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X线常规检查技术

X线常规检查技术

X线常规检查技术
X线常规检查技术

X线常规检查技术

一.骨骼系统摄影

㈠.上肢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手后前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及腕部自然放在探

测器上,第3掌骨头置于

探测器中心,各指稍分开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

影像,其余四指的掌

指骨及关节、腕部诸

骨及桡掌关节及尺桡

关节均呈正位影像

手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探测

器,将第5指的掌指关节

放在探测器的中心,呈侧

位,拇指前伸,其余四指

并拢

经第2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第2至第5掌骨、指

骨重叠的侧位影像,

拇指呈后前位影像

手后前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朝下,五指指尖接

触探测器、手指自然分开

稍弯曲,掌面与探测器呈

45°角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第1至第5指骨、掌

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

关节呈斜位影像,第

4、5掌骨基底部互相

重叠

手前后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朝上,手背放在探

测器上,掌面与探测器呈

45°角,五指自然分开,

小指紧贴探测器,保持稳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第1至第5指骨、掌

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

关节呈斜位影像,第

1、2掌指骨稍有重叠

拇指正位(前后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拇指背面紧贴探测器,手

极度内旋,用对侧手将被

检测的其余四指向手背侧

牵拉,避免与拇指骨、第

1掌骨重叠

经拇指的掌指关节垂

直射入

拇指的指骨、第1掌

骨及指间关节、掌指

关节及籽骨呈正位影

拇指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拇指外侧紧贴探测器,其

余四指自然弯曲,指尖贴

探测器保持手稳定

经拇指掌指关节垂直

射入

拇指指骨、第1掌骨

及指间关节、掌指关

节呈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前臂前伸,手半握拳,将

腕部掌面朝下紧贴探测器

中心

经尺、桡骨茎突连线

中点处垂直射入探测

器中心

腕关节正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前臂前伸,手指自然弯曲,

手及腕部尺侧紧贴探测

器,腕骨置于探测器中心

经第1掌骨基底部

(桡骨茎突)垂直射

入探测器中心

腕关节侧位影像

腕关节尺偏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前,前

臂前伸,手掌平放在探测

器上,腕部置于探测器中

心,使被检侧手向尺骨侧

偏转

对准尺、桡骨茎突连

线中点处垂直射入探

测器

舟骨正位影像(观察

舟骨影像)

尺、桡骨前后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朝上,前臂伸直放在

探测器上,前臂长轴与探

测器长轴平行,腕部稍外

旋,使前臂远端保持正位

体位,肘部及肱骨远端紧

贴探测器,胶片下缘包括

腕关节、上缘包括肘关节

经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探测器中心

尺、桡骨及腕关节与

肘关节正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呈侧位,肘部弯曲约

90°角,尺侧紧贴探测器,

肩部放低,使肘部与肱骨

远端贴在探测器上,腕关

节及肘关节均包括在胶片

之内

经前臂中点垂直射入

探测器中心

尺、桡骨及腕关节与

肘关节侧位影像

肘关节轴位(鹰嘴轴位)肘部极度弯曲,使手指触

及肩部,尺骨鹰嘴置于照

射野中央

欲显示鹰嘴轴位影像

时,中心线对准尺骨

垂直射入探测器;欲

显示尺神经沟影像

时,中心线向肩部倾

斜30°左右射入探

测器

显示肱骨下端的前后

位和尺骨上端的后前

位重叠影像,鹰嘴突

显示尤为清晰

肘关节正位(前后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被检侧前臂伸直,手掌朝

上,将肘部尺骨鹰嘴突放

于探测器中心,使肘部及

前臂近端和上臂远端紧贴

探测器

经肘关节垂直射入探

测器中心

肘关节及尺、桡骨近

端与肱骨远端正位影

肘关节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呈侧位,肘部弯曲呈

90°角,前臂近端及肘部

和肱骨远端呈侧位,紧贴

探测器上,肘关节置于探

测器中心处

经肘关节垂直射入

肘关节及尺、桡骨近

端与肱骨远端侧位影

肱骨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上肢伸直,

手掌朝上,上臂和肩部

紧贴探测器,肱骨长轴

与探测器长轴平行,胶

片上、下缘包括肩关节

和肘关节。此位置可立

位摄影

经肱骨中点垂直射入

肱骨、肘关节及肩关

节正位影像

肱骨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

侧,手臂上抬与躯干分

开,被检侧上臂紧贴探

测器,前臂内旋,肘关

节弯曲,拇指向上,使

肱骨内、外上髁互相重

叠呈侧位。胶片上、下

缘包括肩关节与肘关

节。疑肱骨劲骨折,应

透视点片以观察病变情

经肱骨中点处垂直射

肱骨及肘关节侧位影

肩关节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上肢伸直,

手掌朝上,使肩部紧贴

探测器,对侧肩部垫高

以保持身体稳定。探测

器上缘与外侧缘超过肩

上部及侧面软组织各

2cm

经肩关节处垂直射

入。【呼吸方式】平静

呼吸后屏气曝光

肩关节及部分肩胛

骨、肱骨与临近锁骨

正位影像

锁骨正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锁骨中点对

准摄影床正中线,肩部

紧贴探测器或床面。对

侧肩部垫高使身体保持

稳定

向头侧倾斜15°角,

经锁骨中点射入。【呼

吸方式】平静呼吸后

屏气曝光

由于中心线向头侧倾

斜,锁骨影像呈平直

㈡.下肢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足正位(前后位)被检者坐位或卧位于

摄影床上,被检侧膝

关节弯曲,足踏于探

测器上。对侧腿伸直,

保持身体平稳

经第3跖骨基底部垂

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趾骨、跖骨、楔壮骨、

舟骨、骰骨及足部关

节的正位影像

足侧位被检者坐位或卧位于

摄影床上,身体向被

检侧倾斜,膝关节弯

曲,足外侧紧贴探测

器,足矢状面与探测

器平行。胶片上缘包

括足趾,下缘包括跟

骨,足长轴与探测器

长轴平行

经足中部垂直射入探

测器中心

趾骨、跖骨及楔状骨

侧位重叠影像,骰骨、

舟骨部分重叠影像与

距骨、跟骨侧位影像

足内斜位被检者坐位或仰卧位

于摄影床上,被检侧

膝部弯曲,足底内侧

贴探测器,外侧抬高,

使足底与探测器呈

30°(30°~45°)

角,将足全部包括在

胶片内,对侧腿伸直,

保持身体稳定

经第3跖骨基底部垂

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第1、2趾骨,第1、

2跖骨基底部,第1、

2、3楔壮骨重叠影

像,第3、4、5趾骨,

第3、4、5跖骨及骰

骨、舟骨、距骨与跟

骨斜位影像。注:观

察第1、2跖骨时,可

摄足外斜位,即足向

外侧倾斜30°角,第

4、5跖骨互相重叠,

第1、2、3跖骨斜位

影像

跟骨侧位被检者坐位或侧卧位

于摄影床上,被检侧

足跟骨外侧紧贴探测

器,胶片后缘包括跟

骨后部,下缘包括足

底部

经跟骨内侧面中点垂

直射入(经内踝下

2cm垂直射入)

跟骨及距跟关节、跟

骰关节侧位影像

跟骨轴位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

影床上,被检侧下肢

伸直,跟骨紧贴探测

器,足矢状面垂直于

探测器,对侧膝部弯

曲脚踏床面支撑身体

稳定,用布带将被检

侧足尖向后拉,使踝

关节背屈

向头侧倾斜30°~

45°角,经跟骨中心

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跟骨轴位影像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踝关节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

影床上,被检侧下肢

伸直,跟骨紧贴探测

器,内、外踝连线中

点向上1cm处对准探

测器中心,足矢状面

与探测器垂直

经内、外踝连线中点

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胫腓骨远端关节面、

踝关节正位影像

踝关节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下肢弯曲,

外踝紧贴探测器,使

足矢状面与探测器平

行,将内踝上方1cm

处置于探测器中心

经内踝上方1cm处垂

直射入探测器

呈内、外踝重叠的踝

关节侧位影像

胫、腓骨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

影床上,被检侧小腿

伸直置于探测器正

中,使小腿矢状面与

探测器垂直。胶片上

缘包括膝关节,下缘

包括踝关节

经胫、腓骨中点垂直

射入探测器中心

胫、腓骨及关节正位

影像

胫、腓骨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

面上,被检侧小腿外

侧紧贴探测器,小腿

矢状面与探测器平

行,足跟部垫平,保

持腿部稳定。胶片上

缘包括膝关节,下缘

包括踝关节

经胫腓骨中点垂直射

入探测器中心

胫腓骨侧位影像

膝关节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或坐于摄

影床上,被检侧膝关

节伸直放在探测器

上,膝部正中矢状面

与探测器垂直

经髌骨下缘垂直射入

探测器中心

股骨远端,胫腓骨近

髌骨(重叠于股骨

内)、膝关节正位影像

膝关节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膝关节外侧

紧贴探测器,膝部矢

状面与探测器平行,

踝部垫平,保持下肢

稳定

经髌骨下缘垂直射入

探测器中心

膝关节侧位影像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髌骨轴位(膝关节轴位)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膝部屈曲,

使膝部矢状面与探测

器垂直,用布带拉住

小腿或用手拉住小

腿,保持腿部稳定

经髌骨关节面射入探

测器中心

髌骨轴位影像,常用

于观察髌骨是否有纵

向骨折及髌骨关节面

情况

股骨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足稍内旋,被检

侧股骨正中矢状面与

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

直于摄影床面。胶片

上缘包括髋关节,下

缘包括膝关节

经胫骨中点垂直射入

探测器中心

股骨及两端关节正位

影像

股骨侧位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大腿外侧

紧贴床面,股骨矢状

面与床面平行。对侧

臀部垫起膝部弯曲上

抬,足踏床面,保持

身体稳定。胶片下缘

包括膝关节,上缘尽

量多包括股骨上端

经股骨所包括部分的

中点垂直射入

膝关节及股骨中下段

侧位影像,股骨上段

及髋关节呈侧位影像

髋关节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被检侧髋关节置

于床面正中线处,身

体矢状面与床面垂

直。下肢伸直,两脚

尖靠拢,双足稍分开。

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

上缘连线的中点向

外、向下2.5cm处放

于探测器中心

经髂前上棘与耻骨联

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向

外、向下2.5cm处垂

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髋关节正位影像

㈢.脊柱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第1、2颈椎张口位被检者仰卧,头部正

中矢状面与摄影床面

中线一致,并垂直于

床面。头稍后仰,牙

齿咬合面与乳突尖连

线垂直台面。曝光时

让被检者尽量张口,

保持头部稳定。此位

置也可采用站立位摄

经两口角连线中点垂

直射入

寰枢关节对称的第

1、2颈椎前后位影像

颈椎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或站立于摄影架

前,头部正中矢状面

与床面(胶片)中线

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头稍后仰,颌部抬起。

胶片上缘超过外耳

孔,下缘平胸骨颈切

经甲状软骨(喉结)

垂直射入探测器(暗

盒)

第3至第7颈椎正位

影像

颈椎侧位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或站立于摄影架

前,头稍后仰,下颌

抬起,使听鼻线与探

测器上缘平行。两肩

下垂,颈部正中矢状

面与探测器平行。胶

片后缘包括颈部后方

软组织,胶片上缘包

括外耳孔,下缘平胸

骨颈切迹

经下颌角向下2cm处

水平射入

颈椎侧位影像

颈椎斜位被检者仰卧,头颅呈

侧位,被检侧朝下,

下颌前伸,避免下颌

角与颈椎重合。被检

侧上肢放于身后伸

直,对侧上肢肩部尽

量沿身体长轴向下。

手扶床面,使胸部冠

状面与探测器呈

55°角。下肢弯曲,

膝部支撑使身体稳定

经甲状软骨(喉结)

处颈部中间垂直射入

左前斜位显示颈椎左

侧椎间孔及椎弓根影

像;右前斜位显示颈

椎右侧椎间孔及椎弓

根影像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胸椎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身体正

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

线一致,并垂直于床

面。两上肢放于身旁,

身体保持稳定

对准肩胛下角连线中

点(经第6胸椎)处

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呼吸方式】平静

呼吸后屏气曝光

胸椎正位影像

胸椎侧位被检者侧卧,两臂上

举,抱头,头枕上臂。

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

面平行,胸椎棘突后

缘距床面正中线

6cm,下肢弯曲,保

持身体稳定

经肩胛下角(第6胸

椎)处垂直射入

第4至第12胸椎侧位

影像

腰椎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身体正

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

线一致,并垂直。两

上肢平放在身体两

旁,冠状面与床面平

行。下肢弯曲脚踏床

面,可使腰椎前凸获

得校正

经脐孔向上3cm(经

第3腰椎)处垂直射

入。【呼吸方式】深呼

气后屏气曝光

腰椎正位影像

腰椎侧位被检者侧卧,身体正

中矢状面与床面平

行,将腰椎棘突向前

6cm处置于床面正中

线上。两腿弯曲,使

要前凸弯度减小,保

持身体稳定

经髂嵴向上6cm(脐

上6cm)处垂直射入

腰椎侧位影像

腰椎斜位被检者仰卧,身体冠

状面与床面呈45°

角,检棘突向后

2.5cm处,置于床面

正中线上

经脐向上3cm(经第

3腰椎)垂直射入

靠近摄影床一侧的椎

弓根、上、下关节突

及腰椎斜位影像

㈣.骨盆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骨盆正位(前后位)被检者仰卧,身体正

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

线重合并垂直。两下

肢伸直,双脚尖直立

向上。胶片上缘超过

髂嵴,下缘超过尺骨

联合上缘向下10cm,

包括坐骨

经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中点与尺骨联合上缘

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

两侧髂骨、耻骨、坐

骨、闭孔与髋关节、

骶髂关节对称的骨盆

正位影像

二.呼吸系统摄影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肺的站立后前位(胸片)为肺X线摄影的常规首选位置,显示肺野最佳被检者站立于摄影架

前,双脚略分开,保

持身体稳定。前胸紧

贴探测器(或滤线栅

面板),头稍后仰,下

颌置于探测器上缘

(下巴托)。双肩自然

下垂,两手背放在髂

骨处,上臂及肘尽量

内旋(将肩胛骨移向

外侧,避免与肺野重

叠)。身体正中矢状面

与摄影架面板中线重

合并垂直。探测器上

缘包括肩部皮肤(超

出两侧肩峰3cm),下

缘包括肋膈角,两侧

包括胸部皮肤

对准第4胸椎,经两

侧肩胛下角连线中点

水平射入。【呼吸方

式】深吸气后屏气曝

肺叶及肋骨与纵膈、

心脏正位影像

肺仰卧前后位被检者立位困难时,可采取仰卧前后位摄影。此时有一定的放大失真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探测器放于被检

者背部(或放入滤线

栅托盘中,利用活动

滤线栅摄影)被检者

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

测器长轴正中线重合

并垂直(如用活动滤

线栅摄影,身体正中

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

重合并垂直)。被检者

头稍后仰,后背贴紧

探测器(或台面),两

手放于髂部,肘部弯

曲,向内旋,使肩胛

骨尽量不重叠于肺

内。探测器上缘包括

肩部皮肤(超出两侧

尖峰3cm),两侧包括

胸壁,下缘包括肋膈

经两乳头连线中点

(第6 胸椎)垂直射

入。【呼吸方式】深吸

气后屏气曝光

除膈肌位置较高、心

影较大外,大致同站

立后前位影像

肺半卧前后位被检者不能站立,半卧位情况下选择的位置被检者半卧于摄影床

上,探测器放在背后,

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探

测器长轴正中线重合

并垂直。两手臂肘部

尽量弯曲内旋(以减

少肩胛骨与肺的重

叠)。探测器应包括肺

尖、胸壁、双下膈肌

及肋膈角等部位

经两侧乳头连线中点

(第6胸椎)垂直探

测器射入。【呼吸方

式】深吸气后屏气曝

大致同仰卧位影像

肺侧卧后前位为肺部的特殊位置,主要显示少量气胸、胸腔积液或液气胸被检者侧卧于摄影床

上或病床上,身体垫

高,尽量使脊柱棘突

连线与地面平行。探

测器横立于胸前,探

测器长轴正中线尽量

与身体正中矢状面重

合并垂直。双上肢抱

头,下肢弯曲保持身

体稳定。探测器上缘

包括肩部、两侧包括

胸壁,此点对有或疑

有少量气胸和液气胸

的被检者更为重要。

探测器紧贴被检者前

胸,并保持不动

经两侧肩胛下角连线

中点(第6胸椎)水

平射入探测器中心。

【呼吸方式】深吸气

后屏气曝光

大致同立位后前位影

像,主要用于观察少

量气胸或液气胸的病

侧肺部压缩情况

肺站立侧位常用位置,主要用于肺部病变的解剖定位被检者侧立于摄影架

前,被检侧紧贴探测

器。两臂上举,双手

抱头,身体正中矢状

面与探测器平行。探

测器上缘平第7颈

椎;前后缘包括前胸

和后背皮肤;下缘应

包括膈肋角

经肩胛下角、腋中线

处水平射入。【呼吸方

式】深吸气后屏气曝

显示心脏、胸骨、胸

椎侧位影像及两肺、

肺门、膈肌、肋骨的

重叠影像

肺仰卧侧位为少用的特殊位置,用于急诊或危重、不能站立的被检者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或病床上,背部用棉

被(或棉垫)垫高约

10cm;探测器侧立并

紧贴被检侧胸壁,上

缘(头侧)平甲状软

骨,下缘(足侧)包

括肋弓,前缘包括前

胸壁,后缘包括后背。

探测器长轴正中线与

腋中线保持一致,并

与正中矢状面平行;

上肢上举保持身体稳

经肩胛下角、腋中线

处水平射入探测器中

心。【呼吸方式】深吸

气后屏气曝光

胸部侧位影像

肺站立前凸位(前弓位)为肺正、侧位的重要补充位置;欲显示锁骨上下区病变或中叶肺不张或锁骨时,可选择此位①前后位摄影:被检

者站立于摄影架前

30cm处,后背朝向摄

影架,肩部紧贴摄影

架面板或探测器。探

测器横放(摄双侧

时),上缘超过锁骨

6~7cm。两手背放在

髂部,肘部弯曲向内

旋。身体后仰,头稍

前倾,胸前凸,身体

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

正中线重合并垂直。

胸部冠状面与探测器

面呈45°角;②后前

位摄影:被检者面向

摄影架站立,双手紧

握摄影架,探测器横

放(摄双侧时),腹部

紧贴探测器下部;胸

部后仰与探测器呈

45°角,正中矢状面

与探测器中线重合并

垂直

①前后位摄影:经胸

骨柄下缘,水平方向

射入探测器中心。【呼

吸方式】深吸气后屏

气曝光;②后前位摄

影:对准第4胸椎,

水平方向射入探测器

中心。【呼吸方式】深

吸气后屏气曝光

肺尖肺野(锁骨上、

下区)、右肺中叶显示

清楚,锁骨投影在胸

廓上方,肋骨呈水平

位显示

三.循环系统摄影(心脏大血管摄影)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心脏后前位同肺后前位对准第6胸椎垂直射

入探测器。【呼吸方

式】平静呼吸后屏气

曝光。焦点至探测器

距离2m(200cm),

此时X线束近似平

行,心脏影像放大率

不超过5%,可反映心

脏形状和横径大小

心脏及大血管后前位

影像

心脏左侧位采用左侧位,体位摆

法,同肺侧位

经右腋中线、第6胸

椎高度垂直射入探测

器。【呼吸方式】平静

呼吸后屏气曝光

心脏及大血管侧位影

像。曝光前吞一口医

用硫酸钡,观察食管

压迹表现

心脏右前斜位被检者立位,右前胸

转向前,紧贴立位摄

影架面板或探测器,

使身体冠状面与面板

呈45°角。右手背放

于臀部,屈肘内收,

左手上举抱头,保持

身体稳定。探测器前

缘应包括左侧胸壁

经左腋后线,第6胸

椎高度垂直射入探测

器。【呼吸方式】深吸

气后屏气曝光

胸部右前斜位影像,

曝光前需吞一口医用

硫酸钡,食管前缘自

上而下形成3个压

迹,分别是:主动脉

弓压迹、左主支气管

压迹、左心房压迹

心脏左前斜位被检者立位,左前胸

转向前,紧贴摄影架

面板或探测器,使身

体冠状面与面板呈

60°角。左手背放于

臀部,屈肘内收,右

手上举抱头,保持身

体稳定。探测器前缘

包括右侧胸壁

经有右腋后线,第6

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探

测器。【呼吸方式】深

吸气后屏气曝光

右心房、左心室及降

主动脉等部位左前斜

位影像,可观察主动

脉全貌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腹部仰卧前后位(腹部正位)为最常用位置,可最大限度地显示全腹部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

垂直。两上肢上举,

放于头两侧,下肢伸

直,保持身体平稳。

探测器放入活动滤线

栅托盘中,上缘(头

端)包括胸骨剑突向

上3cm,下缘(足端)

包括耻骨联合向下

2.5cm,两侧包括侧腹

壁皮肤

经剑突至耻骨联合连

线中点处垂直射入。

【呼吸方式】先深吸

气,再深呼气,然后

屏气曝光即深呼气后

屏气曝光

显示腹部正位影像

腹部站立后前位为特殊摄影位置。怀疑胃肠道穿孔、肠梗阻、胃下垂等可采用此位被检者面向摄影架站

立,双足分开,保持

身体平衡;正中矢状

面与摄影架面板或探

测器正中线重合并垂

直。探测器上缘平剑

突(以包括全部膈

肌),下缘超过耻骨联

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

线中点或胶片中点水

平射入。【呼吸方式】

屏气方式同“腹部仰

卧前后位”即深呼气

后屏气曝光

腹部站立后前位影

像,大致同仰卧前后

腹部倒立正、侧位为特殊摄影位置。主要用于诊断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诊断先天性肛门闭锁

采用倒立正位摄影

时,由护理人员或婴

儿家属用一手提住婴

儿两腿,另一手托住

婴儿头部,使婴儿呈

倒立姿势①正位:婴

儿背部紧贴探测器,

正中矢状面对准探测

器中线并垂直;②侧

位:婴儿侧腹壁紧贴

探测器,正中矢状面

与探测器平行正位

摄影时探测器应包括

两侧腹壁,侧位摄影

时探测器应包括腹

壁、臀部和背部。探

测器上缘应超过肛门

3~4cm。肛门处贴一

高密度金属物作标记

经腹部正中水平射

入。【呼吸方式】深呼

气后屏气曝光或瞬时

曝光

腹部倒立影像,可见

扩张的肠曲、直肠末

端内气体距肛门皮肤

表面金属标记的距离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尿路仰卧前后位(肾、输尿管及膀胱平片即KUB平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

上,身体正中矢状面

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

垂直。两上肢放于头

部两侧,下肢自然伸

直,身体保持平稳。

探测器上缘超过胸骨

剑突,下缘超过耻骨

联合向下2.5cm

经胸骨剑突至耻骨联

合连线中点垂直射

入。【呼吸方式】深呼

气后屏气曝光

腹部正位影像

注意:在摄影过程中,被检部位的长轴一定要与探测器(暗盒)的长轴一致。

一.骨骼系统摄影体位设计图片

㈠.上肢

手后前位(正位)

手侧位

手后前斜位

手前后斜位

拇指正位(前后位)

拇指侧位

腕关节后前位(正位)

腕关节侧位

腕关节尺偏位

尺、桡骨前后位(正位)

尺、桡骨侧位

X线检查原则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摄影的原则 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常规 (骨骼部分)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手掌紧靠暗盒,将第三掌骨头放于暗盒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侧坐,肘部弯曲。将小指和和第五掌骨靠近暗盒外缘,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掌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有重叠。

X线检查技术教学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 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 (一)上肢 1.手: 1)手正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X线检查技术教学(详细整理)

放射投照技术 四肢摄影检查技术 一、四肢摄影注意事项 1.认真阅读摄影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正确选择摄影体位。 2.四肢长骨摄影时,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病变局限在一端时,应至少包括邻近病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 3.为诊断需要在同一张照片上显示正位和侧位影像时,应使肢体方向一致,照片显示的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4.上、下肢摄影体位摆放时,上、下肢正位基本为前后位(手、腕关节、锁骨为后前位);上肢侧位基本为肢体内侧靠近暗盒(肩胛骨为外侧靠暗盒),下肢侧位则均为肢体外侧靠近暗盒,要求冠状面与暗盒垂直。 5.对外伤患者进行摄影时,应尽量采用改变X线中心线方向或移动摄影床床面等方式,以适应摄影体位的要求。 6.婴幼儿骨关节摄影,常规同时摄取双侧影像,以便对比。成人骨关节摄影需摄对侧肢体影像时,摄影条件应与被检侧相同。 7.较厚部位摄影时,应使用滤线栅装置,并且应考虑阳极效应的影响。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暗盒大小应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90cm。 8.摄影时去除衣物、异物、敷料,应注意对被检者的X线防护。 二、X线摄影位置 (一)上肢 1.手: 1)手正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掌面及腕部置于暗盒面上,第三掌骨置于中心。各手指稍分开。 (2)中心线:第三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入射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其余四指的掌指骨及关节、腕部诸骨及桡掌关节与尺桡关节均呈正位。 2)手侧位 (1)体位:病人坐于摄影床一侧,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暗盒面,手呈侧位。拇指沿掌面伸直,其余四指并拢。 将第五指的掌指关节放在暗盒中心。 (2)中心线:第二指的掌指关节,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显示部位:第二至第五掌骨、指骨相互重叠的侧位影像,拇指正位影像。

x线检查技术样本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d tomography, 简称CT) 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计算机和X线相结合的一项新颖的诊断新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密度分辨率, 比普通X线照片高10~20倍。能准确测出某一平面各种不同组织之间的放射衰减特性的微小差异, 以图像或数字将其显示, 极其精细地分辨出各种软组织的不同密度, 从而形成对比。如头颅X线平片不能区分脑组织及脑脊液, 而CT不但能显示出脑室系统、还能分辨出脑实质的灰质与白质; 如再引入造影剂以增强对比度, 对其分辨率更为提高, 故而加宽了疾病的诊断范畴, 还提高了诊断正确率。但CT也有其限制, 如对血管病变, 消化道腔内病变以及某些病变的定性等。 一、 CT 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能够是1.0×1.0mm, 0.5×0.5mm不等; 数目能够是256×256, 即65536个, 或512×512, 即262144个不等。显然, 象素越小, 数目越多, 构成图像越细致, 即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高。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 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 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 黑影表示低吸收区, 即低密度区, 如肺部; 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即高密度区, 如骨骼。可是CT与X线图像相比, CT的密度分辨力高, 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density resolutiln)。因此, 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 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 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因此, CT能够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 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 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X 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 如高密度和低密度, 但没有 量的概念。CT图像不但以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 还可用组织对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 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实际工作中, 不用吸收系数, 而换算成CT值, 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 Hu(Hounsfield unit)。 水的吸收系数为10, CT值定为0Hu, 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 CT值定为+1000Hu, 而空气密度最低, 定为-1000Hu。人体中密度不同和各种组织的CT值则居于-1000Hu到+1000Hu的个分度之间(表

X线常规检查技术

X线常规检查技术 一.骨骼系统摄影 ㈠.上肢 体位体位设计中心线显示部位 手后前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及腕部自然放在探 测器上,第3掌骨头置于 探测器中心,各指稍分开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 影像,其余四指的掌 指骨及关节、腕部诸 骨及桡掌关节及尺桡 关节均呈正位影像 手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及前臂尺侧紧贴探测 器,将第5指的掌指关节 放在探测器的中心,呈侧 位,拇指前伸,其余四指 并拢 经第2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第2至第5掌骨、指 骨重叠的侧位影像, 拇指呈后前位影像 手后前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朝下,五指指尖接 触探测器、手指自然分开 稍弯曲,掌面与探测器呈 45°角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第1至第5指骨、掌 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 关节呈斜位影像,第 4、5掌骨基底部互相 重叠 手前后斜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手掌面朝上,手背放在探 测器上,掌面与探测器呈 45°角,五指自然分开, 小指紧贴探测器,保持稳 定 经第3掌骨的掌指关 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 心 第1至第5指骨、掌 骨及掌指关节与指间 关节呈斜位影像,第 1、2掌指骨稍有重叠 拇指正位(前后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拇指背面紧贴探测器,手 极度内旋,用对侧手将被 检测的其余四指向手背侧 牵拉,避免与拇指骨、第 1掌骨重叠 经拇指的掌指关节垂 直射入 拇指的指骨、第1掌 骨及指间关节、掌指 关节及籽骨呈正位影 像 拇指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拇指外侧紧贴探测器,其 余四指自然弯曲,指尖贴 探测器保持手稳定 经拇指掌指关节垂直 射入 拇指指骨、第1掌骨 及指间关节、掌指关 节呈侧位影像 腕关节后前位(正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前臂前伸,手半握拳,将 腕部掌面朝下紧贴探测器 中心 经尺、桡骨茎突连线 中点处垂直射入探测 器中心 腕关节正位影像 腕关节侧位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一侧, 前臂前伸,手指自然弯曲, 手及腕部尺侧紧贴探测 器,腕骨置于探测器中心 经第1掌骨基底部 (桡骨茎突)垂直射 入探测器中心 腕关节侧位影像

X线检查技术复习题届医学影像技术

X线检查技术复习题届医学影像技术

————————————————————————————————作者:————————————————————————————————日期:

X线检查技术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共80道) 1.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 A.穿透性 B.荧光作用 C.感光作用 D.电离作用 E.生物效应 2.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 A. V=2d+c B. V=d+c C. V=3d+c D. V=2d-c E.以上都不是 X线胶片 *3.T颗粒胶片的感光物质为: AAgCl B.AgF CAgBr D.AgI; 4.下列属于色盲胶片的是: A.乳腺摄影胶片;B.T颗粒胶片;C.普通感绿胶片;D.大宽容度胶片; *5.良好的X线诊断照片的密度范围为: A.0.3~1.5;B.0.25~2.0;C.0.3~3.0;D.0.25~1.5; 6.胶片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解之后的密度称为: A.本底灰雾;B.最小密度;C.片基灰雾;D.乳剂灰雾; *7.下列属于离子型对比剂的是: A.伊索显;B.碘海醇;C.优维显;D.碘克酸 8.下列哪项不属于人体标准姿势的内容() A.身体直立 B.两眼平视正前方 C.听眦线与地面平行D.上肢下垂.手心向前 E.足尖向前 9.关于前后方向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后方射入.前方射出的方向 B.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前方射入.后方射出的方向 C.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左方射入.右方射出的方向 D.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右方射入.左方射出的方向 E.X线中心线从被检者上方射入.下方射出的方向 10.关于仰卧水平侧位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前方射至后方 B.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后方射至前方 C.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一侧射至另一侧 D.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上方射至下方 E.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右前方射至左前方 11关于仰卧水平正位的说法,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指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面上,X线中心线经身体前方射至后方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X线检查原则及各部位检查技术 一、X线摄影的原则 1、有效焦点大小的选择:小焦点一般适用于体薄和不易动的部位,如四肢、头部的局部片等;大焦点用于一些体厚和易活动的部位,如腹部、胸部、脊椎等;高KV摄影时也可用小焦点。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焦点,以提高照片锐利度。 2、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尽量使肢体贴近暗盒,并且与胶片平行。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3、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被摄体和胶片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倾斜中心线与利用斜射线可得到相同效果。 4、滤线设备的应用:一般在摄影千伏超过70KV以上均需使用滤过板,滤去软射线。体厚超过15㎝或60KV以上管电压时需用滤线栅,应注意滤线设备的选择和使用。 5、X线管、肢体、胶片的固定:肢体安置不仅要使患者舒适,便于配合,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摄影要求。片盒一般为平放或垂直放置摄影架上。中心线、被摄部位和胶片对准后,将X线管固定。 6、照射量的选择:根据摄影部位、体厚和机器性能,选择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和照射时间,对不能合作者尽量用高KV,高mA,短S。 7、呼气与吸气的应用:摄片时被检者的呼吸动作对影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一般不因呼吸运动而产生移动的部位,勿需屏气曝光;有五种情况,即平静呼吸下屏气、深吸气后屏气、深呼气后屏气、缓慢连续呼吸及平静呼吸不屏气。 8、体厚的测量:首先要目测体厚测量尺的横杆与游标杆是否平行,使两杆平行才能测得正确的数字,然后选择适当的测量点,如胸片取第六胸椎处,并应按曝光时状态测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