规范》,无伪 品,无虫蛀、霉变、走油、变质及非药用部位。 2.各品种色泽、特征、气味应符合该品种规定,色泽均匀。 取适量样品进行观察, 鼻闻口尝。 片型各品种应符合各自规定的片型规格,厚薄均匀,异形片不 得超过10%。 取样100g,拣出异形 片称重计算。 水分7~13%取适量样品按《药典》法测定水分。 药屑杂质<3% 取样100g拣出 杂质,过三号筛筛出药屑,合并称重计算。 包装包装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逐批检查,应符合要求。 备注以现行药典标准为准 三.全草类 项目质量标准检验方法 性状1.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地方中药炮制规范》,无伪 品、虫蛀、霉变及非药用部位等杂质。 2.各品种色泽、特征、气味应符合该品种规定。 取适量样品进行观察。

片型各品种应符合各自规定的片型规格,均匀整齐,无整体。异形片不 得超过10%。 取样50g,拣出异形片 称重计算。 水分7~13%取适量样品按《药典》法测定水分。 药屑杂质<3%取样50g拣出杂质,过三号筛筛出药屑,合并称重计算。 包装包装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逐批检查,应符合要求。 备注以现行药典标准为准 四.叶类 项目质量标准检验方法 性状1.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地方中药炮制规范》,无伪 品、虫蛀、霉变及非药用部位等杂质。 2.各品种色泽、特征、气味应符合该品种规定。 取适量样品进行观察。 片型各品种应符合各自规定的片型规格,大小均匀,异形片不得超过 10%。 取样50g,拣出异形片 称重计算。 水分7~13%取适量样品按《药典》法测定水分。 药屑杂质<2%取样50g拣出杂质,用二号筛筛出药屑,合并称重计算。 包装 包装应符合国家现行规定逐批检查,应符合要求。 备注以现行药典标准为准 五.花类 项目质量标准检验方法 性状1.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地方中药炮制规范》,无伪 品、虫蛀、霉变及非药用部位等杂质。 2.各品种色泽、特征、气味应符合该品种规定。 取适量样品进行观察。 水分7~13%取适量样品按《药典》法测定水分。 药屑杂质<2%取样100g拣出杂质,用二号筛筛出药屑,合并称重计算。

纯中草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a714217892.html, 纯中草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吗 作者:袁庆栾 来源:《家庭医学》2005年第09期 中草药制剂是我国特有的饮片、丸、散、膏、丹,是传统的“国药”“国粹”“国宝”。需要挖掘与提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纯中草药制剂无毒副作用这句话是不科学的,不懂医药的人们往往受骗没商量。从药理上来看“凡药三分毒”,有作用才能治病,没有作用也就没有副作用,起不了治病之效。在一定治疗剂量内,除个体体质过敏,耐受不同,一般都是安全的。中医药书上对每种中药都写着有毒、无毒、小或大毒的说明,但也不可全信。如调合百药的甘草多写无毒,但长期用可致高血压、浮肿。中草药不像化学药有那么多毒副作用,但是中草药没有毒副作用这种说法,不是弘扬国粹而是误导,是不科学的说教,有损于人们对中草药的正确认识,也是有损于人体健康的。 古人早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就玩完”的说法,这种说法是古人从实践经验中得出来的。现代药理学已证明,细辛中含马兜铃酸,可致肾脏损害,发生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最终可致“肾衰”。 中医讲辨证施治,非常重视人的整体。医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细辛也用过钱的,但不可长期如此。实践出真知,对中草药应看到在发展,在改进,正在取其精华,正在用现代科学精制有效成分药品,为人类健康服务。 笔者希望不懂医药的读者,莫被中草药制剂无毒副作用的说法误导。随着对中草药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中草药的毒副作用认识越加深刻,过敏性肝、肾损害也被发现。例如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六神丸,中草药山慈菇、川楝子、石菖蒲、花椒、木通、厚朴……这些常用中草药,如用之不当,引起过敏及肝、肾损害非常严重。当然,病人体质不同,肝、肾功能不同,药物种类产地、药质品种不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中药剂量标准

关xx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一.众说纷纭 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 “古一两,为(今)六钱”。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清人徐灵胎说: “古一两,今二钱零”,xx则说: “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xx又说: “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有了一个标准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但汉、晋时期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且用法亦不相同。仲景之方每剂只作一煎,多数分3次服用,今则每剂作两煎,分2至3次服。所以其用量差别较大。本教材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主要是作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参考。在临床应用时,须参考《中药学》和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气候、年龄、体质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兹将该书提出的古今剂量折算列表于下: 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1钱3克(尾数不计)1升3~9两+/-9~27克+/-1合0.3 ~ 0.9两+/-0.9 ~ 2.7克+/-1方寸匕5 ~ 8两+/-2 ~ 3克+/-1钱匕3 ~ 5两+/-1 ~ 2克在《伤寒论讲义》(1985版)中,也有这样一张折算表:

古今剂量折算表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一钱3克1升六钱至一两18克至30克(若作容量计算,则折合60 ~ 80毫升)一方寸匕二钱至三钱6克至9克1钱匕五分至六分1.5克至1.8克 除了采用李时珍的说法,一两折合一钱即3克相同,其它仍然与《方剂学》(同一套教材﹗)存在出入。 特别是在一升和一方寸匕上,出入太大。今日中医处方用克计量,剂型也以汤剂为多,目前汉一两等于今一钱即3克的说法,基本上是合符临床实际的。例如桂枝汤,仲景原方用桂枝三两,折合今9-10克;麻黄汤用麻黄三两,亦折合今9-10克。十枣汤,原方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等,捣为散。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减半,今用1.5-1.8克/日,不效,次日可增至2.5-3克;小建中汤用胶饴(饴糖)一升,合今60-80毫升,也是可以的。这就为初涉临床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标准。 三.还有若干疑问 仅管有了这样一个大致可行的标准,但在许多问题上还有疑问,需要探讨。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按6铢为1分,4分为1两,即24铢为1两计,虽说是小汗之方,但剂量就太轻了。 又如桂二越婢一汤: 桂枝十八铢,麻黄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炙甘草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折合下来,桂枝0.75两、麻黄0.75两、芍药0.75两、炙甘草0.75两、石膏1两、大枣四枚、生姜1两(2铢无法折算)。再按的比例折合现代用量,则桂枝、麻黄、芍药不过2克,石膏不过3克。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说桂麻各半汤就按他的“古一两,今二钱零”折算下来,已经是很小剂量,还要分三服,“犹勿药也”(等于不吃药),看来他也感到惶惑。今人郭子光《伤寒论汤证新编》可能也看到折算下来剂量太小,乃将

中药剂量标准

精心整理 关于仲景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一.众说纷纭 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为(今)六钱”。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清人徐灵胎说:“古一两,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章太炎又说:“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有了一个标准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分2至3 克+/-1方寸匕5~8 则折合60~80 寸匕上,60-80 三. 太轻了。 下来,桂枝1/10的比 ”(等6克,芍、姜、甘、麻、杏各3克,枣4枚;桂二越一汤,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枣4枚、姜3克。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古一两,今一钱”的标准,对某些方也许差不多,但对以上这些方,就有疑窦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今人于急性热病,当用石膏者,远不止30克之量,张钖纯治“脑膜炎”用至每剂120克;蒲辅周治“乙脑”暑热型,虽9岁儿童亦用至60克。因此,按汉1两约等于今1钱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于16两,则仲景白虎汤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药轻”了。 又如仲景书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汤用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用附子三枚,炮,去皮,一枚破八片。附子是我家乡四川江油的特产,四逆汤的附子,常人取中者即使如乒乓球大,也在15克以上,大者则在20克以上。

浅谈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教师:李佳川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1001 姓名:徐作军 学号:201031205078

浅析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摘要:中药的有毒与无毒都是药性的组成部分。是药三分“毒”,如果辨证失误,对有毒性的中药剂量掌握不准,就可导致患者中“毒”,中药的“毒”是古人最早认识的药物特性(偏性),然而中药药物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更加关注的共同问题,中药里的“毒”主要是中药药物里面重金属超标。 关键词:中药,毒性,中药毒性的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一中药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二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性,是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有毒中药大多效强功捷,临床用之得当,则可立起沉疴;若用之失当,则可引起中毒。 1.毒性分级根据中毒表现的严重程度,可将有毒中药分成三级,即大毒、有毒及小毒。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这类归为“大毒”。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雷公藤、巴豆等。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归为“有毒”。如附子、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归为“小毒”。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2 根据重要的不良反应来分,又分为:急性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反应或长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 (1)急性毒性反应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抽搐、惊厥、瞳孔缩小或放大等。可以发生的的中药有:马钱子、川乌、雪上一枝蒿、细辛、乌头等。 2)对心血管的毒性反应症状有: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这类要主要有: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万年青等 3) 对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常见的中毒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等.可以导致的中药有:”杏仁、白果、枇杷仁等。 4)对消化系统的毒性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中药有苍耳子、黄药子、雷公藤等. 5)对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如腰痛、浮肿、尿频、尿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等,中药有:关木通、青木香、广防己等。 6)对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生殖系统的毒性反应。 (2)慢性中毒反应由于长时间用药累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3)过敏反应过敏体质者对某些具有免疫原性的中药容易发生的过敏反应。(4)致畸、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有些中药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有些能引起细胞突变和癌变,如雷公藤、槟榔、雄黄、砒霜、土贝母等。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超过常规剂量或超大量服用是引起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一次大

中药材质量标准-血竭

中药材质量标准 中文名血竭 汉语拼音Xuejie 英文名SANGUIS DRAXONIS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 性状本品略呈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表面暗红粉,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气微,味淡。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 鉴别(1)取本品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融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以火燃烧则产生呛鼻的烟气。 (2)取本品粉末约0.1g,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 试品溶液。另取血竭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 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及[含量测 定]项下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溶液各10~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G薄层板上, 以氯仿-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 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色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 橙色斑点。 (3)取本品粉末约0.5g,加乙醇10ml,密塞,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加盐酸 5ml,混匀,析出棕黄色沉淀,放置后逐渐凝成棕黑色树脂状物。取树脂状物,用 稀盐酸10ml分次充分洗涤,弃去洗液,加20%氢氧化钾溶液10ml,研磨,加二氯 甲烷5ml,移置分液漏斗中,振摇,二氯甲烷层显红色,取二氯甲烷层作为供试品 溶液。另取血竭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分别 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色斑点。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6.0%(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ⅨK)。 松香取本品粉末0.1g,置具塞试管中,加石油醚(60~90℃)10ml,振摇数分钟,滤过,取滤液5ml,置另一试管中,加新配制的0.5%醋酸铜溶液5ml,振 摇后,静置分层,石油醚层不得显绿色。 醇不溶物取本品粉末约2g,精密称定,于已知重量的滤纸筒中,置索氏提取器内,加乙醇200~400ml,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取出滤纸筒,挥去乙醇, 于105℃干燥4小时,精密称定,计算,不得过25.0%。 浸出物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440nm;柱温40℃。 理论板数按血竭素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9mg,置50ml棕色瓶中,加3%磷酸甲醇溶液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棕色瓶中,

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

有毒与无毒中药在临床上的正确使用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毒有狭义与广义两说。若单从毒即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看,中药学中所谓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能否造成伤害。一般说,凡标明有毒者,均表明该药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如砒霜、生乌头等有大毒,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作用,特别是在不合理应用情况下更是如此。未标有毒者,则说明该药对人体伤害较小或根本不会伤害人体。其中偏性突出者,如干姜、黄连等虽为无毒之品,但却对人体分别潜在着伤阴助火与伤阳助寒等损害作用;而偏性甚弱者,如浮小麦、粳米等则为名副其实的无毒药,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然而,仅仅站在毒指药物对人体伤害的狭义角度,将有毒与无毒理解为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广义的毒是指药物的总称或药物的偏性,它既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又包括了药物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所以从广义角度讲,药物的有毒与无毒除表示其能否对人体伤害外,还表示了其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一般说,有毒者力强,无毒者力弱。 如大黄与巴豆虽均为泄下之品,但大黄无毒而力较缓,巴豆有大毒则力峻猛;肉桂与附子虽均为补火助阳之品,但肉桂无毒而力缓,附子有毒则力强。所以临床上如何正确使用有毒与无毒中药变得十分重要。 1、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治而取效。如雄黄有

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伤;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喘哮。然而,这些有毒之品极易毒害人体,临床应用有毒中药,必须十分谨慎。 用量是决定有毒中药能否毒害人体的关键。一般说,凡是经过合理炮制的有毒中药,只要用量适当就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且要中病即止,不能盲目久用。正如《本经序列》所云:若毒药疗疾,先起如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2、区别对待无毒中药。不使无毒变有毒 中医习惯将药物分为有毒与无毒两大类。从总体看,无毒药与有毒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也不是昧味绝对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临床应用应区别对待。在这类常用的无毒药中,一部分药物如大黄、肉桂、麻黄等,因其偏性突出,故在不合理应用的条件下,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尽管有无毒者宜多(《类经卷十二》)之古训,但临床应用也不能唯求速效而盲目地超量应用,否则必害无疑。如近年有报道,一中年女子超大量煎服无毒的陈艾(6根,约8O g),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身亡。另一部分药物,如山药、浮小麦、意苡仁等,因其药性平和,故对人体无毒害作用。这部分药物,虽可以超大量内服,但也不能无限制地加量。健康人暴饮暴食尚且伤脾胃,更何况是病者服用。 3、用法得当,是减毒的重要环节

中药制定标准

一、中药材质量标准 (一)质量标准 包括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项。有关项目内容的技术要求如下: 1.名称、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按中药命名原则要求制定。 2.来源 来源包括原植(动、矿)物的科名、中文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矿物药包括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产地加工。上述的中药材(植、动、矿等)均应固定其产地。 (1)原植(动、矿)物需经有关单位鉴定,确定原植(动)物的科名、中文名及拉丁学名;矿物的中文名及拉丁名。 (2)药用部位是指植(动、矿)物经产地加工后可药用的某一部分或全部。 (3)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系指能保证药材质量的最佳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方法。 3.性状 系指药材的外形、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及气味等的描述,除必须鲜用的按鲜品描述外,一般以完整的干药材为主;易破碎的药材还须描述破碎部分。描述要抓住主要特征,文字要简练,术语需规范,描述应确切。 4.鉴别 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组织切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一般理化鉴别、色谱或光谱鉴别及其它方法的鉴别。色谱鉴别应设对照品或对照药材。 5.检查 包括杂质、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砷盐、农药残留量、有关的毒性成分及其它必要的检查项目。 6.浸出物测定 可参照《中国药典》附录浸出物测定要求,结合用药习惯、药材质地及已知的化学成分类别等选定适宜的溶剂,测定其浸出物量以控制质量。浸出物量的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制订,并以药材的干品计算。 7.含量测定 应建立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项目,操作步骤叙述应准确,术语和计量单位应规范。含量限(幅)度指标应根据实测数据制订。 在建立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有困难时,可建立相应的图谱测定或生物测定等其它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