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下_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下_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下_
马王堆汉墓帛书_周易_之_要_篇释文_下_

 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总第三十三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

《要》篇释文(下)

(日)池田知久 著 牛建科 译

第十三行上

经文A 子也日教此弟子曰,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

经文B 子也日教此弟子曰①,行亡者,神灵之趋②。知谋远者,卜筮之蘩③。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④。

第十三行下

经文A [之为也。夫子] 而不□⑤ 何以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方也。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⑦。

经文B [之为也。夫子]⑧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曰,君子言以 方也⑨。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βκ。

①“也”是“他”的简划字或假借字。“此弟子”是子赣自己说的。

②“ ”大概是“德”的简划字。“德行”是通行本《系辞》上下传里经常看到的词。“亡”如字解,但也许是“妄”的简划字或假借字。“趋”,《说文解字》有“趋,走也。从走刍声。”《广雅》释诂有“趋,行也。”

③“蘩”,大概是《广雅》释诂的“繁、多也”或“繁、众也”之“繁”的假借字。

“ 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蘩之”,是儒家传统思想的表现,“ 行、知谋”与“神灵、卜筮”是处于正好反对的关系上的东西。

④“缗”,是《说文解字》的“ ,缰也。从攴民声”之“ ”的假借字。“缗行”与“敏行”大体上意思相同。因而,所说的“赐缗行[之为也]”,具有子赣努力实践孔子的“ 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蘩”的意义。

⑤开头约有三个缺字。“之为也。夫子”五字,影印件因帛片整理之误而与第九行下的中间部分缀合,因是错简,故移到此处来。再是“而不□”三字,因影印件帛片整理之误,应移至别的地方。

⑥“何以”之“以”,也许是“故”字,但看来象是“以”字。

⑦“巧”,或者也许是“好”字。

⑧“[之为也。夫子]”,影印件开头缺三字,加上“而不□”共缺六字,将第九行下的“之

为也。夫子”五字移到此六字处补足。

⑨“ ”,是“榘”的简划字或假借字。《说文解字》有“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段玉裁注为“按今字作矩省木。”

βκ“前手而至者,弗手而巧也。”意思不详。

第十四行上

经文A 察亓要者,不 亓杂。①尚书多勿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亓用也,[而乐其辞也。]□□②

经文B 察亓要者,不 亓杂③。尚书多勿矣④,周易未失也⑤。具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亓用也⑦,[而乐其辞也。]□□

第十四行下

经文A □有于□□。[子赣曰]⑧,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莪,人不惑矣。夫

经文B □有于□□。[子赣曰],如是,则君子已重过矣⑨。赐闻诸夫子。曰,孙正而行莪βκ,人不惑矣βλ。夫

①“杂”,只能看见其一部分,所以是不是“杂”字,不一定可靠。

②末尾约缺七个字。参照下文第十五行上的“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其辞”而补“而乐其辞也”五字。韩仲民《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和李学勤《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则认为,“而乐其辞”四字不是缺字,而是可以看到的。

③“要”,从前后文脉来考虑,是指《周易》中的“古之遗言”等。“ ”是“跪”的异体字,是《说文解字》“跪,也。从足危声”之意。“杂”,如果是这个字的话,就是“要”字的反义词,是指《尚书》的“多勿”等。

④《尚书》是先秦时代仅仅称作“书”的著作。刘歆《七略》有“尚书,直言也。始欧阳氏先名之。”(《太平御览》第六百九十卷所引)、孔安国《古文尚书》大序有“济南伏生,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这样,是伏生或其弟子欧阳生在前汉初期开始使用的名称。因此,可以断定,使用了《尚书》这样的名称的本书《要》篇的成书年代,一定是前汉初期。关于《尚书》之名称的意义和命名者,请参照下列论著:

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三、卷七十六。

中江丑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50年1月)的“追补一,尚书概论”之“第二,尚书名称的意义”。

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1984年3月)的“注解传述”“《尚书》”。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的第一章“ 、尚书”。

刘起 《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6月)的第一章“第2节,《尚书》名称的确立”。

关于与《周易》的内容是“要”相比,其他各种经典是“杂多”这样的认识,请参照《汉书?儒林传》的“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从田王孙受易。”从两者大体一致来推测,本书《要》篇也大概还是属于汉初以来的田何——丁宽——田王孙——孟喜系统的。另外,《史记?太史公自序》“六家要指”也有“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

⑤《周易》的名称,《春秋左氏传》出现十例,《国语》出现一例,《周礼》出现二例。除此而

外一直到前汉初期的其他诸文献中,所有的都只称“易”,而没有称“周易”者。(参照户田丰三郎《易经注释史纲》前编一“一、周易的成立”之“一、关于周易的名称”)如果相信《左传》《国语》《周礼》所记载的都是春秋时代和西周时代的历史事实,“周易”这一名称在那个时代早已流行了的话,那么,也就有了本书《要》篇在西周时代或春秋时代已经成书了的可能性。但是,这种见解,解释不了为什么从那以后长期不使用“周易”的名称这样的问题,加之,与前注考证推测关于《尚书》名称时认为本书《要》篇的成书年代是前汉初期,也许不矛盾,但至少有龃龉之感。众所周知,这些文献是什么时候,由谁写成的还是众说纷纭,因此,笔者认为,依照旧说将上述文献记载的事情看作西周和春秋的史实,一定要慎之又慎。

除去这些用例的话,最早使用“周易”名称的可靠文献,是西汉武帝时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汉书?司马迁传》之《报任少卿书》也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本书《要》篇的成书年代,至迟也是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实际上大概是高祖期乃至吕后期(公元前206—180年),因此,在这里我们得到了更早的使用“周易”名称的例子。但是,“周易”一词的含义,就像《史记?周本纪》“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 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和《史记?日者传》“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所记载的那样,说的是周文王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这在先秦时代是既不见影又不见形的事情,是在《史记》里才开始明确表述的,因此,仍不是史实,到底只是司马迁所信的一种观念。严密地说,本书《要》篇也不存在与此完全相同的观念。但是,本书《要》篇在下文有“文王仁不得亓志,以成亓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谨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将《易》之“兴”求诸周文王被殷纣王所囚之事件。本书《要》篇没有《史记》的记载那样具体,但可能是在周文王参与了《易》的制作这样稍稍含混的内容上,使用了“周易”这一词语的。而且,这一概念萌芽于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六章“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和第八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两章的原型在《帛书周易》《易之义》篇里能同时看到。成立于战国末期~前汉初期)等的“易之兴”与“周”和“文王”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更加含混的观念中,经本书《要》篇和《淮南子?要略篇》(武帝建元二年成立)的“伏戏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而更具体化了,向刚才所引的《史记》的“周易”推进了。再者,津田左右吉《易之研究》(《津田左右吉全集》第十六卷《儒教研究一》所收,岩波书店,一九六五年一月)的“第二章,汉代易的新解释”和《“周官”研究》(《津田左右吉全集》第十七卷《儒教研究二》所收,岩波书店,一九六五年二月)的第三章“三,春官宗伯”推测,“周易”是以夏易、殷易的存在为前提的称呼,结果认为它是前汉末期才开始出现的。但是,今天因本书《要》篇的出土,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津田左右吉好像太拘泥于“三易”。“周易”这样的词语,只不过是与把占筮之书《易》作为儒教象征的周之文王、王朝、文化相联系而已,不考虑以其他“二易”观念的存在为前提也是可以的。

就《周易》等经典言“失”之有无的文献,请参照《淮南子?诠言篇》“诗之失僻,乐之失刺,礼之失责。”《淮南子?泰族篇》“易之失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失忮,春秋之失訾。”《礼记?经解篇》“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⑥“古之遗言”,与下文所说的“亓辞”和“古法”大体同意,意思主要是指假托于周文王

的儒教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礼记?缁衣篇》有“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礼记?缁衣篇》不只是“南人”之“言”,而且可看成是包含重视“诗”“兑命”“易”,与龟筮相比更重视人,总之与咒术、宗教相比更重视伦理的“古之遗言”的文献,因此,与本书《要》篇的这部分有密切关系,大概是直接根据《要》篇这部分而进一步详细解释上述思想而形成的文章。再就是《论语?子路》里有名的“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也大概是与《礼记?缁衣》同时代即前汉初期的文帝以后的文章。

⑦“予非安亓用也”的意思是不甘心于《周易》作为卜筮的作用。请参照李学勤的论文《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和《帛书〈系辞〉略论》。

⑧开头约缺一字。“有于”之下约缺五字。“如是”之上补“子赣曰”三字。因为这部分的主语由“夫子”换成了“子赣”。

⑨“君子”,指“夫子”。“重过”,本书《易之义》篇有“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于又罪之内。是谓重福”,(由此推之,“重过”)是“重福”的反义词。在此好像是说,“予非安亓用也”是一“过”,“而乐亓辞也”又是一过,因此,合起来就是“重过”。

βκ“孙”通“ ”字。“ ”,《说文解字》有“逊,顺也。从心孙声。唐书曰,五品不逊。”“莪”,也许应该是“ ”。哪个也是“峨”的假借字。意思是《说文解字》的“峨,嵯峨也。从山我声。”《广雅》释诂的“峨,高也。”

βλ“不惑”,也许是依据《论语?为政》的“不惑”。

第十五行上

经文A 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子曰,校哉赐。吾告女。易之道,□□□□□□□□①

经文B 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②,则是用倚于人也。③而可乎。子曰,校哉赐④。吾告女。易之道,□□□□□□□□

第十五行下

经文A 以百王之□□□⑤,易也。夫易,罔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图。愚人为而不忘,

人⑥为而去 。文

经文B 以百王之□□□,易也。夫易,罔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图⑦。愚人为而不忘,

人为而去 。文

①紧接着“道”之下的一个字,只能看见其一部分,很遗憾不能辨认。末尾约缺八字。

②“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是承接上文第十四行上的“予非安亓用也,[而乐亓辞也]”说的。参照其注②。

③“倚”是“奇”的假借字(参照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奇于人”,《庄子?大宗师》有子贡与孔子的问答,其中有“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也可能与这“畸于人”相同。《经典释文》有《庄子》的“畸人”,“司马云,不耦也。不耦于人,谓阙于礼教也。李云,奇异也。”笔者认为后一说恰当。

④“校”,据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作为“ ”的假借字。《说文解字》有“ ,实也。考事

窄,邀遮其辞,得实曰 。从 敫声。”或者也可以是《集韵》的“校,疾也”之意。

⑤“以”,只能看见其一部分,不清楚是否应该读作“以”。“王”,也许是“生”字。“之”,只能看见其一部分,不清楚是否应当读作“之”。“之”以下约缺三个字。

⑥“ ”,也许是“ ”字。如果是“ ”字的话,这个字在《篇海》里有“ ,立侍也。”这样的话,在本篇中意思就不通了。可能是“渐”的假借字。《荀子?不苟》有“小人……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杨 注为“渐,进也。”再是《庄子? 箧》有“知诈渐毒”,关于此,《经典释文》有“李云,渐渍之毒不觉深也。崔云,渐毒犹深害。”但是,像《读书杂志?荀子杂志》王引之主张的那样是“渐,诈欺也。”

⑦“瞿”是“惧”的简划字或假借字。“使知瞿”,可能与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的“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有关系。但是,后者又以“出入又度,外内皆瞿。又知患故,无又师保,而亲若父母”这样的形式另外存在于本书《易之义》篇里。

“图”,《说文解字》有“图,画计难也。从口从 。 ,难意也。”“使知图”也许与本书《易之义》篇的“又知患故”和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的“又明于忧患与故”是同样的意思。

⑧“ ”《说文解字》有“ ,惭语也。从言作声。”这样的话,在本篇中意思就不通了。一定是“诈”的假借字。“愚人为而不忘,人为而去 ”的意思可能是,“愚人”基于“易”“为”而不“忘”(或不“妄”),“ 人”基于“易”“为”而去“ ”。

第十六行上

经文A 王仁不得亓志,以成亓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谨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予乐亓知之□,□□之自□①

经文B 王仁不得亓志,以成亓虑。纣乃无道,文王作谨而辟咎,然后易始兴也。②予乐亓知之□,□□之自□

第十六行下

经文A □③。予何止 ④纣乎。子赣曰,夫子亦信亓筮乎。子曰,吾百占而干当。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

经文B □。予何止 纣乎。子赣曰,夫子亦信亓筮乎⑤。子曰,吾百占而干当⑥。唯周粱山之占也⑦,亦必

①“知之”之下缺三字。“自”下缺一字。

②将《易》之“兴”求诸周文王被殷纣王所囚的传说,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有“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佟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史记?周本纪》有“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 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昔西伯拘 里,演周易”,《汉书?司马迁传》的《报任少卿书》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关于这些记载的思想史的分析和年代推测,请照第十四行注⑤。

③开头缺一字。这也可能是属于第十六行上的字。

④“止 ”二字,是否分别读成这个字,不确切。“ ”字是“获”的简划字或异体字。《说文解字》有“获,猎所获也。从犬 声。”

⑤“夫子亦信亓筮乎”,可能是问相信作为卜筮的《易》吗?李学勤的论文《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认为,当时已有作为经书之《易》与作为卜筮之《易》的区别,这句话反映了那种事实(李学勤把本章看作孔子晚年实有的问答)。但是,笔者根据以上的研究认为,在前汉初期的当时,将儒教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附会于只具有专门作为卜筮性质的《易》中,尔后又使它转变为作为经书的《易》,不外就是这《马王堆帛书易传》。

⑥“百占”,参照《史记?龟策传》“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之“五占”。“干”是“罕”的简划字或假借字。《尔雅?释诂》有“希,罕也。”“吾百占而干当”一句,可能是夫子对子赣“夫子亦信亓筮乎”这一提问的否定性回答。

⑦“粱”是“梁”的假借字。“粱山”即“梁山”。“周粱山”《孟子?梁惠王下》有“昔者大王居 ,狄人侵之。……去 、 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可能就是这个“梁山”。《淮南子?泰族》《史记?周本纪》《吴越春秋?太伯传》、伏生《尚书大传?略说》等也载有大王父“ 梁山”同类的传说,但是,这些典籍中,好像都没有关于“梁山之占”的记载。因此,正确的内容未详。从本篇的文脉来推测的话,这“梁山之占”,好像是指“大王”“去 梁山”之时,为卜知周可否在那个地方的“岐山之下”建国而进行的“占”。附带说一下,《诗经?大雅? 》有“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 ,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这也是歌颂建国于“岐下”的叙事诗。这诗尽管不是卜筮,但有“爰契我龟”可供参考。

第十七行上

经文A 从亓多者而已矣。子曰,易我后亓祝人矣。我观亓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①

经文B 从亓多者而已矣②。子曰,易我后亓祝人矣。我观亓德义耳也③。幽赞而达乎数④,明数而达乎德⑤。又仁□

第十七行下

经文A □者而义行之耳⑥。赞而不达于数,则亓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亓为之史。史巫之筮、乡

经文B □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亓为之巫⑦。数而不达于德,则亓为之史⑧。史巫之筮⑨,乡

①“又”也许是别的字。如果是“又”的话,可能是“有”的假借字。“仁”也许是别的字。并且,末尾缺一字。

②“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的大意可能是,关于前面的“梁山之占”占卜周可否建国于“岐山之下”,相信“多数”巫祝占断其可的正确性。上引的《史记?龟策传》有“五占从其多”,《书经?洪范》有“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孔子与子赣的问答,感到好像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子曰,易我后亓祝人矣”以下,也可以看作对上文子赣“夫子亦信亓筮乎”这一提问的回答,因此,一直到下文的“祝巫卜筮亓后乎”,我想把它作为同一章。

③“易我后亓祝人矣。我观亓德义耳也”的意思是评价作为占卜之《易》,不如作为儒教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之《易》。“德义”,本书《易之义》篇有“亓[易]兴也,于中故乎。作易者,亓又患忧与。之卦九者,赞以德而占以义者也”。李学勤的论文《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

〈易〉》认为这“德义”不是“道德、仁义”之意,而是“蓍、卦之德,六爻之义”,恐怕不是这样的,这“德义”大体上是与荀子后学所作《荀子?大略》“善为易者不占”同一方向上的思想。

④“幽赞”与“数”,通行本《易经》说卦传第一节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经典释文》解“幽赞”“本或作 。子旦反。幽,深也。赞,明也。”“数”音“色具反”。本书《易之义》篇作“……[幽赞]于神明而生占也,参天两地而义数也。”“幽赞而达乎数”的意思是,深明咒术、宗教的“神明”世界而通晓《易》所包含的数理系统。

⑤“明数而达乎德”的意思是,解明《易》之数理系统,而达到作为目的的儒教的“德义”。以上两句整个是在提倡,以人间的咒术、宗教的东西为出发点,并经过将它导入《易》的数理系统中的过程,最终把人提高到具有儒教的“德义”之道,并将这样的伦理的、政治的修业之道路图式化。

⑥开头缺一字。“义”字也许是其他的字。

⑦“赞而不达于数,则亓为之巫”,是欲在“巫——史——君子”这样的人的等级系列中,把“巫”放在最低的位置。“为之巫”,请参照前面所引的《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和《礼记?缁衣》“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这样的南人之言。《论语》《礼记》这样的解释,正好是皇侃《论语义疏》所引的一说和朱熹《论语集注》所提倡的,因帛书《周易》《要》篇的出现而开始弄清楚了它的正确性。

⑧自不待言,是与“赞——数——德”这样的德义系列相对应而考虑“巫——史——君子”这样的等级系列的。关于“数”与“史”的关系,内藤湖南在《支那史的起源》(全集本,第七卷《研几小录 一名支那学丛考》所收,筑摩书房,一九七○年二月)里讲道:“最初所谓的史的职务,大概是掌管弓的计数的”。请参照内藤论文的蓝本王国维的《释史》(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六所收,台湾商务印书馆,一九七六年七月台一版)。

⑨“史巫”,巽卦九二爻辞有“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周易正义》解释为“史谓祝史,巫谓巫觋,并是接事鬼神之人。”李学勤的论文《从帛书〈易传〉看孔子与〈易〉》一边引用其他若干古文献,一边就中国古代“史”与“巫”相互通称进行了考察。《汉书?地理志》也有“陈国,……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

βκ“乡”是“向”的假借字。“乡之”之“之”与下文“好之”之“之”同是指“史巫之筮”。

第十八行上

经文A 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

经文B 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①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②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③而殊归者也。④君

第十八行下

经文A 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后乎。●孔子

经文B 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⑤祝巫卜筮亓后乎。⑥●孔子⑦

①这句的意思是,对“史巫之筮”不可以关心它,爱好它,即不能达到“达德”这样的目的。

②“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像上文李学勤的论文所说的那样,与《孟子?藤文公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口吻相似。但是,两者的意思、内容却全然不同(后述),因此,是不能与此同等对待的。但是,上述李文却以两者口吻相似为线索,在与孔子著《春秋》同样的意义上,主张孔子作了《易传》,笔者只能认为这是荒唐无稽的。

其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儒家创始人孔子被“后世之士”怀疑为因“喜好”占筮本身而“喜好”本是占筮之书的《易》。那么说到为什么“喜好”《易》,李文说明是因为《易》中包含着孔子所“追求”的儒教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的“德义”或“德”。儒家与《易》就像水与油那样,从来是异质的,因而,现在进一步将对儒家来说完全没有关系的占筮之书《易》作为自己的经典而采纳,并将它儒教化,在这样的历史意义上,李文这样的说明,令人感到好像表现了作者精神非常紧张的事实。

③“涂”是“途”的假借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涂,假借为 ,为途”,“ ”“涂”在《说文解字》里没有。《玉篇》里有“途,途路也”。《广韵》里有“途,道也。”

④“同途而殊归”,与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三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的表达相类似而意思正相反。(参照上述李学勤的论文)帛书《周易》系辞篇只能见到“子曰,天下”,以下部分残缺。再是,《史记?太史公自序》有“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 ”,《汉书?司马迁传》也有“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 。”这些可能都是把当时的系辞篇作为“易大传”来引用了。降至《汉书?艺文志》,则像“易曰,天下同归而殊 ,一致而百虑”那样引用通行本系辞下传。

⑤“寡”“希”是“祭祀”“卜筮”之事“寡”“希”之意。两句的意思是,作为儒教理想的“君子”,通过养成“德行”“仁义”而求“福”“吉”,因而很少进行“祭祀”、“占筮”。

⑥“祝巫卜筮亓后乎”,参照《论语?八佾》“礼后乎”。这“后”的意思,就像孙奇逢《四书近指》所言,是“夫后之为言,末也。”

⑦“●孔子”以下,《淮南子?人间》有“孔子读易至损益之卦,未尝不愤〈喷〉然而叹。曰,损益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不可不察也。”(据王念孙《读书杂志》之说,将底本的“愤”“事或欲以利之”“祸福之门户”分别改成了“喷”“事或欲利之”“祸福之门”)本书《要》篇相当于《淮南子》人间篇的原型。再就是,将基于本篇和《淮南子》人间篇的传说进一步扩大的文章,在《说苑》敬慎篇、《孔子家语》六本篇里也能看到。

从“●孔子 易至于损益之卦”以下,到第二十四行上的“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为第八章。

第十九行上

经文A 易至于损益之卦,未尚不废书而 ,戒门弟子。曰,二 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

经文B 易至于损益之卦①,未尚不废书而 ②,戒门弟子。曰,二 子③,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

第十九行下

经文A [门]④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

之室也。故曰

经文B [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⑤,万勿之所出也⑥,长日之所至也⑦,产之室也。故曰⑧

①“ ”是“ ”的假借字。《说文解字》有“ ,读书也。从竹 声。春秋传曰,卜 云。”顺便说一下,上述《淮南子》人间篇的“孔子读易至损益之卦”用了“读”字。

在本篇,像上文也引用了损卦六三爻辞和益卦上九爻辞那样,可以说两卦是比较受重视的。李学勤的论文《帛书〈周易〉与荀子一系〈易〉学》(《中国文化》创刊号,香港中华书局,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好像没有看到本书《要》篇“●孔子 易至于损益之卦”以下的内容)从《淮南子》人间篇“损益之卦”这样的表达推测当时的《六十四卦》有与通行本一样的卦序,并且进一步主张帛书《六十四卦》损卦与益卦分离的卦序在当时是不常用的,但是,这种主张因本书《要》篇这部分的存在而被推翻了。即虽然说有像本篇与《淮南子》那样的“损益之卦”的表达,但不能直接断定卦序是与通行本一样的,也许有特别将损卦与益卦从其他卦里区别出来的理由、原因。顺便提一下,如本书《易之义》篇里“损也者,德之修也。益[也者],德之誉也。……损以远害也。益以兴礼(利)也”,损卦和益卦并列出现。

②“尚”是“尝”的简划字或假借字。“废”,《小尔雅》广言篇有“废,置也。”《集韵》有“废,一曰置也。”也参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是“叹”的简划字或假借字。

③“ ”是“三”的异体字,在本书《二三子问》篇里多次出现。从“二 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以下到篇末,可能是孔子的话。

④开头缺一字。据《淮南子》人间篇“利害之反,祸福之门,不可不察也”补“门”字。

⑤“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是说,“益”这样的卦的内容,比如是给温暖的春天增加夏时的暑热。

⑥“长日之所至也”,《吕氏春秋?仲夏纪》有“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郊特牲》有“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淮南子?时则》和《礼记?月令》也有与《吕氏春秋》大体一样的内容。

⑦“产”,《说文解字》有“产,生也。从生彦省声。”“室”,《说文解字》有“室,实也。从宀至声。室屋皆从至,所止也。”

“产之室”的意思是,充满“产”的地方,或“产”这样的作用的所在地。

⑧与此一样,把“益”之卦解释为是从“时间”运行的角度表现世界一般的生长收藏规律的东西之一,是通行本《易经》益卦的彖传“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本篇第六章第十二行的益卦上九爻辞的引用文可以把握为,“君子”为了在现实中作为自己的东西而获得这种意义上的“益”,就必须“立心有恒”,结果表明是赋予这个卦以儒教的伦理的政治的意义。

第二十行上

经文A 益。授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象]①也,长[夜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产,道□焉益。益之]②

经文B 益。授〈损〉③者,秋以授冬之时也④,万勿之所□[象]也,长[夜之⑤]所至也。故曰产〈损〉⑥。道穷[焉而产,道□焉益⑦。益之]

第二十行下

经文A 始也吉,亓冬也凶。损之始也凶,亓冬也吉。损益之道,是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

经文B 始也吉,亓冬也凶⑧。损之始也凶,亓冬也吉⑨。损益之道,是以观天地之变βκ,而君者之事已βλ。

①两个缺字,虽能看见各自的左半边,遗憾的是,辨认不出是什么字。后一字好像是“象”字。

②“[焉而产,道□焉益。益之]”是在影印件中的八、九个缺字。影印件第九行上的中间部分有“焉而产,道□焉益。益之”九字,这九个字好像本来应该在这里。因此,移到此处以补缺字。再是“益。益”,正确的作“益 ”,“益”字后面应该有重文符号“ ”,影印件缺重文符号。考虑到上下文补重文符号“ ”。

③“授”,因成对的上文有“益之为卦也”,所以从文理考虑,必须是“损”字。可能是因字形相似,在抄写时发生的错误。

④“授〈损〉者,秋以授冬之时”是说,“损”卦的内容,是比如给凉爽的秋天增加冬时的寒冷。

⑤“[夜之]”是二个缺字。据成对的上文有“长日之所至也”补“夜之”。“长[夜之]所至也”,可能是与《吕氏春秋?仲冬纪》“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的“日短至”相同的内容。《淮南子?时则》和《礼记?月令》也有与《吕氏春秋》大体相同的内容。

⑥“产”,从文理来判断,可能是“损”的错字。与本书本章的这部分相同,把“损”卦解释为是从“时间”运行的角度表现世界一般的生长收藏规律的东西之一的,是通行本损卦之彖传“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本篇第五章第十一行的损卦六三爻辞的引用文,具有这样的意义,即为了使世界像“万勿润。……而万物成”这样顺利地运行,就应该有目的有意识地使构成其二元性原理的“天”与“地”、“男”与“女”相合一。这与第八章将“损益之卦”把握为从时间运行的角度表现世界一般生长收藏规律,大体上是一致的。

韩仲民《帛书〈系辞〉浅说——兼论易传的编纂》认为,关于本篇“损益”的解释,接近通行本《易经》杂卦传的“损益,盛衰之始也。”但是,在讲“损益”的循环这点上,则无宁说接近通行本《易经》序卦传的“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 ”。

⑦“道穷焉而产,道□焉益。”一定是说明“损益”之循环或者是相互构成因果的构造的句子。这里的意思可能是说,“损”之道穷则“产”,“损”之道极则“益”。因而,“道后面的缺字大概能补入“极”或“冬”(参照下文)。可是,在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有与此相类似的思想——“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帛书《周易》系辞篇却作“易冬(终)则变, (通)则久。”顺便提一下,关于这部分,《经典释文》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本作易穷则变,通则久”,这“一本”显然是接近帛书《周易》系辞篇的。

⑧“冬”是“终”的简划字或假借字,《马王堆帛书》中在“终”的意义上频繁地使用。“亓冬也凶”,可能与“益”卦尚(上)九以“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六十四卦》影印件)结束有关系。

⑨“亓冬也吉”,也许与“损”卦尚(上)九以“弗损益之,无[咎]。贞吉。有攸往,得仆无家”(《六十四卦》影印件)结束有关系。

βκ“损益之道,是以观天地之变”,意思是说,根据损益之卦中的道,可以观天地的变

化。与此相类,将“损益”之卦与“天地”的存在状态直接结合起来的文章是,通行本《易经》益卦之彖传“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本书《要》篇第五章第十一行“天地困,万勿润。……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亓友。言至一也。]”(损卦六三爻辞)。

βλ“君者之事”是与上引《淮南子》人间篇“王者之事”相当的句子。“已”在此作为语气词,而动词之意也许是《广雅?释诂》的“已,讫也。”通行本《易经》损卦初九爻辞有“已事遄往,无咎。酌损之。”(《六十四卦》影印件作“已事端往,无咎。酌损之。”)“王者之事”好像可以看成是根据这“已事”而写的。

第二十一行上

经文A 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 。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①]

经文B 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 ②。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③,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

第二十一行下

经文A 地之④也。此胃易道。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

经文B 地之□也⑤。此胃易道。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⑥。故为之以阴阳⑦。又地道

①“[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是影印件中的八、九个缺字。影印件第十行上中间部分有“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九字,这九字本来应该在这里。

②“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 ”的意思,好像与《说苑》敬慎篇“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和《孔子家语》六本篇“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之。故能成其满”大体上相当。

③“不时不宿,不日不月”是没有观察时、宿、日、月的意思。“宿”,《说文解字》有“宿,止也。从宀 声。 、古文夙。”在此是星宿之意(据文教大学工藤元男氏的指教)。“时宿”相当于下文“日月生辰”之“生辰”。“不日不月”《诗经?君子于役》有“君子于役,不日不月”,郑笺注曰“行役反无日月”,不过本篇的场合好像与此无关。

④这部分,“地之”之下夺一字,可能是“顺于天地之□也”这样的句子。“地”或者也许是“施”的假借字。

⑤“[顺于天]地之□也”前后的意思是说,如果推测《易》之损益之卦的话,即使实际上不观察时宿,日月,也能完全顺于“天地之□”。再者,如果“地”是“施”的假借字的话,请参照上述所引的通行本《易经》益卦之彖传“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和《荀子?大略》“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⑥“生”是“星”的简划字或假借字。这句的意思是说,包含于《易》中的“天道”的真正情形,即使观察“日月”、“生辰”这样的个别具体而多样的现象,也是不能把握的。“地道”以下也仿此。

⑦“故为之以阴阳”是说,为了把握《易》中的“天道”,不是通过观察“日月生辰”这样个别具体多样的现象,而是通过洞察作为“天道”基本原理的“阴阳”为好。

另外,像本书《要》篇这部分“易又天道焉,……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故要之以上下”那样,从《易》中抽出“天道、地道、人道”的基本原理,又把它作为是与“阴阳、柔刚、上下”等同一的文章,请参照通行本《易经》说卦传第二节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帛书《周易》《易之义》篇也具有后者,作“[圣人之作易,以顺生命之理。是以位]天之道,曰阴与阳。位地之道,曰柔与刚。位人之道,曰仁与义。”但是,《说卦传》《易之义》篇“人之道”之“仁义”与本篇这部分的“上下”不一致。

第二十二行上

经文A 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

经文B 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①。故律之以柔刚②。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③

第二十二行下

经文A 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

经文B 之以上下④。又四时之变焉⑤,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⑥。故易之为书也⑦,一类不足以亟⑧

①根据这里的内容来看,“水火金木土”“五行”,是作为个别具体多样的现象来理解的,不是作为构成《易》的“地道”的基本原理来理解的,或者至少是不被重视的。

②“律”《尔雅?释诂》有“律,法也”,在这里是基本原理之意。

“易又天道焉,……又地道焉,……又人道焉,……”是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重复表达。

③“要”《释名》释形体有“要,约也。在体之中,约结而小也。”仍是基本原理之意。本篇的《要》这样的篇题,大概就是在作为“天道、地道、人道”等的“要”的“易”(详细地说是“阴阳、柔刚、上下”)这样的意义上,而取自这里的。本篇第七章第十四行上的“要”,也可看作同这里的“要”大体意思相同。

④就“天”“地”而接着叙述,列举了“父子、君臣、夫妇、上下”的《易》的文章,请参照通行本《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⑤在上文讲“易又天道焉,……又地道焉,……又人道焉,……”穷尽了世界所有领域的“道”,特别是下文“君道”的场合,在文气上也在其前边结束了。与此相比,这“又四时之变焉”与下文的“又君道焉”,不免有点不整合的感觉。举出作为包含于《易》中之“道”的这“四时之变”与“君道”,大概是最新追加的《易》的解释,正因为如此,这才在抄写的前汉初期成了格外被重视的“道”。

⑥以上出现的“阴阳、柔刚、上下、八卦”全用的是《易》的术语,表示的是其最基本的原理。作者想要讲的是,人通过研究这些基本原理,能把握包含于《易》中的世界的“天道、地道、人道、四时之变”,进而通过它能在世界中生存、得到幸福。

⑦“易之为书也”这样的表达,通行本《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二例,第八章一例,合计共出现三例。

⑧“亟”是“极”的简划字或假借字。所谓“一类”,是指上文的“天道”“地道”“人道”“四时之变”等。

第二十三行上

经文A 之,变以备亓请者也。故胃之易。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

不足以堇之①。而诗书礼

经文B 之,变以备亓请者也②。故胃之易③。又君道焉④,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⑤五正之事不足以堇之⑥。而诗书礼

第二十三行下

经文A 乐,不[读]百扁,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 一求之。所胃

经文B 乐⑦,不[读]⑧百扁,难以致之⑨。不问于古法βκ,不可顺以辞令βλ,不可求以志善。能者 一求之βμ。所胃

①“堇”,因只能看到它的右半部分,所以也许是别的字。是“堇”字的话,《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的第五十二章和第六章使用过,通行本都作“勤”。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一九八○年三月,文物出版社)第六章“释文”的注释[一四]认为“堇”“勤”是“尽”的意思。可能是“尽”的假借字。

②“请”是“情”的假借字。是《马王堆帛书》里常见的训解。它的意思是说,“变”的结果产生的“天道、地道、人道、四时之变”的世界所有的多样的事物和现象。

③从“变以备亓请者也。故胃之易”来看,在成为古老问题的《易》的三个名义内,作者不是采用“易简”和“不易”者,而是采用“变易”者,这可能也是本来的《易》的名义。

④“君道”这样的词语,通行本《易经》复卦上六之彖传有“迷复之凶,反君道也。”《易经》之外,散见于《孟子》《荀子》《商君书》《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另外,像本书《要》篇这部分一样,将“天道”“地道”“人道”等并列的例子,有《荀子?儒效》“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这好像是最古的。再就是,在帛书《周易》里“君道”受到重视,像《昭力》篇“昭力问曰,易又卿夫〈大〉夫之义乎。子曰,……●昭力问曰,易又国君之义乎。子曰……●昭力问先生曰,君卿夫〈大〉夫之事,既已闻之矣。□或又乎。子曰,……”那样,从孔子与弟子昭力之间的问答也就明白《易》里有没有“国君之义”“卿大夫之义”了。

⑤“五官”,《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六府”,《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五官六府”出自《墨子》节葬下篇,孙诒让《墨子间诂》认为,这不是天子、诸侯之制,是卿大夫之制,可能是古殷周侯国之制变化传承至战国时代的。

⑥“五正”,《管子?禁藏》有“发五正”,尹知章注曰“正,五官正也。”用“五官六府”与“五正”这样的词语欲表示的,可能是统治、行政所必要的详细周到的实际性的知识和技术。并且,在作者看来,用它们到底不能完全把握“君道”的全部。

⑦“诗书礼乐”,请参照本书《易之义》篇“……顺成知,毋过数而务柔和。易曰,或从事,无成,又(有)冬(佟)。子曰,言诗书之胃(谓)也。君子笱(苟)得亓冬,可必可尽也。”对“诗书”的“从事”,即使结局上不能完成,但如能完成所规定的内容的话,那么亦可必可尽世界的诸事物和现象,像这样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根据《荀子》的思想)。“而诗书礼乐”以下,可能不只是作为求“君道”,而且是作为求包括上文出现的“天道、地道、人道、四时之变、君道”共计五“道”的全部而言的。

⑧“不”之下缺一字,补“读”字。“过”和“至”“满”“盈”等字补进去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但是,本书《要》篇第七章第十四行上曾说《尚书》是“杂”、是“多勿(物)”,再者,“诗书礼乐,不(读)百扁,难以致之”,好像是与下文“能者 一求之。所胃得一而君毕者,此之胃

也”叙述相反对内容的句子,根据这些理由,抓住文理,试补“读”字。“扁”是“篇”的简划字或假借字。《墨子?贵义》有“子墨子曰,昔者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夕见漆(七)十士。”或者也许是“遍”的简划字或假借字。这种场合,请参照《魏志》董遇传注所引《魏略》的“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 。言读书百 ,而义自见。”

⑨这部分的“诗书礼乐”与“易”的关系,达到后来《汉书?艺文志》整理的“六艺之文,乐以和神,……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盖无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而它本身令人好像感到是其中的一个里程碑。

βκ“古法”,可能是指直接包含于《易》中的“古老的”规范、知识、方法等,在这里好像意味着《易》的儒教化的伦理的政治的解释。与本书《要》篇第七章第十四行上的“古之遗言”意思大体相同。参照《汉书?儒林传》“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糁兹也。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

βλ“顺以辞令”,《礼记?冠义》有“顺辞令”这样的句子,两者意思差不多一样。

βμ“能者”可能是指能《易》者,特别是能“古法”者。“ ”是《广韵》“ ,卦兆辞也”之意。“一”,先秦时代主要是道家使用的概念,指根源性的唯一绝对的“道”。作者认为它存在于《易》中。《老子》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受道家“一”的影响的《吕氏春秋?论人篇》有“故知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宏深,不可测也。”同样参照《管子?心术下篇》的“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圣人裁物,不为物使。”“能者 一求之”,是与上文“诗书礼乐,不[读]百扁,难以致之”正相反的求“道”方法。

第二十四行上

经文A 得一而君毕者,此之胃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要 千六百册八。①经文B 得一而君毕者②,此之胃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③。要 千六百册八④。

①“要”字之前,有一字之空白。

②“得一”出自《老子》第三十九章,是把握根源性的唯一绝对的“道”之意。“君”是“群”的简划字或假借字,是“一”的反义词。“君(群)毕”,是指对根源性的“一”以外的众多东西,要像用网来覆盖它一样来把握它,在这种意义上,可能是后来“万毕”一词(《隋书?经籍志》有《淮南万毕经》一卷。参照方以智《通雅》卷三之释诂)的前身。请参照《庄子》天地篇“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天下篇“寂寞无形,变化无常。……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吕氏春秋》执一篇“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③“得失”,通行本《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有“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帛书《周易?系辞篇》作“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马〈象〉也。”)第三章有“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帛书《周易?系辞篇》作“吉凶也者,言亓失得也。”)因此,与“吉凶”大体同义。这样的话,“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一句,可以说是与上文第十九行上的“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是相呼应的。

④“要”表示本篇的篇名。“千六百册八”表示本篇合计的字数。

(续完)

作者: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

译者:山东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林忠军

马王堆汉墓帛书.系辞

馬王堆漢墓帛書.繫辭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見〔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理得而成位乎其中。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象也。悔吝也者,憂虞之象也。通變化也者,進退之象也。剛柔也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爻之始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彖者,言如象者也。爻者,言如變者也。吉凶也者,言其失得也。悔吝也者,言如小疵也。無咎也者,言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極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寺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分,振無咎存乎謀。是故封有大小,辭有險易。辭者,各指其所之也。 《易》與天地順,故能論天下之道,仰以觀于天文,頫以觀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觀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校,故不回。知周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係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智,百姓日用而弗知也。故君子之道鮮。聖者仁勇,鼓萬物而不與眾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誠德,生之謂象,成象之謂乾,爻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夫乾,其靜也圈,其動也榣,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斂,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合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乎,夫《易》,聖人之所祟德而廣業。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易》行乎其中。誠生〔存存?〕,道義之門。

《周易略例·明象》原文、注释、译文及主题分析

《周易略例·明象》原文、注释、译文及主题分析 作者简介 王弼(226-249),字辅嗣,曾任尚书郎,魏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等作品。王弼建立了完备的玄学体系,对后世思想史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略例》共包括《明彖》(tuàn)、《明爻(yáo)通变》、《明卦适变通爻》、《辨位》、《略例下》、《卦略》以及《明象》等七篇短文,对《周易》的编纂体例、卦爻结构及其思想内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义理派的新易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文及注释(一) 夫象者1,出意者也2;言者,明象者也3。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4。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5。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quán)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6。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7。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8。

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9。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kūn)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qián)乃为马10?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11。 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1.象:卦象;物象,表象。《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zé),而 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赜:深奥,奥妙,玄理。物宜:义理,道理,规律。 2.意:同后文的“义”,指物宜,义理,即由卦象或任何物象所蕴含的意义,也 是“象”和“言”的本原。出:同下文的“生”:显现,开始,产生。《说文·生部》:“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3.言:指卦辞或爻辞,泛指语言。 4.观:指示,呈现,体察,体悟。观象: 体察“言”中所显示的“象”。观意: 体悟“象”中所显示的“意”。 5.忘:忽略,不执著。 6.蹄:兔网,捕兔的工具。筌:捕鱼的竹器。之《庄子·外物》:“荃者,所以 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7.邢璹(xíng shú)曰:“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 这里对言、象、意作了明确的区分,虽然“象”是由“意”所生,但“象” 并不是“意”;虽“言”是由“象”所生,但“言”并不是“象”。 8.情伪:虚实,情实,真相。此句语出《易传·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9.触:接触,逢,抵。类:指犬的相似,引申为同类的事物。徵:信,验。

周易启蒙

学《周易·启蒙》有感 这个学期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选修了《周易·启蒙》,虽然已经上了十周左右的课,但是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周易实在太有意思了。 刚开始,张老师以风水引入周易文化,在中国人的眼里,“风水”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风水”就是以占验方式对宅院、聚落、陵墓等的营建所进行的凶吉预测与设置的一种安排。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原意是选择合适的地方一门大的学问。而风水就来自周易,接着老师就和我们介绍周易的起源。一听《周易》的源头就知道他的博大精深了。《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周文王演周易,其背景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斗争。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古都安阳。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周易》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在课堂上,张老师教了我们很多周易的知识。原来《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 -”。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 老师教了我们如何识别卦象后,就教我们解卦象。学解卦象的过程中,真心觉得解卦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趣的事!《周易》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事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显示了《周易》属于形象思维性质的最最原始的本质属性。《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实在的本质,拼凑的形象更会出现无法弥合的代沟,难以体现出客观的逻辑。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画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尽管有它物化的基础和模式,但并不是原原本本的复写或依葫

国学《周易》赏析

国学《周易》赏析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今人对国学的基本看法只在形式上,乃至觉得用文言文的就是国学,对于朴学之类几无任何概念。举例来说,治国学先从经学开始,经,古称六经或六艺,后世经历秦火,几经辗转,乃最终定为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周易》以占筮之书,历秦火而独存,没有被焚禁过,六经之中其他经书及六国史书之类都在焚书坑儒中被焚。 国学所含颇为驳杂,又深奥晦涩。许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研究透彻。区区学生,自是不敢妄比先贤,然偶读《周易》亦有所悟。 《周易》是一部论变法的奇书。《周易》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有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周易》的形象思维之所以能构成应有的体系,在于它不是简单的形象模仿,而是具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在于它表达方式的抽象性和形象本质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的内含是说《周易》的六十四卦画序列、属于以天象为坐标的阴阳动态变化,而不是主观的臆造或杂乱无章的拼凑。 许多人都觉得《周易》就是算命所用,是封建迷信。这主要归功于天桥下和街边的老大爷们。但其实不然。《周易》的确多用于占卜,但并不只是占卜。这里先暂且不论述其占卜是不是封建迷信,亦或是不是准确,这涉及神秘学、神学、哲学、数学和部分量子物理学,要论述清楚十分困难,在下没这个本事,也不想费这个力气,所以现在先来讨论一下《周易》所含的哲学。《周易》包含着许多在今天看来依旧值得学习的哲学理念,很值得学习。 正如同先秦的诸多著作,《周易》也拥有着自己的独特理念。《周易》的中心思想是“变”。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正是《周易》通篇所述。而“易”字的本意就是“变”,而这个“变”便是天地万物之规律。物体是绝对运动,相对静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文王他老人家比那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早得多。当然,有人会用统一物质物理学和牛顿力学来做出辩驳,那些都是浮云,不要在意。《周易》以阴阳为基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为明暗。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以天水山雷风火地泽相喻。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卦两两相叠,演出共六十四卦,以此来推演事物发展。比如说第十一卦“泰”卦,主卦为乾,副卦为坤,主天副地,以为阴阳通顺,自然吉利亨通。而第十二卦“否”卦则是坤为主卦,乾为副卦,阴阳颠倒便是闭塞。而泰卦与否卦相连,正是泰极否至,否极泰来。暗含天地之道 正如鲁迅先生评《红楼梦》时说道:道学家看到“梦”,儒学家看到“淫”,才子佳人看到“情”,革命家看到“排满”。而《周易》也是这样。道学家看到“玄”,儒学家看到“经”,政治家看到“治”,天桥大爷看到“卜”,而我看到了“道”。

周易的流派

《周易》的流派 《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 《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 《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 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 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 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 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

周易古经白话解(下经)

周易古经白话解(下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咸(三十一) 经文: 咸(1):亨,利贞。取女,吉(2)。 初六:咸其拇③。 六二:咸其腓④,凶。居吉。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⑤,往吝。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⑥。 九五:咸其脢⑦,无悔。 上六:咸其辅颊舌⑧。 注释: ①咸:卦名。有感应,交感之意,引申为夫妇之道。 ②取女,吉:娶此女,则吉利。取,娶。 ③咸其拇:脚拇趾感应而动。拇,即脚大指。 ④咸其腓;腿肚子感应而动。腓(fēi),腿肚子。 ⑤咸其股,执其随:大腿感应而动,操执(身体)随之而动。执,操执。股,大腿。 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相法。憧憧,心意不定、往来不绝。尔,你。 ⑦咸其脢:脊背感应则动。脢(m?i),背。 ⑧咸其辅颊舌:(此喻说话时)因感而牙床、面颊、舌头齐动。辅,牙床。颊,面颊。今译: 咸:亨通顺利,宜于守正。娶女,吉。 初六:脚大指感应而动。 六二:腿肚子感应而动,凶。居家不出,吉。 九三:大腿感应而动,(身体)随之而动,前往则困难。 九四:占问吉,悔事消亡。来往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 九五:脊背感应而动,无悔。 上六:(说话时)因感而牙床、面颊、舌头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恒(三十二) 经文: 恒①: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初六:浚恒,贞凶②,无攸利。 九二:悔亡③。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④。 九四:田无禽⑤。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⑥。 上六:振恒⑦,凶。 注释: ①恒:卦名,长久的意思。 ②浚(jùn)恒,贞凶:求之太久,占问则有凶。汉帛《易》之“浚恒”与上六爻“振恒”皆作“夐恒”。夐,古人解作“求”。此正与《象传》:“‘浚恒’之凶。始求深也”相符,由此而考之,“浚”、“振”、“夐”皆以音近通假,故皆可作“求”解。即求之太久,占之则

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周易)》释文

馬王堆漢墓帛書《易經》釋文 釋文根據: 1、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2、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3、于豪亮遺作:《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總334期)。 卦爻辭下附錄: 1、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年8月第2版。(1987年11月第1版。增訂本加入了帛書《易傳》部分內容。) 2、張立文:《帛書周易註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上經 1 鍵:元享<亨>,利貞。 初九:浸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 九四:或在淵,无咎。 九五:龍在天,利見大人。 尚九:抗龍有悔。 迵九:見群龍无首,吉。 2 川: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亡朋,安貞吉。 初六:禮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六三:合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六五:黃常,元吉。

尚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迵六:利永貞。 3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律<建>侯。 初九:半遠,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壇如,乘馬煩如,非寇閩厚,[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毋華,唯人<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 六四:乘馬[煩]如,求閩厚,往吉,无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尚六:乘馬煩如,汲血連如。 4 [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再參,即不吉。利貞。初六:廢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已往閵。 九二:枹蒙,吉;入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无攸利。 [六四:困]蒙,閵。 六五:童蒙,吉。 尚九:擊蒙,不利為寇,利所寇。 5 襦:有復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襦于茭,利用恆,无咎。 九二:襦于沙,少有言,冬吉。 [九]三:襦于泥,致寇至。 六四:襦于血,出自穴。 六<九>五:襦于酒食,貞吉。 尚六:人<入>于穴,有不楚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6 訟:有復洫寧,克<中>吉,冬凶,利用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少有言,冬吉。

道解《周易》

道解《周易》 大道至简,玩索而有得。 如果您相信《道德经》,那么就按照它里面说的去玩(修行),如果您喜爱《易经》,那就静下心来玩玩(阴阳八卦)。玩是开心地实践!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全然地投入!会玩是一种修行,玩能玩出“禅定”。您只有在玩时,你才能心无旁骛,体验到什么是“活在当下”! 玩能玩出真知,玩可以玩出超越。经典等着我们去陪她玩,需要我们不断修改,不断超越,不需要我们的迷信它。它的思想恰恰鼓励我们“与时偕行”,“与时俱进”!正如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导弹,不还是从“爆竹”玩出来的么?正如功能不断增加的手机,不还是从“大哥大”玩出来的么? 《周易》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起源,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活水。 不懂《易经》就不能全面真实地读懂中华文化。 从而“触类旁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文化是包含万有的智慧源泉,是能让你彻悟的“万经之王”。里面拥有无比灿烂的大千世界,只是喜欢她的你现在还没有找到一扇打开它的门!终有一日,你打开那扇门时,

会在打开们的刹那,被她那里面“无所不有”的风景所倾倒,被他那“无比玄奥”又"如此简约"的至理所折服··· “玩懂”《易经》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祖根,才可以对整个人类文明,乃至自然大道“一览众山小”。 让我们一起通过“玩”——继承中华文明“最本源”的能量,探索里面包含万有的奥秘(像二进制的发现一样),并激发出其中巨大潜能,不断“创新进取”自强不息!我们可以相信,将来我们可以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大家不会玩“法”,不会玩,就没有一个能够创新超越的,要知道世上没有一个法是究竟完美的(只抬头仰望圣贤的垂怜,而不踏踏实实地修行实践),人们只顾眼前得失,往往舍本逐末——“以术御道”而非“以道御术”。渐渐的,佛法、道法当然要衰微了!道法需要我们不断“继承发扬”,最起码,要有人敢于“正本清源”吧!(这一点当今净空老法师行的最殊胜)。 继承——心诚即可,很多人会做。发扬——却需要智勇双全,

十句话读懂易经

十句话读懂易经 《易经》是中国第一经,它是群经之首、也是群经之始。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源出来,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句话:易经是什么?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郑博士解析: 1、严格说来《易经》和《易传》构成了《周易》;而《周易》、《连山》、《归藏》又构成了《三易》。《连山》是夏代的易学,《归藏》是殷代的易学,《周易》是周代的易学。可惜,《连山》、《归藏》已失传。 2、《易经》又称本经,简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三千年前。《易经》由卦辞及爻辞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而《易传》有十翼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易传》成书于春秋至战国中期,是对易经的注释和发挥。 3、史学界认为《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著爻辞,孔子撰《易传》。 第二句话:易经的核心是什么? 易经的核心就是著名的“三易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郑博士解析: 1、简易: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再复杂再深奥,一旦人类的智慧达到,就可以把它们转换成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问题。 2、变易:是指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发展着,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如果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3、不易:是指在宇宙间万物皆变的前提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即是说万物皆变的规律是永远不变的。

关于马王堆帛书的欣赏

关于马王堆帛书的欣赏 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称“帛书”,也就是写在帛上的文字。帛是一种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帛书的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帛书的艺术充分展示了对文字艺术的追求。 1、帛书 其中,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共有28种,计十二万余字,均破损严重。依《汉书·艺文志》分类,六艺类的有《周易》、《丧服图》、《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诸子类的有《老子》甲本、《九主图》、《皇帝书》和《老子》乙本;兵书类有《刑德》甲、乙、丙3种;数术类有《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和《相马经》,其中《五星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书;方术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图》、《养生图》、《杂疗方》、《导引图》,其中《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医书,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也能堪称“百科全书”了。 2、帛书的书法艺术 帛书的书法艺术,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其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

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被书界称为“马王堆体”。在马王堆帛书中,多以隶书笔意书写篆书的字体。其基本保持篆书的字体结构,但较篆书为灵活。其书写时代大多在秦始皇廿五年之后,可以说反映了当时书写字体从篆书转为隶书的情形。马王堆帛书中亦有用古隶书写的文献,比如《刑德》《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及《阴阳五行》乙篇等等。时代大约在汉初。然而马王堆帛书中亦已经出现用汉隶抄写的书籍。这表明隶书的规范化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完成。 3、帛书的价值 关于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重要学术价值,又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如《老子》甲乙写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今本次序相反,其中的佚文是研究儒家学说和汉初思想的宝贵资料;另一部类似《战国策》的帛书,约六成不见于《战国策》,现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为研究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斗争的重要史料。马王堆帛书是汉代简帛文献最具重要意义的发现。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释文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本) 甲本《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 (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 (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 (损)之【而益,益】之而 (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 (冲),其用不 (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 。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 (歙) (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

《周易》打印版

第三讲:周易 一、《周易》简介 (一)“易”与“经”的含义 “经”就是道就是理,天地的大道理,人生的大道理。阐明天理、人道的书,称作“经”。“经”是最神圣的典籍与权威性的著作。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据说《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二书均已亡失,唯剩《周易》流传下来。郑玄:“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他认为《周易》为周代的《易经》。即周朝的卜筮之书。 《易纬》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二)《周易》一书的结构 《周易》包括“本文”与“解说”两部分。 “本文”部分称为“经”,由64卦的卦象、64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组成。其中,《上经》30卦,《下经》34卦。 “解说”部分称为“传”,是记载后人对卦、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共有十篇,称作“十翼” 1. 《易经》 64卦指的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2.《易传》 《易传》是最早的一部解释《易经》的书。一般认为《易传》由战国时代的儒家所作。《汉书·艺文志》认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说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

“十翼” 《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 《说卦》《序卦》《杂卦》《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系辞传》上、下两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 (三)《周易》的传承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又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自序》)孔子曾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然后传述《易》,儒家将《易经》冠为六经之首。 西汉《易》学衍化出孟喜、京房、施仇、费直、梁丘贺等不同派别,后汉郑玄、特别注重卦的形象与数字。 三国曹魏时的王弼一反汉代《易》家的学说,扫除象数,专言义理。 唐初孔颖达为王弼《周易注》作疏。李鼎祚的《周易集解》。 宋朝时期,程颐的《程氏易传》与朱熹的《周易本义》。 明代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 清代则致力于汉易的复元,在汉学盛行之前有王夫之的《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 近代则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 我们今天对《周易》的了解可看刘师培的《经学教科书》,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中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有绝对权威的]。”

周易下经姤卦四十四

《周易·下经》姤卦四十四-国学教育论文 《周易·下经》姤卦四十四 文/张哲珲 背景资料:巽为风,乾为天,风行天下,无物不遇,为姤,意外相遇,本卦一阴爻周旋在五阳爻之间,疑此女不守贞节,而且身体强壮,相遇不可娶其为妻。但也不一定都恶劣,刚遇到中正的柔,刚柔相济,才能使其抱负大于天下。 姤卦名,象征相遇,女遇男交互为婚姻。 上一卦夬卦众阳爻驱逐了阴爻,这个阴爻被驱逐后又遇到了新的阳爻,序卦传中说: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雨也。姤卦的卦画是下面一个阴爻,上面五个阳爻,与姤卦的排序正好相反,从卦象上分析,姤卦下面的一个阴爻代表阴气的始生,上面的五个阳爻代表阳气尚处于强盛时期。姤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代表节气为夏至。六爻代表芒种至小暑的三十余天。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姤卦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巽为风,天下刮起了风便是姤卦的卦象。风无孔不入,“姤”为“遘”字,指的是没有约定的不期而遇。 姤卦的上卦乾代表老男人,下卦的巽代表成熟的女性。老人娶少妇在《周易》中认为是一件好事情,但此处的老人所相遇相合的却是一位成熟、强壮的女性,所以就会对来人不利了。 卦辞:姤,女壮勿用取女。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天与地交合,使万物得以生长繁盛。品,各种,各类,咸,都;章,通。 经文意思是:姤卦,女子强壮,不要娶这个女子为妻。彖辞意思是:姤,

就是相遇的意思,阴柔相遇阳刚。不要娶这个女子,因为娶强壮的女子不会相处长久。天与地的阴阳之气相遇,天下万物才能生长繁衍。阳刚如果遇到居中守正的阴柔,那么天下化育之道就可以盛行了。姤卦的时势意义太大了! 象辞意思是:天下有风就是姤卦的卦象。君子从卦象中受到启示,发布命令,传告四方。在卦辞中,对人们提出的忠告是:“女壮,勿用取女。”这里的女壮指的是女人身体强壮,因为在上古及中古时代,女人身体强壮是一种美。这里的强壮指的是性欲强烈。古人将性欲强烈的女人称为“淫妇”,认为谁娶了这样的女人便会倒霉。所以卦辞中才会说,不要娶性欲强烈的女人为妻。彖辞中虽然也不赞同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但却将姤卦的内涵进行了引申,赞扬了阴阳交合的伟大,说明了阴阳交合才能产生万物这一道理。由此可见《周易》中可以通过卦画与卦象引申出许多道理,并不拘泥于一事一物。对君王提出了关于治理天下的忠告。也就是说要让自己的命令像风一样传遍四方,不能只局限在城内。让普天下的百姓都要加强普法教育,让百姓知法守法。 初六:系于金棿,贞吉。有攸往,见凶,象曰:系于金棿,柔道牵也。 金棿,金属制的制动器,即车闸。经文意思是:坚守正道,可获吉祥。会遇到凶险,母猪还要挣扎行动。象辞意思是:阴柔受到阳刚的牵制。初六就好比一个单身女子来到了光棍村,结果被一男子抢到了自己的家中,成为这名男子的妻子,每天从事纺线工作。在远古时期有抢婚的风俗,所以这种事情不属于违法。“系于金棿”则既表明阴柔被阳刚所牵制,当时就是这一种婚姻形式,这位被抢的女子,只能守妇道,做好妻子才会吉祥。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象曰:包有鱼,义不及宾也。 包,通“疱”,即厨房。经文意思是:厨房里有鱼,没有灾难,不利于招

《易经》中的经典语句

《易经》中的经典语句 《易经 》中的经典名句 中国有史以来,有过诸多的经典传世之作,可惜我读的太 少了。《易经》作为中华经典传世之名著,对中国的哲学、文学 、政治、法律、天文、历法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与品 读。现摘录部分名言,重温先哲们那丰富而深刻、极富哲理性的思想。 一、上九,亢龙有悔。 译文:上九天,龙飞的过高,必将造成后悔之事。 点评:古人都知道做事有度,也许正是中国人中庸思想的渊源吧。 二、《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 天道的特点是永远不停的运动变化, 谁也不能阻挡, 君子要效法天道, 自立自强,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点评: 顺势而为, 积极进取。 这是我们民族香火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支柱。 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地的气势厚实温顺,君子应效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来包容万物。 点 评:心胸宽广。 四、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坤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译 文:身居高位而不骄傲,屈居人下而不忧愁。所以说自强不息而又随时反省,虽 面临危险而无灾祸。 点评:不骄不馁。 五、同声以相应,同气以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 类也。 译文: 同样的声调能产生共鸣, 同样的气息能相互吸引。 水往低温的地方流, 火往干燥的地方烧,云随龙而出,风从虎而现,说明天下万物都是亲附同类的。 点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六、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 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 通过讨论来明辩事理, 用宽厚的态度处事, 运用仁义来行事。 点评:教我们做人做事。 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缺。 译文:长期做好事的家庭,福址定会传到后代;长期不会好事的家庭,祸害 一定会害及子孙后代。
1/8

马王堆帛书_物则有形_图初探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残片中,有一幅残存大半而比较特殊的帛图(封二),尺寸不大,约幅宽24、幅长20厘米,与另一幅残存的“九主图”大小差不多。可能是因其归属不太清楚,故原帛书整理小组已整理发表的《马王堆汉墓帛书》[1]中没有介绍,就是有关马王堆帛书的综述材料[2]中也没提起过,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3]中,才有该图的目录。这个目录当时是按照考古报告的要求,将马王堆帛书的所有内容,包括所有残片进行编目的结果。鉴于这幅帛图的性质还不太清楚,故当时仅采取古书定名的惯例,直接选取帛图上残存文字中开头的几个字,将其定名为“物则有形”图,至于具体内容,一直没展开讨论。今通过对上博楚竹书《恒先》篇和帛书《黄帝书》的研读,略有所得,故不揣浅陋,略加考释,以求正于大家。 这幅帛图分三层布局,最外一层是朱绘方框,在方框内侧题有文字。第二层是用青色绘的圆圈,在圆圈外侧题有文字。第三层是在圆圈的正中,用墨书文字组成一个如云气一样回环的圆,文字是从圆心开始向外旋转书写,其形状与帛书《天文气象杂占》中所绘日晕、月晕 之类的云气图有些类似,具有明显的图式意味。这些文字虽然残缺了左侧的一部分,但残存的中间和右侧文字基本可读。我们先释读残存文字,再来讨论图式的特殊涵义。 11圆圈正中旋转书写的文字: 应于淦,行于□,心之李也。□淦无□,□无不行淦。至而应和,非有入也。蔡 解而忘,非有外也。 在这个圆圈的北面单写了一个“淦”字、南面残存“应”字的一半,东面似是一个“无”字,按理西面也应有一个字,很可惜,这块拼上去的残片上没有,但根据这段回旋状文字来推断,西面所缺之字或许应该是“行”字。如果可以这样推断的话,那这位于四方的几个字也许正好是理解这段文字的依据之一。 “淦”在汉语中是一个义项很单一的字,即水名或地名,用在这里,显然既不是水名也不是地名,应该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中有“淦池”一词,为星宿的专名,而且也不简称为“淦”。因此,疑“淦”读为“ ”,古音中“淦”是见母侵部字,“ ”是见母元部字,语音相近而可通假。“ ”当为“恒 ”之“ ”。帛书《黄帝书?十大经?行守》开篇就 马王堆帛书“物则有形”图初探 陈松长(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 ?82?

《道德经》马王堆汉墓帛手册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道德经》全文 -----【道经】-----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以观其眇也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也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除玄监能无疵乎 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1)第十一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己身以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14)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15)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