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管内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慢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将结合临床实例详细介绍该治疗方法。

一、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本原理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后路切开腰椎弓根,减轻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通过植入钉棒系统将椎骨稳定起来,促使骨性融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手术适应证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的患者:

1.临床症状明显:患者有明显的下背痛、下肢放射痛以及下肢

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持续性症状: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半年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3.腰椎管狭窄明确: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

确诊断患者腰椎管狭窄。

4.不存在其他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滑脱、腰椎骨折等。

三、手术步骤

1.术前准备:术前患者需做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术前还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质状况。

2.麻醉:手术前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

3.手术切口:常采用后中线切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

有所调整。

4.解剖腰椎弓根:通过后路切开椎弓根,暴露脊髓和神经根,

减轻压迫。

5.植入钉棒系统:将合适大小的钉棒植入椎体内,并进行固定,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6.骨融合:骨融合是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关键步骤。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骨性融合。

四、临床实例

下面以某患者的病历为例,介绍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患者,男性,58岁,主要症状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伴行走困难。经过详细检查,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患者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因此决定行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

手术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发现腰椎骨性融合良好,神经根和脊髓受压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患者腰痛、下肢放射痛明显减轻,下肢无力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患者康复良好,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

以上临床实例表明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其通过减轻压迫、增加椎体稳定、促进骨性融合等步骤,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术前需进行全面评估,术后需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性融合的达成。

82 例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可行性

82 例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 并腰椎不稳的可行性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后路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 并腰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82 例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接受相应治 疗之后却没有起到显著治疗效果的患者,对患者使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 单枚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路合并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结果:在手术完成之后,对患者进行9 个月至1 年的随访,随访结果得到,患者的症状取得了一定的改善,其融合率高达92.68%,而优良率为93.90%,患者中无一例出现假关节形成或者 是融合器移位情况,同时也不存在感染松动情况以及断钉情况。结论:如果患者 是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那么就需要使用有限开窗减压椎间盘切除后路椎间 融合并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治疗,借此有效地保留脊柱后部结构,进一步增加其 稳定性,保证不出现移位,最大程度的维护以及保持椎间高度。 【关键词】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内固定;可行性【中图分类号】R4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3-030-02 以下为对本院82 例患者的治疗研究报告,选取本院2011 年10月10 日 ~2013 年10 月10 日收治的82 例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 要对象,在接受治疗之后,对患者进行9 个月~1年的随访,得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详细的研究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82 例患 者进行治疗研究,患者为我院2011 年10 月10 日~2013 年10 月10 日收治的82 例腰椎管狭窄并腰椎不稳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40 例,女性患者为42 例,年 龄最小的患者为44 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8 岁,据统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21±1.24)岁,分析患者的病程得到,病程最短为6 个月,病程最长为14 年,平均住院时间为(5.24±2.11)年。椎管狭窄节段统计为:L3~L4节段的患者有9 例,L4~L5节段的患者有11 例,L5~S1节段的患者有15 例,L3~L5节段的患者有 26 例,L4~S1节段的患者有11 例,L2~L5节段的患者有6 例,L3~S1节段的患者 有4 例。分析患者的腰椎不稳节段得到:L2~L3节段的患者有3 例,L3~L4节段的 患者有17 例,L4~L5节段的患者有14 例,L5~S1节段的患者有12 例,L2~L4节段的患者有4 例,L3~L5节段的患者有14例,L4~S1节段的患者有16 例,L3~S1节 段的患者有2 例。全部的患者均有以下症状:腰痛反复发作,与此同时伴有下肢 麻木疼痛感。进过检查得到:单侧下肢疼痛的患者有31 例,疼痛伴麻木的患者 有20 例,双下肢疼痛麻木伴间歇性疼痛跛行的患者有31 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的患者有20 例,存在不同程度下肢肌力下降的患者有36 例。对患者进行相应的 评价之后,对患者腰椎部位进行正侧位拍片以及动力位拍片,没有1 例患者出现 骨质增生、退行性腰椎不稳情况。全部的患者在接受相应的保守治疗之后均未取 得明显的效果。 1.2 评分标准本次研究的评分标准以JOA 评分为基础,依据29 分值进行相应 的分析计算,全部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的JOA 评分分值为6 分~14 分,据统计,JOA 评分平均值为7.20±0.32 分[1]。 1.3 手术治疗方法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之后进行全身麻醉,在麻醉成功之 后取切口,切口位置为腰椎后正中。将需要减压或者是融合椎的棘突、椎板线露 出来,分离到小关节突跟横突交界的部位,将椎弓根螺钉正确的植入。使用骨凿 把椎板开窗骨块完整的截下,将患者的黄韧带切除,将相应椎的部分上关节突以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 果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椎间盘退变症,主要表现为神经根 受压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乏力、活动障碍等症状。为了治疗这 种疾病,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来减轻压力。其中后路减压融合钉棒 系统内固定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具体流程是,通过后路手 术暴露椎间盘和神经根,利用钻头和骨钳将部分椎弓根和椎板切除,进一步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然后,将融合钉棒系统放置在椎体内, 利用锁定螺钉固定植入物,使融合钉棒与椎体相连。这样可以达到 稳定椎体、缩短恢复时间的效果。 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固定力强、结构稳定、术后疼痛较轻、术 后康复快等。同时,也存在一些风险和缺点,如融合失败、髓内异常、髂神经损伤、术后感染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仔细评估 风险和收益,并严格控制手术操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可有效 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例如,一项对62例患有腰 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8个月, 手术治疗能够显著提高VaVAS评分,缓解疼痛、麻木和乏力等临床 症状,同时能够达到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和

开放性手术相比,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明显降低了手 术的肌肉损伤,减少了术后恢复时间,能够更快地恢复生活和工作。 总的来说,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过程中,后路减压融合钉棒 系统内固定治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在选择治疗时,应该在 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在术后的管理中,可以通 过物理治疗、镇痛、康复锻炼等方法,加快患者的康复过程。这些 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程。

2、腰椎管狭窄症

入院记录 姓名:杨耀忠工作单位和职业:职工 性别:男家庭地址:闵行区江川路街道凤庆路1061弄18号年龄:57岁入院日期:2006-08-01 11:00 婚否:已婚病史采集日期:2006-08-01 11:10 籍贯:上海市病史记录日期:2006-08-01 11:50 民族:汉病情陈述者:患者本人 主诉:外伤后右侧腰腿痛伴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6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外伤后出现腰部疼痛及右大腿后侧疼痛,性质为酸痛,并伴有间歇性跛行,每行走1000米左右需休息片刻方能继续行走,骑自行车无障碍。就诊于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腰椎CT检查,诊断考虑为“腰椎滑脱”,未系统治疗。后病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近6月来腰痛及右下肢疼痛和间歇性跛行明显加重,每行走500米左右即需休息。今到我院行腰椎MRI检查示:“腰4椎体滑脱,腰椎管狭窄”,后拟“外伤后腰椎体滑脱、腰椎管狭窄”收入我科。患病来无发热、盗汗,精神尚好,夜间睡眠稍差,食欲可,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伤寒”、“疟疾”、“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有“心脏病”、“糖尿病”、“哮喘”、“支气管炎”等病史。否认食物过敏以及中毒史,否认手术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 生于并久居原籍,无长期外地久居史,否认有疫区、疫2222222 2223333333333334444444444444444444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22222222222222222222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 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2 122222222水接触史。已婚,爱人及孩子体健,无烟酒等特殊生活嗜好。 家族史: 家人均体健,无类似病史,否认有家族性遗传病和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4℃脉搏8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5/60 mm Hg 神志清楚,精神好,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面色红润,言语流利,查体合作。全身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管内的脊髓和神经根受到压迫或慢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该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临床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无力、感觉减退等症状。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将结合临床实例详细介绍该治疗方法。 一、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基本原理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是一种外科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后路切开腰椎弓根,减轻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同时通过植入钉棒系统将椎骨稳定起来,促使骨性融合,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手术适应证 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主要适用于下列情况的患者: 1.临床症状明显:患者有明显的下背痛、下肢放射痛以及下肢 乏力等症状,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持续性症状: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半年以上,症状无明显改善。 3.腰椎管狭窄明确: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明 确诊断患者腰椎管狭窄。

4.不存在其他严重的腰椎疾病:如腰椎滑脱、腰椎骨折等。 三、手术步骤 1.术前准备:术前患者需做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术前还需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骨质状况。 2.麻醉:手术前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 3.手术切口:常采用后中线切口,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会 有所调整。 4.解剖腰椎弓根:通过后路切开椎弓根,暴露脊髓和神经根, 减轻压迫。 5.植入钉棒系统:将合适大小的钉棒植入椎体内,并进行固定,增加椎体的稳定性。 6.骨融合:骨融合是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关键步骤。患者术后需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促进骨性融合。 四、临床实例 下面以某患者的病历为例,介绍后路减压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 床疗效 陈栎昀;方煌;王欢 【期刊名称】《骨科》 【年(卷),期】2022(13)5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于我院行手术治疗单节段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4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组。其中运用UBE技术 行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19例纳入UBE镜下融合组,男8例,女11例,年龄为(58.95±10.21)岁;行传统开放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的28例纳入TLIF组,男13例,女15例,年龄为(58.04±10.83)岁。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背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UBE镜下融合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TLI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病人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背部和下肢VAS评分及ODI均较 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BE镜下融合组术后1周的背部VAS 评分显著低于TLIF组[(1.11±0.81)分vs.(4.50±1.26)分],且其背部VAS评分改善 情况显著优于TLIF组[(4.89±1.60)分vs.(2.1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节段融合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UBE技术行内镜下腰椎管 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 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手段,术后早期病人的腰痛缓解程度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杜仲腰痛丸联合椎管减压术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杜仲腰痛丸联合椎管减压术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症 杨镇源;彭冉东;邓强;张彦军;李中锋;李军杰;徐浩军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杜仲腰痛丸联合椎管减压术与单纯手术治疗督脉瘀阻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3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二科收治的7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椎管减压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给予杜仲腰痛丸口服,8丸/次,2次/日,疗程为1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中医证候积分、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7.12个月,两组共失访3例,未按疗程服药而剔除2例,最终共67例纳入统计分析.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椎管减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解除脊髓的压迫与瘀阻,从解剖形态上疏通督脉,术后给予杜仲腰痛丸口服补益肝肾、化瘀通络,可改善微循环,预防血肿形成和抑制炎症反应,进一步疏通督脉,提高手术疗效.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18(046)006 【总页数】5页(P70-74)

骨痹合剂联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

骨痹合剂联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凌鑫国;向俊宜;尹本敬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骨痹合剂联合腰椎后路椎的融合术(PU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6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给予行PLIF术后服用骨痹合剂,治疗4周(治疗组),30例单纯采用PLIF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腰椎JOA 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及改善率状况.结果术后应用骨痹合剂治疗,对VAS以及腰椎JOA评分系统的影响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JOA评分后计算改善率,优10例,良18例,中2例,差0例,平均改善率为72.23%;对照组优8例,良19例,中3例,差0例,平均改善率为58.75%;治疗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骨痹合剂联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7(038)001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后路椎间融合术;骨痹合剂 【作者】凌鑫国;向俊宜;尹本敬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4.9 ·方药研究·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临床常见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现代医学大多认为本病是由于腰椎间隙变窄、腰椎小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椎体骨质增生等导致腰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及椎间孔的骨性或软组织性狭窄,进而造成神经、血管受压而发病。PLIF术即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是经后路椎管至椎体间融合的一种术式,是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常用的手术方式。笔者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采用骨痹合剂联合P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0~75岁,平均64.3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4 d。60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组均为30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有关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标准制定。(1)典型表现:①由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狭窄所致。②间歇性跛行。③腰腿痛症状明显。④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少。(2)体征:腰部过伸试验阳性,可出现下肢感觉、肌力、反射改变。(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相应节段退变、神经根及脊髓压迫的表现。腰部X线平片检查可见腰椎弧度改变,关节突肥大,椎间隙变窄,椎体滑脱等;CT 示腰椎侧隐窝及神经根受压变形;MRI示脊硬膜囊受压或直接观察到有椎间盘纤维环膨突出。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取俯卧位,以责任节段为中心,行腰椎后正中直切口,逐层切开,显露双侧关节突外侧凹陷;腰椎在选择固定节段的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与横突中轴水平线之交点置钉,骶椎椎弓根的进针点则选在骶椎上关节突外下缘与骶骨岬的交界处。C臂透视见螺钉位置良好后,行需要融合的节段椎弓板切除,摘除椎间盘,椎间隙植入融合器,根据置钉角度将连接棒预弯,安装固定。冲洗术口,

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应用于腰椎管狭窄

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应用于腰椎管狭窄【摘要】 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管狭窄中的 应用。首先介绍了后路减压固定技术和椎间植骨融合原理,然后分析 了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随后详细讨论了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 骨融合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疗效评估。结论部分强调了该技术在治疗 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前景及临床意义,同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展望。这项研究有望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腰椎管狭窄的早期 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腰椎管狭窄、临床试验、手术方法、疗效评估、治疗前景、临床价值、进一步研究、展 望。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质 增生或椎管内软组织肥厚等因素导致的脊柱管狭窄而引起。随着人口 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腰椎管狭窄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有限,难以彻底治愈疾病,而手术治疗虽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也存在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问题。对于腰椎管狭窄的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1.2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通过对手术方法、原理和术后疗效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还将为进一步完善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促进学术研究和医疗实践的结合,推动腰椎管狭窄领域的发展。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明确,有望为腰椎管狭窄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全面提高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 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探讨并应用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对于改善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治疗方法能够通过减压和固定患者的椎间关节,同时促进骨间融合,进一步稳定椎间关节,有效缓解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压迫症状。研究后路减压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在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更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国内外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各项术式的优 缺点,对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微创棘突间撑开系统 【中图分类号】R68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028-01 腰椎管狭窄症指各种原因如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 经根管的矢状径缩短, 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1]的综合症。腰椎管狭窄症比较多见于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 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工作方式及工作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腰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有 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困扰现代人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目前国内外治疗腰椎 管狭窄症方法有: 1保守治疗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法以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手段为主,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内 治法、外治法:内治法以补益肝肾、祛风散寒为本,随证加减用药;外治法主要 包括外敷膏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等。非药物治疗包括推拿正骨疗法、针灸疗 法及近年来流行的小针刀疗法。现代医学认为保守治疗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应当 是充分的休息,卧床姿势采取弯腰屈膝的侧卧体位。药物治疗主要应用消炎镇痛 类药,消除炎性介质,迅速的缓解症状,解除患者痛苦。第二步进行适当的腰背 肌锻炼,采取有效的理疗方法,应用支具保护和硬膜外封闭等治疗。患者可以骑 静止的自行车来锻炼腰背肌,理疗的方法较多,包括热疗、冰疗、超声、电刺激 和牵引疗法,腰围保护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以减轻疼痛,但只能短期应用,否 则会发生腰肌萎缩。梁建[2]采用此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显效率:81.3%,有效 率:94.4%,14年的复发率为仅为13.2%。costanz等[3]对144例椎管轻到中度狭窄、JoA>7的患者行保守治疗,2年随访症状改善率为89%。以上结果显示非手术治 疗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疗效,都具有比较满意的疗效。 然而保守治疗只适合于少部分症状较轻,患者能够忍受痛苦并且对生活质量 没有太高要求,或者是患者年纪较大,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治疗。相对多数的患 者还是选择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对受压的马尾和神经根组织进行充分且有效的减压,从而改善 腰腿痛、间歇性跋行、神经功能损伤等症状、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方式,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4]。目前手术方式分为不保留腰椎后部结构和保留腰椎后部结构。不 保留腰椎后部结构的手术方式有①单纯椎板次全切减压加髓核摘除术:取后正中入路,暴露椎体后方结构,咬除全椎板或者半椎板,去除椎管狭窄的病因。优点:手术减压彻底、短期症状改善彻底[5];缺点:要求术者技术水平高、术后复发率高、易引起腰椎不稳。②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加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在上面手术方式基础上选择融合相邻节段椎体,打入椎弓根钉棒系统,植骨融合。优点:稳定性较好,可针对多阶段狭窄及腰椎不稳,减压更充分,缺点:手术费用较高,有内固定松动、断裂,需行二次手术可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手术损伤的要求越来 越严格,微创的概率渐渐被重视起来,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手术也向微创发展。此

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进展

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进展 摘要:腰椎管狭窄(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症是指腰椎管因骨性或纤维性 增生、移位导致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系 列临床症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脊柱疾病,随着社会已经步入老龄化节段,LSS 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多项研究表明,手术对腰椎管狭窄部位进行减压是一种有 效地治疗方法。虽然,传统的开放式后路减压已被大家熟知及认可,然而,这种 传统的手术方式治疗LSS常伴有显著的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且破坏了脊柱原有 的稳定性,从而导致腰椎不稳等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各种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得到运用,良好的规避了传统开放手术的缺陷,在术 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切口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现对近年来应用微创 治疗LSS的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微创减压;微创融合 1 微创神经减压技术 1.1显微镜下减压技术 Young等在1988年研制出通过显微镜对腰椎管狭窄部位进行减压。其方法为单侧入路行 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将显微镜移至椎板间隙上方,先进行同侧半椎板减压,咬除黄韧带直至 神经根游离,再倾斜显微镜至对侧进行减压。目前显微镜下减压技术已被大家熟知。Popov V 等认为联合应用管状牵开器系统和显微镜对腰椎管狭窄部位进行减压效果好,虽然这种方法 与传统开放手术所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相同,但是某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1.2椎间盘镜下减压技术 1997年Foley和Smith研制出经腰椎后正中入路的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 omy,MED)系统。2002年Khoo and Fessler首次对MED系统的临床运用进行了详细 的描述及总结,将50例LSS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MED系统减压术和传统的开放减压术,并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内窥镜下减压术无论从术中出血量、对麻醉的要求 及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均优于传统的开放手术。MED系统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逐渐得到 大家的认可并不断加以创新,陆晓生等对显微镜下减压和显微内窥镜下减压两种手术方式进 行疗效比较。其中137例行显微镜下减压,138例行内窥镜下减压,两组各有7例发生脑脊 液漏,通过术前及术后12个月ODI评分法计算,显微镜组优良率为93.1%,显微内窥镜组 优良率为91.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ertP.Wong,ZacharyA.Smith搜集了12篇运用MED治疗LSS的临床数据并加以分析,认为内窥镜下减压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功能性,保 证了脊柱的原有稳定性,降低了术后腰椎不稳的发病率。 1.3 经皮椎间孔镜下减压技术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discectomy,PTED)采取的方 法是从椎间孔下方的Kambin安全三角入路进行减压,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正常组织的损伤, 保留了脊柱的原有结构,保证了脊柱的稳定性,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微创理念。Chiu等对2000 名患有不同腰椎疾病的患者进行PTED术,并随访42个月,满意率为94%,并发症率为1%,均未进行再手术治疗。徐勇等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对35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治疗,手 术平均时间110min,卧床平均时间12h,住院平均时间5d。参照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 良率为88.8%。术后随访平均6个月,进行VAS评分,结果显示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微创融合技术 传统的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作为一种有效地脊柱外科融合方法,已被大家公认。其缺点在于切口大,失血多,术后形成的硬脊膜及神经根瘢痕组织使椎管再次受压,加大了 再手术的风险。PLIF经过不断改良,在1982年由Harms等提出了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从单侧椎间孔入路植入融合器,无需打开椎管,避免了对硬脊膜和神经根的损伤,有效降低了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但是TLIF仍然存在PLIF的类似问题,随着微创技术 的发展,内窥镜及其他微创设备的不断更新,2003年由Foley等提出了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与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在腰椎管狭窄症内固定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腿部疼痛、下肢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内固定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在内固定术中,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减压方式对手术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和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本文旨在对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腰椎管狭窄症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一、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手术方式,其特点是在腰椎椎管狭窄的一侧进行突切口,通过减压取出病变组织,然后进行内固定术。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的疼痛可以得到即刻的缓解。由于只在一侧进行减压,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只在一侧进行减压,可能不能充分清除椎管内的压迫物,术后不排除有再次压迫的可能,因此术后效果相对不稳定。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和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都被广泛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内固定术中,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具体应用效果如何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手术效果、术后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 1. 手术效果 在手术效果方面,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明显优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因为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可以充分清除椎管内的压迫物,对腰椎管进行全面减压,术后效果相对稳定,而单侧入路减压可能不能充分清除椎管内的压迫物,术后效果相对不稳定。 2. 术后疗效 3. 并发症发生率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单侧入路双侧减压优于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由于单侧入路减压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而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较为明显,恢复时间较长,因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和双侧棘突旁小切口入路双侧减压都是目前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单侧入路双侧减压在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

钉棒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钉棒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退行性疾病在经过系统正规的保守治疗后如果仍然无效,则需要手术治疗。我们总结自2005~2009年手术治疗的病例67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男39例,女28例。年龄28~79岁,平均53岁。其中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6例,腰椎退行性滑脱者11例,腰椎管狭窄者15例,医源性腰椎不稳者5例。其中行2节段椎间盘摘除椎弓根螺钉固定加后外侧融合者45例,行单节段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加360度融合者22例。 手术方法:全麻后取俯卧位,胸腹部两侧长桶式软垫垫起,避免胸腹部受压,以减少术中出血。根据术前设计的减压范围,显露病变节段及其上下各一个节段的椎板、关节突及横突,经C臂透视定位后,先经拟固定融合的椎体的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对病变节段进行全椎板减压,如果减压范围不大,术前确定腰椎稳定性良好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规摘除病变节段的椎间盘,然后对需融合的椎体进行关节突、横突的去皮质处理,后连接固定棒及横连杆,拧紧所有螺母,最后将减压时取出的碎骨辅以人工骨混合后植入相应节段的关节突周围及横突之间。对于腰椎不稳的病例,或因椎管狭窄减压范围大的病例,在进行完椎管减压步骤后,彻底摘除拟融合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组织,刮除上下运动终板,植入椎间融合器,并通过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加压,最后进行后外侧植骨。 如果骨量不足,可从一侧髂后上棘取骨。冲洗切口,切口内放置引流管,经皮引出,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术后卧床休息,常规应用抗生素2~3天,酌情应用甘露醇、激素及止血药,根据引流量的多少于术后24~48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3天开始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术后12天拆线,2周后佩戴支具下床活动。出院后如无不适,一般3个月复查1次X线片,直到完全骨性融合。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3年。随访主要监测患者术后的内固定情况及个人的主观症状。结果:症状完全消失者56例(83.6%),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者8例(11.9%)。效果较差者3例(4.5%)。无感染、神经损伤及症状加重病例。其中1例术后3个月发生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术后8个月取出椎弓根螺钉,无明显不适。 讨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任何脊柱后方或前方结构的破坏,都将导致腰椎出现医源性不稳定,或使原有的不稳定进一步加重,腰椎融合的目的,就是防止不

腰椎管狭窄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万毅超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21-01 【摘要】总结了68例腰椎管狭窄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做好健康教育,适应性训练,一般术前护理,术后做好生命体征观察,脊髓神经功能观察,切口引流管的护理,体位护理,排泄的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本组均手术成功,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围手术期护理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导致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矢状径较正常者狭窄,刺激或压迫由此通过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引起腰痛或腰腿痛。甚至引起大小便失禁等。内科无特殊治疗用药。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较大,并发症较高。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收治了6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了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术后进行脊髓神经功能观察,切口引流管的护理,功能锻炼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我们采取了有效的护理措施,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其中女25例,男43例;年龄34-76岁。病因椎管骨性结构发育不良9例,其余均为获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或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一例有大小便失禁。本组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的发生。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健康教育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由于病程长,病变部位的特殊性,手术存在风险,患者对预后有不同程度的顾虑,表现出恐惧、紧张、焦虑等,术后应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关怀。首先对患者的情绪状态及理解能力进行评估,包括评估患者家属及关系密切的人,建立与患者和家属的融洽关系,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对手术前的各项准备,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及采取的相应措施等相关问题,向患者和家属做详细介绍和解释,介绍同种疾病成功治疗的病例,使患者增强手术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