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黄广晋王引兰

[摘要]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以及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自孔子以来,都很重视道德修养。特别是孟子作为中国儒家代表之一,他认为注重道德修养、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想的道德人格,对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孟子道德修养学说主要内容进行诠释,深刻挖掘孟子道德修养学说的精华,从而使处在社会转型和观念多元化背景下的当代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方面获得如下启示: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完善自我。

[关键词]孟子;大学生;道德修养;启示

道德修养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和道德教育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操守气节是做人的根本,修养洁身是做人的第一要务。因此,他为培养理想道德人格,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道德修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条件下,孟子的这一理论仍然有着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同时也要从传统文化中继承。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从内容到方法,对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品质上的自我锤炼、自我改造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是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转变为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道德实践。[1]道德修养重在自我教育、自我锤炼的过程,也就是说主体德性养成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所以,在孟子看来人的德性及其养成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孟子从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修养的目标及修养的准则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并就道德修养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使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与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一、主体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人为什么要进行道德修养,孟子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道德修养能使人保持善性,是区别人兽的主要标志。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是保持人性,摆脱兽性的最好方法。他指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凡引用孟子原话之处只注章名)他认为人所特有的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心理,不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强加进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虽然他的主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他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无疑是合理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上)这“四心”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发端,是一种善的萌芽。而人的善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人们在后天的生存环境中不注意存养,就极容易丧失。一旦丢失,“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告子上》)。因此,人们应该保持人的本性不丢失,而保持人性不丧失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把能否进行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对于人们追求人性,减少兽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道德修养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孟子认为,人不仅要严格地把握做人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善性,更重要的是应把人的善性扩充,不断培养仁、义、礼、智“四德”,才能为他人所悦纳,才能有所作为,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圣人”。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凡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就会象刚刚烧燃的火,刚刚流出的泉水;假如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让它消失,便连赡养爹娘都不可能。这也就是说,只有人们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存心养性,才能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自己则可以安身立命。这充分说明了修养身心对人们立身做人的重要。

第三,修身养性是齐家治国的根本。孟子在论及人性修养的社会价值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因此,人生修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区别人兽,是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更重要的是要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根本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只有

自身做到了修身养性,具有了立身做人的重要条件,才能建立好家庭、治理好国家达到天下太平。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方法三个方面。

(一)道德修养的目标

在进行道德修养时,首先要确立目标,即追求成为什么样的人。孟子主张“立乎其大”,即确立崇高的目标,并且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追求,实现人格的道德化——君子、圣人。君子、圣人是具备仁、义、礼等道德品质的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离娄下》)“圣人,人伦之至也”(《离娄上》)但是,君子、圣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努力去做,只要追求道义,“人人皆可为尧舜”。

君子、圣人的具体人格形象就是“大丈夫”形象。何谓“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里的广居”即“仁”,“正位”即“礼”,“大道”即“义”。大丈夫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居仁由义”,遵“道”循“礼”。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得志的时候,就能带领民众一起走正道;在志愿不能实现的时候,也能独自遵循正确的准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居仁由义”的品德,“立于礼”,才能经得起各种人生际遇的考验,不论是处于顺境或还是逆境都能应对自如,保持做人的气节。“大丈夫”“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一身正气。他所塑造的“大丈夫”的道德形象,成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格的表征。这种人格形象一直在激励着热血赤子为社会、为民族而努力奋斗。

(二)道德修养的原则:仁、义

仁、义是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四德”——仁、义、礼、智。其中,“礼、智”是从属于“仁、义”的道德规范,仁、义则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标准,是人们立身行事的基础。

在孟子看来,“仁”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仁是敬爱亲人,与人亲密。“亲亲,仁也。”(《尽心上》)“亲亲”,也就是“事亲”“尊亲”。“事亲,事之本也。”(《离娄上》)“仁之实,事亲是也。事孰为大,事亲为大”(《离娄上》) “事亲”就是“仁”的实质。第二,仁是一种本能的博大的

爱心,内在于人则表现出“爱人”、“推己及人”的博大精神和高尚的行为。“仁者,爱人。”(《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它将“亲亲”的对象扩展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成为处理人我关系的根本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离娄上》)可见“仁”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

孟子将“仁”与“义”结合起来,把仁义视为最高的道德理念。在孟子看来,仁义是人的立身行事的基础,“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同上)意即“仁”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正确准则,是实现“仁”,推广“仁”最适宜的途径,即“居仁由义”。

作为实现“仁”的具体途径的“义”,其含义包括:第一,尊敬长者。“敬长,义也。”(《尽心上》)不只限于自己的亲人,对乡党中的长辈也应持尊敬态度。孟子是把“义”作为处理“长幼”关系的道德原则来看待的。第二,“义”是指羞耻心。孟子说:“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就是说人都有不应当干的事,知道了这一点,就要去做应当做的事,这就是“义”。反之,做不应当做的事及强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则是“非义”,是羞耻的表现。因此,“义”也要求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不当者报以羞耻和憎恶的态度。[2]孟子认为,“‘仁’是‘爱人’之心,是人必须居而勿失的为善之根本,但爱人之心只能施于当爱者,而不能不分善恶地爱一切人和任何行为。”[3]因此他又提出“义”来规定“爱人”的界限,把“义”当作仁者爱人所应遵循的原则,即所谓“居仁由义”(《尽心上》),以“仁”作为内心道德修养的出发点,“义”作为外在行动的准则。提倡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努力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

如何才能做到仁、义的基本要求,从而成为“大丈夫”呢?孟子主张从“心”内求的修养之道,提出了如下修养方法:

1、养心寡欲,修养善性

孟子认为,人要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首先要“养心”。“养心”也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即保持住本性中固有的善性而不使其丢失。一般人之所以没有成为君子,则是因为他把自己本性中固有的善性丢失了,这就叫“放心”。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尽心上》)人们如果不注意保持其善心,

不进行道德修养,那么它就会丧失;反之,如果人们积极的“求其放心”,将丢失的善心找回来,那么它就会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不仅存住心中的善端,还要不断地培养和扩充它,使之发展壮大。

孟子指出,感官物欲会妨碍人存心养性,这是因为:像耳目这样的器官不会思考,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相接触,人们便会被外物引导而步入迷途邪道。据此,他又提倡“寡欲”。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欲”指物质欲望,“寡欲”是相对于“多欲”而言的,即“寡欲”不是“禁欲”,而是要减少欲望,不多欲更不纵欲。是否能做到“寡欲”对“存心养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他认为只要做到了“寡欲”,“心”必然会存在;相反,如果对欲望的引诱不加以控制,“多欲”甚至“纵欲”,那么“心”必然会丢失。因此,要想保存仁义之心不丧失,就必须克制、减少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善性,培养仁德,成为志向远大的人。

2、反求诸己,反身求诚

孟子认为,进行道德修养最主要的在于自己是否自觉主动地从心内求,进行自我反省,“反求诸己”。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这是指,行仁好比射箭,射而不中,当反省自己是否端正了射的姿态;不能行仁,也应当反求诸己,检查自己是否端正了动机,而不应埋怨胜过自己的人。《离娄上》又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敬,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也。”其中,孟子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恭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恭敬你,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二是要知耻,知错就改。“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尽心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有了过错,在自我反省中要知错能改,不能将错就错,文过饰非。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那则是一种羞耻的行为,这种不知羞耻的羞耻行为就是真正的不知羞耻,那么这样没有道德的人也就连做人的资格也没有了。孟子把反求诸己作为心性修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法,体现了孟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反求诸己还必须有“诚”,做到“诚身”或“反身求诚”。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诚’就是反省自责,而真正达到为己之善。”[4]这是对善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他认为,

道德行为能否感动别人,正在于是否心诚。“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同上)如让亲人高兴而心不诚,则不能真正的让别人高兴;反之,能至诚待人,即可以让亲人高兴,又可以取信于民,还能得到在上位者的信任。这正体现了孟子所强调的道德修养作为“成己”要求的自律性。

3、养浩然之气,持之以恒

“养浩然之气,”强调气是人的主观精神状态,是要靠主体自觉进行修养才能具有。所谓浩然之气,孟子说:“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用正直去培养,并要与“义”与“道”相配合,即“配义与道”。缺乏“义与道”气便不够盈满。因此,这种气“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他认为,人若能用道义来培养气,坚持积累善性,经常自觉地做善事,并将“浩然之气”与道义相配合,使之不受伤害,那么,它就会在人们的心中逐渐培养成一种凛然的正气。这种气是经过长期的道德实践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是凭偶然的义举所能够获取的,如果做了于心有愧的事,气便不够盈满。一定要加以修养,“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同上)一定要用心去修养,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拔苗助长。为此,孟子强调了主体道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个体在实践中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4、推己及人,扩充仁爱

在孟子看来,做人不仅应该爱自己的亲人,还应该把对自己家庭成员的爱推及到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反映了人的一种博大的爱心,即“仁爱”之心。他主张个体要有仁爱意识,提倡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和睦相处。他还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他认为贤人比常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贤人善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既是个人修身之路,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梁惠王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也;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尽心上》)人能够把不想害人的心扩充开,仁就用不尽;人能够把不穿墙跳墙的心扩充开,义就用之不尽了;人能够把不受轻践的实际言行扩充开,那无论到哪里都合于义了。推己及人,扩充仁爱的修养方法对培养人的仁爱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磨炼强志,奋发有为

孟子的修养方法虽然主张从心内求,但他不反对环境的作用,认为人的道德修养的差异也与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他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尽心上》)人之所以有德行、智慧、道术、才智,经常是由于他处在灾患的环境中。因此,他认为困难是磨炼一个人成才的最好途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炼,不仅可以强化人的道德意志而且还可以塑造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的理想人格。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做一个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奋发有为的对社会有用之才。

总之,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是以人自身的主观努力为出发点的,体现了人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性、自律性;同时,他强调个体在实践中通过做善事、正义的事来改造自身,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的内容及方法给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发挥个体的自律作用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一)坚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在孟子看来,修身养性,保持善性仁德,培养浩然之气,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他认为孝悌是修养身性的最便捷方式,应该从坚持孝悌原则,“亲其亲,长其长”(《离娄上》)他以形象比喻剖析了“不为”与“不做”的关系:“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一般人看不起小事,所以并不是做不了小事,而是不愿做小事。而从小事做起,才能积小善成大德。

只从小事做起还不行,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决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孟子指出:“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认为修身养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道德实践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起来的。如果人们急功近利,而又缺乏耐心去坚持,心浮气躁,就会滥用自己的感情意气来揠苗助长,这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急于求成、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在道德认识上肤浅,在道德情感上冷漠,在道德行为上缺乏自制力。因此,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有耐心,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从小事做起,如在课堂上尊重自己的老师;考场上公平竞争;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主动让座;在招聘时如实填报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培养自身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培养仁爱意识和诚信观念,待人接物要实事求是

孟子以仁爱作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提出“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的思想,说明他非常重视仁爱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协调。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的甚至只顾自己忽视他人。大学生喜欢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其内心往往出现一些矛盾和困惑:一方面,由于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不愿与他人相处,但在同学和集体中间又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另一方面,他们自尊心较强,不懂得怎样尊重他人,即使发现别人的优势和长处,也不主动向人家学习,反而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这种心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要求人们具有和谐共处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这就需要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形成对他人的“仁爱”意识。孟子的“仁爱”思想为大学生培养“仁爱”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孟子在道德实践上还提出“诚”的主张,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他把“信”也提到与“善”同等的理想高度:“善人也,信人也。”(《尽心下》)他所提倡的诚信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给以有益的启示:大学生在内心世界要树立诚信的意识,耻于不诚不信;在与人交往时,要抛弃“逢人只说三句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的人生哲学,做到以诚待人,表里如一,诚实可信;在做事上,要认真对待,真诚付出,遵守诺言,不欺骗他人。

(三)培养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个“义”、“利”的关系。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公孙丑上》)他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会泯灭人固有的善心,若一个人头脑中充满了“利”,就会失去“仁义”。因此,他明确表示在义、利二者之间,要以义为上,重义轻利。他把“义”看得比物质和生死都重要,在义和生不可兼得时,主张舍生而取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和对人生修养的至高追求。正是在这样的一种道德价值观的熏陶下,在我们民族历史上,才出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才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孟子义利观中的合理成分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代表国家未来的青年人当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重义轻利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大学生不能再只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坚持以个人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把道德意识抛至脑后,而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时,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在义、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利取义,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作为人生信条,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

孟子认为个人修身的目的不只是完善自身人格,还要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一个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实践其远大抱负。他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他将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个人修身对实现人生价值,维护国家整体利益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要求人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尽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自由,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潜意识地就会以个人利益为重。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习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思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滕文公下》),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注重反思自身,提高自律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主要靠内功,即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人是自己的主人,有自由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人要进行选择,就首先得判断;为了自主地判断就必须能判断自己的判断,即反省自己。”[5]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离娄上》)意思是说,你用爱心与别人相处,别人却不亲近你,就应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了仁爱;你管理他人别人却不配合你,就应反省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够不够;你礼貌地对待别人却无回应,就应反省自己的恭敬程度够不够;凡是自己的一切言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当反躬自省。他还举例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可见,只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仁爱,成就道德上的自我。

同样,在今天大学生仍应提倡内省思过,注重反思自身言行,做到严于自我批评。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主动进行反思,把“反求诸己”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严格要求自己,解剖自己,做到知错就改,有错必纠,开展自我批评,即要看到自身的优点、长处,还要看到自身的缺点、不足,积极地发扬优点,主动地改正缺点,弥补不足,从而提高自律的能力和水平,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六)重视道德实践,自强不息

孟子在道德修养上强调人主观自觉性的同时,也强调了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实践是达到道德修养境界的唯一途径。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修养方法,只是口头上一味地强调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不身体力行,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即使有再好的道德规范也起不到修身的作用。所以他主张人们在逆境中磨练自己,增强意志,这是成就大事的一个基本条件。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象牙之塔”,参与社会实践较少,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较为肤浅,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也常常忽视实践的作用,这导致他们的道德认知不能有效地内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为此,大学生应认识到道德实践是检验道德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悟出道德认知的正确与否,使正确的道德认知施之于行为,错误的道德认识得以抛弃,达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个人自身完善及改造客观世界汉语改造主观时间的统一。

当前某些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优裕,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愿意吃苦,缺乏远大理想;意志薄弱,一遇到挫折就会悲观失望,缺乏容挫力,等等。这就需

要学习孟子的道德修养精神,“居仁由义”,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昭示着人类道德理性的自觉,以及道德实践的既内在又超越的绝对价值”,[6]继承和借鉴其道德修养学说中所蕴涵的丰富精神内涵,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和完善道德人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 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3页.

[2] [3]参阅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94、95页.

[4] 姜强.孟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之修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1):32-34.

[5] 韩小香,冯基聪.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法浅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07):171-173.

[6] 顾虹.孟子道德修养论浅议[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6(04):86-87.

作者简介:黄广晋,广东南海人,1964年生,山西忻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王引兰, 山西忻州人, 1964年生,山西忻州师范学院政史系教授.

怎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怎样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树立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修养是确立 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我们所提倡的修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武装头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不断完善人格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脱离 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高尚的人。 何谓“真、善、美”? 真者,真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我们要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首先要确立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要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斗争,首先要进行思想修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深入了解国情民情,认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善者,是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的道德行为。我们要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就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是社会主义的道德修养,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核心是集体主义,先公后私的精神。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科技骨干和栋梁,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模范。 美者,是能引起人们的愉悦和喜爱的事物和行为。社会美是美的核心,我们确立的审美观,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审美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人民和社会进步的行为就是美,反之则是丑。因此,我们要确立的审美观,必须以“真、善”的和谐统一为尺度。 要到达“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就要做到知行一致,严于律己,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希望大家都能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向先进人物学习,增强修养,朝着“真、善、美”统一的崇高境界迈进。 除此之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也是必要的。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惊醒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道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高度的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努力按以下求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首先,应有惊醒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这样才能满腔热情地、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提升道德修养的境界;其次应积极主动地惊醒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坚忍不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惊醒道德修养;最后应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还应借鉴历史上思想家们所提出的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和当代人道德修养的实践经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其一,血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行;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即时抑制克服;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实质巩固强化,已逐渐结成优良的品德;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要特别注意自觉向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是自己践行社会道德要求的典范,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精神。一个道德模范,就是社会上竖起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就是在群众中提倡的一种导向、一种水球。模范人物以自身的道德行为,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人以鲜活、观的印象,深化了人们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构成了个体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标准与参照。对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应在信息社会中加强道德修养。 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当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的征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信息社会背景中。人是自然之人,有人的自然属性,更是社会之人,有人的社会属性。人生的价值就是要从个人所得和社会贡献这个辩证的关系中去把握,并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个

孟子之道德教育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孟子之道德教育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探析孟子之道德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摘要:孟子的道德观以性善论为基础,德性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是个体自我修养的主要途径,义利观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崇尚道义、依义取利是其价值观的取向。本文探索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内在积极因素,结合当前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丰富和完善以德治国的理论基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孟子道德教育;义利观;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1 引言 当今世界,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德教育体系的建立,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把其中优秀的、合理的内容融合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他推崇仁政、井田制及先富民而后教之的主张;强调道德教育的自主性,同时也提醒统治者注意对百姓的道德教育。认为人性是善的,人人皆有善性,只要道德个体存心养性、保持善端、反求诸己,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些人存在着价值观念困惑、理想信念迷失、心理素质不高、道德修养不够等现象。在新时期,着力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 2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分析 3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 结语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内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都在社会现实中发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导读:1、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1、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EQ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EQ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 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

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修养的方法 道德包括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认识道德规范、提升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既包括“学”,也包括“思”和“行”。这些方法对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同样具有意义。 “学”是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要求。道德知识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先导,而且对整个道德行为起指导作用,因此,学习道德知识,了解道德要求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我国古代儒家把“尊德性”与“道问学”联在一起,强调“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基础地位。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了解道德知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书本学习、在接受教育中学习,二是观察和借鉴他人的道德行为,向榜样学习。 “思”的作用一是接受和认同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变外在规范为内在要求;二是反省,思考道德言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都可能落后、错误、腐朽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思”要求我们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不断抵制和消除外在诱惑的侵蚀,保持经济健康的精神追求。 “思”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对于反省的内容和方式,孟子主张“三反”:“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他的意思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对我们大学生影像很大。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知荣辱、讲道理的人,这不仅是社会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恪守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生活在新时代,独立和个性意识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许多社会不良风气冲击校园,才使得一部分学子产生利己主义倾向,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我们不能否认大学校园是一块“净土”,可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纪违法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买饭考试抄袭、坐公交不让座等等。许多事情刚发生时都很小,但如果都不加注意,不加约束,不及时改正,都容易变成“问题”,日后走上社会,就可能沿袭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当代大学生是“社会骄子”,可是,为什么恰恰这个“社会骄子”群体其道德状况会出现这么多不容忽视的道德修养问题呢?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也可意为风俗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

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和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是引导我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我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道德是让人积极向上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品质和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道德也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既然道德这么的重要,我们大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水平,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高尚人格,将道德融入他们的生活习惯中,坚持“八荣八耻”等荣辱观,修身律已,自觉想劳动模范学习,从他们身上学到他们优秀的道德观念。重视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传统美德。在现

思想道德修养试题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思想道德修养》试题库 一、填空 1、人的学习具有社会性特点、主动性特点、继承性和创造性特点。 2、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特点、自主性特点、实践性特点和创造性特点。 3、一般来说,知识结构有“塔式知识结构”、“网络式知识结构”和“T型知识结构”三中模型。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中国传统的人性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性三品说”。 6、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一样,主要表现为食欲、性欲、生存欲三个方面。 7、人的道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和最本质的部分。 8、关于修养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9、关于修养的目的,儒家认为,修养的根本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10、关于修养的境界,儒家追求“圣人”、“君子”的境界。 11、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态度,我们应该学习了解,把握要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综合创新,古为今用。 12、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掌握了关于“道”的规则就是“德”,“德者,得也”,这样可以“外德于人”,即“以善德施于别人,使众人各得其益”;又可以“内德于己”,即“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各得其益”。 13、道德具有普遍性特点,具有非强制性特点,具有内化性特点。 14、道德具有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 15、道德的评价形式主要有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三种形式。 1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18、社会公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准则,二是在公共场所中处理人群关系的一般准则。 19、中国传统家庭道德中的孝,一方面是指对父母、长辈的恭顺,即“孝顺”,另一方面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即“孝敬”。 20、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孔子修身之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1]

孔子修身之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 陈晓雷1,鲁 敏2,郑建强1 (1,3.西南大学,重庆北碚 400715;2.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2) 摘要:通过对孔子修身之道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结合 现实环境的新特点,对正处在社会转型、社会观念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错综复杂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知识的认知、道德行为的规范以及道德实践的实施等各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的启迪。 关键词:孔子;修身;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63(2006)04-0094-04 收稿日期:2006-06-27 作者简介:陈晓雷(1972-),男,河北邢台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 主义公民。”[1] 纲要的提出,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 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他们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滑坡”的现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修身之道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孔子修身之道的主要内容诠释 何谓“修身”?《说文解字》中指出:“修者,饰也” ,引申有“整治、学习”等;“身”,本意指“躯干”,引申为“自身”、“亲自”,也指自我的品德、行为和才能等。顾名思义,“修身”,就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和完善,成为一个 素质优良、精神高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众所周知,“修身”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首先他从“为仁由己”这一道德修养理念出发,第一次对道德修养问题作出了理论上的阐释。他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和育人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合乎规律的修身方法,为儒家的道德修养观甚至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思想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些修身之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好学、 慎思与践行好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修身必始于好学。《论语》开篇即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1孔子一生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66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71以至“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2]82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达到“仁”这种最高境界,从而树立起行“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孔子认为学和思要结合起来,二者不能偏废, 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8“视思明, 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 得思义。”[2]177以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200这些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 第8卷第4期2006年12月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henyangCollegeofEducationVol.8No.4Dec.2006 94--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EQ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与EQ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 一、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 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 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

浅议如何增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浅议如何增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心灵塑造的过程。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关健在于增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增强;道德修养;自觉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大学生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而不是国家、社会、学校的强制措施。强制性措施虽然能够使大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但学生对社会行为规范的遵守是不自觉的。当强制力一旦松动或者被取消时,学生就不一定遵守道德规范。对社会道德规范仅有被动遵守,而没有内心自觉。这样的大学生不算是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而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大学生道德修养缺乏自觉性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大障碍。有些大学生对道德修养课很反感,遇到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想办法逃课,即使到了课堂也出勤不出力。 1.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自觉性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缺乏自觉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学生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在中小学,由于思品课不是统考课目,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到了大学,很多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副课。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个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不仅是找到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形中对思想道德教育有所忽视。邓小平曾说,改革开放十年来,我国最大的失误的就是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上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智力的竞争,很少感受到思想道德修养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市场经济的这种趋利性也渗透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为了能在毕业后找到工作,重视专业课学习,而放松了思想道德修养。 再次,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没遵循思想教育的规律。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它不仅要求学生要记住道德规范,而且要从内心认可道德规范。然而,有些学校把道德教育逐步演化为对道德“知识”的灌输,学生成为接受道德规范与教条的容器,成为一个“美德袋”。这种教育导致的恶果是:使本来就背负着“科学知识”重压的大学生又被种种“道德教条”所裹覆。 最后,由于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忽视道德实践,学生没有运用道德理论的机会,无法体到道德规范的价值,对其无法从内心信服,因而不能转化为道德品质。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基于孔孟道德修养思想之比较 〔论文关键词〕孟子修养〔论文摘要〕中国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 之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思想特色,对之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和开发其中之思想精髓和理论精华,对于开启我们今日之心智无疑大有裨 益。“修养”一词本为“修身养性”之意。《孟子?尽心上》中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宋代程颐后来将“修身”与“养性” 结合起来,提出了“修养”这一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思想、道德、学识、技艺等方面,自觉地进行学习、磨炼、陶冶和提高的实践活动,以及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所最 终实现的程度和达到的境界。因此,修养问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修养、理论修养、技艺修养等等。道德修养主要是指社会个体在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行为活动,以及经过这种努力所形成的相应的道德情操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中国儒家伦理文化非常重视个体的道德修养,并将其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孔子、孟子开创了儒家文化发展之先河,在他们那里有着非常丰富而精辟的道德修养思想。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铸造自我品性方面,孔子和孟子既具有认知上的共同性和传承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思想特色。一、孔子的道德修养思想一个人之所以要进行 自我的道德修养,其目的在于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人格。在孔子那里,最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圣人”,其次是“君子”。在孔子看来,只有尧舜这样的圣德明君才算得上是圣人,一般 人是很难达到圣人之境的。所以,在个体的道德人格追求上,孔子充分认识到如果要求每一个人都成为圣人事实上是很不现实的。于是,孔子从现实可能性的角度指出:“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可见,孔子在对理想人格的 追求上非常务实,主张“圣人若不可求,可求君子”,一个人若能达到君子之境亦可也。那么,圣人之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它与君子之境的差异又在哪里呢?孔子认为,圣人之为圣人,其关键在于他能够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的统一,从而对现世乃 至后世以积极的影响,所以圣人能够做到不朽,即所谓“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 ?传??襄公二十四年》)。而君子则不同,孔子认为君子的人格应当是“智、仁、勇”的统一。所谓“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 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能够知仁愿为而不惑,知仁 善为而无忧,知仁勇为、知仁敢为而不惧,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的话,就算是君子了。孔子的期望是:“ 圣人之境”要追求,“君子之德”是基础。那么,一个人应当如何努力才能培养自己的“君子之德”,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圣人之境”呢?孔子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即欲成德,先修身,强调只有通过自我的道德修养才有可能铸大德、成大器。孔子将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称作

个人道德修养包含哪些内容

个人道德修养包含哪些内容 个人道德修养是一种内外合一的境界。个人道德修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个人道德修养的包含内容1.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是道德修养的核心。毛泽东同志曾把政治上的坚定性叫做真正的政治道德。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这也为我们每个人提出了政治修养的要求,加强政治修养是有具体的要求的,一个人不仅要加强理论信念的修养,还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有坚定的理想信仰。 2.人格修养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基础之上的。人格修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尊自重。自尊自重是形成崇高人格的内助力。这就要求一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名誉,都要固守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家园,不论处于何时何地,始终能够做到荣辱经纬分明,廉耻界限清楚。另一个是良好的品格养成。良好的品格养成不是一蹴而就,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完成的。周恩来同志是联合国为其降半旗致哀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全心

为民的人格修养。 3.心境修养 心境实质上就是一种平常、积极、知足、感恩、豁达的心智模式,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是人生的最佳境界之一。胸襟决定心境,心境决定心态,心态影响状态。古人认为心境是一个人的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也应从这方面着眼。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磨炼与自我觉悟,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甚至磨难之后,就会胸襟超然,这就是一种心境。每个人都有个人抱负,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建业。但如果心态浮躁、目光短浅,就会因小失大。还是常讲的那句话,一戒骄,二戒傲,三戒躁,自以为了不起是骄,看不起别人是傲,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是躁。不要以短跑心态去跑长跑,要修炼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的气度,经受住正反两个方面的考验。 4.生活修养 加强道德修养,从时间和空间上看,主要由工作和生活两部分组成。而且这两部分紧密相连,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日常生活是容易失守的地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具有无孔不入的劣根性,无不利用日常生活这个领域侵蚀人们的灵魂;日常生活是道德修养容易自我放松的领域。不健康的思想道德影响,多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毒化社会风气和人的思想。加上一些人缺乏防微杜渐的高度自觉性,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这样,日久年深,就难免由失态发展到失足,由小恶积成大恶。

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3

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胡丽萍 摘要: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是儒家传统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科学思想、丰富内容和多样化的方法,不断实现大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科学化、内容的丰富化以及方法的创新。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概念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全面归纳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科学内涵,探讨自我道德修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了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就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①这句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作用。在中国,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特别重视人的自我教育和道德教育。尤其是孟子的自我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科学内涵 1.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孟子道德修养理论的观点梳理 经查相关论文,发现大部分学者都从理论基础、目标、内容和方法四方面探讨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现将其代表性的观点作如下梳理: 渠长根,贺艳秋从作用、目的、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孟子的自我教育思想。指出孟子自我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目的和内容是明人伦,原则和途径是反求诸己、自求自得,方法有持志养气、专心有恒、循序渐进等。②任颖卮从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道德修养的人格目标四方面进行了论述。他指出“性善说”是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存心养性是道德修养的根本要求,寡欲养气、反求诸己是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③沈道海指出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包括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道德本原说,以“善教得民”为目的的道德作用论,以“居仁由义”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范畴论,以“反省内求”为特征的道德修养论。④ 马晓颖从道德修养的人性基础、道德修养的必要性、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修养方法四个方面论述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其中人性基础是性善论,必要性指其重要性和可能性,目标是养成理想人格,修养方法主要指以内在之维的存心、尽心、求放心、养气等。⑤ 2.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科学内涵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形成关于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明确界定。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却为我们探讨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们认为,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是孟子提出的以对人性的思考为理论前提,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道德修养的目的,以应该具备哪些道德素质为内容,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些目标为方法的理论体系。 1)孟子自我道德修养理论的理论前提。所谓的理论前提,就是孟子提出的这个理论能成立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对人性的探讨。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总称为“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指的是: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这四端,既人天生就有善性。既

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活动。其实质就是在不同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中,自己内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道德修养有助于正确解决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己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适应社会进步和个人完善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理应加强道德修养,为以后走向社会、成家立业等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基础。 那么,大学生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呢? 一、学思并重。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行。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偏废,若只学习而不加以思考和分辨,很容易误入歧途,空想妄想。在向别人学习时,我们要“则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 并及时抑制和克制。诗人海涅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 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却不思改过。大学生刚刚走向社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犯点错误再所难免,重要的是及时调整改过,学会抑制不良倾向和念头,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三、慎独自律。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 照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礼记中庸》中言曰:“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有邪念或者做自己知道不对而在别人面前不敢做的事,因此产生了许多罪恶,这是十分可怕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严于律己,自觉按照要求行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四、积善成德。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人的境界可能达不到,但在追求崇高道德境界,做善事做好事的过程中,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了提高,凝结成优良的品德。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积累善行美德形成的道德力量的支持下,中华文明下才能够薪火相 传、命脉永续! 当然,大学生在按照这些方法去加强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要忘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道德修养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而是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共性道德实践结合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来了解社 会,认识社会,正确地看待社会,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道德修养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10、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1、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

言谓之瞽。 1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9、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1、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33、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为此,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

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二、孟子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人格境界上,孟子的认识与孔子不同,孟子认为圣人之境并非高不可攀,每一个凡夫俗子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资质,关键在于愿不愿意去追求,去实践。所以,孟子指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只要愿意并付诸努力,那么“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的认识与他的人性论密不可分,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四个“善端”,据此,人人都能够成善达仁,成为圣人。所以,成就圣人之境关键要“存心保善”,“寡欲养心”,通过“反求诸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孟子看来,现实社会中之所以很多人不能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他们为外在的名利所惑,不注重心性修养,从而使得四心皆失,而不能成为圣人。 孟子从其性善论的思想出发,认为道德修养的“成仁之道”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存心保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都具有成圣达仁的潜能,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既然每个人都先天地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那么,人人就都应当具有成圣达仁的可能性。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公孙丑上》)因此,道德修养的首要

任务是要“存心”,即保持自己“善端”的本性不变。在孟子看来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其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存心保善”。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所以,圣人“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二是“寡欲养心”。孟子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保持自己的“善端”,就是因为受到各种欲望的引诱,因此,要做到“存心养心”保持本色就必须寡欲,尽可能地减少乃至杜绝各种杂念、欲望、诱惑对自己心灵的侵扰,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唯有清心寡欲才能做到操守自洁,不为物役。在孟子看来,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缺德不善之人关键就在于他们没有将自己的“心”养好。不能“养心”,怎能“存心”?不能“存心”,又如何能够“保善”呢?所以对于善者和恶人,孟子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告子上》)后来的李翱和杨简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李翱认为要“养心”就要去思绝虑,以此来保护“本心”,他说:“弗虑弗思,情则不生,乃为正思。”(李翱《复性书》)杨简则提出“不起意”的主张,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凡事不起意念,善之本心就不会失落。他说:“孟子明心,孔子毋意,意毋则此心明矣。”(《绝四记》,《慈湖先生遗书》卷二) 三是“反求诸己”。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本善,那么道德修养就只须切己自反,发明本心即可。“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