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FXCM华东资本 捷克大众私有化过程的几点分析

FXCM华东资本 捷克大众私有化过程的几点分析

FXCM华东资本 捷克大众私有化过程的几点分析
FXCM华东资本 捷克大众私有化过程的几点分析

FXCM华东资本起点平等之后:捷克大众私有化评述

金雁

一、“在起点平等的基础上找到最初的所有者”

当代中国研究

1.彻底告别旧体制:捷克人心思变

在东欧转轨国家中,捷克可以说是全民对旧体制反感最强烈、求变情绪最突出的国家。其它国家在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前多是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政治上专制,王政色彩浓厚。战前东德的经济虽然比较发达,但政治上却是纳粹暴政。唯有捷克,战前既有高度发达的工业,也有成熟的议会民主和共和宪政。

历史上捷克是中欧强国奥匈帝国境内的工业集中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以前虽只拥有奥匈帝国24%的人口和21%的领土,却继承了奥匈帝国80%的工业生产能力,这使它的经济发达水平远远高于在前奥匈帝国政治中心地区建国的奥地利。二战前,捷克是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人均工业产量甚至高居世界第四位,不少部门的工业生产能力超出国内市场容量三倍,是个工业出口大国[1]。可是1948年实行计划经济后,到了六十年代在世界工业国中的位次便降到第12位,人均产量落到第五,生活水平已明显低于本来远不如它的奥地利。到八十年代末,捷克更是落到了巴西、西班牙与韩国之后,退出了主要工业国行列。

在政治上,二战以后捷克由过去的民主制度变成了斯大林制度,不仅造成五十年代初的大量冤案,而且在1968年之后的大整肃中连多数共产党人也倍感压抑,觉得还不如在战前民主制下对共产党人更好些。这一切加上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影响,使捷克的改革不可能不具有激进性质。

2.捷克的经济条件:私有化难度大

但另一方面,捷克也可以说是转轨最困难的国家。同样走的是典型的“民主私有化”道路,但捷克的经济条件与北邻的波兰有很大的不同。波兰民主化之前的统一工人党政府就信奉奥斯卡.兰格的“市场社会主义”,“自发私有化”、“杂乱无章的私有化”已颇有发展,而农村则根本没有实行过集体化,基本上仍由小农构成,因而政权更替后曾被认为是私有化改造比较容易的国家。杰弗里.萨克斯的“证券私有化”建议,最初就是向波兰提出的,而东欧第一个证券私有化的方案也是首先在波兰出台的。

捷克经济转轨主要有以下困难。首先,捷克民主化前的经济体制之“一大二公”在东欧诸国中无出其右,在“布拉格之春”被扼杀后的二十多年间,当局拒绝一切改革,比起民主化前就实行过“市场社会主义”的匈牙利、南斯拉夫与波

兰等国(尤其是从未搞过农业集体化的后二国)来,其原体制的僵化和垄断性与“纯国有”、“纯计划”经济的色彩都更加突出,因此按理说转轨也会更加困难。

其次,在1989年捷克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占96%之多,私营经济只有区区4%。[2]个体劳动者只占人口的1.2%,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而且,捷克的国有企业多是大中型联合企业,托拉斯化程度之高,在整个东欧仅次于前民主德国。捷克早在共产党时代以前就有经营大企业的传统,如俄斯特拉发的冶金联合体、比尔森的斯科达汽车厂、布拉格的奇卡德工厂、乌斯季的斯波莱克化工冶金联合体与布尔诺的阿达斯特工厂等,都是世界闻名的巨无霸企业。在这样的经济系统中推行产权改革,困难可想而知。完全没有市场改革基础的捷克,本国公民不可能购买企业;而捷克作为二战前全球十大工业国之一,国民有很强的历史自豪感,不可能像匈牙利那样允许外资大量购买并控股本国企业。同时,在捷克转轨之初,国际收支尚属平衡,并未承继大量外债或恶性通货膨胀,不像匈牙利那样,早已背上了沉重的外债包袱,而且丧失了对外支付能力,需要卖掉国有资产换取外汇来还债。因此,无论从可能还是从需要来讲,出售型的私有化在捷克似乎都是行不通的。

3.捷克的社会政治条件:有利于“浪潮式私有化”的激进改革

捷克在历史上是东欧诸国中唯一具有真正左派传统的国家。战前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社会民主党都是联合执政党乃至主要执政党,第一共和国的前后两位总统马萨里克和贝奈斯、以及总理突沙等均为社会民主派人士。捷克社会民主党在1948年2月事变被整肃前有党员近70万人;捷克人口仅为德国的四分之一,但社会民主党党员人数却相当于著名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人数的70%。此外,在二十年代中期捷克共产党就成为国内第二大党,1925年大选中得票率超过社民党而几与第一大党农民党相当(93.4万票对97万票),1928年捷共拥有15万党员,比法共多两倍,比英共多29倍(而捷克人口仅及英、法的三分之一)。捷共也是东欧唯一的在苏军“解放”以前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民主政治中拥有巨大影响的党。同时,捷克也是东欧诸国中唯一在二战前具有发达稳定的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在民主参与监督理念和左翼平等理念的双重影响下,任何寡头式的、“权贵私有化”式的、黑箱操作式的产权改革,都是国民难以接受的。

与波兰相比,捷克政府基本上未受半民粹主义式工联主义倾向的影响。波兰转轨期的政府是以团结工会为基础的,就其基本面貌来说,团结工会是个工联主义社团,而不是自由主义政党。工联主义在初衷上与其说倾向于私有化,毋宁说更倾向于工人自治;在私有化方法上则更接近于本企业雇员集体分享股权的伊索普(ESOP)方式,而不是全社会分配股权的“大众私有化”。但狭义的伊索普方式要求把“全民的”产权变成“内部人”产权,这也难以被社会接受,这样一来就使私有化进程变得十分复杂,以至筑室道谋,议而不决。自波兰别莱茨基政府的证券私有化方案被议会否决后,大众私有化便趋于停滞。而旧体制下“掌勺者私分大锅饭”式的自发私有化趋势又被民主政府所制止,于是形成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第一届非共产党政府执政时期,波兰国营企业私有化进程与其说是加快了还不如说是放慢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出现的政治家和公众认为,自发私有化或企业经理享有任免权在政治上(以及道德上)无法接受,必须停下

来”。[3]

捷克政府不同于波兰的“工会政府”,它的以自由主义社会公平观为基础的“机会均等”原则,在政界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而且,国内各政治力量在实现转轨的目标模式和方式方法上观点一致。捷克的工会过去和现在都以“温和”、能与政府合作著称,它也认可上述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保障运动。捷克朝野上下一致认为,捷克的工业是全体公民通力合作建立起来的,现在有必要进行普遍的社会补偿。因此,以机会均等、起点公平的证券方式进行大众私有化便较为顺利。

捷克民主化前的经济失衡远不像波兰那么严重,休克疗法所承担的“稳定”功能容易完成,而社会对“休克”的承受能力尚有富余,可用之于“改造”上。因此,捷克的休克疗法有别于大多数东欧国家,它不仅仅是以紧缩治理通胀的狭义治疗,而且也是以“浪潮式私有化”为核心的广义的激进改革。这就使捷克得以免于多数前苏联、东欧国家那种“从稳定到改造”的两阶段较长进程,而可以寓稳定于改造之中,以一次性的“休克”来完成关键性的转轨。这些前提都为捷克用尽可能低的社会代价向市场经济过渡提供了条件。因此,尽管捷克政权更替前远比波兰更加“一大二公”,但它的私有化却呈现出后来居上之势。

由于捷克在旧体制下的遭遇,左、右派都思变,而且都主张激进改革;由于民主传统与左派平等传统的影响,其产权改革就不能不突出民主性和公正性;由于与匈、波相比的特殊国情,国有资产的主要改革方式既不可能是卖给外国人,也不可能是“企业内部民主私有化”。这样,全国公民平分国有资产的证券私有化,便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当时的捷克总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身的V.克劳斯把这种全国公民平分国有资产的证券私有化方式的原则归结为:“在起点平等的原则下产生最初的所有者,在(竞争)规则平等的原则下产生最终的所有者”。没有前者,私有化就不公平;没有后者,私有化就无效率。当时,这不仅可说是“自由主义者”克劳斯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包括绝大多数左派人士在内的全国上下的共识。

何以在捷克这样一个历史上具有东欧最浓厚的左派传统的社会里,民主化后的第一届“右派”政府却具有东欧最持久的生命力与民意基础?在1993年前后东欧各国出现的“左派复兴”潮流中,捷克也独善其身而成例外;克劳斯政府直到1998年才被“左派”的泽曼政府所取代,而且后者也不是“前共产党人”,而是所谓的“历史党”(战前的社会民主党)。捷克成了东欧至今唯一的一个前共产党的后继政党未能在民主制下“重新”上台的国家,这反映出在东欧各国中捷克选民因“转轨阵痛”而产生的怀旧情绪最小,对转轨的认同最大。即使在捷克模式暴露出许多缺陷的今天,指出这一点仍然很有意义。

二、证券私有化的操作及其直接结果

“浪潮式私有化”、“平民私有化”、“大众私有化”(或曰“人民私有化”)与“证券私有化”、“非常规私有化”这些术语,反映了捷克私有化在速

度、广泛性与操作方式上的特点。当然,私有化的其它形式,即“有偿私有化”与“退赔式私有化(“重新私有化”)”也为捷克所采用,但无疑“大众私有化”是捷克产权改革进程的主流。

1.证券私有化:产生“初始所有者”

1992年5月,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开始证券私有化的第一次浪潮。

每个公民只要愿意,就可以在支付1,035克朗(当时与美元的比价为28:1)的登记费后,得到一本含有1,000个“投资点”的投资券;每100点可换3股,每人可获30股,规定只能买10个企业的股票。每个公民若把手中的这些“投资点”全部兑换成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价值可达数万克朗。同时,政府把经过估价分股后的大中型国有企业1,492家(一说1491家,其中943家属联邦捷克部分)的近上千亿克朗资产,一次性“上市”,供公民以投资券选“购”。到1993年6月,这一波私有化圆满结束。拟私有化的国有资产之93%被顺利“售”出,公民所持投资券基本上全部兑现为股票,仅捷克共和国内就因此出现了700万股东。

1993年11月,捷克联邦解体后,捷克共和国又开始了第二波私有化。在有权得到投资券的1,030万公民中,到12月已有600万人支付了每人1,050克朗的登记费并获得了第二期投资券;他们从1994年4月起开始“购买”资产总值为1,550亿克朗的862(一说867)家大中型企业的股票。当年10月,这一波私有化也顺利完成。当时预计,连同“有偿私有化”与“重新私有化”的部分,到1994年年底第二波大众私有化结束时,捷克国民资产的私有化率将达85%至90%,私有经济将占国民总产值的94%。1996年6月,捷克政府正式宣布结束私有化工作,工业企业中已有92%完成私有化。至此,捷克成为继前民主德国之后第二个完成私有化改造的前东欧国家。[4]

显然,捷克的大众私有化进程是相当稳健踏实的。私有化第一阶段的交易期为14个月,第二阶段的交易期7个月,均能按期完成交易,进度相当均衡,未出现俄罗斯那种一再延期、进展缓慢、最后在证券作废前突击成交的现象。捷克企业折股上市时,能按政府的统一规定进行,也没有与“内部人”讨价还价的问题。与俄罗斯完全免费分发“私有化券”的做法不同,捷克人领取“私有化证券”时必需交纳登记费;第一阶段时这笔费用相当于当时月平均工资的25%,第二阶段的登记费则不到当时月薪的18%;虽然收费很少,但仍有约20%的符合条件的公民未去领“私有化证券”。不过,这在捷克并未引起太多议论,人们认为,这些不愿付登记费的人是自愿选择了退出或弃权。[5]

2.解决股权分散下的企业“治理真空”:建立私有化投资基金

私有化投资基金是捷克私有化过程中一项最主要的制度创新,其目的是,解决大众私有化之后因股权高度分散而必然出现的企业“治理真空”的问题。在私有化的第一波时,当时尚未分家的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出现了439个投资基金,其中捷克有264个;在第二波时,参加捷克私有化的投资基金共有353个。

第一波私有化时,所有的投资基金都采取了股份公司的形式。公民向投资基金投入“私有化证券”,成为基金股东;基金用“私有化证券”购买企业股份,获取投资回报,然后再向投入证券的公民分红。投资基金受“投资公司”管理,双方签订合约,公司按合约向投资基金收取佣金。投资基金既可由金融机构出资建立,也可由非金融机构或个人出资建立。在私有化第二波时,相当数量的单位基金介入,它们约占总投资点的44.8%。[6]单位基金与股份公司在法律上的区别是:股份公司是独立法人,单位基金不是;在股份公司的情况下,投资公司与投资基金签订合同,在单位基金的情况下,投资公司和个人签订合同。这两者在经济上的区别是,投资于单位基金的个人投资者,不再享有股东所具有的投票权,因而使投资公司的权力更为集中。单位基金可以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两种,捷克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多属封闭式基金。捷克的投资基金多数是由国内银行发起的,几家大银行各自发起设立的基金往往有多个。[7]投资基金建立后,随即展开大规模的宣传推销活动,吸引分到“投资点”的公民向它们投资。

3.全民皆股东、多数获实惠

捷克通过其证券私有化创造出了起点平等的“全民皆股东”时代。在私有化的第一阶段,捷克公民所持有的“投资点”有72.5%投给了投资基金。在第二阶段,这一比例为64%。[8]为了防止公民和投资基金的“投资点”因买不到股份而作废,引发社会问题,企业股份出售的程序经过了精心设计,绝大多数“投资点”最后都被用于购买企业股份。第一波结束后,投资基金和个人所持有的“投资点”因未使用而作废的比例分别为0.33%和3.25%;第二波结束后则分别为0.15%和1.2%。[9]

由于信托投资业的高度发展,极少捷克公民会把自己的“投资点”未兑换股份就卖给别人(即俄罗斯所谓的“把私有化证券换了酒喝”的现象),绝大多数人在证券私有化结束时都成了股东。而且与俄罗斯私有化证券换到的股票绝大多数是无法分红的“垃圾股”不同,捷克投资基金的代理、国家对企业内部人分肥的制止、关于所有企业必须向所有投资者开放股份交易等规定,使绝大多数捷克公民用“投资点”换到的股票都带来了实际收益。

“投资点”的入市前交易(“换酒喝”等)率极低,意味着人人持股的平均化局面;但直接持有企业股份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公民持有的是投资基金的股份。公民通过投资基金间接持股、投资基金集中公民股份行使控股人职责,成为私有化后捷克经济的主导产权模式。

据捷克私有化部统计,两波证券私有化转给620万捷克公民的股份共3,430亿克朗,按购买力平价计合340亿美元,平均每个公民“分”到5,000多美元的资产。[10]如按汇价计,则每人不到2,000美元。而有资料说,每份(每人一份)私有化股份所兑换的企业股份在私有化后的几年里平均约可给它的持有者带来每年300美元的收益。如果这指的是汇价美元,则资产盈利率约为15%;如果是指购买力平价美元,这里的回报率也有6%,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都属正常偏高的。[11]可见,在捷克的证券私有化后的一段时期内,私有化确实给绝

大多数公民带来了实惠。

4.防止公司股份集中到个别大型投资基金:降低投资基金运行的风险

捷克私有化后出现的几百个投资基金拥有的企业股份是相对集中的。1995年,在布拉格股票交易所上市的706家捷克公司中,国内外货币投资者(所谓战略性投资者)所占股权份额平均为10.5%(第一波私有化企业)与10%(第二波私有化企业);国有资产股平均为0.9%(第一波)与5.4%(第二波);其余的88.6%(第一波)和84.6%(第二波)均为投资基金持有。在投资基金占有的上述份额中,个人和较小的投资基金占39.8%(第一波)和44.1%(第二波),这部分股权十分分散,一般对企业难以构成实际控制;银行发起的投资基金占21.2%(第一波)和9.8%(第二波);其他机构与个人发起的投资基金占27.6%(第一波)和30.9%(第二波)。后两类投资基金的规模较大,控股能力强,合计共占40%至50%的股权,捷克式“人民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便主要寄希望于它们了[12]。

在私有化过程中及私有化后的若干年内,捷克政府的主要政策导向是,阻碍股权向大型基金、尤其是具有外资背景的大基金集中。这显然有民族主义的政策动机,但更重要的是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在私有化初始的第一波中,捷克财政部大力向人民宣传,认购私有化证券将会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收效不佳。1991年11月,一个名为“哈佛基金”的投资基金展开了凌厉的宣传攻势,鼓动人们购买它的股份,并许诺将有10倍的回报率。其促销活动取得了成功,在吸引大批投资者对其投资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基金的仿效,促进了整个私有化过程的顺利推进。

但政府很快就发现,如果这些投资基金将来经营业绩不佳,将会导致信任危机,出现挤兑风潮,以致于形成连锁反应,令公众对私有化的信心动摇,可能让私有化功亏一篑。于是,政府在1992年颁布的“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法”中规定,一家投资基金在一家企业中的股权比例不得超过20%。这样,较大的投资基金就不得不将自己手中的“投资点”投入多个企业,降低其资产组合中最大的10家企业所占的比例。[13]

即便如此,在捷克私有化中大出风头的“哈佛基金”仍然在立志成为所投资企业的控股人的竞争中遥遥领先。迄1994年6月底,“哈佛基金”在全捷10家最大投资基金中名列第三,共掌握全部投资基金拥有的“投资点”的10.5%,次于由捷克国内银行设立的CS(捷克国民银行)与IB(投资银行)两大基金(分别占有15.6%和11.9%)。但“哈佛基金”投资集中的程度则远远超过它们:它把77%的投资集中投向资产组合中最大的10家企业,而CS与IB这项比例只有28%与44%;它投资的全部企业中,有84%的企业一成以上的股权归它所有(这一比例一般可保证在企业监事会或理事会中有席位),相比之下,CS与IB分别只对47%和51%的所投资企业拥有一成以上股权;“哈佛基金”拥有控制性股权(18%以上)的企业占其投资企业的56%,而CS与IB拥有控制性股权的企业只有11%于25%;“哈佛基金”还向其他几大基金的发起银行参股,控制了CS与KB(捷最大商业银行与第四大基金设立者)各12.9%与17.6%的股份,是仅次于

国家的第二大股东。

这种状况的出现更进一步增强了捷克政府与立法机构限制公司股份向大基金集中的倾向。但是,若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看,政府其实还是应当鼓励像“哈佛基金”这样的投资基金集中投资;而限制投资基金集中投资的政策导向,实际上成了后来捷克经济效率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5.捷克大众私有化的结果及社会影响

在东欧诸国中,捷克这个历史上左派传统最浓郁、经济国有化、大型化与计划化程度最高、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极大而剧变前市场化试探步伐最小的国家,根据“在起点平等基础上找到最初的所有者,在规则平等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的所有者”的思路,通过证券分配(“大众私有化”)进行了快速而民主化的产权改革,在两波私有化之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拍卖等个案处理,捷克政府于1996年宣布完成私有化。

此前曾推算,第二波私有化完成后,捷克国民资产中私有化比重将达85%至90%,但由于“资产”概念和价格的变动(如地价、资源估价等),最后宣布全捷资产中有70%或600亿美元已经私有化。而在“大私有化”涉及的1,800多个大中型企业中,600多个已经完成私有化(即已无国有股份),其余1,200多个即三分之二的企业仍然有若干国有股份,但其中国有股仍占一半以上的企业只有150个,另外还有60个企业是由国家拥有“战略性”股份,一般认为这是指保证可以参加董事会的股份,即一成以上。[14]

捷克宣布完成私有化时,各种私有化形式的结构如下:“大众私有化”资产6,260亿克朗,约占总量的47.5%,其中经证券私有化的资产3,430亿克朗,占大众私有化份额中的54.8%(占全部私有化资产总量的26%);“小私有化”资产230亿克朗,占总量的1.7%;国有资产转给市政当局(即产权下放)的超过3,500亿克朗,占总量的26.5%;国有资产转给合作社的约2,000至2,500亿克朗,约占总量的17%;还有700至1,200亿克朗的资产(占总量的7.2%)退赔给了社会主义化之前的所有者或其继承人。[15]从这组数据看,捷克证券私有化的比重并不是特别大,在“大私有化”中它仅占一半多,在整个私有化过程中仅超过四分之一,其比重甚至小于国家下放给市政当局的那部分资产。但证券私有化涉及了大多数骨干企业,它对捷克转型期经济的实际影响远比上述数字大。而它所造成的公平感与对初始产权合法性的社会认同,更对捷克转型期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三、“捷克奇迹”

大众私有化之后的捷克经济很快出现了复苏,考虑到上文所说的捷克的经济转型条件在东欧各国中相当艰巨,而这一期间还经历了联邦解体的冲击(在转型国家中,苏联、南斯拉夫与捷克斯洛伐克是三个解体的前联邦国家,前两者解体造成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之一。

1.私有化过程中捷克经济迅速回升

1990年至1992年,捷克与波兰的经济都有明显下降,两国曾被看作是“激进改革失败”的典型案例,而与据说是走“渐进路线”、经济情况稍好的匈牙利形成了对比。1990年匈牙利经济只下降了3.3%,而实行巴尔采罗维奇“休克”方案的波兰则下降了11.6%;1991年匈牙利经济再下降11.9%,而实行克劳斯“休克”方案的捷克则下降了14.2%。当时连捷克国内的许多理论界人士,其中包括“布拉格之春”时代的经济设计师姆利纳日、科马雷克等,都断言克劳斯总理的冒险会导致经济崩溃。

然而,随着私有化进程的推进,捷克经济于1992年末走出了谷底,是继波兰之后第二个经济复苏的东欧国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匈牙利的经济仍然在继续下降,回升乏力。1994年,波兰经济增长了4.6%,捷克经济增长了2.5%,而匈牙利经济则只增长了1.5%;1995年波兰增长6.5%,捷克增长4%,而匈牙利是零增长。在转轨后的第六年(1995年),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回升到剧变前的96.9%,捷克回升至91.6%(另一算法为85.6%),若把灰色经济计算在内,这两国的经济规模实际上可能已超过剧变前;而匈牙利则只回升到剧变前水平的81.3%,以至于不得不在“左派”政府领导下实行被称为“休克补课”的博克洛什紧缩纲领。至此,人们才认识到,走“渐进”道路的匈牙利实际付出的总代价比经历过“休克”的波兰、捷克都大,而匈牙利取得的成果却不如波兰、捷克。连一些原先批评过克劳斯“激进”政策的人,如科马雷克,也改变了态度,承认原先的判断不对。

直到1997年捷克经济出现新的“停滞”为止,捷克在“大众私有化”后出现的增长持续了四年。按几次调整后确认的数据:1993、1994、1995、1996年捷克经济(国内总产值)分别增长了0.6%、3.2%、6.4%、3.9%;从1992年至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每年的增长率分别为8.9%、-7.7%、17.3%、21%、8.7%,五年的总增长为55.1%,大大超出了1990年、1991年经济“滑坡”时形成的亏空(这两年投资分别减少2.1%与17.7%);这五年里私人消费分别增长15.1%、2.9%、5.3%、6.9%与7%,五年总增长为42.7%,也超出了1990年、1991年的亏空(这两年消费分别增6.7%和减28.5%)。这后两项指标与公认为东欧转轨国家中经济表现最好的波兰不相上下(波兰该五年投资总增长64.3%,私人消费总增长

27.5%。)[16]

2.对私有化不同态度的经济社会后果: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比较

如果把捷克与同属前捷联邦的斯洛伐克相比,对照就更为鲜明。第一波大众私有化时,捷、斯尚未“分家”,私有化的进展旗鼓相当。而捷克实行第二波大众私有化时,两国已分别独立。此时斯洛伐克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不仅不再推行第二波大众私有化,相反却由政府通过分期赔偿的办法收回了第一波大众私有化时斯洛伐克公民已分到的私有化证券,实际上,斯洛伐克成了前东欧各国中唯一一个公开取消已实行的大众私有化并开了大众私有化“倒车”的国家。

斯洛伐克把产权从“大众”那里收回后,很快采用了俄罗斯的方式,交给了

所谓信得过的“自己人”,主要是前企业经理,而且对大批工人采取了毫不客气的裁员政策,与捷克克劳斯政府的保证就业政策(如下所言,它后来成了捷克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捷克的失业率由1991年的4.1%下降到1995年的2.9%时,斯洛伐克的失业率却上升到了13.8%。实际上,斯洛伐克的这种做法并非反对私有化,而是把国有企业“一步到位”式“私有化”到了企业经理的口袋里;同时,它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处理也比捷克更可以称得上“休克疗法”,只是它属于不讲公平的另类“休克”而已。

斯洛伐克的这种私有化做法避免了捷克式人人持股造成的公司治理困境,因而1997年以后斯洛伐克的经济困难未像捷克那样明显导致增长的停滞。但在1992年至1996年的私有化期间,斯洛伐克不仅因转轨的不公平方式引起了比捷克剧烈得多的社会政治动荡,经济状况也比捷克差。虽然两国的增长率相差不多(1993年至1996四年间,捷克的GDP增长了14.8%,斯洛伐克增长了15.3%),但斯洛伐克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992年至1996年五年间只增长8.1%,远低于捷克的55.1%,私人消费更是只有6.7%的增长,远低于捷克的42.7%,这期间捷克的工资平均增长了43.8%,斯洛伐克却只有20.3%。[17]

3.捷克:东欧转轨国家经济表现的佼佼者

捷克在私有化时期的经济复兴不仅比大多数转轨国家出色,而且在转轨国家中公认为经济状况最好的所谓“第一方阵集团”或曰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波、捷、匈、斯)中也是佼佼者。(见表一)在四国中,捷克复兴速度仅次于波兰,而付出的代价(经济滑坡的程度)则最小。若以大众私有化进程的年份作比较,

不仅经济增长方面如此,在宏观经济的其他方面亦然。若比较1996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的比率,也是捷克最低,为1.2%,而波兰为3.1%,匈牙利为3.5%,斯洛伐克为1.9%。[20]就通货膨胀而言,捷克消费价格指数的年上涨率由1992年的12.7%稳步降至1996年的8.6%(期间最高为1993年的18.2%),匈牙利由23%降至19.8%(最高为1995年28.3%),波兰由44.3%降至18.5%(最高为1992年44.3%),斯洛伐克由9.2%降至5.4%(最高为1993年25.1%)。与波、匈相比,捷、斯可以说已无通货膨胀问题。捷克克朗对美元的汇价从1991年的29.5比1稳中微升到1996年的27.1比1,斯洛伐克克朗则从29.5比1微贬为30.7比1,波兰兹罗提从1.06比1贬至2.7比1,匈牙利福林更从74.7比1贬至152.6比1。[21]

在经济滑坡小、恢复快、通胀低、币值稳、财政好的条件下,捷克的体制转轨幅度则是最大的,并被国际评估组织认为是前华约国家中最稳定的国家。捷克在转轨中的经济表现获得了许多国际组织的良好评价。捷克在东欧国家中于1995年率先加入经合组织时,该组织秘书长让-克洛德.拜耶指出,经合组织之所以吸收捷克为成员国,是考虑到捷克的宏观经济状况令人满意,生产增长率为4%左右,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下,失业率低,预算平衡。在捷克被吸收为经合组织成员国之前,美国著名的证券市场及信用评估公司“标准-蒲耳氏”公司将捷克国家银行以及捷克经济信贷的信誉由BBB+级提升为A级,在所有东欧国家中唯独捷克获此佳评。在世界银行1996年以0分至4分来统计改革进度指标时,

上述四国与斯洛文尼亚是26个转轨国家中仅有的获得4分的国家。按照欧盟的政治发展程度指标计算,捷克、匈牙利同为3.5分,波兰3.3分,斯洛伐克则只有2.5分。1995年在这四国当中,捷克的私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0%,其余三国均为60%;若看从1989年至1995年这一比重的上升幅度,捷克达59个百分点,斯洛伐克为50个百分点,匈牙利是45个百分点,波兰仅为31个百分点。[22]1996年美国的传统基金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说,欧洲经济上最自由的国家除瑞士外,英国、荷兰、丹麦、捷克、法国、意大利属于“通常自由”的国家,捷克是唯一上了该等级的中东欧国家[23]。以欧盟15国1998年经济水平为100计算,斯洛文尼亚为72,捷克为63,匈牙利是51,斯洛伐克为49,波兰是40,罗马尼亚29,保加利亚26。[24]

4.捷克的激进私有化既维护了相对的廉洁公正、又保住了高社会福利

中国有一种为本国现状辩护的流行观点认为,转轨中出现腐败是难以避免的,腐败是转轨的必要“代价”。但若把这个观点放到捷克去检验,就会发现此说之大谬不然。在所有的转轨国家中,捷克的转轨速度最快,但腐败程度却是最轻的。

“世界反腐败组织”与世界银行1997年比较了50个国家(地区)的腐败程度,按照法制透明度、制度规范、民间流传的证据及许可证制度、市场进入政策、司法效率、官僚、财政、税务、海关状况等多方面,加权统计出各国的“腐败透视指数”(0分为最腐败,10分为完全无腐败),其中有6个是转轨国家。在这6个转轨国家中,捷克的得分是5.20,高于匈(5.18)、波(5.08)、罗(3.44)、俄(2.27),成为这类国家中相对最廉洁的一个。[25]1997年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自由之家”与世界银行比较了25个转轨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通过8项指标来计算“民主化指数”,以1为最好,7为最差。在这8项指标中,捷克有5项位居第一,分别是“媒体独立”、“政治过程”、“法治规则”、“经济状况”、“私有化成分占GDP比重”;有一项指标(即“私有化”)居第二位,次于匈牙利;另两项指标(“社会民主”与“政府和公共行政管理”)居第三位,均次于匈、波两国。[26]

有趣的是,捷克的克劳斯政府号称是东欧剧变后最典型的“右派”政权之一,它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极端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式私有化,另一方面,它实施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国家”政策却超过了东欧大多数“左派”执政的国家。

克劳斯反对让尚未私有化的国企破产,尽管为了维持这些企业会使国家预算每年多化几亿美元,又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他认为这样却体现了“欧洲价值”,为许多人保证了就业机会。在克劳斯执政的8年里,竟然没有一家大企业破产。1995年,捷克的社会福利事业支出是国家财政预算开支中的最大项目,占预算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此外,该年预算还把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科研、提高教师工资和住房建设列为优先关注的领域。这与匈牙利于1995年大幅度削减社会福利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在“大众私有化”时期,捷克的失业率不升反降,从1991年的4.1%、1993年的3.5%、1994年的3.2%降至1995年的2.9%,不但是东欧国家中最低的,在全欧州也是就业最充分的国家。而绝大多数转轨国家这一时期的失业率均明显上升,斯洛伐克的情形已如前所述;波兰的失业率从1991年的12.2%升至1993年的16.4%,1995年仍达14.9%;匈牙利从1991年的7.8%,升至1992年的13.2%,到1995年仍高达10.4%。这一时期,捷克以实际平均工资与人民消费均高达43%左右的增长在东欧拔了头筹(在GDP增长更快的波兰,平均工资几乎无增长;在GDP增长缓慢的匈牙利,平均工资甚至还下降了近两成),而且是东欧极少几个在这一时期退休金增长比工资增长更快的国家。捷克平均退休金占平均工资额的比重(即所谓的“替代率”),从1993年的43.4%升至1996年的47.8%,而同期匈牙利由47.3%降至41.4%,波兰由76.8%降至61.3%,斯洛伐克由44%降至42%。在1996年,捷克的这项指标实际上仅次于波兰(61.3%)而居于转轨国家最高之列。[27]同年,捷克的退休保障体系依赖率(领退休金者与正常上班者之比)由1990年的42%上升到61%,在22个转轨国家中名列第6,但捷克由于失业率低(即正常上班者多),因此实际上的社会保障程度比前五个国家更高。从1994年至1997年这四年间,维谢格拉德集团的捷、波、匈、斯四国中,后三国的失业率都在两位数(波兰、斯洛伐克平均为15%,匈牙利平均为10%),只有捷克始终维持在4%以下。因此,1996年以前捷克公民对克劳斯政府的信任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

就这样,捷克一方面以“平均分配、还资于民”的方式实行了“激进自由主义”式私有化,另一方面又奉行了高税收、高福利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

5.对捷克模式的批评与褒奖

捷克的这种激进私有化配合高福利政策的转轨模式,在理论上对自由至上主义经济学的观念构成了挑战。因此,1995年在哈佛大学教授、东欧自由主义改革的理论顾问杰弗里.萨克斯与东欧自由主义改革的实践者克劳斯之间,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萨克斯建议克劳斯学习“亚洲虎”,削减社会保障开支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起飞;而号称是“激进改革家”、“撒切尔夫人学生”的克劳斯,则断然拒绝这种“亚洲观念”,声称对那种想用“大规模国家干预追求超常的经济成就”的企图他只能说“不”,他还认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式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体现了“欧洲文明”,改变这种社会政策并使之“降低到那些亚洲国家的水平”是不能允许的。[28]

而研究转轨经济的东欧著名左派理论家、曾任波兰社会民主党政府主管经济的副总理的科沃德克,则这样评价“右派”治下的捷克与“左派”治下的斯洛伐克:捷克的社会保障政策“允许部门过度就业,从而过分扩大了雇员人数,而斯洛伐克则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改革战略,允许高失业率的增大”;然而另一方面,享有退休金的斯洛伐克人又远不如捷克人多,于是,由于高就业率其“退休金依赖率”本应更低的捷克,其实际“依赖率”反而比斯洛伐克要高得多!在这位波兰的“左派”副总理眼里,捷克的“右派”政府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它太“左”了![29]

1997年以前,捷克的经济十分风光,那时它几乎也同时得到了“左”、“右”两翼国际舆论的一致赞扬,被誉为“中欧之星”、“波希米亚虎”。奉行新自由主义和效率至上原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们,称赞克劳斯政府的改革是中东欧国家的榜样;而西欧一些左派也开始称赞克劳斯,有人甚至说,克劳斯是“欧洲最大的社会民主主义者”[30]!

其实,克劳斯也罢,当时的捷克政府也罢,实际上并不信仰社会民主主义。但具有社会民主主义和左派传统的捷克在激进的“大众私有化”和发达的社会保障下出现了东欧最稳定的、执政时间最长的“右派”政府这一事实,却表明新自由主义的效率追求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公平追求在那时的捷克至少是共存的。

四、对“大众私有化”的社会评价

在1990年至1997年期间,捷克的这种转轨模式在道义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捷克民众当中也获得了相当高的认同。

1.捷克民众对基本经济社会状况的评价

据民意调查机构1991年6月和1996年1月对捷克人的调查:1991年有21%的受访者对自己就业的预期良好(加上“也许好”则为55%),1996年这个比率上升到了37%(加上“也许好”则上升到74%),而同期对自己就业的预期悲观者则由20.3%降至6%(加上“也许”不好者,则从45%降至26%);对本人工作企业的发展前景持肯定乐观者占受访者的比重,从1991年的15%升至1996年的32%(加上“也许”乐观则从41.7%升至79.8%),而对企业前景持悲观预期者则从24%降至4%(加上“也许”悲观,则从58.3%降至20.2%)[31]。从一项关于“贫困化”的民意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捷克民众对贫困化仍有一定程度的担忧,但随着私有化的推进,这种担忧有所减少。(见表三)

1992年大众私有化高潮期间,一个跨国组织对捷、匈、波、斯四国就“社会冲突水平”做了民意调查,认为转轨引起了强烈的贫富冲突的捷克人为6%,而如此认为的斯洛伐克人为8%,波兰人是15%,匈牙利人则达27.5%;加上认为引起了“比较明显”冲突的人,则捷克有28.5%,斯洛伐克为36%,波兰是56%,匈牙利高达70%。至于认为转轨不会引发这种冲突的捷克人占被调查者的18%,这样想的斯洛伐克人是18.9%,波兰只有9%,匈牙利人更少,仅3.5%;加上认为“有冲突但不明显”者,则占捷克人的71.5%,斯洛伐克人为64%,波兰人是44%,匈牙利人仅有30%。

虽然多数捷克民众觉得转轨期间的社会冲突并不很明显,却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企业内的摩擦冲突会加剧。把上述问题换成“企业与雇员的冲突”后发现,7%的捷克人(11.3%的斯洛伐克人、8.8%的波兰人、20.1%的匈牙利人)认为,这种冲突会很强烈;加上认为冲突会“比较明显”的,则如此认知的捷克人为47%,斯洛伐克人是56%,波兰人为45.5%,匈牙利人是64%。而相信不会有这种冲突的捷克人占7%,斯洛伐克人占6%,波兰人占8.9%,匈牙利人占5%;加上认为“有也不明显”者,在捷克人中占53%,在斯洛伐克人中为44%,在波兰人中

是54.5%,在匈牙利人中只有36%。[32]

2.捷克民众对改革的态度

199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中,对于“总的来讲,你认为自己从证券私有化中是否获益?”这一问题,22%的捷克被调查者回答“肯定是”,38%回答“大概是”,合计共占60%,20%回答“肯定否”,20%回答“大概否”,合计共占40%。同年的调查还表明,五分之一的被调查家庭自认为从股市中获益,平均获益率达到78%。1996年1月的调查则表明,有30%的家庭在这些年的金融操作中获益。

[34]当然,这些来自二级市场的盈利已完全脱离了证券分配“起点平等”的状态,而呈现出比其他收入大得多的差异。

但捷克股市监管严格、法制规范在转轨国家中是一流的,因而社会对此能够认可。私有化证券发放后不久,捷克便成立了布拉格证券交易所(1993年4月开市)与“人民股票交易所”(1993年7月开市),前者主要是职业投资者的活动场所,后者主要面向持有私有化证券的公众,让他们得以使用证券私有化的注册账户进行交易与后续拍卖。这两处的主要交易都通过统一的“证券中心”结算,并因此接受统一的监管。1996年的调查表明:公众对股市的参与与关心程度极高,宣称坚持查阅股市报告与上市公司报表的人有15%,23%的人是经常查阅,26%的人不常查阅,而只有36%的人表示他们从不查阅此类信息。

在所有的转轨国家,当人们从剧变之初的狂热和对改革的浪漫幻想中冷静下来后,面对转轨的艰难和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批判现实、埋怨与怀旧情绪都会上升。捷克也不例外,但证券私有化的“起点平等”使这种不满得到缓解。

这从1995年至1996年间斯洛伐克“开倒车”引起的强烈愤怒可以反证。1996年1月,当斯洛伐克政府宣布把已登记参加第二波证券私有化的斯洛伐克公民手中的“投资点”作废,并以每张1万克朗(350美元)的国债取而代之时,立即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民意调查表明,6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这样做是错误的,只有11.5%的人认为这样做可以接受,67%的受访者抗议停止证券私有化,只有19%的人支持政府的这一做法。斯洛伐克传媒批评说,这是“‘人民’资本主义被更有权势的‘政治’资本主义取代了”。甚至有的官方人士也表示,这种改变“基本是不公正的,可能是腐败的,肯定是政治性的,但仍然应该执行。”[35]相比之下,捷克人对证券私有化及相关改革的埋怨就要轻得多。尽管在多元化的舆论中,当时的政府总理克劳斯把它说成是“最伟大的成功”,而最大的反对党捷克社会民主党主席泽曼则称之为“世纪骗局”,公众的普遍态度是,虽然有所批评,但这样的批评比斯、波、匈等同类转轨国家要远为缓和得多,而认同程度则比这些国家高许多,与俄罗斯及巴尔干诸国之类“转轨不成功”国家的民意态度简直不可比。正如捷克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耶日.韦塞尼克所说的,今天捷克人对私有化的态度是:“大多数人都宣称自己已经从中获益,但他们仍然更愿意讲新的财富是非法的。”[36](见表四)

“大众私有化”是1991年底全面启动的,到次年第一波形成高潮,从表四

可以看出,公众对改革的满意度随之明显上升,捷、斯的民意同步变化,只是斯洛伐克公众对改革的不满突出得多。到了1992年秋,捷、斯分家并各自走向完全不同的私有化道路后,民意变化的方向即产生重大差异:捷克人的满意度虽比1992年夏的浪漫时期有所下降,但完全满意与比较满意则基本都维持在半数以上且有缓慢增长之势,其中完全满意者也稳定在接近一成的水平;而斯洛伐克的公众满意度则大幅下降且持续恶化,到1996年初已只剩不到一成的人满意或比较满意,其中完全满意者只剩下1.7%。

在一项民意调查中,中欧四国公众对“国家变革的总方向是否正确”这一问题的回答见表五。从表中可见,1990年时四国公众基本上都认同变革方向,捷克尤为突出,认同者所占比例比否定者高出38个百分点之多。1991年后进入“休克”阵痛期,各国民意开始逆转,但在捷克只是对变革方向的认同程度下降,却未出现象其他三国那样多数民众否定变革方向的情形;而且1992年后捷克民众对改革方向的认同度还有所加强,赞成者居明显优势,比反对者一直多25个百分点左右。而其他三国的民众对变革方向的怀疑乃至否定情绪却似乎占了上风。尤其是匈牙利1995年(即社会党政府搞“休克补课”之际)否定国家变革方向的人竟然比认同这一方向者高出70%。斯洛伐克、波兰也有类似趋势,只是到1995年随着两国经济复苏,这种否定情绪才明显减弱。

该项调查还有“你对目前国家民主发展程度是否满意”一问,结果见表六。各国公众都有继续健全民主制度的要求,对当前的民主发展程度不满意。但捷克自大众私有化第一波以后,这种不满明显减弱;匈、斯两国这种不满却有增长的趋势;波兰则大起大落。在捷克大众私有化之前,波兰公众的满意度胜于捷克,大众私有化启动之后,1992年至1994年间波兰公众的不满意度便大于捷克了。到了1995年以后,由于波兰经济的改善和1994年大选对“休克疗法”承担责任的政府下台等原因,波兰公众的满意度又再次略高于捷克。

3.捷克在市场化改革中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小

捷克人对改革及当前统治的这种评价,显然与以“大众私有化”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较好地做到了改革代价与机会的公平分配(即“交易权利初始配置的平等”)有关。

捷克科学院社会学所根据“经济期望与态度调查”的抽样问卷计算了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吉尼系数,此系数值越低,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从人均收入来看,1992年此系数为0.23,1996年为0.27。居于收入分层最底层的那十分之一家庭1992年占有社会总收入的5%,1996年则占有4.4%;居于收入分层最高层的那十分之一家庭1992年占有社会总收入的20.5%,1996年则占有24.5%。私有化前后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不大,最穷者的收入为人均收入的近一半,最富者的收入比人均收入高一倍多。[41]从家庭总收入来看,在民主化之前的1988年,捷克家庭总收入的吉尼系数为0.29,民主化后、大众私有化之前的1992年,此系数为0.32,1996年为0.36。若看交纳了个人所得税、并计入社会福利所得后

的居民净收入,则其吉尼系数为,1988年0.20,1992年0.22,1996年0.26;最穷的20%的家庭1988年拥有社会总收入的11.1%,1992年为11.9%,1996年又恢复为11.1%;最富的20%的家庭拥有社会总收入的份额为,1988年30.9%,1992年34.0%,1996年37.8%。据此来看,捷克民主化前的收入分配状况与典型的“福利国家”北欧诸国相当,民主化后则与北中欧(德国、荷兰)相当,而比匈、波(吉尼系数均为0.29)的收入分配都更平均,也比美欧各发达国家的分化程度更小。[42]

若根据曾任波兰左派政府副总理、对“捷克模式”持批评态度的科沃德克选择的资料,从民主化之前的1987年至1988年,到捷克完成两波大众私有化的1993年至1995年,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的吉尼系数演变为:捷克从0.19升为0.27,波兰从0.26升为0.28,匈牙利从0.21升为0.23,斯洛伐克则从0.20

降为0.19。[43]按这组统计,捷克转轨后吉尼系数的升幅是四国中最大的,但就绝对值而言,捷克的收入分配如今仍比波兰平均。

无论按哪组统计数据,这几个国家都是所有转轨国家中分配不均度最小的,而捷克又小于波兰。比起1994年至1995年前后吉尼系数已上升到0.4至0.5

水平的中国、俄罗斯等国,几不可同日而语。分配不均度小亦即“结果不平等”程度小,而这种本来不大的“结果不平等”中不公平的成份(即用强权占有、欺诈、勒索的成份)又比“自由交易”即至少形式上公正的成份更小,这是捷克人认同变革的最根本的基础。

五、1997年危机与“捷克模式”的困境

综上所述,1992年至1996年期间,以“大众私有化”为核心的捷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无论是看经济滑坡“代价”的最小化、恢复增长的成就、宏观经济及财政的改善,还是看社会公正的维护、公众对改革的认同度、社会与政治的稳定、市场化与社会保障的平衡等方面,捷克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并因此得到了国际上左、右(社会民主主义与自由主义)声音的共同肯定。人们认为,捷克的转轨是一部“效率与公平的协奏曲”。与捷克毗邻的匈牙利同样有奥匈历史传统,转轨前的经济发达程度与捷克相当,但转轨中实行的是“渐进道路”与“只卖不分”等与捷克相反的做法,匈牙利虽然在1991年前后似乎比捷克过得舒坦,但1993年至1996年却陷入了严重的困境,于是匈牙利就成了肯定捷克式“休克疗法”者最常举的反证。

但是,从1997年开始,捷克的这种亦“左”亦“右”模式的局限性变得日益明显,捷克的经济陷入停滞,增长率剧降,宏观经济指标恶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失业增加。经济危机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一直保持东欧最稳定的捷克政局也随之动荡起来。1996年大选获胜连任的克劳斯政府被迫在任期内提前辞职下台。1998年提前举行新的大选,反对派社会民主党获胜上台执政,终结了东欧各国剧变后历时最久的一个自由派政府。

1.捷克陷入经济困境

实际上,捷克经济困境的某些兆头在1996年已经显现。该年捷克的国内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虽增长了4.4%,与上年的4.8%相当[44],但按不变价计算,则只增长3.9%,比上年的6.4%下滑了一大截。而与此同时失业率却从上年的2.9%增加到3.5%。[45]1996年财政赤字仅为15亿克朗,1997年就猛增为130亿克朗。过去几年中,捷克的外债一直是东欧国家中最少的,1995年仅为79亿美元,而1997年已增至220亿美元,大大超过1990年9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另外,稳定了长达7年之久的克朗自1996年开始贬值,从27-28:1贬为32:1。为了制止这种趋势,捷中央银行拿出30亿美元来挽救,但仍然无济于事。到了1997年,克朗再次下跌至34-36:1,贬值率达20%。

起初,克劳斯面对这些征兆力图保持镇静,他表示,按市场经济观点看,人为刺激高增长并不可取,4%左右的增长率是正常的。但是,到了1997年他终于沉不住气了,被迫于4月中旬出台了所谓的“振兴经济措施”。其中的短期措施包括,削减国家预算支出5%(225亿克朗)、限制工资增长(将国家预算中的工资增长率由11.9%降至7.3%)以及限制进口;长期措施包括,加快由国家控制的大型企业私有化的速度、鼓励和支持出口、进一步规范金融业和股票市场、成立跨部门的专门组织机构、强化同经济犯罪活动的斗争。

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奏效。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只增长了1.0%,离5%的计划目标差得很远,与上年的3.9%、前年的6.4%相比,呈现明显的连续滑坡态势。199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只增长了1.4%,仍陷于经济停滞当中。1999年在新上台的“左派”政府治下,国内生产总值甚至还下降了0.2%。1997、1998两年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负增长,分别下降了4.9%与1.1%。而失业率则连年爬升,从1996年的3.5%升至5.2%和6.7%。通货膨胀严重,1998年消费价格指数升至10.8%,时隔五年又一次返回到两位数。吸引外资(直接投资)数量则从1995年高峰时的25亿美元下降为1996、1997年的14亿与13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从1995年高峰时的140亿美元减到1996年的124亿和1997年的98亿美元。(见表八)

在转轨国家里情况最好的维谢格拉德四国中,自1997年起捷克从“排头兵”的位置上掉了下来,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方面已落到了四国之末,而原来状况最差的匈牙利在“休克补课”与“全卖光”式私有化之后经济却大有起色。于是,从1998年以来,对“捷克病”的分析便成了转轨经济学中的一个热点。

2.来自左、右两翼的批评

正如1992年至1996年间捷克的榜样得到了从自由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的一致称赞一样,1998年后捷克陷入经济困境的案例,也受到了来自左、右两个方面的批评。

左翼的批评中除了传统的那种完全否定一切私有化方式的立场外,还有一种是具凯恩斯色彩的“后华盛顿共识”,这一“共识”把捷克的做法看作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它在转轨问题上的观点即所谓“华盛顿共识”)的一个失败的案例。

来自右翼的批评中,有人以匈牙利的成功反证捷克的失败,鼓吹“分不如卖”论。前者认为“大众私有化”过分自由主义,而后者则认为“大众私有化”过分平民主义。至于“后华盛顿共识”的旗手、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则是从“凯恩斯+哈耶克”的立场,对俄、捷的实践进行了左右开弓式的批判。在他看来,这种实践既由于过分迷信自发性市场而违背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调控原则,又由于“雅各宾──布尔什维克式”的理想化设计,而违背了伯克、波普和哈耶克的保守主义原则[47]。

捷克在东欧邻国的一些同行也不喜欢克劳斯的做法,并在转轨的道路上与捷克人暗中竞赛。波兰1994年至1997年间的转轨设计者科沃德克就是如此。他一方面把捷克与波兰都归入所谓的没有搞“休克疗法”而取得了“渐进成功”的典型,并以之与他定义的所谓“渐进式失败”(俄罗斯、乌克兰等)、“激进式失败”(1996年至1997年的阿尔巴尼亚)、“激进式成功”(只有前东德)的类型作对比[48];另一方面也“左右开弓”地批评捷克,他既指责捷克人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认为捷克人“如此强烈地支持激进的私有化与自由化政策”导致了不良后果,同时又批评捷克人过份重视社会保障而导致无效率的“过度就业”和过高的“保障体系依赖率”。[49]

显然,这种脱离具体问题而围绕着“主义”话语的批评,往往是各说各话,与其说它们是在寻找捷克困境的症结,不如说它们是在借捷克的案例标榜自己的“主义”式主张,自然这些评论对解决问题只能是隔靴挠痒。要真正从捷克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教益,还是应当跳出意识形态框框,从技术层面分析捷克的失误到底在那里。

3.企业机制转轨过慢

对捷克的批评之一就是捷克维持着“过分的”社会保障、尤其是科沃德克所说的“过度就业”,实即我们俗称的铁饭碗制度。3%左右的全欧最低失业率是1992年至1996年间“捷克奇迹”的一大特征,而同期工资的增长又过快,超过了生产力的增长。1992年底捷斯分家前,斯洛伐克的失业率为5.5%,分裂后其失业率猛升至19.8%,但捷克的失业率不升反降,于是大批斯洛伐克失业者涌入捷克寻找工作,结果捷克不得不颁布法律禁止斯洛伐克公民在捷克就业。可以说,捷克的低失业率和高工资增长率对一个转轨经济而言,已经“奇”到反常的地步。对此的正面评价可以说它增强了社会稳定与公众认同;对此的负面评价则是,维持过度就业恰恰是捷克的企业效率与竞争力不佳的原因。难怪左派学者科沃德克和“右派”顾问萨克斯都一致认为,捷克人把自己的饭碗护得太严。

但问题在于,捷克并没有波兰那样强大的工会,捷克政府更是由理论上并不欣赏“福利国家”的自由主义者所主持,为什么捷克的“铁饭碗”却比工会强大、左派执政的东欧邻国更难打破?尤其是在1997年,当时波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急升22%,这种情况下尚有10.5%的失业率,而经济停滞、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的捷克却反而保持着“萧条中的高就业”,这的确耐人寻味。

显然,问题不在于工会的力或政府偏好,而是与企业机制有关。捷克的企业对冗员满不在乎,这表明企业缺乏改善效率的激励,而这又反映出捷克工业部门内部机制转轨并不顺畅。如前所述,虽然在转轨过程中,捷与波、匈一样制定了“企业破产法”,捷克也有不少大型国营企业亏损严重、经济效益差,但政府并未实行关停并转。企业长期经营不良,拖欠债务高达2,500亿克朗。由于缺乏资金,捷克在旧体制下形成的工业生产结构未得到及时调整;工业设备的更新缓慢,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设备在工业部门中仍占50-60%;工业产品中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的产品仍占很大比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三分之一。

4.金融改革滞后

尽管1992年捷克颁布了“银行法”,要求国家银行彻底转变职能,改变对金融业的垄断地位,但实质上这些银行仍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下,它们没有自主权,与投资基金的关系缺乏透明度,运营效率低。正如科沃德克指出的,捷克的银行体系由于对大规模私有化的管理不当和缺乏正确制度而濒于危机;银行不是全力关心如何改善对工商企业的借贷管理、关注贷款企业的重组及其竞争力,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投机性的收购兼并上,非但未提高效率、增加产出,反而使经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而停滞不前。[50]由于金融改革滞后,才导致1997年至1998

年间出现了金融风波,致使十几家银行倒闭。

直到1998年,捷克才出台金融法,开始真正的金融改革。但捷克的金融改革与波兰的方法不同。波兰模式要求银行必须对债务人采取免债、再贷款或使其破产的措施。虽然这并不能完全改善波兰银行的“体质”,但确实把银行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了。而捷克模式则是将亏损企业置于一特殊的“医院”里,即将其交由专门负责回收坏帐的机构处理;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照旧,企业也未因金融改革而感受到真正的压力。结果,不仅银行部门,而且整个资本市场都被拖入危机,“住院”的企业名单不断加长[51],整个经济陷入萧条。1997年年中捷克发生的货币危机及其造成的经济滑坡就证明了这点。

捷克的金融改革之所以滞后,根源仍在于“大众私有化”时期人们对民间资本或外资控制金融的担忧。克劳斯长期以来坚决反对银行的私有化,尤其是反对外国资本购买捷克银行,认为这样会构成对捷克经济安全的严重威胁。于是,在第一波私有化过程中,国家保留了对银行的控制权,只对银行所有权实行了部分私有化。例如,捷克最大投资基金的发起人,拥有全国活期存款80%的捷克国民银行在第一波私有化之后保留了40%的国家股份,只有37%的股份参加了私有化。捷克最大的“商业银行”参加第一波私有化的股份为53%,国家保留了44%。第三大银行“投资银行”的国家保留股份则为45%。[52]由于被私有化的银行股份为众多股东分散持有,银行的控制权实际上仍然在国家手中。要把银行的控制权私有化,很可能需要外国银行或其他战略性投资者的介入,银行自己设立的投资基金显然是无法担此重任的。

泽曼的社会党政府上台后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认为,这样的私有化无异于变相国有化。因为,银行隶属于国家,银行投资基金去收购证券就等于国家收购证券。因此,必须把银行从国家手中彻底剥离出来,实现银行的真正私有

化。1999年左派政府已颁布法令实行银行私有化,并允许外国资本购买。目前捷克在步匈牙利的后尘,逐渐向外资敞开大门。

虽然如此,由于银行的部分私有化和企业的私有化是同步进行的,在私有化之后,银行股份的很大部分落到了投资基金手中,结果出现了部分银行之间通过投资基金互相持股的现象,有的银行的股份甚至为自己发起的投资基金所掌握。例如,第一波私有化之后,“捷克国民银行”的股份中有29.1%为8家投资基金持有,其中“商业银行投资基金”持有3.9%,“投资银行基金”持有8.8%。“商业银行”的股份有44%为5家投资基金持有,其中“捷克国民银行”持有4.9%,“投资银行基金”持有10.8%,它自己设立的投资基金持有3.4%。第三大银行“投资银行”所设立的多个投资基金共持有该银行17%的股份。[53]我国学者张春霖认为,这种情况之所以被容忍,可能是为了遏制“哈佛基金”对银行的控制。“哈佛基金”在“捷克国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已分别拥有12.9%和17.6%的股份,是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股东。

与匈牙利那种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导致“坦克(苏军)走了,班克(Bank,指外国银行)来了”的状况相比,捷克的金融政策是相当民族主义的,在资本流通、国家战略部门、外国投资者购买不动产和建房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国外投资者购买捷银行股份或有价证券也不得超过有关固定资产的三分之一。但采用保留国家控股和“自持自股”的办法,不仅使银行的非商业性质难以改变,而且使银行与投资基金职能混淆,导致二者的职能都无法正常行使。

5.为什么“大众私有化”反而产生了企业的“二国有”状态?

按捷克转轨设计者的说法,是要“在起点平等基础上找到最初的所有者,在规则平等基础上找到最终的所有者”。上文已经说明,前半句通过证券分配已基本实现,但后半句话的实现就复杂得多。所谓的“在规则平等基础上找到最终的所有者”,实际上就是要通过公正的交易,实现产权向“善于经营者”适度集中。在存在着投资基金这个“中介所有者“的情况下,这又意味着两个过程,一是最终产权(企业股份与投资基金股份)的相对集中,二是中介产权即投资基金对企业的股权占有相对集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过程在捷克进行得都不理想。

“大众私有化”一开始,捷克经济学界便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应实行向“公平的兼并者”倾斜的政策,以加快产权的集中,尽快改变人人持股的无效率状态;另一派则谴责这种主张,并要求强化对小股民的保护、通过立法加强股市透明度和小所有者权利,具体要求包括:公司在改变自由交易的股份比例时应受到限制;应当为有关小股民的信息保密;在股权转移时应保证小股民得到“正当的价格”;对损害小股民的行为应当赔偿。捷克政府基本上倾向后一种意见,因此当时的政策实际上并不鼓励最终股权的集中。

另一方面,在“大众私有化”初期,曾出现过一些新建私人银行与投资基金以“异常高利率的挑逗性广告”吸引“投资点”而使持券公民上当的事件。为了杜绝此类弊端,捷政府多方防范投资中介的垄断风险。政府专门规定:每个这类组织对任何一家企业的总“投资分”都不得超过这一企业投资私有化总股份的

20%;“投资私有化基金”不得把总“投资分”集中投在一、两家企业,而必须投入10家以上的企业。这样,持券公民遇到风险或机遇的概率处于平均值之上,而私有化过程中的过分投机或因投资基金不负责地冒险而给投资公民造成损失的情况也得以避免。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双重的股权分散:一方面,多数公民人人持股,投资基金本身拥有极多的自然人股东;另一方面,每个基金拥有一大批企业的股份,却很难对其中任何一个企业有控股权;而每个企业不但自然人股东极为分散,它的法人股东也是分散的,企业虽有众多的机构持股人──投资基金,但很难有任何一个持股法人能对它负起真正的责任。

这样硬性的规定在削弱了民间投资基金对企业控制权的同时,也等于强化了国家的控制能力。由于国家限制民间基金之间的兼并集中,最大的几家投资基金又多由国家银行或国家控股银行发起设立,政府拥有国有资产基金及四大银行的股份,控制了贷款发放的权力。而国家银行在1991年改组后继承了1,400亿克朗的债务,成为大部分已私有化企业的债主;它们通过各地的分行,分别成为最大的投资基金里最重要的股东。于是,国家通过国有资产基金和四家银行控制了四分之三的经济部门。虽然每个企业及投资基金的国有股份额都很小──有的只有百分之几,但在股权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国有股仍可能是“老大”。所以,在“大众私有化”结束后,很多企业又处在一种“二国有”的状况下。国家和企业间的产权关系模糊,表面上这些企业已经私有化,但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仍由国家控制,原管理人员基本没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依然如故,企业经济效益也没有明显改善。

于是,证券私有化后的捷克便出现了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从产权份额的角度看,捷克的私有化已相当“彻底”,到1996年6月1日私有化部撤销时,只剩下35家所谓战略性企业(及1,400家其他企业的部分股票)掌握在国有资产基金会手中,这1,400家企业以后将通过直接出售方式实行私有化。1997年底,捷克私有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80%,工业部门的私有化程度为80%、建筑业约为90%、服务业几乎为100%。如此高的私有化程度在转轨经济国家中只有前东德可以相比。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股权极度分散,实际上没有有效控股人,因而国家仅凭很小的股份便仍然握有控制能力。从这点来讲,捷克经济又比多数转轨国家、尤其是波、匈等维谢格拉德国家的经济更加“国有化”。因此,私有化更彻底的捷克经济反而在适应市场、提高效率与竞争力等方面进展滞缓,这是1997年后捷克经济陷入困境的主因。

6.私有化之后的捷克产权结构及其弊端

从1991年末第一波“大众私有化”开始,直到1996年春,四年多时间里捷克的产权结构一直维持着“起点平等”状态,集中化进程十分缓慢。(见表九)从表中可见,自1992年证券私有化发动直到1996年春,捷克的持股公民中有半数以上(53%)完全没有卖出他们的股份;只有不到五分之一(19%)的人把自己的股份全部卖出,加上卖出超过一半者也还不到私有化证券领受者的四分之一。由于只有少数捷克人直接持有企业股份,绝大多数人都是委托投资基金代理投资,在第一波私有化参与者中有82%的人、第二波81%的人把自己分到的全部或部分产权委托给了投资基金,其中各有一半人是托付了全部产权。因此,第一波

在线作业答案15秋福师《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15秋福师《财政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一、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国家对违章行为的处理方式包括() A. 批评教育 B. 强行扣款 C. 加收滞纳金 D. 罚款 正确答案:ABCD 2. 公共财政与一般意义上的财政是()的 A. 推理与演绎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B. 个性与共性 C. 特殊与普遍 D. 个别与一般 正确答案:BCD 3. 转移性支出包括() A. 社会保障支出 B. 公共支出 C. 救济支出 D. 各种补贴 正确答案:ACD 4. 国债的功能包括()关系 A. 弥补财政赤字 B. 筹集建设资金 C. 调节经济 D. 树立大国形象 正确答案:ABC 5.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性包括() A.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B.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 C. 财政收人占GDP的比例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满足 D.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既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目标,又是财政政策的中介目标正确答案:ABCD 6.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包括()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社会因素 D. 自然因素 正确答案:ABC 7. 按发行期限分类,可将国债分为() A. 短期 B. 中期 C. 长期

D. 内债 正确答案:ABC 8.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财政 B. 公共财政是非盈利的财政 C. 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 D. 公共财政是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 正确答案:ABCD 9. 税负转嫁的形式包括() A. 前转 B. 后转 C. 消转 D. 税收资本化 正确答案:ABCD 10. 税率的种类包括()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定额税率 D. 超额税率 正确答案:ABC 1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内容包括() A.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B. 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C. 失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D. 城乡收入保险制度 正确答案:ABC 12.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 A. 经济发展速度 B. 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C. 分配体制和政策 D. 国际关系 正确答案:ABC 13. 国债的含义包括() A.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 B.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C. 国债是国家信用的重要形式 D. 国债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正确答案:ABCD 14.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 A. 税收 B. 国债 C. 公共预算 D. 公共支出 正确答案:ABCD

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 告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银河基金管理公司 内容摘要: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证券市场的长期向好为基金投资获得良好 回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基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是分享国 民经济长期成长果实的较好方法,从中长期来看,不但风险较 低,而且获取的平均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和债券的收益,是普通 家庭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理想的中长期投资工具。 ●基金银丰为封闭式平衡型基金(在一定条件下可转为开放式基 金),运作透明、规范、稳健、安全,力求有机融合进取型和 稳健型两种投资风格,实现股票与债券、成长与价值、风险与 收益的适度匹配,属证券投资基金中预期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 定品种,为基金投资人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基金银丰具有品牌、投资时机和投资风格、潜在分红、封闭转 开放等比较优势。 ●近期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受宏观经济和政策利好支持,震荡上 行,此时投资基金银丰是投资者获取中长期稳定收益的良机。 目录 一、背景分析 二、比较优势分析

三、产品结构分析 四、预期收益分析 五、实证模拟投资分析 六、投资时机选择 七、分析结论与建议

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银丰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银丰”)发行规模为30亿元,为封闭式平衡型基金(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开放式基金),是银河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只基金产品,下面对基金银丰的投资价值作一全面分析,以供投资人参考。 一、背景分析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历史回顾 自1998年3月末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诞生以来,我国基金业实现了飞速发展。截止到2002年7月5日,我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7家,管理的封闭式基金52只,开放式基金5只,基金净资产总值达到940多亿元,约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规模的%左右。(见图1) 图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资产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评价中心 国内基金取得的业绩表明,中长期来看,证券投资基金能够提供比其他投资工具更为丰厚的回报。经统计,1998年发行的五只封闭式基金,至2001年底运作近四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达到%,年平均分红收益率为%。1999年发行的17只封闭式基金,截止到2001年底运作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为%,年平均分红收益率达%,远高于同期最高存款利率%(5年期)、交易所同期发行最高企业债利率%(5年期97中铁(5))和交易所同期发行最高国债利率%(8年期99国债(8))(见图2)。 由于封闭式基金的交易费率仅为%,与股票相比,不用交纳印花税(单边为股票交易金额的2‰),可以节省交易成本。如果考虑交易成本因素,国内基金取得了高于同期上证指数和深证综指年均涨幅(分别为%和%),良好业绩。(见图2)图2:国内基金与同期股票、存款和债券收益率的对比:1998-2001

证劵交易心得体会

姓名:周游 学号:2013110261 班级:2013级会计二班 系别:经济管理系 2014年12月28号

炒股心得 我是一名在校的金融专业的大学生,之前一直不明白如何去炒股,自从学校开了一些专业课程,我学到了许多关于股票的基本概念,我以为自己已经对股票了解得差不多了,以为自己真正炒起股来,也可以得心应手,但是真正进入到实训阶段,才发觉自己真的是一点都不在行,然而之前自己想的说出来真的是贻笑大方。 古有赵阔纸上谈兵,今有余模拟而炒股。模拟,假钱一堆尔。若因模拟成功而沾沾自喜,则将后患无穷。金融市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经过残酷的考验和体验失败的感觉,不经过实战的历练和不断的总结与体会。靠模拟则只说明你能买进和卖出。股市,这个世界上最考验一个人的地方。纪律、冷静、思维、贪婪、恐惧。你能经受得了多久的折磨? 记得刚进行第五届大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的第一天,心里是多么地着急又多么的兴奋。进入同花顺模拟炒股系统,已经忍不住炒股的那股劲,一下子买了好几只涨得很高的股,而且还错误的以为只有一只股买一点点,买很多支就可以稳赚。结果真的让我像瞎猫碰到死老鼠,赚了不少钱。但是之后就惨了,我一味地只买涨停板的股票,结果可就惨了,我亏得差点就想要跳楼了,那时的自己真的弄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炒股炒跑去跳楼了,亏钱的滋味真的不好受,还好只是模拟炒股,后来通过在老师的详细讲解中,我才慢慢得了解到炒股不是一味瞎闷,要善于运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同时要多关注一些财经新闻报道,终合各方面才能选到好股。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心态比较急,大量进行短线操作。在风险管理方面,没有理会不要把全部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原则,经常一味的全仓操作,投机心态太强,毕竟认为只是一场游戏。后来开始明白心态是在股市里保持少亏多赚的重要条件。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评论,至少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投资理念,充分了解一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做到不怕、不贪,不因市场的短期波动而惊慌失措。短线操作学会控制仓位,尽量不满仓,设定止损,见好就收。买卖股票不要奢望能买到最低、卖到最高,因为最低和最高可遇而不可求。其实炒股没那么复杂,多看、多想、多操作就会熟能生巧,保证资金安全是盈利的基石。技术分析作可以作为把握进出时机的必要参考,贯穿到整个操作过程当中,短期技术指标综合运用效果会更好。一味的全仓未必可取,学会适时空仓才能有效地化解风险。当选出的股票中的某些因为指标提示不理想,那就把它排除而不要怀疑自己的选股思路。然而“不能再让失真的上证综指误导市场了。如果再继续错误的方法,那么大家所熟悉的上证指数最终有可能被市场抛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一位专家一针见血地说。往往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并不能明显感觉目前股票市场的气氛不对,随时可能出现调整行情。因为股市已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上升,存在过热的风险,调整为市场内在规律,有大起必有大落。模拟炒股其中主要的成交记录如下:

个人理财规划课后习题答案

1.1 大众理财(一) 1 【单选题】诺贝尔奖金能持续发到现在,最主要的原因是(C)。 A、初始资金有980万美元 B、有社会捐赠 C、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功投资 D、有政府的支持 2 【单选题】理财的最高境界是(B)。 A、只赚不亏

B、财务独立 C、零风险 D、日进斗金 3 【多选题】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规定,基金会可以投资以下哪些项目?(ABCD) A、房地产 B、股票 C、公债 D、银行存款 4 【判断题】如果不理财,人们的财富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贬值。(√)

5 【判断题】理财就等于挣钱。(ⅹ) 1.2 大众理财(二) 1 【单选题】国际市场上判断财富时,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 A、股票持有量 B、债券持有量 C、拥有的房产数量 D、创富的能力 2

【多选题】投资理财的三个基本条件是(ACD)。 A、固定的投资 B、追求零风险 C、追求高报酬 D、长期等待 3 【判断题】在单身期(20-30岁)的人们,最基本的理财目标就是建立一定的储蓄。(√) 4 【判断题】依靠房地产投资成为富豪的模式,在未来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1.3 大众理财(三)

【单选题】在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中,索罗斯成功的原因是他运用了以下哪种理财方式?(C) A、艺术品投资 B、房地产投资 C、对冲基金 D、奢侈品投资 2 【单选题】什么是个人财富增长的发动机?(B) A、消费 B、投资 C、工作

D、储蓄 3 【多选题】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包括(ABCD)。 A、高增长的经济环境 B、人口红利 C、外向型经济 D、低通胀的经济环境 4 【判断题】千万富豪就是拥有千万财产的人。(ⅹ) 5 【判断题】罗伯特认为,人生的第一套房子用来自住,属于典型的穷人的思维方式。(√)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东师《成本会计》15秋在钱作业2满分答案

东师《成本会计》15秋在钱作业2满分答案 成本会计15秋在钱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 1.如果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辅助生产的待分配费用是 A. 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 B. 辅助生产车间专设成本项目的直接计入费用 C. 辅助生产车间专设成本项目的间接计入费用 D. 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和辅助生产制造费用明细账中的待分配费用之和正确答案:D满分:3分得分:3 2.分配加工费用时所采用的在产品完工率,是指在产品()与完工产品工时定额的比率。 A. 所在工序的工时定额之半 B. 所在工序在工时定额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C. 上道工序止累计工时定额和所在工序工时定额之半的合计数 D. 据工序止累计工时额定 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 3.在产品发生盘盈,按规定核销时,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 A.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管理费用 B.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营业外收入 C.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贷:制造费用 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 4.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适用于( ) A. 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 B. 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 C. 小批单件生产 D. 成批生产 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 5.生产车间固定资产修理期间发生的停工损失应计入() A. 产品成本 B. 营业外支出 C. 管理费用 D. 废品损失 正确答案:A满分:3分得分:3 6.分批法的计算对象是( ) A. 产品品种 B. 产品生产步骤 C. 产品批别 D. 产品类别 正确答案:C满分:3分得分:3 7.“废品损失”科目核算的内容之一是 A. 产品出售后的修理费用 B. 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C. 出售不合格品的降价损失

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题目: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类型 学院商学院 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 指导教师刘元发 班级证投 1132 班 学号21 53 学生姓名黄淋李德兰 起止日期 2013年11月—2014年5月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概况 (1) (一)基本情况 (1) (二)投资目标 (1) (三)投资范围 (1) (四)投资策略 (2) (五)业绩比较基准 (2) 二、银河主题策略基金品牌分析 (2) (一)基金管理公司品牌分析..................................................... (2) (二)基金经理任职分析........................................................... (6) (三)基金业绩分析.......................................................... (9) 三、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12) (一)资产配置分析 (12) (二)行业配置分析 (17) (三)重仓股分析 (23) 四、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投资建议 (26)

(一)风险分析 (26) (二)投资建议 (27) 五、结束语 (27) 参考文献 (28) 致谢 (28)

银河主题策略投资基金价值分析报告班级:证券投资与管理1132班小组成员:黄淋、李德兰学号:1 53 指导老师:刘元发 摘要:随着理财理念的深入人心,基金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本文主要从银河主题策略基金的概况、投资价值分析、投资建议、投资风险等方面来介绍该基金的投资价值,使投资者能更深刻的了解该基金的投资价值和存在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合理投资建议,从而使投资者达到理财的目的。 关键词:股票型基金投资价值投资风险投资选择 一、银河主题策略基金产品概况 (一)基本情况 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是由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21日成立的,基金代码是519769(前端),属于契约型开放式投资基金,基金类型为股票型基金,基金投资风格是中盘型,现任基金经理是成胜。截止至:2014年3月31日,最新份额为亿份。截止到2014年4月1日,最新净值是,累计净值是。其管理费用为%(每年),托管费为%(每年),最高申购费率为%(前端),最高赎回费率为%(前端)。目前状态是可以申购、赎回。 (二)投资目标 银河主题策略基金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用主题投资策略和精选个股策略的方法进行投资,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长。 (三)投资范围 银河主题策略基金的投资范围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内依法发行上市的股票(包含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权证、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但需符合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

平安企业文化分析

摘要:中国平安在发展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现为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知行合一的特点,定位于造就“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追求卓越为过程,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做一个高尚和有价值的人”。 关键字:企业文化传统文化诚信 正文: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投资保险企业;监督管理控股投资企业的各种国内、国际业务;开展保险资金运用业务;经批准开展国内、国际保险业务;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企业文化 中国平安自成立以来,始终将“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同时,以“专业”为纽带,可持续地为股东、客户、员工和社会创造最大化价值,切实履行企业公民责任。从企业人格化的角度,结合平安的企业文化内涵、行业特征以及多年的实践,中国平安的“企业文化体系”正日趋完善。 (1)平安企业文化体系的轴心:“专业创造价值” “专业创造价值”是全体平安人共同创造、涤荡出的平安文化成果的最核心。这一理念准确传递了中国平安通过专业化经营实现“综合金融、国际领先”目标的能力、信心和愿景;同时,在当前和未来强调客户消费体验的竞争环境下,促进广大平安人不断提升自身“专家、专才”形象,为客户持续提供最好的综合金融服务体验,创造最大价值。 (2)对股东负责:取信于资本 股东投入资本,是对公司员工及管理者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信任。珍惜善用每一分资本,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专业为本,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使企业价值不断增长,使股东获得满意的回报,最终赢得股东和投资者的长期信赖和支持。 (3)对客户负责:诚信为基体验为本 诚信待客,是服务之本;客户满意,是企业价值之源。以真诚回应客户的信任,以审慎对待客户的托付;努力洞察客户需求,超出客户期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

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范文

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范文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题目: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类型:Array学院 商学院 专业证券投资与管理 指导教师刘元发 班级证投 1132 班 学号 学生姓名黄淋李德兰 起止日期 2013年11月—2014年5月 二零一四年五月十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概况 (1) (一)基本情 况 (1) (二)投资目标 (1) (三)投资范围 (1) (四)投资策略 (2) (五)业绩比较基准 (2) 二、银河主题策略基金品牌分析 (2) (一)基金管理公司品牌分析..................................................... (2) (二)基金经理任职分析........................................................... (6)

(三)基金业绩分析.......................................................... (9) 三、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12) (一)资产配置分析 (12) (二)行业配置分析 (17) (三)重仓股分析 (23) 四、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投资建议 (26) (一)风险分析 (26) (二)投资建议 (27) 五、结束语 (27) 参考文献 (28) 致谢 (28)

银河主题策略投资基金价值分析报告班级:证券投资与管理1132班小组成员:黄淋、李德兰学号:1 53 指导老师:刘元发 摘要:随着理财理念的深入人心,基金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本文主要从银河主题策略基金的概况、投资价值分析、投资建议、投资风险等方面来介绍该基金的投资价值,使投资者能更深刻的了解该基金的投资价值和存在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合理投资建议,从而使投资者达到理财的目的。 关键词:股票型基金投资价值投资风险投资选择 一、银河主题策略基金产品概况 (一)基本情况 银河主题策略基金是由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2年9月21日成立的,基金代码是519769(前端),属于契约型开放式投资基金,基金类型为股票型基金,基金投资风格是中盘型,现任基金经理是成胜。截止至:2014年3月31日,最新份额为亿份。截止到2014年4月1日,最新净值是,累计净值是。其管理费用为%(每年),托管费为%(每年),最高申购费率为%(前端),最高赎回费率为%(前端)。目前状态是可以申购、赎回。 (二)投资目标 银河主题策略基金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采用主题投资策略和精选个股策略的方法进行投资,力争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健增长。 (三)投资范围 银河主题策略基金的投资范围为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内依法发行上市的股票(包含中小板、创业板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的股票)、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权证、资产支持证券以及法律法规或中国证监会允许基金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但需符合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 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60%-95%,债券、现金等金融工具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5%-40%,现金或者到期日在一年以内的政府债券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

平安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平安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目录

第1章行业篇 新兴的保险大国 1.1行业概况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农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着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从2006年-2010年的5年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保险公司从93家发展到146家,中国保险全行业高管人员由万人发展到万人,营销员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专业技术人员日益成长,为行业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保费收入已达到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列出的保费收入超万亿的目标。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达到14500亿,2010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是2005年的倍。 目前,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到2010年底,国内有7家保险公司资产超过千亿元、2家超过五千亿元、1家超过万亿元。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逐步成长并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 中国保险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未来我国保险业将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完善主体多元、

主流企业估值模式

主流企业估值模式 ★MBA经典教材估值方法: 1、内在价值法:现金流量折现方法或者期权定价方法。用未来盈利预测现金流,用数学模型计算公司的现值。 2、相对价值法:对比行业内除亏损公司外的公司的指标,得出目前公司股价是否高估。 3、并购价值法:是按当前的市场条件,假设重置一家同样规模和质量的企业,需要投入的成本。(2008年水泥板块) ★股利分红估值模式 股价=预期股息/银行利率(预期股息可以取几年平均股息计算) 红利、股息都称为股利:股利可理解为存款利息收入,股息是股东分取的盈利,红利是分派股息之后按持股比例向股东分配的剩余利润。股息红利对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总额毫无影响。如果一家上市企业再不减少净资产的前提下实现连续高分红,那这样的企业无疑是值得长期投资的企业。 一只10元的股票,预期股息为0.5元,而此时银行利率为5%。假定此股未来业绩不增长,买入股票还不如将钱存入银行。 2005年12月,宝钢股息预期为0.32元,此时1年期银行利率为2.25%,按照此模式计算出宝钢的合理估值应为14.22元,而此时宝钢股价为4元,相

差255%,无疑极具有投资价值,后来宝钢股份股价一度冲到22元。 驰宏锌锗2007年股息为2元按照2007利率4.14%计算的话,合理股价应为48.31元。但不能保证明年还大规模分红,所以一般取7-8折。折扣后合理股价为33.8-38.64元,所以驰宏锌锗按照股利模式估值低估28%—46%。 此法适合长期稳定盈利稳定分红的企业,对在某年突然大量分红的企业不适合。结合长期分红取均值来计算较好。 ★成长性评估模式 盈利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可衡量企业的成长性。 盈利增长率:每年每股收益成两位数增长的都是好企业,但单看盈利增长率很难判断企业是否依靠财务手段(变卖资产)实现盈利成长性。一次性收益,政府补贴,税率改变等等,如一家每股资产为10元的企业,每年变卖资产实现每股2元收益,可产生5年的高盈利增长,5年过后该企业将会一无所有。 ROA 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是每一元资产产生多少利润。 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 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资产) 企业负债较少,资产收益率能很好衡量企业增长率的标准。它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总资产在每次经营活动后产生的增加比率。企业造假主要在负债上。企业可以通过变卖或者转移资产,增加负债的情况实现资产的稳定增加,但所有者权

行政管理学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东北师范行政管理学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东北师范行政管理学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1 单选题 1. 不属于全球化对行政管理改革提出的要求的是()。 A. 转变与更新行政管理职能 B. 转变行政的价值取向 C. 改革传统行政管理组织结构 D. 实行新型治理模式 正确答案:B 满分:3 2. 行政学家彼得·德鲁克被称之为()。 A. 科学管理之父 B. 组织理论之父 C. 现代管理之父 D. 决策之父 正确答案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C 满分:3 3. 英国学者伯纳丁认为绩效管理的核心是()。 A. 效率 B. 效益 C. 结果 D. 效能 正确答案:C 满分:3 4. 决策与执行的中间环节是(),它既是决策过程的延续又是执行过程的先导。 A. 决策评估 B. 局部试验 C. 追踪决策 D. 决策反馈 正确答案 :B 满分:3 5. ()指行政机关作为第三方裁决争议、处理纠纷的权力。 A. 行政司法权 B. 行政决定权 C. 行政命令权 D. 行政处罚权 正确答案:A 满分:3 6. 政治与行政二分由()提出并系统阐述。 A. 怀特 B. 威尔逊 C. 古德诺 D. 泰罗 正确答案 :C 满分:3 7. 行政学产生的标志是()的发表。 A. 《行政学之研究》 B. 《行政学导论》 C. 《政治与行政》 D. 《行政行为》 正确答案:A 满分:3 8. 行政的()是体现政府行政管理整体性和凝聚性功能的职能。 A. 组织职能 B. 计划职能 C. 控制职能 D. 协调职能 正确答案 :A 满分:3 9. 一般监督的特征不包括()。 A. 监督客体的普遍性 B. 监督主体的普遍性 C. 监督频度的日常性 D. 工作与监督的统一性 正确答案:A 满分:3 10. 我国的行政组织基本上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A. 直线式结构 B. 职能式结构 C. 矩阵式结构 D. 直线职能式结构 正确答案 :D 满分:3 2 多选题 1. 行政领导产生的方式有()。 A. 委任制 B. 选任制 C. 荐任制 D. 考任制 E. 聘任制 正确答案:ABDE 满分:3 2. 按照行政行为适用与效力作用对象的范围可将行政行为分为()。 A. 内部行政行为 B. 外部行政行为 C. 抽象行政行为 D. 具体行政行为 E. 依职权行政行为正确答案:AB 满分:3 3. 行政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A. 就其属性而言,行政权力具有共享性 B. 就其宗旨而言,行政权力具有公益性 C. 掌握行政权力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D. 具有全面性 E. 行政权力的行驶必须依法进行并受到监督和制约

中青旅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中青旅投资价值分析报 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青旅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对象:资本市场各基金、券商、投资公司分析员及操盘员 目的:配合增发与战略的实施 1.旅游产业价值与机会 旅游产业概述 1.1.1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成(旅游资源、旅行社、网上旅游、交通服务体系)1.1.2旅游产业业务构成(观光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出入境等) 产业价值点 1.2.1直线上升的朝阳产业 总量增长:(1)与GDP同步增长(2)消费者习惯逐渐倾向旅游(3)世界性旅游的重心向亚州倾斜; 结构增长:(1)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在商务出行与会展上面临大的发展机遇(2)出境旅游由于市场的开发,将成为热点 1.2.2旅游产业扩张性(附加价值) (网络类型产业,在此基础上可嫁接多项业务,如交通、房地产、金融等)(强调旅游产业商业化价值在于潜在的未来网络的意义,而非目前业务的盈利率) 1.2.3旅游产业的资源发育日益成熟 酒店、民航等资源处于过剩状况,铁路服务意识增强与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增多,以旅行社为基础发育的旅游业将成为发展稳定、风险度较低的行业。 国内旅游产业整合的机会

1.3.1国内旅游业价值链分割与过度竞争(朝阳产业但存在大量亏损与微利的公司,同时小旅行社林立,需要大型公司进行旅游业的整合,形成行业的结构分层,否则整个旅游产业无法规模化运作); 1.3.2政策限制阻碍价值链的形成,产业化运作困难(如旅行社政策管制、民航价格管制等,但政策管制的放松,对形成产业化运作存在政策机会); 1.3.3大旅游产业整合者未出现(未有稳定利润基础的大公司、也没有投资能力的大公司对旅游产业进行整合); 1.3.4国内旅游业组织形式价值流失现象严重(存在组织创新机会)。 2.公司产业位势 旅游产业的竞争格局 国外旅游业的三大经营模式与组织的演变(推销式观光旅游、组合式过渡旅游、选择式休闲旅游) 国内旅游业的经营模式(在目标市场与收入结构、经营策略、组织构成不同)传统旅行社组织:中青旅、国旅、中旅等; 新兴旅行社织织:上海春秋、携程、广之旅。 3.公司发展前景 公司发展战略 中青旅面临行业发展与产业整合的双重机会,为形成大旅游概念,公司的旅游主业的发展战略如下: 3.2.1公民市场的重组(在线旅游与公民市场的重组) 3.2.2前后台一体化发展,打造大旅游价值链(营销网络与后台支持平台的构建)

平安估值分析

中国平安估值分析 一、估值方法选择 中国平安的企业性质应该被界定为金融控股集团,而非单纯的险企或者多元化投资控股集团。其业务领域主要包括保险(寿险、产险)、银行、资产管理(证券、信托、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及其他(陆金所、平安好医生等)四大板块。保险业务目前仍是中国平安的主业,贡献利润占比60%左右,其次是银行和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及其他互联网科技业务目前无论资产还是利润贡献均占比不高。鉴于平安业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不宜简单按照保险公司进行估值,应当参照多元化投资控股集团估值并做适度修正。 目前对于多元化投资控股集团价值评估主要采用的方法是SOTP(SumOfTheParts)法,也就是将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先进行独立估值,然后加总计算整体价值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NAV—资产净值是估值的计算基础。资产净值的概念来源于封闭式基金,指的是将根据每个营业日基金所持资产的市场收盘价所计算出的总资产价值,扣除基金当日之各类成本及费用后,得到的就是该基金当日之净资产价值。本文将以SOTP法为基础对中国平安进行估值分析。 二、中国平安估值分析 按各业务分部估值。 1、保险业务

保险业务分为寿险和财产险。 寿险(含健康险)是平安的核心业务和优质资产。根据2017年中报,平安的寿险业务内含价值为4466亿元。因寿险公司持 有的已生效保单将持续贡献利润,称之为有效业务价值,以调整后的净资产加有效业务价值组成的内含价值是常用的寿险公司 估值方法。考虑内含价值运营回报率21%和新业务价值增长率47%,属于高增长,参照港股人寿险集团友邦保险的估值水平,应当给 2EV估值,保守点,按估值约为6700亿元。 这里说明下,作为估值参照的友邦保险,根据2017年中报 数据和2018年2月22日收盘价,其总市值975亿美元,内含价值463亿美元,估值2EV。2017年中报披露友邦新业务价值增长率42%,内含价值运营回报率17%,增长率低于平安。但另一方面,友邦隶属于AIG,其寿险方面的运营和管理水平要高于平安(目前国内寿险公司的最大问题是投资收益水平低,反映投资能力低下)。 按市盈率估值,平安2017年前半年寿险业务净利润2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考虑较高增长率因素,按15倍PE估 值为7140亿元。 财产险。根据2017年半年报,净利润亿元,净资产672亿元。财产险业务净利润相比2016年同期增长仅为%,几无增长,按10倍PE估值,约为1380亿元,取整数为1300亿元。 平安的保险业务估值合计8000亿元。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在线作业答案福师《财政学》在线作业一15秋满分答案

福师《财政学》在线作业一15秋满分答案 一、多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国家对违章行为的处理方式包括() A. 批评教育 B. 强行扣款 C. 加收滞纳金 D. 罚款 ——————选择:ABCD 2. 公共财政与一般意义上的财政是()的关系 A. 推理与演绎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B. 个性与共性 C. 特殊与普遍 D. 个别与一般 ——————选择:BCD 3. 转移性支出包括() A. 社会保障支出 B. 公共支出 C. 救济支出 D. 各种补贴 ——————选择:ACD 4. 国债的功能包括() A. 弥补财政赤字 B. 筹集建设资金 C. 调节经济 D. 树立大国形象 ——————选择:ABC 5. 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性包括() A.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影响资源有效配置 B.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 C. 财政收人占GDP的比例既影响公共需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满足 D.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既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目标,又是财政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ABCD 6. 公共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包括()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因素 C. 社会因素 D. 自然因素 ——————选择:ABC 7. 按发行期限分类,可将国债分为() A. 短期 B. 中期 C. 长期

D. 内债 ——————选择:ABC 8.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有内在联系的财政 B. 公共财政是非盈利的财政 C. 公共财政是法制化的财政 D. 公共财政是提供一视同仁服务的财政——————选择:ABCD 9. 税负转嫁的形式包括() A. 前转 B. 后转 C. 消转 D. 税收资本化 ——————选择:ABCD 10. 税率的种类包括()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定额税率 D. 超额税率 ——————选择:ABC 11.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内容包括() A. 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B. 医疗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C. 失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D. 城乡收入保险制度 ——————选择:ABC 12.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包括() A. 经济发展速度 B. 社会经济效益水平 C. 分配体制和政策 D. 国际关系 ——————选择:ABC 13. 国债的含义包括() A.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 B. 国债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C. 国债是国家信用的重要形式 D. 国债是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ABCD 14.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 A. 税收 B. 国债 C. 公共预算 D. 公共支出 ——————选择:ABCD

精编【价值管理】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价值管理】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银河基金管理公司 内容摘要: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证券市场的长期向好为基金投资获 得良好回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基金参与证券市场投资是 分享国民经济长期成长果实的较好方法,从中长期来看, 不但风险较低,而且获取的平均收益远高于银行存款和债 券的收益,是普通家庭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理想的中长 期投资工具。 ●基金银丰为封闭式平衡型基金(在一定条件下可转为开 放式基金),运作透明、规范、稳健、安全,力求有机融 合进取型和稳健型两种投资风格,实现股票与债券、成 长与价值、风险与收益的适度匹配,属证券投资基金中 预期风险较低收益相对稳定品种,为基金投资人提供了 新的投资机会。 ●基金银丰具有品牌、投资时机和投资风格、潜在分红、 封闭转开放等比较优势。 ●近期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受宏观经济和政策利好支持, 震荡上行,此时投资基金银丰是投资者获取中长期稳定 收益的良机。

目录 一、背景分析 二、比较优势分析 三、产品结构分析 四、预期收益分析 五、实证模拟投资分析 六、投资时机选择 七、分析结论与建议

基金银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银丰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银丰”)发行规模为30亿元,为封闭式平衡型基金(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开放式基金),是银河基金管理公司的第一只基金产品,下面对基金银丰的投资价值作一全面分析,以供投资人参考。 一、背景分析 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历史回顾 自1998年3月末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诞生以来,我国基金业实现了飞速发展。截止到2002年7月5日,我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7家,管理的封闭式基金52只,开放式基金5只,基金净资产总值达到940多亿元,约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规模的6.8%左右。(见图1) 图1: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净资产规模(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 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评价中心 国内基金取得的业绩表明,中长期来看,证券投资基金能够提供比其他投资工具更为丰厚的回报。经统计,1998年发行的五只封闭式基金,至2001年底运作近四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达到90.48%,年平均分红收益率为22.62%。1999年发行的17只封闭式基金,截止到2001年底运作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收益率为37.97%,年平均分红收益率达12.66%,远高于同期最高存款利率

关于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

关于中国平安并购富通的案例分析 平安保险全称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 富通(Ageas)是国际保险公司,拥有超过180年丰富保险经验,位列欧洲20大保险公司之一。业务集中于占全球保险业最大份额的欧洲及亚洲巿场,旗下设四个分部为比利时、英国、欧洲和亚洲,并透过全资拥有附属公司及与各地强大的金融机构结成的伙伴网络,服务全球。 1、 并购简介 收购方为中国平安,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被收购方为富通集团,主营业务是保险,其他业务是银行、投资。收购事件发生于2007年11月29日,成交价格为累计投资人民币238.74亿元。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巨头之一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 Group 9501万股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这一收购名噪一时,它不仅意味着中国保险公司首度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也可能成为中国保险机构保险资金运用的经典创新。2007年被认为是亚洲国家的“出国年”。当时的美国次贷危机尚未结束,并且市场仍有对其“愈演愈烈”之势的预期。富通集团卷入金融危机后,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政府在2007年9月29日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持有富通集团下属富下属富通银行49%的股权。随后荷兰政府、比利时政府及法国巴黎银行未经富通股东的投票擅自售出了富通旗下的

部分业务。通过一系列交易后富通集团的资产就只有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66%的股权以及现金。这样大名鼎鼎的富通集团就由被誉为“银保双头鹰”的国际知名企业解体为一家国际保险公司,其盈利潜力一下子就有天上掉到地上。2007年10月,富通集团联合苏格兰皇家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以700多亿欧元收购荷兰银行。其中富通集团出资240亿欧元购买荷兰银行在荷兰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由于该款项主要以现金支付从而给富通集团较大资金负担,面对即将四分五裂的富通集团,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终于打破沉默,以一张高高举起的反对票联合一半股东在比利时富通集团股东大会上终止了出售富通资产的进程。2月11日同属比利时和荷兰两国的金融机构富通集团宣布公司股东投票否决了将部分银行和保险业务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的提议。同时由于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大量资产减计,富通集团偿付能力子2008年以来急剧下降。上述两大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富通集团自2008年以来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二、并购主要步骤 一是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 二是2007年11月27日后至2008年增持至4.99%,前后共斥资超过238亿元人民币。 三是2008年6月富通集团为保证现金流稳定,宣布进行83亿欧元的增发中国平安再次斥资7500万欧元购买了其增发股票的5%。这时中国平安持有富通集团1.12亿股,投资成本高达238.74亿元人民币。2008年11

在线作业答案兰州大学《工程概预算》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2)

兰州大学《工程概预算》15秋在线作业3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下不应计算建筑面积的是 A. 层高为2.1 m的地下商场 B. 层高为2.1 m的半地下贮藏室 C. 屋面上部有顶盖和1.4 m高钢管围栏的凉棚 D. 外挑宽度1.6 m的悬挑雨篷 答案:D 2. 在概预算的审查和执行过程中,各方若发生纠纷,协调不成时,可向()申请调解和仲裁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A. 建设单位 B. 设计单位 C. 咨询机构 D.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 答案:D 3. 工程建设定额中的基础性定额是 A. 概算定额 B. 预算定额 C. 施工定额 D. 概算指标 答案:C 4. 直接工程费由()构成 A. 直接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 B. 直接费、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 C. 其它直接费、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 D. 现场经费、企业管理费、财务费 答案:B 5. 预算定额的编制基础是 A. 概算定额 B. 施工定额 C. 施工定额和市场信息 D. 概算指标 答案:B 6.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由( )等构成 A. 建筑工程费用、安装工程费用、设备购置费用 B. 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 C. 直接费、间接费、利润、税金 D. 直接费、建设工程其他费用、设备购置费 答案:C 7. 按现行国家规定,税金不包括 A. 增值税 B. 营业税

C. 城市维护建设税 D. 教育费附加 答案:A 8. 下列关于民用建筑设计与工程造价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A. 住宅的层高和净高增加,会使工程造价随之增加 B. 圆形住宅既有利于施工,又能降低造价 C. 小区的居住密度指标越高越好 D. 住宅层数越多,造价越低 答案:A 9. 平整场地是指厚度在()以内的就地挖填、找平 A. 10cm B. 30cm C. 40cm D. 50cm 答案:B 10. 下列哪项不应归入其他直接费 A. 冬雨季施工增加费 B. 工程干扰费 C. 新技术培训费 D. 生产准备费 答案:D 《工程概预算》15秋在线作业3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定额的作用包括 A. 节约社会劳动 B. 提高劳动生产率 C. 组织和协调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具 D. 宏观调控的依据 E. 答案:ABCD 2. 工程竣工价款结算文件应包括 A. 预算表格 B. 工程价款结算表格 C. 施工图纸 D. 工程价款结算编制说明 答案:BD 3. 预算定额编制的依据有 A. 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制度与规定 B. 现行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C. 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技术规程 D. 施工定额 E. 施工图纸 答案:ABC 4. 按工程项目管理划分,建设项目可分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