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法治周末记者咼欣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二儿子王岩很想为父亲写一本书,为父亲尽一份孝心。同时,因王近山作为热播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而为人们所关注,王岩也想借此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书写完后,王岩颇费斟酌地给书起了一个名字:铸魂。

这本名为《铸魂》的半回忆录、半传记小说,在2014年11

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王岩用笔名“石尚山”,将这本近百万字的作品,当作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献礼。

书中,王岩再现了王近山在战场上的经典战例和战场奇迹。同时,首次正面讲述了王近山与韩岫岩的战地浪漫曲,真实记录了二人的婚变过程以及王近山被下放农场后的经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有责任站出来澄清对于父亲的误读曲

解,也想更正一些对父亲伤害性的,甚至是污蔑的不实言词。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份迟到的交代。”近日,在接受《法治周末》独家专访时,王岩和王近山的小女儿王珍珍代表家人,表达了这样的态度。

用16年,重拾父亲的一生1998年的初春,81岁的韩岫岩带着儿女孙辈到八宝山公墓为王近山祭扫,纪念王近山逝世20周年。

王近山于1978年5月10日病逝于南京,终年63岁

当时正忙于拨乱反正的邓小平直电南京军区,要求由他亲自审定关于王近山的悼词,并将“副参谋长”改为“军区顾问”。中央军委随即补发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南京军区破格操办了王近山的丧事。

不久,邓小平又亲自交办开国上将宋任穷等同志,将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家中移送北京八宝山公墓国家高级领导同志灵堂安放。

在当日祭扫回家,韩岫岩一直抬头注视着墙上王近山的照片。在王岩的试探下,她说:“我不应该把这个谜和这些故事带走。虽然我和他离婚了,分手了,但是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告诉你们有关我和他的故事。

从那时起,王岩便萌发了真实还原父亲这一生的想法。

家里人也一致认为:王岩是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

1968年,19岁的王岩穿上军装,赴南京入伍,成为王近山儿女中的第一位军人。那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王岩”。次年,王近山从他下放的农场调回南京军区,父子在南京重逢。

我的父亲王近山作者王媛媛

我的父亲王近山(王媛媛) 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许多战斗情节取材于开国中将王近山:抗战时期,他指挥部队全歼日本战地参观团,打了个十分漂亮的伏击战,此战被列入了美国西点军校的战例课;解放战争时期,他和他的英雄部队活捉了蒋介石嫡系部队中的两位中将司令官——黄维和康泽;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身为三兵团代司令员,指挥5个军(包括朝鲜人民军两个军),参加了闻名世界的“上甘岭”战役…… 王媛媛是王近山将军的第六个孩子,她出生不久即被王近山“送”给了自己鞍前马后的司机,这样,王媛媛就有了两个“司”字辈的爸爸:一个司令爸爸,一个司机爸爸。选取其《司令爸爸司机爸爸》一书中与王近山相关的章节,以飨读者。 (一)司令爸爸经历的几次交通车祸 我的司令爸爸王近山,南征北战了几十年,打起仗来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和车。过去他最喜欢的是马,不管走到哪里都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后来部队配备了机械化装备,其中有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汽车,爸爸就改坐汽车了。 司令爸爸在战争年代所经历的几次交通车祸事故,对他来说真的都是很不幸的,不但给他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创伤,而且在他的内心也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第一次是在1947年的初春,国民党集中兵力分别占领了济南、延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了战略防御之后,开始调动刘邓大军在中原一带举行大反攻。司令爸爸当时是二野六纵司令员,在挺进大别山的初期,我军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架势已经拉开,整个战役的部署已经安排妥当,不幸的事情却发生了。 那天,就在去往前沿阵地的途中,敌人的炮弹不断在冰雪崎岖的山路中轰炸。战事紧、任务急,暴脾气的司令爸爸一上汽车就催促着司机:“快!快开!快开!”这是他的一贯作风,打起仗来威严、霸道,而且是要冲到战场上的第一线指挥作战。 可越是这样,司机越紧张,一脚不慎,汽车翻进了山沟。爸爸被人从车里抬了出来,他的大腿粉碎性骨折。在那段时间里,爸爸的腿打上了石膏,只好老老实实地躺在医院里,由我的妈妈韩岫岩看护着,在后方休养。战争刚刚拉开序幕,自己就“光荣”负伤,爸爸心急如焚,他哪里躺得住啊,简直就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猛虎!可是没办法,伤筋动骨一百天嘛。 据岫岩妈妈说,就像被强行绑架似的,爸爸在医院里躺了还不到一个月,就趁着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前来医院看望他的时候,流着眼泪向首长们说:“我这样躺在这里,还不如死在战场上呢!”老首长太了解他们这位爱将的秉性

75“疯将”王近山在朝鲜战场上的受挫与辉煌

“疯子”战将扬言打到美国去,不料入朝作战,却打了一个大败仗。毛泽东深夜召见王近山:你是个常胜将军,但不能轻敌和骄傲。知耻而后勇,王近山“疯劲”发作,“三调12军”,硬是拿下上甘岭,震撼全世界。多年后,他面对电影《上甘岭》,却泪流满面…… 王近山扬言:我们迟早要把帝国主义消灭,还要打到美国去!没过几个月,朝鲜战争爆发,王近山跨过了鸭绿江,真枪真炮地与美国人较起劲来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据说,在1949年年底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时,王近山曾经闹出过一个天大的笑话。当时他率领12军驻进了刚刚解放的重庆,军指挥部设在仓促逃跑的国民党重庆警备司令李根固的公馆里。这李公馆富丽堂皇,没来得及带走的金银细软扔得满地都是。 王近山一脚踏进“李司令”的办公室,电话铃就“叮呤呤”响个不停,他一接起,里面就传来一个“哈罗,请找李小姐”的奶油声音。 王近山一听就火了,吼道:“李小姐嫁人了,现在只有王爷!”说完,他“啪”地就挂上了电话。吼罢,他还不解气,又骂了几句。然后,他就挨个房间翻腾着,在金银细软堆里搜罗着,忙得满头大汗。 政委见状,问道:“老王,你要找什么宝贝疙瘩?” 王近山闷声闷气地答一句:“地图!” 很快,“王疯子”在金银窝里翻箱倒柜找地图的消息传到了刘伯承那里。他嘿嘿一笑,召来了“王疯子”,故意问道:“近山,听说你很忙,在李根固家挖地三尺找什么宝贝啊?” “找地图。”王近山笑着说。 “找什么地图呀?”刘伯承问道。 “找印度和缅甸的地图,李根固是重庆的警备司令,没准有这玩意儿。” 刘伯承打断他的话问:“你找印度和缅甸的地图干什么?” 王近山诧异地扬起眉毛,认真地说:“我们打到重庆了,再往南不就要打印度和缅甸了吗?” 刘伯承笑出声了:“近山呀近山,谁告诉你我们要打印度和缅甸了?” “可是,我们迟早要把帝国主义消灭,还要打到美国去呀!”王近山答道。 这事传出后,有人笑着说:“王疯子提起打仗真是愣到家了!还说要打到美国去,还要和美国人干架。嘻嘻,好笑好笑!”

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论袁世凯

xx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xx至二○xx学年度第x学期) 论文题目:我读袁世凯 学生姓名:xxx 学生学号:xxxxxxxxxxx 所在学院:xxxxxxxx 年级专业:xx 级xxxx 专业任课教师:xxxx 完成日期:20xx 年xx 月xx 日

我读袁世凯 (xxx,20xx级xxx专业) 【内容摘要】袁世凯虽有过错,但功劳不可被忘记 【关键词】袁世凯,功劳,过错 所谓“谋国者”既有老成谋国之义,亦有谋国之人的意味。简言之,袁世凯其人,恰与三国时的曹操类似,于治世之能臣,遇乱世则可成为奸雄。而他人生的结局、选择,实则与曹操、刘裕、杨坚等人相仿佛,按照中国传统社会的规律,他的未来也将是拨乱反正、一统中华,稳居一朝太祖的排位。 不过历史没有给他机会,相反却造就了他的悲剧。事实上,同武则天一样,袁世凯死后留给后人的是一座无字碑:将思考留给后人,将功过评说留给后人。即使结局那么不尽如意,也不能一味去指责。穿越去那段历史,又有几人能做成袁世凯?又有几人能做的比他完美? ——导语 袁世凯(1859-9-6—1916-6-6),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故又称袁项城,清末民初的军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统的领袖,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的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 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同样,对于那些坚持着民主、自由、普世价值的自由派知识分子而言,借由同盟会衮衮诸公之口传出的践踏“约法”、肆行独裁的袁大总统的形象,更可爱不起来。 一般来说,政治人物是不可以犯错误的,一件坏事足以一笔勾销一百件好事,而且基本上不会得到原谅。尽管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仅就辛亥革命而言,如果说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是其成功标志的话,那么袁世凯的功劳是谁也比不上的。但是,袁世凯称帝了,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思想,这是不可原谅的,由此他就被贴上了“坏人”的标签而一无是处。 其实,如果说辛亥革命带来了民主的时代潮流的话,那么袁世凯所“逆”的

女儿心中的父亲—生活中真实的王近山

真实的“李云龙”-王近山将军 2010-06-16 19:19:49| 分类:史学类 摘自:新华网 战功赫赫的开国中将王近山,与小姨妹传出绯闻后,坚决同结发妻子韩岫岩离婚,受到严厉处分,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降职到河南省一个条件艰苦的农场任副场长,成为轰动一时的“铡美案”典型。 王近山的婚变,曾轰动全国、震惊中央,可有关这段公案真正的内情却鲜为人知。那么,将军与妻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与小姨妹的绯闻到底是怎么回事?离婚之后他们三人各自的生活命运又会怎样?王近山与韩岫岩的女儿王媛媛,首次向世人揭开了将军离婚的真相,讲述了一段令人嗟叹的婚姻悲剧--如果婚姻中多一些宽容,也许相爱的人就不必分离。 文/王媛媛 看过《亮剑》的人,一定会为李云龙打仗和追求爱情的那股“疯”劲而动容,尤其是他和女护士田雨那惊涛骇浪般的爱情,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殊不知,作为李云龙的原型,我的父亲王近山的情感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母亲就像一只刺猬,深爱着父亲却总在不经意间将他刺得遍体鳞伤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一年后,父亲和母亲结婚了。结婚那天,父亲骑着大红马来到医院,把母亲拉上马就接走了。当时,年轻护士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听说母亲是去结婚的。父亲毫不掩饰对母亲的爱,甚至有些漂亮的仗还是为保护母亲所打。 一次,父亲率部赶去延安,途中忽然听说后勤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其中包括母亲所在的医院。这还得了!父亲立刻率部返回解救,正巧遇上日本鬼子的"战地观摩团"。当时通讯设备落后,请示上级已经来不及了。眼见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父亲果断部署了战斗,就像神兵天降打得小鬼子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一战,不但重创了小鬼子观摩团,也解救了被围的后勤部队和母亲。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父亲却总是带着当军医的母亲出征,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母亲为此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即使怀了孕,也得挺着大肚子跟着东奔西跑,但她从无怨言。 有一次,怀孕的母亲随部队转移爬山,一不留神从山上滚下来,母亲受伤,孩子也不幸流产。为此,父亲心痛极了,发誓再也不让母亲受到伤害。父亲想了个绝妙的方法,为母亲设计了“豪华”的交通工具——一辆骡子拉着的平板车。为了遮风避雨,他又在板车四周搭起了棉布帘子,乍一看,就像农村娶亲用的大花轿呢! 那段时间,母亲就坐着这辆“山寨”版的大花轿,很是“招摇”地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后来,刘伯承元帅在路上碰到了,正要为这如此打眼的“大花轿”发脾气,可一听说里面坐的是“王疯子”的媳妇,说了声“哦,原来是王夫人”,就笑着打马走了。 母亲对父亲,也是爱得死去活来。其实母亲原名叫韩秀兰,就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个“山”字,她便冥思苦想把名字改成了韩岫岩。也真为难她,居然一下改出了两个“山”。可不曾想多年后,母亲竟成为压在父亲头上的“大山”! 1953年初冬,母亲生下了一个女孩儿,也就是我。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父亲给我取名王援援。虽然我已是母亲所生的第六个孩子,但母亲却仍像刚生下第一个孩子那样兴奋,因为我长得特别像大姐苏红。苏红是父母结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却不幸于5岁时生病夭折,是母亲心中最大的痛。 一开始,父亲开心地打量可爱的我,却很快变得心事重重,沉吟良久才尴尬地说:“这个孩子,我已答应送给老朱了!” 原来,在朝鲜战场,父亲的司机朱铁民多次冒死保护父亲,父亲十分感动,便对因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世凯的功与过 【摘要】 袁世凯的政治生涯; 袁世凯各个任上的政绩; 袁世凯的政治谋略与手段; 袁世凯称帝的动机; 对袁世凯的总体评价; 【关键词】袁世凯;称帝;政绩;功与过 【正文】 在历史教材及各类历史参考书中,对袁世凯最多的评价与概括就是“窃国大盗”、“独夫民贼”。但细究历史,不难注意到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袁世凯魂归西天,中间经历了近四年的时间。在这四年时间里,他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作为么他登上政治舞台仅仅因为阿谀奉承和善于钻营吗他仅仅是一个一心想着称帝,而荼毒百姓的“奸雄”么为了了解这些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袁世凯早年的经历如何,其任上的政绩有多少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省南部的项城县,早年跟随其两个叔父混迹于官场中,深谙世故人情后投笔从戎,跟随吴长庆在军中任职。 其后他在就任大总统之前的经历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朝鲜时期 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23岁的他已经认识到这次机遇对于他的重要性。他在给自己的堂兄的家书中写道“弟限于资格,中原难期大用,抵高丽,能握兵权…… 既建功业,不愁朝王之不我用。”足以见其深谋远略与分析预测能力。 袁世凯驻朝期间,几乎成为朝鲜内部的清道夫,曾制止过多次朝鲜内部可能的动乱,并且极力巩固清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他在驻朝鲜期间,就已经表现出了出色的政治能力。 首先,他致力于发展中朝之间的商务。光绪八年,他参与订立了《水陆贸易章程》,从此以后中朝才开始有民间的商业往来。订立章程之后的六年间,华商数量增长超过5倍,关税增加了三倍多,贸易额接近与朝鲜与日本贸易总额的一半。 其次,在其他方面他也有所成绩。1888年他效仿日本,筹议开设了中朝之间的航运,1885年他奏设了凤凰城至汉城的电报线。 政治上,他也积极效仿西方列强的行径,通过对朝鲜举借贷款而攫取政治利益,并且在朝鲜设置了清商租界,通过政治手段为中国商人提供便利。 他效仿西方的行为,一方面说明他的政治谋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已经接受了至少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最后选择称帝与“做旧式的皇帝的美梦”关系不大。 2、回国后 甲午战争开始前,袁世凯逃回国内,并在之后被任命训练新军。

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一个带着中国经历世纪转折点的政治人物,一个有人说他是“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也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无论过去还是当代对袁世凯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袁世凯? 一、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界对袁世凯的三种评价 1、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以个人利害为本位,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说袁世凯以虚 荣为性命,靠谎言和权术进行统治。同时袁世凯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国中极恶 之极恶和最糟糕的统治者”。 2、中科院历史研究员通过对袁世凯的一系列研究,最后给他的评价是“冲击了封建制 度,以卓越的远识将中国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潮流合拍,所以功大于过 矣”。 3、写了大量关于北洋人物著作的郭剑林认为,袁氏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宽松政策,促成 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代新文化大师脱颖而出,他是一个完全可以值 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通过学界对袁世凯的评价可以看出,对袁世凯,学界有“否定论,功过论,和肯定论三种。或许不同的人按照不同的标准或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袁世凯有着不同的 评价。所以我们不能贸然说他们的评论对不对,只能说袁世凯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 人物,学界对于他有任何评价都不足为奇。 二、其次,我谈谈自己如何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作为一个经历时代转角和身披多件衣服的人,他身上有着太多的争议,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先进思想的政治家却逃脱不了帝王专制的诱惑,这是他的悲哀之 处。但是他毕竟为中国的近代化有过很大的贡献,所以也不能一刀切。所以我的评 价方法是,“不论功过,不说好坏,辩证史实,就事论事,只说对错” 1、辩证史实,正确看待:(1)对于袁世凯负面影响的一大事件就是“戊戌告密”,现 代考证袁世凯是在政变发生后为自保才告密的,并非事前告密。但是他毕竟使事 件扩大了。(2)签订二十一条,这上边袁世凯也尽力减轻了中国的损失,并且 没有全部接受。但是,他毕竟让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损害。这两件事是相对争议比 较大的,辩证史实,历史对袁世凯虽然有点冤枉,但他必须对那些事承担主要责 任。 2、一生之明:(1)在朝鲜时强硬抵制日本的侵略企图。(2)参与主导了废除科举, 促进了近代文化的发展。(3)无论是不是真心推动宪政,但毕竟客观推动了中 国政治近代民主化。(4)编练新军促进了中国陆军近代化(5)修建第一条 中国人自己的铁路和建立第一支警察部队(5)推翻清朝,接受共和,并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民主议会选举(6)反对英国独立西藏,维护了中国主权(7)发展 实业 3、一生之失:(1)戊戌政变的扩大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多少都有责任(2)破坏共和, 刺杀宋教仁,严重破坏了民主共和(3)复辟帝制,这一问题上,无论他是不是 被当时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误导,但是他起了决定作用,所以这一问题上无可辩驳三、综述:袁世凯作为一个转过专制与共和的时代拐角的关键人物,他用他开明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和他性格的弱点,他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必须受到后人批评。但我认为无论对他简单肯定还是贸然否定都不是客观评价,不如辨清史实,用两点论就事论事的给他评价,这样或许对袁世凯,对历史都要公正一点。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男主角“李云龙”作战的那股“疯”劲而动容。殊不知,作为“李云龙”原型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这位开国中将曾因故被降为大校,后被逐出军队下放到地方农场,多年后又重返军队,他的最后一任职务定格为正军级――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先后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还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或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前线,王近山都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屡建奇功,所向无敌。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军事科学院出版关于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提了4个字:“一代战将”;江泽民题词:“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杨尚昆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李先念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智勇双全,歼灭日军观战团 和共和国的许多将军一样,王近山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他中等身材、面孔白晰,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极为和善的眼睛,嘴角常常挂着微笑,讲起话来一句一顿,口齿清晰。就是这样一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却有着一个与他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王疯子”。他喜欢骑着高头大马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中谈笑点兵,打起仗来总是身先士卒往前冲,在血火交织的战场上以“王疯子”之名勇冠三军,闻名遐迩。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一二九师刘邓首长之命,率三八六旅第十六团从太行山回师陕北,保卫延安。全团2000多名官兵在王近山的率领下,晓行夜宿,一路西行,很快就来到了太岳根据地边缘的临汾县韩略村一带。前方侦察员报告韩略村村旁的公路上常有日军经过,且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打伏击。王近山当机立断,决定利用韩略村的有利地形和敌人的松懈麻痹,以速战速决的手段,打一个干脆利落的伏击战。 10月24日凌晨,担任伏击作战任务的6个连队借着浓浓的夜色,隐蔽进入了韩略村公路两旁的庄稼地里,迅速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上午8时,由临汾方向传来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紧接着,编有3辆小汽车和13辆卡车的日军车队,满载着日军官兵进入了伏击圈。王近山一声令下,担任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赵焰 2014-03-14 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 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 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 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 2014-03-14 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注:这能解释他急于称帝吗? 2014-03-14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

袁世凯的个人品质坏不坏? 若抛开种种政治纷争,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袁世凯的话,老袁这个人其实还说得过去。 袁世凯出身于耕读官宦世家,几代人聚族而居,这种传统的家庭最重“忠孝”二字(这也是袁世凯的弟弟袁世彤、妹妹袁书贞与他断绝关系的原因),所以袁世凯在借革命党来逼迫清帝退位时也一再以民意为借口,不到关键时候自己不出头,就是为了逃避“逼宫”、“不忠”的骂名。后来为了当总统、当皇帝,袁世凯也都是通过“选举”、“推戴”、“公决”等方式来进行,至少显得在形式和程序上是合理合法的。 在孝道这个问题上,袁世凯也无可指摘。他的嗣母牛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想必这也是袁世凯能得到慈禧太后宠信的原因之一)。另外,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非但事嗣母极孝,对其姐也是极为敬畏。袁世凯的姐姐在年青的时候,未嫁而女婿病死,遂终身不嫁,平日则凛若冰霜,永无笑容,袁世凯尊敬而畏惮之,就算当了大总统后,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后来,薛观澜称袁世凯“守礼甚严,秉性孝悌,私德无亏”,应当不是护人之短的溢美之辞。 在清末民初的时期,大户人家一般都是妻妾成群,袁世凯也不例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腐朽没落、反动至极)。袁世凯一生中有一妻九妾,子女三十二人,这样一个大家庭肯定会很多矛盾,但至少在袁世凯生前,全家人惟他是从,家庭基本维持了和睦的状态(死后姑且不论)。 袁世凯对子女的管教也很严格,他在自己家中设立了私塾,并分为男馆、女馆(男馆由严修指点,女馆也聘请多位才女,如冯国璋之继室周女士),不但子女都要入学,就连年轻的姨太太也要入女馆学习。袁世凯虽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没少责打他的儿子(哪怕是成家后也在所难免),但他对子女还是难免舔犊情深。据袁静雪在晚年所作的《回忆我的父亲袁世凯》一文中说,袁世凯经常和她们讲故事,有时候还故意将银元放在不易找到的地方让她们去找,谁先找到就赏给谁;有时候她们实在找不到,袁世凯就提示她们,最终帮她们找到。 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袁世凯也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多要求门当户对。当时与袁家结亲的多为晚清民初的高官巨户,如长子袁克定娶湖南巡抚吴大澂之女、长女袁伯祯嫁两江总督张人骏之子、五子袁克权娶两江总督端方之女,其他亲家还包括孙宝琦(内阁总理)、陆建章(陕西督军)、张百熙(邮传部尚书)、杨士骧(直隶总督)、薛福成(驻外大使)、荫昌(陆军大臣)、陈启泰(江苏巡抚)、周学熙(财政总长)、那桐(军机大臣)、黎元洪、曹锟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子女结亲这也是袁世凯扩展自己势力的一种方式。 袁世凯待人接物,虽然从来就是喜怒不形于色,但面色和善,双目炯炯,很尊重人也很注意听人说话,所以各方人才奔走其门如过江之鲫。袁世凯的身材并不算高,但多年的军旅生涯所养成的气质让人觉得不怒而威。 阎锡山曾跟人说,他见过袁世凯两次,但最后还是不清楚袁世凯长什么样,因为在接见的时候,阎锡山既敬又畏,不敢直视。袁世凯不管是站着还是坐着,总是挺直腰板,哪怕是坐在沙发上和人谈话,他也直着腰靠着沙发背,从来没有歪斜着,更不会陷进去。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在每次坐下的时候,总是鼻子先发出“嗯”的一声,然后一边摸着胡须,一边慢慢坐下。由于腿比较短,袁世凯坐下后一般是双脚叉开,两腿垂直,仿佛“骑马蹲裆”的姿势,从来也没有跷过二郎腿。 至于袁世凯的饮食起居,基本是常年不变,非常之刻板。他每天的作息一般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起床,6点半早餐(总是一大碗鸡丝汤面),7点下楼办公会客,11点半午饭(菜的花样也大都不变,他最喜欢的清蒸鸭子必不可少);午饭后休息一个小时,下午2点到5点继续办公会客,然后带着家人去中南海各处散散步,晚上7点吃饭,9点归寝,十分有规律。 袁世凯的穿着打扮也很简单,从不讲究,除了上朝时穿朝服袍褂外,在家中一般只穿短装制服(练兵时的习惯)。袁世凯一般不喝酒,只有在过年过节全家聚餐的时候才喝点绍兴酒;烟除了雪茄外,其他如水烟、旱烟、香烟一概不抽,对鸦片烟更是深恶痛绝。

揭秘:开国中将王近山鲜为人知的婚姻传奇

揭秘:开国中将王近山鲜为人知的婚姻传奇 看过《亮剑》的人,一定会为李云龙打仗和追求爱情的那股“疯”劲而动容,尤其是他和女护士田雨那惊涛骇浪般的爱情,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殊不知,作为李云龙的原型,我的父亲王近山的情感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母亲就像一只刺猬,深爱着父亲却总在不经意间将他刺得遍体鳞伤 父亲与母亲的相识,缘于父亲的一次受伤。那是父亲在神头岭战斗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碰巧是母亲负责护理。父亲一眼就看中了漂亮的母亲,母亲对父亲也是一见钟情。一同住院的陈锡联将军,一看两人郎才女貌,便暗中牵线搭桥。 一年后,父亲和母亲结婚了。结婚那天,父亲骑着大红马来到医院,把母亲拉上马就接走了。当时,年轻护士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听说母亲是去结婚的。父亲毫不掩饰对母亲的爱,甚至有些漂亮的仗还是为保护母亲所打。 一次,父亲率部赶去延安,途中忽然听说后勤部队被敌人包围了,其中包括母亲所在的医院。这还得了!父亲立刻率部返回解救,正巧遇上日本鬼子的"战地观摩团"。当时通讯设备落后,请示上级已经来不及了。眼见一块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父亲果断部署了战斗,就像神兵天降打得小鬼子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一战,不但重创了小鬼子观摩团,也解救了被围的后勤部队和母亲。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父亲却总是带着当军医的母亲出征,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母亲为此也吃了不少的苦头,即使怀了孕,也得挺着大肚子跟着东奔西跑,但她从无怨言。

有一次,怀孕的母亲随部队转移爬山,一不留神从山上滚下来,母亲受伤,孩子也不幸流产。为此,父亲心痛极了,发誓再也不让母亲受到伤害。父亲想了个绝妙的方法,为母亲设计了“豪华”的交通工具--一辆骡子拉着的平板车。为了遮风避雨,他又在板车四周搭起了棉布帘子,乍一看,就像农村娶亲用的大花轿呢! 那段时间,母亲就坐着这辆“山寨”版的大花轿,很是“招摇”地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后来,刘伯承元帅在路上碰到了,正要为这如此打眼的“大花轿”发脾气,可一听说里面坐的是“王疯子”的媳妇,说了声“哦,原来是王夫人”,就笑着打马走了。 母亲对父亲,也是爱得死去活来。其实母亲原名叫韩秀兰,就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个“山”字,她便冥思苦想把名字改成了韩岫岩。也真为难她,居然一下改出了两个“山”。可不曾想多年后,母亲竟成为压在父亲头上的“大山”! 1953年初冬,母亲生下了一个女孩儿,也就是我。为了纪念抗美援朝胜利,父亲给我取名王援援。虽然我已是母亲所生的第六个孩子,但母亲却仍像刚生下第一个孩子那样兴奋,因为我长得特别像大姐苏红。苏红是父母结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却不幸于5岁时生病夭折,是母亲心中最大的痛。 一开始,父亲开心地打量可爱的我,却很快变得心事重重,沉吟良久才尴尬地说:“这个孩子,我已答应送给老朱了!” 原来,在朝鲜战场,父亲的司机朱铁民多次冒死保护父亲,父亲十分感动,便对因妻子患肾病没有生育的司机许诺:回国后再生的第一个孩子就送给他。母亲一听惊呆了,满脸喜悦之情顿时消失,继而大发雷霆,坚决不允:“谁让你自作主张把孩子送人啦?她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啊……”父亲咬着牙,一声不吭,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再提起此事。 大家都以为父亲忘记了此事,其实一诺千金的父亲却又怎会忘了自己的承诺?于是,在我两岁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将我交给了司机朱铁民:“孩子给你了,可以让她跟你姓朱,我每月给你40元钱做她的生活费。” 从此,我多了一个爸爸,并改名叫“朱元”。为了区分两个爸爸,我把他们分别叫做司机爸爸、司令爸爸。后来我的司机爸爸说,当时父亲催他抱我走时,他都有点不敢相信,回首时,看见一向坚毅的父亲眼里竟含着泪水。现在想来,父亲当时一定也经过了极其激烈的思想斗争,回去后和母亲也一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虽说我被送给司机爸爸做女儿,但其实我和父母并没有分开,因为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司机爸爸住前院,父母住后院。对于父亲将我送人,我也没有一点儿恨。因为司机爸爸和美卿妈妈对我宠爱备至,总是给我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可以说,我得到了其他兄弟姐妹们没有的另一种宠爱。 但是,在母亲的心里却埋下了对父亲不可原谅的恨,从此两人之间摩擦不断。据兄弟姐妹们说,为了表示对父亲将我送人的怨恨,母亲和父亲开始不停地争吵、赌气,母亲发誓再也不生孩子了,又是吃麝香又是用麝香,因为她听说麝香可以避孕。 父亲和母亲都是个性很强的人,争吵起来总是互不相让,越吵越厉害,脾气暴躁的父亲常常气得在家里“噼里啪啦”地摔东西……夫妻感情发生裂痕时,总是很难心平气和地交流,怀疑与猜忌也会像毒蛇一样缠上身来。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 主要人物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1959

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1906年授军机大臣,19 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1903年升任军机大臣,武昌起义后,派兵镇压起义军。1912年清帝退位后,携 巨资避居天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清末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1888年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未达。1895年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要求

王近山中将原配夫人韩岫岩

王近山中将原配夫人韩岫岩 韩岫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代名将王近山中将(1955年授衔)的原配夫人,后因感情原因离婚。 朝鲜战争结束后,王近山回到祖国。他先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刚刚不惑之年,他又被授予中将军衔。王近山与韩岫岩结婚十多年了。1937年12月,王近山在神头岭战中身负重伤,住进了129师医院。韩岫岩是129师医院的护士,长得很漂亮,是有名的“院花”。她叔叔原本是当地有名的郎中,抗战爆发后,韩家12口人包括60岁的老奶奶全部“入伍”,参加了八路军,当时全家为129师医院驮来许多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半个医院”。 这样的光荣背景,加上“院花”之誉,使韩岫岩在医院很有名气。在王近山住院时,钱信忠院长特地派她护理。一同住院的陈锡联一看男才女貌,于是暗中牵线搭桥,一年后两人就结婚了。婚后,虽聚少离多,但他们生了8个儿女,应该说夫妻两人是有感情的。 新中国成立后,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剿匪。王近山率3兵团驻扎在重庆,经常应邀给大学生做报告。这时他才34岁,年轻英俊,又是兵团司令员,他的风采把一个女大学生迷住了。这位女大学生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妹——韩岫岩的嫡亲二妹。

此时,韩岫岩做着海军医院副院长,突然得知第三者竟是自己的亲妹妹,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现实。 1963年,夫妻俩一场争吵后,韩岫岩一气之下向组织报告,请求组织解决丈夫的“作风问题”。 投诉信几经上递,转到了副主席刘少奇手里,他派人来做王近山的思想工作。王近山一听妻子把自己的“作风问题”告到了党中央,像只被激怒的雄狮,疯劲一来,反向组织打离婚报告,要和韩岫岩离婚。组织上找他谈话,老首长闻讯急忙来打招呼,都被他顶了回去。 “不打报告还好说,告中央就非离婚不可了!” 结果,离婚案终于惊动了毛泽东,又亲自批示刘少奇处理此事。 几天后,中央组织部处分下来:撤销王近山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行政降为副军级(军衔从中将降为大校);开除党籍,调往河南某农场改造。 党中央对王近山一撸到底,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意料。结果,原来信誓旦旦的妻妹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终于背弃了“爱情”,一夜之间离开他,无影无踪了。 就要离京了,保姆小黄帮他打点行装。别看她20岁,没多少文化,但她聪明,家里发生的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她看见首长那些天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根根白发爬上了他的头,一个谈笑风生的人陡然间变得郁郁寡欢。有一天她实在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1650字高三作文叙事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1650 字 《袁世凯传:一个日本记者三十年中国、朝鲜生活札记》这本被封杀了百年的孤本传记首度出版,讲述袁世凯从领兵朝鲜到慈禧之死这一时期的事迹。作者佐藤铁治郎,这位在中国、朝鲜生活了三十年的日本记者,和袁世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以不同寻常的眼光和超近的距离来观察袁世凯的一举一动,使得读此传记,更具有人性化,让袁世凯这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更添一份传奇色彩。 这也是一本充满传奇的书籍,因为此书成书之时,袁世凯还在世,为了不影响自己声誉,此书当年遭到袁世凯长子、天津官员、日本领事馆的全面封杀。尘封在日本外务省百年之久,直到现在,才得以出版。 由此,我带着好奇的心,走进书里,领略另一番不同的异域观点。本书作者由于距离袁世凯生活时代过近,所以产生了一些不客观的论点。对此读者应该有一份能辨别的心,感受另一种观点,从中找出客观真实的资料。此书最为可贵是,收录了袁世凯各种书信、电稿、笔谈等,还收录了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期和新政时期的政令措施。这些资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所以此书的价

值非常高,作为全面了解袁世凯不得不读的一本传记。在书的前面第一章:《在朝鲜的日子》,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祖国日本开脱,一味把问题都推卸到清朝身上,并且不惜曲解一些意义,使得内容不够客观公正,甚至觉得有些可笑。如在书中第50页,关于日本侵略朝鲜时,作者居然写道:因为**本国认为朝鲜是个主权国家,而清朝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作者强调,就是因为日本要保护朝鲜主权问题,所以出兵帮助朝鲜。 对此等存在着扭曲历史真相的行为,读者可查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6。大兴科学,重视科技发展。从以上措施里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只会投机取巧的人,前半生他的做法或许只是为了自保,但到了高位之后,他就开始施展他的理想。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政策后面因为清朝官场腐败至极,得不到完全的实施,最后都不了了之,弄个虎头蛇尾。 作者最后把责任推到袁世凯监督力不够和袁世凯身边的官僚腐败身上,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大环境如此,根本原因牵涉甚广,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改变。或许作者是以日本明治维新的眼光,来审视袁世凯新政。因为身处国家不同,所以作者就以明治维新的标准来衡量袁世凯。书的后面,都是对袁世凯的一些评价,作者明显有些赞美过度,作者认为袁世凯绝对不会成为像曹操、刘裕一样的枭雄,不会窜夺清朝的江山,因为在日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法治周末记者高欣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二儿子王岩很想为父亲写一本书,为父亲尽一份孝心。同时,因王近山作为热播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而为人们所关注,王岩也想借此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书写完后,王岩颇费斟酌地给书起了一个名字:铸魂。这本名为《铸魂》的半回忆录、半传记小说,在2014年11月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王岩用笔名“石尚山”,将这本近百万字的作品,当作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献礼。 书中,王岩再现了王近山在战场上的经典战例和战场奇迹。同时,首次正面讲述了王近山与韩岫岩的战地浪漫曲,真实记录了二人的婚变过程以及王近山被下放农场后的经历。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有责任站出来澄清对于父亲的误读曲解,也想更正一些对父亲伤害性的,甚至是污蔑的不实言词。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份迟到的交代。”近日,在接受《法治周末》独家专访时,王岩和王近山的小女儿王珍珍代表家人,表达了这样的态度。用16年,重拾父亲的一生1998年的初春,81岁的韩岫岩带着儿女孙辈到八宝山公墓为王近山祭扫,纪念王近山逝世20周年。

王近山于1978年5月10日病逝于南京,终年63岁。当时正忙于拨乱反正的邓小平直电南京军区,要求由他亲自审定关于王近山的悼词,并将“副参谋长”改为“军区顾问”。中央军委随即补发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南京军区破格操办了王近山的丧事。 不久,邓小平又亲自交办开国上将宋任穷等同志,将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家中移送北京八宝山公墓国家高级领导 同志灵堂安放。 在当日祭扫回家,韩岫岩一直抬头注视着墙上王近山的照片。在王岩的试探下,她说:“我不应该把这个谜和这些故事带走。虽然我和他离婚了,分手了,但是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告诉你们有关我和他的故事。” 从那时起,王岩便萌发了真实还原父亲这一生的想法。家里人也一致认为:王岩是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 1968年,19岁的王岩穿上军装,赴南京入伍,成为王近山儿女中的第一位军人。那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王岩”。次年,王近山从他下放的农场调回南京军区,父子在南京重逢。 王岩与父亲的相处时光多了起来。在王近山小女儿王珍珍的印象里,父亲与二哥王岩总是在交流军事,因此她觉得,写父亲,写父亲打过的那些仗,“得二哥来”。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袁世凯——南方周末

2009-11-04 17:25:28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对袁世凯,人们有过许多称呼:袁项城,是借用他的祖籍地;袁宫保,是用清廷所赐“太子少保”衔,当上民国大总统之前,这是他最喜欢的称呼;大总统,从他53岁叫到56岁,但长子袁克定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提起父亲依旧称“先大总统”;洪宪帝,从1916年1月1日到3月22日,共83天;卖国贼、窃国大盗,从民国叫到新中国,出现在历史教科书里。 他的后代在上历史课的时候,不是“无地自容”,就是“回家暗自流泪”。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骆宝善精研袁世凯20多年,能一眼辨认出袁氏手迹。“我读书的时候,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我在中大教书时,也跟学生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直到我退休了,才能不这样讲了。” “过去史书上说,袁世凯是个纨绔子弟,其实不是这样。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读书累到吐血,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骆宝善忽然记不起袁世凯某年乡试所作的挺不错的联句,女儿悄悄递进来一张纸条:“光绪五年:重门惊蟋蟀,万瓦冷鸳鸯。”字是骆宝善的妻子刘路生写的。夫妇俩都是袁世凯的研究者,连女儿对袁世凯也很熟悉。 “袁世凯留下来的东西,是一批家书和向清朝政府报告的文牍。从家书中看,他的思路很清晰,考虑事情很周密,对事情的把握和分析,肯定在同龄人之上。”骆宝善主持了国家“七五”社科规划基金资助的“袁世凯研究”项目,他主编的《袁世凯全集》囊括了所有已发现的家书和文牍,将在2011年夏天出版,计30卷,2500万字。 袁静雪(原名叔祯,袁世凯三女)印象中的父亲总是军人派头:黑呢制服,站或坐时,腰背挺直;平常少有笑容;生气时骂“混蛋”,气极了,“混蛋加三级”;待部下很客气,但他们都很怕他。有人夸张地说,袁世凯坐在那里,睛光四射,像一只老虎。 在中南海的时候,袁世凯吃饭时要奏军乐。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道,每当军乐声起,总管太监张谦和的嘴就会因生气而变扁:“简直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统领军人,对袁世凯来说,“比起做文章来,到底容易多了”。一次闲谈,张之洞问袁世凯练兵的秘诀,袁世凯说:“练兵事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主要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和钱,不从就吃刀。” 国民党人杨思义回忆说,“袁世凯深知人情,除了威胁之外还有利诱,事情便可圆满。” 被清廷开回原籍彰德(今安阳)洹上(村名)3年,袁世凯不仅仅是湖上垂钓,他实在是很忙的:外界消息源源不断汇总到他这里;留日学生回国,多绕道来拜,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他则视各人的才能,分别给待遇、给资助。所以许指严在笔记中说,那两年里几乎每个月都有革命党揭竿而起,“皆袁之金钱蒸发力也”。 袁世凯待人接物,礼数周全,出手大方。 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分别在京受到过袁世凯的隆重招待。袁世凯把自己所住的石大人胡同迎宾馆腾出来,让孙中山下榻,以示恭敬,把总统府搬到铁狮子胡同陆军部(今张自忠路3号)。孙中山曾经对人说:“袁世凯真能办事,气度也不凡;虽然习惯于玩权术使诈,但也是迫于时事,不得不这样。”他还细述了见面时的观感:“跟他刚一见面,他是至诚至真的样子;进一步谈,你会发现他话中有锋芒,眼光四射,一般人是窥探不到他的真心思的。我是心中存疑,所以也以一派城府相对。等到日后看他做的事情,全跟说的不一样。他真是一个魔力惑人的命世英雄啊!” 袁世凯早年亲近康有为,与之称兄道弟,是强学会中第一个捐银的人。甲午战败后,他内心深处是倾向变法维新的。他对于西法的了解,不在康有为之下。他上奏光绪帝的新政万言书充满了新鲜气息和要求

袁世凯的功与过

袁公亦风流 ——袁世凯其人 张哲瑞 【摘要】袁世凯是何许人?想来我们这些读着教科书长大的人,总归对这位“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又建了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不抱什么善意。但当我们透过百年沧桑认真品味那一段历史时,我们又会产生许多别样的感悟。本文从袁世凯的个人成就,袁世凯在政治军事乃至文化上的不朽业绩,以及对相关历史疑云的深入探讨三方面来为读者展示一个更为客观全面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袁世凯。 【关键词】袁世凯个人成就历史功绩疑云剖析客观评价 一 从项城一小子成长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的一生,是血与泪的一生,也是光辉与荣耀的一生。 青年发奋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有谁能想到这两句霸气毕露的诗竟出自13岁的袁世凯之笔?可见,青年时期的袁世凯就已产生逐鹿中原,再造中华的雄心壮志。他曾作诗《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两次科举失利后更以“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表明其纵横疆场的决绝,尝自谓“三军不可夺帅,我手上如果能够掌握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袁世凯常常不惜重金搜罗购买各种版本的兵书战策,甚至因此被人讥笑为“袁书呆”。 宏图大展 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袁世凯的能力也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早年追随叔父做事时,其叔父便称赞道——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认为袁世凯“办事机敏”,称得上“中上美材”。之后总督朝鲜,两次击退入侵日军,朝鲜人士称赞其“明达夙成,留京师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李鸿章更认为其“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而在李鸿章给朝廷的遗折中,极力推荐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接替自己的职位,并称赞其“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甚至革命党人黄兴也曾致书袁世凯,视袁世凯为“中国之华盛顿”,他这样写道:“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当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苦心谋国 经历三年洹上隐居的袁世凯复出后立马掌握了清廷的全部大权,之后与革命党人议和,逼清廷退位,最终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权力可谓达到顶峰。虽然其执政时期多有诟病,但也不是毫无建树可言。民国政要张一麟评价袁世凯:“其虚怀下士,有不可及者……其不用私人,不有私财,非当世贵人所能望其项背。使遇承平之世,岂非卓卓贤长官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