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儒家将友谊列为“五伦”之一,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对友谊的重视,古圣先贤对交友亦甚为注重。《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于是军队就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其行为让后人视为楷模,千古传唱。

自古有文人相轻之说,那么文人之间是否也存在这么深厚的友谊呢?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就常让后人夸赞和艳羡,能拥有他们那般真挚的友谊确实难得。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相识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随后,还下诏规定:“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从此,“刘柳”跌至政治漩涡的深渊,也让两人年轻时“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的理想一步步走上破灭。为此,柳宗元曾在《冉溪》一诗中不由自主地感叹道:“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愿赴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两个人分别在朗州和永州一住就是十年。元和十年,一个好消息终于从天而降,当年的“八司马”除了韦执谊、凌准已死于任上,其余六人都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重新委派工作。刘禹锡和柳宗元终于又回到了长安。

一次,刘禹锡应友人之邀,在京城里有一座有名的道观叫玄都观赏桃花。过了十年的贬谪生活,再次回到长安,刘禹锡看到玄都观里新栽的桃花,很有感触,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作很快在长安传唱开来。刘禹锡的文学才华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虽不拔尖,但也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升庵诗话》里赞之曰:“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四库全书总目》对他的评价道:“其古文则恣肆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由此可见,其诗之影响之大。其诗作自然也为朝廷的某些官员所关注,此诗被朝廷某些官员认为是讽刺当时新提拔的权贵的,上奏唐宪宗。

刘禹锡再次被派到播州(今贵州遵义市)去做刺史。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更远更偏僻,在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不适宜人居住。刘禹锡去也罢了,

可他家还有八十老母需要人伺候,若跟刘禹锡一同到播州,如何受得不这苦。

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记载:刘禹锡与柳宗元于元和十年同被召回京城,不但未被起用反而再度遭贬,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梦得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于是,柳宗元立即“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试问有几人的友谊能肝胆相照到如此境界,亲兄弟也未必吧。因此在柳宗元油尽灯灭,客死柳州任上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江雪》、《渔翁》、《捕蛇者说》、《三戒》、《天对》、《封建论》等经典美文,可能也会如流星一般消逝在远古的天空,不为世人所见,无法被今人所吟咏和传唱。

从两人相互之间的题赠中,也可以得知柳宗元和刘禹锡友谊的深厚,其中他俩在衡阳分别时的情景,最为凄凉和让世人动容。柳宗元于离别的船上作《重别梦得》,感慨万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临舍翁。”刘禹锡内心亦是同样悲苦,却在酬答对柳宗元只是进行劝解与宽慰:“弱冠同怀长者忧,临歧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世,黄发相看万事休。”后来刘禹锡获知好友柳宗元的病故,顷刻间便泪如雨下。

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是由衷的信任,是永远的无私,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从不撒谎的诚实以及不求回报的奉献,是如刘禹锡与柳宗元这般,至真至挚。

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即便多次遭贬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上极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刘禹锡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当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一、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又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二、这些民歌体诗都写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一、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三、他的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 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二、在贬谪期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由于孤独寂寞,诗中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望洞庭刘禹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二)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 !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 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 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 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 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 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 集》,存世有《刘宾客集》。下面是刘禹锡浪淘沙赏析请参考!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 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名,也做词牌名.刘禹锡有《浪淘沙九首》,本篇是第八 首. 迁客:指谪降外调的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 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过滤. 【古诗 今译】 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 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 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赏析】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
1/5

家,哲学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惊涛骇浪一样深不可测,不可摆脱, 也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沉迷颓废.淘金还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 历尽千辛万苦,不懈努力,总会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 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 “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 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 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 艰辛.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诽谤,小人诬陷, 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 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 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 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进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我们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 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 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 ,历尽千辛万苦终 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 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 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2/5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l u ó 。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 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注词释义: (1)洞庭: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光芒。 (3)两:指湖光和秋月。 (4)和:和谐、协调,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水天一色。 (5)潭面:指湖面。 (6)相:相互。 (7)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8)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9)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10)遥望洞庭山水色:此句也有“遥望洞庭山水翠”一说。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盛放着的一枚小小的青色的螺。 名句赏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 ùn 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秋夜皎jiǎo 皎jiǎo 明月下的洞庭湖 水是澄chéng 彻chè 空明的。与素月的清 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 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

柳宗元被贬的原因解析

柳宗元被贬的原因解析 导语:公元 805 年,唐顺宗即位,该年号为永贞。唐顺宗登基后,大力提拔 了王叔文等人,当时柳宗元 和同僚王叔文有相同政见,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公元 805 年,唐顺宗即位,该年号为永贞。唐顺宗登基后,大力提拔了王叔 文等人,当时柳宗元和同僚王叔文有相同政见,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和 柳宗元等人是改革派人士,他们倡导以新政来治理国家。 在王叔文的推动之下, 改革措施很快地在朝廷内推行, 他们制定的改革措施 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柳宗元倡导压制藩镇权力。除此之外,为了肃清朝廷腐 败现象,柳宗元等人贬谪了朝廷贪污官员。不久之后,唐顺宗的病情加重,俱文 珍为首的宦官首领, 认为扳倒改革派的机会来了, 便借机联合藩镇力量阻碍改革 派进展。并且,想要把改革派在朝势力一并清除。公元 805 年 4 月份,俱文珍联 合刘光琦等人立李淳为太子,一个月之后,罢免了吴书文翰林学士一职。随后, 王叔文的母亲病逝,依照习俗,王叔文回家为母亲守丧,俱文珍等人借机逼迫唐 顺宗禅位于太子李淳, 后来历史将这次政变称为“永贞内禅”。 李淳即位后成为 唐宪宗,他掌握政权之后,立马打击改革派人士。王叔文被贬谪至渝州司户,柳 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不久之后,王叔文被赐死。 这次著名的“永贞新政”前后共持续 180 天左右, 因为触犯了贵族权贵派的 利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柳宗元来到永州,心中愤懑不平。但是,面对强固的保守派和朝廷奸臣,柳 宗元深感心有力而余不足。 他将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 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 篇。 1、 柳宗元永贞革新 柳宗元永贞革新是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 王叔文在唐肃宗的支持下发动 永贞革新。当时的柳宗元善于写诗写文章,在当时的文人圈很有名气。王叔文很 欣赏柳宗元,请他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允诺事成后给与柳宗元宰相的官职。 柳宗元对于永贞革新具有两方面的看法。一方面,柳宗元是一个爱国文人, 他看到国家的千疮百孔,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他也希望能够改革国家。但是另一 方面,他也知道改革所面对的压力是很大。宦官势力和藩镇势力是很强大的。 最终在王叔文的劝导下,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柳宗元以自己的才气,写 出了多篇点评时政的文章,并向朝廷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为何与韩愈并称“韩柳”? 我们都知道,在柳宗元 和韩愈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文学 革命, 那么今天就为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韩愈和柳宗元, 在唐代我们都会 将这两位诗人称为韩柳, 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称号, 就需要从下文来进行了 解? 诗歌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 140 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 诗较少的一个, 但却多有传世之作。 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 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 ,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 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 并列。 现存柳宗元诗, 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 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 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 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 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 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 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辞赋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 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 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

都有相通之处。 《旧唐书》 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 涉履蛮瘴, 崎岖堙(户乙)。 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 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 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散文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 宋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 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 在文章内 容上, 针对骈文不重内容、 空洞无物的弊病, 提出“文道合一”、 “以文明道”。 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 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 “辞必己出”。 此外, 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 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 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 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寓言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 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 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 感受, 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 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 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 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 ,《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 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 传诵。 并称韩柳 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 文家和思想家,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 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 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孟浩然

刘禹锡 柳宗元并称

刘禹锡柳宗元并称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刘禹锡与柳宗元有着深厚的友情,而他们都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留下了不少的不朽诗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欢迎阅读! 刘禹锡与柳宗元并称刘禹锡和柳宗元并称“刘柳” 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

哲学家,政治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后因王叔文事贬为朗州(今属湖南)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又贬连州刺史。晚为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禹锡在朗州,曾仿民歌为新词。有《刘宾客集》。 [1]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与柳宗元韩愈、柳宗元均以古文驰名,千秋以来,“韩柳”并称。其实,柳宗元在世时,又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等一些历史典籍来看,当年“刘柳”并称的出现率和流传度,还要高于“韩柳”并称。 毫无疑问,韩、柳、刘都是当年最杰出的文学家,诗文皆擅。三人还都是同事,都在朝廷的监察部门任职。权力不小。由于都是同辈人,又有对诗文的共同爱好,互相切磋,彼此关系融洽,结下友谊。韩愈曾有诗说:“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既可见三人关系之良好,也可见韩对刘、柳的赏识。不过,若论私交,柳与韩虽然也有深分,但与刘之间的友情更为深厚。 刘、柳为同榜进士。那年刘21岁,柳仅20岁。二人得意之余,携手同游京城,自此定交。不久,二人又参加了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出入禁中,参与重大决策,经常一起上朝或回府,正如刘禹

刘禹锡写望洞庭时的背景

刘禹锡写望洞庭时的背景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美丽的洞庭湖,抒发诗人对于洞庭湖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写《望洞庭》时的背景,欢迎阅读!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诗、诗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刘禹锡写《望洞庭》时的背景: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了景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 诗意: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赏析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赏析 浪淘沙,唐教坊曲。刘禹锡、白居易 并作七言绝句体,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下面是 小编收集整理的浪淘沙刘禹锡古诗 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创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 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 没有沉沦, 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 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 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 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 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 美。 本诗句 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 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 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 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词语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 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 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 波浪淘洗。 簸: 掀翻, 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 有一首诗中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 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 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 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 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白话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 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 年—842 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自称汉中 山靖王刘胜后裔,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中晚期著名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 士,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 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 ,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政治 上主张革新, 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 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后任连州刺史、夔州刺史、 和州刺史、 主客郎中、 礼部郎中、 苏州刺史等职, 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 故后世题刘禹锡的诗文集为 《刘宾客集》 。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 诗豪者也”, 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文学 家、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

文学常识刘禹锡柳宗元

文常资料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在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相互砥砺。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更加牢固。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他们忍受着事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一个人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遥远,条件也更艰苦。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大家挥泪惜别,各奔任所。 自长安至衡阳,一路上这样的情节并不是第一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也是他们相互面对的绝唱了。五年后,刘禹锡扶慈母灵柩北归,在衡阳得柳宗元在柳州病逝的凶信, 长期贬谪生活的打击和艰苦环境的摧残,使柳宗元的身体受到很大的损害,健康状况非常不妙。到元和十四年,当皇帝终于良心发现准备召回柳宗元时,他已于这年十月五日含冤长逝,年仅四十七岁。身后,四个孩子都还未成年。柳宗元临死前,遗书刘禹锡,并将自己的全部遗稿留给他。 这时,年近九十的母亲刚刚去逝,护送灵柩路过衡阳的刘禹锡,接到柳宗元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伤心欲绝。他立即停下来为柳宗元料理后事,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以寄托哀思。后又两次写《祭柳员外文》,并为其整理遗稿,编纂成集,同时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柳宗元的一个儿子,也由刘禹锡收养。 刘禹锡虽然在群星灿烂的李唐皇朝的文坛上还不算顶尖级的人物,在开宗立派、领袖群伦方面无法与李白、杜甫、

唐诗《望洞庭》赏析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磁带、插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

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 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汇报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联系词义,结合插图,同桌互说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浪淘沙的诗意

刘禹锡浪淘沙的诗意 刘禹锡浪淘沙的诗意 《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5、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着名诗篇。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着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浪淘沙九首刘禹锡古诗介绍

浪淘沙九首刘禹锡古诗介绍 《浪淘沙九首》是唐代文学 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是民歌体诗, 既通俗易懂, 又非常纯正, 无浮华之词。 小编整理的古诗 内容,供参考! 浪淘沙九首 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 洛水桥边春日斜 2,碧流清浅见琼砂 3。 无端陌上狂风疾 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 汴水东流虎眼文 5,清淮晓色鸭头春 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 7,青楼春望日将斜 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9。 其五 濯锦江边两岸花 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11,将向中流匹晚霞 12。 其六 日照澄洲江雾开 13,淘金女伴满江隈 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

八月涛声吼地来 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 16,莫言 迁客似沙沉 17。 千淘万漉虽辛苦 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19,回唱迎神三两声 20。 词句注释 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 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 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 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 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 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 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虎眼文:文通 纹。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此诗言及汴水、 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 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8.青楼:旧称歌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9.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10.濯锦江:又名浣花溪,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古代因洗涤锦缎而得名。 11.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缎。 12.匹晚霞:与晚霞比美。匹:匹敌。旧写作"疋",故一些版本 误作"定"。

浪淘沙古诗刘禹锡全文

浪淘沙古诗刘禹锡全文 刘禹锡一阕 《浪淘沙》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 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古诗 刘禹锡全文,欢迎来参考!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 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注释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 黄河卷着泥沙, 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 波浪淘洗。 簸: 掀翻, 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 有一首诗中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 然后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 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然后 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 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 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 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 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然后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 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 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 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 然后赞扬它们冲风破浪, 然后一往无前的 顽强性格。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 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 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 而时 间让世事变得复杂, 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 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 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生死之交 刘禹锡与柳宗元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政治上,两人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肩战斗。在 创作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相互唱和。甚至在生活经历上,二人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接下来,同朝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败 双双一贬再贬。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遭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顺境时 相互支持,相互砥砺。在天涯沦落,生死未卜的逆境当中,二人的真絷友谊更加巩固,也 更加牢固。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柳二人同时遭贬,一人贬官朗州,一人贬官永州。他们忍受着事 业上的失败和空间上的分离,不断地诗文往来,互相促进。其间,柳宗元和身居要职的好 友韩愈之间曾展开一场哲学论战,柳宗元作《天说》陈述自己的观点,刘禹锡作《天论》 三篇对柳宗元进行策应和声援。刘禹锡的散文成就受到柳宗元的重视,柳宗元的童话和寓 言创作,同样被刘禹锡所推重。在患难的岁月里,是纯真的友谊、共同的志趣给了他们以 鼓励,给了他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勇气。 十年后,当他们先后结束贬官生涯聚会长安之时,真是感慨万千,悲喜交集。一个人 一生的黄金时间能有几个十年啊!刘禹锡在《阙下口号呈柳仪曹》中不禁感叹:“铜壶漏 水何时歇,如此相催即老翁。” 然而,十年的分别只换来短暂的聚首,很快,他们又双双被贬。而且离长安的距离更 遥远,条件也更艰苦。柳被贬柳州,刘被贬到更远在贵州的播州。此时,刘禹锡来京仅一 年多时间,而柳宗元则刚刚到达不久。柳宗元虽然对自己的境遇非常失望,但考虑到刘禹 锡有八十岁的老母亲需要随身奉养时,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和刘禹锡对换,后经友人帮助,才将刘禹锡改贬连州。 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字子厚,773~819“以播易柳”的提议和鼎力相助,得到唐宪宗 的格外开恩,改授连州。自长安南下连州和柳州,有一大段的路途相同,因而这一次刘禹 锡与柳宗元是结伴南行的,一路上自然遍游诸景,诗酒相依。 从江陵下长江、入洞庭、逆湘江,至衡阳,柳宗元仍须乘船取道湘江西去柳州,刘禹 锡则需策马跨山南下连州。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亲逾兄弟,好像也预感到这一次如生离死别,故彼此依依不舍,几度唱和。歧路在前,柳宗元年纪小刘禹锡一岁,先作《衡阳分路 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柳宗元》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宗元善为文,尝作《梓人传》,以为:“梓人①不执斧斤刀锯之技,专以寻引②、规矩、绳墨度群木之材,视栋宇之

制,相高深、圆方、短长之宜,指麾众工,各趋其事,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独名其功,受禄三倍。亦犹相天下者,立纲纪、整法度,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万国既理,而谈者独称伊、傅、周、召③,其百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或者不知体要,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听听④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是不知相道者也。” 又作《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之所种,无不生且茂者。或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全而性得矣。它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为政亦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