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

史天健

许多观察中国政治的人员认为经济发展和村民选举之间有特定的联系。本项研究的经验数据来自1993年的全国性调查,作者考察了经济发展以何种方式与中国农村的成功选举相联系。这一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呈现为凹型曲线关系:经济财富提高了农村举行半竞争选举使农民选择村领导的可能性;但是,随着财富的增长,它的影响也在减小。快速的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延缓政治发展的进程,因为在职的领导能够通过新近获得的经济资源加固他的权力,这包括:(1)使农民更加依赖农村的管理机构;(2)在职领导有收买村民的资本;(3)在职领导能花钱买通上级,无视中央政府要农村实行竞竞选的决定。

考察中国政治的学者通常提出经济发展和村民选举有一定的特殊关系。例如,欧博文(O’Brien)认为,村民选举在富裕农村更有可能成功。戴慕珍提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实施民主的村民自治的进程之间可能有相反的关系”。艾泼斯坦则认为经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省份已经积极果断地发展了它们的民主选举并取得了最多的成功。

虽然学者们的争议触及到了问题的关键棗经济发展是否最终会给中国社会带来民主,但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给这一重要问题提供一个满意的回答。这是因为他们所有的有关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关系的调查,都是建立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之上。这一方面有助于研究者为不同地区的政治动态准确定位,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使研究者对这种联系作一个可推广至全国的可靠评估。本项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使用1993年在全国的一次调查中搜集的经验数据,来考察在中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村民选举的关系。样本代表了所有调查期间居住在家的符合条件的投票人,包括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的投票人(样本描述见附录)。

文章一开始回顾了关于经济发展和民主的关系的理论辩论。接着,评估了调

查中:(1)中国农村有多少农民有机会在选举中投票;(2)有多少农民有机会在半竞争中投票;(3)有多少竞争是半竞争性的。文章的结尾,我们用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村民选举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观点

社会动员理论往往被当作宿命论而一直遭到批判,并被再三压制下去。但它仍然被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以各种形式所采取。按照这一理论,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参与决策过程的愿望和能力,而且,这又反过来又促进民主转变。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政治在三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变化而变化,并增强了政治参与。首先,经济发展增强了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反过来激发人们去影响政府决策。其次,经济发展改变了人口的构成。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分层的面貌就会改变。也就是说,随着大部分的公民成为受过教育的白领阶层人士,中间阶层将会扩大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多数。最后,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政治目标的方向。当人们对政治更感兴趣,具有更多的政治认识,并能感到自己能发挥作用的时候,他们就希望对社会的决策过程能有更多的投入。

然而,这一理论的最初形式,几乎无法解释中国农村的选举变革。除了来自老百姓的压力对中国村民选举改革的作用有限之外,其它的困难也使我们不能将社会动员理论用于解释中国农村的政治改革。首先,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低于变革所需要基点。经验研究表明,通常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0-6000美元时,民主转变才会发生。中国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使以等价的购买力来换算,也才只有2500美元。而且,该理论预言民主变化发生在城市,但是,中国的选举改革却出现在农村。最后,根据这一理论,财富的增加对民主的贡献,在于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多。与这一理论相反,中国的选举改革却在农民那里展开了。

作为对过分强调转型过程中老百姓角色观点的回应,拉美政治的研究者提

出,精英通常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欧丹乃尔(O’Donnell),施米特(Schmitter)和威特赫德(Whitehead)认为政治精英对民主转变发挥了重大影响。他们有力地证明了拉美国家的温和派对松动威权制度起了关键作用。

虽然精英理论确实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转变过程,然而这种理论仍然留下了一些关键问题有待我们去回答:为什么政府中的一些人所接受的选择与其他人不同?更具体地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构成、态度及感受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决策者的选择?如果是,老百姓态度的变化又是如何影响政治精英的?

尽管试图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的学者了了无几,但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倾向与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研究农村的选举改革。例如,欧博文(O’Brien)在分析经济发展对选举改革的影响时,关注的焦点包括群众和精英,尤其是在职的村领导。根据他的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成功贯彻组织法有着积极的影响。带领本村致富的在职领导:(1)没有几个担心会在选举中落败;(2)有更大的动力,想保住他们的职位;(3)有足够钱去讨好村民。普通村民在这一过程中也在起重要作用。集体经济搞得好也许会提升村民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因为他们想确保公共财产没有被滥用或浪费。

与欧博文不同,罗伦丝(Lawrence)和戴慕珍认为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的联系是消极的,但同时罗伦丝也强调了精英角色,而戴慕珍关注乡镇领导。根据戴慕珍的观点:“恰恰是由于农村太难管理,经济发展得太差,当地管理机构才感到有必要试验新的农村管理方式。”普通农民在选举改革中不起任何作用。

戴慕珍观察到,一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实行政治改革中落在了后面。在她看来,经济的高水平发展并不一定会在地方官员中唤起民主改革的热情。中国农村较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通常是由非民选官员棗党支书来拍板的。因为党的官员很好地适应了经济改革并领导了地方的发展,所以他们掌握了经济组织,而且在农村的经济问题上更有发言权。即使选举使村委会要向村民负责,但在制度安排上村民并不能定期检查村支书所作所为。这样,虽然目前的制度安

排可能会带来更发展的农村经济,但是,它却减小了村委会的权力。

国际共和协会(International Republican Institute)的选举专家指出,村民选举易于在经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而且具有较强的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省份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看到,“地方选举的发展依赖当地和省级官员的支持。他们认为,最穷和最富的省份中村民选举的进程的确很慢,而且遇到的抵制也最甚。

在经济落后的省份,人们可能会预想,农民的不满以及资源的短缺也许会使他们提出改良的要求。但是,那些省份的官员常常看不到选举的价值,也不把提高选举的透明度和竞争性当回事情。而农民一门子的心思就是解决温饱问题,很少考虑完善地方治理的事情。对那些较富裕的省份,人们会说,经济繁荣自身就会不断提出民主管理和自治的要求。但是,当地有势力的老板阻止了竞选的进程。经济抓得好的村主任一般都能够保证再次当选,这就产生了“老板政治”。地方老板出现在中国的富裕农村里。他们成功地在当地盖起了厂房,繁荣了当地经济,兴办了社会事业,如幼儿园、住房建设等,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再次当选。

总之,现在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不是采用传统的宿命论方法研究来经济发展和选举的关系,而是关注于精英和农民之间的互动,认为二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决定着中国农村的选举发展。他们还认为经济发展对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将用调查数据来检验经济发展和村民选举之间的关系。

二、中国农村现状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函变量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选举变革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将限于,在选举地方领导的过程,中国的农村是否成功地引入了半竞争性的选举制度。这不是说政治改革的其它方面不重要,而是强调,将半竞争选举引入中国农村是中国农村政治改革的首要的关键步骤。

农村地区有多少人参与了村领导的投票选举

在1993年的调查中,我们要求被访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村里是否举行了选举,由村民自己选择领导人。对这一问题,如果被访者的答复是肯定的,那么,我们要求他们告诉我们选举是不是有多个候选人。

从个人投票者到村庄

知道半竞争选举中投票的人数固然重要,但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有多少个村庄举行了选举,这些选举中又有多少属于半竞争性的选举。对调查者来说,通常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得这样的数据。首先,他们可以依靠官方的记录和官方的统计。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96年才可以获得村民选举的官方记录。即使官方统计是可以获得的,然而,这些数据的可信度还不清楚。政府不提供信息告知数据如何获得,有多少类型的选举,以及不同类型的选举在各地的分布情况。苏联和中国的经验表明,地方官僚经常在官方数据中造假。

第二个方法是使用调查样本中的有关个体选民的数据来推断数字答案。虽然这个方法可以避免政府官员的有害影响,但是它存在其它两个问题。(1)既然当局要求农村进行村民选举,让农民选择领导,而且选举要是半竞争性的,那么农民如果是来自那些没能举行选举的村子或是来自选举没有提供候选人选择的村子,他们或许就会向采访者撒谎以避免政治麻烦。(2)调查中答卷者的记录可能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答卷者被要求回答发生在过去的事时,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为避免第一个问题,我们告诉我们的采访者在采访那些选定的被访者之前,不要和任何当地官员联系,包括县、镇,和村的领导。调查的协调中心给采访者提供了村子里的被访者名单,并告诉他们一进入当地就直接联系这些答卷人。这些措施是有效的,我们的访问员报告说,在采访中受访者在表达意见时通常都很坦率。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一个受访者非常担心秋后算帐,他未必就会因此就本村的选举性质对访问者说谎话。受访者关于选举问题的回答是否受到政治畏惧心

理的有害影响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可以通过考察政治畏惧和是否存在村选的记录之间的关系测试出来。如果政治畏惧心理影响了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应发现对政治迫害的担心会同如下两点呈正相关:(1)是否举行了村民选举的回答。(2)选举是不是半竞争性的。若对政治迫害的畏惧与上述两点的回答无关的话,我们就会得出结论,政治畏惧并不会影响受访者的回答方式。

首先,我们试图查出某个村庄是否进行了选举。这个问题有4种回答方式:是、不是、不知道及拒绝回答。首先,我们将不知道及不回答看成是未进行选举。我们检查了每个村庄受访者的回答,发现同一村庄的被访者回答不同:有些人说他们村里举行了选举,有些人则说没有。

因此,为了从每个村被访者回答中推断出他们村事实上是否举行了选举,我们使用了两个标准。一个是多数原则。如果回答“是的”受访者超过了:(1)回答“不是”的受访者,加上(2)回答“不知道”的受访者,加上(3)拒绝回答的受访者,我们就把它归为举行了选举的那一类。若使用这个标准,我们发现有267个村庄举行了选举,在我们的样本中占82.2%。

其次,我们使用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棗多数加1的原则

(majority-plus-one rule)棗判断某一村庄是否举行了选举。根据这个原则,只有当一个村庄中回答“是”的受访者人数比其它回答的多出两个时,我们才把它归为举行了选举的那一类。根据第二个原则,我们发现 244个村庄举行了村民选举,在325个村庄中占75.1%。

找出中国有多少农村举行了村民选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多少选举是半竞争性的。即有没有给投票人提供选择候选人的机会。我们把所有未满足上述多数原则的村庄看成是未举行选举的。而后我们使用了三种不同方法判断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村举行了半竞争性的选举。

首先我们使用了多数原则。在每个村庄,回答选举具有竞争性的农民数至少要比持相反回答的多出一个,我们才把它归为有半竞争性的选举。若使用这个原

则的话,我们发现在中国农村,事实上有54.2%的村民选举是半竞争性的。

其次,我们使用了多数加1的原则。回答选举具有竞争性的农民数量必须比持否定回答的三者之和多两个,才算达到标准。根据此规则,我们发现在样本中,有49.8%的选举是半竞争性的。

最后,我们使用了最严格的标准棗一致原则棗来判断那些村民选举的性质。只有同一村庄所有的受访者都持肯定意见,我们才把它归为具有半竞争性的选举类型。

在这三种方法中,我们认为多数加1的原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合理平衡。平均而言,我们一般在每个村庄采访5-7人。因此事实上,多数加1原则可以允许每个村庄5人中的1人或7人中的2人持否定意见,并及不知道及拒绝的回答。

换言之,只有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他们村的选举是具有半竞争性的,我们才会把它归为具有半竞争性的选举类型。因此,在下列分析中,我们将使用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数据。

三、经济发展和村民选举:经验性的测试

在这一节,我们将运用多元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半竞争性选举之间的关系。我们选择了罗吉斯蒂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即增长函数的回归分析方法。函变量是一个村庄是否举行了半竞争性的选举。我们使用了三个变量来测量中国农村半竞争性选举的存在情况。其一是经济发展程度,它是根据农村所在县城的人均GDP来衡量的。我们使用了县一级的数据测量经济发展,是因为根据社会动员理论,单个农村的经济发展是不大可能产生什么变化的。我们将全国所有的县分为三种类型:贫困县,人均GDP介于1025元到2714元人民币之间;中等发达县,人均GDP介于2715到4327元之间;以及富裕县,人均GDP介于4328到48035之间。贫困县代码为1,其次为2、3。

第二个预测指标是经济发展速度,它是按抽样县中1993年和1982年人均GDP的比值来计算的。这个数字介于0.75到 27.73之间。我们也把它分成3类。

低速发展县(0.75-4.2)、中速发展县(4.21-6.69),和高速发展县(6.70-27.73)。低速发展县代码为1,其次为2、3。

最后,在此模型中还包括村庄与其所属县城之间的距离,以公里数计。这个变量可测出地方官员的作用。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农村,地方官员在提倡半竞争性的选举问题上,扮演了主要角色,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在职的村干部起了更为关键的作用。若村民选举的成功与否是由县干部决定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农村与县城之间的距离和半竞争性的村民选举中呈负相关。反之,若在职的村干部扮演了关键角色,则这种距离对农村半竞争性选举的存在与否就无重要影响了。此模式见表5的左边。结果简单明了: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之间的关系并非呈正的或负的直线相关。

在表的右边,我们检验了由爱泼斯坦(Epstein)提出的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与成功的村民选举之间呈曲线关系。为此目的,我们在此模型上增加了新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平方值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平方值。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呈曲线分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模型加上新的变量后,原始变量和平方后的变量都会对村民选举产生重要影响。

当在此模型上加入两个新变量后,每一对变量都对选举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个人GDP会对选举产生积极影响,其平方值却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个结果清楚表明了经济发展与村民选举的关系是凹曲线形的。用非学术语言来讲,经济财富增加了一个村庄举行半竞争性选举的可能性,但随着财富的进一步增加,其影响却会减弱。这个发现证实了爱泼斯坦的观点,即在中国农村,中等发达的县城最有可能举行半竞争性的选举,让农民选择他们的领导人。

经济发展速度与村民选举的关系也呈曲线形,但曲线形状与前者有所不同。它们呈凸曲线形,即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会以加速方式减少举行半竞争性选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一个县的经济发展速度越高,那个县所属的村民选举就越

不可能是半竞争性的。最后,县城与农村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村民选举:一个农村离县城所在地越远,其村民选举中出现半竞争性的机会就越大。

四、讨论

我们的分析显示出,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化确实存在某些联系,尽管这种联系与社会动员理论学家所主张的有所不同。选举改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呈曲线形,而非直线形,这似乎与动员理论相矛盾。

有几个原因可帮助解释在中国出现的这种“偏差”。首先,许多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向民主的转变往往出现在那些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元到6000美元的国家,而如果增至7000美元水平的话,这种转变就是不可逆转的了。28在调查期间,中国的人均GDP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其发展程度还未达到使上述政治动力开始运作的门槛。

其次,社会动员理论学家忽略了在转型过程中政治精英的作用。近来的研究已经表明,政治精英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9对中国选举改革的调查证明,民政部及地方官员在向农村输入半竞争性的选举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解中国的选举改革,我们不仅要分析经济发展对普通大众的影响,还要分析它对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影响。经济发展带来了普通群众参与政治的需求、意图和资源的变化,但现代化理论家的研究只局限于此。然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社会中,经济发展会带来政治精英态度和政策偏好的变化。

所有的政治实体,不管是一个国家、城镇或农村,都依赖于强制和认同手段的结合。过去农民是基于历史和传统而认同的。经济发展会对各种政治组织的合法性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前,农民集体劳动,为人民公社生产粮食、蔬菜、房屋及其它物品。尽管那些物质是农民自己生产的,但由公社掌握并代表国家将它们分给农民。这种安排模糊了个人与国家间的关系,因此许多农民认为是国家给了他们那些资源。

1978年后中国农村实质上的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农村中个人与国家间的关系。生产由个人自己组织,农民重新获得了对他们生产资源的控制权。基层管理机构现在须依靠农民给他们提供机构运作所需的资源。而公共事业也经常依赖于“捐赠”所提供的资金。随着农民从资源的“接受者”到资源的“供给者”角色的转换,他们自然会要求参与决策过程。这个变化带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却常常受到忽视的是,基层组织的合法性基础逐渐改变了。农村管理机构的合法性现在大大依赖于地方官员的表现。经济发展不仅成为在职官员先前表现的证明,它还影响到他们从上级和下属那里汲取政治支持的能力。

在富裕的农村,往往存在集体企业,其中有许多是由在职的干部建立的。30这些企业可以为他们提供多种用途的资金。即使在那些发展主要依赖于私人企业而非集体企业的地方,村干部也能从这些企业中汲取资金。首先,既然经济资源可以增加在职领导完成政府各项计划的能力,地方官员通常就不愿意撤换他们。其次,在职干部会利用那些资源收买他们的被保护者,劝说他们不要理会上级关于举行选举的要求,或者默许在职的村干部将本来要求具有竞争性的选举变成无竞争性的。再次,那些地方的农民通常也没有替换在职干部的动机,因为村干部可以利用新近获得的经济资源换取政治支持,补偿农民在经济发展中所受的冲击。1996年作者访问了山东招远县的一个农村。超过90%的村民投票支持在职的村干部,他40多年来一直是这个村的头头。当作者问及原因时,农民们说,他们不用向政府上交任何东西。这个村将集体经济所赚取的利润为所有农民上缴了农业税,而且,每个农民每年还可以从村里领取3600元左右的钱。31这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并非独一无二,因为在许多农村可以发现类似的情景。1997年我在河北省观察了一个富裕农村的选举,那个重新当选的在职村干部事后私下里告诉作者,为了吸引多数选票,在选举前他以花了20万元修路、办学。

在贫困地区,政治动力则有所不同。首先,地方官员可能无法征收款项用作农业税和公共项目。如果一个县被定为穷困县的话,政府不仅要免去农业税,而

且要给农民提供各种维持生计所需的手段。其次,贫困地区的农民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获得足够的事物与住所,尤其是如何维持生计,而非公共事务。最后,贫困地区的人们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追求财富。因为在这些地区机会有限,那些生活想过得好一点的人倾向于到富裕的沿海地区寻求报酬更高的工作,而非试图改善他们本村的管理。

中等发达地区的情形与上述两者皆有不同。首先,农村的管理机构需要从农民那儿征集资金维持机构的运作,以及管理公共事业。当管理机构向农民要钱时,后者就会要求得到参与决策过程的权利。其次,对研究政治的人而言,毫不奇怪,要求变革的意愿更可能是“相对剥夺感”的产物,32而非单纯有贫穷引起。居住在中等发达地区的人们比富裕或贫穷地区的人们更易产生这种感觉,更可能质问为何其它地区的人们比他们更富;在职的领导是否应为经济停滞负责;而且,更重要的是,改换在职领导是否可以改善村里的经济情况。33因为在职领导没有资源吸引村民,他们也不大可能有能力为自己辩护,地址农民们要求举行选举,选择新领导的压力。再次,村干部也无足够的资源游说他们的上级抵制改革。这就解释了为何中等发达的县最有力地推动了选举,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五、结论

本项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自80年代后期威权政权开始松动以来,私有化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变化,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发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正如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那样,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政治精英对政治改革的态度,而且增加了农民的资源和本领,提高了他们参与本村决策过程的愿望。

但是,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间的关系,并非如社会动员理论学家所设想的那样呈直线相关。快速的经济发展甚至可能阻碍政治发展过程。某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可能会通过以下方式巩固当权者的权力,而非简单地使人们免受政治的控制。这3种方式是:(1)使那些地方的人们更加依赖于农村权威;(2)为当权者收

买农民提供经济资源;(3)为当权者贿赂上级提供经济资源,使基层官员把中央政府要求农村实行竞选的决策撇在一边。

当然,不能把这些研究结果解释为财富的增加无助于中国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精英与普通大众互动的产物之一。尽管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新近取得的经济资源会有利于在职领导巩固他们的权力,但经济的增长最终会打破这个平衡。例如,地方干部的代际变化会加大村领导游说地方干部抵制政治改革难度。农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最终也会改变他们对权力的预期。因此,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今后村干部想要收买选民,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也会变得更加困难。尽管我们尚且不知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何时才能打破这种均衡,但毫无疑问,经济发展会同时增加老百姓的参政能力和在职村干部收买选民的难度。它也会改变地方官员对选举的态度。我们深信,这些因素的积极互动将对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

数据来源于93年9月到94年6月在中国进行的一个调查。它是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合作的。此样本描述了调查期间居住在家里的18岁以上的成年人,其中西藏自治区除外。我们在挑选样本时采取了按概率比例分派样本(PPS)的方法,进行分层的多阶段的区域抽样。

在样本设计上,农村地区的县和城市地区的市为初级抽样单位(PSUS)。在挑选样本前,各县按地区和地理特征划分,城市则按地区和大小划分。总共挑选了49个县和85个市作为初级抽样单位。二阶段抽样单位是乡和区或街道。第三阶段则适合挑选农村地区的村和城市中的居委会,总共选出了 551个村和居委会。家庭成为抽样的第四阶段。本文所分析的数据既包括了样本中的所有农村,也包括城市那些持农村户口居民超过一半的居委会。

为了建立抽样框,在选择初级抽样单位时,主要使用了全国人口数统计作为基本材料。34在PPS的选择过程中,是以每县或每市的家庭户数作为测量尺度的。接下去的抽样阶段所需的人口数据是从各地公安局或地方政府的统计局获取

的。在村和居委会一级,户口名单主要是从城市地区的派出所和农村地区的村委会取得的。

我们的调查访问人员大多数来自高中退休教师。尽管在中国,大多数人能够读写标准的汉语,但在南方许多省份,讲的是不同的方言,其中一些方言是说普通话的人很难听懂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南方7个主要讲方言的省份,我们聘请了国家农村调查总队中能讲当地方言的专业访问员。在进行田野作业前,我们对这些访问员进行了专门培训。

在访问之前,我们向所有的抽样地点寄发了函件,以检查一下地址是否有所变化。然后我们从抽样框架中剔除了无效地址,也就删除了许多接触不到的对象。我们计划访问3425个人,其中3287人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回答率为94.5%。在分析中,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的回答者没有计算在内。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序幕,21 世纪的新农村建设又全面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篇章。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了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正在逐渐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农业基础薄弱,国家保障农产品供给平衡的能力不足;2.农业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效益不高;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矛盾还非常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农村教育、医疗、社保水平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律,发现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教育水平、基础设施、信息问题、农村金融体系、土地、资本、人口等因素,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总结发现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土地、人口、农村金融,本文作者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三大因素进行分别说明。 土地因素,这里主要是说农业耕地。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耕地不足,而且人均耕地占有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是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 / 4。我国的耕地面积按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计算,目前不足112亩,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 / 4 ,即使与建国之初的水平相比,亦下降了3 / 5。更为严重的是,全国有1 / 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人均耕地在016亩以下。目前,人口还在继续增加,耕地仍在不断减少,形势确实严峻,令人担忧。我国地形复杂,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山地约占3 3 %,高原约占26 %,丘陵约占1 0 %,盆地约占19 %,而平原只有1 2 %。由于山地较多和干旱缺雨地区的面积较大,全国土地总面积中可用于农林牧渔各业的面积只占7 0 %多一点,可用于农耕的土地就更少,土地资源的地区差异较大。 由此可见,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由于人口众多,却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多地少,耕地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更堪忧虑的是,即使在这样一种土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的耕地面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日趋减少。有资料统计,从1 9 7 9年到1 9 8 9年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3 6 7万公顷,大体相当于一个山西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虽获得了一定发展,农村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景象,但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加快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及国内市场需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改革及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所以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经营体制基本为集体经济和小农经济,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生产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农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并且农村市场存在极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及生产能力,所以要积极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1]。当前我国存在农村土地荒置、农民掠夺式经营土地等现象,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及劳动很少,缺乏长远规划和科技运用,只依赖于传统经验;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转化率与利用率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劳动生产发展相对缓慢,无法安置剩余劳动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2存在的问题。第一,经济结构单一,思想理念滞后。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生命,以往基于土地的农作物种植相对单一,只局限于生活所必需的花生、大豆、小麦、水稻等,而忽视市场所需的农作物,致使种植收益也相对单薄,降低土地附加收益。目前在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是为市场而种植耕作还是为生活而种植耕作。除此之外,农业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有所不足,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加上乡镇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其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

中国搞不搞竞选

中国不能搞竞选,竞选与一般的选举不同,它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持,为保证竞选有效进行还必须有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当选人,竞选是民主政治的高度体现和发展结果,缺乏民主传统,竞争就丧失了历史基础。 一、历史决定中国采取选举制度 中国一再强调民主,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失去了民主就无从谈及现在所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王绍光教授的《超越选住》里就说“宁要民主的草,也不要非民主的苗”,可见“民主”在中国的重要性。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经济不发达、社会动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一定财富的人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贿赂而达到当官、升官发财的目的,这也就将造成一种金钱主义的社会现象,不敢去想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而选举却恰恰的体现了民主的要求,是民主的体现,只要谁有能力,谁对人民好,谁就可以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民主也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人民需要什么样的人或组织作为自己的领导人,他们就把什么样的人捧起拥护上台。毛泽东是人们利益的代表者,所以被人们选举为领导人,由此,历史的发展结果告诉我们:中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 二、从当下看竞选和选举 不难看出,现在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发展和完善。竞选也一样行不通。我国依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推行的依旧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就从美国的竞选可以看出竞选最起码要有一定的资本作为支撑。你可能会说,中国也有一部分人拥有资本啊,也有这样的基础来进行竞选。不错,中国现在是有这样的富裕人了,可这对穷人是不公平的,贫穷人也一样想升官发财,这样更多的腐败现象就会暴露。中国比不了美国,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采用竞选就已经存在很多腐败现象,如果再采用竞选,腐败会更加猖獗。所以,中国不适合竞选。 三、外部因素制约中国竞选的采用 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外国都想插手,就台湾问题而言,美国、日本等强国都想从中获利。如果中国采用竞选制度,我相信很多有外国势力作为后盾的人都会挣扎一下,万一权力落在为外国势力为后台的某人身上,被竞选为国家领导人,那将会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不复存在。也许那时的中国可能被叫做美属中国或日属中国,所以,竞选在中国行不通、也不能去尝试。 历史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社会的现状制约着我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外部因素的制约告诫我国只能采用选举制度。 农村人大代表不会大增 1 ●城乡同比

(已整理)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行政管理专科专业 毕业作业 题目: 专业: 分校: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作业指导卡

写作提纲第一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论文摘要 在当今社会,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首先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等诸多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形势仍然严峻,任务艰巨。如何更好更快发展农村经济的问题,仍是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粗浅探讨。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宏伟目标存在问题对策

目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一)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1) (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1) (三)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1) (五)农村人才缺乏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 (1)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2)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 (2)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功能 (3) (三)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6)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一、村庄现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农村的更加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该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不在担心温饱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营养健康问题,追求生活质量。家庭人均收入 有所提高,在相对稳定的收入情况下能够安居乐业。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不合理,土地纠纷不断,许 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有些在外务工人员的土地常年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浪费了土地资源。 (二)村民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由于地理条件,文化水平限制,人们安于现状,培养了人们的懒惰心理,一有空闲时间就沉迷打牌、麻将,娱乐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发展意识, 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民大多不愿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所以光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人们日常开销。农民参政意识不强,群众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三)社会事业发展极缓。教育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缺乏优秀教师, 大多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水平,而且大多数完成小学初中后选择了辍学,随大人在外务工, 有的小小年纪就选择了婚姻,法制科学意识淡薄。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只能对一些简单的小

病进行医治,当有重病时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人们健康水平不高,依然有“看病难、吃药贵”等难题。三、解决办法 (一)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农业各 类优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使产品走出 去占据市场。 (二)对于土地问题,首先要确定农业从业人口,最大限度的公平分配农村土地使用权,收回闲置土地,增大人均占有量;核实农村土地承包权,减少土地权界问题纠纷,为 农村土地出租、转让、入股提供重要依据。 (三)对于村民素质不高问题首先要抓好干部培训,从而起到引导带头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村的干部不带头又怎会让农民去接受指导思想,所以村干部要将思想工作做到位,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抓好成人教育,在村里定期开展技能培训讲演,确保美味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外务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要加强农民法律意识,要有权利义务意识,村干部定时进行村务公开,村民定时进行上访,提高村民维权意识,加强民主监督。 (四)以推进公共事业发展为重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使广大 农民学有所教、老友所得、住有所居。一要不断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在学校建设宿舍,让较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得到有 效保障,安心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合理配置教师资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 篇一:浅析中国与美国元首选举制度差异原因 浅析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选举制度 差异的原因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在国家选举制度上的相同和差异是值得关注的,而两国的国家领导人选举制度更是值得浅析的。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保障,政治选举在西方国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体系已趋于完善,中国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一直以家族血统传承政治职务,而政治选举制度始于近代,时间相对短暂,所以还不完善,美国臻于完善的选举制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美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构建的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他们的这种先进制度需要我们选择性的学习。 关键词:领导人、选举制度、差异、原因 选举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国家选举其国家领导人或各级政权代表的,由有关程序、法律、规则等构成的一整套体系。一国的选举制度既是该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该国的其他政治制度有密切关联,还与该国的历

史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 一、中美两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的概述 (一)美国的领导人选举方式 美国总统并不是直接民选,而是(中国领导人选举制度)由各州按照人口的比例委任选举人团代表选出。获得一个州相对多数选票的候选人,其所属政党可推选该州所有的选举人作为团代表,各州选举人团代表皆为民选。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选举团制度,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拥有投票权的人称为“选举人”,由各州分别推派,再由各州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集中在本州的州府投票选举总统和副总统。各州选举人的人数等于该州派出的参议员人数和众议员人数之和。美国宪法规定,各州不论大小,每州各有两名参议员,国会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美国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依普查结果重新分配众议院议席。美国的国会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采取多数选举制度,美国人称作“相对多数制”,即在应选名额只有一名的情况下,得票最高的候选人当选,得票数不要求超过有效选票的半数,也被称作“领先者当选”制度。 (二)中国的领导人选举方式 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家领导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的程序,包括推荐候选人、讨论酝酿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几

中国古代文学课后习题全北京大学精品课

一、先秦文学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思考题: 一、《尚书》天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色是什么? 二、《易经》在以象达意方面有什么特征? 第二章《诗三百》和屈原的诗 思考题: 一、《诗三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主要意义何在? 二、屈原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实质是什么? 第三章叙事文 思考题: 一、比较《左氏春秋》跟《战国策》的不同特质,并由此检讨学术史上有关《左氏春秋》的认识有什么偏颇。 二、为什么我们必须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中把握《左氏春秋》的性质? 第四章说理文 思考题: 一、把《论语》论说“仁”的片断全部找出来编在一起,由此研讨“仁”的内涵以及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的得失。 二、由《论语》和《孟子》来看孔子和孟子两个形象的特点及其差异。 三、《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跟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四、怎样区分《韩非子》的寓言和故事?《韩非子》寓言的特色是什么? 二、秦汉文学 第一章汉赋 思考题: 1.为什么赋这一种文体会在汉代盛行? 2.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例,分析汉大赋的美学价值。 第二章汉代散文 思考题:

1.为什么汉初会是一个散文家活跃的时期? 2.《史记》所采用的“互见法”对人物塑造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汉乐府诗 思考题: 1.试比较汉乐府民歌与《诗经》中民歌的异同。 第四章汉代的五言诗 思考题: 1.试以《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作品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 2.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内容、艺术与中国传统文人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思考题 1、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文学史的地位。 2、魏晋文学与南朝文学在发展上的连续性与变迁之处。 3、三曹父子个性、思想与文风之比较。 4、阮籍《咏怀诗》卓越的艺术创造及其成因。 5、西晋文学的特点。 6、如何理解玄言诗的出现。 7、如何认识陶渊明的隐逸。 8、为何说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谢氏之前山水诗创作的情况。 9、鲍照的寒素意识、才华、遭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10、谢朓与永明诗人群体。 11、宫体诗现象之认识。 12、魏晋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浅谈中国的选举制度

《浅谈中国的选举制度》 摘要:由于我国历史上民主传统的缺乏、社会主义在前进途中出现的曲折,以及一段时期对建设民主政治的忽视,目前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程度还不够高,已确立的制度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整个选举制度也显得不够健全和规范。因而完善和改革选举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直接选举监督平等 引言:在我国改革的大潮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领域都有所突破,民主政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政治权利也受到尊重和保障。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让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学术界也提出了,要尊重广大人民的尊严权和发言权,而选举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民主支柱之一的选举制度仍有不足,需要去改进和完善。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正文 1选举与选举制度比较 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国家宣布“主权在民”,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人民才能行使国家权力,但是鉴于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和统治的需要,人民不可能事事亲为,因此必须通过选举选出代表,将属于全体国民的国家权力委托给代表组成的国家机关去行使,从这一意义上讲,选举是人民进行全力委托的行为,是国家代表机关,从而也是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获得合法性的途径,是现代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没有选举便没有了代议制,便没有了现代民主制度。那么作为规范和完善选举过程的选举制度对于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我们必须分清选举与选举制度。 广义的选举,是指一切社会组织中由有资格的组织成员或其代表依据一定的制度规则以投票形式选择组织的代表或领导人以及有关决策决议的活动及过程。而狭义的选举则仅指政治组织特别是国家组织上述内容的选举,也即“政治性选举”如国家首脑的选举、各级民意代表的选举、各级政府首脑的选举以及政党内部的各种选举等。① 从选举的形式上又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选举制度作为选举的规范和标准,我国有学者认为,选举制度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加以了解。从广义上讲,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从中义上讲,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组成人员的制度;从狭义上讲,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②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全面,鉴于选举内容的广泛性,既包括人的选举,同时也包括政策、决议等的选举,所以应该再引申为按照法律规定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机关对国家的重大的决议决策作出的相应选择的制度。 2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的民主选举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苏维埃政权的选举,但是作为一项制度存在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1953年随着我国第一部选举法的颁布,正式确立了当代中国的选举制度。1979年颁布了第二部选举法,对选举制度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并在1982、1986、1995年先后三次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对选举制度进行了局部的调整,由此形成了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但是由于我国历史 上民主传统的缺失、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曲折,以及一段时期对民主政治的忽视,目前我国选举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整个选举制度也显得不够健全和规范。比如在提出和确定候选人的程序上,重视政党团体的提名,忽视选民的资格;选民的“厌选”情绪的增长,“贿选”案件时有发生;选民与候选人、代表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渠道;选举程序上存在暗箱操作;选民代表缺乏应有的监督;等等。因而,完善和改革选举制度,是我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徐向昱)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目的帮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识,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史演进的主要脉络,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和赏析能力。同时,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底蕴和精神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向心力。 本课程除了指定的文学史教材外,还会要求阅读相当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学生在课外通过对大量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common sen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ficiently, grasp the main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have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and appreciate classic writers' work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a broad cultural perspective,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spiritual charm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patriotism. In addition to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extbooks, this course also requires students to rea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Through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outside clas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and cultural literacy. - 9 -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工作汇报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汇报(完)汇报工作经济发展农村 2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70.1万吨,同比增长20%,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540元,同比增长1 5.4%,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攀升,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县的主要作法是: 一、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稳,则天下安。**县作为我市农业大县,全省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将多打粮、打好粮,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为已任,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围绕提高粮食产能,走出了一条不单单依靠“政策好”、不完全指望“天帮忙”,更依靠科学发展“人努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固根本”的路子。通过认真组织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三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共筹措农田水利和农业开发资金3236万元,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面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灌溉面积43万亩的龙头桥灌区骨干工程自2016年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7000万元。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大幅度增加补贴资金,全县已组建农机合作社15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00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到

1.2万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加大对农民实施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力度,重点推广了水稻大棚育秧机插深施肥、玉米通透性栽培、大豆大垄密植等项技术,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为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筹措资金1200万元对农业基础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予以补贴。在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全县共完成深松整地60万亩,水利工程土方180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苗大棚32万平方米,农业阳光保险面积100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1X年的269公斤提高到20**年347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争取上级农业政策支持为契机,倾力建设全省现代农业试点,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现代化。为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我们抢抓省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工程的难得机遇,成功争取并顺利实施了示范区建设。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大手笔、高起点,打造精品、培育亮点的原则,先行规划、配套建设,举全县之力、集各方资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在标准化农田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通村公路建设、村屯绿化、有线电视“村村通”、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远程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18个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配套建设。并确定了三位副处级领导定点包扶、驻村办公,19个部门重点帮扶,强力推进。全年累计完成投资5869万元。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完成组建工作,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 4.3万亩。通村公路、24栋别墅区、村办公楼、幼儿园和超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年度建设计划,并规划建设了集“湿地观光—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 就农村信用社现在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 向进行了介绍,然后就改革中相应存在 问题,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建议, 希望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今后不断壮大, 国有重要意义,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经济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金融组织,它的服 务对象是农民,服务区域在农村,服务目标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 村信用社建社 50 多年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然而,建国后成立的农村信用社都是以 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合作、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 现在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经所剩无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 农村信用社现有产权状况的多样性,农民参与农村信用社民主管理的意识低下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亏损和历史包袱严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变迁的国家偏好和农民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着矛盾,信用社复杂的股权结构和长期的“官办”色彩更加剧了这一矛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改进,农村金融竞争已经越发激烈,如何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日益累积。由于众多历史 遗留问题,各地农村信用社都有为数不小的不良资产,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信贷风险也日渐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比率也直线上升,我国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4%,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资 产负债率甚至超过了70%。而且贷款到期转 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部分地区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信用社为片面完成收息

中国的选举制度课件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之三——选举制度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浦兴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8。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杨光斌李月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象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因此,显而易见,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 ——马克思 第一节概述 一选举和选举制度 (一) 选举 1、概念 选举是指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按照既定的方式和程序,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若干人员担任某项公职的行为。国家层面上的政治选举就是公民按照特定的方式选择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 2、选举的意义: (1)选举使公民直接参与了政治权力的分配,使政治权力获得了最大的合法性。我们知道,只有具备了合法性的政权,其政治统治的成本才最小化; (2)选举不一定选出最优秀的政治家,但是不会选出最平庸的人; (3)选举是公民政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技能。 3。选举的基本要素: (1)主体(选举人) (2)客体(被选举人) (3)目的(产生管理者) (4)方式(投票、举手、海选等) (5)程序(选举委员会制定选举流程) (6)结果(宣布选举结果) 4。选举的根本特征: 是实现选举人的意志,是公民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权利。 (二)选举制度 1、概念: 选举制度是指规范选举活动的各类制度。选举制度是规定公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由公民通过选择国家公职人员的方式,而赋予国家政权合法性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其含义包括: (1)广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一切公职人员的制度(其中制度是法律、法规、章程、规则和惯例等所有规范、准则的总和); (2)从中义上说,是指有关选举各类国家机关(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五峰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学院:法学院学号:2010131228 姓名:赵长珍 摘要: 众所周知,中国农村人口居多,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也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增加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结合我的家乡五峰经济发展的现状,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调研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同时通过这个方式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并加以改进有利于家乡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家庭生活的富裕安康,最终达到建设和谐农村、富裕农村发的目的。五峰农业产业结构在一步步的优化,但是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2012年可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 五峰经济现状、发展问题、解决对策、产业结构、和谐农村 五峰经济现状 本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社会调查,我本次关于五峰农业结构深入了解大多在我走亲访友途中完成的,虽然没有专业化的随机调查,但是收获还是很大的。在此,通过五峰农村的经济体制以及产业结构的了解可以深化到对于整个山区农村的一些基本认识,并且通过这次亲身调查还发现了很多五峰农业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和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比较前些年五峰的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取得新的进展。近年来,五峰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投入资金由于支持烟叶种植的发展,也收效明显;再则,养殖业在五峰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希望能够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出去烟叶和养猪,通过我所在的村庄来看,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养羊、养牛、种植魔芋、种植土豆等等,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五峰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总的来说,现在五峰的经济产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烟叶和养猪是一般农户的主打产业和收入来源。

浅谈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

浅谈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 【摘要】农村物流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市场化转型,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从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状况入手,对农村物流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对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物流农村粮食物流农村物流体系 前言 目前国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消费资料要跑到县以上的市场去找。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在现阶段,可以说目前在我国农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畅通的物流体系和物流渠道。 满足不了农民对于量和质的需求是现存的最大问题,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体系也不够完善,我国农产品物流网络缺口很大。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环节的严重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格外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 受利益驱动的作用,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将被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所替代。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的有机结合下中国农村物流业配送物流的成本和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将因此而大大降低,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所以本论文重点在于探索中国农村物流的现状、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及未来农村物流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物流 (一)什么是农村物流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农村物流不同于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产品流通等概念。

(二)我国农村物流现状 我国农村物流现状不容乐观,从全国范围看,农业生产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事实上,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些都要求建立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农村物流体系。 (三)我国发展农村物流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但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物流业发展缓慢。 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物流运作成本高。物流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每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的基础设施和物流技术水平有关。农村道路状况差,运费高;没有公共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就难以处理和发挥作用。 物流政策不到位,物流作业不规范,物流交易成本高。影响农村物流交易合约顺利形成和履行的因素很多,其中政策和信用是主要的。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农村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支柱——我国粮食物流 (一)我国粮食物流 近几年,我国在粮食现代物流理论研究、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粮食“四散化”运输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与“建成高效、顺畅的跨省粮食现代物流主要通道,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了粮食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全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制约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