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上海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整理(全六册)

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王国的更替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2、历史价值(1)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2)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

一、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埃及大致相当。二、金字塔与来世信仰

1、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三、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前发明了象形文字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

1、四大种姓:婆罗门(宗教贵族)、刹帝利(世俗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2、特征: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二、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1、创立: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

2、经典:佛教经典数量庞大,总称为大藏经。主要内容有经藏、律藏、论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经或三藏。

3、传播: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臻于鼎盛,开始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一、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

中美洲的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二、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印第安古代文明中璀璨的篇章,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玛雅人在农业、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农业方面的成就:从野生植物中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一、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

地理范围:较今天希腊略大,除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二、希腊城邦的形成

1、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

2、古典时代: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一时期,

古希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城邦制度达到全盛。三、雅典的民主政治

1、里程碑(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2、全盛:伯里克利改革

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任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开创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3、核心: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4、意义:(1)以伯里克利时代为代表的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但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城邦公民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二、罗马帝国

1、建立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2、三洲帝国公元2世纪初,罗马的统治疆域达到最大规模,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分裂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罗马法体系

一、十二铜表法1、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450年,在平民的强烈要求下,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12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2、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系的渊源。二、公民法与万民法1、公民法:随着古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

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和文献。由于它们仅适用于罗马公民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二、中世纪庄园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

和社会组织,大体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都是庄园领主。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城市的自治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二、等级君主制

1、背景: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2、形成: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3、特征:(1)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2)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4、意义:(1)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2)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王权与教权相互利用

1、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751年,在教会的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创建加洛林王朝。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丕平即位之初,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远征意大利,把所夺锝的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此举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

了世俗权力,影响深远。

3、查理加冕查理帝国时期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二、王权与教权相互斗争1、卡诺莎觐见史实(1)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权之争使对抗趋于白热化. (2)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

2、阿维尼翁之囚影响此后,教权急剧衰落,教皇对西欧各国事务干预能力明显下降。各地教会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第二分册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1、原始农业的诞生:(1)时间: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2)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3)意义:农业的起源,是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

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中国的农业成就特点: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3、姜寨遗址特征: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二、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2)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他们是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1)随着一系列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使中华文明起源的具体情景变得日益清晰。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最迟在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3、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夏王朝的建立: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王朝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1)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禅让制到世袭制。(2)据文献中记载,夏王朝已设官分职、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罚镇压反抗者

二、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1、背景:(1)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希望发现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两重证据法)。(2)

在考古发现中,发掘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地域和年代方面相一致。

2、二里头遗址:(1)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二里头的社会分化已很明显。(2)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3、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内外服制

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青铜时代

1、商朝的青铜器(1)商朝处于青铜时代,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性质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2)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3)著名的“司母戊鼎”是世界著名的青铜器。

2、甲骨文:(1)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是商人刻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

古文字。(2)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象形文字。(3)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封邦建国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1)背景: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2)措施: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二、周公“制礼作乐”

1、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有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意义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德治”的重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镐京东面的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

阶段。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表现(1)经济发展:最深刻的变革来自经济领域。①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二、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中国社会的转型之时,社会动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他们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名的局面。

2、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儒、法、道三家。

3、儒家:(1)春秋时期孔子

创立儒学。

①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②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③孔子之后,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

(2)战国时期孟子发展儒学: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3)战国时期荀子发展儒学: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走向法家。

(4)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4、法家:(1)兴起: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2)主张: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断、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5、道家:(1)兴起:道家以老子为始祖

(2)主张: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对财富权力的追逐。(3)影响: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1)战国时代,经过兼并战争,最终形成了齐、楚、秦、严、赵、魏、韩七个大国,史称“战

国七雄”。(2)七国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初期,秦国数十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1、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原因

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2、措施:(1)中央: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位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长,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2)地方: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3)其他: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修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影响: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秦朝灭亡根本原因)

1、滥用民力、赋役沉重、法律严酷,暴政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秦二世即位后,统治阶级发生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措施:(1)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削减天下百姓的田租(轻徭薄赋)(2)废除秦朝留存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省刑约法)

3、影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景象。

第9课汉武帝时代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政治上:(1)创设内外朝制: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其参与朝

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成为“外朝”。(加强皇权)(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检查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上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措施:①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②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③郡县的学校配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2)影响:①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②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3)实质:儒表法里

3、民族关系上:(1)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疆的威胁。(卫青、霍去病)(2)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敦煌、酒泉、武威、张掖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与内地连为一体。(3)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二、汉武帝时代,西汉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建立1、公元9年,王莽篡汉。在绿林军和赤眉军的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2、公元25年,南阳豪族刘秀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1、地方豪族实力强大

刘秀的“柔道治天下”有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的一面,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主要表现在:(1)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不少豪强地主拥有大庄园,经济上自给自足。

(2)军事上: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3)政治上:①把持地方舆论。②有些名门望族数代位居高官。

2、影响:(1)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2)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束手无策,各地豪强纷纷起兵,以镇压起义为名,行争权夺利之实,终于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一、三国鼎立

1、背景:(1)曹操:中原地区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推行屯田制,努力发展经济。唯才是举,实力迅速增强;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基本上统一北方。(2)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3)孙权:在周瑜、鲁肃的辅佐下,巩固地盘、稳步发展。(4)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2、形成:(1)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史称孙吴。至此,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三分天下是各方实力趋于均衡的结果。与先

前的割据混战相比较,三国鼎立的局面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为有利。二、区域经济的发展

1、背景:(1)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中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是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而且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区域特色:(1)蜀汉: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诸葛亮的各项举措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和。(2)孙吴: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用铁冶炼、瓷器烧造等都有明显发展,造船技术日益进步;迫使山越出山,与平原地区的汉族农民同居共耕,推动了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了平原沃野的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北朝与南朝1、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西魏北周

2、南朝:宋、齐、梁、陈589年隋统一中国二、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政治: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经济: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

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权)②这一制度如能严格执行,对皇权也会形成一定习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在朝廷政治:改定官制和律令。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2、影响(1)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北方的民族融合出现新的高潮。(2)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的兴亡与唐的建立(1)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定都长安。(2)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3)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定都长安

2、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1)创设与完善: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2)三省六部:中央设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负责草诏、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政事堂: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依照令形式颁布执行。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4)影响:①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限制相权,以分权得以集

的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限制皇权)

二、科举制1、背景:官员推举制造成的弊端(1)不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2)门阀世族更是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

2、创立与完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随开创,经唐健全。

3、科目: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试难度也最大。

4、影响(1)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2)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

收归中央。使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3)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

西周:世卿世禄;战国:军功授爵;两汉: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627——647)

1、背景:唐太宗丰富的阅历、隋亡的鉴戒、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

2、措施:(1)宽民:舒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2)用贤:广招贤才、知人善任(3)纳谏:居安思危,虚心纳谏,勇于改过4)安边:既

重视加强国防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①例证: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②唐太宗对各少数民族的真诚相待,使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二、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天期间基本沿袭了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

三、开元盛世1、措施(1)法律上,废止严刑峻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2)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才台融贯,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3)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2、影响:王朝的政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

3、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昏庸荒怠,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爆发“安史之乱”,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全盛

1、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在唐朝全盛(1)背景:唐朝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2)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二、东亚文化圈

1、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

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2、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中国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在经历了早期的模仿、复制唐文化的阶段后,日

4、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有益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后世的外国人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足见唐朝的国际声誉和深远影响。

第三分册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的建立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2、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

3、北宋的统一是不完全的,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二、文官体制1、背景:北宋初年,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

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2、措施(1)军事:①961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史,一般由文官担任。

②军事部署上实行②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正副枢密使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官担任。

③实行关、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便于官员的调迁撤换。

三、科举制度的完善

1、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宋太祖时,曾对省试合格的举子增设殿试,由皇帝亲临复式,以后成为定制。

2、规则的完善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

3、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试,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4、影响: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辽、西夏和北宋的和战

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辽间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双方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1、1127年,金发动靖康之变,

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2、1127年,宋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史称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3、南宋金之间的关系(1)1140年,岳飞抗金取得郾城大捷(2)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3)此后南宋金长期对峙

三、榷场(1)定义: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互市贸易的市场,称为榷场。

(2)管理:榷场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

(3)商品: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从辽、西夏和金输入的主要有马、皮革、药材和盐等。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有严格规定,如北方的战马,南方的铜铁、硫磺之类的军用物资,一般都严禁出境。(4)影响:虽然榷场的设置处于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但榷场的互市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四、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1、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3、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1279年,元军在厓山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第20课经济中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南宋时期,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2、表现(1)农业①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

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增长的压力促进了耕地的大量开垦,人们因地制宜的开辟了圩田、沙田、梯田。

②水稻已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③南方的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很普遍,桑蚕业的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宋代的纺织、制瓷和造船等手工业也有较大的发展①官府在杭州、苏州、成都等地都设有官办的丝织作坊,江浙一带还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②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已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③宋代的制瓷业较前代发达,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④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海上丝绸之路

1、原因:(1)由于西夏的兴起,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2)商业的繁荣和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3)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能够制造大型的远洋船舶,指南针普遍使用)。

2、表现(1)南宋时,从海路前来通商的国家有50多个;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2)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

(3)这条商路中国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

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3、影响:(1)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2)但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缺少海外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统治者的政策和态度决定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命运(3)宋以后出于政治的需要,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逐步走向闭关自守,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1、北宋中期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是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2、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火药武器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1)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到宋代,火药制作的配方渐趋成熟。(2)官府设专门的作坊,由军械匠人制作各种火药武器——火器。宋代火器的名目繁多,其中南宋时创制“吐火枪”、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

2、影响(1)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2)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沈括与《梦溪笔谈》该书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百姓在科技上的创造,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

1、元朝灭亡南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全国大统一。

2、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3、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统治:(1)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中央:中央政府主要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构成。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台掌管全国监察。(3)地方:地方行政实行行省制度。除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派遣官员管辖。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以及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世沿用,直至今天。

(4)西藏: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5)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6)元朝还将包括遍地少数民族在国内和国际陆、海交通空前发达,中西交往盛极一时。

2、马可波罗的往返路线来:路上“丝绸之路”;回:海上“丝绸之路”

3、《马可波罗游记》引起西方轰动,流传盛广;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影响。

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同年灭元。

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1、背景:明朝的统治者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1)朱元璋废除了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结束了1600年的宰相制度,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创设内阁制度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所以在位后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②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的授意下参与机务,披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③此后,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①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继任的明朝皇帝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②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执掌侦查、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

③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4)整顿吏治①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②高级官员必须接受御史监督,中下级官吏有定期考核。③因此,明朝前期的官场较为清廉。

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1616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二、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1644年,清兵入关占领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第25课康乾盛世(上)

军机处的设立1、康乾盛世:清代前期的康熙(1661—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

2、清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1)清初,中央政府仿照明朝制度,设置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2)康熙年间,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4、东南:康熙中期,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1、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城市有了更新的发展

2、长江沿岸初小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3、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1、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分门别类汇集相关资料,是我国现

存最大的一部类书2、乾隆年间,清政府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一、朝贡贸易特点:薄来厚往,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有限制的贸易。

二、从海禁到闭关1、清初海禁: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朝廷颁布“迁海令”,实行较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

2、取消海禁:康熙在位的中期,收复台湾后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

3、闭关锁国:清朝统治者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了闭关锁国的道路。(1)康熙晚期收缩对外贸易路线,乾隆年间更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2)清朝中期,清政府对外商来华实施更为严格的限制,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的传入

1、作用:(1)耶稣会士在传播基督教神学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2)不少中国人借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3)一些思想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事例:(1)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2)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3)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西方地理学的传入是中国人耳目一新(4)其他还有水利技术专著《泰西水法》,机械工程专著《远西奇器图说》。

(5)同时西方的哲学、逻辑学等名著也被翻译介绍到

中国,西方的美术、音乐、建筑等开始对中产生影响。(6)崇祯年间,徐光启、李之藻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完成浩大的《崇祯历书》,影响至清代。

第四分册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百年战争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1)英国在百年战争失败后,统治阶级在一段时间内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英国人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日趋明晰

(2)法国作为百年战争的战场,遭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但共同抗击英国入侵者的斗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3)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二、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1、英民族国家的形成

(1)15世纪下半叶,英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争夺英国王位爆发了长达30年之久的“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国封建贵族在这场战争中实力丧失殆尽,再也没有力量与王权对抗,英国由此完成了政治统一。

(2)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各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统一市场由此形成。

(3)伦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成为英国的民族语。(4)15世纪末,英国发展为民族国家

2、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后,法国王室集中全力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最终实现了政治统一

(2)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推动了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以巴黎方言为基础的法语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法统的法兰西文化初具雏形

(4)15世纪末,法国也成为民族国家三、君主专制

1、形成的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1)封建贵族总体上已经丧失了昔日的权势,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2)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3)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2、形成: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作用: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黄金。在国际贸易中,黄金是当时的主要货币。但是西欧黄金产量有限,并且在与东方的贸易中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白银外流,市场上的货币普遍短缺。

2、东西方贸易使西欧人对东方物产有所了解,盛赞东

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3、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西欧各国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大西洋,试图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4、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不少封建贵族和骑士成为第一批探险者。

5、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也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二、新航路的开辟

1、过程: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1)葡萄牙人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2)达·加马到达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3)哥伦布在西班牙政府的支持下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4)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2、影响:(1)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欧洲的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3)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4)为欧洲开辟了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道路①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随后,英、荷、法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②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美洲的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定义: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各国,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2、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也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3、发源地:意大利是西欧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1)意大利北部是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较早的地区之一(2)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3)作为欧洲古代文化摇篮之一,意大利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世纪文化也相对比较繁荣。

4、活动及成就(1)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2)他们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物,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①但丁:诗人;《神曲》(《地狱》《炼狱》《天堂》)②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③米开朗琪罗:《大卫》《哀悼基督》④马基雅弗利:《君主论》,要建立任何一种秩序,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君主专制的政府。

二、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背景:

(1)16世纪,西欧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当时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极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3)新兴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其他阶层矛头指向天主教会,掀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史称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开始:西欧的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2)背景:1517年,教皇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以次搜刮钱财,此举深深激怒了德国民众。

(3)人物: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3、宗教改革的影响

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背景: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的统治。其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政治上: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极力鼓吹“君权神授”,宣称国王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迫害清教徒。

2、经济上:(1)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产品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2)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二、过程:1、开始:1640年,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两次内战:(1)1642年,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第一次内战爆发。①1644年,新贵族克伦威尔率铁骑军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败王军,取得内战以来的首次大捷②1645年,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③1646年,议会军攻克牛津,第一次内战已议会军的胜利结束,国王被俘。(2)

1648年,保王党分子挑起第二次内战。克伦威尔在普雷斯顿战役中击溃叛军,第二次内战结束。3、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1)1649年,议会组成的特别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的罪名,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2)随后,议会决定废除上院和君主制,成立共和国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国内政局动荡。(2)1660年,查理二世在伦敦登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5、光荣革命(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查理二世及詹姆士二世极力恢复君主专制,激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2)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除詹姆士二世,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6、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废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2)1701年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

(3)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三、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

一、定义: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及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二、背景:(1)17、18世纪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2)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人们的思考

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三、代表人物:(1)启蒙运动最初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2)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四、主张1、批判君主专制

(1)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2、宣扬自由和平等(1)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的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2)启蒙思想家积极倡导平等,认为平等和自由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社会状态下,人们在法律规定上都是平等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来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3、在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问题上,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①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制,认为通过国王的改革就可以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②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其思想体现在著作《论法的精神》中)

③卢梭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其主张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思想体现在著作《社会契约论》中)五、影响:

1、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2、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根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背景:英国与北美殖民地的矛盾

1、1607—1732年的120多年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后建立了13个殖民地。由于殖民地不存在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盛行地方自治,民主意识浓厚

2、到18世纪中叶,各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3、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加强了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4、1773年12月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5、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殖民地人民联合起来。

二、过程1、开始:1775年4月,列克星敦枪声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决定将各地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推举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成为北美人民反英的最高权力机构。

3、建国:1776年7月4日,

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4、战役:(1)1777年,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开始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2)1781年,在约克镇战役中,英军统帅康华里投降,北美战事基本结束

5、胜利:1783年,美英代表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割让给美国

6、影响:(1)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2)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三、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1、背景:(1)1777年,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是一院制的邦联国会,不设国家元首;各州保留很大的独立性,享有征税、征兵和发行纸币的权利。这种体制使新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笔债务,也不能有效地促进了国内外贸易。邦联政府软弱,随着各州共同的反英目标消失后,分裂危机日益严重的威胁着国家的统一。(2)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2、内容:(1)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各州的法律不能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的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2)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参众两院构成的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3、影响(1)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2)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一、背景: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1)为解决财政危机,1789年5月,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已中断170多年的三级会议,讨论增加税收,解决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要求按人数表决并进行政治改革,遭到国王的拒绝。(2)1789年6月,第三等及字形召开国民会议。1789年7月,国民会议改名为制宪会议,着手制定宪法。二、过程1、开始: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一次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控制了国家政权。

2、文件:(1)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了明确宣示,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2)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1791年宪法》,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根据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思想,在法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

3、抗击反法同盟(1)法国革命引起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和英国的敌视。从1792年开始,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等多次组织反法联军进行武装干涉。

4、为了有效打击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保卫革命的法国,巴黎人民举行第二次起义和第三次武装起义,先后将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推上政治前台

三、拿破仑时代:1、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执掌政权,开始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2、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3、措施:(1)对内:①建立中央集权制,直接任命全国各省省长②鼓励竞争和使用机器生产,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③

颁布《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2)对外:①抗击反法同盟并多次击败反法联军,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置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区推行《法国民法典》,取消贵族特权,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

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②拿破仑对外战争也有侵略扩张和在欧洲建立霸权的一面。③1812年,拿破仑远征恶果,失败而归4、失败:1815年,在内外反对势力夹击下,拿破仑帝国崩溃,结束了拿破仑对法国的统治

四、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使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9课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孕育

1、定义: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2、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1)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2)通过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激励创新

3、条件:(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2)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失地的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3)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内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4)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二、机器的发明与改进1、开始: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启动2、发明:(1)1764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着现代工厂的诞生(3)1782年,瓦特研制“万能蒸汽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使机器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4)煤炭和钢铁的大量生产和应用,解决了新能源和新材料的问题,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5)(美)富尔顿发明了汽船(6)(英)斯蒂芬逊发明蒸汽机车

3、完成: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了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三、影响1、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大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法德美等欧美国家开始迈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3、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英国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4、工业革命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形成,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5、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生活质量总体得到提高;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

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现代工厂制度

1、定义: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特征:与手工作坊和工场不同,现代工厂的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的进行机械化生产

3、出现:

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

产组织形式4、作用:(1)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的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血汗工厂

1、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社会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但大量财富的涌现,并没有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在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公人的血汗工厂。

(1)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2)为取得高额利润,精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用女工和童工,女工和童工的处境更加悲惨。

二、社会立法

1、背景:(1)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2)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

2、作用:(1)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矛盾,化解了社会冲突(2)但是社会立法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根本上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其中以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最大。

2、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法国的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3、影响:(1)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2)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背景:(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2)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诞生:(1)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3、发展:(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还结合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的实践,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13课巴黎公社

一、三月十八日革命

1、背景:(1)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各种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拿破仑三世为了挽救帝国危机,发动普法战争。1870年9月,法军在色当战役中失败,拿破仑三世投降(2)巴黎爆发了以工人为主的革命运动,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3)资产阶级组成第三共和国临时政府,

号称“国防政府”,1871年初,法国被迫签订屈辱的对德议和条约(4)巴黎工人不满临时政府的无能和卖国行为,决定夺取政权已掌握自己的命运。工人组建了国民自卫军,同临时政府形成军事和政治对抗。2、革命:1871年3月18日,临时政府派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防守要塞,引发工人起义。起义者占领巴黎市政厅以及其他政府机关,临时政府逃往凡尔赛。

二、巴黎公社1、建立:1871年3月28日,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2、措施:(1)废除常备军,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2)公社委员由人民普选产生,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公社委员及所有公职人员最高薪金不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4)将逃往工厂主的企业交给工人协作社管理,以迅速恢复生产(5)实行免费劳动介绍、禁止克扣工资、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立法,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6)推行免费教育和世俗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7)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民族压迫和侵略战争

3、性质:巴黎公社的一系列措施表明,它是一个力图“以劳动世界来取代资本统治”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4、失败:1871年5月,巴黎公社被残酷镇压

5、影响:马克思高度关注公社的事业,在巴黎公社失败后,它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并将其提升到原则高度(1)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2)无产阶级专政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消灭阶级压迫、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

第14课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领土扩张:1、背景:美国独立后,经济和社会获得很大发展,随着国家实力和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世界各地移民纷至沓来,美国领土迅速扩张。

2、扩张:19世纪上半叶,美国借助移民拓荒,以强占、购买和侵略等手段,最终成为一个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的两洋国家

3、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在领土扩张中,美国政府对土著印第安人采取了驱赶和杀戮政策,使得印第安人人口剧减南北战争

背景:(1)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北部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3)南北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些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2、过程:(1)导火线: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2)暴发: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3)扭转战局: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宅地法》、《解放宣言》,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4)转折点: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成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5)结束:1865年4月,南部连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3、影响:(1)南北战争的结果,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2)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15课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德意志的统一

背景:(1)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2)当时德意志各邦国中,经过改革的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3)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即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过程:(1)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的策划和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

次王朝战争,全部取得胜利。(2)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3、影响:1、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德国资本主义也因此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3、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德国的崛起1、背景:德国统一后积极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打击政治分裂势力,巩固帝国统一(2)统一货币、邮政制度,建立帝国银行,保护民族企业(3)统一刑法、编纂民法,废除地方封建特权(4)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推行福利化社会政策(5)推行稳健的均势外交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6)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重视科技和教育

2、成果:(1)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比较迅速的发展(2)19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实现了经济起飞(3)到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第16课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1、背景:(1)17世纪的沙皇俄国同英法等国相比,经济和社会处于落后状态(2)1689年,年轻的彼得一世掌权,为使俄国强大起来,他效法西欧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影响(1)彼得一世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俄国在摆脱落后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还加强了沙俄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2)但沙俄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不但没有受到触动,反而得到强化

二、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1、背景:(1)俄国资本主义受到封建农奴制的压抑和束缚,发展缓慢。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

(2)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3)沙皇专制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废除农奴制成为当务之急

2、措施(1)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可以自由经营工商业,订立契约,拥有动产、不动产和独立处理个人以及家庭事务。地主不得任意买卖、处罚农民(2)农民交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法令还规定了赎买土地的手续和赎金计算办法

3、影响:(1)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2)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17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

1、内部: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德川幕府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对内强化以将军为首的武士专制,对外实行持续了200多年闭关锁国政策。(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严禁人民与外国通商,仅允许与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2、外部:严重的民族危机(1)自19世纪初期开始,美国、英国、俄国等不断谋求与日本建立通商关系,但都遭到幕府的回绝。1842年,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日本开始对列强妥协。(2)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

理率领军舰抵达江户湾(今东京湾),胁迫日本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神奈川条约》)。这是日本近代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日本闭关锁国的政策。1858年,美日

2020年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学生还在为提高历史成绩而苦恼吗?其实历史成绩的提 高有赖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二历史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毛泽东思想 (一)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实践基础:毛泽东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和实践,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萌芽:大革命时期(1924-1927.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观点:分析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指出农民问题是革命中心问题。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1927.8-1937.7) (1)著作:《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2)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中共七大:1945.4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4、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人民民主革命理论形成 著作: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讲话、《论人民民主专政》 思想: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意义:为人民政协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理论: ①―社会主义改造‖思想:1953中共定―一化三改‖方针 ②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1、性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共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作用: 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指导民主革命赢得了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上海高中历史课本整理

第四册 第1课资产主义生产的萌芽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的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尤为引人注目。 ·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者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马克斯将这一历史过程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常用手段: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 英国圈地运动时资本原始积累典型的途径之一,他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的影响: 百年战争影响英法两国历史进程。英国物理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民族意识日益明晰。法国遭受巨大损失,抗击入侵者,激发民族意识。 ·民族国家形成: ①英国,15世纪下半叶,政治危机,30年玫瑰战争,政治完成统一。伦敦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5世纪末发展为民族国家。 ②法国,百年战争后,王室集中消灭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政治统一。 ·君主专制: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破坏。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航路提供条件。·新航路的①开辟:15,16世纪,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

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②影响: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商贸中心从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开辟殖民地。 ·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始作俑者。给亚非美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席卷西欧,被称为文艺复兴。 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原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文化自身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地点:意大利 ·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弗利等 ·内容:意大利学者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以及神学理论。 宗教改革: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第5 课英国革命 ·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标志:1640年超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_________ 边 _______________ ,半保留___________ 复制 条件:模板DNA 两条链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_________ 、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 。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吟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____________ 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 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吟(A)、尿嘧啶(U)、鸟嘌吟(G和_ 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 (胸腺嘧啶),而有U (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mRNA 、tRNA _、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______________ 模板:DNA —条链 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核糖核苷酸 ________________ 产物:mRNA _______________ (2)翻译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 B.崧泽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7世纪前期 B.公元前7世纪后期 C.公元前8世纪前期 D.公元前8世纪后期 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 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 A.秉笔直书 B.知往鉴来 C.经世致用 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其中“我朝”是指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C.工业社会的来临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 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 B.上海 C.天津 D.重庆 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条件:模板 DNA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 〕脱氧核苷酸。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呤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 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 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 mRNA 、 tRNA 、 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模板: DNA一条链 原料:核糖核苷酸 产物: mRNA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最新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会考)全)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早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 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动植物广泛观察 ?古罗马盖仑解剖动物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以孟德尔、摩尔根等 为典型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 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 物命名的方法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进化论”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 试验》,建立遗传学 ?美国人摩尔根进一步研究分子遗传学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宏 观:生态学微观:分子生物学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 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 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tRNA)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 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生命科学“阿 波罗登月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具 体内容为人类基因组的碱基对序列的 测定 4.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5.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6.21世纪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脑科学未解之谜最多 ?转基因技术 ?后基因组计划 ?自己总结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新的疑问 2.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重视观察和实验 3.“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对光明亮先低 倍镜观察再高倍镜高倍镜下只能 使用细调节器,如果光暗,可以调节聚 光器和光圈转换物镜要使用转换器 ?两个保卫细胞之间是气孔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 形式。 ?含量最多

2019高二历史会考知识点

【篇一】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时间:14、15世纪 地点:欧洲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标志:工场手工业产生 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 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时间:16——18世纪 3、最早走上殖民道路的国家 西班牙、葡萄牙 4、人文主义 核心: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中解放出来。 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篇二】 1、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2)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促进欧洲国家在海外建立了殖民地。(3)造纸术、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总之,中国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原因:(1)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大量需求。(2)《马可波罗行记》引发欧洲人的“寻金热”。(3)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通商道路引发欧洲商业危机。 经过:1497——1522。 (1)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加马开辟从海洋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3)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回到欧洲的环球航行。 影响:(1)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2)打破了各国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3)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4)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三洲进行殖民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极端贫困和落后的局面。(5)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填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婆罗门和刹帝利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这一说法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美洲 D、古代两河流域 2、“公民法”和“万民法”的统一适应了古罗马() A、贵族的需求 B、疆域的扩大 C、文化的繁荣 D、基督教的兴起 3、世界性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4、某教育机构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神学”、“哲学”、“医学”、“法学”等,该教育机构是() A、雅典学园 B、西汉太学 C、中世纪大学 D、京师同文馆 5、下列图片反映中世纪城市经济生活的是() 6、下列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 A、《封神演义》 B、殷墟甲骨卜辞 C、剧本《妇好》 D、《吕著中国通史》 7、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的是() A、黄帝 B、禹 C、商纣王 D、周公 8、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转型发生在()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9、中国古代从语言、姓氏等方面推动本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的统治者是() A、北魏孝文帝 B、松赞干布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0、如果要了解唐史,可以选择下列哪一本书进行阅读?() A、《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B、《绚烂的世界帝国》 C、《分裂动荡的年代》 D、《疾驰的草原征服者》 11、下列制度中旨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A、西周封邦建国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宋朝文官体制 12、欧洲人对中国文献大规模的翻译和介绍始于()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3、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士人却埋首于考据之学,其背景是() A、中西交流中断 B、商品经济繁荣 C、清廷推行文化专制政策 D、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上海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复习 第一篇宇宙和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宇宙的范围:150亿光年 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3、宇宙的组成:天体,弥漫物质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4、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恒星(中心天体):太阳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巨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最大:木星 最多卫星:土星 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2003UB313(齐娜) 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250千米/秒,周期:2.5亿年 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 (1)基本特点 组成成分: 氢和氦 (2)太阳的外部结构

(3)太阳活动 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太阳风在极地形成极光 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 1、微弱的引力 2、月球地貌 平原、盆地 高原、山地 环形山 3、月球的运动 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27.32天(恒星月) 二、月相 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 天。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会考常考知识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 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权利。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于18世纪前期开 始形成。根据这一制度,英国首相身兼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 多数党领袖数职,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美国总统共和制: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 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 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他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 是军队的总司令;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 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 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法国的总统共和制: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的两院议会。 德意志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宪法授予皇帝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 持政府工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议会作为立法机构,但 是任何法案必须经皇帝批准。 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两极世界的形成:

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达成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 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北约:1949年春,美、英、法等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 洋公约》,宣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立。 华约:1955年5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 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正式成立了华沙 条约组织(华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德国和朝鲜的分裂,以及古巴导弹危机,导致“冷战”局面的加剧。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它在国际舞台 发挥巨大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 步发展。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 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