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docx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docx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docx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docx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二 ___班第 ___小组学号:_____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 P16-25 第二章第 1 节荒漠化的防治以及图文详解一书中相关内容,根据导学

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 1.限时 15 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 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 2)完成针对性训练;( 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的概念内涵

1.概念 : 指发生在及一些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形成 : 是等自然因素与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 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

和。

4.影响 :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的国家之一,其中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 地形区范围: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和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西部(新疆境内)是和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1)干旱成因:深居 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位置水汽难以到达干旱阻隔水汽进入。

( 2)景观特色——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主青藏高原隆起远离海洋

西东

________ 递减, _________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贺兰山以西贺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不足 50 毫米200 毫米以下兰200 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山半干旱的草原地带

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草原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 气候。②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多。

③动力条件 ----。④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加剧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1)来自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4)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

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固沙、防止风沙前移

问题的主要手段;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

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被遭破坏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

化进程

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 1)由于耕作技术落后,措施不当;

( 2)干旱气候条件下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 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对、的地段进行综合治理。

2. 措施:( 1)合理利用;(2)利用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 3)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

(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

(5)控制 _________增长。

3.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现状:

( 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

出、、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 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原因?

2. 如何理解“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P17)

探究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中,首要因素是什么?其次是什么?具体表现有哪些?

2.解释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原因。

探究三、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

2.分析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3.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对本区草场生态环

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农作侵草地变草场超

入牧区旱地载

劳动力

4. 人口和贫困是本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生态恶化,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

需求

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课后巩固案

一、选择题

1.2019 年 3 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2.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形成的重要条件是

A.平坝的高原B.人口密集C.有绿色屏障保护 D .交通发达区

3.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4.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

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

A. ①②⑤⑥⑦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⑦

D.④⑤⑥⑦⑧

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据此完

成5 --6 题

5.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A.旱作农业区——减少用水数量

B.草原牧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C.干旱地区——改革耕作和灌溉技术

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盐碱化

6.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正确做法是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持、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

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

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

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

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 亿元。据此回答 7--9题。

7.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 % ,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A. 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 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8.西部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600 万公顷,占全国的90%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

B.西部地区毁林开荒严重

C. 西部地区水蚀严重

D.西部地区鼠害严重

9.为了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草还林措施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二、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 分)

材料一 : 左图我国西北地区沙漠、沙地分布同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其荒漠化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右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表形态图

( 1)统计图中反映30 年代以来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

( 2)西北地区易出现土地荒漠化,其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解决地区荒漠化问题必须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在______和 ______承载力之内。

(4)读材料二下图可知该地区盛行风的是_________风。

(5)近年来,我国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请判断图中哪条

线附近最有可能引起沙尘暴天气: ______。

2.1 必修 3 第二章第一节参考答案

预习案:

一、 1.干旱、半干旱;半湿润 2.气候异常;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3. 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西北地区

二、 1.大兴安岭;新疆、宁夏

2.高原、盆地;高原;山脉、盆地

3.干旱;( 1)内陆;身居内陆;高大山脉;草原、荒漠、降水、干

旱三、干旱、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

四、 1. 人口激增;水资源

2.过度樵采、燃料;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

3.灌溉;蒸发

五、 1. 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

2.水资源;生物措施;农、林、牧;能源;人口

3.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三北

探究一、

1、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2、课本 P17 第 2 自然段

探究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人口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

探究三:

1、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全年的高温,蒸发量大,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是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

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营模式;而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单一,大规模集中经营,采取

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

人口农作侵草地变增加劳动力入牧区旱地

需求

4、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草地面草场超牧场向环境脆弱积缩小载地区转移

荒漠化加剧

选择题: 1— 5 CCCAD 6 —9 ACBC

综合题

1.( 17 分)⑴人口增长快,耕地扩大,荒漠化面积扩大⑵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蒸发强;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人口增长快,

人口压力大;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过度放牧与垦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农业、牧业发展超过环境承载力。

⑶资源、环境⑷西北( 2 分)⑸ MN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2《产业转移》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 (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学习重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阻碍。 【学习难点】 正确明白得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幸免转移带来的负面阻碍。 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学法指导】比较法、读图分析法等 【知识链接】部分产业特点比较: 优点缺点 轻工业(劳动密集型)投入资金、技术少,周期短,周 转快,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 增长速度慢,发育程度低。 重化工业(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增长速度快,发育程度高,发达 工业的标志。 环境污染严峻,不利于可连续 进展。 高科技工业(技术密集型)增长速度最快,附加值高,产品 更新周期短。 对科技和环境要求高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发达国际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 集中 到,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制造条件。 ★典型案例:二战后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读图5.12,结合图5.8比较分析) 调整时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时刻1946--1954 1955--1969 1980以后

结果: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 的转换,同时相伴着原先重点进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2)进展中国家或地区:同意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缩短的时刻,加快 的进程。 ★典型案例: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进展,至80年代初,已差不多形成了以,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刻大大缩短。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读图5.13摸索: (1)一个产业典型产品一样可分为哪几个进展时期?举例讲明。 (2)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应该重点进展处于什么时期的产业?联系东亚各国,你会得出如何样的判定? 读图5.14摸索: (1)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各环节附加值一样高吗? (2)发达国家向进展中国家一样转移的是哪个环节,什么缘故?

(完整word)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编制人:梁宏程爽廖海钦审核人:梁宏 【课程标准】 1.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 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主预习案(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一、知识清单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2、人口迁移概念:一_________ 3、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____________ 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_____________ )的迁移活动;国 内人口迁移是指在 ________ 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P8填表) 、国内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读课本和图填表) 6、人口迁移的意义: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③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认为,人 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因素的综合反映。 2.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 等式最主要的, _____________ 有事也会促发人口的迁移。 3.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____ 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其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 等式主要因素。都是为了寻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更好的 ______________ ,改 善 ________________ 。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3.1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导学案,含答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高二班第小组学号:姓名:小组评价: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能源的分类,掌握评价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并了解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2.通过图表和资料分析,了解我国能源基地建设和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3.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4.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重难点】 1.山西生煤炭资源条件分析 2.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40- P48第三章第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课后提高案;(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一、能源分类:1.能源分类:按照性质分为和。可再生 能源是可持续利用的能源,如:、、、、等。非可再生能源指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主要指、、等能源。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2)(3)。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优势 (1)储量丰富(2)(3)齐全(4)煤质,具 有、、、 的特点,其中大同煤田是优质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优质产地(5)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埋藏浅,适于露天和开采。 3.市场条件:我国能源消费是以为主,为山西省能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晋煤外运条件分析: (1)山西区位特点:地处我国地区,临近、、、、、等工业中心,与、、等城市相距不远,输、输的距离较近。 (2)外运线路的特点:①以运输为主、以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2铁路运煤干线有:、、、、等。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开采量 2.提高外运能力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1)建设,变输出为输出; (2)发展,为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高中地理:《世界地理》学案(新人教版)

世界地理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依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图中圆圈大小表示贸易总额多少,白色部分表示出口,黑色部分表示进口。) 1.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国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三国的贸易进出口构成均为进口大于出口 B.三国出口产品都以农副产品为主 C.甲、丙间贸易额大于甲、乙间贸易额 D.甲、乙、丙三国之间都有陆地部分相连 2.甲、乙、丙三国,图中所示区域地理特征相似的是()A.粮食作物都以水稻为主 B.均有本国最大的工业基地 C.均为雨热同期 D.都有本国最大港口 下图表示回归线沿线的海陆分布。读图回答3~5题。 3.a、b、c三地()A.温度:a<b<c B.盐度:a>b>c C.湿度:a<c<b D.温差:b>c >a 4.如果a、c沿岸国家分别为澳大利亚和智利,则该海域()A.属西半球B.属印度洋板块 C.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D.0°经线通过 5.有关a、c沿岸附近的正确叙述是()A.c沿岸分布着热带荒漠 B.a沿岸不可能有热带雨林分布 C.c处投放的漂流瓶不可能在a处找到 D.a、c沿岸都有大范围渔场

读“某大陆沿南回归线地形剖面图,回答6~7题。 6.对该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B.图中A山脉是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 C.图中B处是亚马逊平原的一部分 D.图中C处是大分水岭的一部分 7.在E处附近海域,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向北凸出②.向南凸出 ③.向高纬方向凸出④.向低纬方向凸出 ⑤.受地形影响⑥.受洋流影响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下图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回答8~11题。 8.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A.①②⑥B.②④⑤C.④⑥⑦D.②③⑤ 9.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导学案

开发早期 河流、湖泊、 地势_______、土质 稠密的水系阻 黏重的土壤使开垦困 农业社会 船的使用使稠 _______的改进和 天然水道 摆脱土壤的限制 动力资源丰富 产地和主要的_____、 学年:高二 学科:地理 编号:B3-1-1-2 编制人:王海锁 审核:高二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以长江中下洲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感悟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2、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导学过程】 【预习导航】 【笔记栏】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随着 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为 例: ⑴该区地理环境: 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平原上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分布较广; 地势_______,土质__________。 ⑵不同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发展阶段 地理条件 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沼泽广布 ________ 隔________. 难,耕作业发展 __________. 该区成为粮食的主要 人口南迁,劳 (中期) 密的水系成为 ________的改良, _______生产基地 “粮仓”的地位让位 工商业社 稠密的________把耕地分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 于_______和_______ 会(后期)___,不利于_______推广 平原;棉花生产的地 位比不上_______南 部和______平原 【小组探究】 【探究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 1: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北接淮 阳山,南接江南丘陵。地势低平,地面高度大部在50 米以下。中游平原包括湖北 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 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气候属亚热带。年均温 14~18℃,最冷月均温 0~5.5℃,最热月均温 27~28℃, 无霜期 210~270 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集中于 春、夏两季。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是重要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平原内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湖泊面积 2 万平方千米,相 当于平原面积 10%。两湖平原上,较大的湖泊有1300 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 万多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问题探究 1】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 材料 2:教材第 4 页图 1.3。 【问题探究 2】为什么西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 河中下游地区? 材料 3:长江中下游平原商品粮基地: 【读图思考】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名称;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 些商品粮基地? 材料 4:教材第 4 页和第 5 页相关内容。 【问题探究 3】在农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时 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5:《地理地图册》第 8 页“中国人口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问题探究 4】在工商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此 时它对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学案(word版可直接打印)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学案(预习必备可直接打印)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①识记天体系统及其层次,理解宇宙的物质性、运动性。 ②了解太阳大气层的分层,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运用图表资料,理解太阳活动(主要 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③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学习过程】 自学质疑: 一.宇宙 1.宇宙是和的统一体,是、发展的、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请阅读课本P3和图1-1-6天体示意图,列 出天体系统层次图 二.太阳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按距日由近及远的顺序是,小行星带在之间。 2.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别为,每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分别是,两者的活动周期为年。 3.请列举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地球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它是目前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合作探究: 1.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2. 假设宇宙中某颗行星上有生物,它应该具备什么样有条件? 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 B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 .太阳黑子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只有若干分钟 D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光球层里 2.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是 ( ) A .有线电话突然中断 B .气温异常升高 C .指南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D .山体发生滑坡 3.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 A .日地距离适中 B .因为有月球绕转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 安全的 太阳光照 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有 水存在。 适中,有大气层。 适中,地表温度的 变化幅度不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1.1《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荣昌仁义中学李秀利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走近荣昌】之“早期的我” 1.位置境域 荣昌区位于四川盆地川中丘陵的川东平行岭 谷区交接处,介于东经105o17山水棠城′~105o44′、北纬29o15′~29o41′之间。 2.地形地貌 荣昌区以浅丘为主,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 300~400米,山岭南有古佛山中有螺罐山,北有铜 鼓山,最低处在东南部清江镇的濑溪河水面。地势 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起伏不大、相对平 坦。 3.气候特征 荣昌区属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1099毫米,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以上。 4.自然资源 荣昌区土种有水稻土、冲击土、紫色土和黄壤 四大土类及六个亚类。水能径流量 3.25亿m3,境内有大小溪河151条,以濑溪河流域最广。矿产资 源有煤炭、天然气、陶土、荣昌区全景图页岩、石 【你知道吗?】 1.据材料分析,为什么早期荣昌选址在昌州,以莲花广场为中心? 2.早期荣昌生产力水平如何? 3.以何种生产、生活方式为主? (可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

灰岩、建材砂岩、石英岩和矿泉水等。建筑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农业社会的我” 荣昌粮食作物盛产水稻、小麦、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盛产茶叶、蚕桑、生姜等。畜禽类主要有 猪、羊、鹅,其中荣昌猪为世界八大名猪、中国三 大名猪之一。 农业产业呈现“南竹、北畜、中蚕桑,东园、 西茶、规模猪”的规模化产业格局。【咱们合作吧!!!】 1.促使荣昌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2.荣昌区种植水稻有哪些优势条件? 3.形成了哪些特色农业? 4.发展后期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从土地肥力、人均耕地、粮食产量等方面分析) 【走近荣昌】之“工业社会的我” 荣昌区特色产业众多。除畜牧产业优势独特之 1.为何板桥荣昌工业集中在板桥工业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1)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课标细化】 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存在形态 (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和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 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 (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 %,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是陆地淡水资源的主体,陆地水包括、、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 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 A B C D E F G H 3、水循环类型:、、 4、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 (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到达地表的,缓解不同纬度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3)是联系的主要纽带(4)不断塑造

【课内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探究材料一: 黄河断流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叹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他曾想到气势恢弘,一泻千里的黄河居然有“奔流不到海”的尴尬。 自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239期》 探究材料二:教材P55【活动】 1.根据水循环的原理讨论黄河之水是不是真的“奔流倒海不复回”?黄河水参与哪种循环类型,可以通过哪些环节归还地表? 2.结合材料回答,一泻千里的黄河为什么会有“奔流不到海”的尴尬? 由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奔流不到海”的现象?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ab15567604.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 热力环流》导学案

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冷热不均就是引起大气运动得根本原因; 2, 能够简单掌握热力环流得原理。 3,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得理解; 4, 能运用热力环流得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得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学习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与掌握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得热力环流。 2, 突破: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相互结合。通过练习加强对重难点得理解与掌握。 【学习方法】 1, 通过自主学习导学案,大气压强部分内容,自主掌握气压得垂直分布与水平分 布规律。 2, 合作探究,对热力环流得应用部分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全面得分析热力 环流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自主学习】 一、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得分布规律。 .气压就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 界所承受得空气柱得总重量,单位:百帕(h Pa)。右图 中甲乙丙丁四地,乙地与丁地海拔相等,乙得气压_ ____丁得气压(“<”、 “>”、“=”);气压最大得为_____,最小得为_____;因此,气压得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 越高,气压越_____。 2、运用气压得概念与分布规律,在图中右侧气柱上标 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得 A 地。 二、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得分布规律(这里得高压、低压就是相对于同一高度而言得)。 1,图中同一高度得A 、B 两点, A 点位于等压面下方,推测A 地为 压, B地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方,推测B 地为 压。(高/低) 2,观察等压面得弯曲情况,A地等压面向 处弯曲,B地等压面向 处 弯曲。(上/下) 100020003000高度(m 百帕

3,总结规律:在等压面图中高压等压面 ,低压等压面 (凹起/凹 陷)。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________流向________(高压/低压), 因此空气由______处(A/B)流向______处。 三、热力环流得形成 各类型得热力环流以及应用 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您就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您就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 办水泥厂。(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主要考虑污染。 ◆ 结论: 理由: (2)从威海度假回来得小明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得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 较干燥。您认为小明有没有撒谎?(先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再判断) ◆ 结论: 理由: 【当堂检测】 1,关于热力环流得叙述,正确得就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得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形成 大气得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得形式就是( ) 城区郊区郊区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江苏省南通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3.1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⒈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发展、组成、工作过程。 ⒉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重难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自主先学一: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自主先学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过程? 自主先学三:认识地理信息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自主先学四:知道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过程。 【组内研学】 查找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⒈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 ⒉国土管理、城市规划 ⒊邮电通信、交通运输、 ⒋公安、水利、公共设施、商业金融 【交流促学】 GIS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有哪些案例? 【反馈评学】 1.下列关于GIS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GIS是地图的延伸 B.GIS是一种快速但准确度不太高的技术 C.GIS是空间信息存储、表达、分析和交流的工具 D.GIS可解决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2.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储和处理的数据根据内容可分成基础数据和专题数据两大类。其中属于专题数据的是() A.地质B.水系C.植被D.交通 3.地理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A.空间信息B.数据信息C.图像信息D.综合信息 4.地理信息系统比纸质地图优越的功能有() ①它不仅有平面信息,还有三维立体信息 ②它有便捷的检索功能和大容量的信息库 ③它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切换、缩放、补充测算等,获得更新的信息 ④它不仅有空间数据信息,还有景观照片和动态的影像信息 A.①② 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2.1《水污染及其成因》导学案(含答案)

2.1 水污染及其成因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水污染的形成机理和表现。 2. 以某海域石油泄露为例,分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重点难点】:1.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和“水体污染物”是重点。 2. 作用的机理(或作用的过程)是难点,因为作用的机理非常复杂,可以举一两个例 子,不必追究细节。 【课前预习】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①________、②________能力。 2.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1)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③____________。 (2)天然水体自净能力比较:环境空间越大的自净能力越强,流速越快的水体自净能力越强。河流水>④________>地下水。 (3)意义:掌握不同水体的⑤____________,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以⑥__________的方法控制和治理水污染。 3.水污染: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并⑦________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⑧____________,改变水中⑨__________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⑩________甚至丧失的现象,这就是水污染。 二、水体污染现象 1.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植物营养素?______、?____等。 (2)形成条件:较为?________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一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从而使水体?____________急剧变化,水体生态系统则失去平衡,并造成严重的危害。 (3)氮和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等缓流水体内?______到一定程度后,藻类就迅速繁殖,尤以 ?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此时,湖面可出现一片片的 “?____________”,又称“藻花”,在海洋上则称为 “?________”。 (4)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导致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原因分析: 藻类本身有毒,残体分解时还要消耗大量?________,使鱼类大量死亡。藻类死亡残体被分解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到水中,形成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最后使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久而久之,湖泊演变成沼泽。 2.海洋水体污染——石油泄露 (1)原因:近海石油的○ 21________、○22________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海洋石油污染。其中大型和超大型○ 23__________,经常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的急性事件,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2)危害:石油污染海洋,会给被污染区域的 ○ 24________带来灭顶之灾。 【学习过程】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类型 自净能力 原因 流动速度 更新周期 溶解氧 河流水 最强 最快 最短 最多 湖泊水 居中 居中 居中 居中 地下水 最弱 最慢 最长 最少 2.水中溶解氧与水体自净作用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