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五种高等医学课程基本模式分析

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界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尤其对医学课程模式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纵观课程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有五种类型:即基于带徒培训的课程模式(Apprenriceship-based Curriculum Model,ACBM)、基于学科的课程模式(Dicipline-based Curriculum Model,DBCM)、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 Curriculum Model,OSBCM)、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Problem- based Curriculum Model,PBCM)和基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Clinical Presentation- based Curriculum Model,CPBCM)。这五种课程模式的发展变化基本代表了世界高等医学课程模式的历史走向。分析高等医学课程模式的发展规律,可以为我国高等医学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为进一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医学课程模式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基于带徒培训的课程模式(ABCM)

ABCM模式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科学技术,以及处于经验水平的课程思想的产物,它的运用是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的,是一种特殊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在我国,于公元5世纪初步形成,在西方,该模式在弗来克斯纳倡导的DBCM出现以前,它始终占据主流地位。1.1 课程目标

与后来发展起来的其他医学课程模式无异,ABCM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能独当一面的医学人才。但是当时医学思想大

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既有宝贵财富,也有一些糟粕,缺乏系统的理论性,其科学性也有待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只能通过师徒授承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从医的经验。学生所能学到的间接经验仅仅是师傅的“经验之谈”。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是这种课程模式所追求的主要目标。

1.2 课程设置与实施

在课程设置上,ABCM偏重具有临床价值的课程设备,对于基础医学的课程则不重视。1765年由富兰克林创立了北美第一所医学院,到19世纪末,全美医学院增加到400所左右。这些医学院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化学、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很明显,这些谭程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相反,对于具有基础医学性质的生物学科则不予重视。

进入医学院的学生要参加两个学期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由普内科教师任教,其间医学生并不接触病人。接下来,医学生接受1-3年的带徒式临床训练。导师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私人开业医生,主要学习一些采集病史、体检和实施治疗措施所必需的知识和临床技能。由于各导师医学知识缺乏、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异,使医学生的学习质量很能保证。

1.3 评价

ABCM有其合理性。它所确立的临床医学课程和师授徒承的临床教学法对后世的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为医学教育所重视。在医学教育实施中,它建立了若干原则:①对临床医学的重视;

②将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技能的培训分阶段进行;③在学习医学知识时,重复和记忆成为基本的学习方法;④教科书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的价值得到确立,学生的独立、主动学习成为可能;⑤全科化的开业医生被尊为医学教师和临床角色的典范。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①忽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②医学教师的来源和能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具有两极性,当学生在一名与医学院没有直接联系的开业医生指导下学习时,合适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获得靠学生自己的努力;③没有一所学校能为医学毕业生的临床能力提供保证。

2 基于学科的课程模式(DBCM)

20世纪初期美国慈善机构的卡内基教学促进会成立后的第一个著名研究项目就是:美国、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当时在这一基金会任职的弗莱克斯纳用两年的时间发表了医学教育史上有名的弗氏报告。报告对美国的医学院校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指出美国的医学院实践性太强,科学性不够。此报告导致了在以后的10年中,近一半的美国医学院关闭。同时,也提出了新型医学院以及新型的医学课程模式:DBCM。

2.1 课程目标

学科课程重视知识的学掌握,重视学生理性的培养和智慧的训练。在这些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医学基础理论等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特别是有关医学生的医德医风问题被列入了课程目标。

2.2 课程设置与实施

首先,开设门类齐全的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并且重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从中外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大致分为3个阶段:①普通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有英语、计算机、政治、体育、高等数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必修课;②医学基础阶段:开设有解剖、组织、胚胎、生化、生理、微生物、免疫、局部解剖等课程;③临床医学阶段:主要有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精神病学等。

2.3 对这一模式的评价

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有悠久的历史,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一套传承下来的固有的课程设计模式。因此,它不仅在几千年的教育史上绵延不绝,而且在今日的课程领域内神采奕奕,这与其自身的优点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它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获得医学知识。其次,有利于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再次,形成并发展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发展模式,并且不断形成一些新的课程模式。

DBCM的缺点是:忽视医学生的兴趣、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多数不能步入学科社群上层的学生弃之不顾,对他们缺少人文关怀和道义扶助;各门学科之间互相不通往来,难于统整和沟通,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它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不能正确的探究、思考问题,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科之间出现阶层,凡需要接受纸笔测验、拿

学分的课程,都是重要的,反之,则是次要的。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基础医学和临床训练的泾渭分明是不可取的。

3 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OSBCM)

基于器官的课程模式是采用综合的方式,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人体的器官系统进行综合和重组,合并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单元,实现机能和形态、微观和宏观、正常和异常的多种结合。器官系统课程有两种综合形式:①水平综合:指基础科学之间的综合,即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按人体的器官系统在正常、异常的水平上作横向综合;②垂直综合:指基础与临床科学有机结合(如解剖学、病理学和外科学),其中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临床部分仅涉及部分病因、发病机理及简单诊断。在使用器官系统教学前,仍先用较少学习,讲授各学科的总论性内容。

基于器官系统的课程模式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历史背景下。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以学科为基础课程模式中的不连贯性,削减以学科定向的信息,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相到协调和关联。

3.1 理论基础

OSBCM的教学思想中闪烁着系统科学理论的光芒。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种疾病,虽然临床症状表现于某一部位或某一个器官,但其病理基础将是一个系统或将波及一个系统或全身。所以,在疾病诊断、治疗时必须要有整体的观念,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去把握病患,这样方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在课程设计及具体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各

部分之间的内容,而且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强调有整体的部分,又强调有部分的整体;且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OSBCM正是基于这一原理,把不同学科,按人体器官系统重组,实现整体优化。

3.2 操作程序

为了保证OSBCM的顺利实施,1951年,美国西余大学曾做了一项根本性的组织变动,建立了由各相应学科组成的课程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负责某一特定课程单元的计划和教学。这些课程单元不是按传统学科来分类,而是以各器官系统,或者像细胞生物学或传染病那样的专题为基础来区分,这种分类加强了课程计划中科际间的合作,以此作为课程有效综合的先决条件;而传统学科作为“教学、研究和服务的基本单位”继续存在。OSBCM实施过程中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正常人类—物学;第二阶段为病理生理学—医学原理;第三阶段为临床医学—病人管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OSBCM的有机教学过程。

3.3 评价

OSBCM的优点是:①有利于学生整体观念的培养,这显然是克服当今世界知识门类越分越细、越来越专门化的一条有效途径;②减少了学科门类,降低了知识的重复性,从而减轻了学生负担;③在某一器官系统范围内将基础科学与临床科学综合起来,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更易接受新知识;④综合地讲解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运用基本些认知技能,如自导的知识基础,当学生进临床时,更

易提取相关的基础知识;⑤课程的管理从各系、科转到各课程委员会,有助于综合性课程在全院范围内推广;⑥学生的学习将进一步得到扩展,因为对预期的要求将通过学习目标来限定。

OSBCM存在着两个主要缺点:跨学科和围绕器官系统的连接与交错对插没有变成学生的综合,教师对以学科定向的髌实施交错对插,不同于学生对内容的综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综合,其主要标志是将所学到的知识成功地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结构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能实施作为临床医生基本认知任务的鉴别诊断。

4 基于问题的课程模式(PBCM)

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是指在医学教育中,以病人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是5-7名学生和一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所以,PBCM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学习医学课程的一种教学策略,从本质上讲,解决问题不是教学目的,它是通过临床问题,提出教学目标,构建起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中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狭义上,是指临床病例,或根据病例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广义上,是指临床实践,即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而不是问题解答(Problem-solcing)。学生以“问题”为学习的基础,教师也围绕着“问题”进行引导。这是一种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学习,所以,也称Problem based-learning(PBL)。

4.1 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是PBCM的主要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取得新信息时,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主要有3个,即以闪所学知识的激活、编码的专一性及知识的发挥。

首先是以前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学习,从根本上说,它具有再组织的特点,通过学习过程指导以前所学过的知识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只要各种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激活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它们就能促使学生掌握新的信息。其次是编码的专一性。要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候成功地回忆起某种信息,就需要把使信息复现的回忆线索和这一信息同时编码,也就是说,学习某种知识的环境和运用这种知识的环境之间联系越密切,其回忆效果越好。这种现象叫编码的专一性。第三是知识的发挥。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发现,只有给学生详细阐述某种信息的机会,他们才能较好地理解、处理和回忆这种信息。总之,为了尽可能的完善学习过程,必须帮助学生激活以前的有关知识,必须使学习尽可能同将来的工作环境联系起来,还必须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如果这些条件中有一个或几个做不到,那么,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

4.2 课程目标

PBCM的目标是:①这一课程应鼓励学生的自我指导学习;②学生要以一个医生应有的态度对待问题;③所设课程应要求学生能从各种资料中有效地选择信息;④要求学生把来自各种科学中的信息结合起来;⑤所有的问题应有助于学生逐步适应临床情况的千变万化。其中,解决每个问题要求学生从细胞结构到社会生活水平的知识都要学习,

作跨学科的横向联系,作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纵向联系,把现在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新的工作中去。

4.3 评价

30年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证明,PBCM具有如下方面的优点。

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获得完整的知识。在传统课中,医学生前两年分科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一直到第三及第四学年才能接触到临床课程。此时,前两年学的东西已有许多被忘记了。运用问题定向的方法,让医学生不需要等到临床见习期就可以理解基础与临床的联系。②有利于发展学生作为临床技能基础的假设—演绎推理能力。PBCM是按照临床医师的临床思维过程而设计的,它体现了临床医生如何运用医学知识去思考临床问题,且把病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地、综合地去考虑;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PBCM要求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探寻知识和解决问题。

其缺点有六:①关于解决问题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现临床医生水平的临床技能不一定以一般解决问题过程为基础,如诊断性操作能力取决于对有关临床表现的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疾病及病例的特殊性等。因此,以问题定向为基础的课程缺乏全面性。②关于临床问题的价值。有证据表明,不同的专门技能都有其特殊的知识为基础,因此,所以临床问题不一定具有同等的价值。③关于案例训练。现代研究证明:对某一病例作出正确诊断,有赖于此类疾病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及诊断者已有的经验水平。因此,案例训练不能选择用以描述某一问题的单个疾病。这意味着:一堂有效的PBCM案例训练课,应酬当由

与该问题相关的若干个代表各种常见的或重要的简短病例组成。④关于学习目标。PBCM的另一不足之处在于该类课程的内容不一定反映出学生的全部学习目标。因此,以问题为定向的课程教学,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以确保学习掌握为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所必需的、最相关的知识。⑤关于小组教学法。PBCM所应用的小组教学法必须具有充足的资源与之匹配如专家型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等,教学中所付出代价较高。⑥关于推理方向。接受PBCM课程教学的学生倾向于采用“向后推理”的方法,即从某一假设向后推理,试图找出对该假设作出解释的资料。这种方法与“向前推理”正好相反。

5 基本于临床表现的课程模式(CPBCM)

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研究者认识到相关联的知识和某种任务所特有的推理过程在解决临床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认知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指南。

5.1 理论依据

CPBCM的创立者认为,诊断技能不依赖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而是依赖于每一临床表现所特有的知识基础和归类过程。因此,仅仅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在临床实践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就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使学生的表现和重要的基础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复杂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不同的基础科学概念及其相关的临床行为奠定基础。

5.2 课程目标

CPBCM的课程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高学生对同每一临床表现

相关的各种知识的掌握程度。②致力于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制订,以保证学生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③致力于学生推理方法的掌握。PCBCM主张医学生掌握“向后推理法”,而不是“向前推理”的方法。④致力于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以及学会解决问题的模式,即以问题定向的图解法。

5.3 课程实施

在实施CPBCM课程时,应实现两个相互联系。第一,临床表现要与所传授的医学基础科学和临床科学相联系。第二,在专家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相结合。专家教的方法即是他们在研究问题时所采用的解决问题方法(图解法)——向前推理法。在向前推理法中,似设产生于资料,且推理过程是有系统地向前移动,这是专家们用来控制知识基础和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而用的一种方法。课程实施的过程倾向于让学生也掌握这种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临床病例中去。

课程实施尚需要一个重要中介,即专家所提供的图解。这个图解是分级的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它的作用好比一副地图,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知识,便于让他们学会专家所采用的向前推理的方法。5.4 课程评价

CPBCM的优点是:①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分界被打破,两者的紧密联系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有利于他们尽快适应临床环境,表现出一定的实践技能;②基础科学、临床科学以及临床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无论是对于医学科学理论的发展而言,还是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而言,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③有利于医学生对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有利于尽快缩小专家和学生之间的差距,专家对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腔之以渔。

其缺点为比较表浅。同一疾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可能不完全一样,即便同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患同一疾病,其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过分强调根据临床表现来诊断和治疗疾病难免肤浅;认知差异。同一临床表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识更新,因而作出不同的诊断。因此,PCBCM教学需要慎重使用。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2005-5-17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一、促进高等医药教育改革的内外部动因 1.卫生服务和社会需求改变随着人口年龄谱、疾病谱的改变,农村和城市 中心贫民区卫生服务不足,卫生服务需求发生重大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学教育都面临着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要求。美国政府 和医学院协会( AAMC )早在 1970 年就提出以综合健康为目标的卫生 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为重点的初级 卫生保健,并作为发展和改革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策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除了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外,更多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 化,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 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 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2.卫生费用的急剧上涨和医学教育投资的政策导向随着高科技医疗的发展 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卫生服务费用也急剧上涨,这是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美国国会通过了卫生人力发展计划,试 图通过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导向,将传统的、以培养第三级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医学教育转向培养以面向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方面来。 3.科技进步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新知 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形成了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 交叉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已不能采用简单地扩充课程内容的方法来实 现,需要进一步进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4.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交流合作日趋国际化,了 解和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能够促进医学教育思想、观 念和方法的转变。 5.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改 变。如上世纪 30 年代起医学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逐渐重视,使得增设 人文课程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际教育界逐步树立起 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 素质教育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医疗行业对自身成员的素质要求要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收益,维 护行业整体利益,必须在学校阶段起就开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 业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培养,这也促进了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革 新。 二、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VIP专享】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孙宝志

21世纪新的医学目标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孙宝志 1 传统的医学目标受到最大的挑战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肆虐流行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这是人类 进入21世纪后经历的第一次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我国人民在中央政府 的领导下,采取各种果断应急措施,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非典”之 后中央又采取加强公共卫生的计划,为人民健康建筑铜墙铁壁。但是,从总结经 验教训的角度看,在“非典”流行之中人们的心理恐慌造成的心理创伤不亚于对 社会经济的损失。心理学家认为,恐慌产生的第一个原因是这个突发事件让人 们不知如何去应付。第二个原因是人们不能从“医学”得到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比例大。人们对“医学包打天下”的神话产生了动摇。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医学解决不了问题?医学能解决什么?”这些问题是直接对传统 的医学目标的挑战。 那么什么是传统的医学目标?Dorland’s医学词典中定义医学是“诊 断和治疗疾病以及维持健康的科学的艺术”。Longman英语字典中定义 医学是“治疗和认识疾病的科学”[1]。世界卫生组织1947年对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完美状态”。几十年来现代医学的目标被称为“诊断-治疗”模 式(Diagnose-TreatModel)。医学院校设置医学专业也称 为“医疗专业”。近几年才改为临床医学专业。这个模式的前提是对疾病或病理的科学研究都能寻找到生物学病因,消灭了病源就能预防了疾病,从而保证健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学经历了很大的成功,众多科学的研究成果取得不容怀 疑的爆炸性成就,因此,医学变得更加“雄心勃勃”,造成了一幅幅神话图像。只要 有足够的钱、足够的能量和科学热情,没有什么疾病不能治愈的和缓解的。医 学目标就是治疗疾病,延长寿命。是的,现在医学应用高新技术,不断革新诊断和 治疗方法,超声波、影像诊断和生物免疫学检验的应用,使诊断的正确性大大提高。内窥镜手术、心导管治疗及显微外科的应用、人工脏器与器官移植的应 用以及各种新药品的不断出现,使许多疾病的治疗有了重大突破[2]。似乎医学 已经对人们健康“包打天下”。 事实上,现代医学的进步面临着解决新的问题和新的困境。20世纪70年代 以来,全世界新发现传染病有30多种,以艾滋病为例,联合国2002年11月公布, 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总计达4200万人,艾滋病传播速度惊人。另外,曾经征服的传染病卷土重来。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60万人,死亡20万人[3]。在 我国性病也有死灰复燃之势态。目前,医疗费用高涨,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医疗 高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器官移植、生殖克隆技术等带来伦理问题等,成为 新的挑战。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疗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病人权利 意识的增强,现代社会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据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抽样统计,1991年,全国100家大型医院共发生医患纠纷232件,其中提起诉讼的只有10件, 1998年,这个数字已经被突破,达到1400件,其中诉诸法律的有588件,占纠纷总 数的42%之多。医患矛盾越来越激烈,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面对这些困境往往采取的对策是组织管理层面,要求财政经费支持和政策调整 以及加强医学科学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从认识论上看,我们必须重新 审视我们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医学目标和医学模式。正是这些观念影 响了人们对健康的思维方式与医学实践。 那么传统的医学目标和模式的缺点是什么? 第一,把病人看成疾病的载体。认识疾病过程就是把病人分解成器官、系统、

美国医学教育形式

美国医学教育概况高建苑美国医学教育与我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略有不同,分两个不同内容:一个是学校里的医学教育,一个是医师培养和训练。获得医学博士是美国行医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当医生首先必须是医学博士,与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不同。我国、英国等国家的医学博士是更高层次、具有研究性质博士。而在我国行医者大部分不是博士。美国医师培养从最基本培养和训练一直到很专业专科医师培养,一步接着一步,分 5 个层次和阶段培养,最后培养出合格医师。我国未来可能向此模式发展。 以下所陈述的是一个美国典型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1 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 美国所指的医学学校不是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我国所指的医学学校层次比较低,主要是指中等专业学校和专科医学学校。美国是指大学里医学学校(Medical school),专门培养医生的机构,也可以称作大学里的医学院。医学生入学并不需要以前获得学位,但是,医学学生入学前需要在大学里完成2-3 年医学前期(pre-med)课程。入学注册后,学习的课程分两部分,临床前期(pre-clinical)和临床期(clinical)。两部分所占比重大致相当。临床前期由基础科学课程组成。临床期在教学医院(teaching hospital)完成,在此期间医学生全天在医院实习,在不同科室轮转,与住院医师工作相当,在医师的监督下采集病史、查体、进行各种操作等,要求在所实习的教学医院所有科室都要进行轮转。完成 4 年的学习后授予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 ,M.D.),显然与我们国家不同,或者授予骨病医学博士(Doctor of Osteopathic Medicine,D.O.)。美国骨病医生与我国骨科医生不同,我国骨科医生相当于美国骨关节外科医生。美国骨病医学博士除了学习整骨手法之外,其它与医学博士无区别。 2 实习医师(Internship)在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学生选择专业作住院医师。选择专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后的实习医师时间是独立的,为期一年。完成一年的实习期后,在美国大多数州,可以获得一般行医执照。然而,由于大学后医学教育时间延长,现在医生实习医师期安排在住院医师培养的第一年。尽管实习医师整合到住院医师里,但是传统的轮转一年的实习医师期仍然存在。例如,神经科、眼科的住院医师内容不包括实习医师内容。 3 住院医师(Residency)每个专业都有本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课程。期限长短和内容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而定。一般3-5 年,有的学科长达7 年,例如神经外科。不包括从事研究的年限。如果要获得理学博士(PhD),要另外加1- 4 年。一般第一年是实习医师年,主要是在各州获得行医执照。高年资住院医(Senior residents)指住院医师最后一年,有的称为住院总医师(chief2residents),有的住院总医师延长一年来监督其他住院医师的医疗活动。医院负责住院医师的一般吃住等费用。完成住院医师后,不继续深造,当医生称为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s or attendings or consultants),如果继续深造,就进入专科医师(Fellowship)的培养。 4 专科医师(Fellowship)在我国没有专科医师培养计划,一般都是到上级医院进修来完成的。因此,Fellowship一词没有确切翻译词对应。许多高度专业化领域在住院医师培养后,还有一个正式训练才能成一名该领域的医师。例如内科住院医师后心脏专科医师、肿瘤专科医师等等培养;普通外科医师后的心胸外科专科医师、整形专科医师、肿瘤外科专科医师等等培养。专科医师培养一般1-3 年,专业医师培训通常包括研究工作。 5 专业委员会的认证(Board certification)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完成住院医师和可能完成专科医师的培训后为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必须经过专业笔试和口试后,通过专业委员会的认证。美国有2 6 个专

《全科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全科医学概论》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全科医学概论 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Practice 总学时:36学时(理论课:36学时;实习课:0学时) 学分:2.0学分 自主学习:8学时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法语)、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实习作业(20%) 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医学理念与医疗服务模式。它是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医学专科。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医疗、预防、康复和健康促进有机结合,将个体保健与群体保健融为一体。全科医学是临床二级学科。 《全科医学概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系统阐述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独特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围、以问题为导向、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全科医学中的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全科医疗质量与全科医疗资源管理;以及常见健康问题的全科医学处理等。通过教学与学习,为医学生毕业后接受全科医生规化培养、将来成为全科医生奠定理论基础。按照教学计划,《全科医学概论》总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课30学时,实习课6学时。 概述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全科医学的定义及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 2.全科医疗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3.全科医生的定义及其性质。 二、熟悉 1. 全科医学的目的、研究对象、产生的基础。 2. 全科医学和有关领域学科的关系。 3. 全科医疗专科的服务对象。 4. 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 5. 全科医生的素质、角色和任务。 6. 全科医生与通科医生及其它专科医生的区别。 7. 世界全科医学发展现状。 8. 全科医学的人文精神。 三、了解 全科医学的发展史;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全科医生的教育和培训;全科医学的使命;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的目标。

浅谈医学教育

浅谈医学教育 医学教育(medical education)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一般多指大学水平的医学院校教育。 1.医学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2.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 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中国医学教育形式和层次一览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3.医学课程设置

社区医学问答题

问答题: 1、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加氯量、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浑浊度、水中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等。 2、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满足机体的需要。 2、摄入的营养素保持平衡。 3、食物对人体无害。 4、食物加工与烹饪合理。 5、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3、简述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特异性必须具有相应职业史或接触史,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停止接触特 定有害因素后病情可以控制或消除。 2、病因可检测性在职业病患者的劳动环境中能检测到特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3、发病聚集性经过一定暴露时间出现职业病的多个职业者通常出现在同意职业有害 因素的接触环境中。但有敏感差异性,潜伏期存在差异或病情严重程度不同。 4、疾病可预防性控制和消除职业有害因素与采取适当的卫生防护措施可以预防职业 病的发生,及早脱离有害环境可减缓或阻碍职业病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飞沫、飞核、尘埃)、经水传播(饮水、疫水)、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 易感人群 5、简述统计表的基本结构与制表原则。 基本结构:标题、标目、线条、数字 制表原则:重度突出,即一张表一般只包括一个中心内容;主谓分明,层次清楚,即主谓语的位置准确,标目安排及层次清楚,符合逻辑。 6、论述疾病爆发应急调查的步骤和内容。 1、合适诊断、确认爆发:成立调查小组;准备好检测仪器、试剂、日常生活用品等;对 疾病的全面情况进行一般了解;收集当地所有可能与发病有关的水、食物、空气等样本的基础资料及相关设施的资料。 2、现场调查:调查人员的个人防护;病例调查;采集标本。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总结报告:包括调查过程、调查内容与方法、疾病爆发经过、采取的措施与效果、经 验教训与结论等内容。 7、住宅建筑内的污染因素有哪些? 1、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 2、室内的燃料燃烧 3、香烟烟雾污染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PBL教学模式对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15T10:46:35.62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8期供稿作者:栾萍王军[导读] PBL是一种基础与临床整合于一体的教学方法。 栾萍王军(广东深圳大学医学院 518060)【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082-03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日新月异,对医学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前高等医学教育如何适时改革是很严峻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的教育学者倡导在高等医学教育阶段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 来指导学生学习。在此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精髓在于如何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顺应教学改革潮流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3]。在解读PBL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特点进行了全面探讨。【关键词】医学高等教育 PBL教学模式教育改革PBL teaching mode on the impact of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changing of medicine, medical talentsdemand is also improving the currenthigher medical education,how timely reform is very serious problems. Many countries now education scholars advocate of education stage inhigher medical based on Learning methods and Learning promotion - based (abbreviation PBL, also known a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guide students Learning. In this mod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atus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Its essence is to give play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problems guidance, behelpful for arous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which is based on the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onform to the teaching reform tidedeveloped a kind of new teaching mode.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unscramble PBL,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 for a comprehensivediscussion. 【Keywords】Medical education PBL teaching mode education reform 1 PBL内涵解读 1.1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 它是一种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2]。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式或互动式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的单向教学方法;PBL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PBL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自主学习能力[3-4]。 1.2 PBL历史回顾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先把PBL引入到医学教育领域;1984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的优点,倡导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PBL的研究与实践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大规模展开。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已不同程度地采用PBL教学;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PBL得到了大会推荐;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模式;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始实施,目前,采用此种方法教学已占该校全部医学教育的60%以上;日本全国80所医学院校中,已有39所院校(48%)引入了PBL教学模式,另有14所院校(18%)已决定引入。据WT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PBL教学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我国最先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开展的。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PBL教学的院校逐渐增多,如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院校分别在基础课、临床课和实验课中部分试行了PBL,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PBL教学方法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模式。 1.3 PBL实施要点 PBL基本授课方法是一个完整的师生共同参与、彼此沟通、合作学习、具体回馈、自省重建的学习过程,体现了从感知到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标准的PBL课程由8~10名学生1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教师负责控制课程进度以达到计划的学习目的,学生主持者制定表格,主要的是于一周前为学生提供案例或问题情境,使学生为探索问题的解决而提出多种假设和思路,从而确认最可能的假设与问题解决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分工合作、更全面的掌握知识,避免知识的片面性,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核实结论的正确性,启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自由问答。在PBL中,教师的作用是一个“牧羊人”、促进者、激励者、协助者;学生是“一群在牧场的羊”、主动探索者、概念细化者、问题解决者、经验更新者、知能转化者。 PBL实施的基本流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即以问题为中心(该问题必须是学生在未来专业领域所能遇到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问题,无固定解决办法和过程);提供材料,与本问题相关;自主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在每个问题(或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口头、论文);依据PBL的目标去测量(比较)学生的进步。 PBL案例的编写:PBL教学对案例要求比较高。每个案例必须通过高质量的专业教研组织的审核,反复修改才能保证PBL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所选取的案例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规定学习领域(轨道)并且适合预设目标;拟定的问题应该适合学习深度、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理解水平;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与随后实践相关;将基础知识揉合在临床案例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案例中线索应能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研究案例得出的学习目标应能够与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相一致。 2 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2.1 开放性和探究性。PBL教学对教师提出比传统教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相关学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掌握。通过编写临床案例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其如何去解决问题,并且可以从学生的讨论中得到某些启发或未知的知识更新。

临床医学概要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症状 2.症状学 3.稽留热 4.弛张热 5.呼吸困难 6.三凹征 7.缺铁性贫血 8.心绞痛 二、单选题 1.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 A ) A.支气管哮喘 B.阻塞性肺气肿 C.喉头水肿 D.心源性哮喘 2.使用计算机技术与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检查( D ) A.X线摄片检查 B.X线透视检查 C.X线造影检查D.CT检查 3.脉搏成人正常值是B A.40-60次/分 B.60-100次/分C.100-120次/分 D.80-120次/分 4.昏迷患者所采取的体位是A A.被动体位 B.自动体位 C.强迫体位 D.辗转体位 5.病原体进人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C ) A.病原体的数量 B.病原体毒力C.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D.病原体的侵袭力 6.女性,25岁,患甲亢4个月,无突眼,甲状腺I度肿大,首选的治疗是A A.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B.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症状后手术治疗 C.立即手术 7.以下问诊内容,哪句欠妥:C A.“您感觉哪里不舒服?” B.“您发热一般在什么时间?” C.“您疼时伴有左肩部放射吗?” D.“您每天排便几次?” 8.根据原发性高血压危险的分层,以下哪项属于高危险组D A.高血压l级,不伴有危险因素者 B.高血压l级伴1~2个危险因素者 C.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 D.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 9.缺铁最主要的原因是( A ) A.铁利用障碍 B.胃肠道吸收障碍 C.慢性失血 D.需要增加 10.对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保健指导,下列哪项错误(A ) A.居室应美化适当放置花、草、地毯 B.避免刺激性气体吸入 C.戒烟 D.避免进食可能过敏的食物如鱼、虾、蛋 11.肺炎链球菌肺炎的抗菌治疗应首选( A ) A.青霉素 B.红霉素 C.庆大霉素 D.丁胺卡那 12.目前认为,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病因是( A ) A.幽门螺杆菌 B.胃动力异常 C.十二指肠液反流 D.非甾体类消炎药物13.男,34岁,餐后上腹疼痛10年,反复发作,近2周加重,体查:上腹部轻压痛。餐后上腹部疼痛钡餐检查发现胃小弯侧龛影。最可能的诊断是( C ) A.慢性胃炎 B.急性胃炎 C.消化性溃疡 D.胃食管反流病 14.女性,30岁,突然腰痛,卧床不起,尿常规:蛋白(—),红细胞5个/高倍视野,白细胞+/高倍视野,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肾盂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C ) A.发热 B.膀胱刺激征C.高血压 D.肾区叩击痛 15.哮喘性重度发作时,出现下列哪种情况,提示病情最为严重( D ) A.口唇发绀 B.肺部哮鸣音减弱或消失、神志恍惚

社区医学重点

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健康人群、高危人群、重点保护人群、病人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理念、以现代医学模式为理念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以团队合作为理念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 社区卫生人力结构可分为个体结构、群体结构、社会结构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分析研究、理论研究 卫生政策的类型指导性卫生政策、法治型卫生政策、实施型卫生政策三类 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计划的原则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量力而行原则、综合平衡的原则、依靠科技的原则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六位一体”是指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社区诊断】又称社区评价,是研究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健康状况,以及疾病与有关变量的关系,卫生决策和计划管理提供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计划】是指为了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通过一定时期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可能到达一定程度的科学预测,对未来时期的“医疗、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的统筹安排 【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按照管理的原理、遵循管理的原则设计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运用组织职能和管理功能,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体系框架内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建立质量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卫生人力资源】广义指现在卫生工作岗位上从业和未来可能进入卫生岗位工作的人,狭义的讲,仅指正在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项目管理】就是在项目相应的环境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项目立项时所确定目标的过程 【社区卫生服务信息】是指能对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具体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的集合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简单的说是满足社区居民现实的需求,挖掘其潜在的需求,创造其未知的需求,以推动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进步 【构成社区的要素】①以一定的社区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②一定范围的地域条件、空间③一定的社区设施④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认同意识和生活方式⑤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管理机构⑥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基本条件】①转向上级医院条件:由于我院治疗条件有限,不能实施有效救治,且转运途中风险相对较小的患者;多次诊断不明确或治疗无效的病例,疑难复杂病例;甲、乙、丙类传染病及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的新发传染病人;疾病诊治超出我院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因技术、设备闲置或其他原因不能处理的病例②转下级医院:各种危重症患者经救治后病情稳定进入疗养康复期;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手术愈合后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老年病人护理和照护;心理障碍等精神疾病恢复期可以在社区进行恢复性治疗的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具有出院指征,家属要求继续康复治疗者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评价的程序】①确定利益相关者②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所关注问题③确定评价目标④确定评价需要回答的问题⑤选择评价指标和标准⑥确立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⑦再次明确评价结果利用者及其期望⑧撰写并提交评价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制定医疗服务质量方针②质量策划③确定基本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④明确质量管理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⑤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资源进行管理⑥评价、监控服务质量⑦持续质量改进⑧建章立制并完善相应的质量管理文件⑨准入与监管⑩要考虑适宜的质量成本?努力消除临床诊疗服务差异?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教育培训

《预防医学》课程标准

《预防医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的独立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观的改变,以及对医疗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本学科已成为与临床各个专业密切相关的医学主干课程。本门课程的学习状况与学生能否在今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认真贯彻大卫生观念、能否认真实施医疗、预防相结合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有密切的联系。预防医学教学的通过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习、录像、社会实践等。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进行三级预防的医学实践。实验实习,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社会实践,使理论进一步结合实际,提高解决社区卫生保健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健康的概念、三级预防的概念、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 (2)掌握生活环境、营养与食品、生产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 (3)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及常见疾病的三间分布特点。 (4)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5)熟悉流行病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偏倚控制。 (6)熟悉传染病、慢性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7)了解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原则和基本组织施。 2.能力目标 (1)能应用现代预防医学观念和思维方法分析与环境、职业及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并掌握其防治措施。 (2)会水、空气、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和检测。 (3)能利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疾病和健康调查。

(4)能利用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卫生政策、卫生管理、卫生规划和疾病防治的策略和措施的制定。 (5)会分析、解释流行病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数据资料。 3.素质目标 (1)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2)人文素质: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学会爱人,学会做人;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具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具有科学的认知理念、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3)职业素质:发扬工匠精神,以极致的态度对待工作,精益求精、追求更美的精神理念;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质量、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具有改革求新追优精神;具有获取、评估、整合及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强化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树立群体医学观。培养和树立流行病学的研究思维方式。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具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意志坚强,主动适应现实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团队精神。 (三)参考学时 参考学时:64(理论54+ 实验10) (四)课程学分 课程学分:4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预防医学》课程内容和要求一览表

临床医学内分泌考题

[医学] 【整合】【内分泌系统疾病】07级中德实验班 一、选择题 主要是关于甲亢和糖尿病的,还有儿科里的PKU, 二、名词解释 simogyi现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GD 肢端肥大症 三、简答 1、胰岛素的适应证 2、甲亢危象的处理原则 3、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思路 四、病例分析 关于甲亢的女学生 1、诊断及鉴别诊断 2、进一步检查 3、治疗原则 [医学] 【内分泌系统】09级八年制同济班 选择题43分 考了甲亢单纯性甲状腺肿还有问哪个是神经内分泌组织(垂体前叶垂体后叶垂体门脉系统胰岛素D细胞还有个选项忘了)甲旁亢骨质疏松。。。 名词解释3x4 Addison’s disease 肢端肥大症黎明现象中枢性尿崩症 问答题3X10 1.甲亢危象临床表现 2.2型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 3.肾上腺危象的治疗 病例分析 甲亢(黄疸给了血常规肝功能。。)问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治疗原则据说是原题见绿皮书 [医学] 【整合】【内分泌系统疾病】07级临床八年二系 名解3X4' 糖尿病垂体卒中肢端肥大症甲亢危象 简答10X3' 淡漠型甲亢临床特点 二型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 Cushing综合症临床表现 病例分析1X15' 一个病人.....blabla症状体征辅检结果此处省略一万字 应该是甲亢+肝功能不全+粒细胞减少反正我这么写的 [医学] 【整合】【内分泌系统疾病】068二系 一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1 黎明现象 2 肾上腺危象 3 Cushing病 4 Somogyi现象

三问答题 1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2 甲亢危象的临床表现 3 口服抗糖尿病药的分类(至少5类) 四病例分析 关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 1诊断 2鉴别诊断 3治疗原则 选择:忘了 名解:黎明效应,肾上腺危象,Cushing病,somogyi效应(还有一个忘了) 简答题: 1、胰岛素的使用指证; 2、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 3、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至少5类); 案例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小书上的一个案例改编的) [医学] 【内分泌系统疾病-完整版】05级临床八年一系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哪些激素分泌增加 A、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B、加压素 C、促黑色素细胞激素 D、缩宫素 E、褪黑素 2、在功能性垂体瘤中,最常见的是 A、生长激素瘤 B、生长激素泌乳素混合瘤 C、泌乳素瘤 D、促甲状腺素瘤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 3、腺垂体组织受损时,哪项激素缺乏的症状出现最早 A、促性腺激素 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泌乳素 E、生长激素 4、30岁,女性,3年前产一死婴,近2年烦渴多饮,日饮水量波动在1.5~15L,夜间饮水量明显少于白天,月经正常,无消瘦或乳房萎缩,入院后对主动限水耐受性好,禁水试验尿比重达1.018,CT检查未见垂体或鞍区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A、席汉病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于临床医学教育及实践的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向两极, 即向微观深入和向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宏观方向扩展。在向宏观方向扩展中, 必须从机体的完整性以及机体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上去认识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视野扩大了。WHO宪章指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 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 思维方式已适应不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G.L.Engel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疾病的本质是一个生物 学过程. 医学模式的转变, 是当代科学新潮流在医学领域中的反映, 它将对整个 医学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是改变人们医学观的一场革命。 目前, 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正向现代化发展, 主要特征是科学社会化 和社会科学化。现代化的形势要求医学社会化和医学现代化同步前进。许多国家把医学卫生事业纳入社会工程系统, 这样就扩大了医学的社会功能。随着医学社会作用日增, 医学工作者的视野扩大了, 他们应从研究疾病扩大到研究健康,从研究局部、个体扩大到研究群体、社会乃至生物圈。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把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新型的医学工作者既是社会生产力物 质文明) 的创造者, 精神文明的建设者, 又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者。不言而喻, 医 学模式转变中, 至关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医学教育的改革。我们知道今天的医学教育, 仍然是生物医学模式占统治地位, 人们的思维方式仍然是以还原论为主 导。 为此, 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并且能对新的模式产生决定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 有赖于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国外, 许多医学院校对课程结构作了较大的变动,

【医学教育论文】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策略 1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历程简介 国民政府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将其改名为“国立台湾大学”,而其医学部亦改名为“台大医学院”[1]。国民政府对台湾高等教育的接收与改组是平稳的、短暂的。国民政府不仅从根本宪法上赋予台湾民众平等接受高等医学教育的权利,亦使得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发展上出现了短暂的一致性。但日据时期所形成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依然对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1949年,国民政府退至台湾,教育政策更加强有力地集中于台湾,日式教育体系的影响逐渐消退,台湾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从1949至今的改革新时期阶段,台湾的高等教育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学系制”为中心的改革(1950-1992)。在此期间,中国台湾地区采用美国的“学系制”教育取代之前德国、日本所采用的“讲座制”。并在教学课程方面,效法美国医学院的系统教学方式,对基础医学学科实施分期、分科,实行大班式的课程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以“newpathway”为中心的改革(1992-今)。此阶段以“小班教学”、“教学评价”和“课程整合”三大目标为方向,推

行小班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经历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医学教育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及深化,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取得了长久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台湾地区医学高等院校共计有11所,其每年招收学生人数为1,400人左右。院校总体师生比例约为1∶6[3]。其医学学制因各院校略有差异,大致分为七年制医学系、五年制学士后、硕士、博士等[4]。但由于当代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衍生,加之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固有的局限性,台湾地区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目前中国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问题分析 2.1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的困顿问题 医学教育思维方式选择困顿问题是台湾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台湾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之路是以“西方为祖师”的学习之路。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医学成果、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的同时。隐藏在各成果与制度之下的“西式”思维在台湾不断发展、深化。而台湾地区是以中国传统儒家为主导的地区,台湾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宣扬与崇拜从未中断。这就造成了高等医学教育中“西式医学思维”与“东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简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质量上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对于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关注和改革的重点。临床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临床医学的教学对于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临床教学阶段则是医学生迈入临床医师生涯的第一步,是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一、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目前,PBL医学教育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医学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的新方向。 1. PBL的历史及概念 PBL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辅导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早在1956年,Bloom等人在比较了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效率后提出了PBL的概念。随后,这一概念得到了医学

教育者的关注。1983年,Schmidt详细论证了PBL教学方法的优点,倡议在医学教育中使用PBL作为传统教学的补充。从此,对PBL的研究在世界医学教育领域展开,得到了较高评价。许多国家开始在医学教育中采用PBL。 PBL与传统教学法有明显区别。首先,学生们针对具体医学概念或病例提出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随后进行独立资料收集、自学、研究等工作,最后回到小组中进行充分的讨论。这种方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可见,PBL并不是侧重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其特点是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培养创新力和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的教学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但是都遵循基本的原则和步骤。 2. PBL的基本授课方法 Albanese对PBL的授课方法给予一个基本的阐述。典型的PBL课程是由8~10个学生和一个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教师仅负责控制课程的进度。小组成员在一定时期保持稳定以便形成较好的团队关系。在每一次特定的情节教学中,由学生选出一个主席和一个记录员。课程开始时,根据所用教学材料(见后)的不同,由主席宣读或者大家一起阅读病例资料。如果使用真实病人,通常要求学生询问病史或者确定异常体征,然后回到教室讨论。学生可以得到或者自己查找相关的参考资料。教师的作用在于掌控课程进度并确保达到计划要求的教学目的,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规定的工作,协助主席制定表格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