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建议收藏)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建议收藏)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建议收藏)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建议收藏)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文档交流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文档交流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文档交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

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文档交流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

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

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文档交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虚、

气滞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

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

兼见呕血、便血。.。。..。文档交流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

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

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文档交流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

证候表现:胃脘胀闷,脘痛连胁,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嗳气频繁,大便不畅,苔多薄白,脉弦.

护治法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

证候表现:胃痛,痛势急迫或痞满胀痛,口苦口干,口渴而不喜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文档交流

护治法则: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治疗代表方:清中汤加减)5.瘀血停胃

证候表现: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呕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护治法则:活血化瘀,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虚

证候表现:胃痛引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护治法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治疗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

证候表现: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文档交

护治法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中医辨证胃痛的原因和鉴别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种心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九种心痛“名虽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内沮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时期,《兰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 “大凡心膈之痛,须分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中写道: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就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得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病因病机】 胃痛得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与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 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 横犯脾胃,致肝胃不与或肝脾不与,胃失与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得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 剧烈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 2.辨虚实凡就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 止多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 虚、气滞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 气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护治法则:消食导滞,与胃止痛。(治疗代表方:保与丸加减)

《中医内科学》胃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 第一节胃痛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 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 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 疗效果颇佳。 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始见于《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痛,食饮不下。”《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也说: “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痛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素问,举痛论篇》还阐发了寒邪 入侵,引起气血壅滞不通而作胃痛的机理。《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为后世辨治寒热错杂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 鉴。后世医家因《内经》胃脘当心而痛一语,往往将心痛与 胃痛混为一谈,如《千金要方?卷-心腹痛》中有九种心 痛,九种心痛是虫心痛、注心痛、风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冷心痛、热心痛、去来心痛。这里所说的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济生方?腹痛门》对胃痛的病因作了较

全面的论述:九种心痛“名虽不同, 而其所致皆因外感, 七情,或饮啖生冷果实之类,使邪气搏于正气,邪正交击, 气道闭塞,郁于 中焦,遂成心痛。”《和剂局方》 《太平圣惠 方》《圣济总录》等书,采集了大量医方,其治胃痛,多用 辛燥理气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广薷香、木香、檀香、了 香、高良姜、 干姜等等。 金元时期,《兰室秘藏, 卷二》 立“胃 脘痛”一门,论其病机,则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 又为 寒邪所伤导致。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 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 散或温利之药;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 的混淆引起了明代医家的注意, 如明代《证治准绳?心痛胃脘 痛》中写道:“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 ?曰心与胃各 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哉 ?”《医学正传,胃脘痛》更进一步指出前 胃脘而实不在心也。”从而对两病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区分。 其后《景岳全书,心腹痛》对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进 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清代《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的“久 痛人络”之说,《医林改错》《血证论》对瘀血滞于中焦,胀满 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 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 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 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胃脘上部以口与外 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 或脘腹受凉, 寒邪直中, 内客于胃,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 胃气失和,胃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 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 故痛。” 内沮 火, ”胃痛亦有属热之说,至丹溪而畅明。胃痛与心痛 人以胃痛为心痛之非:“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 皆在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胃痛的中医辩证论治 发表时间:2019-09-05T17:21:16.1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作者:付立 [导读] 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 四川省绵阳江油市二郎庙镇卫生院 621716 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就是上腹部靠近心窝的地方频繁的发生疼痛,并且还有打嗝、呕吐等现象出现。因为胃靠近心窝,所以历代中医文献中经常说的“心痛”和“心下疼痛”是指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有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癌等西医上面所说的疾病。当人发生胃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治疗,没有及时治疗的时候,很有可能就会让疾病进一步的加重。 一、发病的病机 胃的发病病因主要就是因为外感寒邪,饮食等造成的胃气郁结引起的疼痛。 (1)寒邪害胃:人的身体比较虚寒或者是外感寒邪,吃太多生冷的食物,让胃受到损伤,使寒气侵入到胃内,导致胃内的气血淤滞,引起胃气不适然后引起的疼痛。 (2)饮食让胃受到损伤:不恰当的饮食,比如暴饮暴食,过饱过饿,冷热随意,就会损伤脾胃,气虚,让胃出现疼痛。当人不相信吃太多的辣椒、芥末、大蒜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酒等的饮料,就会让胃出现疼痛。 (3)肝气伤胃:肝是刚脏,比较喜欢心情欢乐,抑郁和愤怒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肝,肝衰竭,就会影响到胃,气血瘀滞,就导致胃痛。气滞时间过长,就会引起血瘀、内充血、胃络阻塞,那么就不通就会疼痛。气滞如火,就会消耗胃阴,引起胃侧支营养不良,引起胃痛。 (4)脾胃虚弱:脾胃不足,阳气不足,内生性寒冷;或者是长时间的生病影响到胃,导致胃阴虚,胃部营养流失,胃气不调,那么就会引起胃痛。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一样,但一般都是由于胃气的丧失以及下降引起的疼痛,主要的表现有寒冷、食物滞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血瘀等等的表现。 二、辨证论治 胃病的治疗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调理气血以及给胃止痛为原则进行治疗的,一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然后配合疏肝、消食、温散等等的方法进行治疗。 (1)气滞引起的胃痛 胃痛会影响到胸胁部位,可能会引起胃病或者是让胃病加重,还会有呕吐、反酸、吞酸、大便不利、舌苔泛白等现象。 主要的治疗方法:舒缓肝脏,调理气血,对胃进行止痛等。主要使用的药方就是柴胡止痛散。 (2)血瘀引起的胃痛 疼痛有固定的地方以及方式,比如会出现刀刺一样的疼痛感,或者是有黑色大便、呕血、舌苔暗紫等表现。 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然后止痛。主要使用的药方是失笑散合丹参饮。 (3)食物积滞引起的胃疼 胃部会感觉到肿胀,出现厌食、食欲不振、反酸、呕吐、不消化等现象,在呕吐以后疼痛的感觉就有一定的减轻,舌苔比较肥厚。 主要的治疗方法:进行消食、疏导食物的积滞,调理脾胃进行止痛。主要的药方保和丸。 (4)虚寒引起的疼痛 疼痛的感觉不是非常的明显,比较喜欢温暖,并且要时常的进行按摩,空腹的时候疼痛的感觉会增加,摄入食物以后就会有一定的减轻,受到寒冷的时候,就会使胃痛发作或者是疼痛加重,四肢比较凉,大便比较稀薄,舌苔比较白。 主要的治疗方法:驱散寒气,温暖脾胃,进行止痛。主要的药方是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 (5)阴虚引起的胃疼 胃部会出现灼热的疼痛,经常会感觉到饥饿,会有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现象,舌苔比较红或者是没有舌苔。 主要的治疗方法:调理脾胃。主要的治疗药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三、辨证施护 (1)气滞引起的胃痛 1、当空气冷时,气血凝结、变热便会消散。因此,应该注意气候以及季节的变化,随着寒冷和温暖的天气适当的增加、减少衣服,以免加重病人的情况。情绪痛苦以及愤怒也会引起胃痛,使病情加重。所以要注意调节病人的情绪,避免在短时间内受到刺激,做到心胸开阔,尽量减少胃痛发作的机会。 2、针灸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一般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穴、阳陵泉等等的穴位,具有一定的舒肝、缓解郁闷的作用。 3、可以用热水袋对胃部进行热敷,或者也可以用1公斤盐和葱进行热炒,然后装入布袋中,进行局部的熨烫;也可以采取胃部拔火罐、红外线辐射等等的治疗方法。 4、饮食和中药都应该服用温热的,少吃生冷辛辣、甜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大蒜、韭菜、香菇、萝卜、柑橘等具有提神开胃的食物。 5、鼓励患者进行散步、健身、练气功等适当的运动,并且要让病人保持情绪的稳定。 (2)血瘀引起的胃痛 1、尽量的保持病人心情舒畅,让病人有足够的信心,能战胜疾病,尽量的消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2、对病人的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防止并发症状的出现,一旦有并发症状或者是危险的症状时,要马上寻找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 3、当病人出现剧烈的疼痛、发热、腹部硬满的时候,可能是急腹症,切记不能随意的使用止痛的药物,防止病情更加的严重。 4、病人应该注意自己的饮食,出了并发症的前提下,可以多吃一些山楂、山药、茴香、荔枝等健胃活血的食物。

胃脘痛中医治疗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 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 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

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 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胃脘痛中医治疗(精编资料)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医学正传》说: 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 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黄帝内经》曾指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通俗解释: 胃痛是一种很常见的症状,所以常常会被人们忽视。 实际上引起胃痛的疾病很多,有一些还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发病原因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弱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若寒邪客于胃中,寒凝不散,阻滞气机,可致胃气不和而疼痛或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或过食肥甘,食滞不化,气机受阻,胃失和降引起胃痛;肝对脾胃有疏泄作用,如因恼怒抑郁,气郁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亦可发生胃痛;若劳倦内伤,久病脾胃虚弱,或禀赋不足,中阳亏虚,胃失温养,内寒滋生,中焦虚寒 1 / 7

而痛;亦有气郁日久,瘀血内结,气滞血瘀,阻碍中焦气机,而致胃痛发作总之,胃痛发生的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实证为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虚证为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 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导致胃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过度紧张、食无定时、吃饱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吃辣过度、经常进食难消化的食物等。 胃痛可能有若干因素,但大多数是由胃酸反流引起的。 也就是原本待在胃内的液体逆流入食道。 这些消化液中含有氢氯酸(盐酸),这是工业上用来清洁金属的腐蚀性物质。 尽管胃有保护膜,以免受胃酸侵蚀,然而.食道却缺乏此保护层。 因此,当胃酸逆流人食道时,会引起灼热,有时严重到你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引起胃痛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大吃大喝,但这并不是唯一原因。 有些人并未暴饮暴食,但也患胃痛。 其实,胃痉挛就和食物没有一点关系,它绝大多数起因于精神原因,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引起胃绞痛。 胃部是我们体内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正常状态下,它应该是不停蠕动,将食道送下来的食物绞碎。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的中医辨证 胃痛,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不少人都曾去药店自购中成药来治疗胃痛,有时能缓解,有时却不见效。其实,中医对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用药也有温清消补之别,即寒症应用温药,热症应用凉药,实证须用攻法,虚证须用补法。故在去药店买药时,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与症状特点,选择适宜的中成药。 据《药物与人》介绍,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类似症状者,都在此范畴,因胃脘痛的病因及症状各有不同,故治疗用药也有所区别。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何女士,37岁,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近一个月来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痛处不固定,食欲减退,频频嗳气或打嗝,有时恶心想吐,易发烦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辨证选药:按照中医辨证,何女士所患之症为肝郁气滞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可选用气滞胃痛冲剂、疏肝止痛丸、疏肝和胃丸、沉香疏气丸等中成药。

应用指征:脘腹胁胀满疼痛,恼怒时胃胀、胃痛加重,嗳气呃逆,饮食无味,妇女兼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清肝泄热和胃止痛 典型病例:梁先生,30岁,经理,性情急躁易怒,近来工作不顺心,饮酒后出现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心口嘈杂,口泛酸水,进食后烧心感觉更加明显,口干口苦,喜欢吃凉的食物,喝冷饮。 辨证选药:梁先生所患之症为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清肝泄热,和胃止痛法,可选用左金丸或加味左金丸。 应用指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吐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恼怒生气,禁食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 鉴别说明:本例与前一例胃痛发病均与情绪有关,但前者以气滞为主,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本例则以肝火胃热为主,故治疗以泄热和胃为主。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862 ? 百家论医? 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9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胃痛是临床最常见病证之一.胃为水谷之腑,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不管是饮食所伤,或邪气犯 胃,均可导致胃失和降,脾失运化,瘀滞内生,从而 形成气滞,血瘀,湿阻,痰结,食积,火郁,寒凝等胃 痛,所以胃痛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根据胃 痛的这一特点,治疗总以开其郁滞,涠其=升降为 要,再辨其寒热虚实.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现举例 如下. 1理气消滞理气消滞.适用'j:肝郁气滞, 肝气犯胃或饮食所伤引起的搿气疆滞,汪见胸脘 痞闷,脘腹胀痛,暖气,泛酸,嘈杂,恶心,食后饱 导{£,大便不调等,此类病狂临床最多见,常常反复 发作,每遇恍怒或饮食不节易发,发病时可有夹 食,夹湿,夹痰及化火等证,但以气滞为主.治宜理 气舒肝通降,方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为主,适当加 人理气通降之品,如香附,佛手,太腹皮,厚朴,青 Ⅸ等.如遇偏寒者,可加良姜,甘松,木香等行气散 寒止痛;如气郁化火,可合用陈修园之百合汤,百 合30g,乌药9g效健;食积者加内金,焦三味,炒 菜菔子;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湿困者

加薷香,佩兰,白蔻;夹痰者可用二陈汤,自芥子, 瓜萎皮等. 王某,男,42岁胃脘胀痛反复发作2每,近 半月来因情志不畅复发,上腹部痞阎不舒,嘈杂, 食后胀痛,暖气,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脉弦,治以理气和血通降:白芍,百台各30g, 枳实15g,柴胡,玄胡,川楝子,乌药,甘草,大腹 皮,佛手各10g,生姜3g.服药4剂,胃脘胀痛消失,口干苦大减,原方加减续进5荆,已痊愈. 2化瘀通络久患胃痛者,大多气血壅塞, 脉络痹阻,此时患者多胃脘刺痛,痛处固定,疼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治以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方用丹参饮合验方五灵丸(香附,二丑,五灵脂组成).如瘀血较重,可加玄胡,乳香,没药,九香虫,刺猥皮;气滞明显者加佛手,枳壳,陈皮,川楝子,乌药;如溃疡出血可加用自芨,乌贼骨,大黄, 三七等;对病久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党参,自术等药. 张某,男,53岁.间断胃痛10余年,近2月来, 胃痛复发,痛处固定,上腹部胀闷不舒,纳差不欲食,嗳气,泛酸,大便于结,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治宜理气化瘀通络:丹参30g,玄胡12g,香附10g,炒二丑,炒五灵脂,枳壳,陈皮,川I楝子各 10g,檀香8g,砂仁6g.上方服药6剂,胃痛大减, 纳食正常,大便通畅,加减续服半月,临床痊愈. 3涤痰泄热痰热互结,则脘痛胸闷,呕吐 痰涎,时时泛恶,口干口粘,舌红,苔黄粘腻,脉弦滑,治当涤旋泄热,方用小陷胸汤合栝蒌薤白半夏汤加用桃仁,薏仁,丹皮等.如痰热夹食,脘腹饱闷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发表者:吴依娜(访问人次:4319)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又称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中药治疗效果颇佳。 胃痛的病因主要为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吴依娜 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当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临床表现】 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 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有呈持续性者,也有时作时止者。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诊断】 1.上腹胃脘部疼痛及压痛。 2.常伴有食欲不振,胃脘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胃气失和的症状。 3.发病常由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累,受寒等诱因引起。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查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有助于诊断。 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茵白,口和不渴,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2.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中医内科学)胃痛、头痛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胃痛、头痛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胃痛肝气犯胃证的临床特征是 A.胃脘胀痛,嗳腐吞酸 B.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C.胃痛隐隐,心烦嘈杂 D.胃脘胀痛,连及两胁 E.胃脘刺痛,痛有定处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肝气郁结犯胃,故见胀痛。胁为肝之分野,故痛连及两胁。 第2题: 某女,40岁,近4天来胃脘胀痛,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频,舌苔薄白,脉弦。其辨证为 A.气滞血瘀 B.肝胃郁热 C.肝郁化火 D.肝气犯胃 E.饮食停滞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肝胃郁热胃痛的特点是 A.灼痛 B.刺痛 C.隐痛 D.暴痛 E.胀痛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4题:

患者刘某,男,50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20年,近2天因进食生冷后胃脘疼痛加剧,疼痛隐隐,进食后缓解,喜抚慰和温熨,治疗最佳方剂为 A.保和丸 B.香苏散合良附丸 C.化肝煎 D.附桂理中丸 E.香砂六君子汤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 寒邪犯胃之胃痛的脉象多为 A.弦脉 B.浮紧脉 C.弦紧脉 D.浮脉 E.革脉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6题: 患者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舌质紫暗,脉涩。其证候是 A.食积气阻 B.气机阻滞 C.血瘀血虚 D.气虚血瘀 E.瘀血停滞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舌质紫暗,脉涩。为瘀血停滞之征。 第7题: 胃痛的病理特点是 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 B.脾胃不和,气机郁滞 C.胃气上逆,失于和降 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 E.胃气郁滞,失于和降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胃脘痛是指自觉剑突下的上腹部位疼痛的症状。多因寒热侵扰,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胃脘痛是胃部病变的常见症状,肠、胰、胆、肝、脾的病变亦常表现为胃脘部位的疼痛,甚至厥心痛等病有时亦可表现为胃脘痛。 胃脘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临床若对胃脘痛的具体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胃脘痛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1.胃脘部疼痛或触痛最明显的部位,多为病变的具体病位所在处。胃脘痛应与腹痛、胁痛等相鉴别。 2.结合病史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胃脘部疼痛因食油腻而发者,胆瘅、胆胀、胆石等病的可能性较大,可伴呕吐、黄疸,或有发热。 (2)暴饮暴食后而作痛者,应考虑伤食、积滞、胰瘅、胰胀、食瘤等病。 (3)胃疡。胆胀之痛,以往可有类似发作史。 (4)病情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者,胃郁(胃神经症)、胆胀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3.根据疼痛性质进行诊断思考,如: (1)突发剧痛多见于胃冲痛(胃穿孔)、胆石、蛔厥等病。

(2)呈节律性空腹痛或夜间痛者,多为胃疡。 (3)长期食少、隐痛者,常见于胃胀、胃痿、胃络痛等。 (4)持续性痛且逐渐加重,体瘦呈恶病质者,应考虑胃癌等病的可能。 4.结合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胆病之痛常放射至右肩。胰瘅等之痛常涉及后背部。 (2)厥心痛病位以左胸为主,心电图检查有特征性改变。 (3)胃冲痛(胃穿孔)之痛常由胃脘而扩散至全腹,或向背部放射。 (4)蛔厥之痛可伴吐蛔。 (5)胃瘅、胆瘅、胰瘅等常伴发热、呕吐。 (6)膈疝常见脘膈痞胀疼痛、呕吐等症,x线钡餐检查可发现特征性改变。 5.详细进行体格检查及常规检查,必要时作B超检查、x线钡餐检查、胆囊造影。消化道内窥镜检查等,以进一步确定诊断。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精品文档优质文档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李文理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 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 连胁背等。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 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 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 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灵枢·经脉》“脾,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 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 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 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 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 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 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 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 痛”。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 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 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 可致胃络血瘀。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 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一胃脘痛的分型治疗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胃脘痛的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关键词:胃脘痛临床分型治疗调护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 2 (一) 肝气犯胃型: 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稍减,遇恼怒或抑郁则 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泛吐酸水,口苦,大便成形而排出不畅,舌淡红 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沉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肝气郁 结,横逆犯胃,故胃脘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喜叹息。胁为肝之分野,故 其痛连胁。气机郁滞,肠腑传导失畅,故大便不爽。病在气分,故苔薄 白,病在里,其痛因肝郁气滞所致,故脉弦或沉弦。本证以胃脘攻撑作 痛,其痛连胁,胸闷嗳气为辩证要点。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川楝子6g 陈皮10g 玄胡索6g 砂仁6g 制香附10g 半夏15g 炙甘草5g 专注一件事是成功的必然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中医辩证 胃脘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因此,常有人称心痛、心窝痛。其发着多与饮食、情绪、酗酒及季节变化密切相关。胃脘痛既是中医病名,又是临床症状表现。常见 伴随症状有:烧心、胸骨后热感,反酸、口中酸腐。口疮、腹胀、进食后堵塞感、食欲减退等,也 可伴有腹泻、便秘等。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 辨证论治: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症。胃脘灼痛、病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一、寒邪客胃:胃疼爆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 舌淡苔薄白,脉炫紧。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高 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 二、饮食伤胃: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吞酸嗝气、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 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莱菔子、陈皮、半夏、连翘。 三、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肋、与烦恼则痛作或痛甚、胸闷嗳气、喜长叹息、 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炫。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陈皮、枳壳、香附、郁金、川芎、柴胡。 四、湿热中阻: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腕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思饮、小便色 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用:清中汤加 减: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淤血停胃: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 加剧、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则: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砂仁、檀香。 六、胃阴亏耗:胃脘隐隐作痛、似饥而不思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 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用:一 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甘草、当归、川楝子。 七、脾胃虚寒:胃疼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 生姜、大枣、芍药、灸甘草、饴糖。

胃痛中医辨证论治(建议收藏)

六.胃痛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胃痛往往兼见胃脘部痞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腹胀、胁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甚至可见吐血、黑便、呕吐、猝腹痛等。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胃下垂,胃神经症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文档交流 【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其中以寒邪为多见,致使寒凝气滞,胃失通降,而致胃脘作痛;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用伤胃药物,均可伐伤胃气,致使气机升降失调而作胃痛,或恣食辛辣肥甘,致中焦湿热蕴生,耗损胃阴,胃失濡养而疼痛;忧思恼怒,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犯脾胃,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胃失和降而成胃痛;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太过,失血过多,或久病不愈,损伤脾胃,均可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致使胃失温养而痛.。。。...文档交流 胃痛与胃、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初起病为主要在胃,间可旁及与肝;病久则主要在脾,或脾胃同病,或肝脾同病。病理有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之异,其发病机理的共同点,即所谓“不通则痛”。若胃痛失治误志,血络损伤,则可见吐血、便血等症...。。。.文档交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寒证多有外感寒凉或过食生冷而致,胃中绞痛,疼痛剧烈 拒按,喜暖恶凉,得温熨或饮热汤则痛减,口不渴;热证多见胃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口干渴或口苦。。...。.文档交流 2.辨虚实凡是暴痛,痛势剧烈,痛而拒按,痛而不移,并无休止多 为实证;若疼痛日久,反复发作,痛势绵绵,痛而喜按,得食痛减, 或休息后减轻者多属虚证...。.。。文档交流 3.辨气血从病程而论,初病多在气,久病多在血.在气者,有气虚、 气滞之分。气虚多空腹疼痛,饮食减少,面色少华,舌淡脉弱;气 滞多见胀痛,疼痛游走不定,攻冲作痛,伴有嗳气或兼见恶心呕吐. 在血者,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 兼见呕血、便血。.。。..。文档交流 (二)辨证分型 1.寒邪客胃 证候表现: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护治法则:温胃散寒,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 减) 2.饮食伤胃 证候表现:胃痛,腕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 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文档交流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中医对胃痛怎样辨证分型? 发布时间:2010-12-7 16:32:35 1、湿热互结证胃臆疼痛灼热,脘腹胀闷,恶心,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结,气机不畅,故见胃脘疼痛灼热,脘腹胀闷;胃气上逆则感恶心,干呕;湿热内盛,津不上承,故有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故有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结之象。 2、肝胃气滞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则见胃脘疼痛,连及胁肋;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有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肝胃气滞之象。 3、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故有胃脘隐痛;虚则喜按;寒则喜暖;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故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酸软;阳虚则生内寒,可有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为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4、胃阴亏损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干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受伤,胃络失养,故见胃脘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失和降则食后饱胀,干呕嗳气;阴虚津少则口干舌燥,渴喜冷饮;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5、瘀阻胃络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气滞则血瘀,血瘀有形,可有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血脉受伤,可致便血色黑;舌质黯红有瘀斑,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病情观察和一般护理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胃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胃脘痛系指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多因外邪袭侵,恼怒过劳,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成。 【范围】 西医学中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痉挛、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炎相当于中医胃脘痛。胃、十二指肠其它疾病若临床上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六淫外袭寒、湿、暑等外邪,既可单一致病为患,也可兼夹入侵机体,可通过口鼻内客胃脘,或经皮毛、经络内传胃脘,与胃中有形之物相搏结,致胃脘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疼痛。但临床上多见于素有胃脘痛病史之人,因其脾胃功能常不足,卫外不固,故极易遭受六淫之邪的侵袭,外邪循经内传,停于中焦,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或加重胃脘痛。 2.情志所伤思为脾之志,过度深思远虑,犹疑不决,使脾气郁结,胃气不得宣通;情怀不舒,抑郁寡欢,情志不畅,使肝脏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或因遇事烦恼,情志怫逆,甚至暴怒不已或急躁等精神刺激因素,使肝脏气机不和,肝气过盛,疏泄太过,致肝气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生理活动,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悲忧过度则耗伤肺气,而肺与脾同属太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子盗母气,肺伤则脾亦伤,脾伤则胃失和降,中焦气滞。总之,各种原因所致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致胃腑气机郁

结,引起胃脘痛发作。 3.饮食失调暴饮暴食,胃纳过盛,积滞胃脘,腐化无能;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运艰迟,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或因体弱、年老自衰而胃虚,食入难化,积于胃中;或由于地区、季节、生活习惯不同,所食之物粗糙、生硬,或过热过冷,复因素有胃疾,年老和体虚,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力低下,致食滞胃腑,阻碍气机;过食肥甘滋腻厚味,则壅积于胃脘,阻滞气机,湿聚而生痰化热;或嗜食辛辣煎炒或浓烈调味品,直接刺激胃腑,耗伤阴津;或长期嗜饮烈酒,湿热积于胃脘,并耗伤阴液,甚腐蚀胃脘,造成胃腑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胃失和降而胃脘疼痛。 4.生活起居失宜坐卧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或暑季贪凉而卧于屋檐下或门窗空气对流之处等因,寒湿之邪内侵困脾,脾失健运,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不畅;或素有胃疾,或体弱脾胃虚之人,复因上述诸因而致起居失宜引发胃脘痛。5.瘀血停滞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气机阻滞日久,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血流迟缓而成血瘀,阻滞胃脘脉络而成瘀血;或久病、体虚之人,脾虚气弱,推动血行乏力,血行迟缓,致血瘀停着,瘀阻络脉而发为胃脘痛。 6.脾胃素虚素体阳气虚弱,尤其是脾胃虚寒,胃脘络脉失于温养,而生胃脘痛。总之,胃脘痛虽有以上诸多病因,但以情志所伤和饮食失调为主要发病原因。饮食失调、情志所伤、六淫外袭为急性胃脘痛病的常见原因;寒湿、瘀血、正虚为慢性胃脘痛病的常见病因,而急性胃脘痛的病因,又是引起慢性胃脘痛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 二、病机 1.发病一般来讲,凡由邪干胃脘引发的胃脘痛多为急性;而由脏腑功能失调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