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对福特主义、丰田主义、温特尔主义的总结

一福特主义

起源:福特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安东尼奥·葛兰西,他使用“福特主义”来描述一种基于美国方式的新的工业生活模式。

定义:福特主义是以泰勒制劳动组织和大规模生产消费性商品为特征的一种粗放型的资本积累战略。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

特征:以泰勒制原则为目标的劳动标准化和强化的技术分工,以高度专业化的机器(流水线作为理想形式)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部分地提高了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是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福特主义产生的问题:第一,产品单一、产量巨大,造成产品的积压和滞后以及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且不能满足人们对商品多样化的需求;第二,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生产方式把人仅仅当成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第三,劳资方关系中劳动者处于极度弱势的条件下不利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

福特主义对工会的影响:福特主义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X理论之下的,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使得工人在工作中概念和执行相分离(工人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某一个小小环节的微小工具,自

己的主体创造性能动性被忽略),工人工作的去技术化带来了工人同质性的增强由此工人之间的共同需求和联系得以加强,促进了工人之间的团结意识。在这种背景下,工会的作用突显了出来,以工会为代表的集体谈判制度蓬勃发展起来。反过来,劳资之间通过集体谈判所形成的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福特主义对政府的影响:由于福特主义单一的大规模的生产经常会造成产品的过渡积压,为调节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护有效需求,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国家政策建立起来。

对福特主义的评价:福特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种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特殊的历史形式,它的存在是合乎历史的脚步进程的。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是万事都处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的过程中,有了福特主义才可能有后来的丰田主义和温特尔主义。

二丰田主义

丰田主义的基本思想:降低成本,减少间接劳动形式。丰田主义是以消除浪费、降低成本为目的,以准时化和自动化为支柱,以改善活动为基础。

丰田产生方式的基本特征:第一,杜绝浪费、降低成本。第二,准时生产。第三,作业自动化、标准化与人的自主性有机结合。第四,快速反应顾客消费需求。第五,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中间环节。

丰田主义产生的影响:第一,工人之间的合作加强,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二,工人具有自我管理的多技能。第三,强调及时生产,更短的生产周期和更低的存货水平。第四,劳动关系比较和谐,劳资趋于合作的友好关系。

对丰田主义的评价:丰田主义并不是对福特主义的彻底否定,而是汲取福特制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等合理内核,将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相结合,结合外部环境和条件,对整个产业价值链做出了创新性的调试和变革。

三温特尔主义

基本思想:温特制的企业以高科技和强大的信息网络为基础,以产品标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资源,使产品在最能被有效生产的地产,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

特征:第一,通过企业的战略联盟来实现行业垄断,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第二,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和组合,标准制定者在完成产品价值链的全过程、在与模块生产者分工中,最终完成以双赢为基础的控制。第三,产品

生命周期缩短,产业升级速度快。第四,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

对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由于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化整合和利用,温特尔主义使得劳动关系全球化,且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三者的对比分析

对中国现有经济体制的思考:中国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国内百姓和外国人我们可以称其曰“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但真正的往深层次的看会发现当今中国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就美国而言,他经历了福特主义逐渐过渡到温特尔主义,美国在受到日本的冲击后再次把握了全球的经济命脉。就亚洲四小龙之一日本而言,他在历史经济转型期占有着不容置疑的地位——形成了一种区别于福特制的管理哲学与方法体系并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的丰田生产方式。日本善于总结前人的经历并另辟蹊径的大胆开发自己的特色,而美国则不仅是领头王更敢于在危急时刻潜伏学习,并不负自己的使命高举着带领世界前进的自由神像。中国呢?我们可以说自己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所以自然是经济生产方式参差不齐吗?答案是否定的,可能我们需要乐观的面对中国的现状:中国的经济、社会现今处在一个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阶段中,需要时间还调节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一味地否定自己,但是我想任何进步都需要外力的推动,单纯的自己不断地画圈到最后可能会将自己囚禁。就像日本有福泽谕吉一样,我想中国的发展

可能也需要他那样的经济思想家来指导国人共同开放思想谋求进步。

11劳关2班

唐丹丹

1190601033

i

i参考文献:1王浦生,杨君游,李平,张宁《产业哲学视野中全球生产方式的演化及其特征——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

2张辅群《福特主义、丰田主义和温特尔主义之比较研究》

3 谢富胜,黄蕾《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自由主义

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主义?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主义推崇科学的量化方法 区别:具体的理论观点,无政府状态对国际制度的作用和国际法的作用;细节上 第一节、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思想渊源 1、格劳修斯的国际关系思想 ●自然法与国际法思想 ●正义战争观 ●国际社会观念 1)国际社会说:无政府状态不等于无需的混乱状态,国际法是维持 国际社会秩序的重要条件。 2)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正义战争是被允许 的,3个正当理由:自卫、收复财产和惩罚。 3)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可能的。国际法的确立和有效实施都需要主权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转让部分主权。 2、洛克的国际关系思想 启蒙运动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哲学家。《政府论》、《人类理解论》、《基督教的合理性》等。 财产的国际分配 国家之间的和平战略 3、康德的永久和平论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的战争观: ●战争的根源:逐利的本能与过度的虚荣感 ●战争的意义:战争使人民分散到地球各个角落,战争能够促进民

族的团结与联合;战争的灾难加强了和平意识。 ●反对外来干涉和统治 ●欧洲联合思想 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 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民主和平论 世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友好为条件 【民主和平论】的鼻祖: 民主国家之间从不或很少发生冲突。 即使发生冲突,彼此也不会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 专制国家之间或者民主国家与专制国家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更容易以武力解决争争端。 4、边沁的国际关系思想 功利主义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政府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幸福 国际法:法律是必要的恶 1、第一次提出了国际法的概念,认为国际法的目标在于确保主权国家之间互互 不侵害、相互促进最大利益、限制并禁止战争。 2、边沁也提出了实现普遍追求永久和平的计划,强调要最大限度的裁减军备、 设立国际法庭、公开的通过外交谈判缔结条约等。 亚当?斯密:鼓励以绝对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认为各国之间不是必然的敌对,国家关系和谐是可能的。 理查德?科布登(Rechard Cobden):自由贸易将促进世界和平 第二节理想主义 1.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理论、研究需要、学术共同体(杂志、刊物、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培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2.为什么首先是理想主义? 3.为什么首先在欧洲? 一、齐默恩的国际关系思想 《民主的前景》、《国联与法权》 1)公共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A.历史唯物主义? B.辩证法? C.阶级斗争理论? D.政治经济学? 【答案】C 【解析】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芝加哥学派?

C.哥伦比亚学派? D.功能学派? 【答案】A 【解析】社会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法兰克福学派广泛吸收了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传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答案】C 【解析】社会学的研究功能包括? 1、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

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预测性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4、规范性功能: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文案法? B.普遍调查? C.实地实验? D.问卷调查? 【答案】B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5.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一个资本家只有在自己更便宜地出卖商品的情况下,才能把另一个资本家逐出战场,为此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由此造成的必然结果是: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 2、标准化产品。在泰勒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强化的技术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机器,可以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这种强化的标准化使流水线上的分工达到最细微的地步,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形式上隶属于资本转变为实际上隶属于资本。 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在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为达到提高效率和节省成本的目的,企业的唯一选择只能是运用周密的计划和决策、强有力的指挥和控制以及严格的监督和奖惩来保证生产流水线的有序高效运行,于是就形成了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大企业中的等级结构。 4、刚性生产,即劳动技能、管理结构、组织边界及产品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刚性特征。在生产组织上主要表现为:(1)生产的内部化,即产品的各个环节都在同一个企业内部完成。(2)系统的封闭性,即产品的各个部分都由同一个企业完成。(3)功能的齐全化,即企业必须具备完整、全能的各项功能。为了在综合型的竞争中获胜,各个企业都必须考虑自己这个“木桶”,尤其要着眼于修补其中最短的木板。 5、生产者决定论。工业经济时代,规模经济效益依靠厂商资本投入的增加、生产的内部化、系统的封闭性和功能的齐全化,这意味着厂商必须和有能力完成产品的各个部分和环节,这些都构成了最终产品生产较高的进入壁垒,生产者从而控制着产品的定制权和定价权,事实上拥有着生产者主权。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在福特主义下,资本利润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寡头厂商之间合谋形成的产量限制和垄断高价。面对竞争带来的垄断,当时的市场法制制度大多实行旨在削弱企业联合和各种形式集体行动的反托拉斯法,但保护竞争的举动,正如前面所言,又不可避免地陷入竞争悖论,资本主义生产面临着两难抉择。 (二)后福特主义 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大。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实现成本的持续下降,而各类企业又必须对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正好适应了企业必须采取能同时提高效率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战略。模块化是大规模定制的一个关键。通过将大规模生产的模块化构件组合并装配成可定制的产品或服务,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这两种生产模式的优势被有机地结合在大规模定制这一生产方式中,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2、水平型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全能型大企业不同,新生产体系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从专业化的角度将原先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外包出去,使每个企业只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福特汽车发展史

福特汽车发展史 提起福特汽车的创立,就不能不提起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

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职,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 1903年福特6月16日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就是今天的福特汽车),并一直担任总经理。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他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更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业家。 福特与11位其他投资者和2.8万美元的资金于1903年建立了福特汽车公司。他新设计的车只用39.4秒就开过了一英里,当时的一个著名的赛车运动员将这辆车命名为福特999型,并带着它周游美国。这样一来福特在美国就出名了。

福特1903年生产的A型车 福特汽车成立后仅几个星期,便向加拿大的一位客户售出了一部A型汽车。

福特T型车 福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 福特汽车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一创举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缔造了一个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有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非常注意他与他的雇员的关系。他的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他首创了工人日工资5美元/8小时的标准(当时是2.34美元/9小时),造就了千千万万的有车阶级,使T 型车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亨利·福特被尊称为"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人"。

应用文-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误区与发展中国家道路的选择 '\r\n\r\n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逻辑 20世纪后半叶,以 学家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等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兴起,改变了经济主体及其竞争原则的观念。跨国公司和世界金融中心成了世界经济的体系性的单位。国际经济如同国内经济一样,国家也应为市场职能提供一切必要的先决条件,最大限度地取消市场管制,使私人资本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保障国际资本稳定地发挥作用。[1]新自由主义尤其是主张跨国 的货币主义认为,国际经济的联系为所有参与者提供了机遇,使经济体更为紧密并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需要做的无非是缩小政府的活动范围而已。这种乐观精神充盈于货币主义的派生物——全球化学说中。这种学说声称摧毁政府对外部联系的障碍将释放两种积极的力量。其一是最好的运作机制(市场)从最先进的经济区域扩展到所有的政府放弃了控制权的经济区域;其二是随着这种最为有效的机制的扩散,最不发达的经济区域也会繁荣起来。 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和投资开放将鼓励资本流入贫困国家。由于工业化国家通过追加资本来赚钱的最好机会已经用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报应该比工业化国家高。如果贫困国家降低贸易和投资的门槛,那么富裕国家就会输出部分资本。如果这种资源流入采取的是贷款或间接投资形式,就会补充国内存款,放松对本地公司追加投资的金融限制。如果是国外直接投资,会带来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技能,金融风险也较少。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投资增加都会使贸易增加,富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以牺牲穷国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根据这个理论,在所有交易中,进出口双方、借贷双方、股东和员工双方都可以双赢。按照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理论逻辑,不太发达的国家的机制将愈益类似于发达国家的机制,并且随着这种最好的运作机制的普遍传播,欠发达世界的经济将加速发展,与发达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二、发展中国家全球化的 悖论 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理论逻辑下,只要不太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发达国家的机制,他们的经济将加速发展,与发达国家财富的差距也会缩小。然而,无论从机制上还是繁荣程度上而言,全球化的现实并没有使世界经济变得更为统一,发展中国家普遍遭遇与新自由主义背道而驰。[2]典型表现如下: 1.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是,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采用了发达国家所鼓励的战略,利用外国银行贷款和跨国公司雇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增加出口,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生产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发展中国家因为不利的贸易条件、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而导致经济增长下降。除少数国家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严重下降,有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 2.扩大生产失效。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作为万用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其机制扩张过程为:技术的提升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节约的资本剩余用来降低价格或提高工资→需求增长→刺激资本扩大生产。然而在1980~2000年期间事实与理论设想相背离。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工资增长。实际工资处于停滞状态,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真实工资之间存在着鸿沟,这意味着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所得都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工人产出虽然增长了,但产品的价格并没有降低,或者工人的工资没有提高,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相反,服务部门的就业不断扩大,但从事服务业的大部分人的工资都非常低或是非临时性的。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福特发展看管理

从福特发展看管理 管理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萌芽的具体时间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直接追溯到1903年福特创立的时,管理理论已经有了初步的体系,其思想内涵也颇具成熟。因而,从福特的历史,我们看不见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但福特的历史却映射出其重要发展阶段里变革性的印记。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阶段分析福特发展的历史中透露出的管理学思想。 一、福特初发展——管理理论初形成 始建于1903年,福特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供其参考,但在其后的日子里,与古典管理理论共同发展成长,也就成了福特汽车不断探索的条件和依靠。福特建厂之初,世界上就已经有了一些汽车制造公司,他们采取流动生产线这类传统的方法制造高价汽车,这也正是产业革命给生产发展带来的技术遗留。旧的管理理念已经渐渐和时代需求格格不入了,一方面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臆断法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落后的管理方法致使其生产能力低于预算的水平。福特决定不走原路线,而是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一套自己自足的高效生产法。。站在科学管理的角度,其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生产效率。福特在高效率生产方面,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效仿的对象。 在1914年,福特就提出了“每天工作八小时,付五美元”的举措,因此,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他们的收入同步提高。当时的福特具有洞察力的发现了高产量、高工薪和高消费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对应的,科学管理理论已有了明晰的中心思想及建构轮廓。泰罗制在福特的计时工资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福特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大体上体现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精神上的和谐变革。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上的变革,福特基于泰罗制原理形成的工人管理方法被普遍采用,节约了时间还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出工人执行职能的主观能动性。 福特这些新的管理方法映射出了当时泰罗制的普及,科学管理理论突破了原有的机械化生产模式,更注重了人存在的经济价值,大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制度、善待人的方法创下了生产效率的高记录。不过福特在大体上还并未秉承着计划重要的理念,T型车仅仅是福特“想做就做”的理念的新尝试。这和管理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并不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也算是福特即兴的成功的创举了。 二、福特危机——管理理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 随着泰罗制乃至整个古典管理理论的渐渐发展和成熟,福特公司也在用其渐渐形成的理念使自身发展过一个繁荣时期。福特已经形成一套体系,称为福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福特主义中,管理部门实现了对劳动过程的完全控制,工人丧失了对劳动过程的可支配权利。劳资谈判也疯狂地开展,导致了工资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消费问题,,表现越来越突出。泰罗制的弊端在其中也可见一斑: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 1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兴起、危害与替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视角及其评价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兴起的原因,它造成的诸多灾难性后果,以及它的可行性替代方案等,是近十多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争相探讨的问题。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尽管有的印着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人道主义”的历史痕迹,有的在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无疑丰富了世界人民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对我们科学认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实质及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美国人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作了这样的概括:“‘新自由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亚当·斯密被认为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体系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包含了一些有关全球秩序方面的内容。”(《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第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用诺姆·乔姆斯基的话说,“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在经济脆弱的国家,这些理论经常用做严厉的结构调整方案。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私有化。”1990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的经济调整和改革。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该共识包括压缩财政赤字、降低边际税率、实施利率市场化、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等十个方面。约翰·威廉姆逊还认为,

复旦大学《媒介与社会》期末考试

一、举例说明(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 福特主义:福特以较低成本制造商品,再以较低的价格售出以鼓励大众消费,同时还首先支付工人相对高工资以刺激商品购买欲,福特公司代表了其它发达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特征。常规生产方式为批量生产,在工程设计、电子产品和汽车等生产领域都以标准化生产为特征,由同样的流程和模板被批量制造。造就了一些工业生产特色地区(如德贝的铁路职业)。主流工作群体是产业工人,集中于制造业和采矿业。大众消费成为常规模式,工资相对提高、生活消费品的成本降低、充分的就业、分期付款业务等因素推动着大众消费。如1945年后的英国普通居民可以接触到化妆品、电视和摩托车等过去贫乏社会无法想象的消费品。大众消费成为维持批量生产稳定发展的轴心,依赖于工人阶级对商品购买,经济的兴旺取决于消费者购买力和借贷信用关系,特别表现在汽车市场上。以英国为例,其本土公司对国内市场有坚定的控制力,1968年制造业的87%产量来自本国企业,其在一个稳定安全市场中运作,以纵向和横向兼并拓展市场。福利国家的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国家合理干预经济的正当性,二战后英国出现国有化浪潮。1973年社会经历巨大经济衰退和大范围石油价格飙升,福特主义体制难以为继。 后福特主义:全球化意味着福特主义难以为继,19世纪70年代始企业为长期扩张需要重组与转型。深刻变迁的前提是劳资关系的政策使工会运动丧失作用,如美国19世纪80年代早期里根总统摧毁航空交通管制工会后就鲜有抵制改革的运动。企业针对市场不景气裁减劳动力通过工人的额外工作或者新科技的应用达成资本增长,许多公司经济扩张伴随裁员,如IBM在1983到2001年收入翻倍却裁员25%。企业逐渐被纵向分解企业倾向于通过与外部组织签订合约来尽可能多地满足公司的需求而不是扩大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实现纵向一体化),如

福特汽车战略分析报告

精心整理 战略管理分析报告 ——“福特汽车”案例 1.2.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5) 财务状况 (6) 三、业务层战略 (7) 1.成本领先战略 (8)

2.差异化战略 (8) 3.聚焦差异化战略 (9) 四、公司层战略 (10) 1.非相关多元化战略 (10) 2. 3. 1. 2. 1903 2007年被丰田汽车超越成为美国市场销售量第三名。亨利·福特参考引进了大批量汽车生产以及大批量工厂员工管理的方法,更别具匠心地根据设计出以移动式装配线为代表的新生产序列。其高效率、高工资、低售价的结合,对当时美国制造业而言,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创新,因而这套方法尔后被称为福特制,而其产业观念在后来被安东尼奥·葛兰西称为“福特主义”。 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上第四大工业企业和第二大汽车和小卡车生产商,大约在全世界有36万名员工服务于汽车、农业、金融和通信领域。它有三个战略经营单位——汽车集团、多样化产品集团和金融服务(财务公司)。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国企

业,福特汽车公司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许多问题。 福特公司目前正在对未来准备实施振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推进积极重组以求扭亏为盈;加速开发消费者喜爱和价值认可的新产品;为该计划的推进筹措资金、改善财务状况;以及推进全体员工协作,利用全球资产。福特有望能在未来作出很大积极的改变和提升。 二、环境分析 a. (比如2009 4. 3. 2.科技的发展使得更多可替代环保能源出现在汽车应用上。 b.行业环境分析 (一)与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福特汽车的行业竞争者主要有来自美国的通用,克莱斯勒和日本的丰田,本田和日产这几家大公司,他们占据了汽车市场的很大份额。所以竞争是较为激烈的。 1.美国汽车生产商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医疗保险以及退休福利(即遗留成本),而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背景介绍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的作者是英国学者保罗·霍普。这部著作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至于他写到此书献给艾玛与安娜作,这两个人 又是谁,由于名字是简称,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作者将该书分为两部分来著述:一个个人主义时代;共同体重建。与《共同体与社会》相类似的是,(本书发现并 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 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两种类型:共同体和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 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 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 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 制约的适应或者的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 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 部和,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 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碥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在人类的发展 史上,共同体这种结合的类型早于有放矢建立的、人的结合的“社会”类型。)这部 著作亦涉及到了共同体这一特殊概念的叙述,时隔一个世纪之久,保罗·霍普借 鉴了滕尼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有关共同体与社会的概述,以他自己独到的见解,另类地诠释了共同体的内涵和 外延。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共同体的类型有很多种,人们可能也可以从属于多 个共同体。商会、专业组织、工作环境、俱乐部、协会、政党以及其他群体,全 都可以被视为现行的、没有亲属关系的共同体形式。作者则将重点放在了地方或 邻里共同体上面。可以是一个村庄,也可以是乡镇或城市的某一个区域,也可以 是一个居住的社区,随个人的主观意识而变。 在有关共同体的研究中,就集体类型的意义而言,共同体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共同拥有一个确定的物质空间或地理区域的群体即社区,如邻里、城市、村庄等;其二则指具有共同特质、归属感,或者维持着形成社会实体的社会联系 和社会互动的群体,如种族共同体、宗教共同体、学术或专业共同体。实际上这 两者是基于地缘的与基于认同的区分。作者所采用的,正是有关共同体的第一种 的定义。他的思考在于:在这个日益崇尚个人主义的时代,怎样才能维护与繁荣 地方共同体与共同体的生活,激发民众具有一种公共精神的行为方式。 内容概览: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后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内容包括后福特主义、反传统性和全球化对后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已经进一步导致了人们行为方式的个人主义行为和以自我为中心,并侵蚀了地方共同体、社会资本(即人们之间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和民众的参与性。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不同形式的共同体是不是人类生活中所必需和重要的组成内容,并需要采取何种途径在后工业社会里维护与重建达成共同体,提出了一些能更好地促进一种公共精神文化发展的现代管理范例,以及一些激励公共精神文化的策略,帮助人们重塑地方共同体与再聚社会资本,从而创造一种能够促进人类幸福的生活环境。并剖析了这个时代的一些人选择了某种退避性的认同政治来应对后现代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行为往往是排他的狭隘的。

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882 更新时间:2006-9-17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史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学术界对“全球化”进程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全球史观。 目前国外“全球化”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三种全球史观: 第一种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观点。新自由主义认为全球化是技术变化不可避免的结果,是促进世界稳定和高度民主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弗朗西斯·弗克亚姆斯(Francis Fukyam's)和美国的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don)等人。弗克亚姆斯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一体化,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将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结果。而亨廷顿则鼓吹全球化就是“民主化”,人类正在经历“第三次民主浪潮”。持这种全球化观念的人所宣称的全球史观,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史观。 新自由主义全球史观的核心是资本主义中心论。他们认为全球化是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由于资本主义在19和20世纪的竞争对手—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都已经成为历史,因此资本主义独领风骚,全球化的前途就是资本主义化。[1]还有一些人鼓吹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要求用全球化必然导致美国化的这种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 从冷战结束,全球化就成为美国新时代的代名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1983年在哈佛商学院学报上,首先使用了“全球化”一词,并且强调全球化时代就是美国世纪。他指出全球化有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或者哥伦布,欧美资本主义开拓了全球化历史。[2] 阿尔弗雷德·E.伊克斯(Alfred E. Eches)和托马斯·W.齐勒(Thomas W . Zeiler)两人的著作《全球化和美国世纪》一书,是用美国化全球史观研究历史的代表作。该书把美国人推动的全球化历史,分时期进行了论述。他们宣称,1898-1913年是美国人把英国人曾经统治的世界进行美国化的时期;1914-1920年是美国推行全球化的尝试时期;1921-1929年是美国探索用美国方式进行全球化道路的时期;1929-1939是美国式全球化受经济危机阻碍的时期;而1939-1946是美国通过保卫盟国和扩张,而为全球化奠定基础的年代;1947-1957年是美国通过遏制和消耗苏联而艰难推行全球化的时期;1958-1986年是美国推行迫使世界转型政策的时期;1986-1995年是美国推行自由和自由贸易成功的时期;1995年后是美国全球化大扩展和美国全球化新千年世界到来的新时代。[3] 伊克斯和齐勒的观点,在美国各界都有反映。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狂妄地宣称:“在全球化体系中,美国是唯一居于统治地位的超级大国,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上从属于它。……我们不是老虎。全球化才是老虎。但是我们最会骑老虎,而且我们正在对其他所有的人说,要么骑上来,要么滚开。我们之所以最会骑老虎,是因为我们把它从虎息子养大成老虎。……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有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公司或苹果公司生产的电脑。”[4]他宣称全球化的发展,是以美国为中心。 第二种关于“全球化”的观点,是一体化主义。一体化主义者向新自由主义者的观点提出挑战,认为全球化的精确含义就是“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体系”。全球化是帝国主义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表现,全球化就是帝国主义的侵略。[5]他们认为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沃勒斯坦。沃勒斯坦提出了过去500年世界体系发展的基本框架,强调各国的现代化要从属于一种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发达国家从属于核心国家,阶级斗争是国家政治发展的动力,各国的政治结构是经济组织发展的一部分。因此他断言,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使某些国家的经济从属于另一些发展和扩张的国际的经济。不发达国家不是因为缺乏传统的机构或新教徒的热情、或缺乏资源,而是由于不发达国家长期从属于外国资本。[6]从“相互依赖”的观点出发,一体化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并不会导致世界政治的一体化。相反,在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威胁一体化的危险。他们认为全球化还会消灭民主。全球化是一种动态的图景,要不断挑战国家的边界和主权,但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只能在其领土内执行。因为如果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失去意义,那么自由民主的核心“自治、集会、共识、代议和公众主权”就会成为问题,就没有民主可言。[7]由于民主是通过国家而存在,因此全球化不可能消灭民族国家。同时,在目前条件卞民族国家还没有找到在功能上的替代物。在全球化中,由于经济的从属关系,将加剧世界各地的竞争,而不是国界的消失。[8] 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从全球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五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学说,把人类历史放到全球背景下考察,就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不仅用全球史观把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进行了考察,而且在150年前就专门对全球化的现代含义作过论述。马克思认为现代的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消除所有生产和资本积累障碍的进程。但是马克思指出,全球化不能消除不同国家发展的不稳定现象和不平等现象。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坚持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要求从生产力和生

福特公司的历史。精华。。不容错过

福特制及其它 有83年历史的福特Rouge制车中心,乃亨利·福特(Hernry Ford)理想中一处自给自足的车城,这个见证了美国工业兴起的福特发源地,在面临关闭之时,福特决心将它翻新重修,使它再次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景仰的标准。 亨利·福特年幼时经常在祖家不远处的矮树林玩耍,那片矮树林位于美国密芝根州Dearborn市以南数公里的Rouge河旁边。他对那片地方情有独钟,成年后,便逐片地买下来发展他的汽车事业。 这里就是后来被称为“The Rouge”的汽车生产厂房,但它并非一般汽车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亨利·福特理想中的一个能自给自足,一切原料以至汽车制成品都可在同一处地方实现的车城。现在,Rouge仍然是全球面积最大,并由单独一间车厂拥有的制车中心,占地约1.6平方公里,楼宇可用面积达158万平方尺,多年来都是国家元首、工业家和学生必到的参观胜地。 由1914年至今不断生产福特汽车的Rouge,在新世纪讲求高效率环保政策,以及大部分福特汽车的生产线已迁移到其他厂房进行之时,正面临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问题。福特打算将这间有接近90年历史的车城改建重修,使其能继续成为全球汽车生产业的典范。 决心靠自己 于1903年创立的福特汽车,创立人亨利·福特一直希望汽车可以由工人阶级拥有,但传统的制车方法只会令车价高昂。虽然当时的制车方法已有高效率的所谓流动生产线,但福特觉得这个概念可以加以改善,使汽车生产的成本大大减低,他说过:“如果供应商产品的价格,不能让我们生产成本低廉的汽车的话,那么我们只好靠自己生产配件。” 福特认为,惟有自给自足,不假外求的“垂直综合”(Vertical Integration)方法,才可改变汽车的生产模式,Rouge的概念,就是将整部汽车的每一个部件,由铁矿、橡胶、玻璃以至发动机等所有的汽车组件,均在一个屋檐下提炼、加工、制造和装嵌。Rouge厂设立之前,福特汽车原本是在Highland Park(高地公园)厂房出产的,该厂多次因为供应商缺货而停工,这更加强了亨利·福特要自给自足的决心。 所以福特在Rouge厂房之外,会依靠集团在密芝根、明尼苏达和威斯康辛州所拥有的,多达280,000公亩的树林、铁矿和矿场提供制车所需的原材料。要将这些物料带到Rouge,福特更要拥有自己的铁路运输网络。在20、30年代的全盛时期,你可以见到大型火车不停地将各地出产的原料运到Rouge,然后原料就在这里变成不同的零件,再装嵌成一部、一部汽车驶离车厂。 大时代的来临 Rouge有自己的船坞、炼铁和玻璃的熔炉,还有滚碾机、轮胎厂、压制厂、发动机铸造厂、底盘、变速箱和水箱的生产厂、漂染厂,甚至连生产制车所需工具的厂房也有。在Rouge之内,每日最高可熔化6,ooO吨钢铁,500吨玻璃,每49秒便有一部新车制成出厂,亨利·福特曾形容Rouge是一个“由原料直至完成品工序均无停顿的地方”。于1919年落成,占地12公亩的炼铁厂,能提供造车所需的钢、铁和铜等材料,当时更是全球最大的同类设施。 20年代早期,曾有德国的工程师前往Rouge考察,事后称赞福特这一片厂房在物料分配的设计,以及高生产效率方面,将会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效法的对象,但他们当时预计不到的,是Rouge这概念其实可说是现代制车方法中所采用的“即时到步”(Just-in-time)配件供应程序的前身。 占地广大的Rouge,在生产高峰期曾有10万人同时工作,可说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城市。要令这城市运作正常,厂内自设16台火车、长达160公里的轨道、定时的公车服务,以及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 名词解释 弹性专业化:是指企业运用全能性机器和训练有素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力,进行多样的、自身不断变化的专门化产品集合式生产,主要行为主体是中小型企业以及他们之间形成的网络化。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是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精益思想”为根基,以寻求“消除一切浪费,力争尽善尽美”为最佳境界的新的生产经营体系。其管理方式是最大限度地简化与消除浪费、删除一切非增值活动,维持高水平的质量,保持企业持续改进的活力。 相对优势说: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绝对优势说: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之间的比值。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公式: 增长极: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 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简答题 1、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区别 福特主义: 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生产;(2)标准化产品;(3)垂直型的组织形式;(4)刚性生产;(5)生产者决定论; (6)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 后福特主义: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1)大规模定制;(2)水平型组织形式;(3)消费者主权论;(4)弹性生产;(5)竞合型的市场结构。 n in r ir E E E E LQ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当代经济研究)0325(1)

后福特主义缘何起源于日本? 王杰 1 胡乐明 2 * (1. 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威海 264209;2.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081) 摘要: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占据支配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在其和凯恩斯 理论的共同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年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和福特主义的终结。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福特主义演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其最终被后福特主义而不是新福特主义所取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福特主义演变时序研究发现,日本率先产生并确立了后福特主义的主体地位;福特主义演进的渊源研究则表明,日本之所以率先完成,关键在于其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危机 感。最后给出了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启示。 关键词:生产组织方式;福特主义;丰田主义;后福特主义 中图分类号:F035.1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根据麦迪逊的统计资料,期间的劳动生产率、资本积累、出口额等相对1820年成倍增加①。因此,这段时期通常被称作西方发达国家的“黄金年代”②。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涨”,宣告了“黄金年代”的终结。 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进行变革,力图确立新的增长模式。在众多变革中,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复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众所周知,二战之前,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国家“黄金年代”的结束,福特主义逐渐走向终结。这预示着,福特主义终将被一个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所取代。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更替,生产力将获得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由此看来,研究福特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演进,对于新的增长模式的确立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与福特主义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厘清这个问题,将有助于确定福特主义的演进方向;其二,众所周知,福特主义起源于美国,并在其基础上演变出各种具体模式,新的生产组织方 *作者简介:王杰(1974—)男,河北石家庄人,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学研究;胡乐明(1965—),山东烟台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