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

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

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

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

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

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

最高成就,也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冯友兰(我国著名哲学家)

请思考:中国古代影响最深远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预习教材,发现问题;(教师预设的问题)

1、仔细阅读教材第一部分内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总结“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列举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归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仔细阅读教材第4—5页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积累,总结孔子、孟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

3、仔细阅读教材第6页内容,梳理“百家争鸣”时期道家、法家、墨家流派的不同观点主张。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

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

(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 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4)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至圣”

(1)思想核心:仁,——“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4)伦理观:性相近

(5)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2、孟子的思想:“亚圣”

(1)施政思想:“仁政”(2)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3)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2)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4)朴素唯物主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4、孟子和荀子的贡献:儒家体系的形成,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

(1)世界万物的本原:“ 道”(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3)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2、庄子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

(2)国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历史纵横】

(1)“兼爱”(2)“非攻”(3)“尚贤”(4)节俭

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合作探究1】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纵横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

和融合的局面。

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

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

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学习延伸:结合课本对孔子思想的介绍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你认为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要建立“和谐社会”,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本课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你

能说出一些儒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事例吗?

反馈练习:教辅资料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下面和小编一起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吧! 读《论语》感悟到儒家文化贯穿两千多年历史,辉煌古代,如今《论语》借助电视、网络、讲座向国内外传播,为建设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做出了贡献。我从养生的立场思考儒学关于人生的基本准则。 1.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的思维敏捷,会学习,学的程度在于“习”,学后会用,必然产生喜悦。“习”是深入体会、反复练习,如弹钢琴,一个指法就练许多天,体育运动每个项目都要天天拼搏。习的目的在于升华,古儒叫格物,真明白了它的意义必然“悦”之。朋友来了可切磋,可升华,可传播,其乐大矣。孔子指出:人要通过学与习去追求人生的最高极点,是内悦;朋友互访,可以从中交换、互补、提高、借鉴、增强气场,使蓬荜生辉、信誉远播;君子应该有内心中的恒定地位,人不知道你的胸襟作为,又怎能生气呢?做人不是给人家看的,而是要担负起为国为民为人类的使命。圣人的这三句话是人生指南针。 2.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语。忠、信、习三者是人永远应对照的镜子。子贡问孔子国家安定政治平稳之道。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国家要强盛,经济要繁荣,人民要信实。三股力量齐备,才能使国安定政治平稳,当力量达不到时,先去兵,经济力达不到可去食,但必须让老百姓对国家有坚强的信仰力。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28年中,经艰苦奋斗,缺兵缺粮食,但人民对党坚信不移,终于建成了中华民族人民民主共和国。 3.天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也是一种教育。“道法自然”,神接近天,圣接近地,人要开天辟地,一日九变。既要有理想主义,又要有现实主义。只有理想没有土地者是梦想主义者;只有土地没有天空是务实主义者,二者都不能得到开拓。上天给人自强不息、从容不迫的大气度:地给人以生生不息、温柔敦厚和谦仰的态度,加上人之理想与适应实践创新的摸索,成为伟大的力量,天人合一,与时俱进,一种完美的力量凝聚在心中,即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 4.“安贫乐道”: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古有愿安贫乐道、寻找心灵的家园的人物如陶渊明。而今小康世界,物质极大丰富,全国老年人老有所养、有所学、有所用,更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新县高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题人:周莹审题人:沈顺国学生姓名:班级: 2016.09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 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2)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 (3)思想文化: 兴起,“学在官府”到“ ”,在社会上 成 一些以 、 为宗旨 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 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 “ ”为核心; “ ”,即强调统 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 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 ”和“ ”,“ ”。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 (3)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③提出“ ”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3.墨家 (1)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 张“ ”;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与儒学的历史地位?

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儒学,自东周春秋时期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再到宋明的程朱理学,以及清末康有为等的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全球祭孔的声势浩大,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也愈发激烈。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2806384.html,/ 在笔者看来,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经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很大的终身性,即提倡“学不可以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思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明理学将儒学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终身性,如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比如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精神,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存高远……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德治”“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儒家还提出廉政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要“仁民”的政德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清廉不仅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等。现代的廉政建设也不妨借鉴一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官位不是为自己牟利的机器,而是为百姓造福的手段。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对于霸权主义横行的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对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科学、经济价值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本书可以完全概括的了。从儒家文化经典到儒家文化遗址,这些物质文化范畴的东西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科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一些文化遗址,如孔府、孔庙、孔林等的开发还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加以吸收,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wendangku.net/doc/ad2806384.html,/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第11课《百家争鸣》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 11 "Hundreds of Contenti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第11课《百家争鸣》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课文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

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将学生分成五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导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方法。 学生: 1预习课文,并广泛收集资料,熟悉各派思想观点。 2儒、法、道三组每组推选四个代表(一名主辩,三名辩手)。 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荣,战国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想知道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老尘封的历史,领略祖先的智慧。思考并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1.显示课题及第一目: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孔子生平及孔子画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才艺展示

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感受儒家文化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中,许多明君由此产生。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东方文化注重和谐,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伦理,是一元的;而西方的文化是法治的,是二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和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中国的伦理制度,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百家争鸣》word练习题

第11 课百家争鸣 1. 孔子创立了( ) A. 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 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 A. 无为而治” B兼爱”和非攻” C.仁”和德治”实行法治” 3?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 ) 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4. 某电视台要聘请法制栏目主持人,如果时光穿梭回到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一思想学派的代表最适合担任该栏目主持人() A.儒家B法家C墨家D.兵家 5. 下列人物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是( ) A.孟子B墨子C韩非D.庄子 6.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的派别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的是( ) A.儒家B法家C墨家D.兵家 7.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子 8. 历史学习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足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1/ 2

B. 暴致使人民怨声四起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9. 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 A.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 诸侯争霸局面 C.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 1-5:CCCBA 6-9:CDDC 2/ 2

第1课_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试题--儒学与人生

儒学与人生--试题. 1.单选题(本题总分50.0分, 本大题包括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0分) 1.(本题分值:2)

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什么? A.做人与记人 B.记事与做人 C.做人与做事 D.记事与记人 用户答案: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用户答案: 3.(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A.一种政治学说 B.一种关于人生的学问 C.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 D.一种伦理学说 用户答案: 4.(本题分值:2) “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给自己看 C.作为 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用户答案: 5.(本题分值:2) “出自哪部典籍?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汉书》A. 《周易》B. 《孟子》C.《论语》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6.( ”为己指什么?“古之学者为己”中“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为自己名利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C. 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7.( ”是哪位先贤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孙子韩非子B. C.老子D.孔子 : 用户答案:2) 8.(本题分值 做人就是要处理什么样的关系?A.人和事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B. C.人和动物的关系D.人和自然的关系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9.( 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什么? 学习别人A. 做自己的事B.从自己做起C.照着别人去做D.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0.(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什么? 爱学习A. 爱民族B. C.爱国家D.爱人 : 用户答案:2) 11.(本题分值 ”.汗青是什么?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化A.历史B.哲学C. D.儒学 用户答案: :2) 12.(本题分值 下面哪位是儒学的奠基人?孟子A. 荀子B. C.孔子老子D. : 用户答案:2) 本题分值13.( 出自哪部典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礼记》A. B.《论语》C.《孟子》D.《周易》 : 用户答案:2) 本题分值14.(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A.重复性时代性B. C.象征性D.历史性 用户答案: :2) 15.(本题分值 儒学的核心是()? 人与仁A. 民与君B.仁与礼C. D.人与人 用户答案: :2) 16.(本题分值 儒家形而上学哲学重点是在()学科中进行展开的?理学、心学A.自然学B.心理学C. D.科学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7.( 上个世纪,中国哪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研究了周易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参与、组织翻译了许多基督 教经典著作。并用信、知、行来总结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杜维明A. B.冯友兰C.谢扶雅D.熊十力 用户答案: :2) 本题分值18.( ”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身心和谐中心心脏A. B.人的精神C.心思D.心情 : 用户答案:2) 19.(本题分值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说:是什么意思?凭他的能力能治理出周文王那样的盛世A. B.如果我能被用,周国一定胜利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 小题 , 每小题 4 分 , 共32 分 ) 1. “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 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 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 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 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2.(2018 ·宝鸡高二检测)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3.(2018 ·临沂高二检测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 ; 做事学法家 , 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 , 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C. “人之性恶” D.“性本善” 4.(2018 ·长沙高二检测 ) “孔子聚徒讲学 , 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 A. 因材施教 B. 不耻下问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 5.(2018 ·中山高二检测 )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 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民贵君轻 D. 得道者多助 6. 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 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8·成都高二检测 ) “分定而无制 , 不可 , 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 , 不可 , 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 , 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 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 “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 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 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内容及其意义:“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思想流派?主要历史意义? 二.早期儒家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孔子 1.思想观点:(1)仁:“仁”的含义?以“仁”为指导的政治主张是?(2)礼:礼的含义?“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克己复礼有何消极性?儒家特别注重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儒家也被称为名教,儒家为什么会注重正名? 2.文教贡献:(1)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2)古典整理:孔子在整理古典文献方面有何贡献? (二)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孟子:孟子在政治观、民本观、人性观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孔子说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孟子倡导性善论;孔子要尊奉周天子,孟子则认为无论是哪一国的王,只要能行他所说的“仁政”,都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共主”,这就是他所说的“王天下”。孔子要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非礼勿动”,而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做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认为立国之本在于“信”,而孟子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界限)始。”孔子“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作家臣,孟轲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权的地位。孔孟思想之别的表现及其导致这种差别历史背景? 2.荀子:荀子在政治观、民本观、人性观方面的具体内容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却培养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位弟子,据此说明荀子的思想特色?与孔子“畏天命”的思想不同,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相关思考:孟、荀的民本思想的出现背景?孟、荀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是? 三.其他诸子思想 (一)道家 1.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本体论、政治观、辩证法思想分别是?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据此分析无为而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儒家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儒家思想总结 篇一:学习总结儒家思想 学习总结儒家思想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 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 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 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

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 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 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 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绝没有出世的思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百家争鸣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春秋末年到秦灭六国300年的时间里,各家学说互相争鸣,互相吸取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最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四、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 “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 ;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因

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问题四:列表对比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形 成

儒家思想读后感-精选范文

儒家思想读后感 今日浅谈儒学,穷数年之学,答一师之命,粗笔陋言,不有所求,唯冀儒学与诸中国传统文化辉光永熠,历久弥新,则无愧于己,无愧于师,无愧于文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儒家思想读后感的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儒家思想读后感1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 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 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孔子和百家争鸣教案 新人教版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2.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二)教学难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归纳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孔子等思想家的画像图片,涉及思想家的小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晚期。这三个时期社会状况如何,为什么在思想界会出现活跃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何? (板书)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板书)一、孔子 投影或展示孔子的图片,教师讲述孔子的生平. 以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两方面来了解孔子。 (板书)1.孔子的政治思想 看课本上第一目下关于孔子政治思想一段及小字内容。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有哪些? 孔子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教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反面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说明当时的社会缺乏“仁”,缺乏“爱人”。统治者在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做到“为政以德”。又,西周的制度遭到了破坏。 教师总结:所以,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 (板书)2.孔子的教育成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8—59页关于孔子教育思想和成就的内容,并进行归纳。 (板书)①创办私学 (板书)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板书)③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板书)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温故而知新” (板书)二、百家争鸣 (板书)1.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2016-01-21 11:40 422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 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 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 现的时代背景。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 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 文关怀精神。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 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