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_胥婉葭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_胥婉葭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_胥婉葭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_胥婉葭

INVESTMENT FINANCING

投资理

财·

表1

不同点资金投资管理投资结构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雄厚

资金,相对集中。在投资决策运作、信息搜集分析、上市公司研究、投资理财方式等方面配有专门部门,由证券投资专家进行管理,独立进行价值评估,大大降低了投资的盲目性。

资金庞大、管理专业化和多方位的市场研究,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降低了投资风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监督,自身也通过自律管理规范投资行为。个人投资者资金有限,且分散。缺乏足够的资料数据去分

析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

自身的条件所限,难以进行

投资组合,承担的风险较高。

受到的监督限制较少,投资

行为具有随意性。

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羊群效应比较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

胥婉葭蒋葵

一、引言

羊群效应是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

投资者行为复杂化的典型反应。在我国证券市场“羊群效应”广泛存在,这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较于西方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都欠缺理性,更容易出现“羊群效应”。证券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是指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根据他人的投资决策而改变自己最初投资决策的一种群体行为。过度的羊群效应可能会导致巨大的股价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增大市场系统风险。袁梁(2009年)采用CS A D 方法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证实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过度羊群效应。其研究时期,我国股市出现了从暴涨到暴跌的剧烈动荡(如图1所示)。由于羊群效应涉及多个投资主体,对于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影响巨大,同时也和金融危机密切相关,引起了投资界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广泛关注,故学者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羊群效应的产生机制和演化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证券市场上不同投资主体产生的羊群效应的不同影响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对应的具体措施。

二、羊群效应的界定

(一)基于信息的“羊群效应”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大量的“跟风”、“跟庄”的投资行为,即典型的“羊群效应”。每个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面对相同的投资决策,往往拥有自己的信息,但此信息的可信程度却不能得到保证。事实表明,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人们往往会选择相信大部分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在决策时,通常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拥有的私人信息的程度和正确性,这样就形成了“羊群效应”。(二)基于名誉的“羊群效应”以基金经理为例,由于基金经理和雇主们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基金经理出于对其职业前途的考虑,可能依靠也可能不采用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这取决于其行为如何反映其所获得的信息。为了避免因投资决策失误而出现的名誉风险,基金经理有模仿其他

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动机。如果许多基金经理都采取同样的行动,“羊群效应”就发生了。

(三)基于报酬的“羊群效应”基金经理的报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鼓励基金经理之间的相互模仿,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作用。在股票市场中,基金经理的报酬通常建立在业绩的相互比较上,具体表现为基金指数的增长。基金经理极有可能为了获取较高的报酬,从事风险较大的投资,而且基金经理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同行的买卖情况,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

三、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差异比较

(一)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区别按照证券投资主体的不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广义上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资金专

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个人投资者是指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的个人。从数量上讲,个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持有的金融资产总量方面,个人投资者远远小于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差异比较如表1所示:

(二)不同投资主体的羊群效应分析具体表现在:(1)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分析。机构投资者产生的“羊群效应”可以分为理性的“羊群效应”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理性的“羊群效应”是从委托代理角度,机构投资者的管理层模仿其他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忽略自己已获得信息,以保持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这时的羊群行为成为行为主体的最有效策略。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主要是行为主体盲目地相互模仿,忽视了理性分析的重要性。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都会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机构投资者理性的羊群效应可能会促进某种证券的价格水平向稳定的均衡价格水平接近,对资本市场起到稳定的作用。如果某一证券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公司基本情况和行业的均衡价格,此时众多机构投资者将买入该股票,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将会推动该股票价格迅速回到正常水平。同样,对于价格高于正常水平的证券,机构投资者集体性的卖出行为有助于该种的证券价格回归到正常水平。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有许多机构投资者选择负反馈的投资战略,即投资于前期价格下跌的证券,并卖出前期价格上涨的证券。如果多个机构投资者对一种或一类股票采取这样的投资策略,将有助于减少市场中证券价格的波动。这时,消息灵通和经验丰富的机构管理者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为其他机构投资者的管

图1沪深300指数历史行情

4

INVESTMENT FINANCING

投资理

财·

6005.17

5816.985628.795440.605252.415064.224876.034587.844499.654311.464123.27819822614567409911204956

07-10-2511-0911-26

12-1112-2608-01-15

01-3002-2103-0

P MA 4345.73

P MA 4314.22

P MA 4376.99

P MA 762519

P MA 642040

P MA 628804

日K 线图———上证指数(000001)

图22008年雪灾对股市的影响

理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第二,机构投资者做出的非理性羊群效应会促使证券价格迅速变动。投资经理如果对市场信息判断失误,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在更大范围内受到效仿,最终将会出现某种证券价格非正常地过度上升或过度下跌。如果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卖出大量价格不断下跌的证券,会对整个市场信心产生严重打击,甚至引起资本市场的崩溃。如果机构投资者偏好短期投资策略,其羊群效应将增加市场的波动,降低市场的稳定性,如众多的机构投资者同时买进或卖出的是大盘蓝筹股时,由于大盘蓝筹股较高的权重会对股价指数带来较大影响,导致指数失真,无法正确反应市场的运行情况。

(2)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分析。由于个人投资者相比较于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其产生的“羊群效应”都是基于机构投资者产生的“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市场中的庄家和机构常常是羊群效应的发动者,个人投资人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追随者。非理性羊群行为在股市中推波助澜,使股价原本正常的上调成为过度超涨,或者使股价原本正常的下调成为过度超跌。市场上的交易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个人投资者对证券价格走势的观点认同度偏高,或者说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同度高。以2005年到2008年沪深股市为例(如图1所示),从2005到2007年,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将上证综指由1000多点最高推至6124点,累计涨幅高达500%。2007年新开户数为3269万户,是2006年A股开户数的10倍,投资者开户数突破了1亿大关。在充沛的资金面支撑下,成交天量纪录不断被刷新。以沪市为例,2007年1月4日开市第一天,沪市成交金额突破800亿元,此后天量纪录不断被刷新,突破千亿大关。但从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出现了连续的单边暴跌。仅2008年3月一个月,上证综指下跌了20.14%,沪深300指数也出现18.91%的跌幅。上证综指2008年一季度累计跌幅达37.63%,使A股总市值蒸发掉了12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G D P 的40%。,比面临衰退危机的美国还高出2.6倍。我国股市的走势不是周期性的经济调整,已经脱离了客观经济环境,掉进了一个非理性的陷阱,投资人的信心极度涣散。

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在涨时助涨,在跌时助跌,容易引发高度的投机和市场泡沫,使市场达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2008年A股市场出现调整,除了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和针对通胀而采取的价格管制、中石油的回归压力以及中国人寿限售股解禁等的冲击等原因。突如其来的雪灾引发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也是导致调整的重要原因,对这次的震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1月10日,一场历史罕见的雪灾陆续袭击了我国许多省区。就在1月28日灾情最为严重的这一天,在煤电油运和航空板块的带领下,A股市场经历了7.2%的大跌。雪灾肆虐的整个期间(1月10日至30日)上证指数从5440点一路狂跌至4311点(如图2所示)。除了股市对不利消息的正常反应外,众多投资者一致的行为,即羊群效应也是导致大跌的重要推手。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当时说过,此次雪灾给灾区的企业生产活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市局部的,也是短暂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或者继续增长的趋势。但是在这段时间的非理性“羊群效应”致使二级市场出现暴跌的现象,短期的影响被放大表现在了股市上。

证券投资的“羊群效应”往往导致投资者做出反向选择,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先后根据更新的

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这一过程看上去却产生了新一轮的“羊群效应”。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就存在着明显的交易量大价升,量小价跌的现象。以雪灾期间的上证指数日K线图为例,如图2所示。在雪灾发生之前,指数呈缓慢上升的态势,伴随着较大的成交量,且不断的有天量放出。但雪灾最严重的一天,1月28日,A 股市场单边下跌7.2%,成交量出现较大萎缩。这些反映出投资者相当典型的追随倾向,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给投资者带来了重大的利益损失。

四、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羊群效应成因分析

(一)机构投资者“羊群效应”成因分析造成机构投资者产生“羊群效应”的原因包括:

(1)投资策略的趋同。先进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存在着某种领先优势,特别是部分优秀的机构投资者已经相对于后进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具有市场当中的寡头垄断地位,对于后进入者的投资决策存在着很大的引导作用。面对先行者的羊群行为时,如果后来者不遵循这种行为规则,相对于现有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会显得与众不同。采取与群体不同的投资行为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的管理层需要冒更大的风险。因此新进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便会具有仿效现有的机构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倾向。

(2)信息成本高。信息成本是影响机构投资者投资决策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理想的市场中,信息是无成本的,人们可以获得任意想获得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信息的获得必须付出成本,有时成本太大,以致机构投资者虽然认为该信息具有价值,但并不一定超过须支付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投资者会采取一种其认为的“简捷”方式,从其他管理者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

(3)市场的认同。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雄厚的资产规模决定了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具有成为市场领导者的实力。机构投资者所拥有的各种信息、资金等优势,使得其已不需要再采用传统的操纵股价的方式来获取利润。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使得其投资策略较易得到其他中小投资者的认同。市场的认同将从客观上扩大机构投资者的羊群行为。

(4)委托代理机制设计缺陷。随证券市场的发展,影响机构投资者业绩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但缺少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评价机构投资者经营业绩的好坏和区分机构投资者管理层的管理技能的高低。通常的评价方法都是与其他机构投资者的业绩相比较来评价机构投资者管理层的工作成效。为了不落后于同行,管理层会十分关注“领头羊”的动向,甚至出现追随、模仿其投资决策的动机和行

5

INVESTMENT FINANCING 投资理财

6

细胞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1、名词解释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指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数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或二者复合物。 第一信使:由信息细胞释放的,经细胞外液影响和作用其它信息接收细胞的细胞外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2、细胞信号分子分为哪两类?受体分为哪两类? 细胞信号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细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主要识别和结合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三大家族;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3、两类分子开关蛋白的开关机制。 GTPase开关蛋白:结合GTP活化,结合GDP失活。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引起GDP从开关蛋白释放,继而结合GTP并引起G蛋白构象改变使其活化;随着结合GTP水解形成GDP和Pi,开关蛋白又恢复成失活的关闭状态。GTP水解速率被GTPase促进蛋白GAP和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所促进,被鸟苷酸解离抑制物GDI所抑制。 普遍的分子开关蛋白: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和蛋白磷酸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活性调节蛋白质活性。 4、三类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各有何特点?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有组织分布特异性,主要存在与神经、肌肉 等可兴奋细胞,对配体具有特异性选择,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其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信号需与G蛋白偶联,其受体在膜上具有相同的取向,G蛋白耦联受体一 般为7次跨膜蛋白,会产生第二信使,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3)酶连受体信号转导特点:a.不需G蛋白,而是通过受体自身的蛋白酶的活性来完成信号跨膜转换;b.对信号的 反应较慢,且需要许多细胞内的转换步骤;c.通常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生存相关。 5、试述cAMP信号通路。 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Rs)→G蛋白(Gs)→腺苷酸环化酶(C)→ 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细胞质中靶蛋白→细胞反应 →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表达 6、试述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q蛋白→磷脂酶C(PLC )→PIP2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如钙调蛋白CaM)→靶酶(如CaM蛋白激酶)→细胞反应 →靶蛋白→细胞反应 →DAG→激活PKC →抑制蛋白(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MAPK(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7、试述RTK-Ras信号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细胞外信号→RTK二聚体化和自身磷酸化→接头蛋白(如GRB2)→GEF(如Sos)→Ras与GTP结合并活化→ MAPKKK(即Raf)活化→MAPKK(即MEK)磷酸化并活化→MAPK(即ERK)磷酸化并活化,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转录因子磷酸化修饰→基因表达→细胞应答和效应 8、比较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由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三部分构成 不同点:产生的第二信使不同,CAMP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蛋白激酶A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种胞内信使,分别启动IP3/Ca2+和DAG/PKC两个信号传递途径。 第九章细胞骨架 1.名词解释 细胞骨架:是细胞内以蛋白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架结构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分子发动机:是一类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物质运输或运动的蛋白。 2.细胞质骨架由哪几种结构组成?各结构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围,并呈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支架作用、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轨道、鞭毛和纤毛的运动、参与细 胞分裂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一般又叫沉锚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心理学家特沃斯基和塔尼曼曾因此发现获诺贝尔奖)。 锚定效应-定义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Northcraft和Neale(1987) 研究证实,在房地产交易过程中,起始价较高的交易最后达成的成交价比起始价较低的交易最终达成的成交价显著要高。此外,当人们被要求做定量评估时,往往会受到暗示的影响,如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时,问卷所提供的一系列选项可令人们对号入座,从而使人们的回答受到选项的影响。 锚定效应-例证 比如说,一个班有50名同学,有3名同学考试不及格,某当事人知晓之后,一定会相当难过。但如果有30名同学不及格,那么,他一般就不会像前面那样难过不堪,甚至可能还会不以为然,因为有29个人、而不是2个人陪着他。这个现象实在蛮奇妙。班里究竟是3个人不及格,还是30个人不及格,都没有改变那个同学的福利状况。他不及格和要参加补考的状况都没有改变,但在两种不同的参照系里面他的心理感觉却会完全不同。这就是“锚定”基准的不同、进而人们对同一件事评价不同的原因。前者是只有少数人要补考,而后者是多数人都要受二遍罪。似乎,有那么多人一块受罪,苦就不再是苦了。 有人为此举的例证是: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顾客的数量和粥店的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结算的时候,总是一家粥店的销售额高于另一家。探其究竟,原来效益好的那家粥店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总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务员总问:“加不加鸡蛋?”接收到第一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几个鸡蛋的问题,而接收到第二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不加鸡蛋的问题。考虑的问题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第一家粥店不知不觉地多卖了鸡蛋,增加了销售。 锚定效应-分析 两家卖粥的小店的例子乍看起来,蛮有道理的。但是,细想起来,似觉不妥。不知道它是杜撰的,还是确有其事。如果是杜撰的,只为了说明“沉锚”效应,则有为马配鞍之嫌。假如确有其事,也应该发生在过去。因为现代人最不希望的就是被人牵着鼻子走,都愿意为自己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间,展示个性魅力,所谓大同而小异,为求异而出新。如果也说“沉锚”效应的话,那么,上面的第一个问题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商家为增加销售而置客人于必须消费的位置:无论是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这样,无形中易增加客人的反感,虽然他也可以说不加鸡蛋。而第二个问题则为客人提供了一自由选择的机会:加不加鸡蛋甚至根据个人喜好加几个鸡蛋,都由其自主选择。假

消费者价格决策中锚定效应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

消费者价格决策中锚定效应存在性及其影响因素 1导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的物质购买需求从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转变为个性化、定制化及多元化等彰显个人特色和也理满足感的需求方式。因而,消费者决策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也变得愈加的复杂和难以把握。但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拥有大部分市场交换的支配权。所以明确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决策过程和必理机制及影响因数,是使企业能有效地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类别划分、市场细分、产品定位及促销策略等的本质需求,更是企业成功实施特定营销战略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营销学者及专家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中的研究来打开"消费者决策黑箱",进而认识、预测和影响消费者行为,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者们做经营策略提供有效的指导。传统营销学上喜欢以个体因素(如个性)和外部环境因素(如文化价值观)为出发来探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但从内在进化需求的角度来探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的研究明显不足。而社会学研究侧重于研究社会阶层及社会关系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其将消费者看作了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而形成的复杂动机的"社会人",从而忽略了消费者个人本身的固有特性。传统的经济学倾向于探讨收入对于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并将消费者当作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从而忽略了消费者有限理性的局限性。而行为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了消费者作为有限认知能力的个体对决策行为的影响,虽然"有限理性人’’的假设能较好

地解析现在消费者的一些决策特性,但其未能解释在不确定情景中消费者决策时的心理变化特征。 因此,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运用前景理论中的错定效应理论,并引入实验经济学的实验研究的模式来研究模拟真实的不确定情景下的消费者决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更好的从内外部环境、心理特性及个人特征的三个方面解释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内在本质和影响因素。 1.2研究意义 消费者的决策和判断是不断进行调整和对比的认知过程,并伴随有个体情感和认知偏差。而决策偏差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启发式就是铺定和调整启发式。在对判断与决策问题的研究中,许多研究以错定和调整启发式为基础进行研究和探索。众多研究表明,错定效应广泛存在于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对他们的决策判断与决策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众多领域的研究也发现,错定效应会使人们产生时距估计、自我中也偏差、后见之明等。错定效应作为一种调整启发式估计偏差,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学习,其在消费决策行为、价格估计、风险评估、金融投资、博弈、协商谈判、医疗诊断、技术评估、法律判断问题、绩效评、风险预测、股权评估等问题研究中都得到过验证。但在以往的研究中都般知识性问题、生活常识判断问题、实物和图形材料立种错定问题决策材料,内外部的双错值问题的决策特征与机制、错值高低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为主。对于错定效应外部的影响因数研究较多,个体人格因素也有了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很多个体特征因素如能力、情绪、动机、信念等,尤其是群体特征影响因素(年龄、性别、认知能力、人格特征)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有趣的行为金融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1分) 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 A. 最优化 B. 心理 C. 基本 D. 均衡 2 【判断题】(1分) 棉花糖实验反映的是人类自我控制的问题. A. 错 B. 对 3 【判断题】(1分)

标准的金融学的假设是建立在投资者应该如何决策的基础上的,行为金融学的假设是建立在现实中可以观察到的投资行为。前者是规范性的,后者则是实证性的。 A. 错 B. 对 4 【判断题】(1分) 作为经济学术语的动物精神指的是导致经济动荡不安和反复无常的元素,它还用来描述人类与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A. 错 B. 对 5 【判断题】(1分) 在认知论领域中,有一个命题被称为是“可误论”。可误论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这个理论主张人永远不会对一种观点给予盖棺定论式的肯定。 A. 对 B.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1分) 根据期望效用理论,人们的风险态度是不变的,而在现实中,人们有时会选择规避风险,有时则会寻求风险。 A. 对 B. 错 2 【判断题】(1分) 损失规避指的是,损失所造成的心理大于收益。 A. 错 B. 对

【判断题】(1分) 在前景理论中,取代效用函数的是价值函数。 A. 对 B. 错 4 【判断题】(1分) 根据价值函数的描述,人们在收益域内是规避风险的,在损失域内是寻求风险的。 A. 错 B. 对 5 【判断题】(1分) 在迷恋小概率事件和确定性效应双重作用之下,加权函数变成了这个倒s型了。 A. 对 B. 错

6 【判断题】(1分) 迷恋小概率事件表现在加权函数中,就是概率为0的邻域内曲线斜率较大。 A. 对 B. 错 7 【判断题】(1分) 确定性效应告诉我们,人们会对确定性的结果,也就是百分之百的结果赋予更大的权重,那么表现在加权函数中,就是概率为1的邻域内所对应的曲线更加平缓。 A. 错 B. 对 8 【单选题】(1分) 风险态度的四重性说明,人们在面对小概率的损失的时候,表现为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下)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下) 是陌生人容易骗到你呢,还是你亲近的人容易骗到你? 当然是亲近的人。在《有趣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上)谈到,我们在作决策和判断时经常先把自己“锚定”在某个事物上,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整。同样一句疑心话,在没有证据表明它是假之前,我们容易把陌生人说的“假定”为假,而把“亲近的人”假定为真。对于一件你不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 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 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本文是《有趣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上)》下篇,以下讲述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表现。 在商业活动中的表现对于一件你不是很熟悉的商品,如果标价1000 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同样的一件商品,如果标价600 元,你愿意出多少钱买下来?在标价1000 元的情况下,你与售货员在一番激烈的唇枪舌剑之后,如果最终能以700 元成交,你会很高兴的。因为你以700 元的价格买下了标价1000 元的商品。而在标价600 元的情况下,你是绝对不会以700 元的价格买下这件商品的。 标价1000 元与标价600 元相比,商家既赚了金钱又赚了顾客的心。这就是商家为什么总喜欢把商品的价格标得很高的 原因。 商家这一伎俩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顾客在还价时往往“锚定” 在标出的价格之上。如果标出的价格较高,在还价时你就自然不自然的给出了较高的价格。以较高的价格买下商品不说,还以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 当然,利用顾客的“锚定和调整启发式”是有条件的。只有在顾客不了解商品的确切价值的情况下,即在标1000 元也可以,标600 元也可以的情况下,这一招才能奏效。如果顾客对商品的价值了如指掌,这一招就不管用了。比如说,如果顾客确切的知道这件商品只值500 元,即使你的价格标上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 ?以美国的Allport为主,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强调的是个体层面的心理学研究,只是考虑到个体心理的大的社会背景。 其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论、场论、精神分析论等。 2、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所认识到的关于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特征、与他人的关系等 3、人际关系: 广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狭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的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 4、参照群体 就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目标、规范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同时具备多种参照群体,易形成矛盾,当现实生活中自己所属的群体都不能成为参照群体时,个体容易出轨 5、集体行为 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6、态度 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态度就是对人、事物和观点的评价。 社会态度的范围比态度略小一些,只是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不包含自然现象的态度] 7、集体行为: 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8、内在动机: 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从中的到满足,而无需外在的奖励与推动。 内在动机有三个力引起:1.好奇的内驱力,产生求知欲。2.胜任的内驱力,产生求成欲。 3.互惠的内驱力,产生亲名欲。 9、外在动机: 是活动意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不是由于活动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动力。

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作用机制

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作用机制 * 唐卫海1 徐晓惠2,3 王 敏1 冯 虹1 刘希平**1 (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 要 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 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 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呈现时间越长,锚定效应越大。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锚值,结果发现,大数字锚值使估计值偏高,小数字锚值使估计值偏低。该发现说明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关键词 锚定效应 基础锚定效应 选择通达假说 数字启动假说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14YJA190007)、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TJJX13-002)、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 划重点课题(CE2016)和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的资助。 **通讯作者:刘希平。E-mail:lxp3771@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2899520.html, 1 问题提出 Tversky 和Kahneman (1974)发现了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也被称为经典锚定效应,指的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人们的决策结果受到先前呈现信息的影响,导致目标值向初始值即“锚”(anchor)的方向偏离,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其比较-判断的两步范式被称为标准锚定范式(standard anchoring paradigm)。针对经典锚定效应主要有三方面的研究:一是锚定效应的普遍性,如时距估计(张志杰, 彭春花, 黄希庭, 2008)、购买意愿(Oscar, Tore, Magnus, & Cicek, 2010)等;二是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包括锚定调整启发式(Janiszewski & Uy, 2008)、选择通达模型(Mussweiler & Strack, 1999)及双加工模型(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2008);三是锚定效应的影响因素,如人格特质(Eroglu & Croxton, 2010)、认知能力(Oscar et al., 2010)等。 对于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有两种争论性观点:一种观点以Wilson, Houston 和Brekke (1996)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为基础。他们发现单纯的数字即可引发锚定效应,即基础锚定效应(basic anchoring effect ),其研究范式被称为数字启动范式。他们认为锚定效应是在“注意”的基础上产生,并用数字启动假说(Numeric Priming Account )来解释:当人们对一个阈上的锚值进行数量或几率估计时,自动 激活的所有候选答案会进行加权组合,刚呈现过的锚值因权重更大而易成为候选答案。另一种观点认为“比较”是引发锚定效应的前提,人们在比较目标问题和锚值时,会建立锚是正确的假设并试图验证,这种策略使得记忆中与锚一致信息的可通达性增强(Mussweiler & Strack, 1999),并用选择通达模型(Selective Accessibility Model )来解释。 后续部分研究遵循“注意”路线,发现基础锚定效应很不稳定,例如Wong 和Kwong (2000)采用标准锚定范式给被试呈现语义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锚值(7.3km/7300m ),发现锚值在短时记忆中是以数字形式进行表征,支持数字启动假说。Mussweiler 和Englich (2005)发现了阈下锚定效应,认为注意并非锚定效应产生的前提,支持选择通达假说。而Rooijen 和Daamen (2006)发现只有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阈下锚定效应,支持数字启动假说。在无比较过程时也会发生锚定效应(Thorsteinson, Breier, Atwell, Hamilton, & Privette, 2008)。另一部分研究沿袭“比较”路线,例如,将某一产品与锚值价格进行比较后,会使人们的最高出价趋向锚值(Adaval & Wyer Jr, 2011);将数学题的答案与锚值进行比较后,被试的估计值也会向锚值偏离(Smith & Windschitl, 2011);选择通达和锚定调整是锚定效应中相互补充的两种机制(Chaxel,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10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题库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10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题 库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人和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结缔组织和血液外,各种组织的细胞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相邻细胞表面形成各种连接结构,以加强细胞间的机械联系和维持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协调性,这种细胞表面与其他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结合的特化区称为细胞连接。一、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的唯一一种。 ? 分布:广泛分布在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 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端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 ? 特征:“焊接线(嵴线)”两个相邻细胞质膜以断续的点状结构连在一起。非点接触处有10-15nm的细胞间隙。“封闭索sealing strand”由跨膜蛋白颗粒形成,交错形成网状,环绕在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 参与蛋白:40+种,主要是穿膜蛋白和胞质外周蛋白。穿膜蛋白中有两类已确定,闭合蛋白 密封蛋白。闭合蛋白密封蛋白Occludin Claudin 65kD 20~27kD 4次穿膜蛋白C端与N端肾小管上皮Mg2+ 自己识别自己均伸向细胞质? 功能:①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一道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组织中的物质回流入腔中,保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②形成上皮细胞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 ? ? ? ?

定义:一类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连接结构 主要作用: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丽的牢固粘合 主要功能:参与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的维持、细胞的迁移运动发育、分化等过程 分布:广泛分布在动物各种组织中,尤其需要承受机械力的组织(eg.上皮、心肌、子宫颈)蛋白:①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 在细胞质面与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肌动蛋白丝或中间纤维)相连,另一侧与穿膜黏着蛋白连接。②穿膜黏着蛋白transmembrane adhesion protein,是一类细胞黏附分子,其胞内部分与胞内锚定蛋白相连,胞外部分与相连细胞特异 ? 分类: (一)黏着连接adhering junction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adhesion belt ? 定义: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装结构? 蛋白: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性黏附分子。在质膜中形成同源二聚体。? 胞内侧的锚定蛋白:α、β、γ连环蛋白(catenins),α-辅肌动蛋白(actinin)、纽蛋白(vinculin) 等,锚定肌动蛋白纤维 ? 作用:维持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特别是为上皮细胞和心肌细胞提供了抵抗机械张 力的牢固粘合。动物胚胎发育使上皮内陷形成管状、泡状器官原基,对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 2.黏着斑focal adhesion ? ? ? ? ? 定义: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细胞外基质之间形成的黏着连接。蛋白:整联蛋白integrin。其胞外部分与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胶原)[受体与配体间的识别与结合相连],胞内部分

锚定效应

引入: 货架摆放 先入为主的评判,惯性评判 原理; 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anchoring)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同时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做估测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与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关键看你如何定位基点。基点定位就像一只锚一样,它定了,评价体系也就定了,好坏也就评定出来了。 内容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例如,医生在估计病人因极度失望而导致自杀可能性时,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杀的偶然性事件。这时,如果进行代表性的经济判断,则可能夸大极度失望病人将自杀的概率,这就是人们在判断中存在的锚定效应。 1974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证明锚定效应。实验要求实验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因为分母为100,所以实际上要求实验者对分子数值进行估计。首先,实验者被要求旋转摆放在其前面的罗盘随机地选择一个在0到100之间的数字;接着,实验者被暗示他所选择的数字比实际值是大还是小;然后,要求实验者对随机选择的数字向下或向上调整来估计分子值。通过这个实验,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发现,当不同的小组随机确定的数字不同时,这些随机确定的数字对后面的估计有显著的影响。例如,两个分别随机选定1O和65作为开始点的小组,他们对分子值的平均估计分别为25和45。由此可见,尽管实验者对随机确定的数字有所调整,但他们还是将分子值的估计锚定在这一数字的一定范围内。 形成条件 一般而言,“锚”只要受到人们的注意,那么无论其数据是否夸张、前例是否有实际参考效用、或对决策者是否有提醒或奖励,该锚定效应都会起作用。当然,参照物与估测答案的相关性、相似性越大,锚定效应越显著。具体如下: 第一,参考物是否能够引起决策者的足够注意。大多数的锚定实验都分为两部分,先比较后估计。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受试者能够注意到那个“锚”或参照物。事实上,这个第一步的比较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并不是必需的,对于受试者而言,只要确保那个参考物能够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就算达成目的。 第二,参照物与目标之间的相似性。参照物与估测答案或者目标之间是否需要有一定的共性?心理学实验证明:锚定效应只有在参照物与目标答案是相同单位时,才会产生。比如:投资决策中的到期收益率是一定数量的百分比“%”,而现金红利则是一定数量的钱“元”。实验表明:如果给的“锚’’是一定数量的金钱,可问题却是要估算一个百分比的数字,那么就不会产生锚定效应。当然,即使是相同单位,但某些其他因素的不同也会产生其影响。比如说“锚”是一个长度数值,问题却是某个宽度数值;或者“锚”是一个北京市人口数量,问题却是非洲所拥有的野生大象的数量。在这种虽然单位相同但特质相差太大的情况下,锚定效应也会大打折扣。 第三,极端型的参照物。研究发现,即便是很极端的参照物(极大或者极小),人们仍然会产生一定的锚定效应。当然,其越是极端,锚定效应越小。

工业催化复习资料

2.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与反应物相互作用,加速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反应的标准Gibbs自由焓变化,且反应终结时本身保持不变的化学物质2.1.2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1催化剂只能催化热力学上可行的化学反应2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 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的位置 3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 4催化剂具有寿命 催化剂并不能无限期地使用。 哪怕只是化学反应的短暂参与者,在长期受热和化学作用下,也会经受不可逆的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如:晶相变化、晶粒分散度的变化、易挥发组分的流失、易熔物的熔融等等,这些过程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当反应进行时催化剂经受亿万次这种作用的侵袭,最后导致催化剂失活。 3`催化剂的性能指标活性`选择性稳定性 2.2 催化剂的组成与载体的功能 2.2.1催化剂的组成 应

2.2.2载体的功能(1)提供有效的表面和适宜的孔结构,维持活性组分高度分散;(2)增强催化剂的机械强度,使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形状; ⑶改善催化剂的热传导性能,以满足反应过程的传热要求;⑷减少活性组分的用量,特别是贵金属的用量;⑸提供附加的活性中心;⑹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溢流现象和强相互作用,影响催化活性。 2.3 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具备的三方面基本要求: 1)适宜的活性 2)较高的选择性 3) 长寿命 工业催化剂的四个基本指标: 选择性、稳定性、活性、成本 活性:催化剂影响反应进程变化的程度。 选择性:所消耗的原料转化成目的产物的分率。 稳定性: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寿命:在工业生产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能达到装置产能力和原料消耗定额的允许使用时间。 2.4均相催化剂的特征 催化剂与反应介质不可区分,与介质中的其他组分形成均匀物相的催化反应体系。 用于液相反应,溶于反应介质中,以独立自由的分子形态存在。用于MNR/IR等分析手段。 液态酸碱催化剂,可溶性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剂和碘、一氧化氮等

生理学第三章 问答题

问题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及其生理意义。 正确答案: 要点: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构成,其中晶体渗透压约占99%。晶体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氯离子等构成,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蛋白,其中,白蛋白分子量较小, 数目最多。 生理意义: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正常形态;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问题 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正确答案: 要点: 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有:运输 O 2 和 CO 2;缓冲作用;免疫作用。 具体内容参看教材p52-53。 问题 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正确答案: 要点: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三个时相。 首先是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这是神经调节和肌源性自身调节的结果。 其次是血管内皮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经过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等作用,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实现初步止血。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的过程。根据传统的瀑布学说,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

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是一种正反馈反应。这一过程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目前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被认为是启动子,由于组织因子嵌在细胞膜上,可起“锚定”作用,使凝血限于局部。凝血过程由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一方面通过生成的少量凝血酶反过来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续促进凝血;另一方面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维持和巩固凝血过程。 问题 简述血液的抗凝系统。 正确答案: 要点: 血液中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 1)细胞抗凝系统 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凝血因子的吞噬灭活作用,血管内皮细胞的抗血栓形成作用,限制血液凝固的形成和发展。 2)体液抗凝系统 (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最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2)蛋白质C系统 (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如抗凝血酶) (4)肝素(增强抗凝血酶活性) 问题 简述纤溶过程。 正确答案: 要点: 纤维蛋白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被溶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即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 问题简述输血原则。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1, 37–4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7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王晓庄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摘 要:自Tversky 和Kahneman 提出锚定与调整启发式以来,锚定效应在不同领域判断与决策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锚定效应、多种研究范式、心理机制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锚定效应作为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阐述了锚定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深化对锚的种类和形态研究,以丰富的技术手段发展锚定效应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系统地进行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锚定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锚定效应与其他有关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关键词:锚定效应;判断;决策 分类号:B842; C93 1 锚定效应的提出及相关实验证据 1.1 锚定效应的提出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 )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判断与决策的结果或目标值向初始信息或初始值即“锚”的方向接近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 Tversky 和Kahneman (1974)通过实验发现,在不确定情境下,人们对于数量的估计出现了向锚值趋近而产生偏差的现象。在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所占的比例,给每位被试一个随机的数值,首先要求被试对于非洲国家在联合国中所占的比例是高于还是低于这个数值作出判断,随后要求被试对所占比例的具体数值进行估计。其中,给被试的数值是通过转动幸运轮盘随机获得的。结果显示,从轮盘上得到数字10和65,并分别以此为起始点作出估计的被试,其估计数值的中位数分别是25%和45%。即使被试认识到轮盘上转出的数值是随机的,与面临的判断任务无关,却依然出现了目标值估计受锚值影响的现象。 Tversky 和Kahneman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了锚定与调整启发式(anchoring and adjustment heuristic )的概念,将锚定效应作为人们判断与决策中启发式策略的一种形式和机制。人们采用锚定与调整启发式作估计时,是以锚值为起点进行调整而产生最终 收稿日期:2008-02-25 * 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ABA060004)、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FBB070459)、天津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05YFGDGX10200)和天津师大服务滨海新区专题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王晓庄,E-mail: laozhuang126@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12899520.html, 答案的,而锚值有可能是问题表述的一种暗示,或者是部分的计算结果,由于从锚值向目标值的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因而产生了估计偏差。 1.2 锚定效应的多领域验证 锚定效应在众多领域判断与决策问题的研究中得到验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促销广告用词对购买数量决策的影响,到风险预测性问题,如估计股市指数的变化;从一般知识性问题、博彩估计问题、法律判断问题、协商谈判问题、价格估计问题,到自我效能评估、软件评估问题等,许多研究沿用并发展了Tversky 和Kahneman 的研究框架,将研究扩展到现场实验和真实情境中,从不同角度证明锚定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十分活跃又难以消除的判断偏差。 例如,一项以艾滋病毒携带者及内科医生为被试的研究,考察无关锚值对于患者及医生进行选择任务的影响,结果显示,双向无关锚值对于艾滋病毒携带者判断由于避孕失败感染艾滋病的概率,对于内科医生判断病人患肺部栓塞的概率均具有显著影响(Brewer, Chapman, Schwartz, & Bergus, 2007)。一项关于法庭惩罚性标准评估的研究发现,随着提供的惩罚金和补偿金额度上限锚值的增长,被试评估的金额数量及变化幅度均在增长,显著高于未提供任何数量参照的控制组(Robbennolt & Studebaker, 1999)。另有一项关于购买者估计销售价格的锚定效应与参照点效应的研究显示,主观锚定点低于建议销售价格的被试给出了更低的销售价,主观锚定点高于建议销售价格的被试给出了更高的销售价;在参照点实验中发现,被试是以建议销售价为锚定点,

三大交易心理障碍之锚定效应

上周五写了做交易的三大心理障碍,分别是沉没成本、锚定效应、处置效应。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写了沉没成本,其实除了看电影的例子外,沉没成本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其普遍,比如吊丝追女神追了十几年,越追越不甘心;比如交过钱的人健身更有动力;比如德州扑克前面注压的太大,导致后面舍不得弃牌。这些情况都是沉没成本在影响人的理性判断,映射到股市操作的话就是补仓越补越大,最后把自己埋了。 今天要讲锚定效应,主要是指人很容易因为近期出现过的一些信号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听起来依然很书面,但锚定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太常见了,我随便说几个。 比如一姑娘25岁时找过一个高富帅,因为情感上的原因没谈成,之后每找一个男朋友都要和那个高富帅比,心想当初那么好条件的我都没要,后面要找的最起码不能比那个差。姑娘没有看到自己年龄渐大的现实,眼睛就盯着25岁时抛下的那个锚,这就是典型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在股市交易的时候也很常见,4900点的时候为什么舍不得卖?是因为看到前几天5100点的价格,觉得不甘心,心里想着等涨到5100的那个价格我再卖,结果再也没等到。 4500点的时候被4700点锚住。 4000点的时候被4200点锚住。 3500点的时候被3800点锚住。 一路下跌,一路被锚定,一路不甘心。这就是为什么连续暴跌的时候股民往往呆若木鸡,丧失操作能力,而当大盘开始反弹的时候如梦初醒,纷纷挥刀割肉。因为一反弹,股价容易达到之前锚定住的位置,于是就很有割肉的冲动。

(背景资料:大盘2008年从5600跌到1700只跑了1.4%的持仓帐户。而2009年1月底大盘回到1990点,持仓帐户经过3个月反弹竟然少了10.5%。) 锚定效应在股市的应用不仅于此,还有股民经常听到的所谓拉高出货。中国中车6元涨到12元的时候很多人恐高,不敢买。等中车继续涨到39,再跌回19的时候很多人就愿意冲进去捡便宜。 12元之所以觉得贵,是因为心里的锚抛在6元的位置。 19元之所以觉得便宜,是因为心里的锚抛在39元的位置。 这就是前面讲的,人很容易因为近期出现过的一些信号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明白了吗? 最后再讲一个最最最最最最典型的锚定效应,就是成本价。很多股民只要价格低于成本价,处于被套状态,就舍不得卖出,套的越多这个情况越严重。可能很多股民都不知道交易软件是可以修改成本价的,也许哪天你不小心脑震荡,短期内失忆,我这时把你软件的成本价改低50%,第二天你就痛痛快快的卖了。或者大牛股拿不住,先给你脑袋一锤,然后把成本价改成300%,你就再也不怕被洗了。 从这个角度看,锚定效应中的人其实没比猩猩聪明多少。 我要下班了,今就这样。股市跌下去还有可能会涨回来,有些教训不深刻领悟,下次还会吃亏。

南开19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细胞生物学》在线作业

(单选题)1: 抑癌基因的作用是()。 A: 抑制癌基因的表达 B: 编码抑制癌基因的产物 C: 编码生长因子 D: 编码细胞生长调节因子 正确答案: (单选题)2: 膜脂中最多的是()。 A: 脂肪 B: 糖脂 C: 磷脂 D: 胆固醇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 (单选题)3: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A: 80S B: 70S C: 60S D: 50S 正确答案: (单选题)4: 癌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化而来,与原来细胞相比,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通常表现为()。 A: 分化程度相同 B: 分化程度低 C: 分化程度高 D: 成为多能干细胞 正确答案: (单选题)5: 冰冻蚀刻技术主要用于() A: 电子显微镜 B: 光学显微镜 C: 微分干涉显微镜 D: 扫描隧道显微镜 正确答案: (单选题)6: 下列()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A: 心肌细胞 B: 肾细胞 C: 肝细胞 D: 脂肪细胞 正确答案:

(单选题)7: ()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学科早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 组织培养 B: 高速离心 C: 光学显微镜 D: 电子显微镜 正确答案: (单选题)8: 要探知细胞内某一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可通过()实现。 A: Southern 杂交 B: Northern 杂交 C: Western杂交 D: 免疫荧光技术 正确答案: (单选题)9: ()不是细胞表面受体。 A: 离子通道 B: 酶连受体 C: G蛋白偶联受体 D: 核受体 正确答案: (单选题)10: 动物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情况是()。 A: 能无限增殖 B: 不能增殖分裂很快死亡 C: 经过有限增殖后死亡 D: 一般进行有限增殖后死亡,但少数情况下某些细胞发生了遗传突变,获得无限增殖能力正确答案: (单选题)11: 在微丝的组成成分中,起调节作用的是()。 A: 原肌球蛋白 B: 肌球蛋白 C: 肌动蛋白 D: 丝状蛋白 E: 组带蛋白 正确答案: (单选题)12: Feulgen反应是一种经典的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常用于细胞内() A: 蛋白质的分布与定位 B: 脂肪的分布与定位 C: DNA的分布与定位 D: RNA的分布与定位 正确答案: (单选题)13: 从上皮细胞的顶端到底部,各种细胞表面连接出现的顺序是()。

2012细胞生物学复习题 (2)

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 本章要点:本章阐述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膜的化学组成;重点阐述了细胞连接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功能,并对细胞外基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及生物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要求重点掌握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化学组成和功能特点;重点掌握细胞连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膜 2、脂质体 3、双型性分子(兼性分子) 4、内在蛋白 5、外周蛋白 6、细胞外被 7、细胞连接 8、紧密连接 9、桥粒 10、膜骨架 11、血影 12、间隙连接 13、细胞粘附分子 14、细胞外基质生物膜系统 二、填空题 1、细胞膜的最显著特性是和。 2、细胞膜的膜脂主要包括、和,其中以为主。 3、成熟的红细胞是研究细胞质膜的好材料,不仅没有细胞核,也没有。 4、动物细胞间的连接主要有、、和四种形式。 5、细胞间隙连接的基本单位叫,由组成,中间有一个直径为 nm的孔道。 6、构成动物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和。 7、胶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其肽链的结构特点是。 8、蛋白聚糖是由和核心蛋白的残基共价连接形成的巨分子。糖胺聚糖的结构单位是。 9、膜骨架蛋白主要成分包括、、和等。 10、参与锚定连接的骨架系统可分两种不同形式,与中间纤维相连的主要包括,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 三、选择题 1、生物膜是指()。 A、单位膜 B、蛋白质和脂质二维排列构成的液晶态膜 C、包围在细胞外面的一层薄膜 D、细胞内各种膜的总称 E、细胞膜及内膜系统的总称 2、生物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蛋白质和核酸 B、蛋白质和糖类 C、蛋白质和脂肪 D、蛋白质和脂类 E、糖类和脂类 3、生物膜的主要作用是()。 A、区域化 B、合成蛋白质 C、提供能量 D、运输物质 E、合成脂类 4、细胞膜中蛋白质与脂类的结合主要通过()。 A、共价键 B、氢键 C、离子键 D、疏水键 E、非共价键 5、膜脂中最多的是()。 A、脂肪 B、糖脂 C、磷脂 D、胆固醇 E、以上都不是 6、在电子显微镜上,单位膜为()。 A、一层深色带 B、一层浅色带 C、一层深色带和一层浅色带 D、二层深色带和中间一层浅色带 E、二层浅色带和中间一层深色带 7、生物膜的液态流动性主要取决于()。 A、蛋白质 B、多糖 C、类脂 D、糖蛋白 E、糖脂 8、膜结构功能的特殊性主要取决于()。 A、膜中的脂类 B、膜中蛋白质的组成 C、膜中糖类的种类 D、膜中脂类与蛋白质的关系 E、膜中脂类和蛋白质的比例 9、从上皮细胞的顶端到底部,各种细胞表面连接出现的顺序是()。 A、紧密连接→粘合带→桥粒→半桥粒 B、桥粒→半桥粒→粘合带→紧密连接 C、粘合带→紧密连接→半桥粒→桥粒 D、紧密连接→粘合带→半桥粒→桥粒 10、细胞内中间纤维通过()连接方式,可将整个组织的细胞连成一个整体。 A、粘合带 B、粘合斑 C、桥粒 D、半桥粒 11、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通过()附着在培养瓶上。 A、粘合斑 B、粘合带 C、桥粒 D、半桥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