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

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

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
关于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的中医治疗

摘要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到绝经后的一段时间,多数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诸多不适症状。肾衰天癸竭为绝经前后诸证发病之基础,肾阴阳失衡为病机之关键。

关键字绝经前后诸证肾虚中医治疗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后,伴随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而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1]。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散见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症。现代医学通常采用激素替代治疗,疗效迅速,缓解症状效果明显。但应用激素替代治疗存在副作用,会增加对心脏病、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险。同时激素替代疗法属于外源性激素补充,而不是激发妇女机体内自身潜能。目前,随着对中医药的探讨和研究,中医学以其独具特点的辨证论治策略,使本病的疗效大大提高。

一、形成机制

女性一生中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在绝经前后妇女肾阴亏虚,精亏不能化血,而肝为肾之子,母病及子,母子不相维系,导致肝肾阴虚而为绝经前后诸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形坏在内表现为子宫萎缩,丧失生育能力;在外表现为形体衰萎,皮肤皱褶,毛发脱落,牙齿松动等体态特征。《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凭肾水施化,肾水既乏,则经血日以干涸”。傅青主历来也重视肾阴对月经的作用,将经水多寡归于肾水充足与否。肾气衰退,肾之阴精不足,天癸渐竭,月经来潮乏源,故月经渐亏少或闭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这些说明妇女由中年向老年过渡之时,肾气逐渐衰退,肾阴逐渐虚少,天癸逐渐衰竭,冲任二脉日渐亏损,精血不足为用,故而月经逐渐减少终至绝经,生殖能力逐渐降低而至消失。由此可见,肾阴不足,天癸竭,冲任虚衰是导致绝经前后诸证的原因。又肝藏血,为经血之

源,其藏血充足,方能保证月经按时来潮;肝主疏泄,喜条达,其用为阳,故云“肝体阴而用阳”,只有肝的藏血与疏泄协调,女子才能气血调和,阴阳协调[2]。

二、临床治疗

1.肾虚为该病之本,肝肾同源,呻吟亏虚,水不涵木,则表现为阴虚阳亢之象;肾阳虚,命火衰,脾土失煦,则出现脾肾阳虚之候。肾精不足,心阴虚而心阳亢,可致心肾不交。此外,尚有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出现绝经前后诸症。李红[3]等用杞黄补阴丸(熟地黄240g、山茱萸120g、山药120g、牡丹皮90g、白茯苓90g、泽泻90g、枸杞子90g、菊花90g)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取得显著效果,杞黄补阴丸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抑制临床肾阴虚型的作用,并有效地治疗绝经前后诸症。李健[4]认为在生理性肾虚基础上的肝气郁滞,辩证当从肝肾论治,故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本病,四逆散方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四味药组成。柴胡味苦辛,入少阳肝胆,疏肝解郁;芍药敛阴柔肝养血,弥补柴胡劫肝阴之弊。柴胡配芍药,一通一补,恢复肝脏体阴用阳的生理特性;枳实苦降辛开,疏通阳明,炙甘草养脾和胃,枳实配甘草,同样是一通一补,使脾胃中正安舒。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四味药,柴胡配枳实,同俱苦辛之性,辛开苦降,一开少阳之郁结,一开阳明之郁结,木土同调;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养脾,扶肝胃正气。四药和用,结构严谨,调和阴阳,协调气血。为平调气血,疏肝解郁组方之经典。四逆散加龙骨牡蛎滋肾益肾加减化裁治疗绝经前后诸症,可以滋水涵木,益肾涩精,调畅气机,平衡阴阳,协调气血,使妇女平稳度过更年期。

2.王加维教授认为“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冲任虚惫,命门火衰,此本女性正常的生理衰退变化,但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随着肾虚天癸竭的程度加剧,以往阴平阳秘,营卫调和的局面打破,阴阳失去平衡,营卫不相协调,人体难以快速适应,因而诸证由生。围绕绝经前后出现的诸多证候是外在表现,其根本在肾气虚和天癸竭,致病关键在阴阳失衡,营卫不调。因此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时,当以补肾为根本,调和营卫和平衡阴阳为关键。临床上补肾是治疗此证的一般方法,鲜有人注意调和营卫,而王师独树一帜,认为辨治要点是营卫失调,阴阳失衡,而不可纠缠于原始动因,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使营卫调和,阴阳平衡,则诸证皆除[5]。

3.夏桂成教授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其中以心最为重要。故清心滋肾汤是夏老的经验方之一,在临床中应用夏老常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临床疗效确切。心火极易引动肝肾,相火高为恙。其认为月经节律调整是以后天坎离八卦为动力的,坎者与肾水相对,离者与心火相应。只有坎离既济心肾交合,才有可能推动阴阳消长转化运动的发展。心君主之官,主神明。肾主生殖、藏精而系胞宫。胞宫藏于肾而泄于心,心肾相交,胞宫之藏泻有序。心气不降,则月事不至。肾阴亏损,月经亦无物以下。清心滋肾汤由钩藤、莲子心、黄连、青龙齿、合欢皮、白芍、山药、山萸肉、浮小麦、续断、菟丝子等药物组成。方中钩藤、莲子心清心安神控制烘热汗出失眠;黄连入心经,善清泄心火,与莲子心相得益彰;而山药、山萸肉滋肾补阴;山药、茯苓健脾顾护脾胃;合欢皮疏肝解郁宁神等[6]。

4.除了使用中药治疗之外,临床上还常用一些理疗之法。如孙超超[7]在耳穴磁珠贴压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时取得良效,因肾主耳,《灵枢》曰:“耳为宗脉之所聚”,通过耳穴阳性反应点的变化,可以分析、判断疾病的部位及性质,并通过多种方法刺激耳穴治疗疾病[8]。文丽等[9]用针灸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是亦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以脾肾阳虚效果最佳。邓红等[10]在腹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中使用针刺腹部相应穴位,疗效明显。

三、结语

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衰竭,精亏血少,则肾阴更显不足,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肾阴虚者滋养肾阴,佐以潜阳;肾阳虚者以温肾扶阳;肾阴阳两虚则阴阳双补。在中医整体观和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辩证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取得显著疗效。所以,中医药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11.

[2]刘震坤,金影,董克勤.中医药治疗绝经期前后诸证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8(2):1570.

[3]李红,常新勇.杞黄补阴丸治疗绝经前后诸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8):58-59.

[4]李健.四逆散加味治疗绝经前后诸证体会[J].医药论坛,2015,3:109.

[5]袁芬.桂枝汤加减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浅析[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1):45-46.

[6]冯彦君,谢京蕊,冯玉.清心滋肾汤治疗绝经前后诸证[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5):125.

[7]孙超超.耳穴磁珠贴压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1):1004-1005.

[8]黄丽春.耳穴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8-37,102.

[9]文丽,骆路明,郭鸿科,刘丽君.针灸辨证论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30例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1).

[10]邓红,张思燮.探讨腹针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效果[A].第三届腹针国际学术研讨会腹针40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集[C].2009.

脾胃病从肝论治体会

脾胃病从肝论治体会 [关键词] 脾胃病;从肝论治 脾胃病为内科常见疾病,中医之治疗方法尚多,但须以辨证施治为准则。笔者临证擅长脾胃病的治疗,现将其从肝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1 木气乘中,疏肝和胃 患者男,46岁,2009年10月3 日初诊。患者曾有慢性胃炎病史,2周前因情志不畅,致胃脘疼痛发作。刻诊:胃脘胀痛,两胁不适,嗳气频频,心烦,纳呆,干哕欲呕,大便稍干、日1次,苔白质红,脉弦细。拟诊慢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治宜疏肝和胃。拟方:柴胡10 g,炒白芍15 g,炒枳壳10 g,法半夏10 g,青皮、陈皮各10 g,桂枝6 g,香附15 g,甘草6 g。每日1剂。服药4剂,胃脘胀痛、嗳气、心烦减轻,饮食增加。继守上方加佛手10 g,香椽10 g。又进6剂,诸症悉平,胃腑已安。 按:患者肝气不得条达,郁结于内,侮于中焦,肝气犯胃为脘胁胀痛之因。此患者宿有胃疾,因肝气不舒而致旧病复发,拟疏肝和胃法,投以四逆散加味治疗之,故肝气得以条达,而病瘥。 2 胃阴不足,柔肝治之 患者男,37岁,2010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宿有慢性胃病史多年,曾作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近年来胃脘灼热,隐痛不休,曾服用滋养胃阴之剂而效果不著。刻诊:胃脘隐痛灼热,面色欠润,体倦无力,心烦易躁,饥而不欲食,口干,大便稍硬,小便自利,苔白质红,脉弦细略数。证属肝强胃弱,胃阴亏虚。治以柔肝缓急,兼养胃阴。投以一贯煎加减:枸杞10 g,川楝子10 g,麦冬15 g,生地15 g,白芍15 g,砂仁10 g,乌梅10 g,陈皮10 g,黄连6 g,甘草6 g。每日1剂。服药5剂,脘痛灼热减轻,纳食增加,心情舒畅。继守上方服用10剂,诸恙皆除。 按:胃阴虚证在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尽管酸甘化阴,药证相符,但往往效果较差。故笔者在治胃阴虚予滋养胃阴而不效时,以柔肝治之。因肝体阴而用阳,刚亢成性,非柔不克,肝阳偏旺,势必乘胃,更使伤阴劫液。故投以一贯煎加减,使肝体得柔,胃阴自复。 3 腹痛泄泻,扶土抑木 患者女,45岁,2011年8月25日初诊。患者腹泻1年余,大便溏薄,晨起则泄,每日2~3行,夹有不消化食物,无黏液及脓血。曾服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四神丸、香连丸之辈均罔效。刻诊:除上述症状外,还具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胃脘作胀,肠鸣,嗳气,形体消瘦等。纳谷如常,精神尚佳,小便自利,苔白,

中医妇科辩证论治笔记

中医妇科学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气虚证 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 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三、先后无定期: 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血热证: 1)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证:固经丸加败酱草、鱼腥草 3、血瘀: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 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 八、崩漏: 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 2、肾虚 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 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 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 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 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莵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 十、痛经: 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十一、经行乳房胀痛: 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逍遥散 2、肝肾亏损: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十二、经行头痛: 1、肝火: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2、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 3、血虚:养血益气——八珍汤 十三、经行感冒: 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桑菊饮 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小柴胡汤

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1 概述 1.1 中医对脾的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 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19 93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6]列有脾虚证诊断标准、主症轻重程度分级和疗效判定标准,是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脾虚证诊疗标准,得到较广泛运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进一步制订了脾气虚证诊断标准、症状量化分级和相应疗效判定标准。 1.3 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临床脾虚证涉及多种中西医病种,症状复杂多样,研究过程难免产生较多定性为主的病理生理数据,且其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脾虚证全貌的现代研究;同时,脾虚证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或专家经验,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级别也相对较低。近年来,已有研究提出脾虚证亚型概念并进行了物质能量代谢基因研究的有益尝试,初步提示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存在相关物质能量代谢障碍的基因背景[8];“证候组学”概念的提出,则拟通过系统生物学研究以求解释脾虚证复杂的病变机制[9]。在此基础上,若能将脾虚证复杂临床表现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如消化吸收障碍、胃肠运动障碍、免疫功能低下不同亚型,从基因、转录、蛋白及代谢等多组学、多层次对其进行系统探讨,应该更能集中反映脾虚证某一证候亚群病理改变的特点,使临床辨证用药更具针对性。

绝经前后诸证病历

2012-02-15 10:19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张某某,性别:女,年龄:48岁,以“阵发性潮热、汗出,失眠3月”为主诉由门诊以围绝经期综合征为诊断于2012-02-15 09:13入住我科。 一、病例特点: 1.入院情况:患者于6月前因工作压力增大引起失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且时有潮热、汗出症状,口服药物(具体不详)对症治疗后好转,患者1月前曾因上述症状加重在我院住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后仍口服阿普唑仑。4天前停药后再次出现潮热,汗出明显,失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甚至彻夜难眠,伴有头蒙,耳鸣、乏力困倦,至我院门诊就诊,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潮热、汗出症状略好转,仍失眠。今为求综合治疗,由门诊收住入院。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可,潮热,汗出明显,失眠,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甚至彻夜难眠,伴有头晕、耳鸣、乏力困倦,时有心慌,心烦易怒,纳差,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女,44岁,以“阵发性潮热、汗出,失眠3月”为主诉入院,属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范畴,性格内向之人,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耗伤,化源不足,脏阴已亏,又值七七之年,肾阴不足,数脱于血,肝肾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复加忧思失眠,遂发经断前后诸证。结合舌脉,辨证为阴虚内热兼郁证。 西医诊断依据:⑴患者女,以阵发性潮热、汗出,失眠3月为主诉入院;⑵甲状腺功能三项正常范围;性激素六项检查:卵泡生成素22.6mIU/ml、促黄体生成素8.63mIU/ml、雌二醇46pg/ml;⑶既往有焦虑抑郁状态病史。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闭经相鉴别:后者是育龄期女性,半年及以上月经停闭,尿妊娠试验阴性,伴有体重增加,面部痤疮等症状;本病则是接近绝经期女性,月经停闭1年以上,且伴有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失眠等更年期症状,二者不难鉴别。

病历书写注意事项

中医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的考试内容是病历书写,即是辨证论治。考试范围是新大纲规定的常见病证和病种。考试方式是根据提供的病例摘要,完成一份住院病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总分40分。现就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以下简称“中医病历”)书写谈几个方面问题。 一、格式规范和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书写格式和内容符合国家中医药局制定的《中医病案规范》;条理清楚,语言通顺,重点突出,医学术语运用规范;病案内容客观,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 注意事项: 1、严格掌握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抽取试题时,应注意区分考生的级别和类别。 3、考生将答案写在统一提供的答题卡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完成病历中所有项目的回答。简要病历中提供的资料不一定齐全,凡未提到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均视为正常。 5、书面辨证论治完成后,考生不要签署姓名。考试时间一般充足,注意字迹不要太潦草,保持卷面清洁,可先写草稿。 (二)具体要求。包括格式、项目和内容要求。 1、一般情况。14项,可根据资料选项填写。 2、主诉。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要求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一般不用诊断和检查结果来代替。不得超过20字。与第一诊断相符。

概括主诉的技巧 (1)主诉为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的原因 (2)主诉肯定会包含时间,主要在提供的病历资料中找出来 主诉的格式 一般情况下: 主诉=症状+时间 主诉一般存在于病历的第一句话或前几句话,不需要考虑得太复杂 一般在现在症状前面找主诉,注意一些常见用语:“遂来就诊”“现症见” 最复杂的情况(较少出现): 主诉=症状+时间,加重(再发)+另一个时间 主诉=症状+时间,另一个症状(与诊断相关的)+另一个时间 举例: 刘某,女,41岁,已婚,干部,于2005年1月8日就诊。 患者2天前在外就餐食油腻后出现右胁阵发性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部,伴恶心、呕吐,曾服用“维生素B6”、“越鞠保和丸”,无明显好转,遂前来就诊。现症见:右胁肋疼痛,伴后背疼痛,口苦咽干,恶心,纳呆,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及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平素喜食辛辣厚味。T:37.3℃,P:80次/分,R:18次/分,BP:125/8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墨菲

中医科工作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诊疗要求规范

中医科工作制度 一、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中医应以健康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遗产为宗旨,积极提高中医诊疗工作。 三、中医病员的诊断、治疗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突出中医的特点,按中医的理论辨症施治。 四、对特殊的煎药方法及服药时间(或饮食禁忌)医师要向患者功家属交代清楚,并在处方上注明,处方签全名。 五、需要中医治疗的住院病人,是否需要随诊,由会诊医师确定,并认真做好记录,定期随诊。 六、在弘扬中医特长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和西医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思路。 七、院外处方原则上不能转抄,只能供参考,医师未见患者,一律不得开处方和抄方。 八、承担中医和西医学中的教学工作,认真带好实习进修人员。 九、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进行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十、积极弘扬中医特长,如针灸、推拿、正骨、男科、妇科、皮肤科等。

中医科人员岗位职责 一、中医科主任 (一)管理职责: 1.在行政、业务对外工作中全权代表科室。做好科内、科间各种关系的协调。 2.参加医院规定的相关会议,负责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并督促落实。 3.认真贯彻落实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操作规程,及时进行检查督促反馈。 4.制订本科室工作计划和业务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监督检查。 5.领导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对本科人员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 6.负责科室的考勤和假期审批。统一安排安生出诊、会诊、值班工作和进修、轮转、实习生的工作。 7.组织领导有关本科对挂靠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工作、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8.对科室新药使用、仪器设施添置等提出申请。 9.支配使用科室基金。 (二)业务职责: 1.定时查房,共同研究解决重危疑难病例诊断治疗上的问题。 2.参加门诊、会诊、出诊,决定科内病员的转科、转院和组织临床病例讨论。 3.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指导临床实践,不断开展新技术,提高医疗质量。 4.重视医疗文书资料管理,定期督察科内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质量,及时签阅。

从肝论治失眠症

从肝论治失眠症 1、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当今失眠症的社会特点和临床实际所见证候,以及定位定性辨证的要求,我们认为失眠症的发病与先天体质因素有关,源于脑,表现于肝,涉及五脏。故定位于肝,立从肝论治分型。计分八证。 2从肝论治 2.1人与自然同纪,睡眠与醒寤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同步,而不可分离、违背,《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营卫生会》多有论述。笔者认为古人关于人与自然同纪(天人相应)的理论较之当今对失眠 症的认识是更高一层次的概括,更符合当今临床实际,应该加以充分肯定和深入研究。我们有关“昼开夜合”花叶治疗失眠症的研究,就是以此理论指导而获得成效的。即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人体睡眠与醒寤——植物“昼开夜合”花叶三者相关,人居其中可得其所养,受其所约。故取“昼开夜合”之花叶,有较好疗效。 2.2脑主神明,肝主情志,心主血脉。失眠症是脑功能失衡的一种表现,多因情志而诱发,重则气血逆乱,而影响心、肾、脾、肺功能。现代医学解剖生理早已证明,主宰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是脑,而不是心。这一点在中西医之间,应该加以求同。我们提出“脑主神明”的观点,作为指导研究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中医所讲的肝有体用之分,除肝的实质病变与现代医学一致以外,它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实际上是脑的生理病理功能表现。如肝主情志,调达气机,肝

开窍于目,通于脑,以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均说明肝与脑的关系比较密切。心不是主神明,而是主血脉,它与脑的关系,也是很明确的,脑需要心血的供养,脑功能才能正常活动。如果心脏功能不好,或上达脑的颈—椎基底动脉硬化、狭窄,可使脑供血不足,而致失眠。由于情志不悦、精神紧张、惊吓等,也会发生神经官能性心脏病。表现心慌,心悸、胸闷、失眠、心动过速或早搏等。这种情况也是由于脑的功能变化所致,而不是单纯心的自身功能或实质性病理的表现。故常有内科心电检查不出心实质性病变,而神经科又查不出脑的实质性病变。这类病人,我们根据“脑主神明”,“肝主情志”,投以解郁活血安神之剂屡收实效。这也证明了“脑—肝—心”三者之间的关系。 3辨证论治 辨证:分肝气偏旺、肝阳上亢、肝胃不和、肝郁瘀阻、肝郁化火、肝气横逆、肝肾两亏、胆怯心虚等八证。 分型:虚型、实型、虚实夹杂型。 治则:以“从肝论治”为基本原则,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以平肝、活血、安神为主,再根据出现的症状和病因病机不同酌情辨证加减。基本方:桑叶、菊花、天麻、钩藤、柴胡、龙牡、赤白芍、丹参、夜交藤、合欢皮等,加花生叶制剂。桑叶、菊花可平肝明目,天麻、钩藤平肝熄风、柴胡、龙牡平肝潜阳中有疏肝之意。赤白芍、丹参有活血柔肝之效。夜交藤、合欢皮均有“昼开夜合”之特殊功能,再加花生叶“昼开夜合”同气相求,引阳入阴,解郁忘忧,则神自安矣。 加减法:

绝经前后诸证(门诊路径)

绝经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天然药物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和《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年龄:发病年龄大于40周岁。 (2)主要症状:月经紊乱或绝境期间出现呢烘热汗出,或情绪改变。 (3)次要症状:①腰背疼痛、头晕耳鸣;②或胁肋疼痛、乳房胀痛、头痛;③或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④或手足心热、阴道干涩灼热、性交痛,口干便秘;⑤或腰背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浮肢肿、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夜尿多等。 (4)舌脉:舌淡红或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数或沉细。 具备疾病诊断中(1)、(2),和/或兼见次要症状中的①-②项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在40岁以上妇女,月经紊乱或绝经同时出现以下三组症状:①典型的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如潮热、汗出、胸闷、心悸等;②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焦虑、烦躁、易激动等;③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烧灼感、性交痛、尿频尿急、反复泌尿道感染等。 (2)血FSH升高或正常,E2水平可升高、降低或正常。 (二)证候诊断 1.肾虚肝郁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伴情志异常(烦躁易怒,或易于激动,或精神紧张,或抑郁寡欢)。腰酸膝软,头晕失眠,乳房胀痛,或胁肋疼痛,口苦咽干,或月经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2.心肾不交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悸怔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或月经紊乱,量少,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阴虚火旺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心烦易怒。手足心热,面部潮红,口干便秘,懊憹不安,坐卧不宁,夜卧多梦善惊,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肾阴虚证:绝经前后烘热汗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或皮肤瘙痒,尿少便干,月经周期紊乱,先期量少或量多,或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肾阳虚证:绝经前后形寒肢冷,头晕耳鸣。腰背冷痛,腰膝酸软,精神萎靡,面色晦黯,性欲淡漠,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紊乱,量多或少,色淡质稀。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6.肾阴阳具虚证:绝经前后时而畏风怕冷,时而潮热汗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夜尿频数,月经紊乱,量少或多。舌红,苔薄,脉沉细。 二、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二)西医鉴别诊断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百病从肝论治

亚健康与肝脏的关系 亚健康状态与疲劳、精神情志异常和睡眠障碍是其最突出的症状,而中医肝脏与这些症状都有密切联系。 肝脏现眼睛的关系? 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日:“肝通气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点。”如肝血不足,则有视物模糊、夜盲等;如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等。 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肝和眼睛有密切关系,养肝保护眼睛,肝养好了,眼睛自然好使! 肝脏与便秘的关系? 肝主疏泄:肝脏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如肝气郁抑,气机不畅,则气滞血淤,对大肠传送糟粕的运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便秘。 肝脏与睡眠的关系? 《类证治裁〃不寐》谓:“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医林改错》中说:“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此血府血瘀也”,“血瘀日久,血不行则心失所养,亦致失眠。”中医认为血是睡眠等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血虚血瘀都可引起失眠,而血虚血瘀均与肝有关,很多失眠是由肝气不足或肝阳上亢等肝脏的问题引起的,因此,调理肝脏对治疗失眠尤其重要。 肝脏与头发的关系? 中医五脏学说认为:肝主疏泄、肝主藏血,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和血液的运行作用。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本同源”故肝血不足发何生矣!所以头发、指甲的健康也不能轻忽,它们跟肝脏的新陈代谢、人体的时间记录都有绝对关系,是反应肝脏化学系统的重要指标,肝脏化学一乱掉,体质就会跟着乱,事实上皮肤病、疲劳、免疫系统衰弱等问题产生,都跟肝脏化学有关。 肝脏与疲劳的关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与脾的关系?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思想,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生血与藏血的关系。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调达,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若脾失健运,生血乏源,可致肝血不足,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脾胃升降,运化失司,引起消化功能下降,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浅谈对月经前后诸证的中医认识 发表时间:2017-09-22T14:46:46.5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李团网[导读] 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 陕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月经前后诸证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反复性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肢体浮肿、身痛、泄泻、吐血、衄血、发热、情志异常等一系列症状者。本文根据其病因病机、众医家治疗经验及对病例分析,对月经前后诸证有一定的认识。关键词:月经前后诸证;中医认识 月经前后诸证[1]是指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性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以经前2-7天和经期多见。包括现代医学所言的经前紧张综合征。西医上称为“经前期综合征”[2]。本病可出现一种主证,也可两、三证兼见,常见于中年妇女,这些症状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他们的生活。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肝郁、脾虚、肾虚、气血虚弱和血瘀。其中最常见的为肝郁。本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和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虚。妇女在经前及经期,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气血较易壅滞,若素体肝郁、脾虚、肾虚及气血素虚,这些因素使月经前后及经期的机体平衡失调,出现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本病。而在月经干净后,阴血渐复,气血通调,脏腑、冲任、子宫功能逐渐恢复平衡,诸证亦随之消失。 2.众医家对月经前后诸证的认识 刘奉五先生[3] 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现代病因尚未明确,考虑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刘老医生根据临床上的体会,认为本病的发生是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是肝郁气滞。肝郁乳络阻滞不通,故见乳房胀痛;肝气横逆犯脾,影响脾胃的运化,或出现脾虚肝旺导致经行泄泻;或出现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而导致经行浮肿;肝气郁滞,日久化火,出现肝阳上亢导致经行头痛;或热入血脉,破血妄行导致便血、倒经等;刘先生认为经前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易导致经脉壅滞不通,易于诱发上述诸证,而经血来潮后,冲任气血通调,症状自然消失。 孙维峰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但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他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郁气结,瘀血阻络。孙教授根据临床经验总结治疗上应治病求本,自拟疏肝解郁方,药物组成为:柴胡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鸡血藤20克,薄荷6克,茯苓20克,路路通20克,香附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6克。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经通络之效。 王子瑜教授[5]认为月经前后诸证总结归纳为经期发热、头痛、眩晕、身痛、泄泻、浮肿、乳房胀痛、情志异常等。王教授认为经期发热,主要是因为气血营卫失调,正值月经生理改变导致,经期发热的发生,可由血瘀产生,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也可由阴虚导致,可用四物汤加减养血滋阴;也可由肝郁导致,可用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调经;经行头痛可分为气血虚弱、阴虚阳亢、瘀血阻滞和痰湿中阻四种证型,其病机是气血阴精不足,经行之后,气血阴精更亏,清窍失养所致经行头痛,或由痰、瘀之邪,每逢经期随冲气上逆,阻塞清窍导致经行头痛;而经行眩晕主要是因为精血虚衰或痰浊上扰清窍所致,常见分型有气血虚弱、阴虚阳亢和痰湿中阻三种证型;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的原因多为肝郁,由于经前、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气血相对壅滞,若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会导致瘀滞更甚,从而导致经期乳房胀痛;另外有气血失和,肢体失于濡养而导致经行身痛;血热随冲气上逆,破血妄行导致经行吐衄。王教授用逍遥散加减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情志异常等,疗效尚佳。 罗元恺先生[6]认为月经前后诸证的辨证治疗应平衡脏腑气血阴阳,常用的治法为疏肝解郁,调和气机,应在经前1~2周开始用药,连续调理3-6个周期。他认为此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脾肾阳虚三种证型,而肝郁气滞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应疏肝理气,可用逍遥散加减;阴虚肝旺的患者应育阴潜阳平肝,可用二至丸和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脾肾阳虚证患者可用健固汤加减以温肾健脾;除药物治疗外,罗先生还认为,精神心理的调理和生活调理也应该重视,不同体质应在饮食方面加以配合,将会达到更好的疗效。 3.病例讨论 孙某,女,25岁,于2017年01月12日初诊。 患者既往月经规律,周期28天,经期5-6天,经量适中,色暗红,无血块,无经行腰腹不适,无经前乳房胀痛,末次月经:2016年12月17日。自诉1月前因家庭不和大怒后,出现乳房胀痛不适,伴有胸闷胁胀,经行不畅,伴大量血块,色黯红,未予治疗。1天前,患者再次出现乳房胀痛,伴有精神抑郁,时常叹息,苔薄白,脉弦。诊断为经前乳房胀痛。辨证为肝气郁结证。患者大怒伤肝,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经前冲任气血偏盛,循肝上逆,乳络不畅,故见经行乳房胀痛;肝气不舒,冲任阻滞,故见经行不畅,血色黯红,伴有血块;肝气不舒,气机不畅,故见胸闷胁胀;肝失调达,故见精神抑郁;苔薄白,脉弦为肝郁之象。治应疏肝理气,和胃通络。方选逍遥散加减。方药为: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2g,薄荷6g、炙甘草6g,香附10g,郁金10g。7付,水煎服,日2剂。患者于2017年02月20日复诊,自诉乳房胀痛明显减轻,续服上述方药。 4.讨论 月经前后诸证具有周期性反复出现,随月经而发,月经干净后停止的特点。其发病与经期及经前冲任气血及子宫盈虚变化较急骤,气血容易瘀滞或亏虚相关,此外还与患者的体质及脏腑的偏虚偏旺有关。治疗此病可分为两步,经期及前后,针对症状治标;平时调理体质,消除病因以治本。此外还可配以针灸治疗、头腰背部推拿等,同时也应注意经期调护,调情志,适劳逸,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3. [2]谢幸,苟文丽,狄文等.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3.

中医妇科学口诀

妇科口诀(自己整理版) 妇科月经先期证治歌诀:先期连续早七天,月经先期:.提前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气虚血热两因连.先期地病因:.气虚..血热脾虚归脾补中益,脾气虚证,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肾虚归肾固阴煎.肾气虚证,用固阴煎或归肾丸阳盛血热用清经,阳盛血热证,用清经散阴虚两地凉血痊.阴虚血热证,用两地汤(生地,地骨皮)肝郁血热不难治,肝郁血热证,用丹栀逍遥散方用丹栀逍遥丹 妇科月经后期证治歌诀:后期推后多七日,月经后期:.周期推后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 不通不荣两因迟.病机:.不通(寒凝,痰湿,气滞),.不荣(血虚,肾虚). 当归地黄应肾虚,肾虚证:当归地黄饮血虚补元煎来治.血虚证:大补元煎实寒良方虚金匮,实寒:良方温经汤.虚寒:金匮温经汤乌药专治是气滞.气滞证:乌药汤辨证清楚用方明. 芎归二陈去痰湿.痰湿证:芎归二陈汤.b5E2R。 妇科月经先后不定期证治歌诀:先后不定期,责之脾肾肝.先后不定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肝郁逍遥散,肝郁证,用逍遥散肾虚固阴煎.肾虚证,用固阴煎肝肾定经汤,肝郁肾虚证,用定经汤脾虚归脾丸.脾虚证,用归脾丸.p1Ean。 妇科月经过多证治歌诀:月经过多辨分明,经量大于脾虚举元或安冲.脾虚证,用举元煎或安冲汤血热通用保阴煎,血热证,用保阴煎失笑一下血瘀通.血瘀证,用失笑散DXDiT。 妇科证月经过少治歌诀:过少不通与不荣,过少之因分虚(肾虚,血虚),实(血瘀,痰湿)血虚滋血或小营.血虚证用滋血汤,或小营煎归肾归地补肾虚,肾虚证用归肾丸,或当归地黄汤血瘀通瘀或桃红.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痰湿苍附导痰妙,痰湿证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二陈芎归亦有功.RTCrp。 妇科经期延长证治歌诀:经期延长仔细辨,气虚便下举元煎.气虚证,用举元煎虚热两地合二至,虚热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或用桂枝茯苓丸.5PCzV。 妇科经期出血证治歌诀:经间出血病复杂,阴虚两地二至法.肾阴虚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脾虚通用是归脾,脾虚证,用归脾汤湿热清肝止淋下.湿热证,用清肝止淋汤血瘀逐瘀止血用,血瘀证,用逐瘀止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福建中医药2007年10月第38卷第5期 FujianJ0umal0fTcMOctober2007.38(5) -百家谈? 辨病辨证与循证医学 李民1.徐进秀2 (1.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山东费县273400;2.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关键词:辩病;辩证;循证医学;理论撂讨 中圈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338X(2007)05_o啡0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精髓。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式。近几年来辨病又受到了普遍关注,对于中医临床是以辨证为主还是辨病为主,抑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二者是否应该结合,可谓见仁见智,难以达成共识。笔者从循证医学角度谈谈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及其f|缶床价值和方法意义。 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与存在问题 1.1辨病与辨证的临床现状:辨证论治的临床思路导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型于明清时代,成熟于现代。明代医家周子干在所著《慎斋遗书》中首先提出“辨证施治”的概念。清代医家张虚谷所著的《医门棒喝?论景岳全书》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现代医家任应秋在1955年《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任氏作为辨证论治之现代用法的首倡者.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其后秦伯未、蒲辅周等名老中医相继发表了有关论文。高等中医院校成立后。将辨证论治写入了教科书,从此以后.。辨证论治”就被公认为是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特色之一。近四十年来.中医临床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基本原则。 1.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中医学术界对辨证论治进行了反思,有学者认为强调辨证论治而忽略了辨病是错误的.中医临床治疗固有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张仲景即强调临床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伤寒杂病论》即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是从证到病。然后再由病到证,即首先由主证来认识病,然后再由病到各个具体的方证,病是纲,证是目。是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嘲。仲景至晋唐中医学一直是辨证论治占主导地位口1。只是最近四十年来,出现了弱于辨病而强于辨证的局面,将中医辨证脱离于辨证论治体系之外而使辨证论治单纯化。也有学者担心辨西医的病会湮没中医辨证论治,回避或排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而干脆不言病而单言证.或认为“把证归属于病是战略观念的失误”。也有的认为中医证病概念同一.病证的真正 收稿日期:2006—07一12区别往往源于他们在统一认识过程中是作为认识对象还是认识结果的不同位置。而不在于两种不同的认识结果。近几十年来,辨病论治受到了重视,但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情况。 甚至辨瘸论治已取代了单纯的辨证论治而成为当今中医治疗及科研的主流[4】.并认为“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特异性治疗”。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一方可以通治一病而不需要进行必要的辨证的“通治方”b]。在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方面,认为“在疾病诊断明确.有专方专药治疗时就采用辨病论治;而对病情复杂,或/和无特效方药时就采用辨证论治f6]。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也有其局限性。 1.3传统辨证与辨病论治面临的困惑与挑战:辨证论治仍将是今后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原则。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流.这是不可置疑的.因为这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基础,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特色.就意味着中医临床成了无本之木,或是误人了废医存药的歧途.或是陷入了一病一方的窠臼。但由于中医病证概念的混乱。以及中医辨证思维重临床经验、轻客观证据.从而影响证候诊断的准确性。使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中医辨病论治更有诸多先天不足.中医疾病的名称有的是以症状命名。有的是以体征命名.或以疾病特点、病因病机命名。概念模糊笼统。有些病名与症状、证候等概念混淆不清.多有交叉重叠,病名繁杂而不规范,以证为病的现象至今在中医『临床中尚未能摆脱,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这些病很难表现出贯穿疾病始终的特殊规律.难以进行疗效的客观评价.不利于中医学在现代社会中与西医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中医走向世界。为全人类造福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中医在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大气候下.仅仅靠传统的辨证论治或辨病论治难以有生存空间.难于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必须有所创新.谋求发展.既不丢失固有的特色与优势,又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探索出一种有别于“纯中医”的新的中医学临床模式.就是引入包括循证医学方法的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原有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加以渗透、整合、  万方数据

徐涟老师辨治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徐涟老师辨治绝经前后诸症经验 发表时间:2011-06-15T09:33:04.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高春泽1 冯琦2 徐涟1 [导读] 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病机特点是肾虚,肾中阴阳失衡, 肾、心、肝、脾多脏受损之证。 高春泽1 冯琦2 徐涟1 (1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 650011;2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县中医院云南呈贡 650500)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0-0400-02 【摘要】老师认为绝经前后诸症的病机特点是肾虚,肾中阴阳失衡, 肾、心、肝、脾多脏受损之证。治疗当平衡阴阳,燮理诸脏,身心同治。【关键词】绝经前后诸症综合辨证身心同治 “绝经前后诸症”中医学古医籍中原无此病名,分属祖国医学“脏躁”、“不寐”、“崩漏”、“月经不调”、 “心悸” 、“郁证” 、“百合病” 、“眩晕”等范畴,1964年妇科专家卓雨农根据历代医籍有关记载,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绝经前后诸症”这一病名, 得到同行公认,纳入《中医妇科学》教材。绝经前后诸症与西医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应, 围绝经期是每个妇女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此期间机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如月经失调、潮热、出汗、心悸、易激动和有失落感等症状。这些症状发生的种类、持续的时间和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症状轻者可顺利度过围绝经期,症状明显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应给予及时的治疗。调查发现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较高,一份围绝经期调查结果显示:137名围绝经期妇女有围绝经期症状的103名,占75.18%[1],本证是困扰广大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的一种病症, 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已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西医学认为其核心病机是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激素替代疗法(HRT)是西医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方法,但因其可致生殖系统增殖性病变,特别是近期研究认为有增加心脑血管危险性发生等副作用,限制了此方法的临床使用[2,3]。 传统中医学认为:肾虚是本病发病之根本。在跟师学习中老师指出,绝经前后诸证的病机特点是肾中阴阳失衡, 肾、心、肝、脾诸脏功能失调, 为多脏受损之证。治疗中平衡阴阳,燮理诸脏,从肾肝心脾综合辨证,结合心理疏导,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1 脏腑辨证 1.1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子在绝经前后, 肾精、肾气渐衰,天癸将绝,冲任二脉空虚,精血不足,气血失和,肾阴和肾阳都已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 机体的调节机制也将力求在此新的水平之下逐渐适应,保持“阴平阳秘”的状态。但是正由于肾精、肾气的衰少,更易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出现肾阴和肾阳动态平衡的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天癸绝,肾虚是绝经前后诸症致病之本。 1.2肝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司血海,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肝血下注冲脉,司血海之蓄溢,为经血之源。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 老师认为妇女一生历经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累伤精血,常处于阴血不足的状态,当妇女精血不足超过一定的限度,就必然会伤及肝,使肝失所养,出现肝阴不足,失其柔和凉润之能,疏泄不力,气机郁滞;或致肝阳升泄太过,甚至虚阳上越等诸多病理改变。《灵枢·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说明了围绝经期妇女临床症状、体征的出现与肝脏虚衰在年龄上的大体一致性。 同时围绝经期妇女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家庭问题或精神压力等因素,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从而表现出烦躁易怒、情绪不宁、郁郁寡欢等。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之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染着坚牢,情不自抑。”《丹溪心法·六郁》亦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 说明妇女易受情志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疾病。肝主疏泄,恶抑郁,所以肝在绝经前后诸症的病变中起主导作用。 1.3脾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相关,肾所藏先天之精赖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不断补充滋养,“脾旺则肾壮”。肾阳虚,命门火衰,火不暖土,则脾阳失健,脾肾阳虚,可见腰酸困重、面浮肢肿、小便频数等症。肝血不足,脾气虚弱,肝郁脾虚,可见胸闷太息、纳呆腹胀、肠鸣泄泻。在人体衰老过程中,肾虚可以引起脾虚,脾虚亦可引起肾虚。脾胃渐衰是导致妇女绝经的重要因素。 1.4心心司君火,肾涵相火, 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既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水湿泛滥,见畏寒怕冷、腰痛酸重、肢体浮肿;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君相火亢见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健忘, 甚至情志失常等。 2 心理疏导 老师强调,绝经前后诸证实际上是一种身心疾病,除一般症状外,常伴有多愁善感、忧郁不快、喜怒无常、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临床除给予药物治疗外,还应配合心理疏导和自身调护,方可收到更好的疗效。 国外许多医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治疗是等价于药物、手术、理疗的四种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因而在本病治疗中重视心理治疗,往往能事半功倍[4]。 中医理论中“形神合一”的生命观认为人的躯体与精神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阐述了修身可养性,养性利于修身的双赢原则。正如张介宾所言:“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中医大量的古典医籍中都有“心”对“身”的影响的大量论述,如“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围绝经期妇女大多面临子女成家立业,父母年迈多病,职业妇女还要面对升迁、退休或下岗问题,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有些生活圈子狭窄的女性,由于缺乏社会支持,心理压力会增大;有些对社会角色转换不适应的女性,则会因失落感而形成“离退休综合征”[5]。 老师在治疗同时一贯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对患者极其耐心,听取患者倾诉,同时开导、关心、尊重、理解她们,甚至成为她们的知心朋友。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上,纠正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障碍,帮助围绝经期女性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和对待女性围绝经期的变化,为她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她们从心理困扰中解脱出来。除此之外,指导她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体质,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方式,增强体质以起到减轻症状的效果。 3 典型病例 周某,女,52岁。2009年9月17日初诊,诉:心慌1月。现症:生育1胎,人工流产1次,绝经3年。近1月感心慌,头昏,耳鸣,心烦,多汗,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精神倦怠,纳食可,二便调。舌淡红胖,苔白,脉细弦。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_赵平

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系统评价研究 赵平,李先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 要: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 究,共纳入合格研究文献23篇,经统计分析,脾虚证临床症状、舌象、脉象排序前10位依次为:食欲减退、舌淡、乏力、舌胖嫩/胖大、 大便溏泄、舌边有齿痕、脉细、消瘦、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与脾虚证国家标准、学会标准存在差异。关键词:脾虚证;辨证论治;标准;文献评价中图分类号:R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04-03 Study of Systematic Evaluation on the Literatur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Diagnostic Standard ZHAO Ping ,LI Xiantao (School of Basical Scienc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system evaluation on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nd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literature , the literature on spleen deficiency diagnosis standard in recent 25years was analyzed.Finally 23pieces of qualified research literature were used in the study.Through the statistic analysis ,the top ten clinical symptoms , the tongue examination and pulse conditions in turn are anorexia ,paletongue ,tiredness ,enlarged tongue ,loose stool ,tongue edge with tooth marks ,pulse small ,marasmus ,sallow complexion ,abdominal distension after meal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nd academic committee standards on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Key words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tandard ;literature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12-11-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733) 作者简介:赵平(1984-),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 医结合专业。 通讯作者:李先涛(1966-),男,湖北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医 证候学, E -mail :lixiantao@gzucm.edu.cn 。脾虚证诊断标准于1982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 [1] ”上第一次制 订后,先后于1986年《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2] 和 1988年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对脾虚证标准进行了修订,此后,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如邱氏总结脾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起步阶段、修订补充阶段和计量化研究阶段 [4]。本文运用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方 法,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对近25年脾虚证诊断标准文献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脾虚证辨证标准规范化研究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 1.1 建立文献系统评价工具 建立“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全面收集脾虚证相关证候文献,对所收集脾虚证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脾虚证文献系统研究的主要环节:①确定文献收集的范围:经专家组讨论进行顶层设计,确定脾虚证研究文献的范围。②制订文献研究计划:内容包括收集文献的方法和策略、文献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文献质量 评价方法、数据分析方法、评价结果的分析和报告等。③建立评价工具: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 编制统一、规范的“脾虚证文献信息采集表” ,经预试验、一致性(如Kappa 值)评价、信度和效度评价、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再经培训后,进行文献采集。④建立文献系统评价数据库。⑤数理统计分析与计算。1.2 文献检索 以“脾虚”“脾气虚”“诊断标准”作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时间:1986年1月—2011年12月,共检索相关文献篇322篇)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时间:1986年—2011年),共检索相关文献191篇。1.3文献选择1.3.1纳入标准 中医辨证具备明确的脾虚或者脾 气虚证证候,且对脾虚证诊断标准进行相关研究的文 献。1.3.2 排除标准 无中医辨证证候者;重复研究,一 稿多投的文章只取其中1篇;资料来源不清;综述类及Meta 分析类文章;有关脾虚证病因病机等理论探讨类文章;动物实验类研究文献。1.4 资料提取 将两个数据库检索出来的文献进行合并,最后共有文献389篇,每篇通过查阅摘要和关键词,排除动物实验研究、综述、Meta 分析、重复研究、一稿多投、与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