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有感

前言:

被称为经济学界最后一个通才的萨缪尔森大师,他提出的很多著名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其中他的不朽巨著《经济学》理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萨缪尔森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由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两部分构成,前者可以用微观经济加以分析,而后者则可以用宏观经济进行论证。但值得思考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萨缪尔森造诣深厚影响巨大,但其书中某些观点并非不存在需要质疑和反思的地方,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既要认真学习前人的理论学说,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思考辩证。本文主要是读了此书后就其几点理论进行思考。

关键词:萨缪尔森经济学供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经济危机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里,一个国家要增强综合国力,要提高国民生活水平,要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必定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且需要经济学理论的指引和帮助我们基于正确合理的经济原则来设计经济政策。保罗.萨缪尔森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为经济学而生的人,他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在书中他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让我们更容易明白隐藏在生活中惊人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的定义有很多,什么是经济学?萨缪尔森说,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也就是说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他认为如果所有的物品都是免费的,这时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就现在的生产能力来看,物品和劳务是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消费欲望。基于物品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就要最好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但是,在生活中物品固然是有限的,需要质疑的是,物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吗?我认为物品的需求并不是无限增长的。对于有些人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气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但是也有一些智慧者或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又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其共同点

都是知足常乐,心态平和。他们不需要拥有过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与需求。

在书中的第二篇讲到了供求的问题,这个理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爱默生说:“大海的表面很难保持平静,社会价值的均衡更是如此。它由供求决定:认为的或法律的东西,往往因为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而反过来惩罚它们自己。”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物品供求的变化而导致价格变化的现象无处不在。例如这几年来我国难以解决的房价问题,房价的高低与房屋的供求有一定的关系,需求的增加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等等。当然价格的上涨也可以是成本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下降,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然其他因素也会影响价格的变化。在竞争市场上,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就会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我想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因为生产过剩,而消费者没有那么多钱去买东西,结果产品大量积压,使“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篇章中的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讲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让我对他们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作为“有形的手”对经济进行控制,几个世纪以来,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范围一直是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讨。在这本书的第四编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政府的收入支出问题、外部性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即使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并且效率极高,它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这就需要政府从根本制度解决分配不公的问题。在最贫困的社会中,境况稍好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收入可以提供给那些不幸的人。但当社会变得更加富裕时,就能有更多的资源为穷人提供服务,这种收入的再分配一般是通过税收和支出政策来进行的,有时政府管制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30年代,凯恩斯率先解释引致大危机的经济机制,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考察的是整个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在宏观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体系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的宏观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物。萨伊定律的核

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根据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此时,政府通常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对总需求进行调节,平抑周期性经济波动,在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不同时期或条件下,二者将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的不同对策。在萧条时期,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措施是减税和扩大政府的开支。在通货膨胀时,采取收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动荡时期。目前我国除了出口外,投资、总需求等普遍表现暗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实现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的职能。

萨缪尔森的整个经济学逻辑体系并非完美无缺,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其《经济学》批判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理论,为后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值得后人认真揣摩学习。由此我们还需用辩证的眼光,认真去学习思考,从而得出更加正确地结论。凯恩斯曾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要死去。”萨缪尔森虽逝,但其非凡的成就以及那本不朽的著作必将永久地教导一代一代学人,并继续影响着这个世界。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化形成的。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流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它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解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的剖析市场机制在不少领域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分类 微观经济学 -- 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 --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稀缺性假设、利己主义假设、理性假设。 宏观经济学 - 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实验 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始,其中,“观察”是指在不进行人为干预的前提下,将实际发生的经济现象及其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实验”则是在某种人工控制条件下,小范围模拟现实经济现象,并据此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断。 一般来说,经济现象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因此,经济学研究只宜使用观察法,而不宜使用实验法。例如,一个农民率先栽种苹果发了财,于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大学生经济学读后感【四】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大学生经济学 读后感【四篇】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

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

《权力与相互依赖》读后感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大师,代表作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冲突》(1984),并与约瑟夫·奈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2001)。他是当代诠释和发展世界政治理论的经典大师。在其学术生涯中,基欧汉一直身处国际关系理论论战的核心。 《权力与相互依赖》由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合著,是一部颇有理论建树的力作。1977年,该书第一版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霸主地位的开始,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兴起的理论基石;1989年,该书重版并增加了对批评的回应;2001年该书第三版出版,两位学者将全球化、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概念相整合,指点国际局势,激扬文字,对21世纪初的世界政治进行严肃的理论分析,成为代表新自由制度主义发展的巅峰之作。 自1977年以来,该书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引用频率最高的著作之一,被美国学者视为“不可替代之作”。 20世纪60、70年代,国际关系出现大分化、大组合,一度有美国霸权衰落之说。对此,美国学术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政策建议,而《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复合相互依赖模式公认是最有解释力的理论之一。本书是两位著名学者的双剑合璧之作,既有理论上的深度建构,也有实践上的指导价值。尽管作者强调自己的研究重心是国际体系不断变化的性质及其

理解(并称之为政策前提),其目的在于确立理论框架,提出理论解释新模式,但从本书的结构来看,提供美国外交对策乃是应有之义。“征战沙场。剑强于笔;长远观之,却是笔指导剑”恰是本书的点睛之笔。 1997年《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出版标志着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学派挑战新现实主义理论的霸主地位的开始。自出版以来,该书被美国学者视为“不可替代之作”。由此可见本书在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权威和重要性。 本书认为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相互依赖已被用来作为一种制约他国的权力资源,事实权力并没有从相互依赖中分离出来,而是有力诠释了相互依赖。随着相互依赖的逐渐深化,民族国家利用相互依赖而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维持和增强国家的权势,提高国际地位。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这是因为旧的世界格局正在崩溃,世界变得相互依赖,传统的议程无法界定我们所面临的威胁,在我们这个新的时代,随着跨国社会运动等非领土行为体的出现,传统的领土作用在减弱,他认为恰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言的作为经济单位额国家有可能消失。传统主义不能理解,将其称之为全球主义谎言,他不关注于这些反驳,在他看来,这如同关注一个针尖上能有多少个天使跳舞的中世纪经院式争论一样。 罗伯特·基欧汉他并不认为当相互依赖普遍存在时,国际冲突就无影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一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

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二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 本书深入浅出,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阐述了经济学 的基本原理。通读全书,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 是研究经济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 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 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 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 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机会成本作为一项行为的成本 是人们赋予次优机会的价值,人们在选择这一行为时以次优 机会为代价。但机会成本是无形的,在现实决策中容易被忽 视。例如,企业业绩评价在19世纪以利润为主要衡量指标, 在20世纪初至70年代,以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与每 股盈利为主要衡量标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转为追求价值最大化,开始以EVA为衡量标准。企业业绩必须从股东的 角度来衡量,股东追求的是超过股东投入部分的价值最大化。 而利润最大化与效益最大化无法衡量股东的价值。EVA由于考虑了股东的机会成本,能够更有效地衡量当期经营者创造 的股东价值。EVA的核心理念是:股东投资有机会成本,企 业只有利润高于资本成本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企业有利润不一定创造了经济增加值,而企业产生了经济增加值 一定是赢利的。用利润、每股盈利等指标无法衡量经营者的

经营业绩,即使利润与每股盈利都一直在增长,但EVA可能为负,经营者可能在毁损股东价值,企业也在一步步地走向 危机。如安然公司,虽在90年代后期,净利润与每股盈利 都持续提升,但同期的EVA却急剧下降,最后公司不得不走 向毁灭。据统计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虽然利润在持续增加,但EVA却有下降趋势,而且至少44%公司的EVA是负的,这些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缺乏资本是有成本的理念,他们认为股 市上融来的资金是免费的,他们在肆意破坏股东的价值。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在衡量业绩、投资等决策中 应充分考虑机会成本。书中提到,经济效率的概念就是权衡 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而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就是额外的收益或成本。所有的机会成本都是边际成本,所 有边际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因此,不考虑机会成本,就无法 进行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权衡与分析,从而影响无法理性 决策,工作就缺乏有效性。 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沉没成本是与经济决策无关的。 沉没成本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它不能代表未来的选择机会。 决策过程中唯一重要的成本是边际成本,即额外的成本,除 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其他的都不重要。书中尤其强调别 把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搞混,这一点很重要。 这种思维方式对当前的财务工作有很大启示。目前,为 更好地支撑前端业务发展和有效决策,公司在推行财务转型。

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第十八版 18th 课后概念、习题答案17

CHAPTER OVERVIEW AND TEACHING TIPS Chapter 17 presents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ortraits of regulatory and antitrust activ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oth are evolving, and your students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It may be helpful to review both the competitive benchmark of efficiency and the various ways that markets can fall short of this ideal. Evolution can then be cast in terms of judging the social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various types and degrees of market failure. This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one of government’s primary challenges in exercising its efficiency role: performing a watchdog function to prevent excessive abuse of market power. Also, the chapter focuses your attention on the two major tools employed by the U.S. government to put some “teeth” into its careful monitoring of business activity: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activity. Regulation is often employed when economies of scale are so significant in a production process that a monopoly is the only efficient solution. Government agencies are organized to monitor the behavior of the monopolist and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titrust legislation is designed to prevent monopolies from forming and to attack anticom-petitive abuses.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and the Clayton Act form the backbone of antitrust policies;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established the FTC as the agency in charge of monitoring and enforcing the legislation. Of course, as with any laws, the courts ultimately interpret their meaning, and a century of legal preceden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these statutes. LEARNING OBJECTIVES 1. Distinguish between two brands of regul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 Explain why government would use either of these types of regulation to alleviate market failure.2. Review the three major public-interest justifications of regulation.3.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alternative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to regulate natural monopolies .Illustrate these alternatives, and use your illustration to discuss the costs of regulation.4.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herman Antitrust Act, the Clayton Act ,and 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 .5.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duct and structure as us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antitrust laws.6.Trace the evolution of antitrust activity to its modern formulation, which has focused on improving efficiency and not just on preventing bigness itself. SUGGESTED ANSWERS TO QUESTIONS IN THE TEXT 1. Consider economic regulation and antitrust policies. Some components of each are more direct and allow less flexibility. Others are more indirect and allow correspondingly more flexibility. As you conside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state the objectives of “restraint” explicitly.2.Consult Figure 17-1; it duplicates Figure 17-2 in the text. Note P M P R P I and Q M Q R Q I .Deadweight loss falls as P M converges to P I , but profits turn negative after P R . Beyond P R , therefore, tax revenue from elsewhere is required and brings with it the effects of its own distortions. If P M is not very much different from P I , this tax distortion might cause a larger welfare reduction. Also, different people lose and gain, so different people prefer different approaches. 81 C H A P T E R P r o m o t i n g M o r e E f f i c i e n t M a r k e t s 17

英雄读后感

英雄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英雄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英雄中国》我感到了我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光辉且灿烂。千百年来,我们民族薪火相传,代代中华儿女始终弘扬民族精神。在博大情深、源源流长的中华文明里,我们前进着。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让我们记住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用他们的青春、智慧乃至生命诠释着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深刻含义。这些千百年来积累的民族精神不仅是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中华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支柱。伟大的民族孕育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将成为民族发展的动力。 我们应该发扬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让我们继续弘扬民族精神,奋发向上,使我们祖国永远生机勃勃。 英雄读后感(二) 当我读到邱少云这位革命少年时,眼前便出现他活活被烈火焚烧的情景。他明知只要拍打几下,火苗就会被扑灭,可他没有,因为他深知,只要动一下,他们所有人都会暴露,这次行动也意味着失败。 那时,邱少云所在的部队得知日军要从这里经过,他们必须派出一部分人前去埋伏,邱少云想都没想就跟随他们去了。

邱少云他们都埋伏在日军即将通过的路边上的一片草地中,当一切准备就绪,正好从远处传来了一片“咚咚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邱少云一些人也越来越警惕起来。当敌人快要进入埋伏圈的时候,狡猾的他们好像事先就知道邱少云会来埋伏一样,用喷火器喷出火来,用来清扫道路两边的杂草。就在这个时候,邱少云突然被大火烧到了,一开始,只有裤腿着了,他知道,自己千万不能动,一动就全完了,所以邱少云只能忍受着熊熊烈火的残害······直到他被烧死的那一刻,他还是一动不动!埋伏成功了,胜利的果实是辉煌的,在这欢庆的时刻,每一位中国人都没忘记他们的英雄——邱少云! 战争时期有多少人像邱少云一眼用自己的生命去扞卫自己的祖国,比如:王二小、刘胡兰…… 让我们一起向革命烈士学习吧! 英雄读后感(三) 暑假里,我看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色不改,宁死不屈。这些英雄人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坚贞不屈,傲骨凌霜的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就是她。 江竹筠十岁的时候就到袜厂当了童工,后来到一所学校边工边读,抗日战争暴发后,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8年春,她的丈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勇敢地接替了她丈夫的革命工作,6月因叛

《甜与权力》书评

《甜与权力》书评 学号:110200059 姓名:周秋香 西敏司的《甜与权力》,研究了1650至1900年间英国对糖(特别是蔗糖)的消费史,试图解释透过糖所展现出的广阔世界。从书中我们看到了糖从一件奢侈品化身为工业化生产的商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密切地与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奴隶化生产,乃至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糖是如何经过一个自上而下的复杂文化过程,一步步地嵌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 《甜与权力》这本书的脉络十分清晰。首先,西敏司在导言中运用了大量的篇幅谈及他对蔗糖在阅读和研究中点滴积累的浮泛知识和印象,描述了他的田野工作对蔗糖研究的影响,从田野工作中了解蔗糖的生产、消费以及蔗糖带给他的思考。 接着,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作者试图引入食物和“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使之成为研究现代生活的人类学的一部分,通过讨论“甜不是指甜的东西”来阐述甜是一种味觉,霍布斯称之为一种“品质”。而糖、蔗糖是激发甜的感觉的物质。然而人们对甜的喜好程度却往往大相径庭,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所以不能说喜欢甜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从而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特定的民族是怎样变得顽固的坚持对“甜”的大量的、习惯性的摄入。第二章则通过考察西方各国对糖的消费、生产情况,把问题集中放在向英国提供糖、糖蜜和朗姆酒的殖民地的种植园生产体系,以及那些使产品的以生产出来的主要劳动榨取形式。同时也展现出了像糖这样的殖民地产品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增长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第三章通过讨论糖的消费把生产与消费联系在一起,依据人们的行为和所思来对消费加以解释,渗透到社会行为中的糖,通过被赋予新的用途并承载了新的意义,从一种稀奇和奢侈的东西转变成一种平常的必需品。西敏司认为这样的意义源于使用本身,由此又引申出了好几个跟权力有关的问题并进行讨论。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深入的探讨了权力的问题以及强调了田野工作对研究食物和饮食的人类学的重要性。 糖,可说是第一种世界性商品,它的生产与消费“标志着向一个世界市场的诞生迈进了重大一步”。与之紧密相关的种植园生产体系则与纺织工业一起,奠定了此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范型。更重要的是,糖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这些产品的欧洲社会,开始形成这样一种我们现已熟悉的情境:人们根据自己所购买和消费的商品来进行日常自我的确认。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牛奶可乐经济学》读后感 专业:国际商务学号:2120111955 姓名:王艳经老师推荐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读完后真有种牛奶可乐的感觉,似乎书中充溢了一种淡淡的轻快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轻松愉悦。 整本书以新奇的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逐渐深入,将经济学的原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融入叙述中。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的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女模特的收人高于男模特;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新车便宜的多;为什么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更为聪明等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该行动。它不仅仅被运用在经济中,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时也经常用到。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便捷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在有意无意间,我们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分析成本和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和产出比之后,相信我们今后在作出决定时会更加理性一些。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1.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2.为什么一辆售价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为40美元一天,而500美元一件的晚礼服租金却要90美元一天?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的库存汽车,往往比礼服租赁店的库存礼服利用率高得多。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在星期六,一家有上千套礼服的租赁店,大概能租出去一百来套;可在一个星期的其他日子里,最多只能租出去五套。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反之,汽车租赁公司收车之后,只要把它加满油就又能租给别人了。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3.为什么机票现卖价格更高,而演出门票现买却更便宜? 因为航空业主管们发现,出公差的商务人士更倾向于临时决定出行安排,而他们往往是高收入者,对价格并不敏感。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事到临头才在售票口买票的,大多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 4.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胸罩,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镶钻胸罩显然是个很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它的主要价值在于镶钻,而钻石很容易回收,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它

萨缪尔森经济学

《经济学》读书笔记 ——萨缪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04年版统计学院12级统计二班李艳斌201202010245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

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纵观全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在让我领略了大师风采的同时更让我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以及和实际相联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想这也是老人家坚持不懈所想达到的目的吧。好读书,读好书,读完好书,学到知识,我们要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为这个社会造福。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建立在三大假设上面:稀缺性假设,经济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一) 暑假里,我看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书中描写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英雄们的光荣事迹,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被捕之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面色不改,宁死不屈。这些英雄人物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坚贞不屈,傲骨凌霜的江竹筠。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就是她。 江竹筠十岁的时候就到袜厂当了童工,后来到一所学校边工边读,抗日战争暴发后,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8年春,她的丈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她勇敢地接替了她丈夫的革命工作,6月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在一次审讯中,特务拿来一把特制的四棱筷子,用力夹在江竹筠的几个手指间。大汗淋漓,疼痛难忍的江竹筠使尽全身力气喊道“你们可以整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我说出组织,永远办不到!”几天后,江竹筠伤口未愈,特务分子又用竹筷子猛夹她的手指,看她还是不说,就残酷地把竹签子钉进她的指尖,竹签撕裂着血肉,可江竹筠斩钉截铁地喊道“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的意志是用钢铁做的!”然后就疼痛地晕了过去。 为了让江姐开口。国民党军统用尽了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

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等酷刑,简直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江姐被折磨的皮开肉绽,但她坚贞不屈,正义凛然,关键时刻守住了党的机密。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年仅29岁。 看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困难,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畏缩不前;面对诱惑,又意志不够坚定,犯下了种种错误。我们都应该向这位英雄“江姐”学习,什么事都要坚持,不能放弃。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二) 我最喜欢的书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事迹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其中我最敬佩的人是“飞毛腿”——詹才芳。詹才芳的外号叫“飞毛腿”。因为他机智、勇敢,经常化险为夷。 他1907年3月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高乔区黑石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那年大旱天气,连野菜也挖不到,父亲让他去地主家放牛混口饭吃,他不同意说:“我不放牛,也不挖野菜,我要去上学。”我觉得詹才芳是非常爱学的孩子!再看看下面的“飞毛腿”不得不让我们敬佩。 儿时的“飞毛腿”在地主家,遭到地主的打骂,被大姐闻讯,把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

《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感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周柯如 指导教师:李庆彬 没有土壤,泰山就不能形成;没有溪流,江海就不能变深;没有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就不会有今天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我读完《革命英雄的故事》后的体会。 革命英雄有许许多多,他们舍己救人保卫祖国;就连15岁的刘胡兰、9岁的宋振中、13岁的王二小……都愿付出生命而保护祖国和老百姓们。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的故事》了: 刘胡兰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有强烈的革命精神。10 岁时参加了儿童团,被选为儿童团长,带领伙伴站岗放哨、运送武器弹药、侦察敌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胡兰更是不断地给革命队伍送粮食,年仅14岁的刘胡兰因此被吸纳为中共预备党员。 然而,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审讯中,敌人千方百计诱使其供出同志,甚至许诺给她一块土地。她回答:“不知道,给我个金人也不要!”敌连长狂叫:“把这些人(群众)全扫光。”她斩钉截铁地喊道:“不许残害群众!”她从容不迫地走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她的镇定感动了所有的同胞,也赢得了毛主席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内心中更尊重刘胡兰了,我还懂得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坚决不去做虚度光阴的事。 在中国,像刘胡兰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你看,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争光!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 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几篇经济学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 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 角的教科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在放 假期间里我终于鼓起许久以来都难得一见的勇气翻开了《经济学》的第一页,我下定决心要把它看完。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比我上学期的课本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 保罗·安东尼·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 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他从小就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他比较出 名的文章中就有我们经常听到的《乘数分析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1970年萨缪尔森 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他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 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 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 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读此书没有特别明显的吃力而泛味地看普通教科书的感觉,简单的文字,甚至有时略带幽默的语言,仿佛是在阅读剧情引人入胜的小说一样让人有一发不可收拾地看下去的冲动,对理论的讲述间或会结合实际加入些许评价,更是让人浮想联翩。 在我看到有关效用论及产品市场的篇章时,我没有想要把关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 的各个公式、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MC曲线与AC曲线之间关系的数 学推导过程、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垄断竞争市场的定义、规模报酬递增的定义等全部记 下来的愿望,取而代之的是在书本中举出的大量实例的情况下我能更加清晰的知道P&G、Unilever在中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扩大它们的市场。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摘抄: 机会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刚刚踏入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大门,我仍是茫茫然头脑一片空白,在求学道路上踽踽独行,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是经济学。在图书馆经历了无数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在淘汰了许多本逻辑不清、无聊且过于生活化的畅销书后,我终于找到了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一直相信热爱并研究一个东西是需要情怀的,读完本书,我觉得我的经济学情怀,就是:锱铢必较,唯利是图! 作为一篇读后感,我不能免俗地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通过边际效应、供求规律、机会成本等关键词,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济学的规律。归结起来,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决策”一词。各种成本的考虑,各种需求的对于这么一本我寻寻觅觅而终于觅得的好书,我准备从两方面来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本书的写作模式。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价值规律的学科,经济学的概念、理论许多都是抽象的,但是都脱胎于生活,因此很多经济学入门书籍都致力于将其与生活紧密结合,比如《小吃店遇见凯恩斯》里的成春香和李梦龙把生意做到美国去的辣年糕店,比如《魔鬼经济学》中通过广播击垮三K党的肯尼迪、由于禁止堕胎而升高的美国犯罪率。不可否认,这种讲述方式能使经济学原理更加通俗易懂,但我觉得这些都过于强调“生活”而弱化了经济,若不看书名甚至以为是在讲述美国社会故事,有本末倒置之嫌。让更有甚者是将两者割裂开来,讲述一个冗长的故事,再提炼出一个经济学规律,不能有机地统一两者。除了生活,还有一部分书籍会和数学紧密相连。我不是无视数学模型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噼里啪啦列出的一堆图表让我这种毫无数学思想的白痴瞬间感到头晕目眩,直接打退堂鼓,更别提去深入思考了。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将生活、数学与经济的比例安排得恰到好处,将生活故事当做经济学原理的支撑,主体仍然是经济学。将经济学和生活故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件事,强调其中的经济学细节,在带领读者慢慢深入挖掘经济学原理的时候也慢慢地将一个故事延续下去,并且在恰到好处的时候给出图表和详尽的解释。比如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道理。就如关于机会成本、专业化分工、人际贸易、交易成本中都涉及到的酿酒的琼斯和布朗,作者先是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表带读者本书的写作模式也为我提供了一个范本,教会我以后该怎样和门

小学革命故事读后感大全

小学革命故事读后感大全 小学革命故事读后感大全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的故事》这本书,我非常感动。他们都十分勇敢,面对残酷的环境他们宁死不屈,其中,我最佩服的是刘志丹。 刘志丹在1903年冬生于陕西保安县。他在青少年时期目睹了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于是,他想改造社会,复兴中华。通过努力,他考进了黄埔军校。1926年他毕业了,之后随军东征,在这期间,他带领着革命军打土壕,分财物。这时敌人带领大批部队向革命军发起了进攻。他带领革命军英勇阻击,将敌人打了回去。恼羞成怒的敌人组织大批部队再次攻击,这次他们因为力量悬殊而失败。 之后,刘志丹带领着部队在三交镇展开战斗,他的部队从清晨打到中午,一直不大顺利,总是攻不下三交镇。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指挥战斗。结果,在指挥部队发起进攻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左胸,伤到了心脏。在临死前他让其他战士告诉政委,请他带兵,一定要把三交镇给攻下来。 他为了革命出生入死,百折不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小学革命故事读后感大全 过十岁生日时,姐姐送给我一本书,书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读后,我被书中一个个英雄形象折服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年幼的她早早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次,刘胡兰根据组织安排,要转移上山,可是敌人封锁了所有入口,刘胡兰无法离开村子。一个叛变的民兵从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把她拉出人群,带到了敌人的面前。敌人从叛徒的口中得知刘胡兰是被捕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和区干部,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便妄想从她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刘胡兰宁死不屈,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姑娘竟会如此坚强。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便希望通过血腥的屠杀来逼迫刘胡兰投降。 在刑场上同志们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只剩下刘胡兰一个人,这时的刘胡兰眼睛里冒着怒火,毫不畏惧,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愤怒的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敌人的机关枪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这时刘胡兰大义凛然地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让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就这样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容地向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老乡们的安全,她却永远沉睡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蓝天。 刘胡兰,你不会孤单寂寞,中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都在传颂你的事迹,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为你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爷爷也为你亲笔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

革命烈士读后感600字以上

革命烈士读后感600字以上革命烈士读后感600字以上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是《革命英雄的故事》,我用了足足3天的时间把它全部看完,我被书中一个个英雄形象折服了,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心颤抖了!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革命先烈们正是他们的行动给世人留下了学习的榜样。 其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事:刘胡兰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年幼的她早早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次,刘胡兰根据组织安排,要转移上山,可是敌人封锁了所有入口,刘胡兰无法离开村子。一个叛变的民兵从人群中发现了刘胡兰,把她拉出人群,带到了敌人的面前。敌人从叛徒的口中得知刘胡兰是被捕人员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和区干部,又是年龄最小的一个,便妄想从她口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刘胡兰宁死不屈,敌人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姑娘竟会如此坚强。敌人的利诱和威胁都失败,便希望通过血腥的屠杀来逼迫刘胡兰投降。 在刑场上同志们一个个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只剩下刘胡兰一个人,这时的刘胡兰眼睛里冒着怒火,毫不畏惧,她斩钉截铁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愤怒的群众再次向刑场涌来,敌人的机关枪向几百名手无寸铁的乡亲们瞄准,

这时刘胡兰大义凛然地大声喝斥敌人:“住手!要死,让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群众。”就这样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昂首挺胸迈着矫健的步伐,从容地向烈士染红的铡刀走去……。她用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老乡们的安全,她却永远沉睡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鲜血染红了蓝天。 刘胡兰,你不会孤单寂寞,中国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都在传颂你的事迹,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毛泽东为你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爷爷也为你亲笔题词:“刘胡兰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 在中国,像刘胡兰这样的爱国英雄成千上万,你看,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这些勇士们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前进,面对敌人的枪口毫不畏惧、视死如归,这种爱国之心是多么可贵啊! 我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没有战争,这样的环境是千千万万英雄用自己可贵的生命换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应该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我们更应该把握好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长大后把祖国建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