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G技术白皮书

5G技术白皮书

1 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全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超宽带关键技术,启动5G商用”的要求。为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工信部于2017年1月公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十三五”时期支持5G标准研究和技术试验,推进5G频谱规划,启动5G商用服务,突破5G关键技术和产品,成为5G标准和技术的全球引领者之一。

5G将是引领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新经济的基础性平台,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需要坚定不移落实网络强国和5G国家战略。同时,也要坚持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双驱动的原则,以技术创新、业务创新、运营管理创新接应转型3.0战略,脚踏实地推动CTNet2025网络架构重构的实施,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

为真正实现5G和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认为5G应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以未来5G网络架构为目标,针对5G发展中的主要挑战,提出5G网络演进策略和阶段目标,探索新的5G网络建设方案与运营模式,同时积极推动5G与垂直行业相结合的业务创新,构筑健壮的5G生态圈。在5G的创新驱动下,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运营智慧化”的内涵向“泛网络智能、广业务生态、精智慧运营”方向发展。

2.15G业务发展需求

5G的愿景与需求,是为了应对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同时与行业深度融合,满足垂直行业终端互联的多样化需求,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构建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石。

ITU为5G定义了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大连接)、URLLC(低时延高可靠)三大应用场景。实际上不同行业往往在多个关键指标上存在差异化要求,因而5G系统还需支持可靠性、时延、吞吐量、定位、计费、安全和可用性的定制组合。万物互联也带来更高的安全风险,5G应能够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提供差异化安全服务,保护用户隐私,并支持提供开放的安全能力。

eMBB典型应用包括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这类场景首先对带宽要求极高,关键的性能指标包括100Mbps用户体验速率(热点场景可达1Gbps)、数十Gbps峰值速率、每平方公里数十Tbps的流量密度、每小时500km以上的移动性等。其次,涉及到交互类操作的应用还对时延敏感,例如

虚拟现实

2 5G需求及挑

沉浸体验对时延要求在十毫秒量级。

URLLC典型应用包括工业控制、无人机控制、智能驾驶控制等。这类场

景聚焦对时延极其敏感的业务,高可靠性也是其基本要求。自动驾驶实时监测

等要求毫秒级的时延,汽车生产、工业机器设备加工制造时延要求为十毫秒级,可用性要求接近100%。

mMTC典型应用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这类应用对连接密度要求较高,同时呈现行业多样性和差异化。智慧城市中的抄表应用要求终端低成本低功耗,网络支持海量连接的小数据包;视频监控不仅部署密度高,还要求终端和网络支持高速率;智能家居业务对时延要求相对不敏感,但终端可能需要适应高温、低温、震动、高速旋转等不同家具电器工作环境的变化。

移动视频业务将是5G时代个人用户ARPU值增长的首要关键,而5G与

垂直行业物联网应用的深度结合是运营商最大的增收契机。将在5G时代围绕

网络+连接+内容+应用,聚焦重点应用,积极发展5G业务。

2.2.1无线设备器件的挑战

无线设备主要包括基带数字处理单元以及ADC/DAC/变频和射频前端等模

拟器件。5G为了追求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空口用户面时延,采用更短的调度

周期及更快的HARQ反馈,对5G系统和终端要求更高基带处理能力,从而对

数字基带处理芯片工艺带来更大挑战。

5G支持的频段更高、载波带宽更宽、通道数更多,对模拟器件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主要包括ADC/DAC、功放和滤波器。ADC/DAC为支持更宽的载波

带宽(如1GHz),需支持更高的采样率。功放为支持4GHz以上高频段和更高

的功放效率,需采用GaN材料。基站侧通道数激增,导致滤波器数量相应增加,工程上需进一步减小滤波器体积和重量,如采用陶瓷滤波器或小型化金属腔设

计等有效手段。

总之,模拟器件的主要挑战在于产业规模不足,新型功放器件的输出功率/

效率、体积、成本、功耗以及新型滤波器的滤波性能等尚不满足5G规模商业

化要求,特别是射频元器件和终端集成射频前端方面,尽管已具备一定研发和

生产能力,但需要在产业规模、良品率、稳定性和性价比等方面进一步提升。

至于未来的毫米波段,则无论是有源器件,还是无源器件,对性能要求更高,

需要业界付出更大的努力。

2.25G主要挑战

2.2.2多接入融合的挑战

移动通信系统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经历了迅猛的发展,现实网络逐步形成了包含多种无线制式、频谱利用和覆盖范围的复杂现状,多种接入技术长期共存成为突出特征。在5G时代,同一运营商拥有多张不同制式网络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多制式网络将至少包括4G、5G以及WLAN。如何高效的运行和维护多张不同制式的网络、不断减少运维成本、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竞争力是每个运营商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面向2020年及未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如何实现多接入网络的高效动态管理与协调,同时满足5G的技术指标及应用场景需求是5G多网络融合的主要技术挑战。具体包括:

⏹网络架构的挑战。5G多网络融合架构中将包括5G、4G和WLAN等

多个无线接入网和核心网。如何进行高效的架构设计,如核心网和

接入网锚点的选择,同时兼顾网络改造升级的复杂度、对现网的影

响等是网络架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据分流的挑战。5G多网络融合中的数据分流机制要求用户面数据能

够灵活高效的在不同接入网传输;最小化对各接入网络底层传输的影

响;需要根据部署场景和性能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流层级选择,如核心

网、IP或PDCP分流等。

⏹连接与移动性控制的挑战。5G中包含了更多复杂的应用场景及更加

多样的接入技术,同时引入了更高的移动性性能要求。与4G相比,

5G网络中的连接管理和控制需要更加简化、高效、灵活。

2.2.3网络架构灵活性的挑战

5G承载的业务种类繁多,业务特征各不相同,对网络要求不同。业务需求多样性给5G网络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网络功能、架构、资源、路由等多方面的定制化设计挑战。5G网络将基于NFV/SDN、云原生技术实现网络虚拟化、云化部署,目前受限于容器技术标准尚未明确和产业发展尚未成熟的情况,5G网络云化部署将面临着用户面转发性能待提升、安全隔离技术待完善等方面的挑战。5G网络基于服务化架构设计,通过网络功能模块化、控制和转发分离等使能技术,可以实现网络按照不同业务需求快速部署、动态的扩缩容和网络切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端到端网络切片的灵活构建、业务路由的灵活调度、网络资源的灵活分配以及跨域、跨平台、

跨厂家、乃至跨运营商(漫游)的端到端业务提供等,这些都给5G网络运营和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2.2.4灵活高效承载技术的挑战

承载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灵活性需求和成本限制:5G网络带宽相对

4G预计有数十倍以上增长,导致承载网速率需求急剧增加,25G/50G高速率将部署到网络边缘,25G/50G光模块低成本实现和WDM传输是承载网的一大挑战;URLLC业务提出的毫秒量级超低时延要求则需要网络架构的扁平化和MEC的引入以及站点的合理布局,微秒量级超低时延性能是承载设备的另一个挑战;5G核心网云化及部分功能下沉、网络切片等需求导致5G回传网络对连接灵活性的要求更高,如何优化路由转发和控制技术,满足5G承载网路由灵活性和运维便利性需求,是承载网的第三个挑战。

2.2.5终端技术的挑战

与4G终端相比,面对多样化场景的需求,5G终端将沿着形态多样化与技术性能差异化方向发展。5G初期的终端产品形态以eMBB场景下手机为主,其余场景(如URLLC和mMTC)的终端规划将随着标准与产业的成熟而逐步明朗。5G的多频段大带宽接入以及高性能指标对终端实现提出了天线、射频等方面的新挑战。从网络性能角度,未来5G手机在sub-6GHz(6GHz以下)频段可首先采用2T4R作为收发信机基本方案。天线数量增加将引起终端空间与天线效率问题,需对天线设计进行优化。对sub-6GHz频段的射频前端器件需根据5G新需求(如高频段、大带宽、新波形、高发射功率、低功耗等)进行硬件与算法优化,进一步推动该频段射频前端产业链发展。

5G

3 5G 目标网络架构

3.1“三朵云”网络总体架构

为了应对5G 的需求场景,并满足网络及业务发展需求,未来的5G 网络将更加灵活、智能、融合和开放。5G 目标网络逻辑架构简称“三朵云”网络架构,包括接入云、控制云和转发云三个逻辑域,如图1所示。

基础

设施 管道 控制 增值 服务 数据 信息

能力开放

5G 虚拟控制云

控制 数据 无线资

源管理

移动性

管理 策略 路径 控制 管理 信息 传统网 管理 元适配 MANO ...

传统网元

Xn 网络控制器

(3G/4G) 控制物理资源

macro MEC

5G

Multi-hop

本地控制

本地控制超密集组网 S-RAN WiFi pico 5G 交换机 交换机 业务使能 Internet

/PDN

D2D

车联网 M2M 多连接 HEW WiFi 5G 交换机 内 业务使能

5G 虚拟接入云

5G 接入物理资源

容 5G 虚拟转发云

5G 转发物理资源

图1:三朵云5G网络总体逻辑架构

“三朵云”5G网络将是一个可依业务场景灵活部署的融合网络。控制云完成全局的策略控制、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策略管理、信息管理等,并支持面向业务的网络能力开放功能,实现定制网络与服务,满足不同新业务的差异化需求,并扩展新的网络服务能力。接入云将支持用户在多种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下的智能无线接入,并实现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高效融合,无线组网可基于不同部署条件要求,进行灵活组网,并提供边缘计算能力。转发云配合接入云和控制云,实现业务汇聚转发功能,基于不同新业务的带宽和时延等需求,转发云在控制云的路径管理与资源调度下,实现增强移动宽带、海量连接、高可靠和低时延等不同业务数据流的高效转发与传输,保证业务端到端质量要求。“三朵云”5G网络架构由控制云、接入云和转发云共同组成,不可分割,协同配合,并可基于SDN/NFV技术实现。

3.2控制云

控制云在逻辑上作为5G网络的集中控制核心,控制接入云与转发云。控

制云由多个虚拟化网络控制功能模块组成。具体包括:接入控制管理模块、移

动性管理模块、策略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路径管理/SDN控制器模块、安全模块、切片选择模块、传统网元适配模块、能力开放模块,以及对应的网

络资源编排等。这些功能模块从逻辑功能上可类比之前移动网络的控制网元,

完成移动通信过程和业务控制。在实现中,控制云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通过

模块化技术重新优化了网络功能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网络控制与承载分离、网

络切片化和网络组件功能服务化等,整个架构可以根据业务场景进行定制化裁

剪和灵活部署。

网络能力开放模块是5G网络对外开放的核心。5G网络的模块化和切片技术、网络控制的集中化、数据资源的集中化,带来了网络开放的便捷性。5G网

络能力开放模块汇聚整合网络模块组件的开放能力,形成网络级别的开放能力,统一对外提供能力开放。

网络资源编排模块是5G网络虚拟化资源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其包含3个

层次的子模块:编排器、VNFM和VIM。该模块提供了虚拟化环境下5G网络

可管、可控、可运营的服务提供环境,使得基础资源可以便捷地提供给5G网

络应用。

3.3接入云

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多种制式无线接入系统将长期共存。鉴于多样化

的业务特征,需要结合业务需求、网络状态以及用户喜好和终端能力等因素,

进行差异化的数据传输和承载,包括灵活调度与分配、分流与聚合等,实现系

统资源利用和业务质量保证的良好均衡。5G接入云将是一个多拓扑形态、多

层次类型、动态变化的网络,可针对各种业务场景选择集中式、分布式和分层

式部署,可通过灵活的无线接入技术,实现高速率接入和无缝切换,提供极致

的用户体验。5G无线网络部署需综合考虑业务应用属性、网络功能特性、网

络环境条件等多重因素,将所选择的网络功能在5G无线网络物理节点进行合

理部署。

5G接入云功能需求包括新型无线接入技术、灵活资源协同管理、跨制式

系统深度融合、无线网络虚拟化、边缘计算与无线能力开放等。为了实现5G

网络场景和业务应用所提出的高性能指标,需要考虑引入新型无线接入技术,

具体包括大规模天线阵列、新型多址技术、全频谱接入等,5G接入云对所述

新型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有效管控和支撑。基于接入集中控制模块,5G网络可

以构建一种快速、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实现不同无线接入系统的融合,提

升移动网络资源利用率,进而大大提升用户的业务体验。未来移动通信将是以

用户为中心的全方位信息生态系统,通信技术与IT技术的深度结合,将IT计

算与服务能力部署于移动接入网络边缘,逐步实现虚拟化和云化,进而提供与

环境紧耦合的高效、差异化、多样化的移动宽带用户服务体验。同时,结合

IT技术优势,通过构建一个标准化的、开放式的边缘计算平台,将无线网络信

息和控制能力开放出去,形成全新的价值链条,开启全新的服务类别和提供丰

富的用户业务。

3.4转发云

5G网络实现了核心网控制面与数据面的彻底分离,转发云聚焦于数据流的高速转发与处理。逻辑上,转发云包括了单纯高速转发单元以及各种业务使能单元。传统网络中,业务使能网元在网关之后呈链状部署,如果想对业务链进行改善,则需要在网络中增加额外的业务链控制功能或者增强控制网元。在5G网络的转发云中,业务使能单元与转发单元呈网状部署,一同接受控制云的路径管理控制,根据控制云的集中控制,基于用户业务需求,软件定义业务流转发路径,实现转发网元与业务使能网元的灵活选择。

除此之外,转发云可以根据控制云下发的缓存策略实现热点内容的缓存,

从而减少业务时延、减少移动网往外出口流量和改善用户体验。为了提升转发

云的数据处理和转发效率等,转发云需要周期或非周期地将网络状态信息上报

给控制云进行集中优化控制。考虑到控制云与转发云之间的传播时延,某些对

时延要求严格的事件需要转发云本地进行处理。

4 5G网络演进策略

4.15G网络是CTNet2025网络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CTNet2025战略基于SDN、NFV、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推动网络架构重构,构建简洁、敏捷、集约、开放的网络新架构。CTNet2025目标架构是包含固网、移动网演进的统一架构。5G网络作为移动网络的演进,是CTNet2025网络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CTNet2025目标网络架构全面落地的最佳机遇。

5G核心网的设计融入了SDN、NFV、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具备控制与承载分离的特征。控制面采用服务化架构,以虚拟化为最优实现方式,能够基于统一的NFVI资源池,采用虚机、虚机上的容器等方式实现云化部署、弹性扩缩容,同时有利于方便灵活地提供网络切片功能;通过用户面功能(UPF)下沉、业务应用虚拟化,实现边缘计算。用户面功能可根据性能要求和NFV转发性能提升技术的进展,基于通用硬件(x86服务器或通用转发硬件)或基于专用硬件实现。

5G无线网短期内由于DU难以虚拟化,CU虚拟化存在成本高、代价大的挑战,采用专用硬件实现更为合理;从长远看,随着NFV技术的发展,根据业务和网络演进的需要,再考虑实现CU等功能的虚拟化。

5G网络通过全网统一的协同编排层,实现与其他专业网络的协同编排和能力开放。

5G网络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固网资源优势,构建固移融合的网络架构,在网络规划和部署方面统筹协调,从而提升全网的核心竞争力。

⏹统筹规划接入局所选址、接入光缆网等基础设施,实现固网和移动网

接入段资源共享,降低5G部署难度。充分利用现有具备能力的宽带接

入局所,集中部署OLT、4GBBU、5GDU/CU等接入层设备,构建全

业务接入局所;基于光宽接入和5GRAN的光缆建设需求,充分利用现

有接入光缆网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使用。

⏹面向固网和移动网功能虚拟化,利用现有局所,统筹规划和构建NFV

基础设施(NFVI)资源池,提升虚拟化网元部署的灵活性和NFV基础

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发挥接入局所的资源优势,按需重构,引入NFV

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和分流功能,支持5G边缘计算、移动网的

虚拟

化功能(如UPF)、以及潜在的固网虚拟化功能。

⏹构建固网与移动网统一的协同编排层,实现固网与移动网跨厂商、跨

域、跨专业、跨SDN/NFV、跨“新”“老”网络的协同与业务编排,

支持融合业务的快速灵活部署,提供固网与移动网统一的能力开放。4.2总体演进原则及策略

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规律来看,5G技术和产业链的发展成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预计4G将与5G网络长期并存、有效协同。未来5G将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能力和网络相结合,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在电力、物流、银行、汽车、媒体、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创造全新业态,为行业开拓巨大的价值增长空间。未来可通过精确定位目标市场,有效提高5G投资回报。

网络演进将综合考虑业务需求、业务体验、技术方案的成熟性、终端产业链支持、建设成本等因素,遵循如下原则:

⏹多网协同原则:5G和4G、WLAN等现网共同满足多场景业务需求,

实现室内外网络协同;同时保证现有业务的平滑过渡,不造成现网业

务中断和缺失。

⏹分阶段演进原则:避免对网络的大规模、频繁升级改造,保证网络的

平稳运营。

⏹技术经济性原则:关键技术和方案的选择,需要基于技术经济比较;

网络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固移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发挥

差异化竞争优势。

4.2.1总体策略

5G网络建设初期,将拥有一张2G、3G、4G、5G并存的网络,即便在5G 网络的成熟期,4G和5G网络仍将长期并存,协同发展。5G网络演进分近期(面向2020年商用)和中远期(面向CTNet2025网络重构)两个阶段,面对多种业务的不同需求,实现应用感知的多网络协同和基于统一承载、边缘计算等的固移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5G网络管理、资源调度、绿色节能和边缘计算等方面应用,改变网络运营模式,实现智能5G。

4.2.2无线网络演进策略

无线网络演进策略如下:

⏹考虑到网络演进、现网改造、业务能力和终端性能等因素,优先选

择独立组网SA方案。

⏹基于SA组网架构,5G发展初期主要采用部署成本低、业务时延小、

规划与运维复杂度低、建设周期短的CU/DU合设方案。

⏹结合实际部署场景和需求,首先在热点高容量地区优选64端口192

振子的大规模天线设备提升系统容量和覆盖。

⏹中远期按需升级支持URLLC和mMTC业务场景,适时引入CU/DU

分离架构。

4.2.3核心网络演进策略

核心网网络演进策略如下:

⏹5G网络采用SA组网方案,通过核心网互操作实现4G和5G网络的

协同,初期主要满足eMBB场景需求。

⏹基于服务化架构的5G核心网将采用云化部署,控制面集中部署,对

用户面转发资源进行全局调度,用户面可按需下沉,实现分布式灵活

部署,体现网络即服务理念,支持如下特性:

✓支持端到端的网络切片技术,实现网络与不同业务类型的匹配、精准服务垂直行业的个性化需求;

✓支持边缘计算技术,重点服务低时延、本地大流量业务的需求,解决边缘计算在4G网络应用中存在的用户识别、计费和监管等

问题,为创新边缘计算的盈利模式做好技术准备。

⏹5G核心网应具备语音业务的承接能力,初期采用从5G回落到4G网

络的方案,通过VoLTE技术提供语音业务。

⏹随着标准和技术的逐步演进和完善,5G核心网将按需升级支持mMTC

和URLLC场景。推动多网融合技术发展,在多网融合技术和产业成熟

后,适时考虑5G核心网支持多种接入方式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认证,实

现多种接入网络之间的数据并发或数据调度,保持业务和会话的连续

性,发挥多网融合优势。

4.2.4承载网演进策略

承载网网络演进策略如下:

⏹5G承载网应遵循固移融合、综合承载的原则和方向,与光纤宽带网络

的建设统筹考虑,将光缆网作为固网和移动网业务的统一物理承载网

络,在机房等基础设施及承载设备等方面尽量实现资源共享,以实现

低成本快速部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承载网络应当满足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高精度同步

等性能需求,灵活性强,支持网络切片。

⏹在光纤资源充足或CU/DU分布式部署的场景,5G前传方案以光纤直

连为主,应采用单纤双向(BiDi)技术;当光纤资源不足且CU/DU

集中部署时,可采用基于WDM技术的承载方案,具体包括无源

WDM、有源WDM/M-OTN、WDMPON等。

⏹对于5G回传,初期业务量不太大,可以采用比较成熟的IPRAN,后

续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在业务量大而集中的区域可以采用OTN方案,

PON技术在部分场景可作为补充。初期基于已商用设备满足5G部署

需求,逐步引入SR、EVPN、FlexE/FlexO接口、M-OTN等新功能,

回传接入层按需引入更高速率(如25G/50G)接口;中远期适应5G

规模部署需求,建成高速率、超低时延、支持网络切片、基于SDN

智能管控的回传网络。

5 5G关键技术与组网方案

5.1NR新空口技术

NR空口协议层的总体设计基于LTE,并进行了增强和优化。用户面在PDCP层上新增SDAP层,PDCP和RLC层功能进行了相关优化以降低时延

和增强可靠性。控制面RRC层新增RRC_INACTIVE态,利于终端节电,降

低控制面时延。在物理层,NR优化了参考信号设计,采用了更为灵活的波形

和帧结构参数,降低了空口开销,利于前向兼容及适配多种不同应用场景的

需求。

LTE业务信道采用Turbo码,控制信道采用卷积码。NR则在业务信道采

用可并行解码的LDPC码、控制信道主要采用Polar码。NR采用的信道编码

理论性能更优,具有更低时延和更高吞吐量等特点。

与LTE上行仅采用DFT-S-OFDM波形不同,NR上行同时采用了CP-OFDM波形和DFT-S-OFDM两种波形,可根据信道状态自适应转换。CP-OFDM波形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在调度上更加灵活,在高信噪比环境下

链路性能较好,可适用于小区中心用户。

类似LTE,NR空口支持时频正交多址接入。目前也在研究非正交多址

接入技术,以进一步增强系统容量。

相比于LTE采用相对固定的空口参数,NR设计了一套灵活的空口参数集,通过不同的参数配置,可适配不同应用场景需求。不同的子载波间隔可实现长度不同的slot/mini-slot,一个slot/mini-slot中的OFDM符号包括上行、下行和灵活符号,可半静态或动态配置。

NR取消了LTE空口中的小区级参考信号CRS,保留UE级的参考信号DMRS、CSI-RS和SRS,并针对高频场景中的相位噪声,引入参考信号PTRS。NR主要的参考信号仅在连接态或有调度时传输,降低了基站的能耗和组网干扰,其结构更适合MassiveMIMO系统多天线端口发送。

从3GPP协议来看,NR的空口设计十分灵活,但考虑设备实现和组网复

杂度,在实际部署中应根据应用场景和频率资源,从空口协议中裁剪出一个

简洁可行的技术方案。

5.2大规模天线技术

5G基站天线数及端口数将有大幅度增长,可支持配置上百根天线和数十

天线端口的大规模天线阵列,并通过多用户MIMO技术,支持更多用户的空

间复用传输,数倍提升5G系统频谱效率,用于在用户密集的高容量场景提升

用户体验。大规模多天线系统还可以控制每一个天线通道的发射(或接收)信

号的相位和幅度,从而产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以增强波束方向的信号,补偿

无线传播损耗,获得赋形增益,赋形增益可用于提升小区覆盖,如广域覆盖、

深度覆盖、高楼覆盖等场景。

大规模天线

束赋形

模块化大规

模天线

图2:大规模天线技术与试验大规模天线阵列还可用于毫米波频段,通过波束赋形、波束扫描、波束切换

等技术补偿毫米波频段带来的额外传播损耗,使毫米波频段基站能够用于室外

蜂窝移动通信。大规模天线还需要采用数模混合架构减少毫米波射频器件数量,降低大规模天线器件成本。

大规模天线在提升性能的同时,设备成本、体积和重量相比传统的无源天线也有明显增加,从运营商角度出发,针对大规模天线体积大、重量重,测试和部署维护难度大等问题,主导完成业界首个模块化大规模天线样机的研发和测试。大规模天线模块化后易于安装、部署、维护,预期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并且易于组成不同天线形态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目前3GPP组织在5GNR标准化中已经完成了针对模块化形态的大规模天线码本设计,后续将继续推动技术产业化。将结合实际部署场景和需求,在热点高容量地区优选采用较高端口数(64端口)的天线设备提升系统容量;同时,因为192振子较128振子设备在覆盖上能提升约1.7dB,优先选择192天线振子的大规模天线设备。

5.3无线频率

按照各频段特点,sub-6GHz(6GHz以下)频谱将兼顾覆盖与容量的需求,是峰值速率和覆盖能力两方面的理想折衷。6GHz以上频谱可以提供超大带宽和更大容量、更高速率,但是连续覆盖能力不足。

目前,全球已有14个国家和地区对sub-6GHz频段做了5G规划,有6个国家和地区对6G以上频段做了5G规划。

表1:全球5G频谱拍卖/分配计划GSA2018/1

链发展中相对更加成熟,适合作为5G起步频段,在5G发展初期有利于促进

5G网络的部署和产业的成熟。正在积极参与关于5G频段扩展的研究。

5.4无线网CU/DU网络架构

为了满足5G网络的需求,运营商和主设备厂商等提出多种无线网络架构。按照协议功能划分方式,3GPP标准化组织提出了面向5G的无线接入网功能重构方案,引入CU-DU架构。在此架构下,5G的BBU基带部分拆分成CU和DU两个逻辑网元,而射频单元以及部分基带物理层底层功能与天线构成AAU。

3GPP确定了CU-DU划分方案,即PDCP层及以上的无线协议功能由CU

实现,PDCP以下的无线协议功能由DU实现。CU与DU作为无线侧逻辑功能

节点,可以映射到不同的物理设备上,也可以映射为同一物理实体。对于CU/DU部署方案,由于DU难以实现虚拟化,CU虚拟化目前存在成本高代价大的挑战;分离适用于mMTC小数据包业务,但目前标准化工作尚未启动,发展趋势还不明确;分离有助于避免NSA组网双链接下路由迂回,而SA组网无路由迂回问题,因此初期采用CU/DU合设部署方案。CU/DU合设部署方案可节省网元,减少规划与运维复杂度,降低部署成本,减少时延(无需中传),缩短建设周期。从长远看,视业务应用的需要再逐步向CU/DU/AAU三层分离的新架构演进。因此要求现阶段的CU/DU合设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易于分解,方便未来实现CU/DU分离架构。同时,还需解决通用化平台的转发能力的提升、与现有网络管理的协同、以及CU/DU分离场景下移动性管理标准流程的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设备厂商在DU和AAU之间的接口实现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标准化。在部署方案上,目前主要存在CPRI与eCPRI两种方案。采用传统CPRI接口时,前传速率需求基本与AAU天线端口数成线性关系,以100MHz/64端口/64QAM 为例,需要320Gbps,即使考虑3.2倍的压缩,速率需求也已经达到100Gbps。采用eCPRI接口时,速率需求基本与AAU支持的流数成线性关系,同条件下速率需求将降到25Gbps以下,因此DU与AAU接口首选eCPRI方案。

5.55G服务化架构及能力开放

5G新型核心网架构支持控制与转发分离、网络功能模块化设计、接口服务化和IT化、增强的能力开放等新特性,以满足5G网络灵活、高效、开放的发展趋势。

5G核心网实现了网络功能模块化以及控制功能与转发功能的完全分离。控制面可以集中部署,对转发资源进行全局调度;用户面则可按需集中或分布式灵活部署,当用户面下沉靠近网络边缘部署时,可实现本地流量分流,支持端到端毫秒级时延。

af AUSF

N2

UE (R)AN

图3:5G网络服务化架构

5G核心网控制平面功能借鉴了IT系统中服务化架构,采用基于服务的设计

方案来描述控制面网络功能及接口交互。由于服务化架构采用IT化总线,服务

模块可自主注册、发布、发现,规避了传统模块间紧耦合带来的繁复互操作,提

高功能的重用性,简化业务流程实现。3GPP标准上规定了服务接口协议采用TCP/TLS/HTTP2/JSON,提升了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5G核心网增强了能力开放服务环境,NEF是能力开放的基本网络功能。基

于NFV的编排能力是5G网络的重要能力集,编排能力的开放是客户可定制网络

的5G创新业务模式的重要手段。

服务化架构的引入也带来新的挑战,例如,由于服务可灵活编排,协同管理

要求更精细,管控更复杂;相对于传统通信协议,服务化接口协议开销大,且无

状态的处理交互更频繁,时延、IO和处理负荷增加;5G核心网网元功能和服务

更多,接口对接的调试和验证工作难度更大。

后续将重点研究支持多接入融合的5G核心网组网方案,评估基于服务化架

构和协议的5G核心网系统性能和效率,研究5G网络基础能力、网络编排能力、边缘计算等能力开放的体系架构。

5.64G/5G互操作

3GPP提出了多种5G与4G互操作方案,包括5GSA组网和NSA组网两类互操作方案。SA方案是5GNR直接接入5GC,控制信令完全不依赖4G网络,通过核心网互操作实现5G网络与4G网络的协同。SA方案的标准于2018年6月冻结。采用SA方案,5G网络可支持网络切片、MEC等新特性,4G核心网MME需要升级支持N26接口,4G基站仅需较少升级(如增加与5G切换等相关参数),4G/5G 基站可异厂家组网,终端不需要双连接。

NSA是将5G的控制信令锚定在4G基站上,通过4G基站接入EPC或5GC,NSA方案要求4G/5G基站同厂家,终端支持双连接。基于EPC的NSA标准已经

在2017年12月冻结。采用这种方案,不支持网络切片、MEC等新特性,EPC需

升级支持5G接入相关的功能,4G基站需要升级支持与5G基站间的X2接口。基

于5GC的NSA标准预计2018年12月冻结。采用这种方案,5G网络可以支持网

络切片、MEC等新特性,但4G基站需升级支持5G协议。

互操作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网时间、业务体验、业务能力、终端产业链

支持情况、组网复杂度以及网络演进来选择方案,具体分析如下:

SA方案是目标网络方案:SA方案和NSA方案都可以实现4G/5G协同,

NSA与SA标准完成时间互有先后,SA是目标网络方案,可避免NSA方

案下频繁的网络改造问题。

⏹SA方案对现网改造量小:基于EPC的NSA仍需向SA方案演进,网络

需要频繁改动;基于5GC的NSA方案需对4G基站升级到eLTE,升级

改造量大,且异厂家基站间难实现4G/5G双连接。

⏹SA方案的业务能力更强:如果2020年建网,5G核心网设备基本成熟,

且5G核心网能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新特性。5G网络初期以

eMBB热点区域覆盖为主,离开5G区域,通过核心网实现与4G的互操

作。对于eMBB业务,终端本身有缓存机制,业务体验不受影响。

⏹SA方案的终端成本低;NSA方案下3.5GHz频段组合在终端侧存在较严

重干扰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将导致终端成本较高。SA终端由于不涉及双

连接等技术,终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综合以上分析,5G网络将优先选择SA组网,并通过核心网互操作方案实现

4G网络和5G网络的协同。

对于语音业务,5G实现全覆盖相对较难,为避免频繁切换,保持语音连续性,初期采用SA下的5G回落VoLTE方案。当5G网络覆盖性能全面提升并出现有市场需求的重要5G业务时,适时考虑VoNR等技术方案。

5.7多网络融合

5G是多种接入技术融合的网络,应遵循多网协同的原则,即5G和4G、WLAN等网络共同满足多场景的需求,实现室内外网络协同;同时保证现有业

务的平滑过渡,不造成现网业务中断和缺失。

传统多网络融合中,控制实体位于核心网,实现了统一认证与计费、切换管

理等基础融合能力,而接入网侧仅提供辅助的融合策略信息,终端仅仅是依赖于

无线信号强度来选择网络,难以考虑基于网络的动态信息,如网络负载、链路质量、回传链路负荷,甚至是业务类型等策略来实现对网络的灵活选择。

在3GPP开展了“基于应用感知实现4G与5G互操作”的创新性研究,充分发挥5G技术优势、合理利用4G已有投资,在保证业务能力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网络投资回报与价值最大化。从网络演进和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出先感知应用和用户QoE,基于运营商的特定准则形成相应的选网策略,再进行4G/5G网络的选择、切换或重选,推动4G和5G的有效融合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将积极推动SA方案来实现基于应用选择网络的5G网络演进。

对于5G与WLAN的网络协同,在网络架构层面,5G与WLAN网络融合架

构一方面可以借鉴4G与WLAN在接入网侧的融合架构,即WLAN在RAN侧接入5G网络,获取业务流并转发给UE;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将WLAN直接接入

5G核心网,WLAN从核心网直接获取用户数据。此外,相比于4G全覆盖网络,5G部署初期网络覆盖受限,此时对于5G与WLAN的融合传输来说,将会增加掉话以及RRC重连接的风险,需要着重研究5G与WLAN融合的连接增强方法,从而提升RRC连接的连续性。

5.8多接入边缘计算

MEC通过将计算存储能力与业务服务能力向网络边缘迁移,使应用、服务和内容可以实现本地化、近距离、分布式部署,从而一定程度解决了5GeMBB、URLLC、以及mMTC等技术场景的业务需求。同时MEC通过充分挖掘网络数据和信息,实现网络上下文信息的感知和分析,并开放给第三方业务应用,有效提升了网络的智能化水平,促进网络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考虑到未来5G时代将同时存在移动、固定等多种网络,为了缓解5G移动网络流量激增对回传网络的压力、提升并保证用户在多网络中的业务一致性体验,需要发挥已有固网资源(传输、CDN)优势,通过构建统一的MEC,实现固定、移动网络的边缘融合,如图4所示。

多接入边缘计算平台应

用园区定制

化应用

vCDN 车联网AR/VR

移动网络普通业务流固

网普通业务流移动网络

视频等业务流移动网络

本地业务流

移动

网络服

移动网络

务流量疏导

多网络

接入管理

多网络用户

信息管理

固网本地业务流

多网络MEC应用与中心CDN交互

信息开放

移动网络集中网关

(e.g.5G集中UPF)

基站

固定网移动网络边缘网关(e.g.5G边缘UPF)

层固网设备固网CDN

网络有线接入/WiFi

图4:面向固移融合的多接入边缘计算(MEC)

MEC需同时支持移动网络、固定网络、WLAN等多种接入,其中5G网

络的边缘网关可通过UPF下沉来实现。同时,MEC可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型

和需求,将其灵活路由至不同网络,缓解网络回传压力,实现面向固移融合

的多网络协同承载。同时,通过MEC支持多种网络共享统一部署的边缘CDN资源,或利用固网已有的CDN资源(中心CDN或边缘CDN),提升

多网络用户的业务体验,并实现用户在多个网络间移动切换时业务体验的一

致性保障,实现面向固移融合的内容智能分发。除此之外,MEC为具备低时延、高速率、高计算复杂度需求的新型业务应用(例如AR/VR、园区本地应

用等)本地化提供了部署运营环境,并可满足企业用户对于统一网络通信以

及定制化需求。

对于更低时延的URLLC类业务,可以根据其时延需求将MEC下沉到更

靠近网络边缘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传输时延的影响,满足毫秒级极

低时延的业务需求。

5GMEC部署应根据业务应用的时延、服务覆盖范围等要求,同时结合网

络设施的DC化改造趋势,选择相应层级的数据中心,包括城域核心DC、边

缘DC,甚至接入局所。

5.9网络切片

网络切片是5G网络的重要使能技术,将采用软硬结合的多颗粒度网络

切片方案,满足不同业务类型、业务场景以及垂直行业的特定需求。

网络切片是端到端的逻辑子网,涉及核心网络(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无线接入网、IP承载网和传送网,需要多领域的协同配合。不同的网络切片之间可共享资源也可以相互隔离。网络切片的核心网控制平面采用服务化的架构部署,用户面根据业务对转发性能的要求,综合采用软件转发加速、硬件加速等技术实现用户面部署灵活性和处理性能的平衡;在保证频谱效率、系统容量、网络质量等关键指标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线网络切片应重点关注空口时频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灵活的帧结构、QoS区分等多种技术结合的方式实现无线资源的智能调度,并通过灵活的无线网络参数重配置功能,实现差异化的切片功能。

3GPP定义的网络切片管理功能包括通信业务管理、网络切片管理、网络切片子网管理。其中通信业务管理功能实现业务需求到网络切片需求的映射;

网络切片管理功能实现切片的编排管理,并将整个网络切片的SLA分解为不同切片子网(如核心网切片子网、无线网切片子网和承载网切片子网)的SLA;网络切片子网管理功能实现将SLA映射为网络服务实例和配置要求,并将指令下达给MANO,通过MANO进行网络资源编排,对于承载网络的资源调度将通过与承载网络管理系统的协同来实现。

网络切片是端到端的服务提供,将着力打通从无线到核心、从IP承载网到传送网的端到端服务,确保网络切片满足不同业务和垂直行业的需求,持续关注和研究网络切片技术和应用,后续将加强网络切片的设计、编排以及管理方面的研究,例如网络切片管理/网络切片子网管理与MANO以及承载网络的相互协同。

5.105G承载网络

5G对承载网的需求主要包括:高速率、超低时延、高可用性、高精度同步、灵活组网、支持网络切片、智能管控与协同。

5G承载网应遵循固移融合、综合承载的原则和方向,与光纤宽带网络的建设统筹考虑,在光纤光缆、机房等基础设施,以及承载设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光缆网根据用户密度和业务需求统筹规划和建设,应成为固网和移动网的业务的统一物理承载网络。的接入网光缆在FTTx网络建设后以环(接入主干)+树形(配纤+引入)拓扑结构为主,可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光缆资源和光缆路由,服务于5G前传/回传网络,实现固移融合。

基于5GRAN架构的变化,5G承载网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前传(Fronthaul:AAU-DU):传递无线侧网元设备AAU和DU间的数

据;

⏹中传(Middlehaul:DU-CU):传递无线侧网元设备DU和CU间的数据;

⏹回传(Backhaul:CU-核心网):传递无线侧网元设备CU和核心网网元

间的数据。

由于5GRAN初期优先考虑CU/DU合设部署方式,5G承载网将重点考虑前传和回传两部分,如图5所示。前传优先选用eCPRI接口。

A

C-RAN A 大集中U

前传回传

DU/CU

C-RAN A 小集中U

A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5G网络技术白皮书 摘要 本白皮书旨在介绍5G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我们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然后深入探讨其关键技术和特点。接下来,我们将讨论5G网络在物联网、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未来 5G网络的发展前景。最后,我们将总结5G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并提出一些 建议,以促进5G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需求也越来 越迫切。5G网络技术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代表,被广泛认为将引领移 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本节将介绍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 5G网络技术的背景和目标 2.1 背景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第四代(4G)时代,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4G网络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需求。因此,推 动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 2.2 目标 5G网络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更好的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无线通信服务,5G网络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 3. 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和特点 3.1 关键技术

3.1.1 大规模天线阵列(Massive MIMO) 大规模天线阵列是5G网络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增加基站的天线数量和天线阵列的规模,实现了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频谱效率。 3.1.2 毫米波通信(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它利用高频率的电磁波进行通信,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但也面临传输距离较短和穿透能力较差的挑战。 3.1.3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软件定义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在5G网络中,软件定义网络可以提供更好的网络性能和服务质量,并支持各种新的应用场景。 3.2 特点 3.2.1 高速率 5G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每秒多Gbps的级别。这将使人们可以更快地下载和上传大文件,以及更好地享受高清视频和虚拟现实等应用。 3.2.2 低延迟 5G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更低的延迟,达到毫秒级别。这将使人们可以更快地进行实时通信和互动,如在线游戏、远程医疗等。 3.2.3 大容量 5G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更大的网络容量,支持更多的用户和设备同时连接。这将为物联网、智能交通等大规模连接的应用场景提供更好的支持。 4. 5G网络技术的应用场景

5G+工业互联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白皮书

5G+工业互联网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白皮书

一、前言 随着5G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未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5G技术所带来的超高速、低时延、广覆盖和大连接等特性,将会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也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本白皮书旨在探讨5G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为工业互联网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期促进工业互联网在5G时代的快速发展。 二、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 2.1、5G技术特性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于4G,其主要特性包括超高速、低时延、广覆盖和大连接四个方面: 超高速:5G的理论峰值下载速度可达20Gbps,是4G的20倍以上,因此可以快速提供媲美甚至超越有线网络的超高速体验,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在视频、游戏等方面的需求。 低时延:5G的理论时延可低至1ms以下,是4G的10分之一,因此可以实现更快速的响应和更精确的交互体验,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持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场景需求。 广覆盖:5G可以在更广阔的覆盖范围内提供高速通信服务,在支持超密集部署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包括高速公路、城市、乡镇等广泛覆盖的通信服务。 大连接:5G网络可以同时连接更多的设备,目前最大连接数可达到10万/平方千米,是4G连接数的1000倍以上,可以更好地支持物联网的需求。 2.2、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工业互联网是工业和互联网的融合,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体现,是21世纪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工业竞争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具备独特优势,包括数量庞大的工业企业和用户、较高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充足的政策支持和发展资本、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2023-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2022年-1

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2022年 随着5G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被存储在云端,这也使得数据安全成为一项更加重要的任务。因此,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2022年应运而生。本文将分步骤阐述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的重要性、内容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步: 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的重要性。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具有更高的移动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带宽。但同时,5G网络也面临着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5G技术的特殊性,数据包的传输速度和容量太大,因此,数据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隐私性都受到了更严格的保护要求,这就需要制定专门的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 第二步: 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的内容。 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白皮书会详细介绍5G技术的特点和云平台的特点,并分析5G网络环境下的安全风险;其次,白皮书将重点讲解5G网络中涉及到的加密技术,包括内容加密、通信加密、身份验证等技术,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和运用场景;最后,白皮书会从跨地域信任、跨平台隐私保护和数据共享等方面来阐述5G数据的安全保护。 第三步: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5G网络将会越来越普及,5G的数据中心、数据交换等也将变得日益重要。而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应用,网络通信的复杂性和数据共享的安全性都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未来的5G数据安全防护方案也必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和体制机

制的支撑,运营商和计算机软件公司需要更加积极地投入资源去优化5G数据安全方案,以应对5G网络带来的挑战。 总之,5G数据安全防护白皮书是5G时代下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障国家和企业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多方合作,以及更加开放、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护住5G网络的安全防线,实现5G网络更加安全和可靠。

2023-5G车联网需求与技术白皮书-1

5G车联网需求与技术白皮书 目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给车联网带来了 更多的可能性。从驾驶辅助到自动驾驶,从车辆安全到旅游信息,车 联网无处不在,正在成为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建立 5G车联网需求与技术白皮书,以规范行业,加强协调,推进5G车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5G车联网需求与技 术白皮书进行分步骤阐述。 第一步:技术特点 5G车联网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更高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增强了传输数据的可以性。 2.更多的连接数量,支持大规模的设备接入。 3.更低的延迟,提升车辆之间通信协同的效率。 第二步:应用场景 5G车联网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5G车联网最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导航、交通监管、车辆管理、公共交通等。 2.自动驾驶:5G车联网可为自动驾驶提供高清地图、车辆之间的即时 通信以及实时传输来自各种传感器的数据,从而实现车辆的互联互通。 3.智能物流:5G车联网为物流行业带来了更多智能化的机会,包括实

时追踪、物流物流数据分析、手术登录等。 4.智慧旅游:5G车联网可以为旅游行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包括地图、景点介绍、餐饮、住宿等。 第三步:发展方向 5G车联网的发展方向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上:提升5G车联网在带宽、速度、连接数量和延迟方面的表现,推动车联互联的互通共享。 2.产业上:推动5G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车辆智能化、道路能源化、城市服务化的有机融合。 总结 5G车联网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建立5G车联网需求与技术白皮书,将有助于标准化行业,推进5G车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未来,5G车联网技术将更加普及,更多的应用场景将在未来展现。

2023-5G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1

5G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 5G边缘计算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话题,其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 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因为它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效 率和响应速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边缘计算安全问题也日 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加强对5G边缘计算安全的保障,国际 电信联盟(ITU)发布了一份专门针对边缘计算安全的白皮书。 一、背景介绍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大量设备和传感器被部署在各种物理场所。 这些设备需要相互通信、交换数据,构建网络。这种情况导致了当前 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因此,5G边缘计算技术被提出,它 将数据处理和应用部署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解决了这些设备之间的 通信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应用的速度和效率。 二、5G边缘计算的安全问题 边缘计算虽然很好地解决了物联网设备之间的通信和连接问题,但同 时也带来了许多安全性问题。例如,设备信息泄漏、隐私保护、攻击 防范等等。因此,人们开始致力于解决这些安全性问题,白皮书的出 台顺应了这一趋势。 三、5G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的内容 “5G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是由ITU发布的,它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白皮书阐述了关于边缘计算的概念、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影响。 其次,白皮书深入分析了当前5G边缘计算环境下的安全威胁。最后, 白皮书提出了5G边缘计算的安全解决方案。 四、5G边缘计算安全解决方案 为了保障5G边缘计算的安全性,白皮书提出了一种三重认证的安全解 决方案。该方案包括安全边缘计算节点、可信的网络安全环境和可控

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可以有效地保障数据处理和传输的安全性。 五、总结 5G边缘计算安全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边缘计算领域正在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化为实践应用。而三重认证的安全解决方案为5G边缘计算的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可靠的解决方案。我们相信,在边缘计算和5G技术的共同推动下,未来的世界将更加智能、安全和高效。

2023-5G确定性网络电力系列白皮书-1

5G确定性网络电力系列白皮书 随着5G技术的发展,电力行业也开始不断探索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推动5G与电力行业的融合发展,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与中 国移动合作编写了《5G确定性网络电力系列白皮书》,该白皮书从多 个方面对5G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白皮书详细介绍了5G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场景。5G网络的低延时、高可靠和大容量等特点,与电力行业中需要的数据传输、时 延控制和可靠性要求非常契合。白皮书列举了众多应用场景,如智能 电网、智能能源、智慧用电等,通过5G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电力系统。 其次,白皮书也提出了5G与电力行业融合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其中 包括5G通信关键技术、智能电网控制算法关键技术、智慧用电负荷预 测关键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可以帮助电力系统更好地利用 5G技术,提升系统的可靠性、智能化和高效运行。 此外,白皮书还对5G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架构和安全保障进行了详细 阐述。其中,电力系统的应用架构需要基于5G网络的技术特点和业务 需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应用场景的不同,从而实现系统的灵活性和 可扩展性。在安全保障方面,白皮书提出了多重安全保障措施,包括 数据隔离、鉴权认证、网络边界防护等技术手段,以保障5G网络与电 力系统的安全性。 最后,在推动5G与电力行业融合的过程中,白皮书还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深化电力行业与5G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技术研究与应用拓展;其次是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为5G与电力融合的长远发展 提供有力支撑;再次是要借助政策和资金扶持,推动5G与电力行业融 合发展。

总的来说,《5G确定性网络电力系列白皮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实可行的指导,为电力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和5G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5G与电力行业会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

5G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与技术白皮书

5G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与技术白皮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结合势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突破。本文将围绕5G+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与技术展开阐述,以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一领域。 一、5G+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 1.智能制造 5G技术能够提供更加稳定、低时延的通信服务,为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通过5G技术的支持,智能制造中的机器人、无人车、物联网设备等可以更加高效地通信和协同工作。同时,5G还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可以将数据处理推向网络的边缘,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和计算效率,为智能制造的智能化、高效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2.能源与交通 在能源领域,通过5G技术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监测、远程巡检和故障预警,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交通领域,5G技术可以实现车辆间的高速、低时延的通信,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此外,5G还能支持智能能源管理和交通信息服务,为能源与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医疗卫生 结合5G技术,医疗卫生领域可以实现远程医疗、远程手术等功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分布均衡和供需匹配。同时,5G的高带宽和低时延特性

也能为医疗图像传输、实时监测等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医疗卫生领域将迎来全新的技术变革和发展机遇。 4.农业 在农业领域,5G技术可以支持农业物联网的建设,实现农场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遥测监测,同时还可以通过精准气象预测和作物生长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5G+工业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不仅能够助力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二、5G+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1.高速、低时延通信 5G技术具备了高速、低时延的特点,为工业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通信网络。通过5G技术,工业设备和工业物联网设备能够实现实时通信,支持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协作等应用场景。 2.边缘计算 5G技术带来的边缘计算能力可以将数据处理推向网络的边缘,减少数据传送的延迟和带宽消耗。通过边缘计算,工业应用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决策,提高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3.大规模设备连接 5G技术支持大规模的设备连接,能够满足工业互联网中设备数量庞大的需求。通过5G技术,工业设备可以实现高效、稳定的连接,实现设备之间的高效协同和数据共享。 4.物联网安全

5G技术白皮书

5G技术白皮书 摘要: 本白皮书旨在探讨5G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影响。首先,介绍了5G技术的定 义和特点。其次,讨论了5G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以及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5G技术发展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更高速、更可靠的通信需求不断增加。5G 技术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被认为是实现超高速、低延迟和大容量通信的关键技术。本节将介绍5G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2. 5G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2.1 定义 5G技术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将在4G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据传 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网络容量。 2.2 特点 - 高速率:5G技术将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预计可达到每秒数十Gb的速度,比4G技术提升数十倍。 - 低延迟:5G技术将大幅降低通信延迟,预计可达到毫秒级,满足实时通信和 物联网应用的需求。 - 大容量:5G技术将提供更大的网络容量,能够支持海量设备同时连接和高密 度数据传输。 - 高可靠性:5G技术将提供更高的网络可靠性,能够应对复杂的通信环境和恶 劣的天气条件。

3. 5G技术的应用和影响 3.1 通信领域的应用 5G技术将在通信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它将为移动宽带用户提供更快速、 更稳定的网络连接,支持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应用。同时,5G技术 将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更广泛的覆盖和更可靠的连接,推动智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3.2 其他行业的影响 除了通信领域,5G技术还将对其他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医疗领域,5G技术将支持远程医疗和智能医疗设备的应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交 通领域,5G技术将实现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工业领域, 5G技术将促进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的进一步升级。 4. 5G技术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4.1 挑战 5G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5G技术的频谱资源有限,需要合理规 划和管理。其次,5G技术的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此外,5G技术 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4.2 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克服上述挑战,5G技术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发展。首先,加 强国际合作,推动5G技术的标准化和频谱资源的分配。其次,加大对5G技术的 研发投入,提高网络建设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最后,加强5G技术的安全研究,建 立健全的安全保障机制。 结论:

5g网络安全白皮书2023简版

5g网络安全白皮书 5G网络安全白皮书 摘要 本白皮书旨在探讨5G网络的安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面 对日益复杂和智能化的网络攻击,保障5G网络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从5G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5G网络的安全需求和保障措施 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5G网络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 术的代表,具备高速、低延迟、大连接等特点,将会广泛应用于各 个领域。然而,5G网络带来的高速连接和大量的终端设备也带来了 更多的网络安全威胁。当前网络犯罪和黑客攻击的频繁发生已经引 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为了保障5G网络的安全,我们需要深入研究 5G网络的安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5G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 1. 窃听和窃取数据威胁 由于5G网络的高速连接和大容量传输,使得窃听和窃取数据的 威胁变得更加严重。黑客可以通过攻击基站、无线传输介质以及网

络设备等手段,获取敏感数据。这对于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构成了 潜在的威胁。 2. 网络攻击和拒绝服务威胁 5G网络的高速传输和大连接性也为网络攻击和拒绝服务(DoS)攻击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手段。黑客可以利用网络漏洞、恶意软件和 僵尸网络等方式,对5G网络发起攻击,导致网络瘫痪或无法正常运行,给用户带来严重的影响。 3. 虚拟化和云化安全威胁 5G网络的虚拟化和云化技术使得网络更加灵活和可扩展,但也 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恶意用户可以通过攻击虚拟化平台和云服务,获取未经授权的访问权限,或者利用虚拟化网络的隔离脆弱性进行 攻击。 5G网络的安全需求 为了应对5G网络存在的安全威胁,我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的安全需求: 1. 保护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是5G网络的核心关注点。我们需要加强终 端设备的安全性,采用合适的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技术,确保用户 隐私和敏感数据不被窃取。

2023-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2021-1

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2021 智慧文旅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5G技术的应用 则为智慧文旅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近日,有关智慧文旅5G 应用的白皮书也正式发布,该白皮书对于智慧文旅领域的发展和5G应 用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的发布意义 由于5G技术在传输速度、网络容量和稳定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同时也为智慧文旅领域的发展 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的发布,则标志着5G 技术已经在文旅领域开始得到实际应用。 二、智慧文旅5G应用的实现步骤 具体来说,智慧文旅领域的5G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景区:利用5G技术实现智能景区的定位导航、票务预订、景 区指引等智能化服务,打造更为高效、便捷的旅游体验。 2、智慧旅游:通过5G技术实现旅游产品线上展示、旅游信息共享、 在线预订等,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 3、智能交通:利用5G技术进行交通信息共享、发展智能停车、智能 导航等,优化旅游交通服务。 4、智能安防:通过5G技术实现监控体系、公共安全管理等。此外, 5G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可以提升精确识别重点区域的准确性和警示速度,增强智慧安全防范能力。

5、智慧酒店及餐饮:基于5G技术的酒店和餐饮业务将可以实现更加丰富、个性化的体验,包括智能点餐、自动化餐饮服务等。 三、智慧文旅5G应用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智慧文旅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拓展,未来还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同时,在5G技术的驱动下,智慧文旅领域也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成为新时代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石之一。 总的来说,智慧文旅5G应用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智慧文旅领域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它将成为新时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各地旅游企业和政府要积极借助5G技术,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提高文旅服务水平,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

5G智能车辆应用白皮书

5G智能车辆应用白皮书 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日益完善,5G技术的发展为智能车辆的进 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智能车辆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 部分,主要指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路侧基础设施 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从而提升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全局效率。 5G智能车辆的特点 - 高速率: 5G技术采用的高频率波段,相比4G具有更宽的频谱和更高的带宽,能够支持超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为智能车辆提供更快速、更 准确的信息交换。 - 低时延: - 大连接:

5G技术的支持下,将实现万物互联时代,智能车辆可以和其 他智能设备、人员实时连接和交互,打造真正的数字化交通生态圈。 - 高可靠: 5G技术借助多路径、分段传输等技术手段,强化了信息传输 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应用场景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实现精准的定位、高清地图和高速信息处理 能力,并通过信号无缝地和其他车辆、路侧设施进行互动,5G技 术为其提供了必备的通信支持。 交通安全 5G技术可实现多车联动,车辆、交通基础设施之间信息实时 交互,实时感知和预测交通状况,为驾驶提供更为准确的驾驶决策,提升交通安全性。

乘客娱乐 传统的车载娱乐中心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车辆时 代需求更高新优质的服务。5G技术可实现车载多媒体内容的实时 点播和交互,为乘客提供更加丰富的驾乘体验。 挑战和对策 - 高成本和可靠性问题 5G的建设成本高,技术上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政 府和企业共同合作共同推进。 - 私密性和安全隐患 智能车辆和5G的连接方式非常复杂,面临着极高的安全威胁,需要加强隐私保护和安全性的提高。 结语

5G新通话技术白皮书

5G 新通话技术白皮书 (2022 年)

目录 1. 背景 (2) 2. 核心理念 (2) 3. 业务描述 (3) 3.1 业务概述 (3) 3.2 典型场景 (3) 3.2.1 智能翻译 (3) 3.2.2 趣味通话 (4) 3.2.3 智能客服 (4) 3.2.4 多屏通话 (5) 3.2.5 通话中内容分享 (6) 3.2.6 远程协助 (6) 4. 平台关键技术能力 (6) 4.1 基础网络能力 (6) 4.2 媒体处理能力 (7) 4.3 运营管理能力 (7) 5. 终端关键技术能力 (8) 5.1 概述 (8) 5.2 VoNR+终端架构 (8) 5.3 芯片技术 (9) 5.4 新通话应用运行环境 (9) 6. 推进倡议 (10) 缩略语列表 (11) 参考文献 (12)

1. 背景 通话是运营商的基础通信业务,多年来功能较为单一,5G 技术为通话的业务创新和体验升级提供了机会。2022 年 4 月 12 日,中国移动发布 5G 新通话系列产品,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5G 新通话具有平台入口价值,将为 5G 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商业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两年多来,中国移动研究院携手产业各方深入探索 5G 时代通话业务的创新,联合发布《5G VoNR+ 白皮书》和《5G VoNR+ 技术及产业白皮书》,明确了VoNR+技术发展路径,持续探索基于VoNR+的5G 新通话业务。为推进产业支持5G 新通话,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产业合作伙伴发布《5G 新通话技术白皮书》,对平台及终端支持 5G 新通话业务提出相关功能和技术需求,包括业务场景、平台及终端技术能力等方面,旨在为平台、终端和芯片支持 5G 新通话业务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引,呼吁产业链各方共同推动产业成熟。 2. 核心理念 5G 新通话是运营商基础通话业务的升级,为用户提供多媒体、可视化、全交互的全新体验。初期,立足于当前终端能力,用户无需下载和安装客户端,在终端原生通话入口,即可使用一系列增强能力和创新服务;下阶段,升级网络和终端能力,在通信网“流量”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流量”,联合产业各方建立新的通话生态,从“通话工具”向“平台生态”演进,构建视频通话的应用交互平台,打造基于手机号码的流量入口。 5G 新通话还将带来通话业务及商业模式的升级,从运营商主导业务设计与服务提供,转变为产业各方共同参与业务创新,丰富新通话应用场景。全新的服务体验将吸引更多用户使用,产业参与各方也可共享新增运营收入。

5g定位技术发展白皮书

5G定位技术发展白皮书 引言 5G技术是当前互联网行业的热门话题之一,它被认为是连接一切的关键技术。而在5G技术中,定位技术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本白皮书将研究5G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应用场景和挑战,并探讨5G定位技术对未来的影响。 5G定位技术的概念 5G定位技术是指基于5G网络实现的精确定位功能。与传统的2G、3G和4G技术相比,5G定位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它支持多种定位技术,包括卫星定位、基站定位、WiFi定位和蓝牙定位等。 卫星定位 卫星定位是通过卫星发射和接收信号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目前最常用的卫星定位系统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它通过一组卫星在空中发射信号,接收者通过接收这些信号并计算接收到信号的时间与卫星发射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基站定位 基站定位是通过基站的信号强度和到达时间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基站发射信号的时刻和位置是已知的,接收者通过测量信号的到达时间和信号的强度来计算自己的位置。 WiFi定位 WiFi定位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WiFi信号强度和已知的WiFi信号强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它通常使用指纹定位技术,通过事先建立的WiFi 信号强度与位置之间的映射关系来估计当前位置。 蓝牙定位 蓝牙定位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蓝牙信号强度和已知的蓝牙信号强度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它类似于WiFi定位,但使用的是蓝牙信号。

5G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5G定位技术也将取得显著的进展。以下是5G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 毫米波定位 毫米波是5G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具有更高的频率和更大的带宽。毫米波定位技术利用毫米波的特性进行定位,可以实现更精确的定位,尤其是在城市和室内环境中。 多模定位 多模定位是指同时利用多种定位技术进行定位。5G网络将支持多种定位技术的无缝切换,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定位技术,提供更准确和稳定的定位服务。 蜂窝定位 5G网络中的基站数量更多,覆盖范围更广,可以实现更精确的蜂窝定位。蜂窝定位是通过多个基站的信号强度和到达时间来确定位置,与传统的基站定位相比,精度更高。 AI辅助定位 人工智能(AI)在5G定位技术中的应用将推动定位技术的精度和效率的提升。通过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定位数据进行更准确和智能的处理,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5G定位技术的应用场景 5G定位技术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5G定位技术的应用场景: 智慧城市 5G定位技术可以用于智慧城市的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和安全防范等方面。通过定位技术可以实时监测交通拥堵情况、空气质量和人员流动等信息,为城市提供更智能和高效的服务。

5G手机发展白皮书

5G手机发展白皮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挪移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演进。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五代 挪移通信技术(5G)的时代。5G技术的到来将给手机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机遇。本文将详细探讨5G手机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技术挑战以及未来的趋势。 一、5G手机的发展现状 随着5G技术的商用推广,5G手机的研发和生产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全球各大手机厂商都在积极推出自己的5G手机产品。5G手机的主要特点包 括更快的网速、更低的延迟、更大的网络容量和更多的连接设备等。这些特点将为用户带来更流畅的网络体验,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5G手机市场前景 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内,全球5G手机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5G 手机的普及将推动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升级,同时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5G手机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将迅速增长。同时,5G手机的普 及还将推动更多应用场景的浮现,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工业互联网等,进一步拓展5G手机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 三、5G手机技术挑战 尽管5G手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首先,5G技术的高频段信号传输能力较差,需要更多的基站覆盖来保证信号稳定。其次,5G手机 的功耗管理和散热问题也需要解决,以确保手机的续航时间和性能稳定性。此外,5G手机的成本也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在初期推广阶段,高昂的成本可能限制了5G 手机的普及速度。 四、5G手机的未来趋势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5G手机的未来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首先,5G手机将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提供更快、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以及更高质量的 音视频传输。其次,5G手机将与其他智能设备实现更密切的连接,构建起更完善 的物联网生态系统。此外,5G手机还将推动更多创新应用的浮现,如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为用户带来更丰富的手机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5G手机的发展前景广阔,将为手机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然而, 5G手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技术挑战,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解决。随着5G技 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5G手机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为用户带 来更快、更智能的手机体验。我们期待着5G手机的进一步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 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白皮书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白皮书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是当前很热门的话题,也是未来工业发 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为了探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的应用发展,本文将 以白皮书的形式进行介绍,内容将包括5G与工业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 展趋势、应用场景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1.5G与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具有高速、低延迟、高可靠性等 特点。工业互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工业设备、传感器等连接起来, 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和数据共享。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是指将5G技术 应用于工业互联网领域,以提高工业互联网的效率和可靠性。 2.5G与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 随着工业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不断推进,对于通信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5G作为一种新一代通信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 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目标。因此,5G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是一个相 互促进、互利共赢的过程。 3.5G与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智能制造是其中 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5G技术,可以实现工业设备之间的高速传输 和实时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此外,5G还可以应用于工业物联网、远程监控、智能仓储等方面,提供更稳定、安全、快速的通信服务。另外,5G技术还可以支持工业机器人的远程操作和协同工作,实现人机协同、 灵活生产等目标。

4.5G与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挑战 尽管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5G技术的部署和建设成本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复杂多样,需要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此外,数 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管理。最后,5G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多方合作,共 同推动其发展。 5.发展战略与建议 为了促进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发 展战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5G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资 金等方面的支持; -企业应加强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动5G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创新; -学术界应加强研究和人才培养,培养更多的5G与工业互联网的专业 人才; -加强合作与交流,建立5G与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和规范,促进行业共 识的形成; -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确保5G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可靠。 总之,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是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具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通过加强合作与创新,克服面临的挑战,我们有信心实现5G与工业互联网的共同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进一步 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