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师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理论家不一定有实践,但实践家必须有理论。对知识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学的不少用的很少;一种是学的不多用的很多。(·5·)

存在向度(真理)明显地表现在历史中,然而其意义则超乎历史情境。另一方面,历史只有当它对存在的向度表现出新的具现时才有意义。历史只有当它对现世和将来有所见解与启发时才有意义。(·6·)

建筑使人与大地更加固定地连结,并使散乱的人群聚落在一起而趋亲密。

世界是凡人所居住的房子。换言之,人所能居住的世界变成了“内部”。

建筑物以居住的地景拉近了大地与人的距离,同时在辽阔的苍穹之下安置邻里住所的亲密性。因此人为场所的基本特质是集中性和包被性。(·10·)

相同的空间组织,经过空间界定元素(边界)具体的处理手法,可能会有非常不同的特性。(·11·)

任何包被都由边界所界定。

地景也具有特性,这些特性中有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本质。

在某种意义上,场所的特性是时间的函数,因季节、一天的周期、气候,尤其是决定不同状况的光线的因素而有所改变。(·14·)

这三种关系意味着人集结经验的意义,创造适合其自身的一个宇宙意象或小宇宙,具体化其所在的世界。(·17·)

桥集结存有成为我们称之为场所的某些地点。然而这些场所在桥出现之前,无法以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沿着河岸能有许多“敷地”),必须借着桥使之显现。

任何场所必须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场所不只适合一个特别的用途而已,否则将很快就失效。

我们也可以说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其“自我的实现”。

古代人所体认的环境是有明确特性的,尤其是他们认为和生活场所的神灵妥协是生存最主要的重点。

眼睛自孩提便受物所训练是有根据的,所以威尼斯画家在看到任何东西时必须看得更清楚,而且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乐趣去看任何东西。

古代人所营造的场所最终是为神灵的妥协而存在,现代人则不尽然,神灵有时在,有时不在,

所以场所也就难以以统一的概念论之。(·18·)

要想获得一个存在的立足点,人必须要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必须晓得身置何处。而且他同时得在环境中认同自己,也就是说,他必须晓得他和某个场所是怎样的关系。

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给它的拥有者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因此所有的文化都发展了自己的方位系统,也就是能达到好的环境意象的空间结构。(·19·)

失落感的恐惧是来自动能的有机体想要在环境中确定方向的需求。

在我们的环境脉络中,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北欧人已和雾、冰和寒风成为朋友;当他们在散步时,对脚下雪的开裂声得引以为荣;他们必须体验沉浸在雾中的诗意,正如黑斯在亲身经历写道:雾中漫步甚为奇怪;灌木和石头何等寂寞,树木彼此不能相见,万物孑然一身……

就现代都市人而言,与自然环境的友谊已沦为一种片断的关系。相反地,他必须与人为的物认同,如街道和房子。德裔美籍的建筑师卡而曼曾说过一个故事,清楚地表达了这个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他重返离开多年的故乡柏林时,他所想看的是他在那儿长大的房子。那栋他迫切盼望能在柏林见到的房子已经消失了,因此卡而曼先生便有点失落的感觉。突然间他想起了人行道上典型的铺面:小时候他曾经在那地面上玩耍。于是乎他产生了一种已经回家了的强烈感受。旧有的特质给人的记忆片断也可以弥补全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认同感的客体是有具体的环境特质的,而人与这些特质的关系经常是在小时候培养的。(·21·)

认同感和方向感是人类在世存有的主要观点。因此认同感是归属感的基础,方向感的功能在于使人成为人间过客,自然中的一部分。现代人的特征是长久以来扮演着高傲的流浪者。定居的意义是和平地生存在一个有保护性的场所。(·22·)

如果不能诗情画意地定居,也就是在诗意这字眼的真实感受中定居,人类将不会有什么价值。意义正是人类主要的需求,建筑从属于诗意,它的目的在帮助人定居,不过建筑是门棘手的艺术。

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物质和人产生亲密的关系。

上帝曾对亚当说过:你必须是地球上一个亡命徒,流浪汉。

当环境具有意义时,人便觉得置身家中般地自在。(·23·)

因此希腊环境的主要特质是场所具有独特的、可理解的特性。在某些场所周遭提供了保护性,有些则带给人威胁性,有时又能让人在受到置身于一个界定完美的宇宙中心。(·28·)

真实透过爱变成艺术,艺术结合真实并将之提升到事实真相的更高层次,地景中所有这种亲

热的爱都由光所表达。

因此光线与自然暂时的韵律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短暂的韵律构成理解自然的第五种向度。物、秩序、特性、光线和时间是对自然具体的理解的主要范围。

有些元素如山谷、河流、溪流指示了空间的方向;有些元素则界定了扩展的空间模式,如比较整齐的原野和山丘能形成的簇群。(·32·)

山丘和高山与山谷和盆地是互补的空间。山丘和高山一般的结构特质是由坡度、山顶、脊派和顶峰这些字眼加以描述。山谷事实上是由河流所强调,而盆地的意象则由湖泊所强化。(·37·)

天空的效果主要来自二个因素。首先是天空本身的组成,亦即,光线和颜色的品质,以及具有特性的云的表现;其次是和地面的关系,亦即,由下仰视天空的情形。(·39·)

不过一个空间的开始是始于边界出现,由此我们了解周遭的墙的轮廓对狭小空间的重要性。在线形的地平面上,天空不再是广阔的半球形,被约简成地表起伏所形成的形状的一个背景。地景特性变成是相对于天空的一种轮廓的写照,有时是稍微有点起伏的,时而锯齿的,荒野的。

在海岸附近地区,大气的状况连续地变化,光线变成一种生动有活力而富有诗意的元素。一般而言,大地是人日常生活的舞台。自然地景乃成为文化地景,亦即,让人发觉富有意义的场所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的环境。

因此人类的存在空间最简单的模式是在水平面上由垂直轴线戳穿。在平面上,人选择、创造了中心、路径、领域,组成了人类日常世界的具体空间。

在建筑的内空间中对天空的显露也会成为一种构元素,开敝与狭缝所造成的感觉不一样。空间的开始始于边界,主视边界与次视边界,向前与向后,第一边界与第二边界,起与止所营造的感觉,持续的记忆强烈的印象与平缓的知觉。(·40·)

天和地在有些场所则被理解为是一对非常特别而幸福的结合。在这些场所中,环境变成是中等尺度的和谐整体,比较会让人有畅快和完全的认同感。

总之,环境似乎是一个变化无常而且不可理解的世界表征,警喜伴随白昼的秩序。一般的不稳定由季节的对照和瞬息万变的天气所强调。各种不同的场所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因此在北欧地景中,人面对许多自然力量,缺少一般的统一秩序。这种情景很清楚地表现在北欧的文学、艺术和音乐中,自然的印象和气氛扮演主要的角色。在传说和神话中,我们遇到了这世界里神秘的居住者:地精、矮人和侏儒。通常我们可以将北欧世界描述成一个浪漫的世界。(·42·)

当人为环境充满意义时便让人觉得在家里般的畅快。我们成长的场所就像家一样,走在那特殊的铺面上,或置身于特殊的墙面之间,或在特殊的天花之下都会有很清楚的感受。(·50·)所以早期的建筑文明可以说是对自然的理解的具体表现,并以上述的物、秩序、特性、光线和时间来描述。将这些意义解释成人为造型的过程就是我们定义的形象化、补充、象征化,因此集结的功能有不同的目的,是将一处人为场所变成一个小宇宙。通常我们可以说人构筑了自己的世界。(·51·)

因此我们理解建筑基本的重要性是给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的方法。(·52·)

时间不是一种现象,而是现象的连续和变化所形成的秩序。

因此路径是基本的存在象征,具体化了时间的向度。有时候路径引导人到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当运行受阻时,时间变成永恒。因此将短暂性向度加以具体化的另一种基本的象征是中心。人为场所将人对环境的理解加以形象化、补充和象征化。此外人为场所也集结了许多意义。序列的设计可以反传统地作,一睹为快的中庭效果,即是先掏心、后剖肚的做法,这与信息时代的发展有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处理有时让人急不可待地走开。

在现代也许不再单以尺度来计算,而可以是以时间来衡量,如从甲地到乙地大约步行1小时等。

生命与时间同行进,如少年一般指18岁以前,青年一般指30岁以前,中年一般指45岁以前等。(·56·)

都市住所与城镇则好象一个整体,与自然环境直接的关系,不是很微弱便是几乎丧失了,而集结变成是将具有其它地方性根源的造型加以结合。这便是都市聚落的主要特质。

透过建筑物,具有独特场所精神的人为场所被创造出来。

因此城镇的场所精神必须包含地域的精神以求其根源,不过场所精神也必须以大众所关注的内容加以集结,内容在各处各有其根源,借着象征化加以改变。某些内容(意义)由于非常普遍化,因此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场所。(·58·)

因此空间的光线若来自上方便有一种既是内部和外部的奇怪的感受。

都市主要的元素是中心和路径。广场很显然扮演一个中心的角色,街道则是路径。都市的市区就是一个领域,而且我们又发现边界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性。(·59·)

人最关心的是一个中心衍生的领域或场。

德国所常见的形态是放射村落、独街村落、簇群村落。(·61·)

所以一个场所可以是一个孤立的庇护所,它的意义是由象征性元素所表达,场所可以和一个为人所理解的环境相沟通,也和理想的与想象的世界有关联。

建筑系发生在使用和空间的内部与外部力量的交会处。这交会处很显然是在墙,特别是开口部,连结两个领域。

对建筑与艺术的理解,说穿了是对人生的理解,人之所感,则物之所之。(·63·)

建筑是满足功能的器官。浪漫式建筑的多样化由某种基本的气氛所统合,这种气氛符合特殊的造型原则。因此浪漫式建筑是最具有地方味的。

宇宙式空间是极端地几何化的,而且经常以规则的格子来表现,或是一种直交轴线(南北向与东西向)的交错。(·71·)

水平性和垂直性(尖塔)的抽象表现,具体化了一般性秩序,同时为宇宙式特性提出第一个建议。(·72·)

所以罗马人征服世界正好是其预设的宇宙式秩序的表征。

例如美国城市格子网的平面并不表示任何宇宙论的概念,而是表明一个机会“公开”的世界。这世界是水平式与垂直式地开放。社区水平式扩展,个人的成就借着由标准的地基所耸起的建筑物的高度来暗示。(·73·)

建筑是量体在阳光下相结合时所演出之巧妙的、精确的和壮丽的戏剧。我们的眼睛是生来看那些在阳光下的造型;阳光和阴影揭露了这些造型;立方体、锥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这些主要的造型……;这些意义是清楚的……而且毫不含糊的。(·76·)

都市环境系以集结为基础,经常提供了许多认同感的可能性。所以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比在陌生的地景中还比较容易有“在家”的感受。人类聚落的场所精神事实上代表一个小宇宙,城市之所以不同是因其集结的情形而产生。有些城市很强烈地感受到大地的力量,有些则是天空秩序的力量,还有一些则表现出人性化的自然和充满着光。然而所有的城市都必须拥有这些使都市住所得以存在的意义范围。都市住所在于肯定能定居同时开放于世界的体验,亦即:定居于自然的场所精神,同时透过人为的场所精神的集结向世界开展。(·78·)

大师们的创作,总是在常人所拥有的理论之外有所感想后才能有突发,建筑在建筑之外。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也不是每次雨后都会有的,它总是在一定气候环境下产生的,对建筑的体验就像经历一次次风雨,相信总有一天会见到彩虹的。(·116·)

没有无数次的体验便不会有对实质的理解与感想。理论与实践相碰撞总是显得十分脆弱,作品在诞生之前,是无法感知的,在诞生后才有体验,理论有时只是牵强附会的附庸,为提高自己的名声罢了。建筑就是建筑,它无须用过多的话去解释,它从来都是在默默的艰辛中产生的,没有人能在其产生前的一刻钟内理解建筑。大声详述着产生的历程,亦即不能同声翻译,像汽车一样,落后与引进,消化与吸收,需要一个过程,创新需要积累,然后才有飞跃,

才有整体推进,急躁与埋怨都无济于事。

类型的推演难以推出超乎原形的新的意义空间。先有理解后有提高,成功的总结各有各的路径,与哲学、社会气候暂时还难以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更多的名师、大师,很显然优秀的建筑必定是对艺术的超时代感悟、对技术的熟练掌握。(·117·)

认识建筑在建筑之外,理解建筑在建筑之内。建筑只能是由建筑本身去解释,任何其它的解释都只能是一种纸上谈兵,都是无用的,它的确存在着“绝对隐私”,你只有钻进去、钻进它的角角落落,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118·)

我们必须重申人最基本的需求是体验他的存在是具有意义的。

人系物中的一个物;人在高山和岩石间,河流和树木中生活;要想利用他们就必须了解他们。人也和宇宙的秩序生活在一起;太阳的路径以及方位基点。周围的方向性并不仅是几何形而已,而是到处跟着人的品质事实。

人只有与物建立个人的友谊才能体验环境场所的意义。人无法与科学的资料为友,只可能与品质为友。人也必须与阳光生活在一起,同时受阳光所改变。个人或集体的态度(心智状态)事实上受到环境气候所影响。最终人生活在时间里,此意味着人与其它四个角度的变化生活在一起。人与昼夜的韵律以及季节生活在一起,并活在历史里。

人的生活特性系气候化。不过他又说气候并未威胁人;而是诱导或安排。汤恩比诠释人与其环境的关系是挑战与响应。大体而言汤恩比认为环境是实质的自然。所有这些伟大的历史家都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强调人响应与塑造自己的世界的能力。很显然人不只是建造自然而已,同时也建造了自己;社会和文化,在此过程中,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诠释一种既有的环境。

人活在时间里,活在历史里,活在阳光下和活在环境里(时间环境和历史环境)。(·168·)疏离感最主要是由于人对于构成其环境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物丧失了认同感所引起的。(·169·)

意义的蔓延很显然是由于普遍的兴趣使然,亦即,由于他们是真理的一部分。象征使得真理明显地表达出来而形成文化。文化表示转换既有的力量成为能够延伸至另一个场所的意义。风土建筑,即农庄、村落,表达了地方性的地与天的直接的意义。因此风土建筑是环境的建筑,与特殊的情境有密切的关系。相反地,都市建筑具有更一般性的价值,由于它是以象征性和转换作为基础。因此都市建筑的前提是一种造型语言,一种样式。在城镇中外来的意义与地方性精神相遇,创造出一种更复杂的意义系统,都市精神不只是地方性而已。

意义是由构成场所的场所精神所集结产生的。(·170·)

人的任务是洞察意义,实现基意义。门槛是外部与内部的交接处,而建筑正是这种交接处的化身。场所追求的与场所形塑的特性在可塑性的化身里,以现了他们的模样,同时人也找到了自己的展望。

真实的情况若很有利,形象化便成为场所具体化最重要的方法,因此一个自然条件不足的区位,就必须借助补充与象征去改进。(·171·)

一个场所的认同性系由区位、一般的空间配置和特性的明晰性所决定之。区位、形态和明晰性对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当所有的要素好象使基本的存在意义具体化时,我们便可以讨论一种强势的场所。

个人的认同性与社会的认同性的发展是一种缓慢的过程,无法在连续的变迁中产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疏离感在目前成为热门的事,最主要是由于现代的环境在方向感和认同感上提供了太少的可能性。场所精神由区位、空间形态和具有特性的明晰性明显地表达出来。个人的认同性在与社会的认同性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很多磨合才能够同齿合地运行。继承在于对传统的诠释。(·180·)

意味着建筑发展史是以文化体验的总合而为人所理解的,文化体验是不应该会沦丧的,反而应该可以保留到目前都还能够供人使用。

历史所要求的是什么样的变迁?一般而言,这些变迁可归纳成三类:实用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变迁。

因此城市必须被视为是独特的场所而非抽象的空间,任凭经济和政治力量随意地玩弄。尊重场所精神并不表示抄袭旧的模式。而是意味着肯定场所的认同性并以新的方式加以诠释。唯有如此才能有一种活的传统,利用变迁与在地方性中发现的公分母产生关联使变迁变得有意义。(·182·)

艺术的进步是在变迁中保存秩序,并在秩序中产生变迁。活的传统能符合生命的发展,因为它能满足这句话。自由并不是任意地玩弄,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参与。(·184·)

街道是获得共识的房间。街道是由每幢房子的主人对城市的奉献……

主题是具体化存在意义的一种象征性形式。(·185·)

物总是告诉我们许多故事,叙说自己的形成,在他们形成时的历史状况,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物也会透露出真理。物透露真理的能力在于它如何被完成。其次是学习如何去做。看和做经由灵感和具现结合在一起。因此康说:“灵感是可行性的契机,是要做什么与做它的方法相碰面的时刻”。

创造性的参与所产生的结果构成了人存在的立足点,人类的文化。将人打算实现其存在的计

划明显地表达出来。在些结果比其它的结果启迪了现象中更广阔的范围,堪称“艺术作品”。(·186·)

赞美我们世上的天使,而非不可言喻的世界:你无法以壮丽的感情感动他。在宇宙中他有非常强烈地感受,而你只不过是个新手而已。那么就表现一些简单的物,经由世世代代的成长,直到它成为我们的物,并生活在离我们的手和眼不远的地方。告诉人各种物,他将感到惊讶而伫立不动,正如你站在罗马制袍者或尼罗河制陶者的身旁时的情形一样。表现出物如何完全拥有自己的躯壳,成为一种物,或像一种物一般地逝去——而且是狂喜地超脱提琴。同时这些物,只存于匆匆的刹那之间,理解了你对他们的赞美;瞬息无常的,它们面对着我们,极其瞬息无常地企求救援。它们希望我们完全地将它们转换到我们不可见的心中,成为——噢,无穷尽的——成为我们!不论我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子。(·189·)

场所是得自灵感的科技而使之实现。(·198·)

在本世纪中社区有一种新的需求。人类的生活不受其一生所局限又变得很明显了。

这个方向并非由政治、科学所发的口令,而是存在并深植于日常生活的世界里。使我们能由抽象和疏离中解放出来,带领我们重返于物。不过理论并不足以达成目的,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我们的感觉和想像力。

目前我们所受的教育主要还是虚假的分析思考和所谓事实的知识。人的生命将变得没有意义,尤其当我们渐渐了解了人若不能“诗情画意地居住”时,所有的“长处”都不足道矣。透过艺术的教育比以往更为需要了;而艺术作品尤其应该被视为是我们的教育基础,而且艺术作品正是赋予我们认同性的场所。只有理解我们的场所才能对历史有创造性的参与与贡献。(·202·)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设计学的一部分,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己任。而真正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舒适协自然外,他应该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景观设计创作的过程其实是设计师和场所反复交流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景观形象表达抽象的场所精神…本文从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概念,要点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浅述自己对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理解。 一、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概念 场所精神(Genius loci)通常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实质上是能给人心灵以震撼的空间艺术[1],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城市开放空间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他是景观设计的艺术体现,生命体现。他是在满足于形式,功能的前提下,一种思想的升华。它的产生需要人的参与,因此,场所精神表现为人文的特性,归属于情感的范畴。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以空间的移动为前提.营造一个有意义的日常生活的场所,它取决于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和区域定位等主要因素。 二、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要点: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区域定位 景观设计是改善人和自然的生态平衡,友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因素和气候因素。而历史文化是铭记着岁月沉积的多种痕迹,这种痕迹有可能是物理形式存在的(圆明园,半坡遗址),也有以记忆或者故事形式存在的(梁山好汉,鹊桥相会)。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机结合成了风土,形成了地域特色的景观要素,为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提供了原材料。地域文化可以说是地域特殊的生活方式或生活道理,不同的区域的风土文化差异性不同。比如西安的唐文化,荆州的楚文化,开封的宋文化,洛阳的周文化,安阳的殷商文化,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2],山东威海的海草房文化等。地域文化它反映了其社会、经济、观念、生态、习俗以及自然的特点,它就是该民族情感的根基。在“设计遵从自然”途径中,评价场地的基本指标是适宜性和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适应这个环境以求更加合适。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健康和富有创造性的。一个适应性的、合适的规划可以通过尽量全面地理解特定地段(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来取得。这样合适的规划意味着最节省的和最有利的。景观表述为土地与土地适宜性或限制性分布相关联的土地属性的嵌合图,呈点—线—面分布格局。 场地纠集自然和人事,成为承托自然和人事衍生、变化的平台[3]。地域的特征是创造场所精神的重要源泉。深入地研究城市的历史,充分利用自然特征,创造属于城市自己的开放空间特色,这就是文化、就是精神,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使人感到愉悦的同时,又能制约那些不协调的行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这才是人性化的最高追求。 人性场所,是以人为主体的,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组织各种为人所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人们希望通过景观设计获得亲切、舒适、轻松、愉悦、尊严、平静、安全、自由、有活力,有意味的心理活,就是所谓人性化空间。“因地制宜”一方面它提供了创作的依据和设计者发挥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同时设定着创作和发挥的限度——它对诸如改变场地的目的、方式和强度等方面都有着强大的先天约束。景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和场地反复交流的过程,既然是交流,首先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如果抱着一种征服自然

项目管理基本概念题1

应掌握的基本概念:(以下内容将包含在选择、填空和问答题中) 1、项目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的时间、人员和资源约束条件下,所开展的一种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 2、项目管理的定义 1.项目管理是使用各种管理方法、技术和知识为实现项目目标而对项目各项活动所开展的管理工作。 2.项目管理涉及到对于项目或项目阶段的起始、计划、组织、控制和结束这样五个具体的管理过程(或内容)。 3、一个项目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工作阶段: 1.项目的定义与决策阶段 2.项目的计划和设计阶段 3.项目的实施与控制阶段 4.项目的完工与交付阶段 4、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构成 按照PMI的体系可以划分为如下九个主要的方面。 1.项目集成管理 确保各种项目工作和项目的成功要素能够很好的协调与配合,以及相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2.项目范围管理 计划和界定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和必须要完成的工作的管理工作的理论、方法、工具。 3.项目时间管理 又叫项目工期进度管理,是有关如何按时完成项目工作的理论、方法、工具。 4.项目成本管理 又叫项目选价管理,是如何在不超出项目预算的情况下完成整个项目工作,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5.项目质量管理 如何确保项目质量,以及保证项目质量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6.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项目所涉及的人力资源,以及在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7.项目沟通管理 如何有效、及时地生成、收集、储存、处理和最有效的使用项目信息,以及在项目信息和沟通管理方面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8.项目风险管理 如何识别项目风险、分析项目风险和应对项目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管理所需的管理理论方法、工具。 9.项目采购管理 也叫做项目获得管理,是有关从项目组织外部寻求和获得各种商品与劳务的管理,以及这一管理所需的理论、方法、工具。 5、项目管理过程 一个项目的全过程或项目阶段都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项目管理过程。这种项目管理过程一般由五个不同的管理具体工作过程构成。 1.起始过程 它包含有:定义一个项目阶段的工作与活动、决策一个项目或项目阶段的起始与否,以及决定是否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舒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场所”这个字在英文的直译是PLACE,其含义在狭义上的解释是“基地”,也就是英文的SITE。在广义的解释可谓“土地”或“脉络”,也就是英文中的LAND或CONTEXT。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城市学家所谓的“SENSEOFPLACE”,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 Norberg-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筑、居、思》(Building Dewlling 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而另一支流---知觉现象学代表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则认为认识世界需要回归存在本身,并通过人的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察觉世界存在。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现象学的设计理论与实践,通过建筑设计背后包含的复杂影响因素的回应建立了建筑“锚固点”,并丰富了建筑与场所体验。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也就是元批评,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师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本书共七章,包括总论、建筑批评的主体论、建筑批评意识、建筑批评的价值论、建筑批评的符号论、建筑师、建筑批评的方法论等 符号学 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意指系统。建筑元素依照意义生成的规则相互组合,向人们传递视觉信息。建筑符号的意指系统由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符号通过建筑代码生成意义。 符号学(SEMIOTIC)研究在于揭示符号的性质、运作方式和在运作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蕴。埃科(UMBERTO ECO)在《符号学原理》中,根据符号的来源和目的将其分为两类。“某些符号是为了意指而制造出来的客体(OBJECT),而另一些符号是为了满足某些功能的需求而制造出来的客体。” 而建筑符号,就是后一种,它之所以具有实用功能,恰恰是因为“它们被解码为符号”。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物体的语义学》中写道: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创造性思维与方法笔记整理 目录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1.2创造 1.3创造学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第二章创造性思维及思维定势 2.1 创造性思维概念 2.2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2.3 思维定势的类型 2.4突破思维定势 第三章方向性思维 3.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第四章形象思维 4.1 形象思维及特点 4.2 想象思维 4.3 联想思维 4.4 直觉思维 4.5 灵感思维 第五章头脑风暴法 5.1 头脑风暴法基本原则及规则5.2 头脑风暴法实施程序 第六章设问法 6.1奥斯本检核表法 6.3 和田十二法 6.2和田十二法 第七章列举法 7.1 列举法概述 7.2 属性列举法7.3 希望点列举法 7.4 缺点列举法 7.5 成对列举法 7.6 综合列举法 第八章思维导图 8.1 思维导图概述 8.2 思维导图绘制 第九章组合分解法 9.1 组合法概述 9.2 常见的组合方法 9.3 形态分析法 9.4 信息交合法和主体附加法9.5 分解法 第十章六顶思考帽法 10.1 水平思考法 10.2 六顶思考帽的特征 第十一章类比法 11.1 类比法概述 11.2 类比法的原理 11.3 类比法的类型 11.4 综摄法 11.5 引申方法 第十二章 TRIZ法 12.1 TRIZ的由来 12.2 TRIZ理论的体系结构12.3 TRIZ理论专利等级划分12.4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12.5 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12.6 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第一章导论 1.1困惑与思考 东亚人平均智商最高,但智商高不等于创造力高。 美国教育哲学:鼓励广泛的兴趣,灵活多变,善于质疑,东跑西跳,注重培养自信心;中国教育哲学:注重狭隘的专业,扎实的操练,被动接受,按部就班,常常缺乏自信心。 中国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批判和创造。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力。 李约瑟悖论:中国有四大发明,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未起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形成理论,不能指导我们实践。发明的目的不是为了探求未知世界,也不是为了人类谋求福祉,而是政治的需要。 什么是高创造呢?知识,技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乏创新型人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大学的责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就是俱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俱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1.2创造 (1)创造与发现。发现科学事实,发现科学规律。 (2)创造与发明。新产品的研制,新方法的发明。 (3)创造与创新。更新,改造新的东西,改变。先创造,滞后期,后创新。 (4)创造与创意。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会令人久久难忘。 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1.3创造学 赫曼全脑模型: A左上逻辑性B左下纪律型C右上空想型D右下表现性 创造学的涵义:指研究人类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创造学的特点:一般性,不能取代其他科学。 创造学的研究目的:尽快开发每一个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创造学的基本原理:(1)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即人人都有创造力,因此都具有开发的创造潜能。(2)人们的创造力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 1.4创造力及其构成 1、创造力的含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创造力的构成:知识→一般知识、专门知识, 智力因素→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特殊才能, 非智力因素→创造意识因素、创造精神因素。 格林提出创造力由10要素构成: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庄寿强创造力公式:创造

项目投资的基本概念

项目投资的基本概念 黄大方 一、项目投资的相关概念 1、投资主体 投资人或从债权人也可以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间接投资主体)。这三种人都要从各自的立场分析评价投资项目。 企业项目投资的直接投资主体就是企业本身。 2、项目计算期 项目计算期是指投资项目从投资建设(建设起点)开始到最终清理(终结点)结束整个 过程的全部时间,包括建设期和生产经营期。 n =s+p 从上述数轴中应该明白六点:建设期起点(项目计算期起点);建设期终点(经营期起点);经营期终点(项目计算期终点)。 NCF1 :第1年现金净流量( 假定其全部发生于第1年末现金净流量) NCF2:第2年现金净流量(假定其全部发生于第2年末现金净流量) 注意NCF 与N 、S 、P 之间的换算关系如某项目建设期为3年,生产经营期7年,则: NCF9=NCF (3+6)表示项目计算期第9年,也是生产经营期第6年的净现金流量。 如某项目建设期为3年,生产经营期7年,则:项目计算期第7年即为生产经营期第4年(7-3);生产经营期第2年即为项目计算期第5年(3+2)。 3、投资项目的有关价值指标 1)原始总投资等于企业为使项目完全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开展正常经营而垫支的全部现实资金,包括建设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与流动资金投资。原始总投资可以一次投入,也可以分次投入。 2)投资总额等于原始总投资与建设期资本化利息之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与其资本化利息之和称为固定资产原值。

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初始现金流量 初始现金流量是指项目开始投资量发生的现金流量。包括: (1)固定资产投资。 (2)其他长期资产投资。 (3)流动资金投资。 (4)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2、营业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量是指项目完成后,就整个寿命周期内由于下沉生产营业所带来的现金流量。此类现金流量可按年计算。其值等于营业现金收入减去营业现金支出和 税金支出后的差额。 应该注意的是,定期损益计算的净收益和营业上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是有所不同的。因为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定期的损益计算,费用中包括了非现金支出的部分(主要是折旧费、摊销费和利息费)。因此,以定期操作益计算的净收益为基础,可按下式调整计算现金流量: 营业现金流量=定期操作益计算的净收益+非现金支出的成本费用 3、终结点现金流量 终结点现金流量是指项目经济寿命终结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 a)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或残值收入 b)原垫支的流量资金回收额。

浅谈对聊大东校南门广场改造方案设计中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浅谈对聊大东校南门广场改造方案设计中场所精神理论的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校园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包括:功能上的多元性、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内部的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为了更好的迎合校园规划设计的趋势,聊城大学东校区南门广场改造方案设计引入了“场所精神”的概念。 所谓场所精神,就是人们所面对和适应的现实区域中所感受到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力量。因此校园广场活动空间的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结构和层次,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蕴涵的校园文化场所精神的营造。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文生态;场所精神 1、广场的前期调研及分析 1.1规划设计背景 聊城大学东邻聊城体育馆,西邻徒骇河。东校区南门广场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学校南门,东邻教学楼,中间是与大门相连接的主干道,西邻专家公寓,北面是办公楼,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1.2 设计定位 校园广场作为校园内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景观,它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视觉、功能等物质形态方面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现代人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本方案本着从功能需求出发,真正做到以人性化。兼顾生态化与人性化结合原则,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结合,最终展现一个美观的、生态的、人文的、和谐的校园广场。 1.3设计理念 广场设计理念:以人为本,校园文化,人文生态,活力空间。 小品通过现代材料的应用及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更为重要,利用景观元素表达校园学生积极向上、富有朝气气氛。 1.4现状分析 现在南门广场满足基本设计要求,但仍有许多不足。景观空间效果不强,广场太过于空旷,标识系统不强,铺装过于简单。广场人流量相对高的地方,未安置任人休息的椅凳。沿湖岸线,人亲水的参与性不高。只满足了人在景观中的必

城市场所精神的塑造

城市场所精神的塑造 摘要:城市场所精神就是指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城市文化体现。城市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气质,这种气质往往通过人们聚集在一起所体现出来的场所精神来表现。场所精神主要体现在建筑和建筑群落,城市的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城市鼎盛时期历史记忆,城市生活方式是影响城市场所精神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场所精神建筑自然条件历史记忆生活方式 Abstract: urban place spirit is a city of unique urban culture reflected.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ange will produce and other areas in different cultural temperament, this kind of temperament often through the people gather together to reflect the place spirit to show. Place spirit embodied in the main building and building community, city immaterial cultural two aspects. Natural conditions, the city heyday historical memory, city life way is to affect the city place spirit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Keywords: place spirit building natural conditions historical memory way of life 1 城市场所精神简介 每一个生物都需要新陈代谢,一座城市也是如此,需要经历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在快速工业化、追求效益的年代,城市生态变得无序,人们沉醉于城市环境大变样的欣喜。而那些从悠远的年代遗传下来的记忆,正隐藏在旧风景之中,飘荡在老地方的上空,一旦它们被完全抹去,一座城市便失去了历史的痕迹,人类将会由此迷茫。场所精神其实就是历史记忆在一个地区的再现,是一种有别与其他地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质。 2 城市场所精神的表现形式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自然地理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每个城市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往往就是我们所称为的“城市场所精神”,城市因为有了独特的文化底蕴,从而有了灵魂。城市场所精神表现在物质层面,就包括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说故宫建筑群,上海外滩万国博览会等;文化底蕴反应到精神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包括地方的曲艺,民俗风格等。 2.1 建筑是场所精神的主要载体 文明与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具象的载体来完成,建筑是最为典型的。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记,向我们诉说着历史,传播着文化。大到城市,小到院落,由建筑空间组合得到的场所,总是能向人们诠释什么是场所,什么是场所的特点。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公共课创造学 思考题答案

1、什么是创造学?其基本原理有哪些? 创造学(Creatology): 是研究人们在科学、技术、管理、艺术以及其它所有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并探索其中创造的过程、特点、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研究目的:开发普通人的创造力,提高其创造性。 第一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 第二条基本原理: 创造力是可开发的。即人们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和训练而不断被激发出来,转化为显性的创造能力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2、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的特征和构成要素,如何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指每个正常人或群体在支持的环境下运用已知的信息,发现新问题,并对问题寻求答案,以及产生出某种新颖而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能力。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 特征: 1、创造力是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力 2、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能力 3、创造力有高低之分 五层次:

发表的能级 技术的能级 发明革新的能级(大多数人能达到) 发现的能级 创新的能级 三、创造力的类型 A、非凡 B、局部 C、自我实现 提高创造力 一、创造力开发的依据 1、创造力普遍存在 2、创造障碍制约创造力

一是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创造障碍 二是内部心理活动创造障碍 创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 (1)固定观念 (2)遵守规则 (3)严守逻辑 (4)怕犯错误 (5)迷信权威 (6)兴趣狭窄 3、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创造力 一个创新者如果具备了哲学头脑,他的创造成果就可以比原来增加一倍;如果他同时又具有创造学头脑,那么他的创造成果还可以再增加一倍。 二、创造力开发的内容 1、知识的掌握和优化 2、智能因素的开发 观察力, 记忆力,记忆大师 注意力, 想象力,想象力, 操作能力 3、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独立的个性,强力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 4、创造技法的训练 三、创造力开发的途径 1、创造教育 2、创造实践

场所精神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谈场所精神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场所精神的本质强调以人为本的空间使用,而当前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十分不利于城市的整体的发展,也给人们的心灵感受的造成了部分负面影响。在当前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交流的心时代,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生活质量,因此场所精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场所精神;城市景观设计;情感关怀,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place emphasized people-oriented space, and the current lack of urban landscape design in place 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problem, very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a whole, and also to the people’s mind feelings of causing a portion of the negative impact. heart era of the current focus on the spiritual needs and emotional interaction, people bega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own inner feelings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especially the spirit of place in the urban landscape design.keywords: spirit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 design; emotional care.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场所精神涵义

创造学第一章

第一讲基础概念 一、创造 1. 创造基本概念 概括地认为:创造就是首创或改进的形形色色的事物。所谓事物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自然界的一切物体及其变化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状况都可称为事物。首创或改进的事物就是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的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这些属于自然的创造。再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的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在探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科学……这些属于人类的创造。所谓创造,是指人们首创或改进某种思想、理论、方法、技术和产品的活动。有关专家将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和“第二创造性”。“首创”就属于“第一创造性”。它是指人类历史中出现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如中国的“四大发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瓦特的蒸汽机等。第一创造性是为少数人所拥有的活动。“改进”是属于第二创造性。它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吸收和溶解,再创造出大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 2. 创造的特点 (1)目的性 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能动性,任何创造性活动者都是有目的的,人们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事创造活动。像瓦特发明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如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组织机构重组等。 (2)新颖性 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最大区别是其具有的新颖性。新颖性、主要表现在创造活动的结果上。有些是全新的结果,如电灯的发明,有些是局部的革新,或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等。 (3)否定性 “新”的事物总是对“旧”的事物一定程度的否定,创造活动是新事物的产生活动,必然包含对过去或现在事物的否定,即使是全盘接受旧事物而增加某些特性也是对旧事物没有增加的特性所产生结果的否定,这才导致增加新特性。步行——自行车——汽车——飞机。 (4)过程性 尽管有些创造活动很短暂甚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其中的详细步骤,但是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一个在时间甚至于空间有一定持续性并且有资源消耗的过程。目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过程模式,如美国人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人提出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等。 (5)实践性 任何的创造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实际需求的,只有真正创造出与其他事物不同的新事物的活动才能称为创造,不能把凭空想象而没有任何结果的活动称作创造。实践性一方面指满足实际需求而产生新的事物,另一方面指创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6)持续性 持续性是指创造活动能够而且必须不断进行下去的特性。对于没有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予以创造,对于已经存在的事物可以通过创造活动不断改进,而且从宏观角度讲,不同的时空都会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活动。 (7)主体依赖性 创造活动都是有人参与的活动,人是创造活动的主体,具有创造力的是人而不是其他。不同的人或组织由于知识、经历、能力及周围环境对其影响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创造力,导致不同的创造结果,某种程度上创造活动过程也是不同的。同样从事同一研究发明,有些人做出来了,有些人没有做出来,也可能有些人虽然做出来但是时间上却慢了几拍。 (8)普遍性 创造活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之中,并不是某些地区、某些时间或某些人所独具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源于拉丁文,表达了罗马时期的一个观念;任何独立的存在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因此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而内在的特性和精神,具有自己独特的气氛。在建筑现象学中,这个名词被扩展为一个重要的建筑概念。在影响广泛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之后,舒尔茨于20世纪70年代末写就《场所精神》一书,成为建筑现象学的代表作。 在建筑现象学中场所和场所精神是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场所是有自然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反映了在一定地段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因此,场所不仅具有实体上的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通过建立人们与世界的联系,场所帮助人们获得存在于世的根基。场所的本质意义在于,以本真的方式具体化了人们存在的真理。 场所:大体上认为是由空间和性格(CHARACTER)组成,即有性格的空间.空间即构成场所的(THINGS)的三维组织;性格即所有的(THINGS)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CONCRETE SPACE). 概念是思想的基本单位,是“共相”的代号,没有概念则思想无法进行;概念的定义是思想的起点。 但概念的定义却是极为艰难的任务,极端地说,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根据哲学第一原理,任何事物只能等同于其本身。对概念的描述往往会陷入越描越黑的境地。例如:“人”这个概念如何定义? 两脚直立,没有羽毛的动物?这是一个哲学笑话。 有思想的动物?排斥了先天性白痴。白痴也是人。 有理性的动物?排斥了疯子。疯子也是人。 尽管概念的定义如此艰难,但人们通常还是能够知道概念的所指。我们不会将“白痴”、“疯子”排除在“人”的概念之外,也不会将聪明的海豚和通人性的狗纳入“人”的概念之内。 因此可以说,概念的准确定义只能感悟,不能描述。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但描述还是有必要的,好的描述可以帮助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概念进行定位。人们各自对概念的定位越接近,则思想对接的精度越高,越有利于交流。 因此,本人倡议发起名词解释(或简介)汇编的活动,越简短精辟越好,望踊跃参加。 空间:以不定形的物质形态而存在,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活动所需的场所。 “当其无” 表皮:承担建筑外部围护界面的物质系统;内外空间转换的介质。表皮的功能:采光,通风,抗冷热,防风,防潮,防晒,防眩光,视觉阻隔(流通),安全,防火,隔音。。。 与“当其无”相对应的“当其有”。 功能:建筑所能满足的使用目的。

公共空间设计 教案

GUANGDONG INNOVATIVE TECHNOLOGY COLLEGE 教案 课程名称:公共空间设计 教师姓名:姜佳良 系别:机电系 二○一三年至二○一四年第二学期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公共空间设计 总学时:64 周学时:周4学时 教学起始周: 1 周——16 周 授课班级及时间:工业设计二、三班 教材概况(主编、出版社、版次等): 《公共空间设计》杨清平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辅概况: 《室内设计》马澜清华大学出版社

课时授课计划 一、授课具体时间: 第一周 二、授课课题: 公共空间设计概述(1)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公共空间的概念 2.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及风格表现 3.公共空间的类型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公共空间概念的理解 公共空间的主要风格 公共空间的主要类型 五、教学方法、用具: 讲授、演示、实践 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板书设计、课堂练习、教学进程时间分配、课外作业等):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一、授课具体时间: 第一周 二、授课课题: 公共空间设计概述(2)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公共空间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公共空间设计的发展因素 3.公共空间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公共空间分类的依据 公共空间发展的因素与趋势

五、教学方法、用具: 讲授、演示、实践 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辅助手段、板书设计、课堂练习、教学进程时间分配、课外作业等): 教学后记: 课时授课计划 一、授课具体时间: 第二周 二、授课课题: 展馆空间设计案例鉴赏解析 三、教学目的要求: 对湖南益阳博物馆室内设计进行鉴赏 归纳总结展示空间的设计特点与要求 要求学生进行展示空间设计

建设工程项目基本概念

建设工程项目基本概念 一、建设工程项目(construction project) 为完成依法立项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及安装工程等)而进行的、有起止日期的、达到规定要求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受控活动组成的特定过程,包括策划、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和移交等。 二、建设工程项目的分类 (一)按建设性质划分 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 新建项目:有两种情况 (1)从无到有。 (2)如果在扩建的过程中,新增的固定资产价值超过原有固定资产价值的三倍以上。 (二)按建设规模划分 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类;更新改造项目按照投资额分为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项目两类。 1.按总投资划分的项目,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项目5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3000万元以上的作为大中型(或限额上)项目。 2.否则为小型(或限额以下)项目。 注:更新改造的项目应该按照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来划分。

三、建设工程项目的组成 建设工程项目可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 特点:投资额巨大、建设周期长、整体性强和固定性等特征。 1、单项工程: 单项工程是指具有独立的设计文件,竣工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工程。也有称作为工程项目。如工厂中的生产车间、办公楼、住宅;学校中的教学楼、食堂、宿舍等,它是基建项目的组成部分。 2、单位工程是指具有单独设计和独立施工条件,不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效益的工程,它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如生产车间这个单项工程是由厂房建筑工程和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等单位工程所组成。建筑工程还可以细分为一般土建工程、水暖卫工程、电器照明工程和工业管道工程等单位工程。 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两者的区别主要是看它竣工后能否独立地发挥整体效益或生产能力。 3、分部工程(parts of construction)是单位工程的组成部分,分部工程一般是按单位工程的结构形式、工程部位、构件性质、使用材料、设备种类等的不同而划分的工程项目。例如一般土建工程可以划分为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建筑

室内设计空间划分基本概念

室内设计空间划分基本概念 我们可以将家庭室内空间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公共空间,是指家人共同生活共同使用的空间部分,公共空间讲究共性; 一类叫私密空间,是指个人单独使用的空间,私密空间讲究个性; 公共空间在装修时要考虑大家共同性的需求,充分照顾到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的感受。 私密空间在装修时要考虑到私密性,考虑到隔音、私密、个性等方面的需求。 哪些地方属于公共空间呢? 客厅、餐厅、阳台是全家聚会、休闲的地方,同时又是家庭装修的重点部分; 厨房、卫生间是全家生活的重要地方,同时又是室内电器、家具最多的地方,是单位装修造价最贵的地方; 玄关、过道、楼梯; 家庭衣帽间、储藏室; 还包括私密空间的门套、木门部分。 我们家庭生活的大部分功能都要在公共空间里实现,同时公共空间又承担着接待客人、举行家庭聚会、朋友聚会的重任,还是我们每个家庭的脸面所在,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把装修预算的大部分都做在了公共空间。 比如:豪华的家具、先进的家电设备,漂亮的沙发、窗帘、名贵的地板地砖等。 我们通常说的室内装修风格,其实应该说是室内公共空间的装修风格。 私密空间的装修需求: 卧室、书房、主人卫生间等可称之为私密空间,因为一般客人外人到此会自动止步的,这里承载着居住者个人的私生活。 由于家庭成员的多样性,所以没有必要把个人的房间,也装修得很共性,可以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推出个性化的装修设计方案。 现在一些家电、家具生产商,都在设计个性化的产品,分成男性家具、女性家具和中性家具,男性家电、女性家电、中性家电,有的厂商也专门推出儿童家具、少年家具、老年家具,窗帘窗饰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在充分张扬居住者个性的前提下开展设计,是私密空间装修的发展方向。 公共空间的共性,通过装修木作的颜色统一、地面的颜色统一、其它造型的相似来实现。

浅谈场所精神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场所精神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空间不是单纯物理的存在,而是一种人性化的场所,是以满足人们生活意义和精神追求为目的场所。本文将从场所精神的三个要点和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设计手法的运用出发,着重以东校区南门广场改造为实例详细阐述场所精神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倡导建设保护校园文化、尺度适宜、主题鲜明、具有归属感校园广场环境。 关键词:场所精神;景观设计;广场改造 一、景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 舒尔茨认为: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场所精神强调一种总体的氛围,是人在参与的过程在意识和行动上获得的一种场所感。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的要点包括自然条件、历史文脉和区域定位。自然条件主要有地质和气候两方面。历史文脉则是指在设计中体现历史和文化内涵,用全新的方法去诠释场所的精神。区域定位是指景观设计要协调好场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将场所精神设计手法应用到景观设计中。首先,在场地信息方面,对历史文物进行修复,维护文化场所的精神。其次,静态功能与动态功能相结合,视觉功能和使用功能、艺术性和实用性并重。最后,要注重设计者和使用者、观光者和景观、人与自然的交流。 二、场所精神理论在东校区南门广场改造设计中的运用 (一)东校区南门广场概况介绍 南门广场位于学校南门主干道西面,北临办公楼,东临教学楼,南临校园南门外墙,西边为东湖。整个广场作为连接主干道、办公楼、教学楼以及专家公寓的中间地带,应该能够满足学生教职工的休憩、游览、安静学习研究的功能,同时也能够展示宣传校园文化。 (二)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场进行拍照,记录,查找资料,发现了以下问题:缺乏学校特色与气质,地域认同感低。整个广场的布置略显单调和空旷,和如今很多大学的校园广场的规划形式趋于雷同。中心广场区占地面积很大利用率却很低。绿荫场地较少,整个广场缺少供休憩停留而用的座椅、亭廊,降低了实用性。交流场所有限,交流的形式也比较单调,降低了可参与性。 (三)改造设计原则

场所精神理论讲义

课程名称:场所精神理论(The Theory of Spirit of Place) 教学要求及目的: 了解场所精神理论,理解该理论是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并掌握将该理论运用到有关设计中去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场所的方法。 课程主要内容:1、“场所”的概念。 2、“场所”和“空间”的区别。 3、场所理论及其在城市设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4、场所理论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城市设计的维度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冯江等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等编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美]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建筑形式论——迈向图象思维 陈伯冲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街道与城镇的形成 [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什么是“场所”(Place)? 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a) 静态的实体设施——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 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 The actual physical structure of a place. The reality of its buildings, landscape, and aesthetic quality. b) 活动——the activities 建筑物和景观如何被使用,身处其中的人们如何互动,以及文化习俗如何起到影响作用。 How the buildings and landscape are used. How a place?s people interact with it, and how their cultural institutions have affected it. c) 含义——the meanings 一个非常复杂的层面。首先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 A more complex aspect, primarily the result of human intentions and experiences. Much of a place?s character will be derived from peoples reaction to its physical and function aspects. 场所的这三个基本元素彼此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