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心理营养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呼唤心理营养

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由经验到逐步科学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教育部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层次改革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立足实际,潜心研究,扎实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往往采取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抓手,导致了没

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展的心理咨询,常常偏重问题导向而没有顾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需要及时的心理营养,需要必要的心理呵护。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人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

人类成长包括身体发育和精神发展。人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有机体,就其身心两方面来说,正是后者,其精神使其成为人而区别于动植物。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载体,这早已为人类所共识,因此,为身体健康发育起奠基作用的营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医学、提高身体素质开发身体潜能的体育等学科早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但是为人类精神的健康成长、提高心理素质服务的学科发展相对来说就要逊色得多。正如身体

健康发育需要充足的物质营养作基础,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也需要心理营养作保证。心理成长需要营养和生理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为人类精神健康成长服务的事业。从教育实践的层面看,凡是精神强大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充分吸取了生活环境中丰富的心理营养。比如高超的智慧得益于获得了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刺激;丰富健康的情感来源于成长中爱和被爱的体验;坚强的意志是因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而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所谓“心理幼稚症”,其根本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营养。

那么,如何为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心理营养,使他们的精神足够强大,能够抵御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袭?心理营养是什么?包括哪些要素?存在于何处?如何获得?不同人群对心理营养的需求有无差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郭喜青所著的《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就系统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急需心理营养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变动,生活节奏加快,贫富差别凸现,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思潮激荡,理想信念复杂,价值观念多

元,网络信息量大,给青少年带来五彩斑斓的世界,也让他们遭遇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惑或成长中的烦恼。独生子女时代,家长的过度溺爱或过高期望,使孩子坚强的意志得不到有效培养,学习中压力反而增加。在一些学校,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反复考试训练,驱使学生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活富裕了,心灵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变得淡了。

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

之义,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告别“粗放式经营”,告别“大机器生产”,告别“填鸭式教学”,告别“见物不见人”。在新的时期,更加需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急需心理营养。

郭喜青著《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正面回应了学生和各方面的关切。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1.阐述了心理营养的概念

作者首先从人的一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将人的身体

发育与心理发展、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教育、生理营养与心理营养分别进行了详细、严谨的类比,提出人身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充足丰富的物质营养作为基础,心理的健

康成长同样需要充足丰富的心理营养作保证。心理营养是人类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养分,是人类为了维护精神活动从外部

环境中吸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能量,是对人类心理发展有积极

影响的所有外在刺激的综合。如同对身体有生理功效的成分被称为“营养素”,包括水、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种类一样,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心理营养要素也包括稳定、秩序、规范,爱、理解,尊重、关注和承认,活动机会、成功体验,赞赏、鼓励、激励,信息刺激,目标,挫折,民主、自由、自主,同伴交往等。每一种心理营养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任何心理营养素的缺乏、不足或过剩,都会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正如医疗保健、体育虽然是保证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却不能代替物质营养一样,人类心理的发展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需要心理教育,更离不开心理营养。

2.指出了心理营养的来源

作者认为,人类在环境中活动,心理营养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客观环境中。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家

庭环境、学校环境,人的生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分别存在着丰富的心理营养素,比如,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丰富的信息刺激,是维持我们正常心理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要素,对自然发展变化、秩序和规律的掌握使人类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成长;以爱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爱家、爱国为中心的文化,为中华儿女独特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营养;此外,生活环境中的自由、沟通与交往、成功的体验、相互尊重等心理营养要素在人类精神健康持续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化环境,创建科学的生活活动方式,才能保证心理营养要素的充分利用。

3.描述了心理营养的特色

心理是一个整体,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系统,作者认为不同的心理系统其功能有区别,发展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要素也不完全相同。认知系统发展的基本营养素是适宜的信息刺激;情感系统的发展需要稳定和秩序、关注和关怀、爱和被爱等;意志系统的发展需要目标、挫折、实践机会;个性发展除了需要稳定、秩序、爱和实践活动机会外,还需要赞赏来培养自信心、民主和自由,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等。

4.明确了心理营养的要点

本书对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心理营养要点进行了分

析研究,指出不同年龄的人群,年龄特征、生活环境、活动能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心理营养有不同

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所需的心理营养,保持心理持续、健康成长。

三、学者心理科学研究事关心理营养

郭喜青教授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硕士。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功底,十分熟悉中小学教育实际,20多年来深入河南省和北京市数十所中小学开展多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曾主持和参与研究过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郭喜青《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从心理需要、心理成长的必要条件出发,首次对心理营养的概念、心理营养要素及其功能、心理各系统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营养的要点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人类生活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身是各种心理营养要

素来源的观点。从更为积极的角度提出为了精神的健康成长,人类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发掘、利用环境中的心理营养素,采取科学方法使环境中的心理营养充分发挥作用。这是我国目前专门研究心理营养的第一部科学专著,提出了中小学心

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视角,填补了心理科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是作者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她主张应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准确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关注、鼓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向上的成分,深入研究影响这些优秀品质形成的因素,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加强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使其得以充分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提供心理营养的过程,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也要注重遵循“扶正祛邪、营养支持”的原则。书中贯穿了尊重人、关心人、赞美人优秀品质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成长充满信心和期望,体现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新一代的爱和积极的期待。《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中的观点和主张不仅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更是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化和必要补充。

本书不仅观点明确,角度新颖,论述严谨,语言准确优美,充分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和风格,而且精选穿插了四十多个来自实际生活的经典故事,增加了可读性,体现出“阅读友好”。

我将《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一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主动挖掘、吸取并相互提供生活中的心理营养,保持

心灵健康持续地成长;希望教育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现象,提供心理营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营养的过程,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稿件编号:100322001)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100816,电

邮:wangdh@moe.省略)

编辑/于洪终校/何妍

关注学生心理 促进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健康成长 在学校中总有部分同学因各种因素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学生,由此形成了“后进生”这个群体,关注并转化这个“弱势群体”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只有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以尊严 在许多班级里,后进的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各方面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在老师眼中,他们是让人伤筋的包袱,是班级的累赘,荣誉往往因他们而失之交臂,心血往往因他们而白费,在学生眼中,他们是可有可无的一群,“缺了你,地球照样转个不停”。可以说,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的,他们实际上已游离于整个集体之外。因此,权利没了,义务没了,最基本的做学生的尊严也快没了。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了,又何谈健康发展及其它。记得一作家说过:“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所以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老师应把理解、尊重学生当成首条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重不该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教师应当必备的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尊严,这是一种

恒久的动力,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关爱学生,给学生以温暖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在个性品质各方面和谐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更为脆弱,要加倍呵护,恰恰是越是后进的学生其内心越渴望被肯定,哪怕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教师的只言片语,都可能经他们的心灵以最强烈的震撼。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后进生的心理始终处于受压抑状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晒不到阳光的角落”。可见,教师的关爱就是一剂良药。 对于他们而言,长时间的被否定,受压抑,无异于一种漫漫无期的精神刑罚,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其自卑,下意识地关闭自己的心扉,另一方面心理又时时燃烧着渴望,渴望改善自己的境遇,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是以幻想的形式存在着,因为毕竟希望显得太渺茫了。这时,教师如能适时地给以关爱,不吝惜自己真诚的期望,那对学生而言,是阴霾中透出一丝阳光,是滋润心扉的滴滴雨露,将有力地鼓励他们奋起,激励他们前进。班中有两个女生,个子高高的,但心理特别压抑,自卑感严重,平时连抬头直面黑板的勇气都没有。同时,与老师间的情感交 流也几乎为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把她们作为平等的个体一视同仁,但有一点,我时刻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让她

心理健康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心理健康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心理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个人情感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就像是社会的缩影,里面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 刚进大学的学生一定会对大学感到很失望,因为它并不像老师所描述地那么美好。 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的反差确实很大: 生活上没有了家长的照顾,学习上了没有老师的督促。 彷徨、寂寞等各种不良心态一定会干扰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学会独立,学会自觉,要让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大学里比你强的同学比比皆是,他们有的多才多艺,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成绩优异,这时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敢于挑战困难,面对挫折。 在大学里人际交往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也许你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不敢和别人说话;也许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让你觉得如鲠在喉;也许和人在交往中发生了矛盾、摩擦。 这时有些人往往会选择封闭自己,不和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一种不合群、孤僻的心理,这会严重影响阻碍今后人生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勇于克服心理障碍,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发展的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更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人人追求健康,健康不仅仅指具备健康体魄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 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的。 有时,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次于生理因素。 我国古代医学,对此有过许多研究和论述。 《黄帝内经》中写道: “故喜怒伤气,塞署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 ……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 恐伤肾。 ”可见,古代医学认为,情绪的过度兴奋或思维的过渡紧张、激烈可使内脏致病。 当今的医学告诉人们情绪变化直接导致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使人的免疾力发生变化,可能使身体发生病变。 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青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青年极易接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下简称《指南》),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的重要作用,通过向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预防原则: 有效监测、危机干预、及时转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长期性等特点,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有可能导致其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以致阻碍身心健康成长,甚至做出自伤、他伤等极端行为,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及早发现,有效干预,防患于未然。 《指南》要求了解和监测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监控、防范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减小危机事件对师生的消极影响。 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和转介。 在危机干预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明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得当,给予师生适当的心理干预,预防因心理危机引发的自伤、他伤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及时转介方面,《指南》指出,心理辅导室应与相关的心理诊治部门建立畅通、快速的转介渠道,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能够识别并及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转介过程记录详实,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功用,《指南》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心理辅导室原则上每天均应开放,课间、课后等非上课时间应有一定时间向学生开放,并安排专人值班。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辅导伦理: 遵循保密原则,禁止给学生贴“标签”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给学生个体和群体贴“标签”的做法并不少见,如:在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5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5篇 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一 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感想范文二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 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目标涉及到多个方面:有身体、精神、心理的整体和谐;有自我认同、自我更新与成长;有关怀、尊重与合群;有创造性人格;有应对挑战与困难的能力等。但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不仅要遵循教育规律,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当的心理需要。对不正当的心理需要,要耐心说服,讲清道理,给予正确引导。其次,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2.自我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是客体,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把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 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人的意志行为上。 3.理想自我:是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特质和品质,对将来或则想象的自我认识。 4.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5.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6.情绪:是指有机体反应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 7.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生性惊恐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焦虑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这些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 8.依恋: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二.简答题(稍加解释) 1.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正常,智商80以上为正常。 b.情绪稳定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c.意志品质健全,独立性强;果敢性强;坚毅性强 d.行为协调适度,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e.人际关系和谐,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f.人格完整独立,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2.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 a.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类的课程学习。 2)努力汲取课外知识,大学生要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b.在实践中成长 1)在心理活动中体验,心理活动以团体活动、团体游戏为基础,可以使我们在参与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团队协作,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2)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在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我们会了解与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技术,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不断积累

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时代挑战的有力应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流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有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现象: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不以人交往,有的自卑羞怯,有的嫉妒心强唯我独尊,有的性格脆弱多疑,有的虚荣心极强,有的倔强冲动,更有的经受了一点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帮助其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出现心理问题时进行及早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我的个人想法,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心理的健康与和谐的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突出。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究其原因, 是由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第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的需要。当前的教育形势、人才的选拔制度,用人规则,高考升学的压力,频繁的测试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剧增,容易使青少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之中。帮助学生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从当前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第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重要的。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自我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从而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心态,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探索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只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成功的人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心理变态者都在情绪上有困扰,因此,情绪的调适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一、正常情绪的功能 在正常的情绪下,情绪反应符合下列几个条件:第一,它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该原因并为当事者本人所觉知。第二,情绪反应的强度,应和引起它的情境相称。第三,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反应会视情况而逐渐平复。 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愉快的)还是消极的(不愉快的),都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 (一)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 (二)愉快的情绪还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据说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在年轻时由于工作紧张,神经失调,身体虚弱,久治无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做了详细检查,没有开药方,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琢磨,觉得有道理。从此以后,他经常抽空去看滑稽戏、马戏和喜剧等,并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后,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情趣,以保持经常的心境愉快,结果活了76岁,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长寿老人平时都非常愉快,并且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亲密,感情融洽,

精神上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三)达观快乐的积极情绪还能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杰·列文甚至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 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此种说法虽不免有些夸张,但真诚的笑,确能感染别人,消除隔阂。来了陌生的客人,相视一笑,即可握手言欢;打扰伤害了别人,歉然一笑,便能得到谅解;遇到异国朋友,投之一笑,彼此的心就通了。一个面孔阴郁,从来不笑的人,很难说心理是健康的。无怪乎莎士比亚说:“如果你一天之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 (四)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只要适当(符合前边讲的三个条件),也是正常而有益的。个体在适度的焦虑情绪之下,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加,思考能力亢进,反应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人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革命者要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这说明忧愁也有好的一面。过分的恐惧,固然反常,但对一切都不知惧怕,也是不正常的。适度的惧怕,可使人们小心警觉,避免危险,预防失败。恐惧使个体进人紧张激动状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脉搏加快加强,血压、血糖和血中含氧量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把大量营养输向大脑和肌肉组织,血小板较平时增加很多,因之血液较易凝固,而消化器官的活动将会减低,甚至完全停止,这种应激反应的作用,使身体有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危险。人在发怒时也有类似反应,面对敌人的挑衅,革命战士义愤填膺,“天兵怒气冲霄汉,横扫千军如卷席”。对这种积极的怒,不但不要遏制,相反还要激发。对坏人坏事就是要敢怒、敢言、敢斗争。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一锥子扎不出血来是不好的。 二、不良情绪的危害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正处在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且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们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点,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心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才智的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青少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民对青少年投入的最多,希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青少年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对时下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都还很不够,其中潜在着许多容易让人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好思想上重视、认识上对头、专业人员训练有素等方面的工作,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保证,也就不可能会健康全面的成长,因此,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对策 目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对学生、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一个学生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家庭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由于部分青少年的性格内向,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缺乏开放性,社会又处于转型期,一些浮躁偏激的社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后,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师资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同年还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委托有关省市和高校进行研究与实验。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强烈“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年9月,教育部又在贵阳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制定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一 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心理健康,健康包括心 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心理的健康经常被我们忽视。健 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 理素质在青少年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 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少年,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 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少年 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 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 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 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 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青少年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因此, 青少年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 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二 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 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从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四岁的宝宝 已经能揣度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 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地不敢胡闹,等妈妈 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 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 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这也 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中的一部分。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为了让人类 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 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 求的发展。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 导到社会总目标的规范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 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 接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使 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概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保持健康的心理,远离心 理问题, 有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学业和事业上双丰收。 关键词:心理健康与成长心理问题心理调节学习大学生成功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长、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 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 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 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 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 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 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我们大学生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 量。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交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加

学生健康成长心理教育案例

用心观察用爱感化 案例介绍 宋某某,男,16岁,高一年级学生。开学两星期了还不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经过督促后只写了第二次作业,但是字迹潦潦草草,歪歪扭扭不堪入目,而且只抄答案,不写题目。第一次作业要求是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心中有爱要表达”,用5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对母亲的爱,结果下他只在作业本上抄了一首歌词,而且是《父亲》这首歌的歌词。课堂上,我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按课代表排好的顺序进行口语训练,每个同学一节课拥有一次机会,课代表在征得了同学们的同意之后才排好的序列。宋某某很积极,主动要求排在前面。可是没想到,那天上课,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走到讲桌前展示自己时,却表现不尽人意,有些敷衍了事。随后的课上我观察到他也总是不听讲,用耳机把耳朵堵上埋头不语。 案例分析 家庭因素 经过和班主任的交谈才了解到,他已经没有了父亲,母亲是再婚的。家庭的变故给他的打击很大,所以在心理和行为上会很偏激,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有些自暴自弃。

个人因素 我主动找他聊天,通过交谈,得知他初中曾当过班级里的班长,来到职中这个新环境之后,他没有当选班干部心里难免有落差,新的环境也给了他一种不适应的挫败感。 职业学校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梦寐以求的学校,大多是因为中考失利迫于无奈才来到了职业学校学习技能,很多都是初中的“问题生”。生活的变故和现实的落差,对于一个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会造成一种心理障碍,心理渴望的自尊被击碎,又沉湎于过去中不敢面对现实,只有用一种自我麻痹、自我沉沦的方式躲避现实。这是一种高度挫败感的消极心境。 教师因素 学生刚来到新环境,会有一个适应期。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心理压力,

如何维护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完全的幸福感,他需要有一个功能完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体系。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来保证人体的健康,例如瑜伽,药物调理,肢体锻炼和每年的身体检查等,这些依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这得因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忽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像是一枚硬币不同的两面。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体这项最精密复杂的机体都无法正常工作。在“身体”和“心理”之间,常常有一个清晰的参考来分辨。但当我们考虑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就不能被区分看待了。 我们以艾滋病的防治为重点研究身体健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通过破坏你的免疫系统,HIV会干扰你身体对抗导致疾病的生物体的能力。艾滋病毒是一种性传播感染(STI)。HIV会破坏CD4 T 细胞——白血球,它在辅助你的身体对抗疾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你拥有的CD4 T细胞越少,你的免疫系统就越弱。在艾滋病变成艾滋病之前,你可以感染艾滋病病毒好几年。当CD4 T 细胞数降到200以下或你有艾滋病定义的并发症时,艾滋病就会被诊断出来。如果没有药物治疗,艾滋病病毒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削弱你的免疫系统,使你患上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治疗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大大减缓疾病的进展。这些药物降低了许多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死亡率。 艾滋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要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必须进入你的身体。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病毒可以通过口腔溃疡或泪液进入你的身体,也会在性活动中发生。在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中国的医院和血库会按规定检查血液中是否有HIV 抗体,所以通过正常渠道输血感染HIV的风险非常小。共用受污染的静脉药物用具(针头和注射器)会使你很容易感染艾滋病毒和其他传染病,比如说肝炎。受感染的母亲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她们的婴儿。但是在怀孕期间接受感染治疗的艾滋病毒阳性母亲可以显著降低对其婴儿的风险。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必要时刻担心艾滋病的感染,因为你不可能通过普通接触感染艾滋病毒。这意味着你不能通过拥抱、亲吻、跳舞或与感染的人握手来感染艾滋病毒或艾滋病。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水或昆虫叮咬传播。 目前没有普遍没有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疫苗,也没有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你可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不受感染。 第一,了解你的HIV状况,如果你不接受检测,你就不会知道你是否是HIV阳性的。在感染的前三个月(“窗口期”),很难在体内检测出病毒。这就是为什么连续六个月检查才是确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与 自 我 成 长学院专业:工程学院电子7班 姓名:周春艳 学号201330290729 周三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惑与调整 摘要: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大学校园里,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东西,例如学术上的专研,自学,谈恋爱,或者是想过多的接触社会以此锻炼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活是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一个时期,是学生自我增长知识,自我完善的一个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生容易出现情绪困扰,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焦虑、抑郁,易愤、嫉妒、冷漠。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困扰、调整 正文: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忧引起焦虑。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

培养良好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培养良好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关注的焦点似乎只有一个:孩子成绩怎么样?是否有把握考上大学?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不惜财物,教师不吝时间。殊不知,心的渴求也是会影响学习的!身体的疲倦也许尚不是什么问题,但心理的厌倦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大问题,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关注到这种厌倦及厌倦的产生呢? 随着中小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健康不仅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必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对待顺境与逆境,做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因此,积极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扛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那么作为教师、班主任的我们如何扛起这个责任呢? 1 用榜样的作用示范人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也有人说“人是人的环境”,教师的职业是“人铸造人”的职业,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下一代,教师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因此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就要求有心理健康的教师。 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就像空气之于人一样,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在潜移默化,日积月累中,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一个理想、合格的教师,除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以外,还必须具有诸如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身心成长。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2 多方位、多渠道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我们不能够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样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们应该

幼儿营养膳食与心理健康培育

幼儿营养膳食与心理健康培育 幼儿营养膳食与心理健康培育 冯君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实践证明,幼儿身心健康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膳食为保障,而良好的科学膳食观念是促进幼儿心理卫生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领域这一侧面,对膳食营养方法、幼儿饮食心理健康的培育作了具体阐述,进而强调膳食营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膳食营养;心理影响 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迅速时期,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将会直接影响其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与健康。如果幼儿膳食营养缺乏,不仅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导致幼儿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改变,容易造成幼儿出现自卑、退缩、孤独等不良心理特征,从而引起幼儿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良好的膳食营养是保证和促进幼儿心理卫生的必要条件。 一、幼儿科学膳食的配制 (一)幼儿膳食配制的原则 1·提供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 (1)膳食应多样化。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依照食物的性质和所含营养素的类别,可以将食物大致分为五大类:谷类、肉蛋鱼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与水果类、热能性食品。为了保护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应让幼儿摄取多种食物,以获得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热能。幼儿膳食应贯彻食物多样性的原则,主食与副食搭配,粗粮与细粮结合,荤食与素食结合,尽可能保证每天摄取五大类食物,以获得充足的营养。 (2)膳食的搭配要合理。在摄取多种多样食物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食物之间的搭配,做到平衡膳食。例如: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最好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以上。各种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 ~ 15%,脂肪占总热能的25% ~35%,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 50% ~60%。三餐之间的搭配应遵循以下原则:早餐高质量;中餐高质量、高热量;晚餐清淡易消化。从数量上看,幼儿各餐热能的分配应为:早餐占全天热能的25% ~30%,午餐占30% ~40%,午点占10%左右,晚餐占25% ~30%。 2·烹制方法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喜好烹调时在尽可能地保存各种食物营养素的同时,应做到细烂软嫩,便于幼儿消化。同时,还应做到味美色香,花样多,以增进幼儿食欲。 3·讲究饮食卫生应保证提供给幼儿的食物、膳食制作过程、餐具等均合乎卫生标准。例如膳食原料选择新鲜的;需防止食物变质; 不吃腐败的食物;厨房及其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餐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等。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汇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邮编:单位:姓名:郑锡恩[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健康不仅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然而有许多人关注的更多是自身以及亲人们的生理健康而忽视了自身及亲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更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社会各界人士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关注 一、由“全国3000万青少年有心理问题专家呼吁尊重孩子”引发的思考 “在2010年7月31日举办的:“如何做好青少年行为指导和情绪释放”的公益讲座上,几十位家长前来向长春市心理卫生中心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取经。专家建议家长,情绪波动反应是出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理特点,并不是病,少打击多尊重,才能让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据调查显示,14﹪的大、中学生出现抑郁情绪,17﹪的人出现焦虑情绪,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而且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1]全国有如此之多的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须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中学生的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青少年患有心理疾病的成因是什

么呢?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呢?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是通过案例的形式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本文选取的案例皆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由于考虑到对案例中的主人公的隐私权的保护,本文案例中的人物皆是用化名。在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阐述的是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与途径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矫正青少年的心理偏差。 二、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及心理偏差的成因 (一)、案例一:黄色信息是造成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小睿与晓宁是邻居,小睿是个游手好闲的小伙子,虽是个中学生然而却常常出没于与学校及不相称的场所如电子游戏厅与舞厅酒吧等地方,过早地接触到许多不求上进的社会青年。晓宁是个老实巴交的中学生,性格内向胆怯,很怕惹事生非。从性格上而言,小睿与晓宁是大相径庭的两个人,然而黄色信息却让这两个人成为了同样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 有一天,小睿正愁着怎样弄到钱玩电子游戏,小睿路过晓宁的家门口,看到晓宁家有几辆自行车,小睿计上心头便于晓宁商量能否把自行车卖掉换钱。老实巴交的晓宁听到小睿要卖掉他家的自行车换钱,他吓坏了,连忙拒绝了小睿的要求。小睿迫切想弄到钱去玩电子游戏,小睿并不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晓宁卖自行车,而是神秘兮兮地从背包里面掏出一本黄色书籍。小睿将书籍递给晓宁叫他看看,晓宁抵制不住黄色书籍的诱惑,拿过黄色书籍津津有味地欣赏起书中的妙龄女郎。自看了黄色书籍起,晓宁的思绪中充满了对女性身体的渴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