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心病

冠心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病症简介:

冠心病通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本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常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临床上本病可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表现,甚至可发生猝死。冠心病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特别是肌壁外冠状动脉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近侧段之所以好发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它比所有器官动脉都靠近心室,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缩压撞击。再者,冠状动脉血管树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

好发部位:据我国6352例尸检统计,病变的总检出率、狭窄检出率和平均级别均以前降支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性别差异:20~50岁病变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60岁以后男女无明显差异。

病变特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近侧段,且在分支口处较重;

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分布,随着疾病的进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融合。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根据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可将其分为4级: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狭窄在26%~50%;Ⅲ级,狭窄51%~75%;Ⅳ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

2.冠状动脉痉挛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围绕着冠状动脉痉挛是否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因这一问题进行争论。有人研究心性急死例中发现,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仅为30%,在发作后12小时内死亡的患者中也只占50%,故认为至少有相当部分病例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近年来,由于心血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已证实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3.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的炎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造成缺血性心脏病,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高安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均可累及冠状动脉。此外,梅毒性主动脉炎亦可造成冠状动脉口狭窄,但都比较少见。

一、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而引起。心绞痛既可因心肌耗氧量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狭窄的冠状动脉供氧能力而发生(劳力型心绞痛)(例如可以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暴饮暴食等的影响下发作),亦可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自发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发

作性胸骨后疼痛,典型发作为突然发作性疼痛,多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受寒或饱餐后发生,疼痛位于胸骨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左肩、左上肢,直达小指与无名指。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窒息性或闷胀感。心绞痛的发生是由于心肌缺氧而造成代谢产物的堆积,这些物质刺激心脏局部的交感神经末梢,住处由传入神经经下段颈及上段胸交感神经节和相应脊髓段送至大脑后在相应脊髓段的脊神经所分布的皮肤区域产生不适感,其性质往往不是疼痛而是憋闷或紧缩感。所以,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反射性症状。

1.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亦称为轻型心绞痛,此时心绞痛一般不发作,可稳定数月,仅在重体力劳动时发作。此类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急性或慢性相对性心肌缺血所引起。

2.不稳定性心绞痛

不稳定性心绞痛(instable angina pectoris)临床上颇不稳定,可在负荷时或休息时发作,或其强度和(或)频度增加。此类患者大多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大支近侧端高度狭窄。在心绞痛强度增加的病例常见冠状动脉主干和3支冠状动脉狭窄。镜下,常见到因弥散性心肌细胞坏死引起的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纤维化,可导致慢性肌原性心功能不全,伴有左心室扩张。

3.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亦称为Prinzmetal 心绞痛,多无明显诱因而在休息时发作,仅少数在工作负荷中发病。

发作时心电图见ST段反而升高。血管造影证明,此型心绞痛时可见到冠状动脉痉挛,直至其管腔狭窄。这种血管痉挛大多发生在有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但有时也可见于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患者。二、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指由于绝对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coronary insufficiency),伴有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持续性缺血而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坏死。心肌梗塞是由冠状动脉闭塞,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疼痛为最突出早期症状,其性质与心绞痛基本相同,但更为剧烈,常达数小时至数日之久。虽经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亦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和恐惧。少数病人疼痛轻或完全无痛,主要是老年人。严重心肌梗塞可以发生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神志迟钝等休克征象。心肌梗塞时也可发生心律不齐、心功能不全,也可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和发热。心电图有特殊表现,对诊断极有价值。血清酶的检查(主要是血清谷氨酸一草酸乙酸转氨酸和肌酸磷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等)对诊断心肌梗塞也很有帮助。心肌梗塞后可发生心室膨胀瘤、乳头肌功能失调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心脏破裂而迅速死亡。绝大多数(95%)的心肌梗死局限于左心室一定范围,并大多累及心壁各层(透壁性梗死),少数病例仅累及心肌的心内膜下层(心内膜下梗死)。

(一)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subendocardi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的特点是坏死主要累及心室壁内层1/3的心肌,并波及肉柱和乳头肌。常表现为多发性小灶状坏死,坏死灶大小为0.5~1.5cm。病灶分布常不限于某1支冠状动脉的供血范围,而是不规则地分布于左心室四周。最严重的病例,坏死灶扩大融合而成为累及整个心内膜下心肌的坏死,称为环状梗死(circumferential infarction)。患者通常存在3大支冠状动脉严重的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但绝大多数既无血栓性,亦无粥瘤性阻塞,说明严重、弥漫的冠状动脉病变是此型心肌梗死发生的前提。当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如休克、心动过速、不适当的体力活动)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可造成各支冠状动脉最远端区域(心内膜下心肌)缺氧,而三大支冠状动脉已陷于严重狭窄,侧支循环几乎不能改善心肌的供血,因而导致心肌坏死,而且是多发性小灶状坏死。

(二)区域性心肌梗死

区域性心肌梗死(regional myocardial infarction)亦称为透壁性心肌梗死(transmural myocardial infarction),为典型的心肌梗死类型。梗死区大小不一,多为数厘米大小,或更大些。大多位于左心室,且多累及心壁三层组织。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由于在许多尸检例中发现供养梗死区的冠状动脉支有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闭塞性血栓形成,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心肌梗死的原因。然而,心肌梗死例中冠状动脉血栓的发生率各家报道相差悬殊,因此,关于冠状动脉血栓

形成与心肌梗死的关系问题至今仍有争论。

2.冠状动脉痉挛由于心血管造影技术的进展,使冠状动脉痉挛问题获得突破。现已证实,变异型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有人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大量的透壁心肌梗死病例,发现冠状动脉闭塞率随发作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减,提示冠状动脉痉挛的解除。近来研究证明,有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仍可发生收缩。

3.心肌供血不足在狭窄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过度负荷而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亦可引起心肌梗死。

好发部位和范围

此型心肌梗死的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一致。由于左冠状动脉比右冠状动脉病变更为常见,所以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左心室。其中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约占全部心肌梗死的50%,该区正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约25%的心肌梗死发生在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此乃右冠状动脉供血区;此外见于左心室侧壁,相当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区域。

冠状动脉的分布变异较大,据统计有以下3型:①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除发出后降支外,还分支供养右心室膈面及左心室一部分。

②均衡型:两心室的膈面各由本侧冠状动脉供血,互不越过两心房、两心室交界,并可有两支后降支。③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分布于左心室膈面,发出后降支,有的还分支至右心室膈面的一部分。这种变异不但影响心肌梗死的分布,而且,当一支优势的冠状动脉阻塞时,另一支较弱的冠状动脉的吻合支往往不能满足阻塞支供血区心肌对

氧的需要,而致该区发生坏死。

病变

肉眼观,心肌梗死灶形状不规则。一般于梗死6小时后肉眼才能辨认,梗死灶呈苍白色,8~9小时后呈黄色或土黄色,干燥,较硬,失去正常光泽。第4天在梗死灶周边出现明显充血、出血带。2~3周后由于肉芽组织增生而呈红色。5周后梗死灶逐渐被瘢痕组织取代,呈灰白色(陈旧性梗死灶)。

镜下,心肌梗死最常表现为凝固性坏死,心肌细胞胞浆嗜伊红性增高,继而核消失。肌原纤维结构可保持较长时间,最终融合成均质红染物。梗死灶边缘可见充血带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该处,可见到心肌细胞肿胀,胞浆内出现颗粒状物及不规则横带。另一部分心肌细胞则出现空泡变性,继而肌原纤维及细胞核溶解消失,残留心肌细胞肉膜,仿佛一个空的扩张的肉膜管子。

心肌梗死的生化变化

梗死的心肌细胞内糖原减少或消失出现较早,一般在冠状动脉闭塞5分钟后即可出现。这是由于某一支冠状动脉阻塞后,该部分心肌所需的氧和葡萄糖来源中断,细胞内储存的糖原发生酵解所致。近来有报道,心肌缺血早期可引起心肌肌红蛋白缺失。心肌受损时,肌红蛋白迅速从肌细胞释出,进入血液,并从尿中排出,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时能很快从血和尿中测出肌红蛋白值升高。心肌坏死时,一些酶,如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肌酸磷酸激酶(CPK)及乳酸脱氢酶(LDH),可释放入血,使这些酶

在血中的浓度升高。其中尤以CPK对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颇有帮助。合并症及后果

1.心脏破裂较少见,约占心肌梗死所致死亡例的3%~13%。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主要由于梗死灶周围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出的蛋白水解酶以及坏死的心肌自身溶酶体酶使坏死的心肌溶解所致。好发部位为:①左心室前壁下1/3处,心脏破裂后血液流入心包,引起心包填塞而致急死。②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流入右心室,引起右心功能不全。③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

2.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大约10%~38%的心肌梗死病例合并室壁瘤,可发生于心肌梗死急性期,但更常发生在愈合期。由于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成。多发生于左心室前壁近心尖处,可引起心功能不全或继发附壁血栓。

3.附壁血栓形成(mural thombosis)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心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及心室纤维性颤动时出现涡流等原因,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血栓可发生机化,或脱落引起大循环动脉栓塞。

4.心外膜炎心肌梗死波及心外膜时,可出现无菌性纤维素性心外膜炎。

5.心功能不全梗死的心肌收缩力显著减弱以至丧失,可引起左心、右心或全心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6.心源性休克有人认为,当左心室梗死范围达40%时,心室收

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即可发生心源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7.机化瘢痕形成心肌梗死后,若病人仍然存活,则梗死灶被机化修复而成瘢痕。小梗死灶约需2周,大梗死灶约4~6周即可机化。

三、冠状动脉性猝死

冠状动脉性猝死(sudden coronary death)较为常见。多见于30~49岁的人,男性比女性多3.9倍。发病有两种情况:①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发作:如饮酒、劳累、吸烟、运动、争吵、斗殴等。患者可突然昏倒在地、四肢肌肉抽搐、小便失禁,或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口吐泡沫、大汗淋漓,很快昏迷。症状发作后迅即死亡,或在1至数小时死亡。②在夜间睡眠中发病:多在家中或集体宿舍中死亡,且往往不被人察觉,所以多无目击者。

引起猝死的原因:多数病例在1支或2支以上冠状动脉有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其中有的病例并发血栓形成。据一项尸检报道,在128例冠状动脉性猝死中,89例有较为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8例并发血栓形成,17例有斑块内出血。然而,部分病例冠状动脉仅有轻度,甚至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部分病例猝死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此外,冠状动脉畸形(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或一支冠状动脉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干等)、梅毒性主动脉炎所致的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时,主动脉瓣或二尖瓣上的血栓物质脱落,进入冠状动脉口所致的冠状动脉栓塞

等均可引起猝死。

补充:

1、组织对冠心病所下的定义和分类是什么?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的定义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包括急性暂时性的和慢性的情况。

2、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特点是什么?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前间壁的心肌梗塞最常见,其次为下壁、高侧壁、左室广泛梗塞,这是因为各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是不一样的。病理解剖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好发于前降支上、中1/3和右冠状动脉中1/3,其次为旋支。后降支发生粥样硬化斑块比较少见。左冠状动脉主干常在病理晚期方出现较严重的粥样硬化狭窄。进入心肌内的冠状动脉小分支很少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粥样硬化可发生于单支,也可发生于多支。其分布形式多数呈节段性、局灶性狭窄,也可广泛分布于一个或多个分支。根据北京阜外医院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尸检中645个斑块的分布和形态学观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自起始部直至末梢往往呈螺旋状或不规则分布,其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有关。从冠状动脉横断面观察,斑块大部分在动脉壁呈半月形或偏心性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的斑块较少见,而且常出现在粥样硬化斑块的晚期。斑块在动脉壁上往往是靠心肌一侧的病变较对侧轻,其原因未明。由于斑块在动脉壁上分布不均

匀,因此在未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或病变较轻的一侧,动脉壁内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仍保持一定的弹性和收缩能力,这对维护和改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可能有一定作用。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分几级,与冠心病发病有何关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的程度,在病理学上常依据狭窄最严重部位的横断面,分为四级,即:

Ⅰ级:管腔狭窄面积在25%及以下;

Ⅱ级:管腔狭窄面积在26%~50%;

Ⅲ级:管腔狭窄面积在51%~75%;

Ⅳ级:管腔狭窄面积在76%~100%。

这种简易的分级方法经全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普查使用,基本上能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上的等级划分,并能用来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冠心病发病间的关系。一般Ⅰ~Ⅱ级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的冠状动脉血流量的减少,除合并冠状动脉痉挛外,与冠心病发病并无直接影响。Ⅲ级以上的狭窄方与冠心病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病理解剖检查显示,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的主支管腔显著狭窄达横切面的75%以上,也就是说,冠状动脉达Ⅳ级以上粥样硬化狭窄者,占绝大多数。这可能与尸检病例的粥样硬化程度多在晚期有关,也可能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结果,亦即侧支循环形成者,则冠状动脉的主支有更严重的阻塞才会发生心绞痛。1989年北京阜外医院对109例心梗尸检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重

新作了检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在前降支发病率最高,且狭窄最为严重,其次是右冠状动脉主干、左旋支,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病变较少见。

4、什么叫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的机理是什么?

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心外膜下传导动脉发生一过性收缩,引起血管部分或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状动脉痉挛是构成多种心脏缺血性疾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包括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猝死等。冠状动脉痉挛易发生于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偶发生于表面“正常”的冠状动脉,它的任何一个分支或多个分支均可受累。

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机理可分为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两方面。从神经机制方面讲,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活动对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当在心理应激状态(如过度兴奋、紧张、焦虑、惊恐等),或寒冷刺激、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加上冠状动脉局部高敏性,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运用β受体阻滞剂或肾上腺素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体液机制上讲,血栓素(TXA 2)和前列腺素(PGI 2)之间、内皮素(EDCF)与内皮源舒张因子(EDRF)之间,在局部的平衡上是调节血管口径的重要因素。当冠脉粥样硬化时,狭窄的血管处血小板数量增多,因内皮脱落,血小板便粘附聚集,释放TXA 2和五羟色胺,加上粥样硬化处管壁合成PGI 2减少,则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TXA 2增多而具有舒血管作用的PGI 2减少,二者失去平衡,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同时,有病变的血管壁EDRF

合成减少,有明显收缩血管作用的EDCF产生增多,也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研究证明,Ca 、H +、Mg的作用,以及吸烟、饮酒均能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诱发冠脉痉挛。当然狭窄的冠状动脉必须呈半月型或偏心性病变,其对侧管壁尚具有收缩能力。而严重的同心圆病灶部位,管壁平滑肌均萎缩,斑块僵硬为不可逆性,则不发生痉挛。由此可见,冠状动脉痉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有哪些?

随着医学科学工作者对冠心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的疾病,为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即为易患因素,或称危险因素,主要包括:

(1)年龄: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猝死的发病与年龄成正比。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2)性别:在美国多种族中,都是男性冠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35~44岁男性白人冠心病的死亡率5.2倍于女性。在我国,男女比例约为2∶1。但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而LDL则升高,此时,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有资料表明,60岁以后,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

(3)职业:脑力劳动者大于体力劳动者,经常有紧迫感的工作较易患病。

(4)饮食:常进食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

易患本病。同时,食量大也易患本病,世界第一肥胖国——德国的研究人员认为,“吃的胖就是因为吃的多”,所以,要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除了控制高脂饮食摄入外,也必须重视控制食量。

(5)血脂:由于遗传因素,或脂肪摄入过多,或脂质代谢紊乱而致血脂异常。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VLDL增高,而HDL下降,易患本病。

(6)血压: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危害,最常见者为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本病者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

(7)吸烟: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2~6倍,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成正比。

(8)肥胖:超标准体重的肥胖者(超重10%为轻、20%为中、30%为重度肥胖),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但目前认为,应该重视研究评价体重的方法。不能单看体重指数,而应测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已有前瞻性研究资料表明,向心性肥胖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

(9)糖尿病:糖尿病易引起心血管病这一事实已被公认。有资料表明,糖尿病病人本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倍。

(10)遗传:家族中有在年轻时易患本病者,其近亲患病的机会可5倍于无这种情况的家族。

在以上十大因素中,血压过高、体重超标、胆固醇过高或过低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这是由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17个单位协同完成的“八五”攻关课题,也是首次大样本追踪调查显示的结果。研究还表明,舒张压和体重均值增高导致脑卒中发病率升高,而收缩压、体重及血清胆固醇均值增高则导致冠心病发病率增高。

6、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医学科研工作者对冠心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则诊断冠心病的方法日臻完善。最早人们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心肌酶学检查和心电图特征来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技术,如放射性核素检查、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血池显像等运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1)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症状和体征。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根据心绞痛发作时的部位、性质、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特点和伴随症状及体征便可鉴别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可以说,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对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诊断至关重要。

(2)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当然

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3)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心电图是临床观察心肌缺血最常用的简易方法。当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但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它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后的心功能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4)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 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并且出现时间可与病人的活动与症状相对应。

(5)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6)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

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进行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②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7)超声和血管内超声:心脏超声可以对心脏形态、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

(8)心肌酶学检查:是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上根据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和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等肯定性酶学改变便可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9)心血池显像:可用于观察心室壁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影像,对于确定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7、得了冠心病会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

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状态、敏感程度、病情进展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差异,使临床表现千差万别,多种多样。最初病人可无任何症状或不适,偶而在查体时发现,心电图有缺血型改变,提示患者患有“隐匿型冠心病”、或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应提高警惕,定期复查,并给予积极的防治。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发展,管腔狭窄程度≥75%时,便可严重影响心肌供血而发

生心绞痛。多数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臂、左手指内侧放射。而有的心绞痛发生在胸部以外,或表现为头痛、牙痛、咽痛,或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或不适,有的单独表现为腿痛等等,常需要与相应器官所致的不适相鉴别。某些老年人,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仅表现为胸闷或呼吸困难等症状,而不发生胸痛,甚至发生了急性心肌梗塞却无胸痛的症状(即无痛性心梗),常以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就诊。心绞痛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如走急路、上楼梯或上坡时出现的胸痛是最典型的劳力型心绞痛,而严重病例,淋浴后自己擦干或修面之类的活动就可诱发心绞痛。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观看激烈的体育比赛等,均可引起心绞痛。然而,一些研究表明,情绪激动所诱发的心绞痛阈值常低于运动或体力劳动时的心绞痛阈值,故推测可能同时有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因素参与。饱餐是诱发心绞痛的另一常见因素,该因素可单独诱发,类似的情况还可见于便后。多数患者每次发作的诱因、症状相似,但随着病情的进展,有进行性加重趋势。还有的病人,心绞痛发作与心肌耗氧量无关,常常发生于安静平卧状态,如患者在夜间睡眠中突然发作,被迫坐起以取得缓解,也可发生于午休或白天平卧时,此即卧位型心绞痛,预示患者有严重多支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易发生心肌梗塞。有些病人在心绞痛发作时还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出汗、眩晕、面色苍白,甚至意识丧失等。如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所发生的急性心肌梗塞,胸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含化硝酸甘油无效。还有的冠心病患者,无胸痛发作,仅表现为各种类

型的心律失常,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狭窄的存在,否则冠心病的诊断是臆测性的。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为您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在进行危险因素干预的同时,要尽量避免诱发因素的产生,并定期到医院复查,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康复方案。

此外,越来越多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由一半以上是冠心病引起,西方国家的统计资料证明,可高达80%以上。这些患者年龄多不太大,病人过去可有或无心脏病病史,发病前也常无任何症状或不适,很少能引起病人或医生的注意。由此看来,要真正认识冠心病,医生还面临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有典型心绞痛发作,但发作时心电图无缺血性改变,是否诊断冠心病?

我们知道,冠心病心绞痛主要是一种症状诊断。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因此,只要病人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无论心电图是否有相应的缺血改变,即可诊断为冠心病。

虽然心电图是检查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其它还有冠状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等。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不是诊断冠心病的必要条件,并且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诊断也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方法。临床上常看到,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时,心电图是正常的,即无缺血型ST—T改变或仅有非特异性T波改变。但为了估价冠状动脉储备能力,可作踏车或平板运动试验。此外,运动试验还有助于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了解心功能状态和制定康复治疗中的运动处方。

日常表现: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者。

(2)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者。

(3)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4)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者。

(5)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者。

(6)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7)听到周围的锣鼓声或其他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者。

(8)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者。

8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都随之增高。血压愈高,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严重,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明显增高。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血压超过21.3/12kPa(160/90mmHg)者比血压在该水平以下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2.3倍;开始患高血压年龄越

冠心病防治知识讲座

冠心病防治知识讲座 冠心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它是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而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的一种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因此,了解冠心病的防治知识对于维护我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这些症状通常在体力活动、情绪波动或寒冷天气时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无症状的心肌缺血,这使得冠心病的诊断更加困难。 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等。因此,通过改变这些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预防冠心病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肪乳制品、鱼类、瘦肉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摄入。 2.控制体重: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3.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血管功能,

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4.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5.控制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控制血压和血脂,可以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6.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冠心病的风险因素,可以有效地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以上预防措施外,对于已经患有冠心病的患者,还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制定和实施。 总之,冠心病的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积极治疗疾病等。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维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冠心病的防治科普

冠心病的防治科普 冠状动脉给心脏供应血液,如果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了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得冠状动脉产生狭窄、闭塞,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冠 心病的致死率很高,下面主要介绍一下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冠心 病的方法以及冠心病预防,让人们可以更好的防治冠心病。 1.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心肌的血 液供应主要是来自主动脉根部的左、右两支冠状动脉。当冠心病患者这两条动脉 和他的分支发生了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就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出现管腔狭窄、闭塞。如果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太多,就很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循环 障碍,从而导致患者的心肌供血不足,并且引起心肌氧供需不太平衡。如果冠心 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管腔完全堵塞,出现了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等病症,患者就 会出现心肌梗死等问题。 2.冠心病的临床症状 如果患者患有冠心病,会出现一些很明显的症状,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日常生 活中常见的一些导致患者出现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如果患者过度劳累或紧张时, 患者就会感到胸骨后或左胸部出现疼痛,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出汗的情况。如果患 者有冠心病,那么他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就会出现心慌、气短、疲劳、呼吸困难 等情况。如果患者在饱餐或看刺激性影片时,出现了心悸、胸痛的情况,就说明 可能患上了冠心病。在公共场所、上楼、爬山时,如果感觉到比以前更容易感到 心悸、胸闷、呼吸不畅的情况,就很可能是患上了冠心病。患者在晚间睡眠时, 如果枕头比较低时,就容易感到憋气。熟睡或恶梦过程中,如果患者突然清醒, 感到胸闷、心悸、呼吸不畅的情况,需要坐起后才可以缓解,就说明患者很可能 有冠心病。 3.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综述(概述)、治疗及临床表现

冠心病综述(概述)、治疗及临床表现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全名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该疾病的发生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脂肪沉积、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应该注意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并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抗氧化剂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则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针对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同时,还需要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控制饮食、限制吸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 总而言之,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冠心病的发生,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该疾病的有效手段。 一、冠心病分型 冠心病主要分为五型:隐匿型或无症状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缺血性心肌病。目前我们广泛使用的分型是将冠心病分为慢性冠脉病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脉病也叫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它主要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 二、冠心病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生活调理。 1、药物治疗是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抗血栓药物、调脂药物、抗氧化剂等。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症状,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支架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对于严重的冠状动脉疾病,手术和介入治疗是必要的,而药物治疗则

冠心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是指因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缺血性心脏病。 病症简介: 冠心病通常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本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常与本病的发生有关。临床上本病可有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表现,甚至可发生猝死。冠心病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引起冠心病的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特别是肌壁外冠状动脉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近侧段之所以好发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它比所有器官动脉都靠近心室,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缩压撞击。再者,冠状动脉血管树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 好发部位:据我国6352例尸检统计,病变的总检出率、狭窄检出率和平均级别均以前降支最高,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性别差异:20~50岁病变检出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60岁以后男女无明显差异。 病变特点: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近侧段,且在分支口处较重;

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分布,随着疾病的进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融合。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根据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可将其分为4级:Ⅰ级,管腔狭窄在25%以下;Ⅱ级,狭窄在26%~50%;Ⅲ级,狭窄51%~75%;Ⅳ级,管腔狭窄在76%以上。 2.冠状动脉痉挛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围绕着冠状动脉痉挛是否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因这一问题进行争论。有人研究心性急死例中发现,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仅为30%,在发作后12小时内死亡的患者中也只占50%,故认为至少有相当部分病例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近年来,由于心血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已证实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3.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的炎症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造成缺血性心脏病,例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巨细胞性动脉炎、高安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病等均可累及冠状动脉。此外,梅毒性主动脉炎亦可造成冠状动脉口狭窄,但都比较少见。 一、心绞痛 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心肌耗氧量和供氧量暂时失去平衡而引起。心绞痛既可因心肌耗氧量暂时增加超出了已狭窄的冠状动脉供氧能力而发生(劳力型心绞痛)(例如可以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暴饮暴食等的影响下发作),亦可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供氧不足而引起(自发型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发

冠心病

冠心病 概述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其具体定义为:“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它包括急性或慢性疾病,也可由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引发冠心病的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常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基本是“冠心病”的同义语。因此人们把冠心病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因此,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是最严重的心脏病之一。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心血管病的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冠心病居首位,占心血管死亡的60%以上。近40年,随着传染病的控制、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明显增高,成为首要死亡原因,占总死亡的40%以上,其中冠心病据各类心血管病的首位。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冠心病在国内平均患病率约为8.39-24%,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发病年龄正呈日益下降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会迎来冠心病的“流行顶峰”。 值得庆幸的是,冠心病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许多医生把冠心病比喻成一颗埋在病人体内的“地雷”,其有两种含义:第一危险,不知病人什么时候会踩到这颗“地雷”,一旦踩到这颗“地雷”,即发生AMI或猝死,悲剧常常是无法挽回的;第二可治,冠心病的现代治疗手段可以成功地排除这颗“地雷”,解除其对病人的威胁。 病理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致病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已被国际上公认为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另外高脂饮食、肥胖、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精神因素、家族性遗传因素也与冠心病有一定的关系,它们使发病年龄提前。 正常的动脉内膜附有一层内皮细胞,是非常光滑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可见到微隆起或不隆起于内膜表面的黄色点状或条状病变,其主要成分是在细胞内外环境因素影响下沉积的脂质。脂质条纹可自然消退或发展扩大,增生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和激活的巨噬细胞可吞噬大量脂质。由于其细胞内部发生脂代谢紊乱,不能很好地代谢所吞噬的脂肪而演变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特有的泡沫细胞。纤维组织的大量增生,脂质的进一步沉积,可形成明显硬化的纤维斑块,即纤维斑块期。纤维斑块的表面覆有纤维组织形成的纤维帽,深部是粥样物质的堆积(包括细胞外基质坏死、变硬的细胞、泡沫细胞及胆固醇结晶等)。病变进一步发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出现溃疡、出血、血栓形成、钙化等,此时即称之为复合病变或复杂病变期。有学者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疡、出血,可能是引起顽固性心绞痛的主要机制之一;而血栓形成则是导致心肌梗死不可忽视的因素。 众所周知,时间长了水管内会形成厚厚的垢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垢斑还会越来越厚,越来越大。形成水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水质不纯,一些不溶的颗粒在水流不稳或水流缓慢处慢慢沉积下来;另一方面水中所含的某些酸性或碱性物质可以不断侵蚀管壁,使其表面凹凸不平,而有利于不溶物质的沉积。这一过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非常类似。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虽然进展非常缓慢,但最终会导致血管腔狭窄、局部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断,或局部继发血栓而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猝死。所以有人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

冠心病资料

冠心病的定义: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guān xīn bìng),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 art disease)同义词。 冠心病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疾病别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 诊断检查 (1)心电图: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与其它诊断方法相比,心电图使用方便,易于普及,当患者病情变化时便可及时捕捉其变化情况,并能连续动态观察和进行各种负荷试验,以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无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都有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诊断更有其临床价值,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2)心电图负荷试验: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心电图是临床观察心肌缺血最常用的简易方法。当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以记录到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但许多冠心病患者尽管冠状动脉扩张的最大储备能力已经下降,通常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血流量仍可维持正常,无心肌缺血表现,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为揭示减少或相对固定的血流量,可通过运动或其它方法,给心脏以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进而证实心绞痛的存在。运动试验对于缺血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塞后的心功能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3)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监测。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而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因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并且出现时间可与病人的活动与症状相对应。 (4)核素心肌显像: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试验再显像,则可提高检出率。

冠心病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的治疗方案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降糖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控制冠心病的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经皮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 3、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手术将狭窄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或内膜剥离,改善心肌供血。 4、生活方式改变: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减肥、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这些改变可以帮助降低血脂、血压和血糖,减轻症状。 5、心理治疗:冠心病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缓解情绪,改善症状。

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因个体差异而异,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冠心病药物治疗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常用药物。 一、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 1、综合治疗:冠心病的治疗需要综合多种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控制、运动等。药物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长期用药: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药物治疗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不能随意更改或停药。 3、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药物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二、常用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药物之一,主

冠心病的健康教育

冠心病的健康宣教 一.疾病的相关知识 冠心病的病因还未完全弄清,目前多认为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在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其次是肥胖、糖尿病及精神神经因素;还有一些不能改变的因素,如家族遗传史、年龄、性别(男性)等。从上述因素看,冠心病的发病同饮食营养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注重合理营养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归纳有7点:控制热量、限制脂肪、适量蛋白质、清淡饮食、食保护性食物、充足维生素、忌烟酒及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原则应该是: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避免刺激,少食多餐,容易消化 二.饮食指导 1.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少食甜食品及纯糖减少每日胆固醇的摄取。胆固醇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mg/日,或100mg以下/每千卡总热量。可多选用水产鱼类,因其蛋白质优良,易消化吸收,且对血脂有调节作用,与畜肉类食品相比更适合老年人特点,对防治冠心病有利。应多选用豆类及豆制品,这样既可保证优质蛋白质供给,又能提供必需脂肪酸,避免动物性食品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而且黄豆等还含卵磷脂及无机盐,对防治冠心病有利。多吃一些瘦肉、鱼肉、鸡蛋、乳类、黄豆或豆制品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2.控制脂肪摄入的质与量。血脂异常是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要防治冠心病,必须要控制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膳食胆固醇含量对体内脂质代谢会产生一定影响,应适当加以控制。脂肪的摄入,不应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控制在占总热量的10%以内。尽量少用动物内脏(猪肝、肾、脑、鱼子等)墨斗鱼,松花蛋、肥肉、动物油脂、黄油、奶油、全脂乳、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黄油、猪油、牛油、椰油等避免食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可以吃蛋黄,这是因为蛋黄内既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同时也含有大量的磷脂,后者可以对抗前者,有抑制胆固醇和软化血管的作用。因此,冠心病患者每天吃1个蛋黄,对人体的保健是非常有益的。 3.控制食糖摄入。碳水化合物是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在我国人民膳食结构中就是主食量过多),可造成热量入超,在体内同样可转化生成脂肪,引起肥胖,并使血脂升高。经研究证明,在碳水化合物中升高血脂的作用,果糖高于蔗糖,蔗糖高于淀粉。要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总量,尤其是控制食糖摄入量,一般以不超过总热量的10%为宜。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少吃或不吃蔗糖或葡萄糖等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关于冠心病的科普知识

关于冠心病的科普知识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每年约有5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80%患有冠心病。而且,目前冠心病的患病人群出现年轻化趋势,在青年人群、中年人群中均有发生。以至于提起冠心病,很对人都闻之色变,认为冠心病是一种不可控制、难以 治疗的疾病。那么,冠心病到底能不能有效治疗呢?冠心病的出现原因是什么呢?对于冠心病患者,如何自我护理呢?本文一探究竟。 一、为何会得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为心肌细胞供 血供氧的血管,它维持着心脏正常运转。一旦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血栓或痉 挛等现象,冠状动脉的供血量、供氧量就会减少,管腔因狭窄与堵塞,导致下游 的心肌得不到充分血液灌注,得不到氧气供应,就导致心肌缺血症状出现,从而 发生了冠心病。患者出现冠心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几个诱因:家族史,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年龄因素,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心脏疾病风险程度随 之加大;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影响,导致心脏受到损伤;长期酗酒、抽烟、熬夜等不健康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诱因,尤其是熬夜,会导 致冠心病、猝死的机率增加;血管管腔狭窄,由于血管管腔狭窄,导致心脏供血

异常,出现冠心病症状。冠心病的典型症状:胸痛(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迫感、紧缩感、刺痛感等症状)、呼吸困难、恶心、心悸、胸闷及心脏不适等。 二、冠心病如何有效治疗? 首先明确的是冠心病的特点就是无法彻底根治、不会传染,存在遗传可能性。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的治疗一直都是以预防、控制为主,科学有效的防治是关键!目前,医学临床上对冠心病的有效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两种 方式实现。 (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以心脏搭桥手术、介入治疗为主,心脏搭桥手术是在冠状动脉 狭窄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建立起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血管的狭窄部位,而达到远端。该治疗方式,适合于三支冠状动脉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介入治疗也是目前 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治疗方式,主要是明确冠状动脉造影后,在严重狭窄的动脉 处植入支架,使冠状动脉通畅,改善心肌缺血,该治疗方法的优点就是不必开胸,简单、安全、痛苦小,一般情况下,经过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冠心病症状会得到 显著性缓解或完全消除。

中医讲解冠心病

中医讲解冠心病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引起官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下面,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冠心病。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心脏血脉痹阻不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血脉痹阻不通的原因则主要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1、年老体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气血逐渐衰弱,心脏血脉失去濡养,容易发生痹阻不通。 2、饮食不当: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成癖,导致脾胃受损,痰浊内生,阻塞心脉,使得心脉痹阻不通。 3、情志失调:长期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不通。 二、临床表现 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这些症

状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三、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冠心病以活血化瘀、舒肝解郁为主,同时注重调理气血、脾胃和肝肾等脏腑功能。具体治疗原则包括: 1、活血化瘀: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等,以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2、舒肝解郁:调理肝气,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如柴胡疏肝散等方剂。 3、调理脾胃:通过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方法,如四君子汤等方剂,改善患者消化功能,减轻心脏负担。 4、补益肝肾:使用滋养肝肾的药物,如枸杞子、菟丝子等,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心脏负担。 5、针灸疗法:针灸心经、心包经等经络穴位,调节心脏功能,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四、预防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愉悦。 2、合理饮食:少食肥甘厚味和辛辣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 3、适当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4、控制体重和血压: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血压水平,避免肥胖和高血压。 5、戒烟限酒:戒烟限酒可以减少对心脏的损害,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6、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在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舒肝解郁为主,同时注重调理气血、脾胃和肝肾等脏腑功能。预防冠心病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和血压、戒烟限酒等方面。

冠心病健康知识讲座

冠心病健康知识讲座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在现代社会冠心病已经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疾病,患有冠心病一定要及时的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下面让我们就冠心病的诱因、病因、病理、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 二、冠心病分型和临床症状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感,闷胀感,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 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 2.心肌梗塞型: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心肌缺血却没有心绞痛发作.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1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 三、哪些人易患冠心病

1.冠心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心肌梗塞与冠心病的猝死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年轻的男性患者比年轻的女性患者多,但绝经后的女性以及年过六十的妇女,其危险就几乎与男性相等了,甚至大于男性.老年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较 . 2.吸烟者罹患这种疾病的可能性比不吸烟者至少大2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成正比.在三十五到四十五岁的年龄层中,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的人数,是不吸烟者死于冠状动脉病人数的5倍以上. 3.饮食:常进较高热量的饮食、较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者易患本病. 4.如果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将增加患冠状动脉病的危险. 5.冠心病具有家族遗传性,若家族中有人患上冠心病,就更容易有心脏病发作. 6.体重超重,患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体重正常的人要大.体重超重多过20%的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比体重健康的人高三倍. 7.体力活动少你、脑力劳动多、经常有紧迫感的职业,发生冠状动脉硬化的比率较高. 8.高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高 9.其他,如精神压力等.

冠心病的危险分层

冠心病的危险分层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是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指标,评估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程度。根据危险分层结果,医生可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冠心病的危险分层主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三个层次。低危患者通常具有较轻的冠心病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的冠心病症状,但存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中危患者通常具有较为明显的冠心病症状,同时存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高危患者通常具有较为严重的冠心病症状,或者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 针对不同的危险分层,医生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对于低危患者,医生会采取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措施,以降低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中危患者,医生会采取更为积极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等措施,以控制其病情发展。对于高危患者,医生

会采取更为积极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善、定期检查等措施,以降低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冠心病的危险分层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危险分层,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它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健康。高血压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因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然而,高血压可以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增加心脏病、中风、肾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了解高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分层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至关重要。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 正常高值: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 高血压1级: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 高血压2级: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 高血压3级: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是基于血压水平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

冠心病的发展史

冠心病的发展史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也是导致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以冠心病的发展史为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以及现代的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就有关于心脏疾病的文字记载。古代医学家们对冠心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然而,由于当时医学知识的欠缺,对冠心病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冠心病的认识逐渐加深。19世纪初,英国医生威廉·海特(William Heberden)首次提出了“冠心病”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胸痛及心绞痛。此后,冠心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得到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冠状动脉是心脏的主要供血管,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心肌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心肌缺血。 随着冠心病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以及缺乏体力活动等因素都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会增加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的风险,进而导致冠心病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药物治疗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预防心肌梗死以及延缓病情的进展。 除了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也是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冠脉搭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是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或植入支架来恢复血流,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创新,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探索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通过研究冠心病相关基因的变异以及干细胞的应用,可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冠心病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的心脏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对冠心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不断深化和改善。然而,冠心病仍然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冠心病知识手册

冠心病知识手册 冠心病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arteryheartdisease,CHD)的简称,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症状表现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类如下: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又叫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指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或与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 ●心绞痛 是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心肌梗死 是指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缺血性心肌病 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症。 ●猝死 目前认为,该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 二.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为五型 ●心绞痛型 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心肌梗塞型 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