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

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

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组成异同: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真核细胞中,DNA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少量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原核细胞没有明显的细胞核结构,DNA存在于称为类核的结构区。每个原核细胞只有一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含一个双链环状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病毒中RNA本身就是遗传信息的储存者。

核酸的紫外吸收、等电点、变性、复性与杂交:

核酸的紫外吸收:核酸的紫外最大吸收峰在波长260nm处

蛋白质紫外最大吸收峰在波长280nm处

纯DNA样品A260/A280比值为

纯RNA样品A260/A280比值以上

紫外吸收特性可以鉴定核酸样品的纯度

嘌呤碱和嘧啶碱分子中都含有共轭双键体系,在紫外区有吸收(260nm左右)。

等电点:当核酸分子内酸碱解离程度相等,所带正负离子相等,即成为两性离子,此时核酸溶液的pH值就是核酸的等电点。

变性:指核酸的双螺旋结构解开,氢键断裂,并不涉及核苷酸间共价键的断裂。

复性:使两条彼此分开的链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叫复性。

杂交:在变性的DNA的复性过程中会发生不同变性DNA片段之间的杂交。

分子杂交:不同来源的单链DNA与单链DNA或RNA与单链DNA分子间,在长于20bp的同源区域内,以氢键连接方式互补配对,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的过程。

增(减)色效应:

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的吸收值上升,这种现象叫增色效应。

若变性DNA复性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时,其溶液的A260值则减小,这种现象称为减色效应。

蛋白质:

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最重要的有机物质之一,是生命存在的形式。许多氨基酸按照一定顺序通过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再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多肽链按照其特定方式结合而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

凯氏定氮法:

蛋白质的含量可由氮的含量乘以(100/16)计算出来。

模体:

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是具有特殊功能的超二级结构。

盐析作用: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定量的中性盐,使蛋白质脱水并中和其电荷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中性盐的这种沉淀作用称为盐析作用。常见的几种蛋白质盐析剂: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利用盐析法可以分离和制取各种蛋白质和酶制品

蛋白质电泳:

蛋白质在电场中能够泳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蛋白质电泳现象:

在pH大于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粒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在pH小于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粒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电泳。蛋白质在等电点pH条件下,不发生电泳现象。利用蛋白质的电泳现象,可以将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

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能够破坏蛋白质的结构状态,引起蛋白质理化性质改变并导致其生理活性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酶:

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同样生物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1、产生部位:活细胞

2、作用:生物催化作用

3、化学本质: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

酶原:

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的激活:

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的物质作用可转变成有活性的酶。

辅基/酶:

复合蛋白酶的非蛋白成分称为辅因子或辅基,一些金属酶需要Mg2+、Fe2+、Zn2+等金属作辅基;另一些酶则需要有机化合物如B族维生素作为辅因子,称为辅酶。

酶的活性中心:

指酶蛋白分子中对催化底物发生反应具有关键作用的区域。

酶活性中心通常是酶分子表面很小的缝隙或凹穴。即活性部位是酶分子中的微小区域。

酶活性部位包括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和催化部位(决定酶所催化反应的性质)。同功酶:

能催化同一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

活性中心相似或相同:催化同一化学反应。

分子结构不同: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不同。

同工酶在体内的生理意义主要在于适应不同组织或不同细胞器在代谢上的不同需要。别构酶:

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导致酶分子构象改变,进而改变酶的活性状态,称为酶的别构调节,具有这种调节作用的酶称别构酶,又称为变构酶。

诱导酶:

指当细胞中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它的含量在诱导物存在下显著增高,这种诱导物往往是该酶底物的类似物或底物本身。

酶活力:

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以用它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

维生素:

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微量小分子的有机物质。

特点:有机化合物(与微量元素Fe、Zn、Ca等不同);不供给能量(与蛋白质、脂肪、糖不同);需求量少;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很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主要功能:作为辅酶参与机体代谢。分类:水溶性维生素(C和B族)、脂溶性维生素(A,D,E,k)。维生素原:

可在人及动物体内转化为维生素的物质。

同效维生素:

化学结构与维生素相似,并具有维生素生物活性的物质。

常见维生素缺乏病及其辅酶形式:

生物氧化:

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在细胞中进行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实质是需氧细胞在呼吸代谢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指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的一个有多种脱氢酶以及氢和电子传递体组成的氧化还原系统。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脱下的氢(可以表示为H++e)通过一系列递氢体和递电子体的顺次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并释放能量。在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所以称之为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

四种酶复合体:

复合体Ⅰ: NADH- CoQ还原酶

复合体Ⅱ:琥珀酸- CoQ还原酶

复合体Ⅲ: CoQ -细胞色素还原酶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氧化酶

两个独立成分:

辅酶Q(CoQ)和细胞色素C(Cytc)

呼吸链的分类:

NADH呼吸链或长呼吸链:由复合物Ⅰ、Ⅲ、Ⅳ以及两种独立成份组合组成以NADH为首的传递链。

琥珀酸脱氢酶(也称FAD呼吸链)或短呼吸链:由复合物Ⅱ、Ⅲ、Ⅳ以及两种独立成份组合组成以琥珀酸脱氢酶为首的传递链。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的自由能用于合成ATP(即ADP+Pi→ATP),这种氧化放能和ATP生成(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称氧化磷酸化,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酮体:

脂肪酸β-氧化产物乙酰CoA,在肌肉中进入三羧酸循环,然后在肝细胞中可形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这三种物质统称为酮体

转氨基作用:

是α—氨基酸的氨基通过酶促反应,转移到α—酮酸的酮基位置上,生成与原来的α—酮酸相应的α—氨基酸,原来的α—氨基酸转变成相应的α—酮酸。

EMP途径:

糖酵解是葡萄糖在细胞质中(无氧条件)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糖酵解过程一也叫Embdem-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

(1)反应部位:胞浆。参与糖酵解各反应的酶都存在于细胞浆中;

(2)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

(3)反应全过程不可逆。其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4)净生成ATP数量:2×2-2= 2ATP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1、产生能量,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但能量的利用率较低。同时也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2、凡是可转变为酵解中间产物的物质,均可沿酵解途径逆转合成葡萄糖。

3、糖酵解反映了生物获取能量方式的演变过程

氨基酸合成原料来源:

1、碳架来源: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径、氨基酸分解途径

2、氨基来源:起始于无机碳,即无机碳先转变为氨气,在转变为含氮有机化合物。

起始和终止密码子:

1、起始:蛋白质合成首先必须辩认出mRNA上的起始点。mRNA链上的起始密码子是AUG。

2、终止:当核糖体移动至终止密码子UAA、UGA、UAG时,肽链延长便终止。

信号肽:

在新生肽的N-端(有时位于肽链中部,如卵清蛋白),常有一小段与蛋白质定向输送有关并在输送途中被切除的肽段,称为信号肽。在C-端有一个可被信号肽酶识别的位点。

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

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键:3 , 5 -磷酸二酯键。

DNA分子中通过3ˊ, 5ˊ-磷酸二酯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互补:A=T,G ≡C

核酸链的游离末端及书写方向:

核酸链的二个游离末端:5’ -磷酸基末端(5’-P ), 3’ -羟基末端(3’-OH )

书写方向:核酸链具有方向性,书写方向5′→3′

糖类及氨基酸的构型:

糖类:一种异构体使平面偏振光的偏振面沿顺时针方向偏转,称为右旋光性物质,用+表示。另一种异构体则使平面偏振光的编振面沿逆时针编转,称左旋光性物质,用-表示。具有旋光性差异的立体异构体又成为光学异构体,用D、L表示。

规定:D型:单糖分子中离羰基最远的不对称碳原子上-OH在右边的成为D型。

L型:单糖分子中离羰基最远的不对称碳原子上-OH在左边的成为L型。

天然存在的单糖多为D-型。

氨基酸:具有旋光性 [左旋(-)或右旋(+)]。

具有两种立体异构体(D-型和L-型)。

目前已知的天然蛋白质中氨基酸都为L-型。

D-型 L-型

根据代谢中间体的不同,可将氨基酸生物合成分为5类:

α-酮戊二酸衍生型氨基酸:Glu(谷氨酸), Gln(谷氨酰胺), Pro(脯氨酸), Arg(精氨酸)

草酰乙酸衍生型氨基酸:Asp(天冬氨酸), Asn(天冬酰胺), Thr(苏氨酸), Ile (异亮氨酸), Met(甲硫氨酸), Lys(赖氨酸)

丙酮酸衍生型氨基酸:Ala(丙氨酸), Val(缬氨酸), Leu(亮氨酸)

磷酸甘油酸衍生型氨基酸:Gly(甘氨酸), Ser(丝氨酸), Cys(半胱氨酸)

芳香族氨基酸及组氨酸:Tyr(酪氨酸), Trp(色氨酸), Phe(苯丙氨酸), His(组氨酸)

酸(碱)性aa及芳香族aa:

酸性氨基酸:Asp(天冬氨酸),Glu(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Arg(精氨酸),His(组氨酸),Lys(赖氨酸)

芳香族氨基酸:Tyr(酪氨酸),Trp(色氨酸),Phe(苯丙氨酸)

必需氨基酸:

机体需要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氨基酸。(Ile)、(Met)、(Val)、(Leu)、(Trp)、(Phe)、(Thr)、(Lys)(人体能合成部分组氨酸和精氨酸)。

米氏常数K m的意义:

当ν=1/2Vmax时,Km=[S]

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Km可以反映酶与底物亲和力的大小:K m越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越大,酶的催化活性越高。

Km可用于判断反应级数:当[S]<时,反应为一级反应;

当[S]>100Km时,ν=Vmax,为零级反应;

当<[S]<100Km时,为混合级反应。

常见的含高能磷酸键化合物:

1、磷氧键型:(1)酰基磷酸化合物

(2)焦磷酸化合物

(3)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2、氮磷键型:胍基磷酸化合物

3、硫酯键型

4、甲硫键型

呼吸链抑制剂抑制部位:线粒体内膜

胞浆中NADH转运机制:

1)α-磷酸甘油穿梭通过该穿梭一对氢原子只能产生2分子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通过该穿梭,一对氢原子能产生3分子ATP

氧化还原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

呼吸链中各个递氢体与电子传递体的位置是根据各个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从低到高排列的。

氧化还原对E°′(V)

NAD+/NADH+H+

FMN/FMNH2

FAD/FADH2

Cyt b Fe3+/Fe2+(或)

Q10/Q10H2

Cyt c1 Fe3+/Fe2+

Cyt c Fe3+/Fe2+

Cyt a Fe3+/Fe2+

Cyt a3 Fe3+/Fe2+

1/2 O2/H2O

三脂酰甘油的熔点:

是由其脂肪酸成分决定的,一般随饱和脂肪酸的数目和链长的增加而升高。

不同脂肪酸之间的区别:

主要在于碳氢链的长度及不饱和双键的数目和位置。

不饱和脂肪酸的命名:

△-编码命名:从羧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ω-编码命名:从甲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脂肪酸常用简写法表示,其原则是:先写出碳原子的数目,再写出双键的数目,最后表明双键的位置。

必需脂肪酸:

生物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包含两个或多个双键;严格意义上讲,必须脂肪酸为亚油酸和亚麻酸。

竞争、非竞争及反竞争抑制剂的特点:

竞争性抑制剂:(1)竞争性抑制剂往往是酶的底物类似物或反应产物;

(2)抑制剂与酶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与酶的结合部位相同;

(3)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

(4)动力学参数 Km增大,Vmax不变。

即竞争性抑制通常可以通过增大底物浓度来消除。

非竞争性抑制剂:(1)非竞争性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不一定与底物的分子结构类似;

(2)底物和抑制剂分别独立地与酶的不同部位相结合;

(3)抑制剂对酶与底物的结合无影响,故底物浓度的改变对抑制程度无影响;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

(4)动力学参数:K m值不变,V max值降低。

反竞争性抑制剂:(1)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

(2)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及底物浓度;

(3)动力学特点:V max降低,表观K m降低。

DNA的碱基组成规律:

不同物种的DNA碱基组成不同。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的DNA的碱基组成相同。

年龄、营养状况和环境的改变不影响碱基的组成。

碱基互补:[A]=[T],[G]=[C],[A]+[G]=[T]+[C]

2.简答及论述:

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

(2)揭示食品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3)研究食物营养在人体内的降解及合成和能量的产生与调控;

(4)研究食品风味。

脂类的生理功能:

(1)储存能量、提供能量;

(2)生物体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3)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4)提供必需脂肪酸;

(5)防止机械损伤与热量散发等保护作用;

(6)作为细胞表面物质,与细胞识别、种特异性和组织免疫等密切关系。

(重点)天然脂肪酸的共性:

1)脂肪酸的碳链:直链一元羧酸占绝大多数,并且几乎都是偶数碳。

2)双键的位置和构型:绝大多数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是顺式构型,大多数多烯脂肪酸为非共轭体系,两个双键之间由一个亚甲基隔开。

3)熔点: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碳数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双键越多熔点越低。

4)分布:16碳和18碳的脂肪酸在油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多;人体中饱和脂肪酸最普遍的是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高等植物和低等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

(重点)RNA的种类、功能及结构:

种类:rRNA、tRNA、mRNA

功能: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骨架,蛋白质合成的场所。tRNA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到转运氨基酸的作用。每一种氨基酸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或几种tRNA。mRNA 是合成蛋白质的模板,mRNA在代谢上很不稳定,每种多肽链都由一种特定的mRNA负责编码。所以细胞内mRNA的种类是很多的,但每一种mRNA的数量却极少。

结构:⑴大多数天然RNA是一条单链,通过自身回折形成部分螺旋区,同一链上的碱基配对,产生部分双螺旋结构,不能配对的碱基所在区域则呈环状突起。

⑵在RNA双螺旋区域,碱基配对原则是:A-U,G-C之间形成氢键。

⑶RNA分子中,并不遵守碱基种类的数量比例关系,即分子中的嘌呤碱基总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的总数。

(重点)肽键及其的特点:

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氨基酸的氨基形成一个取代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特点:(1)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羰基具有明显的共轭作用。肽键中的C-N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

(2)组成肽键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

(3)在大多数情况下,肽键以反式结构存在。

(4)在多肽链内,侧链R基交替出现在肽键两侧

(重点)蛋白质的功能:

⑴--催化

⑵结构蛋白--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

⑶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肌肉收缩

⑷血红蛋白、β-脂蛋白--运输、血清蛋白

⑸谷蛋白、醇溶蛋白、卵清蛋白、酪蛋白--贮藏

⑹抗体

酶原的激活及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体内代谢正常进行。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化作用。

(重点)生物氧化的特点:

(1)生物氧化包括线粒体氧化体系和非线粒体氧化体系。真核细胞生物氧化主要是线粒体氧化体系,原核细胞生物氧化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2)生物氧化是在活细胞的温和条件下进行;

(3)是一系列酶、辅酶和中间传递体参与的多步骤反应;

(4)能量逐步释放,ATP是能量转换的载体;

(5)真核细胞在有氧条件下,CO2由酶催化脱羧产生,H2O是由代谢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传给氧形成。

(重点)电子传递链的组成及分类:

组成:(1)四种酶复合体:复合体Ⅰ: NADH- CoQ还原酶

复合体Ⅱ:琥珀酸- CoQ还原酶

复合体Ⅲ: CoQ -细胞色素还原酶

复合体Ⅳ:细胞色素氧化酶

(2)两个独立成分:辅酶Q(CoQ)和细胞色素C(Cytc)

分类:(1)NADH呼吸链或长呼吸链:由复合物Ⅰ、Ⅲ、Ⅳ以及两种独立成份组合组成以NADH为首的传递链。

(2)琥珀酸脱氢酶(也称FAD呼吸链)或短呼吸链:由复合物Ⅱ、Ⅲ、Ⅳ以及两种独立成份组合组成以琥珀酸脱氢酶为首的传递链。

化学渗透学说的原理:

(1)NADH呼吸链中的三个复合物Ⅰ、Ⅲ、Ⅳ起着质子泵的作用,将H+从线粒体基质跨过内膜进入膜间隙。

(2)H+不断从内膜内侧泵至内膜外侧,而又不能自由返回内膜内侧,从而在内膜两侧建立起质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即电化学梯度。

(3)当存在足够的跨膜电化学梯度时,强大的质子流通过嵌在线粒体内膜的线粒体ATP 合酶返回基质,质子电化学梯度蕴藏的自由能释放,推动ATP的合成。

(重点)磷酸己糖途径的部位、限速酶及生理意义:

部位:胞液中

限速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生理意义:(1)提供核酸生物合成所需的原料核糖。

(2)提供细胞生物合成所需的还原力。

(3)使活细胞处于还原态,防止生物膜氧化。

葡萄糖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

I 阶段的反应: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

II 阶段的反应(丙酮酸进一步代谢):2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2分子乙酰CoA

III 阶段的反应:2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糖异生及其生理意义:

糖异生作用:指从非糖物质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生理意义:1、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是糖异生作用的最重要生理作用。

2、糖异生作用有利于乳酸的回收利用

3、糖异生是补充或恢复肝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4、协助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5、肾糖异生增强有助于维持酸碱平衡

(重点)膳食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有效性的因素:

(1)蛋白质构象:蛋白酶较难作用于不溶性的纤维状蛋白,因而其有效性低于可溶性球蛋白。

(2)结合蛋白质含量:结合蛋白的消化吸收率低于简单蛋白。

(3)蛋白酶抑制剂:膳食中存在蛋白酶抑制剂时,降低蛋白消化吸收率。

(4)蛋白颗粒大小与表面积:体积大、表面积小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低。

(5)加工条件:在高温、碱性或存在还原糖类的条件下加工常降低膳食蛋白的有效性。

(6)人体生理差别:膳食蛋白的消化吸收率与人体生理状况关系密切。

(重点)鸟氨酸循环及其过程:

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中进行

尿素生成的过程由Hans Krebs 和Kurt Henseleit 提出,称为鸟氨酸循环(orinithine cycle),又称尿素循环(urea cycle)或Krebs- Henseleit循环。

过程:1)CO2、氨和ATP缩合形成氨基甲酰磷酸

2)氨基甲酰磷酸与鸟氨酸反应生成瓜氨酸

3)瓜氨酸与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酸代琥珀酸(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4)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成精氨酸和延胡索酸

5)精氨酸裂解释放出尿素并再形成鸟氨酸(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重点)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相比的异同点:

1.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

2.提高反应速度,不改变平衡点;

3.只起催化作用,本身不消耗;

4.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

1.底物浓度、

2.酶浓度、、4.温度5.激活剂、6.抑制剂、7.别构剂等。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是双重的:(1)随着温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也增加,直至最大速度为止。(2)随温度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

酶专一性及高效性的机制:

专一性:锁钥假说、诱导契合

高效性:邻近效应与定向作用、张力和形变、酸碱催化、共价催化、活性中心的微环境(重点)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及β氧化过程及饱和脂肪酸合成与分解的区别:1.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及β氧化过程:

(1)发生部位:β-氧化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在胞液中进行。

(2)酰基载体:β-氧化中脂酰基的载体为CoASH,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的酰基载体是ACP。

(3)β-氧化使用氧化剂NAD+和FAD。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使用NADPH作为还原剂。

(4)β-氧化降解是从羧基端向甲基端进行,每次降解一个二碳单位,饱和脂肪酸合成是从甲基端向羧基端进行,每次合成一个二碳单位。

(5)β-氧化主要由5种酶催化反应,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由2种酶系催化。

(6)β-氧化经历氧化、水合、再氧化、裂解四大阶段。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经历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四大阶段。

(7)β-氧化除起始活化消耗能量外,是一个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饱和脂肪酸从头合成是一个消耗大量能量的过程。

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合成原料来源:碳源:乙酰CoA(主要来自糖氧化分解、β-氧化和氨基酸氧化分解),

存在于线粒体中。

线粒体中的乙酰CoA,需通过柠檬酸-丙酮酸循环(或称柠檬酸穿梭系统)运到胞浆中,才能供脂肪酸合成所需。

还原剂NADPH:主要来自胞浆中的磷酸戊糖途径,其次是柠檬酸穿梭系统。

其它:ATP、CO2、Mn2+等。

β-氧化作用的概念:

脂酰基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 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α、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续反应,脂酰基断裂后生成1分

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脂肪酸氧化(分解代谢):以肝脏及肌肉组织最为活跃,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

脂肪酸合成的调节:

(1)酶浓度调节(酶量的调节或适应性控制)

关键酶:乙酰CoA羧化酶(产生丙二酸单酰CoA),脂肪酸合成酶系,苹果酸酶(产生还原当量)。饥饿时,这几种酶浓度降低3~5倍,进食后,酶浓度升高。喂食高糖低脂膳食,这几种酶浓度升高,进食糖类而糖代谢加强,NADPH及乙酰CoA供应增多,脂肪合成加快。(2)酶活性的调节

乙酰CoA羧化酶是限速酶。别构调节:柠檬酸激活、软脂酰CoA抑制。共价调节:磷酸化会失活、脱磷酸化会复活。

脂肪酸合成小结:

部位:胞液

原料:乙酰CoA(直接原料:丙二酸单酰CoA)

酶系:脂肪酸合成酶系

限速酶:乙酰CoA羧化酶

酰基载体:ACP

一次循环:缩合、加氢、脱水、加氢--延长2C

合成方向:CH3- -COOH

供氢体:NADPH+H+(主要来自戊糖磷酸途径)

终产物:软脂酸(即:棕榈酸)

糖异生与糖酵解的区别:

1.从葡萄糖到PEP之间的过程,中间产物相同;

2.酶除3个糖酵解中的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中时用的酶不同外,其他酶都相同(从葡萄

糖到PEP);

3.发生位置大体相同,大部分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糖异生由于丙酮酸羧化梅在

线粒体基质上,葡萄糖-6-磷酸酶在内质网膜上,所以相关反应不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

4.涉及高能磷酸键不同,糖酵解耗2个产4个,即净产2个,糖异生耗6个(其中两个

GTP)。

(重点)葡萄糖及脂肪酸完全有氧氧化过程及能量释放:

脂肪酸氧化(分解代谢):

1.氧化部位:以肝脏及肌肉组织最为活跃,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

2.氧化方式:主要是β-氧化α-氧化作用ω-氧化作用

氧化过程:(1)脂肪酸的活化(2)脂酰基的转移(3)脂酰基进行β-氧化

β-氧化作用:脂酰基进入线粒体基质后,在脂肪酸β- 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从脂酰基的α、β-碳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等四步连

续反应,脂酰基断裂后生成1分子比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脂肪酸的α-氧化作用:脂肪酸氧化作用发生在α-碳原子上,分解出CO2,生成比原来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种氧化作用称为α-氧化作用。

脂肪酸的ω氧化作用:脂肪酸的ω-氧化指脂肪酸的末端甲基(ω-端)经氧化转变成羟基,继而再氧化成羧基,从而形成α,ω-二羧酸的过程。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丙酮酸脱氢酶系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三羧酸循环

(一)糖有氧分解的概念:糖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H2O和CO2,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分解。

这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二)糖有氧分解的反应部位:糖的有氧分解分别在不同亚细胞单位进行;

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是在细胞浆中;

丙酮酸氧化生成CO2和H2O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

糖有氧分解的反应过程:根据糖有氧分解的反应特点不同可分为三阶段:I 阶段的反应

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的过程。

II 阶段的反应(丙酮酸进一步代谢)

2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2分子乙酰CoA

III 阶段的反应

2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完整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生物化学-试题2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二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蛋白质的性质之一: A .处于等电状态时溶解度最小 B .加入少量中性盐溶解度增加 C .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 D .有紫外吸收特性 2 ?双链DNA的Tm较高是由于下列哪组核苷酸含量较高所致: A .A+G B .C+T C .A+T D .G+C E .A+C 3 ?竞争性可逆抑制剂抑制程度与下列那种因素无关: A ?作用时间 B ?抑制剂浓度 C ?底物浓度 D ?酶与抑制剂的亲和力的大小 E ?酶与底物的亲和力的大小 4 ?肌肉组织中肌肉收缩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以哪种形式贮存: A ? ADP 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 ? ATP D ?磷酸肌酸 5 ?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 ? CO2+H2O+ATP B ?乳酸 C ?丙酮酸 D ?乙酰CoA 6 ?下列哪些辅因子参与脂肪酸的B氧化: A ? ACP B ? FMN C ?生物素 D ? NAD+ 7 ?组氨酸经过下列哪种作用生成组胺的: A ?还原作用 B ?羟化作用 C ?转氨基作用 D ?脱羧基作用 8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DNA复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半保留式复制 B ?有多个复制叉 C ?有几种不同的DNA聚合酶 D ?复制前组蛋白从双链DNA脱岀 E ?真核DNA聚合酶不表现核酸酶活性 9. 色氨酸操纵子调节基因产物是: A ?活性阻遏蛋白 B ?失活阻遏蛋白 C ? CAMP受体蛋白 D ?无基因产物 10 .关于密码子的下列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二、填空题 1 .蛋白质多肽链中的肽键是通过一个氨基酸的 的。 2 .一般的食物在冻结后解冻往往 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主要原因是 3 .常见的食品单糖中吸湿性最强的是 ____________ 。 4 .花青素多以 ____________ 的形式存在于生物体中,其基本结构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5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味觉可分为 _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6 .请写出食品常用的 3 种防腐剂: ___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__ 。 三、判断 ( )1 .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但并不都具有四级结构。 ()2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均为 DNA 与组蛋白的复合体。 ( )3 .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4 ?磷酸肌酸、磷酸精氨酸等是高能磷酸化合物的贮存形式,可随时转化为 ATP 供机体利 用。 ()5 ? ATP 是果糖磷酸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6 ?脂肪酸从头合成中, 将糖代谢生成的乙酰 CoA 从线粒体内转移到胞液中的化合物是苹 果酸。 ( )7 .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8 ?逆转录酶催化 RNA 旨导的DNA 合成不需要 RNA 引物。 ( )9 .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作用都是负调控。 ( )10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都是由 AGCU 4种碱基构成的。 四、名词解释 1 .分子杂交( molecular hybridization ) 2 .酶的比活力( enzymatic compare energy ) A .每个密码子由三个碱基组成 .每一密码子代表一种氨基酸 C .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子 D .有些密码子不代表任何氨基酸 _____ 基和另一氨基酸的 ______ 基连接而形成

生物化学课程论文

一前言 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是以高特异性和亲和力结合抗原的血清糖蛋白,是血清中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庞大的多样性。1968年命名为Imunog lobulin,简称Ig,人类有五种化学上和物理上不同类别的抗体,分别为IgG,IgA,IgM,IgD,IgE。普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及外分泌液中。免疫球蛋白在动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免疫和生理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免疫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物质之一。

二本论 2.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1.1 抗体单位 所有的抗体都有相同的基本的4条多肽链单位:两条轻链(L链)和两条重链(H链)。一条通过二硫键二硫键和非共价相互作用与一条重链结合。同样地,两条重链通过通过共价二硫键以及通过非共价键的亲水的和疏水的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每种免疫球蛋白的L链都含有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包含抗原结合部位而C区决定抗原的命运。 2.1.2亲和力 亲和力是一个抗体结合部位与一个抗原决定簇结合的牢固性。结合常数越高,抗体自抗原分离可能越小。显然,当抗原是一个毒素或病毒,并且必须通过与抗体快速和牢固的结合来中和时,抗体群体的亲和力是关键的。在抗原注入后不久形成的抗体通常对该抗原具有较低亲和力,而后来产生的抗体则有显著的亲和力。 2.1.3 抗体效价和亲合力 一个抗体的效价是它能与之反应的抗原决定簇的最大数量,当对一个抗原有两个或更多的结合部位时,能显著地增加抗体对细菌或病毒上的抗原结合的牢固性。这种结合效应就是亲合力,是多决定簇抗原和针对它产生的抗体之间结合的牢固程度。 2.2抗体类别 免疫球蛋白(Ig)是参与人体体液免疫的生力军,通常有IgG、IgM、IgA、IgD、IgE等五类[1]此外,根据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同一种Ig又可分为若干亚类。不同的抗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机体为了抗御这些抗原,不同类型的抗体有分工。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非常复杂,除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由于恒定区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或亚类免疫球蛋白外,重链和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组成多样化是决定抗体多样性的重要因素[2]。 2.3免疫生理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免疫球蛋白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具有抑制作用。如志贺痢疾菌,弗氏痢疾菌-1,弗氏痢疾茵-6,尔内氏痢疾菌,沙门氏菌,埃希氏大肠杆菌,脆壁类菌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葡萄菌,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链球菌溶血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脑病毒,流感病毒等[3]。 人体免疫活性细胞存在着全部Ig的合成信息,由遗传控制基因编码产生各种Ig,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4]。每种免疫球蛋白还具有各自所特有的基本特性与免疫功能。 IgG类免疫球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对血液带有的大多数传染性介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并且是唯一一种通过胎盘对发育中的胎儿从而对初生婴儿提供被动体液免疫的抗体。有四种不同的IgG亚类,各亚类的重链顺序上略有不同,功能活性上有相应的差异。 IgA主要存在外分泌物中,具有一定的抗感染免疫作用,局部抗菌,抗病毒。是防御

(完整版)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生物化学-试题5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五 一、填空题 1.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从开始,首先合成出具有嘧啶环结构的化合物是。 2. α-淀粉酶和 -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彻底水解。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在二级结构中,蛋白质的主要折叠方式是,和。 4. 酶活性中心内的必须基团是和。 5. 一般把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通常以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化学反应的 来表示。 6. 一碳单位的载体主要是,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酰基的载体为。 7. 人体对氨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器官,在此氮的主要代谢产物是。 8.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是将氨基酸按链上的密码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转移入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9. 人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肝脏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肌肉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 10. 转氨酶都以为辅基,它与酶蛋白以牢固的形式结合。 11. 葡萄糖在体内主要的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12. 尿素生成的过程称为,主要在肝细胞的和中进行。 13.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和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4. 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的主要能量贮存形式,由与3分子脂化而成的。 15. 脂肪酸分解过程中,长键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由携带,限速酶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乙酰CoA出线粒体需与结合成。 16. 动物的代谢调节可以在、和等3个水平上进行。 二、选择题 1. 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是必需氨基酸:() A.天冬氨酸 B.丙氨酸 C.甘氨酸 D.蛋氨酸 2. 下列糖中,除()外都具有还原性。 A. 麦芽糖 B. 蔗糖 C. 阿拉伯糖 D. 木糖 3. 人类和灵长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 A.尿酸 B.尿囊素 C.尿囊酸 D.尿素 4. 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的氨基酸有20种。 B.构成蛋白质结构单元的氨基酸均为L-a-氨基酸。C.桑格(Sanger)反应中所使用的试剂是异硫氰酸苯酯。 D.天然的氨基酸均具有旋光性。 5.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活化的专一性取决于:() A. 密码子 B. mRNA C. 核糖体 D. 氨酰-tRNA合成酶 6、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 A. c1→b→c→aa3→O2 B. c→c1→b→aa3→O2 C. c1→c→b→aa3→O2 D. b→c1→c→aa3→O2 7. 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 A.尿素 B.氨甲酰磷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8. 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后通路是()。 A. 糖的有氧氧化 B. 氧化磷酸化 C. 三羧酸循环 D. β-氧化 9. 在脂肪酸的合成中,每次碳链的延长都需要()直接参加。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程编号09054206: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适用于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总学时:48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系课程负责人:呼凤兰 执笔人:呼凤兰审核人:高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其营养质量的变化,理解食品各营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生化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几大类生命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酶的组成、分类、酶作用机理、酶活力测定和酶促反应动力学;掌握糖类分解代谢,脂肪酸费解和合成代谢,DNA和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生物体内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掌握生物氧化中氧化磷酸化过程和ATP产生机理;掌握层析、电泳、酶动力学实验、核酸等生物物质分离、蛋白质性质实验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巧。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意义;如何学习食品生物化学;新陈代谢概论 目标及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及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未来任务; 2、掌握食品的概念,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生物化学的概念及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二章食品物料重要成分化学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题目——加工食品营养价值 授课老师:李正文 学生姓名:周妮江 学号:1111100105 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与计算类科学 班级:111 摘要 食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而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食品加工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更是营养学及工艺学的有机结合。现在,本文主要讨论常见的两种加工方法:加热、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绪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人类的健康,智能和寿命推向更高的科学水平。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但要求食品味道好,更关心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加工和贮藏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加工过程中如何防止产生副反应和有害物质等等。而食品的工业化加工和家庭烹调都会使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发生深刻的变化。有些加工方法可能是有害的,而另外一些食品原料的改制加工则可以提高食品的消化率和生物价值。各种营养素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很可能随加工方式和食品种类而异。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如何保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保持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或者在必要时添加一定的营养素,使食品能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以满足人体合理的要求。要根据人体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求,重点发展“营养,保健,益智,延衰”的各种加工食品,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求。 关键字词:食品加工,营养素,营养价值,损失 1.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加热是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贮藏期的延长,使那些只能在较短的收获季节才大量上市的食品能够常年供应。但是加热对营养成分也有坏的影响,因为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而且确实会发生热降解。加热使消费者可以延长和增加对食品的利用,但加热过的营养成分可能比新鲜的会低一些。我们说明加热对营养素影响最普遍的方法是以加工后的营养成分占原含量的百分率来表示,这显然是最简单的办法。加热有正面的效果,却也有反面的效果。加热的合乎理想的效果可以概括如下: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1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 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 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专插本食品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章糖类物质 第一节单糖 开链结构[差向异构体、镜像对映体(D、L型)]、环状结构(α和β型、吡喃糖、呋喃糖、Haworth式)、单糖的物理性质(溶解度、甜度、旋光性和变旋性)、单糖的化学性质(单糖的氧化、单糖的还原、糖苷键的生成、脱水作用、与氨基反应) 第二节寡糖 双糖的构成、还原性和非还原性、还原糖、非还原糖、蔗糖理化性质、转化糖、麦芽糖的分子结构、麦芽糖的空间构型、麦芽糖的理化性质、乳糖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乳糖不耐症 第三节多糖 多糖、同多糖、杂多糖的概念、淀粉分子的结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糊化和老化、糊精的呈色反应、糖原和纤维素的结构 第三章脂类物质 第一节脂类 简单脂、甘油脂类[结构、脂肪酸常用简写法、脂肪酸共同特点、甘油的理化特性和应用、甘油三酰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和皂化、氢化和卤化、氧化、酸败、乙酰化)] 第二节生物膜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膜蛋白、糖类)、膜脂和膜蛋白在脂双层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生物膜的流动性、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物质的穿膜运送(被动运送、主动运送、基团运送)、物质的膜泡运送(外排作用、内吞作用)。

第四章蛋白质 第一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分类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含氮量、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组成分类(简单蛋白、结合蛋白)、根据蛋白质来源分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和单细胞蛋白)、分子形状(球蛋白、纤维蛋白) 第二节氨基酸与肽 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极性不带电荷、酸性、碱性)、氨基酸的物理性质(色泽、溶解度、熔点、味道、紫外吸收特性)、氨基酸的化学性质(等电点、与甲醛反应、与亚硝酸反应、茚三酮反应、桑格反应、艾德曼反应)、肽的结构与命名、多肽的性质(水解、颜色反应) 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自由肽段)、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量、渗透压、透析、胶体性质、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的电泳、蛋白质的沉淀(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酸类沉淀、热凝固沉淀) 第五节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蛋白质的水化性、持水性,面团面筋、蛋白质的膨润、蛋白质的乳化性质、蛋白质的发泡性、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结合 第五章核酸 第一节核苷酸 核苷酸的组成(戊糖、碱基和磷酸)、嘌呤碱、嘧啶碱、核苷酸的碱基构型与紫外吸收

2020年食品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食品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___%,如测得1克样品含氮量为10mg,则蛋白质含量为 ____%。 2.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____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_____ 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_____的改变自身的温度。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上较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相同温度下组织材料冻结的速度比解冻的速度_____。 3.糖类的抗氧化性实际上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 4. 肉中原来处于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呈______色,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时呈______色,形成高铁血红素时呈_______色。 二、判断(每题3分,共30分) ( )1.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都产生蓝紫色化合物。 ( )2.DNA是生物遗传物质,RNA则不是。 ( )3.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 )4.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的存在下才能进行。 ( )5.麦芽糖是由葡萄糖与果糖构成的双糖。 ( )6.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才能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 ( )7.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决定于氨基酸酸的组成和比例。

( )8.中心法则概括了DNA在信息代谢中的主导作用。 ( )9.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是同一反应的逆转,所以它们的代谢反应是可逆的。 ( )10.人工合成多肽的方向也是从N端到C端。 三、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四、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3.在脂肪酸合成中,乙酰CoA.羧化酶起什么作用?

811食品生物化学,哈工大大纲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食品生物化学考试科目代码:[811]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实用技术,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二、考试内容 1)氨基酸、肽、蛋白质 a)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酸碱特性、特征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及应用:谷光苷肽、催产素、胰岛素 b)肽平面:结构形成及特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胶原蛋白、三级结构的结构特点、作用力;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分子伴侣作用特点、疯牛病 c)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功能;BPG效应、波尔效应、镰刀形细胞贫血病 d)透析、盐析、沉淀、柱层析、电泳、氨基酸序列分析:末端分析、edman 降解 2)酶 a)酶的分类,比活、活化能、活性部位 b)酶的催化机制、米氏方程、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作用、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c)别构酶判断方法、概念、生理功能 3)糖、脂和生物膜 a)寡糖、同多糖、杂多糖:实例结构及应用 b)生物膜组成成分特点及结构特点 c)膜的流动性、跨模转运 4)核酸、蛋白质合成及核酸研究技术 a)核酸:基本结构、变性、复性、杂交 b)DNA:结构、碱基组成、修复以及复制的模式、方式、过程 c)RNA:类型、转录的过程和调控、转录抑制剂的种类,初始转录RNA的加工 5)代谢 a)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代谢调控、代谢途径的区室化、酰基转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b)糖酵解:10步反应、调控;巴斯德效应、丙酮酸的代谢命运;柠檬酸循环:

8步反应,产生的能量、调控;糖原的降解与合成,糖异生、戊糖磷酸途径 c)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脂肪酸氧化以及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胆固醇的合成;氨基酸代谢:转氨、脱氨作用,尿素循环 三、试卷结构 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b) 题型结构:概念题(30分)、判断题(2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20 分)、计算题(20分) 四、参考书目 王希成编著. 生物化学.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 实验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及酶的性质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定量测定、酶活力测定和制备实验,对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及科学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技术训练。 3、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侧重于研究食品原料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成分在有生命的原料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食品原料生产的品种改造及其变化规律。4、教学方式 以实验操作为主,配合原理教授、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5、考核内容及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10%,课堂提问及实验结果20%。 2.实验成绩:实验报告10%,自行设计实验10-20%

3.试卷成绩:考试(包括理论或实验操作)40-60% 4.综合考核成绩:以上成绩综合 6、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总学时数。 本课程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总计36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时数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课程)

(1)熟悉生物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常见生物化学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培养独立的实验能力。 (2)结合食品工程专业教学需要,掌握常见的涉及食品科学方面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 (3)了解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实验原理。 (4)学会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正确排除设备故障,合理处理数据,准确描绘仪器设备装置简图,撰写实验报告,查阅生物化学常数手册以及进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初步能力。 2、教学内容(分章节描述) 1.水分及水分活度的测定 掌握水分及水分活度测定的常用方法,掌握康氏法测定水分活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糖的分离与显色鉴别 具体内容: (1)用层析法分离葡萄糖、木糖、果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等单糖; (2)用邻苯二甲酸与苯胺显色液对各种单糖进行显色鉴别。 要求:掌握单糖的层析分离和显色鉴别方法。 3.糖的还原性检验 具体内容:用斐林试剂、班乃德试剂对单糖(葡萄糖)、双糖(蔗糖)和多糖(淀粉)进行还原性检验。 要求:掌握鉴定还糖的方法和原理。

食品生化习题

第一章 水分 二、判断题 1 、水分活度可用平衡现对湿度表示。 2、 食品的含水量相等时,温度愈高,水分活度愈大。 3、 水分含量相同的食品,其水分活度亦相同。 4、 当水分活度高于微生物发育所必需的最低水分活度时,微生物可导致食品变质。 5、 水在人体内可起到调节体温、使关节摩擦面润滑的作用。 6、 食品中的结合水使以毛细管力与食品相结合的。 7、 在吸湿等温曲线图中,吸湿曲线和放湿 曲线重合。 第一章 矿物质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包括 A. 硫、铁、氯 B.碘、镁、氟 C.铁、铬、钴 D .钙、锌、碘 2、 有利于铁吸收的因素是 A.维生素C B.磷酸盐 C.草酸 D.植酸 3、 佝偻病与哪种元素缺乏有关 ? A. 铬 B.钙 C.铁 D.硒 4、 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是 A .蔬菜 B .牛奶 C .动物肝脏 D .谷类 5、以下属于碱性食品的是 A 、蔬菜 B 、谷类 C 、肉类 D 、蛋类 1、 2、 3、 4、 5、 6、 7、 8、 9、 单项选择题 在( )度下,水的密度是 1 g/cm 3 。 A . 0C 结合水是通过( A 、范德华力 结合水的在( A 、0C 10、 B 、1 C C 、4C )与食品中有机成分结合的水。 B 、氢键 C 、离子键 )温度下能够结冰? B 、— 10 C C 、 — 20C 对低水分活度最敏感的菌类是 A 、霉菌 B 、细菌 C 、酵母菌 D 、干性霉菌 水分多度在( )时,微生物变质以细菌为主 A 、 0.62 以上 B 、 0.71 以上 C 、 0.88以上 D 、 0.91 以上 商业冷冻温度一般为 A 、 0C B 、— 6C C 、— 15C 在吸湿等温图中, I 区表示的是 A 、单分子层结合水 在吸湿等温图中, III A 、 单分子层结合水 毛细管水属于 A 、结合水 B 、束缚水 C 、多层水 下列哪种水与有机成分结合最牢固 A 、自由水 B 、游离水 C 、单分子结合水 C 、 D 、 D 、10C D. 、疏水作用 D 、 —40C —18C B 、多分子层结合水 区表示的是 B 、多分子层结合水 C 、毛细管凝集的自由水 C 、毛细管凝集的自由水 D 、自由水 D 、 D 、 自由水 自由水 D 、多分子层结合水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新整合

1.名词解释、选择及填空: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组成异同:

2021年自考《食品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2021年自考《食品生物化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1. 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0.40g,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 A.2.00g B.2.50g C.6.40g D.3.00g ( )2. 常见天然氨基酸的化学结构为: A.L-α-氨基酸 B.D-α-氨基酸 C.L-β-氨基酸 D.D-β-氨基酸 ( )3. 熟食品较生食品中的蛋白质更容易消化,主要因为: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有利于氨基酸吸收 B.蛋白质分子变性,疏水氨基酸残基可部分暴露在分子表面 C.蛋白质降解为氨基酸 D.生食品中蛋白质不易溶解 ( )4.当蛋白质所处溶液pH A.蛋白质带负电,向电场负极移动 B.蛋白质带负电,向电场正极移动 C.蛋白质带正电,向电场负极移动 D.蛋白质带正电,向电场正极移动 ( )5.同普通催化剂一样,酶促反应: A.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B.具有高度专一性 C.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D.需要温和环境 ( )6.关于米氏常数Km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通过Km的测定可鉴定酶的最适底物 B.是引起最大反应速度的底物浓度 C.是反映酶催化能力的一个指标 D.是酶和底物的反应平衡常数 ( )7.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酶促反应: A.Vmax下降, Km下降 B.Vmax下降, Km增加 C.Vmax不变, Km增加 D.Vmax不变, Km下降 ( )8.关于酶原激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共价调节 B.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 C.酶原激活的实质是活性中心形成和暴露的过程 D.酶原激活的过程是酶蛋白完全被水解的过程( )9.参与NAD组成的维生素是: A.维生素PP B.泛酸 C.叶酸 D.硫胺素 ( )10.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 )11.核苷由( )组成 A.碱基+戊糖 B.核苷+磷酸 C.核糖+磷酸 D.碱基+磷酸( )12.下列关于体内物质代谢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各种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B.体内各种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变维持着动态平衡 C.物质的代谢速度和方向决定于生理状态的需要 D.进入人体的能源物质超过需要,即被氧化分解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十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 蛋白质含量。 A. 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 不易降解 C. 一级结构破坏 D. 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 变构 C. 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 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 表明溶液中( A.蛋白质 B.DNA C.RNA D. 核苜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Km下降 B.Vmax 下降,Km增加 C.Vmax 不变,Km增加 D.Vmax 不变,Km下降 )10.维生素()届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 加氧 B. 脱毯 C. 脱氢 D. 裂解 ( )12.每分子NADH曲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 )分子ATR A. 1 B.2 C.3 D.4 (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 )电化学势的产生。 A. H+ B.K + C.HCO 3- D.OH ( )14.( )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 ATP B.ADP C.AMP D.Pi ( )15.动物体内,( )彳艮难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A.氨基酸 B. 核苜酸 C. 有机酸 D.脂肪酸 ( )16.核糖可来源于( )。 A. EMP B.TCAc C.HMP D. 乙醛 酸循环 ( )17.脂肪酸6幸化主要产物是( )。 A. CQ B. 乳酸 C. 丙酮酸 D. 乙酰辅酶A ( )18.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为( )。 A.甘油三酯 B. 甘油二酯 C. 糖脂 D. 磷脂 ( )19.人体喋吟降解的终产物是( )。 A.尿素 B. 尿酸 C. 尿囊素 D. 尿囊酸 ( )20.基因上游,可被RN尿合酶识别并特异结合的DN附段称( )< A.起点 B. 启动子 C. 外显子 D. 内含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以下各氨基酸中,届于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是()。 A. Phe B.Lys C.Trp D.Thr ()2. 出现在球蛋白表面频率较低的氨基酸是()。 A. Ala B.Leu C.Pro D.Arg ()3. 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有()。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糖 1.糖概念、糖的生物学功能。 2.糖的分类并举例。 3.葡萄糖在水溶液中分子存在形式。 4.单糖的性质(单糖的氧化、成脎作用) 5.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及其性质。 6.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糖苷键类型、有无还原性。 第二章脂类和生物膜 1.脂质(脂类)概念、脂类的生物学功能 2.三酯酰甘油的化学性质。 3.血浆脂蛋白的组成及其主要生理功能。 4.膜蛋白的分类及其各自特点。 5.生物膜结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6.生物膜的物质运输方式。 第三章核酸 1.核酸水解。 2.DNA和RNA化学组成的异同点。 3.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4. DNA的一级结构、RNA的一级结构. 5.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及稳定因素 6.核酸的颜色反应。 7.核酸的变性、变性的本质、变性后变化 8.核酸的复性、复性的本质、复性后变化。 9.增色效应、减色效应、解链温度、核酸杂交 第四章蛋白质 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 2、蛋白质中氮的含量,会计算题。 3、2种酸性氨基酸、3种碱性氨基酸。 4、氨基酸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氨基酸带什么电荷。 5.肽键、肽键平面 6、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一级、蛋白质二级、超二级结构、结构域、蛋白质三级和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以及维持其结构的化学键。) 7、蛋白质等电点,并会判断在不同的pH条件下蛋白质带什么电荷。 8.蛋白质胶体性质维持的因素。 9.蛋白质沉淀的分类及蛋白质沉淀的方法。 10.蛋白质变性、本质及变性后性质的改变。 第五章酶 1.酶与一般催化剂相比的共性和特性。 2.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全酶、辅酶、辅基、酶的活性中心、同工酶 3.酶可分为哪6大类。 4.影响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因素。 5.酶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因素。 第六章维生素与辅酶 一些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 第七章生物氧化 1.生物氧化与非生物氧化的异同点。 2.呼吸链(即电子传递链)的概念、组成。 3.电子传递链抑制剂概念及其抑制部位。 3. 生物氧化、底物水平磷酸化、电子传递链磷酸化、P/O 4.化学渗透学说的内容。 5.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6.两种穿梭系统的比较。 第八章糖代谢 1..EMP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2.TCA反应过程、限速酶、能量计算、生物学意义。 3. 糖异生的三步不可逆反应、生物学意义。 4.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第九章脂代谢 1.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会能量计算(16个碳原子或18个碳原子饱和脂肪酸彻底氧化分解的能量计算)。 2.酮体有哪三种? 3.脂肪酸合成和β-氧化的比较。 4.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 第十章蛋白质代谢 1.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有哪几种? 2.鸟氨酸循环(即尿素循环)小结。 3.一碳基团、.翻译 4.什么是密码子?遗传密码有何特点? 5.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题(2013)

选择题 1、糖原合成时,提供能量的是(c ) A ATP B GTP C UTP D CTP 2、Krebs 除了提出三羧酸循环外,还提出了(c) A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B 嘌呤核苷酸循环 C 鸟氨酸循环 D 蛋氨酸循环 3、以下是糖酵解过程中的几个反应,其中(d)是可逆的反应。 A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B 6-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 C 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D 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4、生物体内ATP最主要的来源是(d ) A 糖酵解 B 三羧酸循环 C 磷酸戊糖途径 D 氧化磷酸化作用 5、乳酸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属于(c ) A 糖酵解 B 糖原合成 C 糖异生 D 糖的有氧氧化 6、一分子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可产生(a )分子ATP A 30/32 B 2/3 C 24/26 D 12/15 7、在厌氧条件下,(c )会在哺乳动物肌肉中积累 A 丙酮酸B乙醇 C 乳酸 D 二氧化碳 8、糖酵解在细胞的(b )内进行。 A 线粒体 B 胞液 C 内质网膜上 D 细胞核 9、1mol 丙酮酸在线粒体中完全氧化可生成(12.5 )mol ATP。 A 4 B 12 C 14 D 15 10、糖酵解中,(d )催化的反应不是限速反应。 A 丙酮酸激酶 B 磷酸果糖激酶 C 己糖激酶D磷酸丙糖异构酶 11、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是(b) A 提供NADH+ H+ B 提供NADPH++H+ C 提供6—磷酸葡萄糖 D 提供糖异生的原料 12、糖异生过程经过(d )途径。 A 乳酸途径 B 三羧酸途径 C 蛋氨酸途径 D 丙酮酸羧化支路 13、关于三羧酸循环,(a)描述是错误的。 A 过程可逆 B 三大物质最终氧化途径 C 在线粒体中进行 D 三大物质互换途径 14、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a ) A 二氧化碳、水和ATP B 乳酸 C 乳酸脱氢酶 D 乙酰辅酶A 15、三羧酸循环中汗(a)步不可逆反应,(a )步底物磷酸化。 A 3,1 B 2,2 C 3,2 D 2,1 16、三羧酸循环中,伴有底物磷酸化的是(b ) A 柠檬酸—酮戊二酸B酮戊二酸—琥珀酸 C 琥珀酸—延胡索酸D延胡索酸—苹果酸 17、下面酶不在细胞质中的是(无) A 异柠檬酸脱氢酶 B 苹果酸脱氢酶 C 丙酮酸脱氢酶系 D 柠檬酸合成酶

关于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克蛋白质含量。 A.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C.营养贮藏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不易降解 C.一级结构破坏 D.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变构 C.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表明溶液中()含量高。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 Km下降 B.Vmax下降, Km增加 C.Vmax不变, Km增加 D.Vmax不变, Km下降 ()10.维生素()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加氧 B.脱羧 C.脱氢 D.裂解 ()12.每分子NADH+H+经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分子ATP。 A.1 B.2 C.3 D.4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电化学势的产生。 A.H+ B.K+ C.HCO3- D.OH- ()14.()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ATP B.ADP C.AMP D.Pi ()15.动物体内,()很难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A.氨基酸 B.核苷酸 C.有机酸 D.脂肪酸 ()16.核糖可来源于()。 A.EMP B.TCAc C.HMP D.乙醛酸循环 ()17.脂肪酸β–氧化主要产物是()。 A.CO2 B.乳酸 C.丙酮酸 D.乙酰辅酶A ()18.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为()。 A.甘油三酯 B.甘油二酯 C.糖脂 D.磷脂 ()19.人体嘌呤降解的终产物是()。 A.尿素 B.尿酸 C.尿囊素 D.尿囊酸 ()20.基因上游,可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特异结合的DNA片段称()。 A.起点 B.启动子 C.外显子 D.内含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 )1.以下各氨基酸中,属于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是( )。 A.Phe B.Lys C.Trp D.Thr ( )2.出现在球蛋白表面频率较低的氨基酸是( )。 A.Ala B.Leu C.Pro D.Arg ( )3.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有( )。 A.高温 B.生物碱试剂 C.稀盐溶液 D.金属离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