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5.掌握其他土地退化问题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分析

思路。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近几年,沙漠旅游深受人们喜爱。宁夏的沙漠并非全国最多,其沙漠旅游却独步全国,有“塞上归来不看沙”的美誉。首批全国两个5A级沙漠旅游景点——沙湖和沙坡头,全在宁夏。沙湖是茫茫沙漠中的一片湖区,过去人们在湖中打鱼谋生,周围的沙漠毫无用处,而现在独特的沙水风光给当地带来的年收入已超过亿元。沙坡头是我国首创的用草方格固定沙丘,保护铁路的杰作。巨网般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使包兰铁路在沙漠中安然无恙。沙坡头因而荣获了全球环保500佳的殊荣,被称为“世界治沙的奇迹”。宁夏沙漠旅游业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沙中也有“黄金屋”。

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导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36~38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荒漠化含义”,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39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荒漠化的危害”,并完成【思考交流2】;看教材P39~4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3、荒漠化防治”,并完成【思考交流3】;建议同学之间可进行讨论交流。→

错误!→错误!→错误!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见学生用书第30页)

1.含义

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2.土地退化

使用土地不当

或其他因素?土地资源的 生产能力下降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

因素????

?

深居大陆腹地,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2)人为因素?????

人口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生产活动不合理,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1.荒漠化是否就是沙漠化?

【提示】 不是。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包括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

1.

使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和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影响人们的生活

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沙源,恶化了人们生存环境。

3.影响农业生产

荒漠化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引发饥荒。

2.你认为应如何打破贫困与荒漠化相伴的恶性循环,实现社会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提示】一是防治荒漠化的行动方案要从基层开始,鼓励当地社区和团体参与,开展全民性的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和防治的意义;二是需要外部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鼓励技术专家、研究人员、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提供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加强当地群众的参与能力,帮助他们选择和发展替代产业项目,停止采用现行的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1.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主要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3.目标

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荒漠化的防治为什么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提示】这是因为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要大大超过土地利用收益,荒漠化治理和恢复的投资又远远大于预防的投资。再加上我国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更加大了治理的难度,故应以预防为主。

(见学生用书第31页)

1.什么是土地的退化?

【提示】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耕地、森林、草地等生产力下降。

2.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海洋水汽影响较小或影响不到,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

3.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提示】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1.荒漠化的实质——土地退化

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

植被破坏→地表裸露→水土

流失

风力

侵蚀→水分

养分

流失→生产

能力

下降→荒漠化景观

3.我国西北荒漠化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

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荒漠化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沙漠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地沙漠所在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解析】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以人为原因为主。图示地区在强大的冬季风(西北季风)作用下,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近些年来我国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就是荒漠化的表现。

【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林木

(2)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

(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作用下,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

(4)

1.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哪些危害?

【提示】土地荒漠化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危害:

(1)对生产生活造成危害。

(2)由于沙尘暴频发,生态环境被破坏。

(3)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会引发饥荒。

2.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什么?

【提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防治原则

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化植被。

2.具体防治措施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解决农牧民的

能源短缺问题保护和恢复农

牧区的植被推广省柴灶(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上课讲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

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西部土地资源荒漠化的原因分布及解决措施 【论文摘要】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和表现,以及我们采取怎样的积极有效措施解决西部荒漠化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论文关键词】土地荒漠化原因,土地荒漠化分布表 现,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一.中国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全新世以来,我国气候曾发生过周期性的变化。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干旱的西北地区,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从社会方面来看,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我国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西部开发的活动基本上没有停止,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有些王朝在进行西部开发时,不考虑西部各地经济社会的差异。或只注重军事控制,不注意经济效益。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对水资源使用不当也曾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目前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面积由686万亩减至150万亩,下游地区60年代开垦的45万亩良田仅存18万亩。著名的罗布泊已经干涸,荒漠化的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使地下水位上升,次生盐渍化发展,源流输往干流水量减少。 二.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和表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我国西北地这些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其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目前荒漠化的发展情况,以及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现状和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的人地作用特征,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德育目标 以联系的观点认识荒漠化现象,知道荒漠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主要是人为原因,逐步树立科学合理的人类活动观,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 1.在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 2.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自制组合投影片: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投影)“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精选文档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 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T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T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 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 精选文档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 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 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T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T合作学习T认识区域差异T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 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 精选文档 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授课教案 学员姓名:__ __ 授课教师:_蒋锦程_ 所授科目:___地理__ 学员年级:_高二_ 上课时间:____年__月__日____时___分至____时___分共___小时

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干旱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从东到西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教案 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升的读图分析水平。 二、重点难点 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的作用;不同水准荒漠化土地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并用 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投影片: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而我国则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 [读图]"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图略),学生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 干旱地区的沙漠边缘和绿洲 我国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南方湿润地区 青藏高原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l/4 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西北地区 [教师讲述]当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的任务任重道远。本单元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地区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讲授新课] [板书]第四单元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读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一位同学到屏幕前指图表述。 [学生指图讲述,教师补充]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东起大兴安岭,南到昆仑山脉一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和长城一线,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 [教师讲述]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所不同的是,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其范围不包括新、甘、宁、内蒙古任何-个省区的全部。 [板书]§4.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特征:干旱为主 [承接过渡]干旱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根据大家已有知识,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读图]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教师补充讲解: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世界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水准最高的地带。 [板书]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 施”。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 漠化的防治。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区域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区域问题、 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在中国, 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 放在本章第一节学习,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面几节 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提出要解决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讨论、读图分析来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荒漠化视频,感性认识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 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3.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 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 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2. 荒漠化的防治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知识框架】 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疑难突破】 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 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二.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深化探究 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生态问题分布 森林面积 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 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 旱涝灾害 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 生物多样 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 机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 破坏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 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 减小 我国几大淡水湖 次生盐渍 化 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名题例析】 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答案】 1.A 2.B 3.D 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得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得基础与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得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得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就是荒漠最严重得国家之一。荒漠化得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得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得原因不同,防治得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得荒漠,植树种草得效果就是不明显得,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得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得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得保护,还要在有水源得地方植树种草,迫

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得地带,甚至湿润地带得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得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与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得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得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得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得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构筑防 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

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就是绿洲外围得封沙育草固沙带,二就是骨干防护林带,三就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她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得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得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得荒地与绿洲之间得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得地方,应该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70中王书琴 【课标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教材分析】 区域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治理环境问题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话题。本节教材讲述的内容是自然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其中西北地区又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因此,本节选择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为典型案例。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治。教材首先从荒漠化的含义入手,采用案例式教学,从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入手,探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只是荒漠化发展的潜在因素,而人为因素则是荒漠化发生、发展、加剧的因素。因此,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教材最后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及成功经验。 案例式教学模式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始终,所以本节课并不仅仅是分析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引导师生共同建立区域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模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了解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整治模式。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和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通过图表及资料,使学生明白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地位,进而提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为荒漠化的治理为本节的重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图像分析法、讨论探究、案例分析论证 【学法指导】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 1、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 2、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剱害严重。 3、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 4、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 5、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1、过度放牧

2、过度樵采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我国是荒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防治问题倍受关注。针对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防治的措施也不同。治理在干旱条件下形成的荒漠,植树种草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缺乏水源,植物难以成活。必须依靠设置人工沙障,如埋入草方格来固定沙层;要防止沙丘流动,也要注意防止绿洲的盲目扩大,以防止水资源更短缺。在半干旱地区的荒漠草原地带,经济活动要有利于草本植被的保护,还要在有水源的地方植树种草,迫使沙漠退缩。对于半湿润的地带,甚至湿润地带的荒漠化现象要加强林木保护,提高土地肥力等,防止土地退化,沙化。所以防治土地沙漠化要因地制宜。

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生物措施: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

然植被;建立风沙防护林体系。干旱区绿洲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沙育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护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于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 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 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 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 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荒漠化 1.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 ?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 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