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3-5

1.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3-5

1.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3-5
1.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3-5

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就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而言,其重要基础是三角形模型。

一、三角形模型

三角形模型是由我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的研究团队最先提出的。范维澄先生,在英国主攻“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1981年归国后,限于国内研究条件的欠缺,不具备模拟燃烧过程的条件,他开始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学科。03年非典之后,04年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从火灾安全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最初把重点放在了突发事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的致灾程度与承灾体、应急管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三角形模型,并提出在把握三边关系,把握突出事情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应急平台体系。突发事件、承灾载体以及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科技减灾。

蕴含在三角形模型中的灾害要素。在安全科学中,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作灾害要素。

不论突发事件的强度、类型、时空特点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起作用。如

–危化品泄漏:物质

–地震、火灾:能量、物质

–大规模谣言和社会恐慌:信息

承灾载体本质上也同样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组合而成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丰富的客观世界。

而应急管理的对象也正是来自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各种物质、能量或信息。

下面我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展开介绍:

一、突发事件

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

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是三角形的一个边,研究突发事件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风险作用,即突发事件携带或产生哪些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如何随着时间或地域的空间发生变化。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有其自身规律。

突发事件产生的作用有3种类型,包括能量、物质与信息。能量的作用例如火灾,火灾通过燃烧释放热能,原则上是热能的作用,因此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破坏。物质作用例如病毒、细菌,这些都属于物质,可能造成伤害。另外就是信息,有时人群中出现一些传言、谣传,由此可能引发一部分社会人员的恐慌与群体事件的产生,造成伤害。

2.类型:

(1)自然灾害:城市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例如1998年特大洪水袭击我国多个城市

事件回顾: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持续的暴雨或大暴雨,造成山洪爆发,江河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泥石流,给长江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福建、江苏、河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万间,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湖北省有66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3688万。农作物受灾254万公顷,绝收58.8万公顷,倒塌房屋122万间。全省有545个堤溃或扒口行洪,淹没面积20.4万公顷,涉及受灾人口545万。被水围困589.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77.8万人,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武汉市7月21-23日的特大暴雨,导致武汉三镇一片汪洋,1.3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东湖的容量。江西省79个县(市、区)受灾,其中40个县(市、区)重复受灾,受灾人口2213万,死亡193人,失踪70多人。被洪水围困人口368.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4.7万多人。全省共有4座600公顷圩堤、40座66.6圩堤相继漫顶溃决,九江长江大堤8月7日溃堤。全身因洪涝毁坏的水利设施2.8万多座。有35个县城(市、区)先后进水受淹,鹰厦、浙赣、京九铁路一度中断营运。

事件原因:

这和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

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回,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张,以致长江全线告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暖化状况是并行进展的。)

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日趋严重,泥沙俱下,由于淤积、围垦等,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湖泊的蓄洪容积逐年减少。

众多通江湖泊不再通江,江湖隔离。

原本行洪的滩地、通道不能行洪。

加上河道设障严重等原因,致使河道过水断面缩窄,洪水出路变小,宣泄不畅,洪水行进缓慢。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向洞庭湖分流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45%衰减至目前的25%左右,加大了干流的防洪压力。

(2)事故灾难方面

主要涵盖城市火灾、生命线系统事故、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等。

广受关注的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

事件回顾

2013年11月22日10:25,位于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直接原因:

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减薄、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及反冲到路面;原油泄漏后,现场处置人员采用液压破碎锤在暗渠盖板上打孔破碎,产生撞击火花,引发暗渠内油气爆炸。

间接原因:

历史原因,山东石化基地、企业大都在改革开放后建设投产,考虑成本,主要采取“集中”建设,致使各地管道布局密集,在淄博、潍坊、东营等石油化工基地普遍存在。

青岛市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力。出现原油泄漏的管道系公司东黄复线。该管线1986年7月建成,管径711毫米,管道长248.52公里,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按照当时设计,地面是农田或者菜地,承压力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地面上已经建设了道路和居民小区。”中石化一直试图与地方政府进

行沟通,反应管道承压过大。由于牵涉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未得到处理。

开发区规划、市政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事故发生地段规划建设混乱。《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253—2003)中对埋地输油管道同地面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做了规定,其中,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黄岛明显存在规划错误、布局错误。”沈阳化工大学副教授李庆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告诉记者,化工企业布局基本指导思想是与居民必须分开,并不是“相距30米”那样简单。更为重要的是,绝对不允许各种管道交叉及近距离平行安装。在管道承压改变的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导致城市建设者对原有设计进行了改变。“比如这次是市政官网建设在输油管线的下面。城市排污管道等常年积累起沼气、甲烷等易燃气体,当和原油挥发产生的可燃气体汇合,在密闭的空间里,容易起火爆炸。

中石化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

中石化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当。盲目动用非防爆设备进行作业,严重违规违章。

青岛市及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导致应急响应不力。

实际困难:中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冯庆善对此认为,油气管道长期经过运营,会受到外部干扰、腐蚀、管材和施工质量等原因发生失效事故,而目前国内现役油气管道已进入事故多发期。目前国内进入管道建设的高峰期,但现役油气管道有约60%服役超过20年,东部管网运行已30多年。此外,部分油气管道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行了近40年。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与山东潍坊市环保局和高密市环保局发布两次《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修、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

广受关注的兰州4.11饮用水苯超标突发事件

事件回顾

2014 年4 月11 日,甘肃省兰州市发生了一起因自流沟受污染引发的饮用水苯超标事件,苯最高浓度达到200 微克/升,超过国家限值10 ug/L 的20 倍。在此期间,市区降压供水,高坪及边缘地区停水,限制生产性用水。24 小时内自来水不宜饮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此事发生后,省、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自来水公司启动紧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处理了这起事件。

导致整个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规划缺乏安全意识、中石油污染物泄露、自来水厂供水管网老化、水质监管不力、应急信息沟通不力及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构成。

本次污染的源头,兰州石化公司,厂区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自流沟越来越近,同时设施老化,污染物泄露风险日益增大。而自流沟周围原设的保护范围,也被居民区“侵吞”。

兰州是全国唯一一个只有一个水源地的省会城市。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供水范围为兰州市主城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以及部分周边县区。水源的单一导致现有水厂规模过于庞大和集中,事件发生后势必造成巨大的影响面。所以是否应设立中途大型水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供水管网系统难以满足新时代防止污染的需要。本次水污染事件中,自来水厂受污染的4 号自流沟是钢筋混凝土材质,且使用已近60 年。而这种自流沟一般使用寿命是50 年。

传统水质监控制度难以满足新时代防止污染的需求。兰州是全省唯一能监测106项饮用水指标的单位。按规定,每一年监测2次。但为了兰州市饮用水安全,自来水公司在有条件时,随时会增加监测次数。本次事件是在全省饮用水普查监测期间发现的,而且发现水中苯超标后,无法找别的单位验证,只能自己反复监测核实,耽误了反应时间。这充分暴露出我国饮用水监测制度规定以及设备跟不上实际需求。

传统应急处置程序满足不了应急状态时信息沟通的要求兰州市、自来水公司以及其它与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相关的部门都有各自的应急预案,但这些应急预案的统一协调性差。事发后自来水公司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相关的行动,但其他各方面的不协调,耽误了整体行动的速度达到18个小时,影响了公众应对。如按应急程序层层“上报——决定”的惯例,耽误了信息发布时间;各重要环节行动上信息沟通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发布的混乱。这样,加大了事件的影响,引起了公众的巨大焦虑。

(3)公共卫生,涵盖重大传染病疫情、各种流行病、食物中毒等事件

广受关注的河流受抗生素药物的污染事件

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人类自身大量使用抗生素,微生物环境也会对抗生素产生抗性。世界卫生组织今年最新发布的《抗菌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列举了人类对7种不同抗菌素耐药性的事实,而与之相关的7种细菌则是导致几种常见严重疾病的原因,如血液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及淋病,抗生素耐药性已成全球危机。

很多江河是城市的饮用水源地,我国的主要河流——海河、长江入海口、黄埔江、珠江、

辽河等部分点位都检出抗生素,其中,珠江广州段受到抗生素药物污染非常严重,脱水红霉素、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等典型抗生素的含量分别为460、209和184纳克每升,远远高出欧美国家河流中100纳克每升以下的含量。

2014年10-11月,研究人员分赴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在一些饮用水源地、排

水明渠、制药企业、畜禽养殖场等区域周边采集水样。通过实验室检测,这些水样中都有抗生素被检出。(沈阳抗生素厂附近的排水沟,6-氨基青霉烷酸的数值高达178纳克每升,氨

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数值也在100纳克每升以上。)

研究人员在对全国几大抗生素基地的生产污水以及周边水域的水样分析后发现,抗生素含量惊人。根据山东济宁市居民举报,老运河附近总有浓重的药味,怀疑附近企业偷排或超标排有毒废水。记者调查后发现有多家化工厂以及鲁抗的分公司向鲁抗污水处理中心运输高浓度污水,台账中每天都记录有外来污水的企业名称、结算价格和距离。按照我国环保法规的要求,企业污水不得外运,须就地处理,鲁抗接收外来企业污水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鲁抗是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所有排放的数据都会实时传送到济宁市环保局,然而当记者打开济宁市环保局的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却发现这些数据无一例外地仅显示100多毫克每升。

原来,是负责向环保部门传送数据的第三方运营公司替污水处理中心修改了数据的上限。无论鲁抗实际处理数值是多少,传给环保部门的数据都不会超标。据了解,第三方运营公司(同太环保科技服务中心),公然替企业去造假的行为已经明显涉嫌违法。除了通过在线监测数据监控企业,当地环保部门还会到企业现场检查,这些违法行为就没有看出来吗?知情人表示:环保局上那儿一去,停停以后,环保局一走这边就开了。

启示:我国目前对含有抗生素的废水排放和养殖户抗生素的使用,标准还不全面。所以,必须健全标准,完善和落实监管。

(4)社会安全

上海外滩12.31踩踏事件

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具体我们在第4章应急管理中作为一个综合性案例,就其发生的经过、应急响应、善后等不同环节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并进一步剖析其事发原因及各方责任,进而得出整改的内容。

3、突发事件的特点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紧迫性。

(1)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对于是否发生、何时、何地、什么方式爆发、影响程度等都难以完全准确把握。

(2)复杂性

突发事件是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多变性,处置不当很可能就会加大损失,扩大范围,转变为政治事件。突发事件防治组织系统也较复杂,至少包括中央、省市及有关职能部门、社区三个层次。

(3)破坏性

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的损害和间接的损害,还体现在对个人心理造成的恐慌和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4)持续性

突发事件一旦爆发,都会持续一个过程,表现为潜伏期、爆发期、高潮期、缓解期、消退期。持续性表现为蔓延性和传导性一个突发事件经常导致另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

(5)紧迫性

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发展非常迅速,需要非程序化的决策,非常态的紧急措施应对,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动一切资源,及时、有效的应对,以将危害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二、承灾载体

1.定义:

承灾载体是指突发事件作用下的人、物和经济社会运行系统。

“三角形”的第二条边是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的作用下产生破坏,其实是对承灾载体的损害。

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的作用下,可能产生本体的破坏,也可能产生功能的缺失。而在同样的突发事件作用下,产生破坏的大小也不尽相同。(所谓次生灾害,实际上是由于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发生损坏之后带来的,承灾载体是中间媒介。所谓事件链的发生或者说突发事件的“多米诺效应”,和承灾载体自身损毁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2.类型

人--------最重要和最脆弱的承灾载体

突发事件中的风险认知偏差决定了突发事件到来时,人的不同的感知、决策、行为。在

此,我们依次介绍什么是风险认知?什么是风险认知偏差?风险认知的偏差的类型?

风险认知是指人们对风险的主观评定和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态度和决策倾向。它涵盖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理解、记忆、评价、反应的整个认知过程。

风险认知偏差是个体在认识和判断风险时所发生的某种偏离或偏离倾向。

风险认知偏差的类型:

(1)“归因偏差”是指受众个体对风险事件的归因偏离了正常逻辑。例如,当人们作为观察者评价别人行为的时候,人们更多强调人的主观和内因作用;而当自己是行为者时,由于比较清楚影响自身行为的各种制约因素,对外因的关注会多于对自身的省思。

(2)“直觉偏差”的产生是由于时间紧急和信息有限,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直觉或常识来简化处理问题。

①“代表性直觉偏差”,在不确定情况下,对一个事件的具体、生动表述,会使人们相信其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公布的信息不足或者不具体,民众就更容易相信流言。因为流言不像政府的信息那样严肃谨慎,它往往更具体、更生动。

②“易得性直觉偏差”表明人们更倾向于依据容易想起来的事例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

的概率。民众常会因此高估自己常见的风险事件的概率而低估自己不熟悉的风险。

③“锚定偏差”是指由于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人们常会对问题进行一个初步估计。锚定效应会使人们产生“心理账户”的认知偏差,如在相同条件下收到政府相同补偿款的民众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度却不相同,这与其个人原有的预期密切相关。

(3)“信息处理偏差”从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出发,关注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四个阶段:获取、加工、输出、反馈过程中出现的认知偏差。

在获取信息时,人们往往会对容易唤起记忆的、容易获得的信息更加关注。同时,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往往会占有更加优势的地位,这是首因效应。而最新近获取的信息也较容易被记起,这是近因效应。

在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人们按照他们可以做到的信息加工方式来减少信息处理的复杂性。

在信息输出阶段,人们往往会过于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特征。

在信息反馈阶段,人们根据风险的结果对自己事前的认知进行评估,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自信心和认知能力。

(4)“主观概率估计中的认知偏差”:

“保守主义倾向”偏差,即以前的观念或思想容易使人产生依赖,不愿意轻易改变,人

们无法对新信息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便获得了新的信息,也无法有效地将其与原有信息进行整合;

“复合事件偏差”则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单个事件是“简单的”,因此会高估复合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低估单个事件的发生概率。例如在突发性事件中,人们会关注一些原本发生概率并不高,但容易产生连锁反应的风险。

物的世界-----人类社会的基本载体

建筑物

城市建筑物主要承受的灾害有洪灾、火灾:

(1)影响建筑物洪灾损失率的因素:

①洪水的水深、流速、历时等。

②建筑物承灾体对灾情的作用体现于两个方面:价值总量和承灾能力。

价值总量反映了受灾数值;

承灾能力(建筑结构、材料、年限、室内地面高度等)影响其损失率的大小,承灾能力与承灾体自身的质量与建筑标准有关,建筑质量越好,标准越高,其承灾能力就越强。

③防灾措施。

(2)火灾中,影响建筑物损失率的因素

①火灾负荷

火灾负荷是指建筑物所有的可燃物质燃烧时所产生的总热量值。

②结构构件的耐火特性

结构构件的耐火特性在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阻止火势蔓延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构构件的力学强度下降。

③消防设施的作用

④内部空间的结构分割

实验研究表明,建筑物的室内形状、通风状态、可燃物的分布都影响火灾的灾情。

桥梁

城市桥梁通常指城区范围内建造的跨河、跨江、跨海桥梁、立交桥梁及人行天桥等。

(1)桥梁受地震的破坏形式

在地震中,桥梁受地震破坏现象比较常见,例如:

四川汶川地震波及重庆,2008年 5月12日下午6点,市公路局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全局干部职工高度重视、冷静对待地震影响。一方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六个信息联络小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交通局,对地方公路桥梁、隧道的受灾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另一方面,积极组织联系专家,对因地震造成重大影响的国省干线公路桥梁、隧道进行专家会诊。同时,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的公路桥梁、隧道,必须安排专人加强值守。12日晚,公路管理部门连夜对全市公路桥梁、隧道的受灾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截至昨日中午12点,对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的1452座桥隧进行了全面检查。其中,发现108座桥梁、1座隧道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桥梁受地震破坏通常有两类形式,一类是地表破坏,一类是桥梁受震破坏:

①地表破坏有地裂、滑坡、塌方、岸坡滑移和砂土液化等现象:

?地裂会造成桥梁跨度的缩短、伸长或墩台下沉。

?在陡峻山区或砂性土和软粘土河岸处,强烈地震引起的塌方、岸坡滑动以及山石滚落,可使桥梁破坏。

?在浅层的饱和及疏松砂土处,地震作用易引起砂土液化,致使桥梁突然下沉或不均匀下沉,甚至使桥梁倾倒。

?在坡边土岸或古河道处,地震则往往引起岸坡滑移、开裂和崩坍等现象,造成桥梁破坏。

②桥梁受震破坏是由于地震使桥梁产生水平和竖直振动,造成桥梁构件的损坏甚至桥梁倒坍。有些桥梁虽然在强度上能够承受地震的振动力,但由于桥梁上部、下部结构联结不牢,整体性差,产生过大的相对位移,从而导致桥梁破坏。

具体而言,梁桥受震破坏主要表现为:

?墩台开裂、倾斜、折断或下沉;

?支座弯扭、断裂、倾倒或脱落;

?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间相对位移;

?落梁。

拱桥受震破坏主要表现为:

?拱圈开裂

?墩台下沉;

?多孔时墩身开裂、折断;

?落拱。

据2014年10月14日凤凰网报道:由于近年我国地震灾害不断增加,震灾地区桥梁均受地震影响出现不同程度损坏,2014年北京市着手加强桥梁的抗震性能。以前,本市一些桥梁并未设防,最近6年才开始逐步加固。随着北京会城门桥抗震加固工程启动,已有40余座桥梁增设了抗震设备,抗震烈度实现了8度设防。目前正在升级抗震设施的会城门桥位于莲花池东路,是一座多跨简支梁立交桥。工作人员用钢制拉杆对桥的主梁纵向进行加固,在墩柱外包纤维布,从而增强桥梁整体抗震性能。据市交通委路政局统计,阜成门桥、德胜门桥、天宁寺桥、苏州桥、万泉河水系跨河桥等40余座市管桥梁均已完成类似的抗震加固。今年还有5座天桥的支座将提级加固,包括北京联合大学西门天桥、北京航空学院东门天桥、大郊亭西天桥、平房东桥东天桥和广渠路家乐福天桥。

(2)风对桥梁的破坏

?风对桥梁的力学作用,很早就有研究。1759 年Smeaton等就提出构造物设计时要考虑风压问题,从此开始有了风载荷的概念,但当时对风压的认识是不够的,也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直至1879 年,英国的Tay 桥受到暴风雨的袭击,85 跨的13 跨连同正行驶于其上的列车一起堕入河中的特大事故发生之后,人们对风载荷所产生的作用才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以这一事故为契机,开展了关于风压的研究,并将其反映到桥梁设计中。

?1887 年重建Tay 桥时,由Baker 等经现场实验,确定了风压。这一时期,巴黎为迎接1889 年万国博览会,计划兴建埃菲尔(Eiffel)铁塔。为了确定作用在塔上的风压的大小,由著名工程师埃菲尔着手进行风洞实验,并在1909 年成立了风力研究所。研究所中设立的埃菲尔型风洞,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这样,设计桥梁或建筑物时,就可以利用风洞试验定量地评价风荷载的大小。

?此后相当长时间内,人们把风对结构的作用仍只看成是由风压产生的静力作用。直至1940 年,又发生了一次风毁桥梁的特大事故,才使人们看到了风对结构物的另一种作用——风致振动。

?桥梁,特别是悬索桥,由于风而受到损害,在1818 年至1940 年间,至少有

11 座悬索桥毁于暴风。从目击者所描述的风毁景象中可以明显感到事故的原因是风

引起的强烈振动。只是人们对这种风致振动机理还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其危害性认识还不够。

?1940 年,美国西海岸华盛顿州建成了中央跨径为853 米,居当时世界第三位的塔科马悬索桥(Tacoma Bridge),其设计风速为60 m/s。然而四个月后,却在

19 m/s的风速袭击下,产生强烈振动而遭破坏(图1)。这次事故再次震惊了桥

梁工程界,经过广泛深入研究,提出了桥梁的风致振动问题。

?可以说塔科马桥的风毁开辟了土木工程界考虑空气动力问题的新时期。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气象、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风洞实验等诸多领域专家学者的不

懈努力下,虽然尚有不明之处,但已基本上弄清了桥梁发生各种风致振动的机理,

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结构风工程学。

①风静力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当结构刚度较大因而几乎不振动,或结构虽有轻微振动但不显著影响气流经过桥梁的绕流形态,此时风对桥梁的作用可以近似看作为一种静力荷载。

如现行桥梁规程中所规定的那样,主要考虑桥梁在侧向风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和变形,另外对于升力较大的情况,也需要考虑竖向升力对结构的作用。对于柔性较大的特大跨度桥梁,则还需要考虑侧向风荷载作用下主梁整体的横向屈曲,其发生机制类似于桥梁的侧向整体失稳问题以及在静力扭转力矩作用下主梁扭转引起的附加转角所产生的气动力矩增量超过结构抗力矩时出现的扭转失稳现象。

②风动力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颤振和抖振是桥梁最主要的两种动稳定性问题。

颤振是桥梁结构在气动力、弹性力和惯性力的耦合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发散振动,是在一定的临界风速下结构振动振幅急剧增加而会导致结构毁坏的一种发散振动。(发散振动是一种空气动力失衡现象,它主要是因为结构的运动(振动)影响了气流经过桥梁时的绕流状态,因而影响了气动力,从而产生自激力,结构在自激力作用下振幅越来越大最后导致动力失稳。由于这种振动一经发生就会导致结构的整体破坏。)桥梁颤振与主梁截面的气动外形有这密切关系,通常来讲,主梁截面的流线性越好,气动稳定性越好。因此,在大跨度桥梁的初步设计阶段,有必要对主梁截面进行比选或通过风洞试验对基本截面进行优化,以保证结构的抗风安全性。

抖振它主要由大气中即脉动风所激起,是一种随机强迫振动。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太阳对地球大气的加热不均匀而引起的。由于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和各种障碍物的影响,使靠近地面的风的流动发生紊乱,造成风在速度、方向及其空间分布上都是非定常的(即随时间变化的)和随机的。虽然是一种限幅振动,但由于发生抖振的风速低,频率大,

会导致结构局部疲劳,影响行人和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因此桥梁抗风设计时也要进行抖振相应分析。研究表明: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结构的柔性增加,抖振也会相应增大;且随着风速的增大,抖振相应成倍增大。因此,对于设计风速较高或跨度较大的各式桥梁,尤其对大跨度斜拉桥和悬索桥,不能轻视抖振的破坏作用。

(3)撞击对桥梁的破坏

2007年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击了大桥23号墩,三个桥墩坍塌,大桥桥面200米倒入江中,九江大桥全长1675。2米,是1988年建成通车的,其主航道为2x160米的独塔双索面斜拉桥。鉴定后认为,其非通航孔桥墩按横桥向撞击力40吨进行船撞击的设防是合适的,受撞击的桥墩设计撞击能力仅为40吨,而西江水道上很多船只都是一两千吨,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从此撞击事故中人们亦应反思:对已建成的且防撞击标准不满足新设防标准的桥梁,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工程和管理上的防护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3.城市管网

城市管网是城市承灾载体中的重要一类,主要包括电力、热力、燃气、雨水排水、污水排水等。

电力、通信等,可以在地面以上敷设和在地面以下敷设。热力只局部地上、燃气局部地上,其余主干管均在地下,排水管道全在地下。

一般情况下,这些主干管网均在城市道路下面敷设,之间有距离要求。埋深都是经过计算的,管网的分叉、汇合、交点,都有严格的尺寸、标高要求的。防止管线打架碰撞,尤其一些管道,一旦设计好之后,想要再调整非常困难的,除非整体全部改造,但这个费用是惊人的,比如靠重力流排出的排水管道。

城市管网复杂,情况不一,一般这些管网都是分布在各个行业的范围内,由各个相关行业负责完成设计,再又相关市政单位负责施工、验收等。一个城市,它在规划阶段,就已经规划好了管网,后期只不过是一段一段实施和细化而已。

城市管网突发事故频繁发生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①指导思想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内涝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几率还是比较多,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城市内涝的发生率要低一些。

发达国家:

?世界观:城市建设的严重事故;

?建设指导思想:唯下(让百姓满意);先地下后地上;着

眼于长期

?建设标准:高

发展中国家:

?世界观:让大家躲避

?建设指导思想:唯上(让领导满意);先地上后地下;着

眼于短期

?建设标准:低

②规划: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

③设计:城市排水管网的标准一样

④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

例如城市管网的设计覆盖面方面,2008年上海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约为60%,其中内环以内98%,内外环间61%,外环以外仅有36%。其他城市则更不容乐观。

例如城市供水管网运营管理方面,有37 %的主干管存在严重老化问题。一些城市的供水管网铺设时间大多在50 年以上,管材质量差,长期超限运行,造成爆管及各种形式的明漏、暗漏。

⑤维护改造:没有定期检测、监测和评估的机制;改造的目的性、科学依据不足

⑥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针对性、系统性。

如何对城市管网这一承灾载体实现有效管理,降低其脆弱性,可以从规划设计、包括管网运行状况监控方面来进行,这一点我们在第五章第二节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监控中给与详细讲解,我们到时学习一下城市智慧管线的一些知识。

下面我们讲本节课最后一个问题,关于应急管理的环节序列分析,对此我们可以从灾害的生命周期对应来理解。

三、应急管理

1.突发事件的时间序列分析

1)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

通过分析识别灾害要素的早期形态、特征与规模,采用恰当手段防止灾害要素被触发或

达到临界值。

2)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

一方面对灾害要素的临界值和可能的触发要素进行监测监控,一方面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强度、时空特征进行监测监控。涵盖日常监测、应急监测。

3)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

基于对灾害要素引发突发事件的机制与规律,结合监测信息,对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地点、范围、程度进行预测预报;

在事件发生后对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地点、范围、程度进行预测预报。

4)突发事件的救援处置

采取恰当的手段,阻止或减弱突发事件的作用,阻断或减少次生事件衍生。

5)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

采用技术手段对突发事件的过程再现,从而可以进一步分析事件的机制,加深对事件的认识,寻求更有效的应对方法。

2. 承灾载体的时间序列分析

1)承灾载体的预防准备

采取恰当的技术手段减低承灾载体的脆弱性,增强承灾载体的抗灾能力;

在承灾载体的受损初期阻止或减弱损伤发展趋势的临时应变措施。

2)承灾载体的监测监控

一方面对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的破坏方式和程度进行监测监控;

一方面对承灾载体蕴含的灾害要素被释放的可能性和释放强度进行监测监控。

3)承灾载体的预测预警

基于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和规律的认识,结合监测信息,预测承灾载体可能发生的失效或破坏的规模与程度,并进行预警;

对承灾载体蕴含的灾害要素被释放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预测预警。

4) 承灾载体的救援处置

基于基于承灾载体在突发事件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与规模,针对关键薄弱环节施加高强度的救援措施,从而阻止或减弱承灾载体的被破坏程度。

5) 承灾载体的恢复重建

通过评估承灾载体的破坏程度,采用科学方法重建,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经济的方

式恢复环境和秩序。

3.应急管理的时间序列分析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应急管理的定义: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应包括预防、响应、处置与恢复重建4个阶段即应急管理的环节序列,分别发生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采取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突发事件的升级和扩大。

所谓“预防”是指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风险,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实施建筑标准、推行灾害保险、颁布安全法规、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预警系统、成立应急中心、进行救援培训、开展应急演练等;

所谓“响应”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行动,如研判信息、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等;

所谓“处置”是指采取措施以挽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如调动资源控制突发事件的扩大、升级,提供医疗援助、组织疏散与搜救等;

所谓“恢复”既指按照最低运行标准将重要生产生活支持系统复原的短期行为,也指推动社会生活恢复常态的长期活动,如清理废墟、控制污染、恢复生产、提供灾害失业救助、提供临时住房等。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该如何建设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该如何建设 一、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方法 1.方法原则 在美国公共安全管理中,全面紧急事态管理是本质的原则,其含义有四方面:全危险方法、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系统、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对各级政府及组织紧急救援资源的统一调配。 全危险方法。意思是利用同一套公共安全管理安全、处理和应对所有种类的紧急事态、灾难和民防需求。从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机构就合并为一个,采用全面的准备、应对和恢复措施,面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灾难。 综合紧急事态管理系统。使用该系统要达到四个目标即:促进联邦、州、地方等政府的充分合作;加强对已知的紧急事态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实现紧急事态管理规划向州、地方政府决策及行动体系更完全的整合;在现有紧急事态管理预案、系统和能力的基础上,拓宽对所有类型的紧急

事态的适用范围。 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这四个阶段即依据灾难的发生周期、将紧急事态管理活动、政策和项目分为四个功能区: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 2.七大安全战略目标 美国国土安全部提出的七大安全战略: ⑴了解:识别和了解威胁,评估脆弱性,确定潜在的影响,适时对国土安全保护的参加者和美国公众发布信息。 ⑵防止:侦察、防止和减轻对国土的安全威胁。 ⑶保护:保卫国民和他们的自由、重要基础设施、财产和国家经济,使其免遭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或其它紧急事态的破坏。

⑷应对: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事态的应对。 ⑸恢复:领导全国、州、地方及企业,在遭受灾难后,恢复运转,重建社区。 ⑹服务:通过促进合法的贸易、旅游和迁徙,为公众安全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 ⑺组织品质:尊重资源和人民,创造促进共同认同、创新、相互尊重、责任心及团队精神的文化,以实现安全减灾的效率、效力和运作的匹配性。 3.美国“安全月”活动的经验 美国的安全社区活动的经验。安全的概念不仅仅体现在生产工作中,而且渗透于家庭、社区、公共场所以及道路交

最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部门,在综合运输系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目前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令人堪忧,自汽车问世以来,全球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累计达到上千万人,而且还在不断增多。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交通流量迅猛增长,但是,道路基础设施较差,道路上人车混行,公众安全意识淡薄、交通管理水平较低,事故急救能力较差,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增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疾病伤害研究报告中,预测从1990年至2020年将发生很大变化:在全球主要死因排序中,道路交通事故伤害将上升为第六位;全球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死亡人数将从100万增加到234万(占所有死亡人数的3.4%);在中等和低收入国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平均将上升80%左右,而在高收入国家将下降30%左右。 2002年,全国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77.3万起,死亡人数达到10.9万人,受伤人数56万人,而同期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之占全世界的1.9%,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数却占全世界的15%左右。目前,我国城市年均车祸死亡率为每一万辆车死亡50人左右,分别是日本的26.5倍和美国的17.8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相对于世界水平要差的多,道路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也比较高。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剧增,据推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可达到6.5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因此,在未来的10年里,我国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将迅猛增长,大批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需求、城际间的交通量也随之扩大。虽然我国连续加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相比,公路建设的发展仍相对滞后,远不适应人们对机动化的需求,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

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就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而言,其重要基础是三角形模型。 一、三角形模型 三角形模型是由我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的研究团队最先提出的。维澄先生,在英国主攻“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1981年归国后,限于国研究条件的欠缺,不具备模拟燃烧过程的条件,他开始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学科。03年非典之后,04年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从火灾安全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最初把重点放在了突发事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的致灾程度与承灾体、应急管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三角形模型,并提出在把握三边关系,把握突出事情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应急平台体系。突发事件、承灾载体以及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科技减灾。 蕴含在三角形模型中的灾害要素。在安全科学中,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作灾害要素。 不论突发事件的强度、类型、时空特点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起作用。如 –危化品泄漏:物质 –地震、火灾:能量、物质 –大规模谣言和社会恐慌:信息 承灾载体本质上也同样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组合而成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丰富的客观世界。 而应急管理的对象也正是来自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各种物质、能量或信息。 下面我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展开介绍: 一、突发事件 1.定义: 《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1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以安全保障措施为视角,从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智慧城市安全建设运营保障和智慧城市安全基础支撑五个方面给出了智慧城市安全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a)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要素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通过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可以指导和约束智慧城市的安全管理、技术与建设运营活动。 b)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是实现智慧城市协调管理、协同运作、信息融合和开放共享的关键。本标准参考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智慧城市特征,梳理出智慧城市安全管理要素,包括决策规划、组织管理、协调监督、评价改进。 c)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以建立城市纵深防御体系为目标,从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以及智慧应用层五个层次采用多种安全防御手段实现对系统的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以应对智慧城市安全技术风险。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的功能要素包括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 ——物联感知层安全涉及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例如,天气、水、电、气、交通、建筑等重要控制系统中感知设备和执行设备的安全。 ?感知设备安全是保证智慧城市应用于实现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的识别和信息采集与监控的设备,保证信息采集安全,实时为上层提供准确感知数据。 ?执行设备安全是保证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管理和控制过程的执行设备按照既定的指令提供正常的功能。 ——网络通信层安全包含了互联网、电信网、卫星通信网络以及多网融合的网络设施和通信传输的安全,还包含了智慧城市用户网络接入安全。 ——计算与存储层安全包括计算资源安全、软件资源安全以及存储安全。 ?计算资源安全是指可提供数据计算能力物理的计算机、服务器设备和虚拟化安全。 ?软件资源安全是指可为上层数据和应用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和资源管理软件等的安全。 ?存储资源安全是指可提供物理和虚拟的数据存储和数据保护能力的服务器安全。 ——数据及服务融合层安全包含了数据内容安全、数据融合安全和服务融合安全。 ?数据内容安全是指不同行业数据信息内容本身的安全。 ?数据融合安全是指数据融合过程中从数据采集与汇聚、数据整合与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管理与治理过程的安全。 ?服务融合安全是指支撑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础技术服务在融合过程中包括服务聚集、服务管理、服务整合和服务使用的安全。 ——智慧应用层安全包含了智慧城市中多领域和产业的应用系统的安全、应用软件、网站安全、应用开发安全等。 d)智慧城市安全建设运营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建设运营保障是指对智慧城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系统和网络、城市信息资产、智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平台以及业务安全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状态的监测与维护。确保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和状态发生变化时,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 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探讨(最新版) 摘要:本文结合深圳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情况,分析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目标、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城市规划与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关系,并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预案的编制提出建议。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 1前言 1.1道路交通安全的定义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是指某一城市、路线、路段或交叉路口交通的安全程度,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是否严重的客观反映,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交通安全设施与交通管理的水平。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利于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深圳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1.2.1交通事故概况 2000年12月12日至2006年10月20日,深圳市共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交通事故40338起,事故共造成5794人死亡、4355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893.02万元。 1.3深圳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 1.3.1交通事故中受伤死亡人数与受伤人数之比高 统计表明,2001-2005年在深圳交通事故中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的比例为7.5:1,这个比例在日本和美国分别为128:1和76:1(2000年数据),即深圳的比例是日本的17倍和美国的10倍。 1.3.2由于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引发的交通事故较多 违章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者占有较大的比例,从相关事故调查资料来看,驾驶员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60%以上。 1.3.3高速公路(公路)的事故率偏高 从统计资料看,深圳市死亡事故高发的路段集中在深惠公路、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浅析研究

城市公共交通安全浅析 摘要: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连接流通领域、社会生产以及国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城市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为发展城市经济服务,为公众出行提供便利。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交通设施与需求、应急处理机制、超载、车辆可靠性与安全性、驾驶员素质、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均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交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加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本文主要介绍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安全现状,进而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 1.城市公共交通 1.1 城市公共交通背景及其结构 城市公交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必不可少的部分,是连接流通领域、社会生产以及国民生活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最早出现于英国,1829年英国伦敦出现了第一辆马拉式公共马车,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发展、兴旺、衰退和目前的复兴阶段。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城市交通方面曾走过一段弯路,在本世纪进入60年代后,城市小汽车发展过量,公共交通萎缩,造成城市交通拥挤,道路交通事故增多和城市空气、噪声等污染日趋严重,使城市交通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因此,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迫使发达国家不得不转向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有了较快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一些城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公共交通一般主要包括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地铁和出租车等客运营业系统。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个是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另一个是公共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 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和设施子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常规公共交通方式。主要是公共汽车、公共电车以及老式的有轨电车。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摘要 目前,中国仍处于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入科学发展观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主题,而和谐发展与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密不可分。同时,城市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全稳定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国在关键的转型时期,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办法,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减少城市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也具有一定是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面临的各种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指出了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still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view of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modern society, and the public security problem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city are inseparable.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ion of city safety issues directly affect China's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erefore, our coun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key, establish an effective city public secur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measur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city public security, improve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level, reduce the city major public safety accidents is to promo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 i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stability is also is practic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all kinds of city public safety problems in China,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ity public security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o strengthe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city public securit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city public safety emergency management

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安全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基础平台安全系统设计方案 随着政府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承载网络上运行的应用系统将越来越多,信息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用户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因此对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信息系统能够提供24小时×7的优质服务。所以建立有机的、智能化的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保护系统正常运行、保护关键数据和关键应用的安全,成为一项不容轻视的任务。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安全防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新的安全漏洞不断出现,黑客的攻击手法不断翻新,而电子政务外网自身的情况也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完成安全防范体系的架设后,必须不断对此体系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才能保证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的良性发展,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构建是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以安全技术作为支撑,以安全管理作为落实手段,并通过安全培训,加强所有人的安全意识,完善安全体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 下面将逐一描述安全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 安全策略:是一个成功的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安全策略描述了系统的安全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能够承受的安全风险,保护对象的安全优先级等方面的内容。

安全技术:常见的安全技术和工具主要包括防火墙、安全漏洞扫描、安全评估分析、入侵检测、网络陷阱、入侵取证、备份恢复和病毒防范等。这些工具和技术手段是网络安全体系中直观的部分,缺少任何一种对系统都会有巨大的危险。对安全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使用需要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网络安全体系中安全产品并不能只是简单地堆砌,而是要合理部署,互联互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贯穿整个安全防范体系,是安全防范体系的核心,代表了安全防范体系中人的因素。安全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不落实到管理,再好的技术、设备也是徒劳的。一个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应该是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以安全技术为支撑,以安全管理为落实。安全管理不仅包括行政意义上的安全管理,更主要的是对安全技术和安全策略的管理。 安全培训:最终用户的安全意识是信息系统是否安全的决定因素,因此对系统中用户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服务是整个安全体系中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攻击手段日益先进,系统内的安全对象是复杂的系统,攻击者可以只攻一点,而我们需要处处设防,这些都使得保障网络安全的复杂性大大提高。因此,对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应本着以安全策略为核心,以安全技术作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 析(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868-44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 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 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交通是现代城市经济生活、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交通拥堵、交通环境污染以及交通事故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交通问题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 道路交通事故分为公路交通事故和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居世界第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力争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构成的复杂巨

系统,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协调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和谐性。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失去平衡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成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人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行为的因素;客观原因是车辆技术状况、道路状况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等。各种因素造成交通事故的比率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约占总事故的95.30%,其中因机动车驾驶员的过失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占87.5%,非机动车驾驶员占 4.7%,行人、乘客占5.19%,其他人员占 2.63%。可见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是提高交通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车辆技术状况不良和道路状况不良也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汽车的制动、灯光和轮胎状况不良是导致恶性交通事故的重要诱因之一。道路狭窄或者破损、交通拥挤以及人车混行也常常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我国高级公路占总通车里程的比重也比较

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及应用概述

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及应用概述此文档为WORD版可编辑修改

智慧城市建设架构及应用概述 X公司 X年X月X日

目录 一、总体框架 1、城市基础设施及计算网络 2、城市公共资源数据中心 3、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二、基础网络建设 1、政务城域网络 2、行业应用专网 3、无线网络建设 4、宽带网络建设 5、数字化有线电视网建设 三、公共基础数据库 1、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2、城市公共应用数据库 3、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库 四、公共信息平台 1、支撑数据 2、数据交换服务 3、数据整合服务 4、时空信息承载服务 5、目录管理与服务 6、接口与服务

7、平台门户 五、应用平台 1、空间信息服务平台 2、位置服务信息平台 3.移动终端应用系统建设与研发…………………..

一、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架构概括为“三个基础、两大体系、一大平台、多项应用”。 “三个基础”是指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和公共资源数据中心;“两大体系”是指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一大平台”是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多项应用是指智慧交通、应急联动、环境监测等各行业智慧应用体系。 图 1-1智慧城市体系架构设计 “智慧城市”从技术层面讲简单理解是由分散在大量不同部门、不同物理位置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组成,通过政务网、专用网、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等通讯网络资源从信息通路上进行链接;如果部门之间、系统之间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建立联系,一些共性的、基础的功能每个系统重复投入建设,对于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是非常不经济的。通过构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平台、统一运维,将极大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成效,降低成本、提高能力、规范建设、平滑扩展。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信息平台为核心,紧紧围绕数据统一格

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图文稿

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就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而言,其重要基础是三角形模型。 一、三角形模型 三角形模型是由我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的研究团队最先提出的。范维澄先生,在英国主攻“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1981年归国后,限于国内研究条件的欠缺,不具备模拟燃烧过程的条件,他开始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学科。03年非典之后,04年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从火灾安全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最初把重点放在了突发事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的致灾程度与承灾体、应急管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三角形模型,并提出在把握三边关系,把握突出事情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应急平台体系。突发事件、承灾载体以及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科技减灾。 蕴含在三角形模型中的灾害要素。在安全科学中,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作灾害要素。 不论突发事件的强度、类型、时空特点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物质、

能量、信息在起作用。如 –危化品泄漏:物质 –地震、火灾:能量、物质 –大规模谣言和社会恐慌:信息 承灾载体本质上也同样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组合而成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丰富的客观世界。 而应急管理的对象也正是来自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各种物质、能量或信息。 下面我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展开介绍: 一、突发事件 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是三角形的一个边,研究突发事件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风险作用,即突发事件携带或产生哪些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如何随着时间或地域的空间发生变化。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有其自身规律。 突发事件产生的作用有3种类型,包括能量、物质与信息。能量的作用例如火灾,火灾通过燃烧释放热能,原则上是热能的作用,因此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破坏。物质作用例如病毒、细菌,这些都属于物质,可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安全策略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安全策略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安全策略 一、单选 1、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要素是(保障过程)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业务协同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的是(缺乏集中处理和高效分析能力……) 3、智慧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 4、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的感知层的功能是(实现智慧城市数据的感知、采集、获取、、,以及纠错融合等数据预处理) 5、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的原则是(积极防御、综合防范) 6、智慧城市需要打造一个统一平台,……构建(三)张基础网络…… 7、信息安全的(可认证性)是指能够核实……真实性。 8、智慧城市广义上指(城市信息化) 9、(物联网)是通过……管理的一种网络。 1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智慧城市安全策略中……要同步的是(同步检测) 二、多选 1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综合保障的概念、强调安全特征) 12、信息系统总是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内因包括(全选) 13、大数据集中面临的安全威胁和风险包括(不选网络身份可信机制不完……篡改等现象) 14、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包括(全选)

15、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的应用层可以细分为(不选关联服务层) 16、对于城市而言,智慧是指……这里的服务主体主要指的是(不选组织) 17、智慧城市的安全策略包括(全选) 18、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要素包括(不选安全权限管理) 19、在一般信息系统中,典型的信息安全风险包括(全选) 20、智慧城市的特点包括(全选) 三、判断 21、智慧城市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错) 22、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技术管理法规规范。(对) 23、智慧城市是全球范围内……建立相应的城市试点进行实践(对) 24、2013年,住建部……通知(对) 25、智慧城市是以通讯技术……让城市成为……中枢(对) 26、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是……相应的安全保障策略(对) 27、智慧城市的建设……高度集中与融合(对) 28、云计算主要强调云布局的计算方式,在基础……部署的快捷(对) 29、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的目标是……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对) 30、智慧城市中存在大量的信息系统,必然要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对)

城市交通安全情况调查报告

城市交通安全情况调查报告 肖珍(作者)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城市交通是判断一个国家城市化率的高与低的重要判断依据。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需要,是轨道交通成为业内关注的一个热点,但解决城市交通安全问题的需要却是城市交通建设的重大热点。 此次回家,通过四处旅游,让我对城市交通安全情况有了一个更为清晰地认知。城市交通为发展城市经济建设,经济服务,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我所在的县城成立不过二十几年,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几十年风雨,几十年巨变。回眸建国六十四年,我国城市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交通安全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遏制,为广大人们群众的安全、舒适的出行提供了重大保障,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不可磨灭的动力,为其出行提供了便利。 (一)城市交通线四通八达,覆盖面广 我国铁路及基本形成以北京为中心,以四纵、三横、三网和关内外三线为骨架,联接着众多的支线、铺主线、专用线,可通达全国的省市区的铁路网。其中四纵是指:京广线、京九线、京泸线、北同蒲

—太焦—焦柳线;三横是指:京秦—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泸杭—浙赣—湘溱—贵昆线:三网是指:东北铁路网、西南铁路网、台湾铁路网。这些铁路四通八达,织就成了一张大网,牢不可破。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今天我们的出行方便。 在我国,而今的公路网比铁路网更为方便、便捷。公路运输是一种投资少、运量少、耗能多、速度快、运费高、灵活性强、门到门的运输方式,用作短途运输和铁路、水运的运输方式。在我国总共共有12条国道主干线。 这些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公路网,经过我国的所有省市区,每条线上的交通枢纽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镶嵌在中国的大江南北上,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几十年的苍桑巨变、风雨交替,我们用一笔一划绘就了中国的公路网、铁路网,创造了中国长度、中国速度的不朽传奇。而今,这些紧凑的网线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承载的中国的80%的人流运输,传送着中国将近30%的货流运输。(二)车辆安全性能有重大突波 从原始时期的牛马车、汽油车、柴油车,再到而今的天然汽车,车子的性能日趋完善,其安全性能指数也日臻完美。譬如:许多车在遇到紧急撞车时,会迅速地弹出一个充满氮气的气囊,从而保护了车主的生命安全。几十年的风雨兼程,车辆的安全性能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性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出行往往开始选择车辆安全性能优良的车辆去出行。 (三)硬件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智慧城市标准化体系的发展与研究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以简单列个公式: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

如何进行智慧城市建设 2012年9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陈宜明司长在谈到如何创建和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指出:无论智慧城市还是智能城市,最重要的是提高城市的功能、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城市的运行质量。智慧城市建设时一项复杂的工作,切忌盲目炒作,必须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智慧城市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首先是建构云计算基础设施及服务,充分利用云技术的优势,提供稳定可靠的云存储服务、计算服 务和网络服务等,互融互通、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各种资源的利用 率。其次是高度重视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并加快公共信息平 台建设,推动基于公共信息平台的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再次是 研究如何建构智慧城市管理运行的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基础数据 库、业务数据库和服务数据库,推动数据共享。 第二,建立智慧城市业务应用体系。首先要从政务、产业、民生、金融等角度构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相关业务应用系统,服务于 广大民众、政府部门和企业。其次是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 理、交通、卫生、环保、供水、应急和社会治安管理信息化水平, 实现环境与生态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人口、公安消 防、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发 展信息资源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以及促进科 学发展、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的基础作用。 第三,建立智慧城市政策标准体系,当今世界标准化水平已成为各国各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在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要充分注重 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做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建设有 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实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 第四,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挥体系。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是建立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的建设时对传统 建设方式的一种提升,许多领域和行业都会将引入“智慧”的内容, 如何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做到信息互通、安全协调是一项系统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1.1城市轨道交通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中旅客运输的主要载体,其安全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里拟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重点分析容易引发的几方面安全问题。 (1)列车开行密度大,导致列车相撞等运行事故的发生机率增大。 (2)车站及列车内旅客密度大,旅客流通量大容易形成安全问题 旅客车内人身安全问题。列车内过度拥挤,导致旅客容易与列车车体等接触过多容易引发烫伤、触电等问题。旅客人数过多导致上下车过程中非常拥挤,容易发生旅客被踩伤及挤伤的问题。旅客密度大导致车内空气流通差,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生理功能较弱的旅客发生窒息等生理问题,同时也引发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扩散。旅客密度大直接导致治安问题的出现。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列车内借拥挤的环境实施偷盗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量的旅客容易成为恐怖份子袭击的目标。自杀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根据心理学分析自杀者往往喜欢选择人员较多的地点进行自杀,近年来城市轨道内自杀事件频繁发生。 (3)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特别的地理位置及封闭性的特点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地铁顶棚及轻轨高架桥比一般运输形式的基础设施更容易受到破坏,并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更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恶劣天气对城市轨道交通影响较为严重,如发生大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状况将产生地铁排水问题,轻轨防风、防滑、排水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封闭性的特点加上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会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 1.2 从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方面分析轨道交通安全问题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车辆因素 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法律因素 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2 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公司 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二O一五年七月

为推进智慧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公司(以下简称“”)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将利用智慧城市先进的建设运营理念和融合的技术,全面参与智慧规划、建设和运营,在面向市民、企业、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将发挥其优良的产业聚集、政府服务和政策优势,积极支持科技在发展。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战略合作协议。 一、全面参与智慧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依托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应用、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应用方面和信息安全服务等的独特经验和优势,为智慧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包括: 1、进行智慧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制定行动路线,绘制智慧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蓝图,选择*******为试点(首期工程)先行先试。 2、建立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建设提供安全、可信、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智慧建设在信息资源层奠定基础,实现部门资源的整合、互通。 3、建设市民服务云平台。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市民网页、民生热线和智慧社区为载

体,融合政务功能和商业功能为一体,面向市民建设全市统一的服务云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服务网点、服务终端、服务团队等。 4、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社区卫生等业务领域的综合应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应用,强化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卫生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改革,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参与智慧示范工程建设,包括食品安全溯源、智能交通等智慧工程,借助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自身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全业务落地 依托上述合作项目,各项业务在的全面落地,并以为基地,向全国拓展类似业务。 三、积极支持工作 1、依法向提供最?????支持,包括市场、资金、税收、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等方面。 2、支持发挥自身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智慧建设。 四、成立战略合作协调组,协调推进双方合作事宜 合作协调组组成如下: 方协调组组长:******* 方协调组副组长:*******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探讨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安全是现代化城市的第一要素,城市安全是城市可持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和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十分紧迫。本文将探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分析建立应急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我国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外国的经验,为我国的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1、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公共安全已经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安全和公共安全秩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现代工业、新技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 安全问题已经延伸到生产、生活、环境、技术、信息等社会各个领域,。公共安全是指为了使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由政府及社会提供的预防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根据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公共安全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4大方面。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付、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1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以安全保障措施为视角,从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智慧城市安全建设运营保障和智慧城市安全基础支撑五个方面给出了智慧城市安全要素,如图1所示。 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 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 智慧层应用安全 管理保障 应用软件安全应用系统安全 终端安全Web安全 ... 数据与服务融合层安全 决策规划数据内容安全数据融合安全服务融合安全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功能要素建设运营保障 防护建设实施 ... 应急预案 演练 计算与存储层 安全 组织管理检测 计算基础设施安全软件安 全存储安全 监测预警... 协调监督 网络通信层 安全响应 应急处置网络设 备安全 网络传 输安全 通信线路 安全终端接入安全 ... 评价改进物联感知层 安全恢复灾难恢复 感知设 备安全 ... 执行设备安全 智慧城市安全基础支撑基础安全技术 支撑基础安全服务支撑 图1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框架 a)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要素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及标准规范。通过智慧城市安全战略保障可以指导和约束智慧城市的安全管理、技术与建设运营活动。 b)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管理保障是实现智慧城市协调管理、协同运作、信息融合和开放共享的关键。本标准参考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结合智慧城市特征,梳理出智慧城市安全管理要素,包括决策规划、组织管理、协调监督、评价改进。 c)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以建立城市纵深防御体系为目标,从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 计算与存储层、数据及服务融合层以及智慧应用层五个层次采用多种安全防御手段实现对系 统的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以应对智慧城市安全技术风险。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保障的功 能要素包括防护、检测、响应和恢复。 ——物联感知层安全涉及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例如,天气、水、电、气、交通、建筑等重要控制系统中感知设备和执行设备的安全。 感知设备安全是保证智慧城市应用于实现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的识别 和信息采集与监控的设备,保证信息采集安全,实时为上层提供准确感知数据。 执行设备安全是保证应用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管 理和控制过程的执行设备按照既定的指令提供正常的功能。 ——网络通信层安全包含了互联网、电信网、卫星通信网络以及多网融合的网络设施和通信传输的安全,还包含了智慧城市用户网络接入安全。 ——计算与存储层安全包括计算资源安全、软件资源安全以及存储安全。 计算资源安全是指可提供数据计算能力物理的计算机、服务器设备和虚拟化安全。 软件资源安全是指可为上层数据和应用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软件,包括 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和资源管理软件等的安全。 存储资源安全是指可提供物理和虚拟的数据存储和数据保护能力的服务器安全。 ——数据及服务融合层安全包含了数据内容安全、数据融合安全和服务融合安全。 数据内容安全是指不同行业数据信息内容本身的安全。 数据融合安全是指数据融合过程中从数据采集与汇聚、数据整合与处理、数据 挖掘与分析、数据管理与治理过程的安全。 服务融合安全是指支撑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础技术服务在融合过程中包括服务聚 集、服务管理、服务整合和服务使用的安全。 ——智慧应用层安全包含了智慧城市中多领域和产业的应用系统的安全、应用软件、网站安全、应用开发安全等。 d)智慧城市安全建设运营保障 智慧城市安全建设运营保障是指对智慧城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中系统和网络、城市信息资产、智慧城市公共基础信息平台以及业务安全工程建设以及运行状态的监测与维护。确保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过程中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应用系统及其运行环境和状态发生变化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