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法结构的句式语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法结构的句式语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法结构的句式语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主要是通过大众语篇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本文以新闻语篇中的被动式为例,在考察此形式的句式语义的基础上,进而揭示被动式这一语法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和语篇中所蕴含的权力的不平等。

标签:批评性话语分析大众语篇被动式句式语义意识形态

一、引言

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创的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发展而来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于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Power)一书中。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通过非文学的大众语篇(例如新闻报道、广告等)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它强调语篇与社会的关系,语言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而是一种具体化了的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手段。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就其本质而言,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社会分析,通过批判性地阅读语篇,揭示为人们所忽略的意识形态“自然化”的各种语言手段,从而让人理解和认识文本中所蕴含的权力关系。

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既可从宏观层面上展开,如从主题、体裁、结构等入手,也可着眼于微观层面,如语音、词汇、句型以及其意义等方面。本文则选取句式使用这一角度,通过分析句式语义来考察新闻语篇中的语言组织形式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

二、被动式的句式语义

被动式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而“被”字式更是被动句式中最重要的一种。在王力对“被”字的词义演变和语法化过程的考证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被”字式的句式语义与“被”字的发展历程是密切相关的。在“被”字由最初的“覆盖”“施及”的义项发展成为表“蒙受”“遭受”义,进而蜕化为现代汉语中一个无实在意义的被动标记的过程中,“被”字式的句式语义也在历史长河的取舍变化中日益“沉淀”。我们不难发现,在“被”字式中始终存在着一组施事者和受事者,不管其是以显现还是隐含的方式出现,并且施事者总是对受事者施加着一定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化。至于其影响究竟是否是有利于受事者的,王力(1985)指出,(“被”字式)差不多全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的”,“再说,就绝大多数的‘例外’看来,似乎还是有规律可寻的。它们所表示的绝大多数是关于在上的恩宠,如《世说新语》的‘被遇’‘被举’‘被知遇’‘被礼遇’等。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以为在上者的恩宠是和灾祸一样不可抗拒的,所以要用被动式”,因此,对于受事者而言,即使其所受到的是积极的影响,但仍然是在非意愿,不可控制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的,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受事者无力而无奈甚至是不幸的形象。同时,在“被”字完全摆脱了动词语义而变为被动标志后,“被”字式也随之由原来的表示中性的被动的语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