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价格歧视现象随处可见

价格歧视现象随处可见

价格歧视现象随处可见
价格歧视现象随处可见

价格歧视现象随处可见,上面的所列的只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而已,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都曾经历过得。例如;有的旅游景点对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实行价格歧视,对外地游客收取较高的价格,对本地游客收取较低的价格。还有的是学生和年资较深的居民在娱乐活动和公共交通中享受折扣也存在不同。总而言之,价格歧视现象普遍存在,

二、价格歧视存在的意义

1、从厂商的角度来看

从需求定律可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根据此定理,厂商必须降低价格以增加销量。但是如果价格太低了,利润就随之减少。因为不同的消费者愿之付给产品的价格不同,所以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因此,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厂商需要使用价格歧视,这样可以保住那些愿意支付高价格的消费者,又可以吸引只愿意付低价的消费者。

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厂商以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商品,侵占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但既然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说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评价高,这是符合消费者选择原理的。在二级价格歧视下,多买商品,价格越低。愿意多买的消费者对这种商品是有偏好的,能够以低价格买到喜爱的商品,这部分消费者肯定满意;而买得少的消费者对这种商品偏好性不强,虽然价格稍贵点,但在支付意愿之内,他们的效用还是得到了满足。在三级价格歧视下,需求弹性低的消费者付高价,需求弹性高的付低价。如果按照统一的固定价格销售商品,则原本支付意愿高于固定价格的消费者能够满意,但支付意愿低于固定价格的消费者却无法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因而,价格歧视对于厂商和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厂商获得利润,消费者买到想要的商品。

在价格歧视下,厂商在消费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但消费者在自己愿意支付的价格下买到自己喜欢的产品既可以使自己满意,又可以使厂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如果按照统一的固定价格销售商品,则原本支付意愿高于固定价格的消费者能够满意,但支付意愿低于固定价格的消费者却无法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这使得消费者和厂商都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价格歧视对于厂商和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厂商获得利润,消费者买到想要的商品。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 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关税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关税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对关税经济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的研究前提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即假定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只取决于这种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通过“小国”和“大国”两种情形。(小国,指不是某种商品的重要的进口国;大国,指某种商品的重要进口国)可以分别解释以下的关税效应。 第一种情形:小国征收关税 小国的关税效应图示如下: P H S Pt表示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Pt A B Pw a b c d Pw表示征收关税前的世界价格 C E F G I D b+ d为小国征收关税的净福利损失 O Q1 Q3Q4Q2 (一)关税对小国本身的影响 1、关税的生产效应 小国征收关税后,国内市场价格因进口减少而上升,国内厂商扩大生产,产量增加,这就是关税对小国的生产效应。由生产者得到的福利为梯形CA PtPw,即区域a(生产者剩余=IA Pt—IC Pw) 2、关税的消费效应 小国征收关税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导致消费减少,即关税的消费效应。 消费者福利损失为梯形GB PtPw,即区域a+ b + c + d(HG Pw—HB Pt)

3、关税的税收效应 本国征收的税收将由政府获得,形成政府的财政收入。即关税的税收效应。图中矩形面积ABEF,即c(征收关税后进口的数量与单位产品征收的关税的乘积) 4、关税的贸易效应 把关税的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综合起来看,关税的贸易效应指一国征收关税使该商品国内价格上升,导致消费量减少,最终进口量减少,即减少量为Q1 Q3 + Q4 Q2 5、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把关税的生产效应、消费效应和税收效应综合起来看,就可以得到关税的净福利效应。 关税的净福利效应=生产者福利增加—消费者福利损失+政府税收收入 =a-(a+b+c+d)+c= - (b+d) (二)关税对小国之外的其他贸易伙伴国及世界的影响 根据假定,由于征税国是一个小国,不能影响征税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因此该国征收关税对贸易伙伴也就没有什么影响,贸易伙伴国的福利水平不变。然而,征收关税却降低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下降的部分即为关税实施国的福利净损失部分。 综上所述,:对小国而言,最优的贸易政策是不征收关税,即自由贸易是最好的贸易政策。 第二种情形:大国征收关税 大国征收关税后,在本国也会产生与小国情形相似的生产效应、消费效应和贸易效应等。但是,与小国情形相比,大国征收关税后产生的效应至少有以下几点不同: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组员:王文君201108061124 吕静雯201108061125 李萍201108061126 张楠楠201108061127 王俊201108061128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王文君、吕静雯、李萍、张楠楠、王俊 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人管11-4班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势力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行业只有少数几个生产商,从而各生产商产生一些垄断势力。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定价、选择要素投入量一级决定量,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在市场中定价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小组本课题展开研究,调查了我们熟悉的实施价格歧视的企业案例,用我们所学的关于价格歧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市场经济。 【引言】: 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可以是按人进行价格歧视,一个购买者一个价;也可以是按“购买量”歧视,一个购买量一个价。这里“购买量”的含义比较广,可以是每一单位一个价;也 ,他还是知道共有几个类型的需求/购买者,只不过他不知道谁属于哪个类型。 【正文】: 价格歧视在广义上有三种形式,有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我们小组分别中队每一种价格歧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骨科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一致的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

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管理论文

中国就业波动的福利效应分析管理论文 一、引言 福利分析在经济理论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也不例外。早期,人们普遍认为经济波动会降低社会福利,所以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经济波动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1987年,卢卡斯首次定量分析了经济波动福利问题。认为至少对美国而言,与经济增长相比,波动福利影响微乎其微。卢卡斯的这一观点立即引起了人们的争论。虽然在他之后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了已有的研究。首先,从时间上分析了改革开放以前经济波动福利效应;其次,考虑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分别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进行讨论;最后,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是,不仅考虑消费波动,而且考虑就业波动。这一方面通过刻画消费波动的原因,使分析建立在必要的微观基础之上;同时也为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本文主要结论是:(1)从随机冲击对消费路径的影响角度分析,可以把波动福利影响区分为风险效应、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2)就业波动不仅会产生风险效应,也会产生水平效应。(3)在中国,从全国角度和从城乡居民角度分析,消费波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从全国角度看,居民消费波动幅度在改革以后有所提高。但从城乡角度看,城乡居民消费波动幅度改革后均有所下降。二者形成鲜明对比。(4)

就业波动福利影响主要是风险效应,水平效应不够明显。城乡之间,农村居民的波动福利效应明显大于城镇居民的波动福利效应。 二、经济波动的风险效应、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 目前波动福利影响分析方法主要是卢卡斯(1987)提出的期望效 用等价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期望效用等价原则,通过对波动消费路径与确定消费路径效用的比较来讨论波动福利影响。 (一)基本思路 假设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经济主体完全相同,个体福利等于社会福利。一个长生不老的代表性个体偏好为 当经济社会存在波动时,个体消费路径为 把两个消费过程效用比较转化为消费过程比较。显然,λ表示当确定消费路径变为波动消费路径时,要保持个体福利不受影响需要对有波动的消费水平进行多大程度补偿。我们把它称为补偿系数。在文献中,从卢卡斯开始,人们通常把λ定义为波动成本。因而波动福利效应分析又称为波动成本分析。如果补偿系数为正,说明经济波动降低个体福利,具有负的福利效应;如果为负,说明经济波动提高个体福利,具有正的福利效应;如果为零,说明经济波动不影响个体福利。在给定个体偏好和消费过程条件下,通过解上述期望效用等价方程就可看出经济波动的福利影响程度。在上述过程中期望效用等价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把这种计算方法叫做期望效用等价法。 依据上述思路,也可以建立如下形式的期望效用等价方程:

新一轮消费税调整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消费税调整对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变

新一轮消费税调整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消费税调整对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变 崔玉平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E-mail:yuping0915@https://www.wendangku.net/doc/a811103599.html,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新一轮的税制改革悄然展开。本文对消费税调整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效应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此次消费税的调整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变情况。 关键词:消费税,效应分析,社会福利 1.引言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6年3月21日联合下发通知,从今年4月1日起对我国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这次调整从原先的11大类扩大到14大类,这表明新一轮的消费税改革正式启动,充分体现了消费税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及调节消费方面的税收功能。 2.新一轮消费税调整的背景和必要性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大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新一轮调整消费税适应了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 (1) 实现税收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税收的基本职能有四个:筹措资金、配置资源、矫正分配、稳定经济[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到2000年中国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和职工平均工资均提高了近3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许多原来被视为高档品的消费品(如护肤护发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而失去了原来高档消费品的外衣。如果对这些消费品征税显然与消费税设置的初衷相悖,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税收职能的发挥,不利于经济平衡发展。 (2)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的需要。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其政策导向就是鼓励低耗能、低污染的产业发展,同时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这样通过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产品的消费税税率,抑制资源的过度消耗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他们污染环境的成本和代价,以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效率损失,乃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明智之举。 (3) 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这次调整通过开征新的商品的消费税(如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等高档消费品),取消了成为大众消费的护肤护发品的消费税,真正实现对高收入阶层的过度奢侈消费征收相应的消费税,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社会公平和价值[3]。 3.消费税调整的一般福利效应分析 -1-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 的交点为均衡点。P 1 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 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 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 2 =P 1 +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 1、P 2 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 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 1提升到了Q 2 ,增加了 Q 1Q 2 ,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 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 2 P 1 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 1P 2 两条线相交于Q 3 Q 4 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 4减少到了Q 3 。由于消费减 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b+c+d (2P 2P 1 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 1Q 4 减少 为Q 2Q 3 ,关税由征收前为零变为t*Q 2 Q 3 ,可用图中的c(1245)的面积来表示。 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可用图中表示为a-(a+b+c+d)+c,即为-(b+d)。 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当小国条件下征收关税,对于社会整体的福利效应为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通过关税条节价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使用到国内的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中。体现了关税对本国的保护作用。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20200621124043)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 假定进口国是贸易小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很小一部分,因此,该国进口量的变动不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如同完全竞争的企业,该国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该国征收关税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的幅度等于关税税率,关税全部由进口国消费者负担,如图1所示。 图1贸易小国的关税效应 假设图1中的D为国内需求曲线,S为国内供给曲线;P0为自由贸易下的国际价格(也是国内价格),SC为进口量;P t为征收关税后的国内价格(等于国际价格加关税额),SC2为进口量。贸易小国对某种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后,将产生的经济效应如下。 1 ?价格效应(Price effect )。进口国征收关税将引起国内价格由P0上涨到P t。 2. 消费效应(Con sumption effect )。征收关税降低了该商品的国内消费量。征收关税前,国内需求量为G,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到C2。由于征收关税,引起国内消费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消费效应。关税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其损失为a+b+c+d的面积。由于征收关税,国内消费者减少消费,从而降低了物资福利水平。 3. 生产效应(Production effect )。征收关税增加了该商品的国内产量。征收关税前,国内供给量为S,征收关税后引起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到S。由于征收关税,刺激国内供给量的增加,就是关税的生产效应。关税给生产者带来利益,其利益为a的面积。由于征收关税,一些国内资源从生产更有效率的可出口商品转移到生产较缺乏效益的可进口商品,由此造成了该国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4. 贸易效应(Trade effect )。征收关税减少了该商品进口量。征收关税前,该国进口量为SC,征收关税后,进口量减少到SC2。由于征收关税,导致进口量的减少,就是关税的贸易效应。 5. 财政收入效应(Revenue effect )。征收关税给国家带来了财政收入。只 要关税不提高到禁止关税的水平,它会给进口国带来关税收入,这项收入等于每单位课税额乘以进口商品数量,其数额为c的面积。 6. 收入再分配效应(Redistribution of in come effect )。征收关税使消费者的收入再分配。征收关税后,生产者增加了面积为a的利益,这是由消费者转移给生产者的;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面积为c的利益。 7 .净福利效应。征收关税后,各种福利效应的净值为-(b+d)。它意味着对贸易小国而言,关税会降低其社会福利水平,其净损为(b+d)。这部分损失也称为 保护成本或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其中,b为生产扭曲(Production distortion ),表示征税后国内成本高的生产替代原来来自国外成本低的生产,而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造成的损失。d为消费扭曲(comsumption distortion ),表示征税后因消费量下降所导致的消费者满意程度降低,是消费者剩余的净损。 二、贸易大国的关税效应 如果进口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即该国某种商品的进口量占了世界进口量的较大份额,那么该国进口量的变化就会引起世界价格的变动。因此,大国征收关税虽然也有上述小国的种种关税经济效应,但由于大国能影响世界价格,因此从局 部均衡分析所得的征收关税的代价和利益对比的净效果,就不同于小国情况。贸易大国对某种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以后,将产生的经济效应如图2所示。

3章税收的“福利”效应

第三章税收的“福利”效应 本草讨论货物税、所得税对福利的相对效应问题。本章表明,关于所得税优越性的所谓“证明”根本就不是什么证明。然后,本章勾画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分析。 然而,本章表面的内容与其主要目的仅有间接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例揭示出两种经济分析方法的区别。从这点上讲,本章是《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刊登过的一篇文章的扩雇了的脚注。在那篇文章里,我就需求曲线的两种定义进行了分析对比——一个是通常的定义,该定义假定货币收入与其他货物的货币价格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不同点相同;另一个替代性的定义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研究的结果,它假定实际收入是相同的。我当时提出,通常的定义产生于并反映出对经济分析的实质上是运算的和描述性的处理方式;那个替代性的定义则是一种分析的和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因此,通常的定义对多数问题都用处不大。假如花费在所讨论商品上的收入百分比数目小,正像实际应用中通常发生的那样,这两条需求曲线在定量上的差异也就小,并且,当这一百分比趋于零时,定量差异也接近零。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概念的差异确实反映出方法上的根本差异,所以,此概念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的讨论表面上并没有使用需求曲线。然而,可以看到,被广泛使用的对所得税和货物税的福利效应的错误的分析方法与需求曲线的通常定义如出一辙——两者都反映出对经济分析的运算式的处理方式。当然,没有一种方法是非犯错误不可的。一个分析家尽管其方法和工具有欠缺,仍可以成功地获得正确的结论。然而,能干、老练的分析家被愚弄的事实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表明这一缺陷并非无足轻重。 关于所得税优越性的所谓“证明” 图3.1概括了一种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经常被用来“证明”:在获得相同收入的条件下,所得税要优越于货物税。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组员:王文君 201108061124 吕静雯 201108061125 李萍 201108061126 张楠楠 201108061127 王俊 201108061128

价格歧视案例分析 王文君、吕静雯、李萍、张楠楠、王俊 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人管11-4班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势力是普遍存在的,许多行业只有少数几个生产商,从而各生产商产生一些垄断势力。如何更有效的利用他们的市场势力,取决于定价、选择要素投入量一级决定量,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价格歧视在市场中定价中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本小组本课题展开研究,调查了我们熟悉的实施价格歧视的企业案例,用我们所学的关于价格歧视的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市场经济。 【引言】: 一级、二级和三级价格歧视: 可以是按人进行价格歧视,一个购买者一个价;也可以是按“购买量”歧视,一个购买量一个价。这里“购买量”的含义比较广,可以是每一单位一个价;也 ,他还是知道共有几个类型的需求/购买者,只不过他不知道谁属于哪个类型。 【正文】: 价格歧视在广义上有三种形式,有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我们小组分别中队每一种价格歧视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一、一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就是每一单位产品都有不同的价格,即假定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所确定的价正好等于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因而获得每个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由于企业通常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骨科的保留价格,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实行完全一致的一级价格歧视,垄断厂商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不同单位的产量,并且这些价格是因人而异的,这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中很少发生。

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_潘影

价格歧视和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潘影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37) 【摘要】目前价格歧视理论在广泛的应用于企业决策和经济政策的分析中,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格歧视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定价策略的差异性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价格歧视具有不同的福利效应。本文主要以三级价格歧视为例来分析其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最终得出价格歧视对社会效应影响的几点结论。 【关键词】价格歧视;社会福利效应;垄断 一、价格歧视的原理及实行条件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根据价格差别的程度,可以把价格歧视区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企业必须具有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市场价格的市场势力。第二,企业拥有的顾客群必须是容易区别的并且对产品有不同需求弹性。只有具备这一条件,企业才有可能在需求弹性不同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价格从而达到侵占更多消费者剩余的目的。第三,企业拥有相互隔离的以不同顾客群为代表的不同市场。因为一些迈着会通过不隔离的市场倒卖价格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从而阻碍企业通过价格歧视增加利润目的的实现。侵占消费者剩余并将它转化为经营者利润(又称生产者剩余)是实行价格歧视的最主要目的。而所谓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保留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二、三级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三级价格歧视采取逆弹性法则,对需求价格弹性大的消费者索取低价,对需求价格弹性小的消费者索取高价。而消费者本身的支付能力决定了其弹性大小。三级价格歧视是最盛行的价格歧视形式,例如:同质商品在富人区价格与穷人区价格迥异、采用优惠券进行产品促销等等。价格歧视的福利分析需要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垄断者所选择的价格歧视最多只能达到社会次优,而不可能是社会最优的。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统一定价的社会福利效应肯定高于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效应。然而完全竞争严格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根据次优理论,只要当价格歧视的社会福利水平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福利水平(即其社会总福利大于垄断定价时的社会总福利),价格歧视行为就会增加社会福利。Hausman和Mackie-Mason的研究表明:三级价格歧视只有在提高产出量和销售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出量和销售量的情况下(即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才会减少垄断定价造成的扭曲从而增进福利。他们得出两个重要的理论结果:一是在两厂商情况下,价格歧视可能会家底两个子市场的价格;二是当价格福利函数曲线为凹曲线时,并且子市场需求是独立时,价格歧视能在所有子市场降低 价格的一个必要条件为边际成本递减。为了便于讨论,他们的研究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价格利润函数不是一般的凹曲线而是单峰凹曲线。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界一直在争论出于福利效应的角度考虑具有垄断势力的企业是否可以利用其垄断优势采取三级价格歧视策略。三级价格歧视对于社会福利的效果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不同的消费群索取不同的价格将会导致社会产出的重置;二是社会福利会因为歧视价格策略下的总产出和单一价格下总产出的不一致而受到影响。并且,如果前者多于后者,那么总福利会下降。如果存在规模经济,那么通过三级价格歧视可以扩大产量,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消费者福利会随之增加。但是如果产出下降而非增加,那么下降的边际成本将导致价格的上升,价格歧视所带来的福利损失将进一步扩大。所以从福利效应角度考虑,规模经济并不能说明可以对价格歧视采取宽松放任的态度。 三、结论 (1)如果存在规模经济,那么通过价格歧视可以扩大产量,降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实现较大的规模效益,消费者福利会随之增加,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对于那些如果不实施价格歧视就不可能生产出来的商品或劳务进行价格歧视,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利的,最终会增进福利。(3)价格歧视能够使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增加,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一般来说,只要足够的新顾客由于价格歧视的实施而产生,增加了销售量和产量,那么消费者的福利就会增加,提高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由于二级价格歧视与消费者购买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通常会增加产品的产量,所以是可以容许的。而当一个垄断者实行三级价格歧视时,其产量与实行单一的价格相比是不确定的,通常在增加销售量和产量(大于垄断定价下的产量)的情况下,才会使垄断定价造成的扭曲减少,从而增加福利。 参考文献 [1]何娟.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影响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3 [2]王伟.三度价格歧视理论及福利效应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6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品牌营销 97 企业导报2012年第23期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 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

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1P2两条线相交于 Q3Q4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4减少到了Q3。由于消费减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 a+b+c+d(2P2P1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1Q4减少为Q2Q3,关税由征收前为零变为t*Q2Q3,可用图中的c(1245)的面积来表示。 关税带来的福利效应=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减少的消费者剩余+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可用图中表示为a-(a+b+c+d)+c,即为-(b+d)。 通过对图的分析可知,当小国条件下征收关税,对于社会整体的福利效应为负。这样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主要的是通过关税条节价格,进而引导社会资源更多的使用到国内的进口替代产业的生产中。体现了关税对本国的保护作用。

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中国人口流动的社会福利效应分析 人口流动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口跨地区流动,既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促进流入地的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也是推动社会制度不断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人口流动的常态化,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适应和调整,人口流动的累计效 应推动相关制度改革的深入。社会福利制度作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制度,在人口流动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考察人口流动对我国福 利制度的影响,进而对社会福利水平的推动,对于我国迈向全面小康 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之间关系的研究涉及人口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目前已有的研究, 大多以人口流动为出发点,主要内容涉及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人口 流动与社会保障制度,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的重点在 探讨流动人口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何保障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养 老等问题,以及如何优化财政支出来解决因人口流动带来的地区和城 乡差距扩大。对人口流动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影响研究较少,对由此带 来的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动更是鲜有涉及。人口流动和制度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阶段性的制度变化短期内能够引发人口的集中性流动,人口的长期流动也会推动社会制度的适应性改革。同时,人口流动和 社会福利制度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但本文在逻辑上选取其中的一 个单向驱动:人口流动社会福利制度变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变化,作 为研究方向,重点分析由人口流动驱动的社会福利制度演变,进而评 估人口流动对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具体实施上,本文在梳理

国内外对于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效应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出本文选题。之后选取人口学、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中可作为研究支撑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展开本文的后续研究,具体研究路径和重点内容如下:首先,对人口流动与社会福利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经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经历了由经济驱动到政治驱动最终由市场驱动的过程。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利益是人口流动的原始驱动力,从流动人口自身来看,除国家强制性的迁移外,自由流动状态下,人们对更高社会福利的追求是人口流动的主因。人口流动的过程也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与四次人口流动大潮相交织,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也经历了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挫折与恢复时期、转型时期。尤其是1984年以来的转型时期,我国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改变了过去由国家负担全部社会福利的做法,形成了由国家、集体、个人共担社会福利的局面。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也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制度缺位到制度建构并全面实施的历程。排除人为的强制性的人口迁移,观察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下自由的人口流动过程,可以发现我国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过程中,不仅自身的收入水平和福利状况有所改善,对流入地整体的经济发展也有带动作用。但同时,人口流动也造成了流出地人口流失,劳动力不足,流入地资源承载压力上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而言,人口流动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其次,深入分析阿马蒂亚·森“可行能力方法”框架下的“功能”和“能力”空间

国际税收竞争福利效应分析

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加速融合,国际间资本的流淌性不断增强,世界各国对资本、技术等流淌性生产要素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相适应,国际税收竞争不断加剧。然而,国际税收竞争是否有害,迄今为止,不管是在理论研究依旧政策制定上,始终是世界各国争论的焦点。探究国际税收竞争的真实福利效应关于一国应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税收政策选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扩展 西方税收竞争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Tiebout模型,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实践相适应,税收竞争理论快速进展,成为公共经济学的重要课题,特不是新国际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等相继以不同的分析框架加入到税收竞争问题的研究中,极大地丰富了税收竞争理论的研究成果。从西方税收竞争理论的进展脉络来看,不同的理论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政策主张,然而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应是标准税收竞争模型及其扩

展研究,其结论也是目前主张国际税收竞争有害论以及实施国际税收协调的差不多依据。 Oates于1972年得出了政府间税收竞争行为会损害经济效率的结论。他认为,税收竞争的结果是使地点公共物品的产出低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有效水平。 继Oates对税收竞争的讨论之后,经济学家们大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Oates的思想构建规范的税收竞争模型。其中较早的包括Mieszkowski和Zodrow(1986)以及Wilson(1 986)。Mieszkowski 和Zodrow(1986)的模型被理论界称为“差不多的”(basic)、“经典的”(classic)或”标准的”(standard)税收竞争模型。此后的大部分研究都以该模型为起点,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扩展。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在简化的条件下,资本流淌对资本课税的阻碍。其假设要紧包括:世界可供资本量固定不变;有众多在人口、经济规模、人均资本量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小区域参与税收竞争;各区域仅对资本从源课税;除资本税外政府无其他收入来源;政府选择税率所依据的惟一目标是国民福利最大化。

(员工福利待遇)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员工福利待遇)国际税收竞争的福利效应分析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在简化的条件下,资本流动对资本课税的影响。其假设主要包括:世界可供资本量固定不变;有众多在人口、经济规模、人均资本量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小区域参与税收竞争;各区域仅对资本从源课税;除资本税外政府无其他收入来源;政府选择税率所依据的惟一目标是国民福利最大化。 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认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零资本流动),每个国家运用本国的资本,政府以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将税率设置在“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等于私人支出的边际效用”的最优水平(即帕累托最优税率)。当资本可以流动时,各国竞相削减税率,竞争世界固定量的资本,直到税率下降到”底部”(racetothebottom),即,次优的低水平税率,这时公共支出的边际效用大于私人支出的边际效用。“对称”税收竞争均衡时,与“零资本流动”情况相同,每个国家仍然动用原有数量的资本,但却以次优的低水平税率,提供次优水平的公共产品。 据此,标准税收竞争模型的结论是:资本流动会导致次优的低资本税率以及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如果所有区域都在税收竞争均衡的水平上同等地提高税率,将会增加公共物品的提供,并进而提高所有区域的福利。税收协调带来的税率增加将是帕累托改进。此后,Razin和Sadka(1991)进一步提出,国际间完全的资本流动会导致对资本所得的税率下降为零。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标准税收竞争模型的分析框架内,许多致力于税收竞争理论研究的经济学家.通过逐步放松假设,对标准税收竞争模型从不同方向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如Wildasin(1998)修正了标准税收竞争模型,考察了有限数量的国家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影响

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社会福利损失分析

经济科学·2010年第2期 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与 社会福利损失分析? 严成樑1 龚六堂2 (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税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是宏观公共财政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重点,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基于一个包含政府生产性公共支出的内生 增长模型,本文以我国1980—2006年的经济为样本经济,通过参数化和数值模 拟考察了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以及社会福利损失的大小。研究发现,在样本 经济的参数环境下,我国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较小,但税收的社会福利损失较大; 适当提高税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原因是,税收通过公共 支出对经济增长直接的促进作用要比其对劳动供给和投资的扭曲更大;税收通过 提高消费增长率和休闲水平从而对社会福利有正向影响。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在 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通过税收融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关键词:税收 经济增长 社会福利 公共支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税收收入总额增长很快。根据表1,从1980年到2006年,我国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以及总的政府收入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研究主要用税收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表示税收规模的。根据安体富(2002)、李俊霖(2007),这一指标并不能很好的反映现实经济的宏观税负。他们把税收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定义为小口径税负,把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定义为中口径税负,政府收入(包括财政收入与预算外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大口径税率。他们认为只有大口径税负才能真正反映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根据表1的估算结果,我们可知,从1980年到1995年,我国的宏观税负呈下降趋势,而从1996年开始,我国的宏观税负呈上升趋势。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保证,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安体富(2002)、贾康等(2003)、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税制改革》课题组(2005)就我国是否应该增税或是减税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我国现实经济中最优税收规模应该有多大问题的 ?本文的研究得到中央财经大学学科建设基金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0725006)资助,特此致谢!同时,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关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当国家开始征收关税将对一国的整体的社会福利产生相应的影响,要想了解关税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局部均衡模型来进行分析,其中只分析关税一项影响因素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福利效应的分析。 但是讨论到我国汽车进出口的关税的福利效应时就必须首先确定分析的国家为大国还是小国,小国意为本国的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变价格不会对国际价格产生影响,一般关税为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之差。而对于大国意来讲,关税的税率高低会因大国的进出口量变化而对国际市场整体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使国际价格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我国的汽车进出口量还不足以影响到国际供求关系,所以中国在汽车进出口可以视为小国。 征收关税对将使价格提高,必然会使国内的可以生产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厂商提高产量,增加了国内生产。可是在提高价格的同时国内对于进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零,就会减小国内消费。对于国家关税必然会产生关税收入,关税收入=税率*进口量。所以关税的福利效应=生产者增加的福利-消费者减小的福利+政府的税收收入 关税福利分析图 图中,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当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S和D的交点为均衡点。P1为国际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自由贸易时的价格。t为对进口的产品所征收的关税,所以P2征收关税之后的价格,即为P2=P1+t。 在小国的条件下,供给曲线S与P1、P2两条线分别相交于3和1两点,意为当征收关税之后,因为价格的提升国内的生产量由Q1提升到了Q2,增加了Q1Q2,体现了关税对于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带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福利可以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1 P2 P13)的面积来表示。 在需求方面,当征收关税后价格提升,需求曲线D与P1P2两条线相交于Q3Q4两点。可以理解为由于征收关税,进而消费需求由Q4减少到了Q3。由于消费减少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示,可用图中的梯形a+b+c+d(2P2P16)面积来表示 在国家的关税税收收入方面,由于征收关税,进口量由征收之前的Q1Q4减少为Q2Q3,关

住房保障模式对社会福利总效应的影响研究

住房保障模式对社会福利总效应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现行的中国以及欧美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特点,然后就是利用实证来进行分析自由市场模式和社会市场模式,之后再接着分析在这两种模式之下,我国可能会出现的社会效应,并在最后给予政策性的建议。 关键词:住房保障;福利效应;影响 引言 在这会的稳定发展过程之中,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力量,然而住房保障制度始终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所以说大力加强保障房制度的建设力度不仅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从根本上来刺激国民消费,从而拉动中下层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1、保障性住房的概述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我国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随着2011年1000万套保障房任务即将收官,北京、上海等地于2011年12月密集出台保障房管理新政,瞄准保障房资格造假、骗购骗租分配乱象重拳出击。 2、我国及欧美国家的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我们国家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就是针对城市中低收入的阶层,为了充分的满足这一部分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住房要求,从而使得我国持续的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具有核心的作用。我国的保障型住房体系不足之处,主要就是集中到以下几点: 第一,住房需求填充缺乏积累效应,虽然我国政府持续投入巨额资金以及土地资源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中低收入群体关于保障性住房的使用需求。而目前世界范围内较成熟的保障性住房模式主要是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 第二,保障对象的标准存在不确定性,政府在对于保障对象为中低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上具有宽泛性,城市普遍存在住房的夹心阶层,由于政策的综合因素影响,长时期情况下仍然无法解决住房问题。 第三,在保障房建设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偏差,在近年大量开工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上,政府为了促进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而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免除土地出让收益以及相关税费减免,这在实质上是向低收入群体赠送了部分的房屋产权,而根据住房保障的理论来说,保障性住房主要是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