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2019广州一模语文试卷

(完整word版)2019广州一模语文试卷

(完整word版)2019广州一模语文试卷

2016级语文综合卷检测一

2019.3.27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

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

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

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

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

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

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意思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

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

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1

2019年高考广州市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2019.3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及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

2017广州一模语文试卷包含答案精校版,推荐文档

2017 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本试卷 10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儒家之心学是全部儒学思想最基本的“硬核”,其他方面都是心学的延伸和展开。王阳明说“君子之学,谁 求得其心”,心学就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追求自我实现。“心学”的本质就 是追求“内圣外王”价值取向,并为其寻求理论根据和修养方法的哲学。 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率先发现了人的自我,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核心的原 始儒学,提出了“心安”的心性问题。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比孔子更为突出地把心性之体表露出来,最先 注意到心的作用。孟子认为:孔子所谓“仁”归根结底是人之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性”根 源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只要尽心便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告子上》)。由此,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 者是思孟学派,传承谱系是:由孔子到曾参,由曾参到子思,由子思到孟子。其学术传承:孔子有《论语》,曾参 有《大学》,子思有《中庸》,孟子有《孟子》。 心学到了宋代,由北宋程颐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清初的李二曲把陆九渊比作接续孟氏之后的第一人。“议论削爽,令人当下心豁目明;简易直捷,孟氏之后仅见”。陆九渊不仅“发明”出“本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此作了大致轮廓的描述:“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此理塞宇宙”。宋代理学各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谈论心性问题,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明代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王阳明序《象山先生全集》曰:“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心学的经典表述,即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李二曲说:“至先生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咸可 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的心,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心,确立本体;发现良心,是为了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 为了重建世界。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 的灵明体验。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是儒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心学一直 延续到后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8年广州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详细版

广东省广州市2018届高三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木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太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的态度,并具备质疑的眼光。 B.研究者阅读经典性古籍时,选择几种权威注本细读,就可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C.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异同,目的性较强。 D.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作为出发点,论述了不同阅读阶段的特点。 B.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2017广州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最新

2017广州一模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之心学是全部儒学思想最基本的“硬核”,其他方面都是心学的延伸和展开。王阳明说“君子之学,谁求得其心”,心学就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追求自我实现。“心学”的本质就是追求“内圣外王”价值 取向,并为其寻求理论根据和修养方法的哲学。 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率先发现了人的自我,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学,提出了“心安”的心性问题。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比孔子更为突出地把心性之体表露出来,最先注意到心的作用。孟子认为:孔子所谓“仁”归根结底是人之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性”根源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只要尽心便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告子上》)。由此,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是思孟学派,传承谱系是:由孔子到曾参,由曾参到子思,由子思到孟子。其学术传承:孔子有《论语》,曾参有《大学》,子思有《中庸》,孟子有《孟子》。 心学到了宋代,由北宋程颐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清初的李二曲把陆九渊比作接续孟氏之后的第一人。“议论削爽,令人当下心豁目明;简易直捷,孟氏之后仅见”。陆九渊不仅“发明”出“本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此作了大致轮廓的描述:“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此理塞宇宙”。宋代理学各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谈论心性问题,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明代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王阳明序《象山先生 全集》曰:“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心学的经典表述,即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李二曲说:“至先生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咸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的心,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 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良知虽然无善 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 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

2018届广州一模语文试题+答案(word版)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8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2018.3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更多学习资料尽在:MyLuckyBooK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疑问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东晋的郭象、支遁和宋代的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说来,在阅读这类经典性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017年广州二中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广州市第二中学2017年度初三一模试题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统一在答卷第1页“选择题答题区”上用铅笔填涂;其余题目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5分) 一、(6小题,20分) 1.下列词语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汲.取(jī)商酌.(zhu?)伧.俗(cānɡ)味同嚼.蜡(ju?) B.执拗.(niù)休憩.(qì)针灸.(jiù)气息奄.奄(yān) C.蓬蒿.(hāo)归咎.(jiù)狩.猎(sh?u)九曲.连环(qū) D.锃.亮(zhanɡ)荣膺.(yīn)伎俩.(liǎnɡ)风雪载.途(z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轩榭砭骨笑聚山林鼎礼膜拜 B.地窖惘然消声匿迹侍才放旷 C.悬虚亵渎以逸代劳群蚁排衙 D.招徕骊歌恪尽职守周道如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B.读书节的义卖物品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书籍、精致可爱的书签、清新悦目的笔记本……吸引 了很多同学慷慨解囊 ....,争相购买。 C.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珠江两岸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行人熙来攘往,霓虹灯五光十色。 D.优秀的演讲者,在他们遣词造句的时候,总是苦心孤诣 ....,字斟句酌,选用蕴含着炽热情感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4.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旨在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再发生。

(完整版)2017年广州市一模理综试卷和标准答案

2017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理科综合 2017. 3 本试卷16页,38小题,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信息点,修改时须用橡皮擦干净。 2.作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0 16 F 19 S 32 Fe 56 Zn 65 Ba 137 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变化具有周期性 B.成熟植物细胞的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高尔基体膜可转变为细胞膜 D.丙酮酸的分解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2.下列有关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肝细胞和肌细胞中不具有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 B.胰岛素的分泌过程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 C.缺乏胰岛素受体的病人血浆葡萄糖浓度偏低 D.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人可通过口服胰岛素控制病情 3.下列有关人类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男、女性的患病概率相同B.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 C.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D.子代患病,双亲一定患病 4.蜜蜂中雌蜂(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32,由受精卵发育而成)。雄蜂是单倍体(由卵细胞发育而成)。蜜蜂的体色中,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现有褐色雄蜂与杂合褐色雌蜂进行杂交。下列对子一代的分析,正确的是A.雄蜂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 B.蜂王、工蜂和雄蜂均有两种基因型 C.蜂王、工蜂和雄蜂的体色均为褐色 D.雌蜂的1个卵原细胞将形成4个生殖细胞 5.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生长素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显微镜放大倍数越高越利于统计不同时期的细胞数 C.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 D.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要充分依靠其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草原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 B.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也是其物质循环加快的过程 D.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7.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2019年度广州一模语文试卷

2016级语文综合卷检测一 2019.3.27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意思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摘编自潘公凯《论笔墨典范:人格理想的一种表征系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可视之迹、可感之心、可信之道,共同构成中国绘画笔墨典范的文化表征系统。 B.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理想的群体性,使中国画家及其绘画作品具有了典范意义。 C.内摹仿是一种心理运作机制,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使得笔墨与心性互动互证。 D.笔墨典范对人格理想和信仰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强调笔墨的价值,再具体阐释笔墨典范及其实现的路径,将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士人画的最高境界对应笔墨典范作为文化表征系统的三层结构,行文缜密。 C.文章援引古人“力透纸背”之说,旨在解说笔墨典范的内摹仿这一心理运作机制。

2017年广州一模(附答案)

2017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儒家之心学是全部儒学思想最基本的“硬核”,其他方面都是心学的延伸和展开。王阳明说“君子之学,谁求得其心”,心学就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追求自我实现。“心学”的本质就是追求“内圣外王”价值取向,并为其寻求理论根据和修养方法的哲学。 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率先发现了人的自我,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学,提出了“心安”的心性问题。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比孔子更为突出地把心性之体表露出来,最先注意到心的作用。孟子认为:孔子所谓“仁”归根结底是人之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性”根源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只要尽心便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告子上》)。由此,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是思孟学派,传承谱系是:由孔子到曾参,由曾参到子思,由子思到孟子。其学术传承:孔子有《论语》,曾参有《大学》,子思有《中庸》,孟子有《孟子》。 心学到了宋代,由北宋程颐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清初的李二曲把陆九渊比作接续孟氏之后的第一人。“议论削爽,令人当下心豁目明;简易直捷,孟氏之后仅见”。陆九渊不仅“发明”出“本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此作了大致轮廓的描述: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此理塞宇宙”。宋代理学各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谈论心性问题,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明代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王阳明序《象山先生全集》曰:“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心学的经典表述,即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李二曲说:“至先生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咸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的心,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心,确立本体;发现良心,是为了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为了重建世界。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是儒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心学一直延续到后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彭彦华《儒家心学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它以自我实现为目的,以“内圣外王”为价值取向,强调自我的主体地位。 B.孔子创立的原始儒学以“仁学”“礼学”为核心,虽然涉及与心性相关的问题,但是没有谈到“心的作用”。 C.《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在学术上不仅呈现了思孟学派的传承谱系,还完成了儒家心性论的体系建构。 D.“良知”是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它既是心的本体,又是知的本体,应该把“良知”作为行动的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大量引用《孟子·告子上》中的言论,有力地证明了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并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 B.程颐开启了北宋心性之学的研究,陆九渊则在心性之学的研究上另辟蹊径,文中通过两者的对比,证明陆九渊的贡献更大。 C.文中以“无事袖手谈心性”的现象,表明宋代理学界对心性之学的讨论十分普遍,证明研究心性之学已成为当时理学界的风尚。 D.王阳明首创了“心学”和“致良知”的说法,并让心学有了清晰独立的学术脉络,这些事实证明了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学发勒于春秋战国,大兴于宋代,大成于明代,经过历代先贤的传承发展,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清初李二曲对陆九渊和王阳明均赞许有加,并对他们的学术有独到的评价,可见李二曲也是一位心学理论造诣很高的学者。 C.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心的本体没有善恶,当意念产生时才会出现善恶,所以,如果不把意念强加在事物上就能为善去恶。 D.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这就表明了明代社会的发展使当时人们对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有了更高的追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鲁鲁(节选) 宗璞 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栓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拉拉手吧?’’

2019届广州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传统这一体系,以笔墨为其最核心的成就。中国绘画传统有别于西方美术传统,笔墨就是最大的结构性差异所在,这也是整个东方视觉艺术传统最有价值的地方。对笔墨的分析与理解,重在把笔墨典范视作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所谓“笔墨典范”,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大家作品所具有的典范性。在这里,笔墨绝不仅仅是用笔和墨在宣纸上画出笔道,渗化墨象,而是比这种工具材料组合运用复杂得多的文化表征系统。它在结构上具有一个表层、一个里层和一个核心。表层是“可视之迹”,也就是中国画的画面痕迹;里层是“可感之心”,也就是通过画面痕迹可以感受到的画家的情绪、状态和心境;核心则是“可信之道”,指向痕迹、心境之后的人格理想,是隐藏在表层、里层之下的理想性的人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想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是历代文人学士、士大夫的精神理想,这一精神理想具有群体性,不是一人、一时、一地的观念与情绪,而是代代积累的公认方向与共同诉求。中国士人画的最高境界是借山川自然之形,运用笔墨语言来书写自己、图绘自己,尤其写出自己对天地万物的体悟,以此塑造、更新自己。而这个“自己”,一定是走在追慕典范人格理想的自修之路上,是希贤希圣、法道法自然的践行者,因而不可能局限于小我。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真正具有典范意义。 这种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通过动作性的心理同构把表层、里层和核心相互关联起来,这一心理运作机制是一种想象中的内摹仿。中国古人习书有“力透纸背”之说,这当然不仅是字面意思说的笔锋穿透纸面,更是以这种笔力贯注的意象来比喻难以传达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带有动作性的肌体感受。以内摹仿作为生命修炼的有效手段与操作过程,可以更好地体会、领悟理想人格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就有助于自身人格的丰富与完善。在此意义上,锻炼笔墨就成为人格磨砺、境界参悟的过程,笔墨与心性通过不断琢磨、锻炼,构成互动互证的关系。这样一种卓有成效的修为,在历史上已为无数典范所反复验证。 基于动作性同构的内摹仿,关系到审美,也关系到求真与致善。中国文艺自古以来所追求的,正是以文艺作品来唤起人的内摹仿能力,经由长时间的气质变化、生命修炼,完成自我塑造、自我实现,一步步趋近于典范的理想人格。以艺树人,是中国文艺的宗旨。更进一步说,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将来仍能提供独一无二的审美愉悦,仍然具有必不可少的文化价值,而且以其对于人格理想、人格信仰的重要作用,还有可能参与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重树,从而产生重大、深远的社会意义。(摘

广州市黄埔区2017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黄埔区2017年初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 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这两号码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将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中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后的答案也不 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 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5分) 一、(6小题,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屏.风/屏.息侏儒./妇孺.皆知 B.禁锢./干涸.行.辈/五行.缺土 C.背篓./佝偻.取缔./根深蒂.固 D.贮.蓄/伫.立告罄./鸣钟击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谮害嶙峋精血成聚锐不可当 B.陨落攫取如坐针毡开膛破肚 C.唿哨蹒跚粗制烂造强聒不舍D.狂澜分岐抑扬顿挫锋芒必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大学期间,我们经常一早就坐在茶馆靠窗的桌边,各自看书,忘乎所以 ....,彼此不交谈。 B.她是我们班公认的学霸,不管遇到多难的考试题,都能自信满满,挥笔做题,对答如 ...流.。 C.珠江两岸一栋栋摩天大厦鳞次栉比 ....,与蓝天、白云、江水交相辉映,展现出广州的繁华。 D.榕树的枝叶稠密,浓荫覆盖,触类旁通 ....,生长快且寿命长,是制作盆景十分理想的材料。 4.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十六岁的武亦姝能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的宝座,靠的是对古诗文的真心热爱、潜心记诵、丰厚积累取得的。 B.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先生那质朴无华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广东因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出售。 D.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巨大的红派艺术,为中华文明乃

2017广州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广州一模语文试卷 2017届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儒家之心学是全部儒学思想最基本的“硬核”,其他方面都是心学的延伸和展开。王阳明说“君子之学,谁求得其心”,心学就是强调主体自我的儒学,突出自信、自强、自律、自为,追求自我实现。“心学”的本质就是追求“内圣外王”价值取向,并为其寻求理论根据和修养方法的哲学。 心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孟子。孔子率先发现了人的自我,创立了以“仁学”“礼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学,提出了“心安”的心性问题。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学说,比孔子更为突出地把心性之体表露出来,最先注意到心的作用。孟子认为:孔子所谓“仁”归根结底是人之心,“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性”根源于“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上》);只要尽心便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告子上》)。由此,孟子确立了儒家心性之学的基本理念。儒家心性论的最初建构者是思孟学派,传承谱系是:由孔子到曾参,由曾参到子思,由子思到孟子。其学术传承:孔子有《论语》,曾参有《大学》,子思有《中庸》,孟子有《孟子》。 心学到了宋代,由北宋程颐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其门径:清初的李二曲把陆九渊比作接续孟氏之后的第一人。“议论削爽,令人当下心豁目明;简易直捷,孟氏之后仅见”。陆九渊不仅“发明”出“本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此作了大致轮廓的描述:“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此理塞宇宙”。宋代理学各学派都细致入微地谈论心性问题,有“无事袖手谈心性”之说,心性之学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明代中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王阳明序《象山先生全集》曰:“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心学的经典表述,即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李二曲说:“至先生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咸可循之以入道,此万世功也。”良知是心之本体,没有私心物欲的心,是天理,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符合天理者善,不符合天理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心,确立本体;发现良心,是为了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为了重建世界。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的地方,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由此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心学”产生于明代中叶,是儒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心学一直延续到后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选自彭彦华《儒家心学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7年广州二中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广州市第二中学2016学年度下学期初三一模考试 初三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8页,分三部分,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考生号、姓名等信息;再用2B铅笔把相应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铅笔请按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答题区内。 3.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5分) 一、(6小题,20分) 1.下列词语注音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汲.取(jī)商酌.(zhuó)伧.俗(cānɡ)味同嚼.蜡(jué) B.执拗.(niù)休憩.(qì)针灸.(jiù)气息奄.奄(yān) C.蓬蒿.(hāo)归咎.(jiù)狩.猎(shòu)九曲.连环(qū) D.锃.亮(zhènɡ)荣膺.(yīn)伎俩.(liǎnɡ)风雪载.途(z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轩榭砭骨笑聚山林鼎礼膜拜 B.地窖惘然消声匿迹侍才放旷 C.悬虚亵渎以逸代劳群蚁排衙 D.招徕骊歌恪尽职守周道如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B.读书节的义卖物品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书籍、精致可爱的书签、清新悦目的笔记本……吸 引了很多同学慷慨解囊 ....,争相购买。 C.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珠江两岸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行人熙来攘往,霓虹灯五光十色。 D.优秀的演讲者,在他们遣词造句的时候,总是苦心孤诣 ....,字斟句酌,选用蕴含着炽热情感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4.下列句子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旨在防止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再发生。 B.为进一步做好学校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同学们的病毒防控知识,防疫站的医生们给师生们开展了一场关于“预防诺如病毒”的健康知识讲座。 C.为了博眼球、抢版面,媒体对某些热门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滋生了他们的骄傲情绪。 D.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一百余位诗词达人的比赛,使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2019广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电子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娃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其贴在指定位置,然后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县(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的指定位置,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的“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第一,“得”必须有“德”。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赦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同、载人史书,甚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选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爵,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舜因何能责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所以,在主现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露,而不是出于机心和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禺会导致孝的娇揉造作。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而孝本该是为人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孝是道德的始源,是源自人真性情。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 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