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诗歌中意义、意思、意味的追寻

语义学家认为意义有基本意义和附加意义,前者为理性意义,或称为概念意义,由于是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它清晰、稳定,不会发生岐义,而后者是多元的,开放的,是一种广义的意义,可以称之为意思或意味;诗歌的意义、意思和意味,还可以从语言学角度予以阐解。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作为符号,它是声音、形状与概念的统一。其声音、形状是书写与读音,称之为能指,而它后面所附着的概念则为所指,也就是它的意义。能指与所指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通常的情况是一个能指对应一个所指。如“雁”,它读作“yàn”,书写形式则为“雁”,它的概念则是一种候鸟。然而它出现在诗中就可能有多种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理论家看重的是意义,而艺术家、诗人看重的却是意思,虽然都共同使用了语言符号。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也是继时性的。而艺术符号与之相反,它不表现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共时性的。它的特点是基本要素离开了整体就没有独立的固定意义,这些要素都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具有的特殊的含义。所以她说:“所有其它符号的意义组成一个大的接合起来的符号,只有通过整个符号的意义,通过它们的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它的符号功能包含在一个同时性完整的表象之中。这种语义可以称为…表象符号?(即艺术符号)。表象符号的这个特征,是区别于推论符号或者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的本质特质”。她在《情感与形式》中对由表象符号构成的诗的基本幻象作了说明。她认为诗的基本幻象是某种虚构的“经验”,语言在此已不再行使自己正常的交流功能,不再服务于事实的说明、意思的传达和概念的建立,而是充当一种材料进行经验的构造。“诗人笔下的每一个词语,都要创造诗的基本幻象,都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都要展开现实的意象以便便其超出词语本身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内容”。这就是说,任何事件一旦进入诗的领域,不管它显得如何逼真,都已成为纯粹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于个性的意象”。

用推论符号表现出来的理性意义能否进入诗歌殿堂呢?如果不囿于成见,它也可以写出好的诗歌。从符号学角度看,理性意义是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据以对符号的指涉进行的编码和解释的一种既定秩序。正因为双方都信守了既定的秩序,信息才可以畅通地传达。某些政治鼓动诗和袒露心迹的直白诗,出于教化目的或诗人自我表白的需要,往往拒斥歧义的产生。这便给理性意义的凸现提供了契机

结构主义理论家显然是推崇艺术符号的,但他们同样视艺术符号为一种秩序的呈示,只是它采取了隐蔽的形式。在他们看来,诗人的创作,不过是语言系统里,从词义到句法的到位罢了。诗人使用语言就是对语言秩序的认可,语言系统的固有结构屹立在眼花缭乱的语言现象之后,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诗人不过是穿行语言系统内部,在结构的支配下行便搬运和装配。不是作家支配语言,而是语言支配作家,语言结构才是作家的上帝。

上述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却是片面的。它抹煞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进而否定了他们的创造性。这显然不符合诗歌创作的全部实际。即使主要以推论符号进行诗歌创作时,诗人也并非完全等同于工匠。我们并不否认诗歌的艺术符号也体现了某种秩序感,但这并不足以说明语言的固有结构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比起推论符号,艺术符号所创造出来的意象空间是一种“空筐结构”,它的包容将是无限的,可以因人、因事、因地给予补充。如蒋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样是听“雨”,但由于年龄不同,地点不同,境遇不同,却有着不同的意思。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看待诗歌中的意思:所谓意思,反映在诗歌中,是以联想与经验相互关联为机制的多重意义的组合交叉。当我们阐述诗歌的意义时,实际上说的是它的意思。因此,诗歌中的意义只是一种广义的说法,由于它的广义,要确定一首形式独特、蕴藉丰富的诗歌的意义是很不容易的。但美国艺术史理论家潘诺夫斯基在研究了肖像画和圣像画之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逐个把握它的意义、意思,直至意味,它同样适用于我们对诗歌意义、意思、意味的把握:

一、对基本的(或自然的)意义的把握。

这种意义大体由“基本事实”和表现组成。前者指作品再现了什么,后者是指它表现了什么。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中的含义》中说:对“含义的领悟,就是把某些视觉形式与我从实际经验中认识的对象简单地等同起来,就是把它们关系中的变化与某些动作或事件简单地等同起来的结果”,他称之为“事实性的含义”。当我们分析诗歌的意义时,第一步也是分析它的“事实性的含义”。

二、对习俗意义(或习俗性题材)的掌握。

对诗歌意义的充分理解,仅凭日常经验是不够的,还要熟悉实用意义之外的习俗意义。潘诺夫斯基举了一个通俗性的例子,欧洲人见面时以脱帽表示友好,因而这脱帽动作就成了“友好”的标志。他说:“我把脱帽理解为致礼敬礼却完全属于另一个有着不同解释的领域。这种表示敬意的形式只在西方世界中流行,它是中世纪骑土风度的遗风:披坚执锐的骑士往往举起头盔向朋友表示和平的意愿,也表示对他人的信任。无论是澳洲的丛林居民还是古希腊大都不可能体会到,脱帽不仅是一种带表情涵义的实际举动,而且还是一种文雅的风度。”这种由习俗文化传统构成的地域文化在一些诗人的作品中,反映得最为充分。如梅绍静写的《银纽丝》,如读者不熟悉陕北人民在旧社会里“走西口”的悲惨历史,你就无法理解诗中女主人公所说的“从没听过这样的眉胡调,啊,这么凄凉的牌,它叫银纽丝。”也无法理解陈绍陟诗集《生命的痛处》中所表现出来那么浓厚的乡土情绪。

三、对内在意义的把握。

潘诺夫斯基说:“这种含义是通过弄清那些能够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阶级,一种宗教或哲学信仰之基本态度的原则的领悟的。这些原则受到一个个性的限制并被浓缩在一部作品中。”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为之阐释道:“所谓内在意义,就是浓缩或积淀于一件富有个性的作品中的深层意义,亦即那种揭示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种宗教或一种哲学信仰之基本态度的法则。”潘诺夫斯基曾举米开朗基罗的宗教雕塑和宗教绘画为例,其内容和十四、十五世纪那些再现耶酥诞生的场面区别不大,但米开朗基罗却用石头代替青铜,用“影线”代替了在轮廓线内涂彩。这是由于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对他来说,肉体只不过是灵魂在尘世中的监狱,灵魂是要冲破这种束缚和限制的,青铜与石头的造型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而流动线条所体现出来的质感与层次变化是更富于生命感的。上述深层意义虽是由“构图法则”(形式、风俗、母题)和“肖像意义”(喻义)二者共同展示出来,但必须与当代性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分析诗歌的内在含义也应如此,

正因诗歌中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因而多义性就成了诗歌中一个突出现象。多义性是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发掘,把握诗歌中有几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潜在的意义系统。每当我们转换一个角度,便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意义所在。现代艺术和现代诗歌是相通的,其优秀作品都是多义的。

造成诗歌多义性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意义在使用中被发现、被阐释,这就决定了它的接受是不可重复的。面对同样一首诗,心境不同,感受也不会一佯,《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夫载哀者闻歌声而泣,载乐者见哭者而笑。”如卞之琳的诗歌名篇《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心情好的人在读了这首诗后,会因诗中提供的月白风清的景致而心旷神怡。如果是一个失意的人,不管他是仕途坎坷,还是情场受挫,他却可以从上述画面中感受到人生的虚妄,人的一生不过如同过眼烟云如同梦境,弥漫全诗的就是悲凉的氛围了。

诗歌中的多义性常常是一种戏剧性的情景。这样的诗与戏剧中的台词后面的潜台词作用是一致的。如张海峰的《真的》一诗:“真的/所有的诗/都不是写给你的/真的/所有的歌/都不是为你唱的/所有藏不住的笑靥/真的是为/那只可爱的小鸽子的/所有的羞涩的眼神/真的是为/一个甜甜的秘密的/真的/没有一点点是为你/真

的真的没有”。

从语义学角度说,女主人公的表情动作是她的掩饰,它是一种表情语码,也是一种对话。由于是“为郎憔悴

却羞郎”,因而它的语义是模糊的。如果小伙子是聪明的,他完全可以从她的表情中破译出女主人公所说的

话是“我的诗是为你写的,我的歌是为你而唱……”

由于诗重抒情、重暗示的特征,诗人更喜欢潜对话。巴赫金就认为意义出自人们的相互对话及其具体语境,

唯有“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所在之处”。这种潜对话大致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属于话中有话的

潜台词,即抒情主人公不愿意直接说出,而以含蓄的方式间接地说出。如上面所举的《真的》一诗。另一

种却是以独白方式出现,主人公的自言自语似乎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其实不然,在下意识中,它有一个

潜在的听话着,可以有实实在在的人在偷听的,如哈姆莱特的著名独白。但在诗歌中更多的是没有实在的

听话者,它面对的是广大的读者,向他们诉说出内心的丰富而又复杂的体验,由于它的模糊,就有了多义

性。

仅从特定情境的上下文探寻它的意义,可称之为小语境,如果从文化背景上探寻诗歌的意义,那就产生语义学家所说的大语境了。瑞恰兹将语境定义为用来表示与文本中的“同时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些事件虽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却隐身于这个词的后面。当人们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它们便会对这个词的解释发挥作用,对其意义产生影响。所以瑞恰兹说:“正是从这些没有出现的部分,这个词得到了表示特性的功效。”瑞恰兹说的就是一种大语境。语义学家认为这种大语境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作者的知识;

(二)关于作品中人物的知识;

(三)关于话题的知识;

(四)关于历史的知识;

(五)有关地理的知识;

(六)有关风土人情,传统习惯方面的知识。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表现出诗人心灵的是典故的运用。古人称典故为“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又大都出于过去的典籍。对诗歌中典故的运用,葛兆光以康德的“二律背反”中的“正题”与“反题”,分别指出它的优缺点:“正题:

作为艺术符号的典故,乃是一个具有哲理或美感内涵的故事凝聚形态,它被人们反复使用、加工、转述,因而这种使用、加工、转述过程中,它又融摄与积淀了新的意蕴,因此它是一些很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它用在诗歌里,能使诗歌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而且使诗歌显得精致富赡而含蓄。”

也可以说,它的优点是在于它的多义可以表现出诗人所有特别丰富而难以陈述的情感世界。也正因此,它的缺点就是:“反题:

这些符号,正因为它有古老的故事及流传过程中积累的新的意义,所以十分复杂晦涩,就好象裹了一粒不溶于任何液体的外壳的药丸子,药再好,效果也等于零。因此它是一种没有艺术感染力的符号。它在诗歌中的镶嵌,造成了诗句不顺畅,不自然,难以理解,因而造成了诗歌的生硬晦涩、雕琢、造作。”

作为读者,他如何避开上述缺点而发现它的优点呢?只能是熟悉这些典故并由此深刻理解诗的大文化背景。

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认为,用典的作用,一为“语用事”,一为“意用事”。“语用事”是指用典故表达意义,因是借代关系,“它的功能是属于普通语言学的;但…意用事?则不同,它的功能是诗歌语言学的。这些典故在诗歌中传递的不是某种要告诉读者的具体意义,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也许是古往今来的人在人生中都会体验到的,古人体验到了,留下了故事,凝聚为典故,这是古今人心灵的共鸣,于是典故被用在诗中。”④

现代诗在用典上也同样如此,也是一种“意用事”。被称为“后现代派”的“九叶”诗人辛笛有一首题为《挽歌》的诗:

船横在河上/无人问起波者/天上的灯火/河上的寥阔/风吹草绿/吹动智慧的影子/智慧是用水写成的/声音自草中来/怀取你

的名字/前程是“忘水”/相送且以相娱/——看一支芦苇

其中就有三个典故:一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另一则为希腊神话中有冥府中的“忘水”,再就是“风吹草绿/吹动智慧的影子/智慧是用水写成的”,诗人自己说“来自济慈的诗”。

在顾城的《净土》一诗中,诗题为“净土”就是一个典故。中国的佛教在唐代有了空前发展,形成了许多佛教宗派。净土宗就是其中的一个门派。所谓净土,按大乘佛教说,佛所居住的世界,亦称“净刹”、“净界”、“净国”、“佛国”,与世俗众生居住的世间所谓“秽土”、“秽国”相对。但这首诗却不是在宣传佛教教义,而是以此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不满和鄙夷。诗人向往清洁文明的“净土”世界,而以象征的画面将它表现出来。在那里“秋天”永驻。这个“国度是蓝色的/路上,落满蓝莹莹的鸟/和叶片,”人们轻蔑地看待物欲的标志——金钱。“所有骷髅的纸币/都在空中飘飞。”这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前边很亮/太阳紧抵着帽沿/前边是没有的/有的是能听风叮叮冬冬/的雪片/我车上的标志/将在那里脱落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诗歌中由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种连续的视觉呈现。如在这中间出现了一个典故,而读者又不了解它,就会造成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说的“视境中断”。阿恩海姆说:“如果我们把一个静止的镜头插入到影片的连续系列中,就会呈现出一种呆板僵化的姿态。”⑤

这种穿过古今时间隧道的方式,就如同叶维廉在论述痖弦的《盐》时所说的:“要把历史和文化的记忆留住。”这类作品实质上是诗人“过去的”(“历史”“回忆”)与“现时的”(“时代”“现实”)两种人生的碰撞。⑥如果不熟悉上述典故,必然会出现一连串“视境中断”。

现代诗人最喜爱在创作中以神话新解的方式输入当代精神。江河的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便是这类诗中的优秀之作。传说中的夸父逐日死于途中,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不是这回事,而是:

传说他饮干了渭水黄河/其实他把自己斟满了递给太阳/其实他和太阳彼此早有醉意……/太阳安顿在他心里的时候/他发觉太阳很软,软得发疼…

形成诗歌的多义性还与诗歌中所使用词的意义含混有关。含混实际上是一种语义模糊。英国诗人、文学理论家燕卜荪在《七种含混形态》中说:“任问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用一句话就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还说:“一个词可能有几种显然不同的意义;有几种意义需要它们相辅相成;也有几种意义或是结合起来,为了使这个词表达出一种关系或者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可以不断发展下去的阶梯。…含混?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不肯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义,意味着可能二者之一或两者都指,意味着一项陈述有多种意义。”他将语义含混归结为七种类型,在现代诗中常见的含混有以下几种:

(一)一语双关或一语多关:即诗句中的意象可以作不同向度理解。这在七十年代末期的朦胧诗中是常见的。

二)意义处于同一尺度的两极:

常见的是在一句、一节诗中包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燕卜荪则认为,这些同时表示两种相反性质的字眼或表达,实际上包含了某些意义两极之间的整个意义区域,而不是仅指其中一点。从这个角度看,位于某一跨度之两端的两个极点,就不一定是对立的,或相反的。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得更清楚,她指出,它们之间的“对立”是理性思维发展起来的产物,在这以后人们才开始对事物的种种细微特征进行界定、限制和区分。其实在早年,是可以运用“同一的字眼同时标志白与黑、热与冷、高和低的。这是因为,这些感性性质的两极(如白和黑)都能以同样的强烈程度表达出某种情感的缘故。

从以上看,诗歌中的意义由于不是一种理性意义,或说是词,它是一种意思,因而加以限定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形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人们通常所赋予艺术品的种种情感价值,与其说触及作品的真正实质或含义,毋宁说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因为艺术品所提供的——感觉、感情、情绪和生命冲动的过程,是不可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汇的。”“何况同一艺术品可以表现错综复杂含混的感情,一个解释者称之为…愉快的?,另一个说是…愁闷的?。然而,这种艺术品正是传达了…被感觉的生命?中一个无以名之的细节。”对苏珊·朗格的这番话,我国著名的古代文论家伍蠡甫教授深为赞许,认为它和中国古代的美学、画论有着惊人的一致。他阐释道:“艺术品所表现的生命情感,是由生命中无法计数、不可名说的细节组成的,其复杂变化决非若干词汇所能表示,并作出评价。这话并不过分,相反地,却将造形、表现以及接受等一系列问题推到更深层次。我国美学、画论也同样注意到这个方面,。”⑦

如果我们在前面说的意思是向往象外传达“被感觉的生命”中的一个无以名之的细节的话,那么诗歌的“意味”就更是从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寻找那种生命中无法计数、不可名说的由细节中透露出来的情感了。诗人们的办法便是试图超越语言,它就是诗人所留造出来酌备式各样的“单一的能指”对应“无限所指”的诗歌形式,它不是以日常语言中的共同约定来限定所指,而是以种种的联想意义沟通语言和语言以外的关系。由于它是一种活的语言,它甚至是一种言语的形式,它不仅可以颠覆意义的牢房,也同时消解了“结构”的权威。语言系统被迫向社会与历史大幅度地开放,诗人也由此取得了主动权。诗人从能指和所指的不对称中寻找对称(对应)而获得表现“意味”的途径。

必背优美现代诗16首

1. 《如果》席慕容 四季可以安排得极为暗淡 如果太阳愿意 人生可以安排得极为寂寞 如果爱情愿意 我可以永不再出现 如果你愿意 除了对你的思念 亲人和朋友 我一无长物 然而 如果你愿意 我将立即使思念枯萎 断落 如果你愿意 我将 把每一个河流都切断 让荒芜干涸延伸到无穷远 今生今世 永不再将你想起 除了 除了在有些个 因落泪而湿润的夜里 如果 如果你愿意 2. 《热爱生命》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3.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4.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一、第十首,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文字,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

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第九首,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第八首,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诗歌意义

诗歌的基本意义 -------------------------------------------------- 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夫子曾经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强化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作为诗词大国,诗词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并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因此,了解我国诗词发展的脉络,掌握不同类型诗词的基本特征,对理解和鉴赏诗词是不无裨益的。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楚辞”是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它与《诗经》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后世;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则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以反映社会的动乱为中心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更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动体现;入唐以后,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初唐四杰”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现实,内容清新健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诗中有画;而边塞诗中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则呈或悲壮或奇峭的特色。李白和杜甫或以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或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风泽被百代。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将文学引向对时弊的讽喻针砭。而晚唐诗歌气格趋于卑弱,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到宋代,词由宋初的娱宾遣兴的工具到柳永、苏轼等革新宋词,从都市下层人民生活汲取素材,打破诗词界限,再到南宋,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主题,词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宋文学的主要标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入中原,配合当时流行曲调,出现了具有浓厚市民通俗色彩的散曲; 而明代的高度中央集权影响到诗文的创作,而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势力的增长,却促成了适应市民思想感情和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等的昌盛;清代,朝廷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政策,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回顾总结的时期,其成就最大的不再是诗歌而是小说。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古诗和现代诗的区别 一方面表现在字数的齐整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压韵和平仄相对上。 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致。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至于现代诗,它的妙处主要体现在意象的新奇上,并且更符合大部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更容易创造一种气氛。另外,我国的现代诗起源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文前后,跟随白话文一同成长起来。现代诗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始终是它创作的基础。 诗歌的意义、诗歌的真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辈业余作者妄谈这一话题多少有些贻笑方家。谈论这一话题需要认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本身历史的研究与思考,还须诗人本身具备深厚的诗歌理论修养。 有人说诗歌是为自己写的,我不太赞同,但也不全然反对——人是社会的人,诗人也一样,具有社会性,诗人永远是社会的一分子,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

竟能写出绝世华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云。诗人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是个体,有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这个社会有共性的东西也有本身的特质,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质地的分别。这些都可以在某位诗人的诗歌中得到展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首诗在我理解,纯为个人心灵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它的社会价值并不积极,在这里也无客观体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作为优秀诗篇留传后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纯粹而简洁的现代诗,类似真理的诗歌,于社会的价值却同样在这首诗中没有彻底展现,对灵魂的启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视。对比二者,到底是古诗出色还是现代诗歌优秀,谁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无论诗人是孤独无比,灵气非凡还是高瞻远瞩放眼未来铁肩担道义,从本质上说,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属于个人。 古体诗词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区别是最明显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尤其是在平仄的讲究上。计较形式,也就是说,固执地以为,写诗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字数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现代诗歌缘何兴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现代诗歌创作,是这个时代乃至更远的将来诗歌创作的主流,这从我们在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诗歌意象含义

诗歌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诗经的文化意蕴及现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前期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作,因所配乐曲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题材相当广泛,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到民间的日常生活,都有所涉及,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同时,《诗经》古朴自然的风格、生动优美的语言,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同时,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作为中国文化经典之一的《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渊薮,是古代政治伦理的教科书和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诗歌艺术的典范。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诗经》中的爱国情感、友爱亲情、忧患意识、审美意识、人文精神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 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从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到《雅》、《颂》的抒情诗中沉潜着的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 这不仅仅表现着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同时体现在《诗经》大部分作品中的乃是我们古老祖先们对故土的眷恋。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 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周人歌颂古公亶父、王季、文王,同样是因为他们再次躲开了戎狄的攻侵,定居于土地朊朊肥美、“堇荼如饴”的周原,并且领导他们驱除了外患;周人歌颂武王,是因为武王革除了残暴的君主纣王之命。 周人对他们祖先英雄的歌颂,原因就在于这些祖先英雄们为他们创造了和平安稳的农业生活环境,而决不是这些英雄们在对外扩张中掠夺了多少财富和奴隶。《诗经》中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在周族史诗和祭祀诗这种特别典雅庄重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诗经》是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艺术,农业社会塑了中国人的农业文化心态。 从一定意义上说,《诗经》就是我国一部充分体现了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这不独表现为在思想情感上浓厚的乡土情蕴,还表现在创作态度、表现方式、写作目的、审美观念等各个方面。 农业劳动对象在大自然中丰富活泼的生命形态刺激了“触景生情,感物而动”的直觉感发式的创作冲动;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依赖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心态,并决定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影响了传统诗歌乐志畅神、自适自足、重在表现自身价值的写作目的;农业社会人们效法大自然的和谐的节奏秩序而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农业的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中滋养了尚古意味和静观情趣。 所有这些得到农业社会集体文化心理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创作与鉴赏的审美规范,

诗歌中景的象征意义

古代诗歌中景物的象征意义: 1、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2、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3、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4、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5、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6、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7、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8、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条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9、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10、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11、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 12、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 渴望欢乐、追逐理想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处于痛苦和黑暗现实中的人,对欢乐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逐就更为强烈。让我们回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去感受诗人何其芳忧郁中的欢乐,去触摸“雨巷诗人”戴望舒那颗迷惘而又彷徨的心灵……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站在此岸,面对湍急的河流,焦桐辞别“老板”“以及这座曾经流连的城市”,携带“发黄的稿纸”“未读完的旧书”“半生的荣辱与悲喜”,向彼岸进发,一路欢歌…… 而“山民”却在此岸徘徊不前,虽然他已感到此岸的沉闷,虽然他对彼岸也是那样的渴望,但那漫长和遥远的路途,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只能留下无限的遗憾和怅惘…… 欣赏,未必要登临山巅。 流岚飞雾,峰峙崖端,山后叠山,海上升月,都让人心旷神怡。浩叹天宇广袤,神州万象。 欣赏,也未必要置身影院。飞瀑轰谷,烈马长啸,耕牛欢哞,鸟鸣啁啾,皆让人流连忘返。陶醉于鼓瑟吹笙,转轴拨弦。真正善于欣赏的人,无处不可以欣赏:上坡时的蹬足,逆流中的奋篙,盲人挪动的拐杖,乃至一块丑石、一截根木。真正善于欣赏的人,无时不可以欣赏:公鸡的雄唱,

【课内挖掘】 1.何其芳本人嗜书如命,据他自己的说法是“一生难改是书癖,百事无成徒赋诗”(《忆昔》),“喜看图书陈四壁,早知粪土古诸侯”(《偶成》),即使“大泽名山空入梦”,也要“薄衣菲食为收书”(《自嘲》)。当年的何其芳家住东单,离王府井不远,那时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还没有改造,旧书店鳞次栉比,据说每到礼拜日,何其芳就去逛旧东安市场的书肆,天黑时才拉上满满一平板车的书回家。何其芳晚年“患了心脏病以后,还每每从书店里用拐杖背回一捆捆书”。 [运用方向] 书生本色知识概述爱好 2.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他的诗中,姑娘的形象往往寄寓着他的理想,而孤独的游子形象则往往是诗人自己。他的成名作《雨巷》里的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受到了命运的打击,但她没有乞求或颓唐,她是冷漠和高傲的,她仍然是那样妩媚动人,诗意地活着,她在沉重的悲哀下没有低下做人的高贵的头颅,像一面旗子一样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坚持人的尊严和保持顽强生命力的思想。 [运用方向] 理想与现实面对挫折尊严诗意地生活顽强的生命 精彩运用 1.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 2.韩东诗歌中的山民,在对大山里的处境不满时只是一味地空想,不付诸行动,决定了他和他的后辈们也只能生活在大山中的命运。人生在世,面对生活中的困惑,要敢于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更要敢于去奋斗、去拼搏。用百倍、甚至千倍的努力去赢得最后的辉煌。若只畏惧、妥协,也只能生活在无尽的幻想中,落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结局。【课外运用】 江南小城 细雨绵绵,飘飘洒洒,在江南,在江南的小城,在江南小城的雨巷……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青砖黛瓦的屋檐下,穿旗袍的姑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漫步在小巷。小雨淅淅沥沥,似要挡住姑娘行走的脚步,雨滴溅在伞上,崩出滴答的声响,四周静极了,小巷愈发显得幽深。恰道是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不知姑娘从何而来,她又要去往何方?在这静谧的雨巷,除了雨声,就是姑娘心跳的声音。听得出来,姑娘的心声早已写在她幽怨的脸上,只是她的美丽容颜,怕是油纸伞也遮不住的,还有她的青春,分明绣在牡丹花的丝质旗袍上,娉婷袅娜,俨然雨中开放的花朵。 多雨的季节,总是相思。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否如这丝丝小雨,有挥之不去的愁绪?踽踽独行在雨巷,姑娘的满怀心思一定是凄冷的,想对雨诉说,雨一如既往地下,从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答案】(1)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2)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解析】【分析】(1)根据“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可想到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出作者内心漂泊异乡的凄苦心情。 (2)首联,“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暗含远离故乡之意;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烘托内心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的心情。颈联,描写停舟靠岸后放眼所见景象。“人归”“雁下”写日落黄昏,是人回家鸟回巢的时刻,反观自身却是孤身一人,流落天涯,有家不能回,借人归雁下表达作者客居异乡的凄苦惆怅;尾联“独夜”“听钟”“未眠”,写出羁旅在外乡思客愁之深。 故答案为:⑴运用叠字,能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诗中“浩浩”、“冥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幕色昏暗的苍凉凄清的夜景。 ⑵旷野夜景的苍凉凄清;漂泊异乡的孤独寂寞;羁旅在外秋夜思乡。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分析和理解。考生要懂得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的传承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意象、诗句、作品,大到诗人、流派、诗体、主题、手法,均可寻绎出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也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诗句“晨钟云外湿”。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蚱蜢舟再蚱蜢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洛夫也做过许多将古代诗句“加工改造、旧诗新铸的实验”,他就“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像何其芳的名篇《罗衫》,即是对班婕妤《怨歌行》的改造重组;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席慕蓉名篇《悲喜剧》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掘进;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一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李金 发象征诗的生涩凄美与李贺、卢仝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余光中诗歌的骚雅、才气、琢炼与屈赋李诗姜词,席慕蓉、舒婷诗歌的浪漫忧伤气质与唐宋婉约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生代诗的口语谐趣与元散曲本色派浅俗的“蛤蜊风味”,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浅谈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一个思想结晶,它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添上了浓 墨重彩的一笔。在古代,诗词歌赋是才能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还一度被纳入选拔人才 的考试范畴,而自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兴起,诗歌则开始转向了现代诗,与古典诗词 相比,现代诗词的语言更为直白简单,自然也就更容易让人理解,同时也由于时代的变迁,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常见,这些因素都使得古典诗词如今在现代人的心中,就是 一些传统的,文绉绉的,甚至是矫情古板的一些玩意儿,致使大家不愿去接触。但是存在 即有理,中国古典诗词至今也没有被丢弃,是因为它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的古典诗歌给人心灵的洗礼。古典诗词的创作可以疏导现代人内心情感, 使生活中的快乐、忧伤及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在孤独时,想想柳宗元的《江雪》,仔细体会诗人的意境,自己的孤独还不及诗人的千万分之一,诗人都尚且可以接受 独钓寒江雪的环境,自己又何尝不能隐忍一时的逆境?思乡之时,吟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可宣泄心中满溢的思乡之情;要表做事决心时,吟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可坚定自己的决心;要自我鼓励时,不妨学学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给自己打气加油,总之,”,当我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及对生活的 真实感受用古典诗词表达出来时,就会发现生活被艺术化了,我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心 灵也得到了美的洗礼。其次,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 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总是免不了文化软实力的比较,而中国古典诗词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个象征。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是“爆竹声 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都是独一无二的,继承并发展中国古代诗词,既传承了老 祖宗的文化,也创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化的存在能够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有民族 认同感,凝聚力更强,而作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古典诗词,则是国家文化的一个体现, 也是拉近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个纽带。除此之外,古典诗词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故事, 可作为旅游业发展开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是对该文化的一种普及。 最后,中国古典诗词对人的修身养性是其特有的。古典诗词创作是现代人生活的艺术品,它品味生活中的“美”,并使这种美感永恒存在。古典诗词在把握人类生活的美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通过押韵、对偶、平仄、音节等艺术手段,创造出来韵律、 节奏、意象等,往往烘托出美好的意境。创作和欣赏一首典雅优美的诗词,此中的喜乐是 人世间任何别的事情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是诗词中的美能让人们有意去观察和品味生活, 思考生活的真谛,以体味人生境界,达到修生养性的境界。譬如我们常说的“宁静以致远,淡薄以明志”,在追逐名利权势的今天,很需要这样淡薄的心态,以慰藉为名利所累的心灵。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思想结晶,我们要继承发展,用心感受古 典诗词的魅力,同时让我们的生活艺术化,达到修养身心的目的。

诗歌现代文总结

高二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一、首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渲染气氛,埋下伏笔;(3)交代背景;(4)奠定情感基调;(5)设置悬念;(6)吸引读者注意,引起阅读兴趣:/(7)总领全文;(8)照应题目(有时有正标题和副标题之别。如《斜雨飞思濡我情》);(9)开篇点题;(10)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11)与结尾呼应;例:《听松》(12)对比(反衬) 二、中间段的作用 (1)承上启下(过渡),(2)总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4)总结上文,(5)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6)与结尾呼应。(7)丰富内涵,深化主题。 三、末段的作用 (1)点明中心(卒章显志),(2)深化中心(升华主旨)。(3)暗示主题,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4)结尾是景物描写,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5)总结全文,收束全篇;/(6)照应前文(开头、标题),(7)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四、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使语言生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2)交代背景 (叙事类)(3)推动情节的发展《雁阵》(叙事类)(4)奠定感情基调。(5)烘托人物形象、衬托人物心理《行吟阁遐想》《转身》李汉荣(6)以景物描写结尾,显得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7)作铺垫、照应 正衬: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反衬: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六、写了甲(主要写甲),为什么还写乙(写乙有何作用)?(甲乙关系若是相反,手法一般为对比或反衬;甲乙关系若是相向,手法一般为衬托(正衬)。) 答题思路:(1)丰富了内涵,深化了主题。/(2)对比(衬托,反衬);(3)作铺垫等 七、线索的作用是:起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严谨),环环相扣,(有的呼应文题《匆忙走路的人》)有利于表现主旨(有利于表达感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例《书房的窗子》8.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8、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1)丰富文章的内涵,增添文章文采和文化底蕴,增强文章感染力(2)引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3)为主旨服务(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文章的主旨、深化文章主题等)(4)引出下文、铺垫、对比等例《菊与城》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关于菊的古诗文,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①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突出了菊的特征,表现了人们喜爱菊的历史渊源,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深刻(2分); ②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使小榄镇菊的“新意”更加突出,既突出了主题,又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要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去思考:内容上必须联系本文的中心、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效果上既要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也要考虑引用本身的效果,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九、题目(以“-------”为题)的作用 提问方式:以“···”为题有什么作用(含义和作用)?/为什么以“···”为题? 答题模式: 1.起线索的作用(标示文章的线索).贯串全文,这样便于组织材料,层次清晰,利于揭示主题。 2.作者的寄情之物,抒情的依托,使得抒情真实感人。(标题是某种物的) 3.主题方面. 暗示主题,揭示文章内容(什么内容),提纲挈领。 4手法角度。《黄山立着的黄河》将黄山比喻为黄河,新颖奇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新颖,引起阅读兴趣《美丽的错误》 6、有诗意《三更有梦书当枕》 7、渲染气氛《宋朝的雨》为文章营造背景,渲染一种幽静而又稍稍冷寂的氛围。 8、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海边的白蝴蝶》林清玄。 十、文章主旨的概括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十一、语言【修辞、句式(整散结合、短句、递进、反问)、用词(叠词、拟声词)、语言风格、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1)考虑使用了何种修辞 2)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递进、反问等 3)叠词,增强文章节奏感,使其富有韵律美。 4)常见语言特征或风格:生动形象简洁明快朴素自然含蓄蕴藉幽默风趣庄重典雅清新明快绚丽华美有音韵美整散结合例《书房的窗子》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9.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②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简要赏析 9、①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或: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②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③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 (或: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 十二有关布局谋篇、选材的题型 (1)围绕中心选材。(2)以情感变化或物为线索。(3)顺序:时间空间逻辑总分关系并列递进(层层深入)(4)详略角度。(《安身云浮》)(5)点面结合。(6)欲扬先抑。(《秃的梧桐》)(7)以小见大。 例《安身云浮》本文在描写云浮的“地方胜迹”时,在选材和组材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详写国恩寺,对其相关历史、得名、环境等今昔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叙述,(2分) 而对其他“胜迹”,如“龙潭湖、佛荔园、藏佛坑、六祖故居”等则一笔带过,(2分)

优美现代小诗

我知道 欢乐是人生的驿站 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我知道 当你心绪沉重的时候 最好的礼物 是送你一片宁静的天空 你会迷惘 也会清醒 当夜幕低落的时候 你会感受到 有一双温暖的眼睛 我知道 当你拭干面颊上的泪水 你会灿然一笑 那时,我会轻轻对你说 走吧你看 槐花正香月色正明 旅行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 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 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祝愿 ——写给友人生日 因为你的降临 这一天 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 从此世界 便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 而我记忆的画屏上 更添了许多 美好的怀念似锦如织 我亲爱的朋友 请接受我深深的祝愿 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你 到远方去到远方去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 与其诅咒不如坚忍 在坚忍中积蓄力量 默默耕耘 诅咒无济于事 只能让原来的光芒黯淡 在变得黯淡的光芒中 沦丧的更有大树的精神 飘来的是云 飘去的也是云 既然今天 没人识得星星一颗 那么明日 何妨做皓月一轮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我把小船划向月亮 请不要责怪 有时会离群索居 要知道 孤独也需要勇气 别以为有一面旗帜 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 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 我不崇拜 我不理解的东西 我把小船划向月亮 就这样划呵 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 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 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