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生理意义

《稳态的生理意义》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体现生物教学是学生活动的教学,体验的教学。

2.实现多媒体在体验教学中的作用,能够创造一个真实的情境。

3.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1)首先分析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处理内环境、稳态和调节这三个贯穿本模块的核心概念的不同之处,在对比中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把握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工作。如下表1:

表1:人教与苏教的不同之处

注:苏教版关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稳态的生理意义中的稳态的概念中一带而过,没有展开详讲,却在随后将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既是化学物质、又能维持渗透压)、血糖调节(既是化学物质、又能维持渗透压)作为人体稳态的子章节具体展开,酸碱度在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的继续探究中让学生收集资料来分析酸碱度保持稳定的原因。

人教版直接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具体展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中的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以血浆为例讲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具体讲解渗透压的渗透现象的机制,而酸碱度和体温则在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详细讲解:体温作为论证内环境动态变化的一个实例,酸碱度的维持作为一节实验来展开。而稳态理化性质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这三部分内容在人教版却作为通过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关系以及激素的调节这两部分内容的实例来提出的。同一个调节在不同的版本论证的主题不同,偏重点也就不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苏教版在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子章节讲了两个重要概念:内环境和稳态。将稳态的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在随后的子章节分别讲述。而将调节的手段神经调节和

体液调节后置到独立的章节。人教版则以讲调节手段为主,将理化性质的调节过程作为作为调节手段的实例。总之,不管是手段和调节过程分开讲还是合在一起讲,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稳态。

(2)稳态的生理意义教材分析:从单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再由内环境引出什么是稳态,接下来阐述为什么要维持稳态,最后如何来维持稳态。可见教材的编写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而这种逻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2.内环境概念形成:

通过单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多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导学生识图观察人体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找出这些环境的共性,得出细胞外液,即内环境。本教案对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创生了概念的体验和提炼过程。

3.学习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稳态是贯穿本模块的一个重要概念,之所以重要,因为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正确的理解稳态的意义可以为后续生态系统的稳态奠定基础。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情境教学法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1)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有明显的发展;

(2)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能够通过事物的现象分析事务的本质。这就为我们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形成”准备了思维基础.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在高二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中,有四部分内容可以成为构建新知识的认知基础:

(1)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可以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奠定基础

(2)必修一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节,水在活细胞中一般约占细胞总质量的60%-90%。

为由细胞外液推理出细胞内液奠定了基础。

(3)必修一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一节,某些微量元素和无机盐失衡导致的症状。

(4)化学的缓冲液为理解血液的pH平衡奠定了基础。

(5)必修一物质的跨膜运输水分子的自由扩散为理解渗透压做了铺垫。

3.非认知因素分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2)描述内环境组成及理化性质

(3)说明内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4)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模仿人体某方面稳态的维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稳态概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形成真理是相对的哲学观点

(1)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重难点]

1.重点:描述内环境的组成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说明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举例说明反馈调节对于维持稳态的重要意义

2.难点:说明稳态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环境]

◆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验室观察);

◆图1-5 ,以及视频1;

◆多媒体课件;

◆《稳态与环境·教学指南》《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等

[教学方法]

1.教师的启发式引导与学生的动脑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相结合;

2.教师多媒体展示与学生板书、提问等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学思路]

(1)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情景引入主题,用多媒体提供任务驱动,为“概念形成”的教学服务,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成果”的微型研究过程。

(2)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沿着由“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实质联系。

(3)鉴于苏教和人教两个教材版本的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稳态的生理意义中讲的深度限于学生知道理化性质包括那些内容,在后续的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以及血糖调节的教学中,对其进行详细展开,通过调节再次论证调节的目的是稳态。酸碱度在稳态的生理意义课后,作为一个继续探究的内容,让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做实验是一种探究,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也是一种探究。只是两个版本的偏重点不同而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处理。

(4)将进行过程性评价,监控、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将努力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教学时空要开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教师活动1:由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思考,不同的生物所处的环境相同吗如果是你,你会选择那种环境作为你的生存环境

图1 图2 图3 图4视频1 草履虫生活的环境(超链接)

学生活动1: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不同生物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在寒冷环境下,有的在炎热干旱地区,而有的在温度水分适宜的地方,宇航员在高真空、失重、高寒、高辐射的太空环境,草履虫生活在水的环境中。对我们而言,当然选择温度适宜,水分充足的环境。

教师活动2:由上图我们知道了以上的环境都是以生物个体为主体或中心而言的,图1、2、3的例子是生物个体的生存环境,肉眼可见,易于理解。图4是太空环境的宇航员。视频5是单细胞草履虫的生活环境,它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通过细胞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草履虫个体生活的外界水环境也是草履虫细胞生活的环境,但对人体大多数细胞生物而言,并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那么细胞要生活,要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什么人体不同细胞的生活环境相同吗这就是本节课要共同探究的课题——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

(1)提出研究的问题:从地球上生物个体所处的现实情景过渡到太空更大的宏观的环境,再由大的宏观过渡到组成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微观环境,即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

(2)启示研究的思路:以人肉眼可见的环境为认知思维突破口,将内环境的新概念建构在原有环境的认知基础上,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扩展环境的概念,努力使新知识与可见的环境与更大范围的宏观环境建立起非人为、实质性的联系,将环境的概念系统化。

(3)感悟文化的氛围:形成生物体细胞的存在的微观环境,生物个体存在的环境,以及更宏观的太空环境这样一个系统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任务驱动,操作探究(这部分内容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课堂展示,也可以学案

的形式印发给学生)

教师活动3:阅读课本P12积极思维: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完成任务1、2两项识图任务。

学生活动3:认真分析图2-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任务1和2.

任务1:

、人是多细胞生物,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肝细胞,肌肉细胞等)、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它们生活环境的共同属性是什么

任务2: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请尝试以图解或flash动画(有网络教室的学校可行)等形式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分解任务2,帮助学生逐步完成。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画出它们的关系图。

结合初中所学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和同学讨论以下问题:

、水,无机盐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通过那些途径进入组织细胞的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又是如何从组织细胞排出体外的

教师活动4:巡视各小组任务进展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启发.

学生活动4:每个学生首先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全班都完成任务后,交流共享各小组的分析成果.

设计意图:

(1)在情境创设时,学生已知道对人体大多数细胞而言,并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这是教学的起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细胞要生活,要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什么人体不同细胞的生活环境相同吗学生要完成起点到终点跨越,老师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积极思维: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通过识图完成任务1。再从现象中抽象出事务的本质属性,都存在于细胞外,故称之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对细胞而言是外,但对个体而言就是内,因此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

联系原认知结构必修一:在活细胞中,水是含量最多的物质,一般约占细胞总质量的

60%-90%,可以推出在细胞中,由水组成的液体环境相对细胞外液称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总称为体液,体液约占成人体重的60%。这样将现象抽象为本质概念,再将小的概念不断整合到更大的概念系统之中,于是就形成了概念结构,表现了概念的层次性。

(2)在任务1 学生已经知道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细胞外液,即内环境的基础上,解决任务2的第一个问题,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内在联系说明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再深入提问,这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3)通过上述的问题设置,学生依次知道了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内环境,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而内环境又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用图6来表示出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的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图5

3.合作交流,归纳发现

学生活动5:学生分组展示自己任务1:

任务1:大多数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淋巴;

毛细血管壁细胞---组织液和血浆;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和淋巴

教师活动5:通过各组在黑板上展示的分析成果得出: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的。不同细胞所生活的环境虽然不同,但是这些不同相对于一个细胞而言有一个共同特征,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

学生活动6:学生们通过分析,不管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个环境相对细胞而言都是在细胞之外,即细胞外液。相对与细胞生活的细胞外液,在相对与生物个体生活的外

界环境时,却是内,因此,细胞外液又称为内环境。

教师活动6:根据学生得出的细胞外液,再加上原有的认知,细胞内水占总质量的60%-90%,作出由细胞外液到细胞内液的过渡性分析,创设部分到整体的认知情景。

学生活动7:学生归纳

学生活动8: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任务2分析结果。

由于任务2被分解成3个任务梯度,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目标明确,容易完成任务。

、如图7所示:

图6 内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水,无机盐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由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吸收后,首先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组织液进入人体内细胞。

、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二氧化碳先进入组织液,然后再进入血液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教师活动7:将和的文字表达用图来表示,并与的图7连起来,构成一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将本节课的认知与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

学生活动9:学生可以自主也可以组内讨论来完成,最后各组展示最终结果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体液

图7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设计意图:沿着“具体-------抽象”“部分-------整体”的路线前进,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抽象的概念形成过程,经历将原有的认知和新认知重新整合的过程,是知识更加的融会贯通。

4.应用巩固,深化提高

教师活动8: 出示练习,及时巩固内环境的概念

练习1 脑脊液、消化液、尿液及肺泡内的气体是否属于内环境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10:具体判断四组环境,只有脑脊液是内环境。因为它位于颅腔和椎管中,是体内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消化液、尿液及肺泡内的气体都不属于内环境,因为他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与外界相通,不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意考察学生对内环境概念的辨别能力。

练习2 “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活动9: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活动11:血浆是血液的组成成分,在心血管系统中串流不息,并与其他细胞外液相通,从而成为全身体液联系的枢纽。血浆通过组织液、淋巴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胃肠道、肺、肾、皮肤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构成机体细胞与外环境的中间媒介。

设计意图:可以借此题了解学生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理解程度,能否实现知识在新情境下的的迁移应用。

教师活动10:

通过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本节课后,你还想继续探究什么

学生活动10:交流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2)通过学生谈“不明白”的地方,了解学生理解的深度.

(3)通过谈“还想继续探究什么”来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学生活动1: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操作实验过程。

教师活动2:巡视各小组任务进展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启发.

教师活动3: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得出单细胞的草履虫对它生活的外界理化环境是有要求的,如果外界环境达不到要求,草履虫就趋利避害的逃离不利的环境。你认为这种要求苛刻吗其实这种要求的本质就是要求环境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稳态。

由草履虫都要求自己细胞生活的环境要保持稳态,那我们人体内的细胞对生活的环境有什么要求这种要求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环境稳态。

设计意图:

(1)启示研究的思路:通过实验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到草履虫细胞生活的环境要求保持稳态,激发学生思考人体细胞对生活环境的要求,由此引出内环境的稳态。

(2)重难点的突破: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由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较抽象。为此,我们采取先研究草履虫生活的理化环境对草履虫的影响来作为突破口,以此类比来研究细胞生活的理化环境,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建立在可进行操作和观察的实验基础上,便于学生理解。

2.任务驱动,操作探究

教师活动4: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任务。

学生活动2: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本P13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组内讨论完成下面的

任务。

任务1:草履虫在外界环境受到破坏时,会迅速做出反应,逃离有害环境,请大家想一想它如果不逃离会会面临什么样的遭遇如果是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遭到破坏,而细胞又不能像草履虫一样逃离,举例说明人体是如何对这种破坏性的变化做出调节的任务2:如果这种破坏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请举例说明内环境的体温、渗透压、酸碱度以及化学成分遭到破坏引起什么症状通过这些症状可以总结出内环境要保持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教师活动5:巡视各小组任务进展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启发。

学生活动3:在自学完之后小组讨论,完成两个任务,待全班都完成任务后,交流共享各小组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从草履虫在环境变化时的反应,深入到人体内环境变化时,人体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继续深入到如果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会出现的具体症状,让学生感性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样的任务设计由浅入深,“浅”是手段,“深”是目的,层层相扣,具有逻辑性,而且稳态的生理意义这一重难点通过具体稳态失调的症状得以自动生成。

3.合作交流,归纳发现

学生活动4:学生分组展示自己任务1:

学生活动5:草履虫如果不逃离可能会死;细胞又不能像草履虫一样逃离,只有进行反馈调节,以血压为例来说明:当外界刺激使血压升高,机体通过负反馈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

教师活动6:大家由血压的例子可以看出,负反馈调节可以使内环境达到稳态。那与之对应的人体的正反馈有那些生理现象

学生活动6:学生围绕正反馈的概念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综合各组的讨论结果,人体的正反馈调节有:血液凝固、排便、排尿、分娩等,肯定要一气呵成,毕其功于一役,否则反反复复会很麻烦。

教师活动7:通过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我们认识到正反馈调节的目的不同与负反馈。正反馈能够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

学生活动7:学生分组展示任务2:

学生活动8:体温过高—中暑

体温过低—冻伤

学生活动9:血钙过低会导致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老人--骨质疏松症

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

血糖过低---低血糖

血糖过高---糖尿病

尿素大量堆积---尿毒症

缺硒---克山病

学生活动10:大家一定有过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情况吧!这主要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机体的耗氧量急剧增加,其中以骨骼肌的耗氧量最大。这时骨骼肌一般会处于缺氧状态,机体开始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在机体中堆积,刺激周围组织,从而产生酸痛感。

学生活动11:大家都会有一个感觉,当我们在嗑咸瓜子后,常常会感觉口渴,这是因为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造成的。

教师活动8: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出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会表现出各种症状,严重的甚至表现为生病或死亡。通过以上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例子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将你们的感受总结出来。

学生活动12:内环境稳定能使细胞少受或不受外环境变化的干扰,从而具有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以保持其正常生理机能,因此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活动9:在完成任务1和2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当这个刺激在机体的调节范围,那么稳态就会得以维持,机体正常,而当超出机体调节能力范围,稳态就会失调,机体严重的话生病甚至死亡。请大家用简洁的图画出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生活动13:学生各自独立完成。

外环境变化

教师活动10:学了本节内容,我们知道了内环境稳态对人体的重要意义,那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学生活动14: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感性的稳态失调的日常生活的实例中感受稳态的重要性,自然生成其对稳态重要意义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使我们意识到内环境的稳态对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性。但随着外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我们体内的内环境是否也正在面临着威胁,因此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最终使内环境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统一起来。

4.应用巩固,深化提高

教师活动11: 出示练习,及时巩固稳态、稳态调节以及稳态的意义等知识。

练习1 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 )

A 稳态是人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的适应

B 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稳态的维持依赖与神经和体液调节

D 稳态是指人体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平衡。

学生活动15:讨论之后:(A B C D ) 全部正确。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意考察学生对稳态的概念、稳态的调节以及稳态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5. 课外拓展、继续探究 超出调

节能力 稳态失调 调节能力范围内

稳态维持 生病或死亡 正常

教师活动12:课本P26。我们人体每日产酸量非常大,CO2的日产量约为900克,而血液的平均pH(~),动脉血与静脉血的pH仅相差或。收集有关资料,分析人血液pH保持稳定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分析资料,可以锻炼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血液的平均pH(~)之间,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绝对的稳定,体现稳态的相对性。在随后学习的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以及血糖调节继续对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进行强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稳态。

教师活动13:

通过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本节课后,你还想继续探究什么

学生活动16:交流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反馈,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2)通过学生谈“不明白”的地方,了解学生理解的深度.

(3)通过谈“还想继续探究什么”来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 .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

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 .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 .组织液

B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 .淋巴和组织液

D .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 .血浆、体液和体液

B .血液、体液和淋巴

C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 .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拓展题

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

(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

调节来

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

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

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

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

(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

(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1.C 2.C 3.A 4.A 5.D 6.A 7.B 8.C 9.1)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2)40;皮肤血管舒张 汗液的分泌增多 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 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0C 死亡 体温过高 中暑 体温过低

死亡 低温疗法 发热 肌肉运动 静息范围 低温麻醉

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4.1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考点要求】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A级)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级) 固、排尿排便、胎儿分娩、池塘污染后鱼类死亡更加剧污染等;负反馈:偏离后纠正回归到静息水平,生物体中更常见,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 考点解读: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从调节的组成上描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反

【典型例题】 【例1】右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B .①②③④相比,③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 .②中蛋白质异常减少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D .抗原与抗体结合可能发生在③中 【基础过关】 1.(2011·苏北四市第二次调研)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D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2011·苏北四市第一次调研)右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A .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 C .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D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能力提升】 3.(2011·南通市第二次调研测)(多选题)右图表示人体内 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 体内环境 B .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下丘脑某些细胞分泌会增强 C .正常地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一体液调节有关 D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4.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 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甲中 [ ] 中的液体增多, 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 , 其水的来源为 (填字 母),通过 结构转移。(填字母和名称) (2)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 ;①④⑥合 称为 , 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③的具体内 环境是 。 (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数字表示) 共穿过 层膜结构,CO 2浓度最高的为图乙中的[ ] 。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 明显下降? 原 因是图中[ ]内存在着 物质。

人体内环境稳态教案2

第二章第1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第1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内环境的概念; 2.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及调节; 3. 认识内环境的发生过程和作用,培养识图与图文转换的能力。了解感知 快速阅读课本第8页 1、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生物(如:人)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详细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在图上找出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结构, 3、概念:内环境?体液包括哪几种及含量比例? 4、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及含量? 5、人体内环境的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深入学习 说出下列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迁移运用 1.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2.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3.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4.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 ;B;C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请以图示表示a~d 之间的物质交换:。 (3)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b与d之间隔以,b与c之间隔以,b的来源有,b的去向有。 (4)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a与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4.答案(1)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 (3)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液和血浆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3第1章第2节的内容。它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内容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稳态是必修模块3重要的核心概念。处理好这一概念的教学,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稳态的概念及稳态的重要性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稳态的调节机制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要逐步展开和深化,本节中仅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做好后继课的铺垫。 人体健康与内环境稳态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生活中都亲历过诸如发烧、腹泻等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因此,通过有关内环境稳态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概述什么是内环境稳态,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 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态的机制。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认同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四、教学具体方案及实施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 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三、当堂检测 1.人的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会产生一些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新生儿和儿童的体温略低于成年人 B.女性体温略低于男性 C.一个正常人的体温的昼夜之差不超过l℃ D.人是变温动物 2.人的体温相对恒定,意味着( D ) A.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相等 B.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机体的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D.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3.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D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人体内细胞和外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的系统是( C )

各组织器官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讲解

各组织器官系统对内环境稳态的作用 内环境稳态的概述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这种内环境的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例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维持在7.4左右,血浆渗透压为770千帕左右,血糖:80~120毫克%,水:百分之九十到百分之九十二。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不断

进行的代谢活动内环境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的范围。 稳态的调节: (1)代偿性调节反应: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并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小这种变化.(2)“神经——体液——免疫”为稳态的调节机制,与稳态调节直接相关的系统有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一)循环系统 (1)血液循坏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使机体新陈代谢能不断进行;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其它体液因素,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相对稳定的维持和血液防卫功能的实现,也都有赖于血液的不断循环流动。 人类的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包括91% ~ 92%的水和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能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份分布使其保持相对动态稳定,从而维持内环境稳态。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由于血浆和组织液的晶体物质中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所以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极为重要。 正常人的血浆的pH值约为7.35-7.45。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血

人体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人体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一、教学内容: 人体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二、良好开端 1、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成功之旅 【知识点1】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特性 如图所示,草履虫是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其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的组织细胞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相接触,那么,人体的组织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呢? 《红楼梦》中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ody fluid)。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水以外,还含有许多离子和化合物。 1、细胞外液的组成 一般成年人体重的60%左右是由体液组成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如图所示

2、细胞外液的成分 研究表明,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 2和胰岛素 ④激素、氨基酸和呼吸氧化酶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对内环境的理解,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氧化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 2、CO 2、胰岛素等激素、氨基酸和葡萄糖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物质交换是怎样进行的呢?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 ?????---+左右。维持在温度:人体的温度一般等离子有关。和,它的稳定与为接近中性,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和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的含量有关。无机盐中与无机盐、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C 37HPO HCO 45.7~35.7pH Cl Na ,243 联系实际: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答: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 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 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维持渗透压的Na +和Cl -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是经过哪些途径进入内环境的? ②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和CO 2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①提示:Na +和Cl -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就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标点击】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自主探究】 2、例题精析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

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 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2019年高考生物(江苏专用)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8单元第1讲稳态的生理意义Word版含解析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八单元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讲稳态的生理意义 考纲考情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草履虫。 2.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 经过多种器官和系统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 3. 体细胞生活的环境 (1) 补充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 ① _______ ,② 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_ ,⑤ ________ ,⑥_________ (2) 人体体液各组分之间的物质转化关系 甲 _______ 乙__________ 丙 __________ 丁 __________

(3) 填写下列几种人体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4?(1) 血浆 (2) 内环境中的三类物质 ① 小分子物质一一CO 2、0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 大分子物质—— ________ 、抗体等。 ③ 信号分子一一淋巴因子、 _________ 、 ________ 等。 (3)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含有较多的 _________ 。 (4) 本质:一种 ________ ,类似于海水。 (5)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 内 环 境 的 理 化 性 质 有 ②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_________________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 源于 ________ 。 ③ 细胞外液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 _________ 。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 在 ________ ,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④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是 ________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从而影响 人体的新陈代谢。 二、 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1. 稳态的概念 (1) 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正常运行。 (2) 稳态的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网络。 (3) 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 的相对稳定。 2 ?稳态的失调:原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______________ ,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 ________ ,或人体 ________________ 出现障碍时会出现稳态失调。 3.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_______________ 。 三、 稳态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 作用,使输出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调节方式, ______ ! ____ : ^1% 血液运送的轲.切加朗幽糠*各种 ____ : ^90%

人教高中生物 必修三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知识点)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 1)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H2CO3),食物中常含有一些酸性和碱性物质,它们进入内环境后,因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而使内环境pH不会发生大的偏移。 2)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KH2PO4等溶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具体操作步骤 取自来水25mL--(倒入)→50mL烧杯中→用pH试纸测试起始的pH,并做记录--(滴加)→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HCl或NaOH溶液--(5滴后)→用pH计或pH试纸测pH,并将结果计入表格→每滴加5滴为一组,重复6次。 用不同的材料按上述步骤重复试验。 3、实验结果及结论 (1)对自来水的处理(图1) 结论:滴加HCl后,自来水的pH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的pH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图2) 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图3) 结论: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图1 图2 图3比较以上三图中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4、PH值稳定的意义 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补充】——缓冲物质 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如: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作用: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方面: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八、板书设计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 九、布置作业 典型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

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例题)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典型例题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答案:B 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 ●基础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B.酶C.pHD.渗透压 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 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 的调节。 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 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 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 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 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 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 8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 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 C、CO 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拓展题 9、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新课标必修3)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 2.提示: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3.提示:(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提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学生互动〕学生思考与讨论,师提示。 1.提示: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 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提示: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

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教案: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第1课时包括了“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机制的认识”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三个内容。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学好这一课时,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内环境、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等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又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本节第2课时内容是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内环境的稳态,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巩固。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阐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机制。本课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理解和学习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解决方法] ⑴利用“化验单分析”、“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血浆PH稳定的实验”、“输生理盐水”等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稳态概念的建构。 ⑵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解决方法] 同教学重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教具准备:实验材料,图片或课件。 六、学生活动 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2、学生举例、思考、讨论。 3、完成实验。 七、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上次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 请同学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差异? 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处于动态平衡中。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下面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教师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1.教学设计理念: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仅仅依据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又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讲解主要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自主建构“多细胞动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内环境稳态”模型的概念,从而让学生达到理解并运用的效果。 2.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对应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章重点讲述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维持生存,必须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反应,动物的这些反应都是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调节的。因此维持内环境是接下来“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内容学习的基础。 3.教学重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4.学习者分析: 尽管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但一方面高中生对事物的认知以抽象思维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之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比较有优势。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初中低,学生在上课的参与力度也相比较弱,所以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分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内环境的概念。 2. 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 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能力目标: 1、形成图形辨析能力、图形文字转换能力。 2、巩固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 列举生活中与稳态有关的实例。 3. 建立小组合作精神。 6.教学策略、方法、手段 问题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观看草履虫与其生存的环境物质交换的过程图片。提问:单细胞生物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导学案2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交流、观察图像,能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重要意义。 2.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能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3.通过小组评论、师生交流、查阅资料,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学习重点及难点】 了解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导学诱思】 一、旧知回顾: 1.绘出体液之间关系图表? 2.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成分有哪些异同点?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教材助读: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__________ __ ______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呢? ①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的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④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 ____ (3)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呢?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若外界环境变化太剧烈,或自身调节出现障碍,稳态就会被________。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其代谢只有_______ _、____ ____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的发挥______ __作用;正常的血糖水平和血氧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____ ____的重要保障;内环境中过多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会使机体内环境遭到___ _____。如果内环境遭到破坏,细胞代谢就会_____ ___。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_____ ___。 三、预习自测 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的速度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2.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气和废物 D.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3.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 A.凝固的状态B.绝对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化的状态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问题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问题2:稳态就是稳定不变的状态吗?为什么? 针对训练1: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中原因是()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

精心整理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设计 【扫描高考】 本节知识点主要有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细胞内环境的局部模式图、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一些和内环境与稳态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环境概念、作用及理化特性,理解稳态意义。 2、能力目标:训练图文转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识图析图能力、设计实验能力 3、a)???b)???重?????????1???2???3????难??????1???23???1???2???3 1 2A 、内环境:体液的概念及组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并用图形描述。 B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概念:----------------------------------。 血液PH 维持正常值:---------- 维持因素:血液中存在许多多对酸碱度起:-----------。 C 、稳态机制:在-------------共同调节下,各系统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 破坏:将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Ca 、P 含量降低时,会导致----病(成 年)和-------------------病(儿童);血钙过高导致--------。 六、课时演练: 1、在人体内,何处的水分不属于体液()

精心整理 A 、血液中的水分 B 、组织间隙中的水分 C 、线粒体基质中的水分 D 、消化道中的水分 2、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B 、淋巴和组织液、血浆 C 、血浆、淋巴 D 、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组织液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原因是 A.血浆渗入组织液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血浆中的酒精增多了 D.血浆中的K+减少了 4、下列哪些疾病与体内营养与内环境稳态无关() 糖尿病坏血病抽搐色盲性腺发育不全 A 、1、2、3 B 、3、4 C 、2、5 D 、4、5 5、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这项A.B.C.D.

生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1 掌握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熟悉人体生命活动研究的3个水平;了解生理学实验方法。 2 熟悉生命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合性、生殖。 3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和人体功能活动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4 了解生物节律的存在及其生理意义。 5 掌握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6 熟悉人体生理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机制的重要意义(正反馈、负反馈、前馈)。 各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何种状态? A 固定不变 B 相对恒定 C 随机多变 D 绝对平衡 2 下列各种实验中,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A 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 狗食道瘘假饲实验 C 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 血液常规检查 3 能引起生物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统称为: A 反射 B 兴奋 C 刺激 D 反映 4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 正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 C 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E 自身调节 5 下列各项调节中只有哪项不属于正反馈调节? A 血液凝固 B 降压反射 C 排尿反射 D 分娩过程 6 下列各项生理功能活动中,只有哪项属于自身调节? A 平均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时,脑的血流量仍可保持相对恒定。 B 全身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血压降低至近似于原先血压水平。 C 人在过度通气后,往往可出现呼吸暂停。 D 当每日摄入水量增加时,排出的尿量也将随之而增多。 7 在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过程中,控制部分的功能活动随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加强而减弱,这样调控的过程称之为: A 自身调节 B 反射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负反馈调节 8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而言。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组织液 9 人体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过程中,在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的同时,还可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这种直接作用称之为: A 自身调节 B 前馈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负反馈调节 10 人类社会中每周工作5d的工作日制度,给人体带来相应的生理功能活动的种种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物节律属于: A 日周期 B 月周期 C 周周期 D 年周期 11 机体对适宜刺激所产生的反应,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称为: A 兴奋性反应 B 抑制性反应 C 双向性反应 D 适应性反应 12 下列关于兴奋性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生物体对各种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B 兴奋性是生物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表现之一。 C 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D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体的内部代谢和外表活动均将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应变能力称为兴奋性。 13 下列有关生物节律的论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生物体内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经常按照一定的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这种节律性变化的规律称为生物节律。 B 人体内几乎各种生理功能活动都有日周期节律,只是有的波动程度不太明显而已。 C 中频周期的生物节律是日周期,它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生物节律,且多与生殖功能有关。 D 有关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下丘脑中的视交叉上核是形成生物节律中心的重要结构之一。 14 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生物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