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堕落”女性

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堕落”女性

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堕落”女性
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堕落”女性

论托尔斯泰笔下的“堕落”女性

作者简介:厉顺慧,女,浙江省温州市人,杭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091班

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中塑造了多个有血有肉、个性独特的女性形象,如一生追寻完美爱情的主妇形象的安娜,天使一般的娜塔莎,以及因男人受尽苦难、最终获得新生的玛丝洛娃。这些女性形象似乎都相似性地有过一些“堕落”的经历,而在这种经历的过程中,女性的内心有过堕落,有过挣扎,也有重生。

关键词:“堕落”女性;玛丝洛娃;安娜;娜塔莎;托尔斯泰

一、追寻完美爱情的“堕落”主妇——安娜·卡列尼娜

纵观全文,安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嫁给了大自己二十岁的上流社会大官僚卡列宁,成就了一桩完全符合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却没有爱情的婚姻。与卡列宁结合的婚后生活对安娜来说是极度压抑的,这样的生活在慢慢消磨她的青春和灵性。整整八年的生活,安娜得到的是人格的丧失,意志的消沉,她不得不生活在“人格面具”之下,直到生命和体内一切活的东西都被摧残到消灭为止。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女人就如同一架生育机器,只要做好她的任务——生儿育女、服侍丈夫,就别提享受爱情和自由的权利了。在安娜的时代,是一个扼杀爱情、扼杀自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不允许她有任何的个人追求,要求她衷心终身地把自己献给那个代表着主宰这个世界的封建官僚阶级卡列宁。虽然在人们看来安娜是一个贵族,有

托尔斯泰读后感

托尔斯泰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托尔斯泰读后感(一) 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我虽然没有看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但我看过他写的‘童话和寓言’,我听爷爷讲过,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一口气地读完了《托尔斯泰的故事》,分析了他的童年,幼小时父母双亡,喜欢幻想,从小坚持写日记,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托尔斯泰的童年告诉我,他从小失去了父母,反而促使他们早熟,促使他们坚强自理。留守儿啊!不要自卑,父母远离,虽然有欠缺,但也是锻练自强自力的好机会啊!我要学习托尔斯泰从小记日记的习惯,但坚持真难啊!羡慕托尔斯泰有那么优秀的哥哥和妹妹,这是独生子永远的欠缺啊! 托尔斯泰的青年是在军队里度过的,他参加过激烈战斗,几次死里逃生。我想正是这种丰富的生活经历,生与死的体会才使他写成了不朽的《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关心儿童,开办农奴子弟学校,为儿童写课本,关心贫民,深入农村,把自己的所有财产施舍给农民,为农民写作,为灾区人民捐款。比尔。盖茨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给了慈善事业,诺贝尔把自己所有的遗产献给了有贡献的科学家。每一个伟大的人都充满一颗博爱的心,所以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永远是我们的榜样。

托尔斯泰终身学习,42岁还学希腊语,50岁专注学习老子、孔子、孟子的学说,直到暮年。他一辈子都在读书学习,而我学习总是不自觉,爷爷叫一叫,我学一学,爷爷不叫,我就开溜了,与托尔斯泰爷爷比,我真惭愧呀! 托尔斯泰吃苦耐劳,他下田干活,穿着朴素的衣服,他徒步朝圣,我相信是劳动,使他健康,使他活到了82岁。我除了帮奶奶提东西,卖东西外,很少家务劳动,今后我要热爱劳动,多加家务活,自己的事自己做。 托而斯泰爷爷,我会永远记住你的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托尔斯泰读后感(二) “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这脸就是美的;如果这一笑不使它发生变化,它就是平平常常的;如果这一笑损害了它,它就是丑的。”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最有名的文学大师,他写了许多文学作品,至今光芒依然四射。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鸿篇巨制,它们对世界文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他死后,遗体被安葬在安静的森林中,没有墓碑和十字架。可他用毕生精力所铸就的人性光辉已经竖立了不朽的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十九世纪文学的封顶。茨威格称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xx~xx),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xx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xx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1、林纾,字琴南。1852年生。福建闽县人。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韩迪原在《近代翻译史话》说:“当时确实有不少人因读林译小说,才接触到西洋文学”。韩迪原对林琴南还有一个很中肯的评语,她说:“因为那时国人对整个西洋文明毫无认识,必得用东方已有的事物,去‘附会’西方的观念,像林译所用的方式,才能达到早期沟通东西文化的任务。”林琴南“还打破旧中国小说的章回体,使中国的文学形成向前迈一大步。” 胡适曾说:“古文不曾做过长篇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与迭更司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茵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 2、严复,原名宗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1871年(同治十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光绪三年)派赴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大学学习,其间广泛接触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1879年回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甲午战争后,深感国势日危,先后发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结合作品分析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的创作与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作品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 《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1870到1873年他研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精心为大家了相关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一)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二岁),但是他至少还能保有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食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读完《托尔斯泰传》让我明白: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 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名人传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二) 一个土生土长的俄国人,一个渴求快乐,期盼和平的俄国人, 一个生在了不属于他的年代,却让这个时代深深打上“托尔斯泰”烙印的俄国人。他的一生本就是个绽放光芒的太阳,不落的太阳。 孩提时代的托尔斯泰,不懂得失去母亲的痛楚,身为贵族后裔 的他,跟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然而,厄运却接二连三的降临在他的身上,9岁的小托尔斯泰又失去了深爱他的父亲。也许是命运促使他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并没有像其他的贵族子弟一样,乖乖的接收那属于贵族的良好教育,去继承他的父母给他的爵位。他选择了去接收那些西方的智慧——启蒙思想。 贵族间的阿谀的寒暄让托尔斯泰早早的对这个社会感到了厌恶,克里木战争更是让年轻的托尔斯泰看到了贵族的腐化和农奴制的落后。 于是,他脱下了那些繁琐的贵族装束,拿起属于他的笔杆,开 始了他的战斗。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写出了托尔斯泰从童年到青 年的感悟,诉说了他对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的不满。他发出了疑问,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中国传统文化 托尔斯泰与老子 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根据阅读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当然,直到《忏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有明确记录的时间是1884年。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3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转。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靠前一点。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托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法文译本。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译成俄文。这项工作甚至激起了托尔斯泰写一本介绍中国哲理,尤其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书的愿望。 就在1884年,托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了三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 在托尔斯泰眼中和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所以在前引的日记里有“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这样的句子。在《中国的贤哲》中,有关“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一节,托尔斯泰不得不完全借助老子。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

内容提要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屡遭诟病,而如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就能洞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谛。他认为,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推动情感”才是艺术的独特功能。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中国古典文化音乐心灵融合尽管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成就举世公认,但是他对艺术的定义却屡遭诸多学者诟病——托尔斯泰把艺术定义为:“一个人有意识地利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①苏联文艺学家奥夫相尼科夫指出:“托尔斯泰的定义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他的定义里,艺术被限制在了人们的感情领域。”不过奥夫相尼科夫又替托尔斯泰辩护说:“如果以为这位‘思想的艺术家’会把艺术的作用归结为仅仅传达感情,那就太天真了”。②普列汉诺夫则直截了当地指出托尔斯泰对艺术的定义“不对”,说是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思想③。刘宁等著的《俄苏文学批评史》也指出,托尔斯泰“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中的情和理割裂和对立起来,认为艺术只表现人们的感情,而不表现他们的思想”④。我以为,这些非议都忽略了在托尔斯泰那里,感情和思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而把感情和思想分离开来;它们更没有注意到,在托尔斯泰看来,思想和情感不仅是一体的,而且他把情感视为比思想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东西。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这里才正是发挥艺术独特功能的地方。实际上,如果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我们就能更深地理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义而不会一味指责了。一、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中国人认为:情,正是人的心理、思想品性的最本真、最深切的表现。喜怒哀乐,情也;而其未发之时,谓之中,也就是性。《中庸》说它是“天下之大本也”。正如朱熹说的,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是“道之体也”。因此,情和性是表和里的一致关系。中国人一直将性情相并:“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⑤或谓“性之与情,犹波之与水,静时是水,动时是波,静时是性,动时是情”⑥。正由于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情感与人性、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情感活动不仅是理性活动的基础,而且在生命运动中有着强大的作用,因此把陶情和冶性、修身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陶冶情感,使之发而中节,从而循性达命,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与天地万物和谐一体的人生终极境界。托尔斯泰之注重情感,不仅出于他对一生创作实践的体悟,也和他自19世纪80年代始,愈来愈积极地接触和认同中国古典文化有密切关系。在当年一系列理论著述如《论生命》、《天国在你们心中》、《艺术论》、《谈艺术》中,他都把情感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人的心性的最真实而深刻的表现。既然托尔斯泰把对生命意义的求索视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也就必然地把情感——这一生命的最真切的表现,作为关注的对象。他从事艺术,也正是认为只有艺术才是推动人的情感活动的至高手段。托尔斯泰对西方的思辨理性一贯有怀疑。1867年6月28日,他给俄国著名诗人费特的一封信中,他就赞赏费特把智慧分为“心的智慧”和“脑的智慧”,而他当然地站在“心的智慧”的立场上⑦。对于心与脑,情和智,情感活动和理性思维,他在日记里是这样分析的:“无法强迫脑去辨明心不想接受的东西”,“人想往的是他的心所希望的东西。只有在他的心希望得到真理的时候,他才去思索真理”⑧;“我愈发坚信,在生活中,在所有人际关系中,一切都基于情感的遭际和波动。而推论和思索不仅不能左右情感和事情,而且还要去模仿情感。甚至客观条件也不能左右情感,而是情感在左右客观条件,即从千百个客观事实中进行选择”⑨;他又说,“生活使我越来越明确地相信,脑的理智的论据不能改变生活。它只有在生活受到触动之时才能改变生活。情感、愿望,利益和对幸福的想望在唤起思想的活动”⑩。这种对心、对情感的注重和对脑、对理智的怀疑和贬抑态度在托尔斯泰1904年4月29日的日记里得到了清晰的总结。托尔斯泰把人的知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我对我自己的认识”——“我了解我自己,由于我是我。这是最高级的知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最深刻的知识”。而“下一种知识,是通过感觉(我听到,看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浅析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摘要】阿·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一位著名的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他坚持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并且这种翻译原则曾占据俄国译界的主导地位。阿·康·托尔斯泰认为“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当逐字翻译有悖原文时,要传达出原文的“印象”。他所强调的“印象”与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的“神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丰富了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至今对翻译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折衷主义翻译;阿·康·托尔斯泰;逐字翻译;印象;神似 0 引言 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是俄罗斯19世纪中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他在翻译上也颇有成就,其中《科林特的未婚妻》、《上帝与寺院的舞女》被俄国批评家推崇为经典译作。他奉行的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是一种哲学术语,源于希腊语,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来表示那些认同某一学派的学说,但同时又接受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它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翻译上就是折衷主义翻译原则。托尔斯泰所倡导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在19世界的俄国译界占据主导地位。 1 阿·康·托尔斯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 在翻译上,阿·康·托尔斯泰奉行折衷主义翻译原则,即“在忠实或准确性不致损害原文艺术形象的地方尽可能逐字翻译,但如果逐字译法会在俄文中产生有悖于原文的印象,那就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因为翻译的不应是词,也不应是个别意思,而主要应当是印象”[1]。他在翻译其著名的译著《科林斯的未婚妻》时写道:“不应该翻译单词,有时甚至也不应该翻译意思,而应该翻译主要的东西,即应该表达印象。[2] 折衷主义思想的特点就是把各种观点拼凑在一起,没有坚持的原则,采取折衷的方式。正如阿·康·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坚持要“逐字翻译”,但是也坚持“要毫不犹豫的抛弃逐字译法”,“传达印象”。初看他的观点,好像自相矛盾,但其实这正是他与众不同,自有特色的地方。 综观以上内容,可以说托尔斯泰的折衷主义翻译原则主要有“逐字翻译”和“传达印象”两种主张,下面逐条进行探讨。 1.1 逐字翻译

名人传阅读题 托尔斯泰

一. 填空题 1、《名人传》的作者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2、《名人传》叙述了()国音乐家()、()国画家和雕塑家()、()国作家()三位名人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3、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 4.我国先哲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在《名人传》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体现,请以其中一个人为例,说说他是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孟子这句话的。(要求写出人名和具体事例,不少于30字) 答: 5、在西方,提起著名的传记作家,人们首先举出的是古代希腊史学家布吕达克,著有《名人传》,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偶然翻阅此书,从中找到了可以帮助他忍受疾病痛苦并战胜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由此得到启发,他计划编写一组大人物传记,以安慰和鼓励那些不幸的人们,使他们振作起来,和命运作斗争,从()和()的角度,改造社会。 6、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包括了《贝多芬传》、()、()三部传记。其中,()(人名)饱受耳聋折磨。 7、请你根据《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

相应的内容。 读《》(名著名称),我了解到(内容): 8、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 9、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为音乐家()、雕塑家()、文学家()写的三部传记。这三人共同的特点是: 10、“脸又长又厚又粗犷,头发很短,向前盖着,使额头显低,两只小眼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耳朵大大的。”这是对()的外貌描写。 11、托尔斯泰最喜欢的中国古代哲人是:()。 12.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 13.《名人传》的作者是( ),他是20世纪享誉国际文坛的法国( )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有“欧洲的良心” ,之称,他们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4.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巨匠,( )是他的成名作。15.发刊于1863年的中篇小说( )是高加索的颂诗,也是托尔泰第一创作期最高的一座山峰。 16.被称为近代的《伊里亚特》的作品是( )。17.《安娜·卡列尼娜》写于( )年3月。

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儿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

7.《列夫托尔斯泰》比赛课教研课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

1、1-5段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作用: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2、研读6-9段,我从_________这几句中读出来,这是一双_______________ 的眼睛。 预设:犀利、饱含感情、具有威力、洞察力强、锐利 3、这一部分为什么大肆铺排着力表现他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通过眼睛来窥视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运用夸张,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并用他的笔表现出来,展示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对自我的审视也是相当冷酷而锐利的。他是自我灵魂的不断探寻者、解剖者。他执着地追求生命的真谛,审视社会的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还有宗教、革命……他在这种探寻中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恶,为之痛苦并深深地忏悔。 4、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总结:“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四、拓展延伸 名人的墓志铭:卢梭:“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了!”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五、作业布置 经历了这次拜访托尔斯泰的大起大落的心灵之旅,此刻,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如果你正站在托尔斯泰墓前,请你为这位伟大的人物写几句墓志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剖析,看其灵魂的伟大。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给到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文章较长,需提前布置预习。

托尔斯泰传 教案

托尔斯泰传 罗曼·罗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传记文的基本体例与特征; 2、锻炼对较长文章的阅读能力; 3、了解传主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理清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托尔斯泰的伟大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 2、从文章中汲取人生的养分,思考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历程; 2、学习传记文学的叙事和写人技巧,了解本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手法; 3、感知托尔斯泰的伟大社会责任感和实践精神。 【教学难点】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历程; 2、能把托尔斯泰的伟大精神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与讲授相结合。 【课时安排】 4课时。 【板书设计】 托尔斯泰传 发现人生虚无、无意义痛苦、绝望、迷惘 认识到劳动民众的人生是人生本体 心路历程参加人口调查、发现现代文明的“疮痍”内疚、自责、苦闷情感脉络社会剖析,自我反省,寻求“出路” 为实践信仰而战斗彷徨、苦闷、挣扎 结尾:对比,盛赞托尔斯泰具有更纯粹的基督徒的灵魂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托尔斯泰传》是罗曼·罗兰旷世名著《名人传》中的一篇,作者以满腔热情,精心刻画了自己的启示者、引路人与指引人托尔斯泰这样一个光辉的、思想复杂、情绪多变的伟大形象。节选部分以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大量引用托尔斯泰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原话,深入到了托尔斯泰灵魂斗争的深处。 (板书课题) 二、传记知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真:就是真实可靠,符合历史事实,据事“直书”,做到人真、言真、情真、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 信:对人物的记述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功是功,过是过,不虚构渲染,不隐恶扬善,不拔高溢美,不贬责降低,只有做到取信于人,才能自成一家,擅名千载,传诸于不朽。 活:活就是生动,传记写作即不能阿谀奉承,又要独具匠心,有内容,可欣赏,把传记写得有血有肉,情感丰满充沛,性格鲜明。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 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列夫托尔斯泰教材分析

列夫托尔斯泰教材分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如课本、讲义等。小编收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材分析,欢迎阅读。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1段,主要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文章没有背景的渲染,像是素描直接进入肖像描画,这一句勾画了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突出了他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下文就这两个特征展开描述: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脸膛;眉毛宽约一指,朝上倒竖;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分别描述之后,又用一句作结:“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总结之后再一次突现特点:托尔斯泰的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一段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但不给人以嗦重复之感,反而一下子就让读者对托翁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这就是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绘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而浓墨重彩的描绘,又来自于夸张和比喻手法的大肆铺排:脸庞多毛,用“植被多于空地”喻之;黝黑脸膛“皱似树皮”;宽约一指

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像堆在额头上的泡沫;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句子中不仅有比喻,而且比喻中有夸张,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第2段,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面部轮廓、结构。作者先用“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去除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并且凭借托尔斯泰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荡开一笔,仿佛要撩起托翁的胡须让读者进一步逼视他的面部“造型”。这一段作者同前一段一样,仍是用了大量的比喻来刻画托翁的面部特征:整个面部,就像出自农村木匠之手的粗制滥造的小屋;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就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等等。总之,托翁的面部“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3段,进一步刻画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重点描写其面容表情。作者写道:“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作者抓住托翁的面部特征,细致刻画,毫无避讳,展示出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第4段,写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精品】全国统考文学概论l试卷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文学创作中,作家体验的核心是()(1分) A:情感 B:理智 C:知识 D:经验 2、卡西尔关于情感语言与命题语言的观点是()(1分) A:动物只有命题语言而人既有命题语言也有情感语言 B:情感语言能表达感情而命题语言可表达思维 C: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的区别是人与动物界的分界线 D:命题语言是在情感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什克洛夫斯基说:“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这句话体现了对文学语言组织的()(1分) A:内指性的诉求 B:音乐性的诉求 C:陌生化的诉求 D:整体化的诉求 4、下列关于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分) A: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 B:言语是在特定语境下个人的说话活动 C:语言结构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 D:语言结构是一种信息,言语是一种代码 5、说“人物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的法国作家是()(1分) A:左拉 B:狄德罗 C:巴尔扎克 D:大仲马 6、首先将“境”的概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的典籍是()(1分) A:《周易》 B:《左传》 C:《孟子》 D:《庄子》 7、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人物理论属于()(1分) A:类型人物理论 B:性格人物理论 C:扁平人物理论 D:圆形人物理论 8、在带有讲故事色彩的传统叙事风格中,叙述声音通常表现为()(1分) A:显在叙述者

B:隐在叙述者 C:显在接受者 D:隐在接受者 9、认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的作家是()(1分) A:华兹华斯 B:托尔斯泰 C:波德莱尔 D:科林伍德 10、辛弃疾《摸鱼儿》中“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的抒情母题是()(1分) A:别绪 B:思乡 C:伤春 D:离情 11、韵味是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1分) A:思想和情感 B:逻辑和意义 C:形式和结构 D:情趣和意味 12、在中国,刘勰较早地从有机整体性的角度指出,风格是()(1分) A:作品的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结合 B:作家的日常个性与创作个性的结合 C:作家的内在个性与外在形式的结合 D:社会的时代精神与艺术趣味的结合 13、提出“气盛言宜”观点的人是()(1分) A:李白 B:杜甫 C:李贺 D:韩愈 14、提出“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的人是()(1分)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高尔基 15、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1分) A:高级形态 B:最终形态 C:替代形态 D:初级形态 16、或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或以诗论诗,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感受,这样的感想式、鉴赏式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印象式批评

试谈托尔斯泰忏悔意识

试谈托尔斯泰“忏悔意识”成因 作者:袁运隆时间:2010/10/9 16:24: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忏悔意识人性善宗教思想社会历史现实 论文摘要:托尔斯泰在其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勿以暴力抗恶”、“博爱”、“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的具体行为。促成其“忏悔意识”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二是浓厚的宗教思想;三是与俄国社会历史和现实有密切关系。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列宁称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①托尔斯泰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俄国社会发生剧急变革的年代,他紧紧抓住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贵族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艺术创作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他看到贵族的腐朽与衰败,宗法制农民的破产与赤贫,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办图使俄国避免走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农奴制,缓和阶级矛盾,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理想社会。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正是作家精神苦苦探索的艺术再现,他以巨大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俄国社会问题的探索及思想观点。这些思想集中起来就是“勿以暴力抗恶”、“博爱”、“宽恕”、“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等,他把这种思想看成是解救社会苦难的灵丹妙药。而要做到这些,人人都应该忏悔自己,去恶从善,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这样,人与人就可以勾通,社会矛盾就可以化解,人间美好的天堂就可以实现。因此,“忏悔意识”是托尔斯泰作品中所表达的重要内容,他把“忏悔意识”社会化、具体化、形象化。从他的《一个地主的早晨》到《复活》等一系列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忏悔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论是贵族(如聂赫留朵夫)还是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下层人民(如玛丝洛娃)无不表现出强烈的忏悔意识。作家通过这些忏悔人物的生活故事及精神性格的发展变化,力图说明:对自己的忏悔是洗刷自己灵魂污垢的最好形式,是体现“博爱”思想的具体行为,是步入理想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促成托尔斯泰“忏悔意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一个古老的大贵族庄园世家,父母早逝,他是在姑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姑母给了他无限的爱,这对他一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极大,他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12篇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一): 读了《托尔斯泰传》读后感《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 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liuxue86.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转的丑 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但是他至少还能持续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 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 们是否能持续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二):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托尔斯泰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显示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伟 大的作家。他一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艺术创作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中少数最伟大小说之一,这部史诗式的鸿篇巨著透过对现实细节的准确把握﹑精细描摹,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折,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生活的整体风貌。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 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他的生活却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他开始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复活》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述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三): 《托尔斯泰传》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这个世界文学史上辉煌一时的顶尖人物,在罗兰的笔下,被冠予了中肯、实际的评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