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企业文化理念故事

企业文化理念故事

企业文化理念故事

【篇一: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

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

某天,快要下班的时候,班长安排李某对值班室及设备配件室的卫

生进行清理和摆放。小李心不在焉的检查了值班卫生,见到员工吃

班中餐的食品袋就捡了一下,见到设备配件室的黄油箱倒在墙边,

觉得重就没有扶,马马虎虎地把卫生打扫了一下,等到班长来到值

班室和设备配件看过后,只说了一句话,小事做不了的人,何从做

大事,什么事都要用心做。李某完全明白班长话的意思,惭愧的低下头,重新到值班室及设备配件进行全面清理摆放后,走到班长前说

了一句“班长,谢谢你”。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目标和理想;我们也知道,万丈高楼,从平

地起,如果我们时时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

实工作,全身心去做事,我们每个人就会成为本岗位上优秀的、出

众的人,我们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我们就会成功,我们心中的理

想就一定能实现。

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人的价值是智慧的范畴,善于思考的人亦将

高人一筹、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中

得到提升和超越。

怎样才能做到用心做事呢?首先从道德情操来讲要忠心:忠诚,对

企业、对自己的事业归属要有忠贞不二之心;要静心:安心,抵制

外来诱惑和干涉,立场坚定,静下心来干自己的事业。

用心做事,不仅是我们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人取

得成功的坚实后盾。实践证明,用心做事和不用心做事的人所创造

的个人财富、社会价值和受人尊敬的程度也竭然不同。让我们牢记

这些,时时处处用这些话要求和鞭策自己,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一名有理想、有责任的员工。

【篇二: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13个】

企业文化理念小故事13个

故事之一:

安全与隐患的故事

碳素厂成型车间孙宏伟

安全与隐患也不知争吵争斗多少万年了,但一直未休战过。召集就

象中东和平进程一样,道路还是那样坎坷不平。隐患常常洋洋自得

地说:“我不乱则已,一乱就会一鸣惊人,谁还敢小看我?小煤矿我

给它搞爆炸过;烟花鞭炮厂我给它搞炸平过;飞机我给它搞坠毁过;汽

车我给它搞撞翻过;轮船我给它搞沉没过;就连商场、娱乐场、大森林

我都给它搞着火过。我是来无踪去无影,想来就来,愿走就走,谁

能奈我何?” 安全听后不得不承认隐患说的都是事实,但不承认这都

是隐患的能耐。安全叹息道:“都是那些少数人不重视我的存在,也

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记在心上,终于养患成祸,不出事故才怪呢!” 今年九月,隐患钻入成型车间沥青库的烟道里,人们一不留神,我

就把烟道点着了,但安全也有欣慰的时候。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安全生产法》已经出台,成型车间加强了安全防范措施,将我消

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没有给企业造成多大的损失。从根本上解决与

隐患长久性争吵争斗的遗留问题,看你隐患还能猖獗到几时? 隐患看到《安全生产法》后,沉思再三,以后还是小心点为妙,决定躲远点。失去了以往的生存空间,哪还有我的市场了? 隐患看来还是比较知趣的,贵有自知之明。

故事之二

安全小故事:某书记的安全“金点子”

碳素厂成型车间耿文东

“他的‘安全点子’就是多!”许多干部职工这样称道党支部书记。

某书记自从担任某企业党支部书记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思想

政治工作融入企业安全管理中,多动脑筋多想点子,使安全工作常

抓常新。某书记面对问题,变压力为动力,想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金

点子”。

班前五分钟

为使职工上岗前有个好心情,他利用班前五分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采取故事会或小游戏等形式,点评工作重点、安全薄弱环节、

职工心态。还将每名职工的“全家福”照片,悬挂在班组的建家板上,让职工在班前班后会都能深切感受到家的温馨;制做“安全承诺卡”,

把安全环保方针编印成朗朗上口的短语,由职工亲人在承诺卡上签字,使职工每天在工作中能够看到亲人得亲情寄语。

“1+1” 安全责任

针对职工实际,他探索实行了“1+1”安全责任教育,中心与每个职工家庭都签定了《安全自保幸福家庭》协议,明确了企业、职工及其

家属的安全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职工家属要吹好安全枕边风,吃

好全家团圆饭,确保亲人工作好心情。同时,建立事故档案,将事

故分析处罚意见通知职工家庭,做到安全事故家庭不知情不放过,

把安全责任延伸到了企业和家庭。

安全警示

某书记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契机,创新“学习+激励” 管理机制,收

集整理了近年来发生在职工身边的多例侥幸事故,编印了《事故案

例警示录》,人手一册。同时,开展“安全深度会谈”,每天企业干部、班组长、职工三个层次汇谈安全,互相启发自我教育。建立“安

全不放心人”排查教育制度,设立安全补习班,凡被亮黄牌者到安全

补习班学习合格后方可上岗;亮红牌者找到安全联保监护人签定合同后,方可上岗。并把承诺落实到安全中,开展安全“三不伤害”、“四

不放过”教育,自觉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没有落实不放过,当事人未受

到教育不放过,责任人没有处理不放过。克服“三违”现象,既违章

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某书记点点滴滴的方法,营造了安全教育的软环境。

故事之三

专家与报酬

碳素厂成型车间孙宏伟

企业生产设备坏了,导致停产,请了不少专家,都无济于事。无奈,只好请外来专家,那专家只简单的瞧了一会,然后外来专家就说了

一句话,三言两下就使设备运转起来。检修人员不服:你就这一句话,不该拿这么高的报酬。专家说:我为了能说这一句话,我已经

研究了几十年,知识的价值是用时间来恒量的吗?难道你们希望我花

几个月时间修好它,才能拿这报酬?

故事之四

分粥的故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凭什么我要听你的?凭规则。体现规则最好的故事就是分粥的故事。

碳素厂成型车间耿文东

7个人在一起分粥,推举出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公平的分粥人。前

几天还不错,但是,时间一长,掌勺的人就拥有了一种权力,有了

权力就会有腐败,尤其是在没有严厉的规则约束的时候。三五天之后,当一个人对掌勺的人说了几句好听的之后,他碗里的粥就多了

一点,他多了一点自然就有人少了一点,就有人饿肚子了。这时,

就有人抗议了,说我们不能再用这个人了,我们一人一天轮流分吧。但轮流分的结果是只有分粥的人吃得饱,其他6个人都吃不饱。最

后大家又达成共识:我们成立一个分粥委员会得了。分粥委员会成

立了,在分粥时有人分粥有人监督,最后人们发现这时只有分粥的

和监督的人吃饱了,其他5个人都吃不

饱。最后,这7个人终于明白了:让谁来分都没用,最重要的是要

制定一个规则,也就是谁分谁就最后一个拿粥。这样,不管谁来分粥,都能做到公平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或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团队,都必须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远比人的自

觉性管用得多。

故事之五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碳素厂成型车间孙宏伟

2004年9月,因为赶制产品,某车间炉子严重破损,造成产品在生

产过程中出现了内在质量不合格。经鉴定,该批次产品不能达到某

外商的质量要求,被定为不合格产品,经领导研究全部返回流程,

企业直接损失达数万元人民币。

这起事故引起了管理层的关注,不合格产品全部销毁,有关责任人

受到了严厉考核。从这件事情上,提醒全体员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严把质量关,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提高质量意识。

故事之六

不开隐患车,处处保安全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马留法

近日,焙烧二车间天车班员工徐志勇在西五吨天车上正在工作,起

吊时,他突然感觉吊钩猛地一沉,凭直觉,他判断出是钩头出现了

故障,随立即停车。经检查发现,钩头一侧固定夹板的螺丝松动、

滑脱,如不检修,钢丝绳有脱槽的危险。他立即向班长汇报,并通

过值班室联系钳工处理,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

“不开隐患车,处处保安全”。该车间通过班前会、车间班子成员参

加班组安全活动等形式,向员工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分析岗位存在

的安全隐患,工作中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等,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

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车间现有配备先进的多功能天车两台,五吨天车五台,堆垛天车一台。日常工作中,要求天车工在车上交

接班,“不开隐患车,处处保安全”,有问题在交接时当面清楚,该

处理立即联系处理,不留隐患。车间主任熊辉在车间班前会多次强调:“生产耽误了可以弥补回来,可是因为车况不好,存有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对员工的人身,还是对生产设备,都会造成

无法挽回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安全是天,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

实实在在的与每位员工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要落实到车间的每

个岗位,体现到具体工作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目前车间

的安全工作已深入班组,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员工的安全意识

增强了,“三违”现象没有了,形成了较为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促

进了生产安全的有序进行。

故事之七

企业文化质量创新小故事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马留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员工赖以生存的基础,没

有了质量,企业就没有了市场,员工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这道理都懂;另一方面是靠每个岗位员工用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事

无巨细,凡是能提高质量的措施都要用到实际工作中。这道理明白!

这不,焙烧二车间调温工序开展质量文化创新活动以来,调温岗位

的员工无论是开展有关质量的讨论,还是做一件能提高质量的实事

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无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质量是企

业的生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就从其中最平凡的一件小事说起吧。

调温工序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填充料氧化问题——填

充料湿度太大或是颗粒太大,都容易引起炉表面覆盖的填充料氧华、着火。这时若不及时覆盖填充料,极易使制品氧化,出现氧化这一

废品类型。一般情况下出现这种情况都是由调温工叫来多功能天车

放料补料。但这次对调温工序乙班的一名普通员工——齐魁来说,

就不那么好使了。他在上炉上巡视时发现,二系统北一料箱有氧化

现象,而东多功能天车正在检修,只剩下另一台多功能天车还要急

于完成当班生产任务。怎么办?是等着放料还是自己动手补料?幸好

氧化面积不大,齐魁没有多想,他急忙找来桶和铁锨,顾不上炉面

上的炙热和粉尘,就近丛熟坯链式输送机下面掏填充料,然后一桶

桶的倒在氧化面上。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淌,他全然不顾,直到确

信该处不会再氧化为止。

这只是调温工序的员工日常工作的缩影,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但

正是这样看似简单、平常的小事,却在保证着焙烧制品的质量。从

近几个月质量报表看,制品的氧化几率很低,完全在可控制范围内。

类似这样的小事还很多很多,类似这样提高产品质量的小事在焙烧二车间其他班组也越来越多。

故事之八

我为降本增效做贡献

碳素厂焙烧二车间刘海涛

“料仓上部发现一个漏洞??”7月15日上午,钳工班钱晓虎和李红强在日常的天车巡检中发现西台多功能天车料仓上部的大盖上有一个鸡蛋大的漏洞,这一漏洞严重影响了多功能天车的吸料能力,巡检完毕后,他们立刻把这个问题报告给了班长。

车间在接到反映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拿出了检修方案:更换料仓大盖,具体细节由钳工班检修人员操作。料仓大盖重100多公斤,料仓距地面有十几米高,如何将这笨重的铁家伙运到料仓上部?在过去,只有请求车间派辆吊车,这样既省力又省事,可是班长张帮武站出来对大家说:“大家伙想一想,一台吊车一个台班1600元,半个台班也就800元,我们仅仅吊一下就花去车

【篇三: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

企业文化故事是最生动的企业文化培训资料,通过讲述这些企业文化故事,员工可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企业也可以汇编一些有关自己的文化故事,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体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故事之一:海尔砸冰箱

当海尔还是一家小冰箱厂时,张瑞敏因为质量问题,砸了一批质量不合格的冰箱。当时,整个家电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砸冰箱而不是返厂维修,显得那么不近乎人情,似乎也没有道理。然而,冰箱确实砸了。不但砸了,而且砸出了满城风雨,砸得沸沸扬扬,砸上了媒体,砸进了每个海尔人的心里,也砸出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

企业文化故事之二:海尔吃“休克鱼”

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的近 10 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 18 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

在这些兼并中,海尔兼并的对象都不是什么优质资产,但海尔看中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 18 件兼并案

中有 14 个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 5.5 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

为 14.2 亿元,成功地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人们习惯上将企业间的兼并比做“鱼吃鱼”,或者是大鱼吃小鱼,或

者是小鱼吃大鱼。

而海尔吃的是什么鱼呢?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什么叫“休克鱼”?海尔的解释是:

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

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入新

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先是“大鱼吃小鱼”,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再是“快鱼吃慢鱼”,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

并传统产业;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

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强强联合”。

而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国情

决定了中国企业搞兼并重组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由于体制的原因,小鱼不觉其小,慢鱼不觉其慢,各有所倚,自得其乐,缺乏兼并重

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活鱼不会让你吃,吃死鱼你会闹肚子,因

此只有吃休克鱼。

企业文化故事之三:松下水库理论

企业经营总有好有坏的时候,就像天气一样,有干旱也有洪涝的时候。水库的作用是在下雨的时候可以蓄水,在干旱的时候可以放水

灌溉。如果你没有水库的话,你就没有办法来调节天气给你带来的

影响。所以,他认为,企业也像水库一样,市场好的时候,你要懂

得积蓄,市场不好的时候,你可以把积蓄的力量放出来,这样企业

才可能应对危机。经营企业,一定要建造水库。

企业文化故事之四:埃尔德集团小鞋匠故事

瑞士的埃尔德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收银机销售公司。但在公司

成立的最初几年,因业务代表的消极心态,曾让公司面临全盘溃败

的窘境。在这关键时刻,是一个小鞋匠稚嫩的“演讲”,激活了所有

销售代表颓废的心境。从此,濒临倒闭的公司走上了强盛之路。

那年,公司陷入了空前的财务危机之中。总裁查菲尔先生亲自来到

业务代表中间探访。他深知业务代表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而保护

这些资产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激发他们的活力。

查菲尔对这些神情沮丧的业务代表们说:“我们的竞争对手,正在散

布一些小道消息,说我们公司出现了无法克服的财务危机;还盛传谣言,说我们将削减业务代表。这些都不是事实。我今天来,就是召

集各位,请大家如实地为自己辩护,诚实地说出自己的困惑。”

有位销售代表说:“我的销售成绩下降,是因为我负责的那个区域正

遭逢干旱,大家的生意都受到影响,没有人愿意购买收银机。还有,今年是总统大选年,每个人都在关心选举结果,大家的注意力都在

总统身上,没有人有兴趣购买收银机。”

话音未落,第二位业务代表就站了起来,他的理由甚至比第一位更

消极,言词中充满了茫然和颓废:“我感觉公司快要完蛋了,就像一

座岌岌可危的大厦,我承认我正准备跳槽。”此时,业务代表中的一

半人都坦陈自己确实在另谋出路。

查菲尔“腾”地跳到了椅子上,他打断了业务代表们的话,激动地说:“现在休会5分钟,让我来擦擦鞋子,但请大家仍各就其位,后面将

有精彩的内容。”

一分钟后,公司门口那个每天替员工们擦鞋的小鞋匠被人叫来了。

查菲尔毫无顾忌地把鞋子伸了过去,并在大庭广众之下,与小鞋匠

聊了起来。

“你几岁了?在我们公司门口,擦鞋有多久了?”查菲尔问他。

“我9岁,来了6个月了”小男孩回答。

“很好。你擦鞋一次赚多少钱?”

“擦一次5分钱。”男孩回答,“但有的时候,我会得到一些小费。”“在你来之前是谁在这里擦鞋?他为什么离开?”

“是一位叫比尔斯的男孩,他已经17岁了。我听说,他觉得擦鞋无

法维持生活而离开了。”“那你擦鞋一次只赚5分钱,有办法维持生

活吗?”

业务代表们都惊异地听着男孩下面的回答。

“可以的,先生。我每个星期五给我的妈妈10元钱,存5元到银行,再留下2元做零花钱。我想我再干一年,就可以用银行里的钱买辆

脚踏车了,但妈妈并不知道这件事,我要给她一个惊喜。”小男孩一

边卖力地擦着鞋子,一边微笑着回答问题。

看着油光锃亮的皮鞋,查菲尔掏出5分钱给了萧鞋匠,男孩高兴地说:“谢谢您,先生。”查菲尔又掏出1元小费递给男孩,男孩面露

迷人的微笑,还是那样欢快地说:“谢谢您,先生。”

查菲尔感慨地摸着男孩的头,说:“小家伙,谢谢你,你给我们做了

一次很好的演讲。”接着,查菲尔转向业务代表们说:“这位男孩现

在做的t作过去是由一个比他大8岁的男孩负责的。他们的工作相同,索取的费用相同,服务的对象也相同。”

“但是,”查菲尔十分激动地说:“两个人的结局不一样!这个小鞋匠

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当他工作时,他脸上总是面带微笑。他

期待成功,所以成功也就走向他。而原来那个男孩性情非常冷漠,

悲观失望,心情不稳定。而且,当顾客给他5分钱时,他也不会说

声‘谢谢’,因此,他的顾客也不会再给他小费,自然也就不愿再看到

他冷淡的脸??所以,他的生意越来越惨淡,当然无法赖此为生。”这时,小男孩抢着说:“我相信,我的努力会让很多人需要我?这时,

第一位演讲过的业务代表顿悟了,他说:“我明白了,我们之所以销

售得不好,就是因为我们光接受了别人的困难,被对方的困难吓退了,而没有在销售收银机的时候,用我们的快乐和胜利的信念感染

对方并消除他的恐惧心理。其实,不管对方有多少困难,当你把自

己的乐观和自信带给他时,他自然就会接受你。”

企业文化故事之五:青岛双星集团“双星猫”的故事

青岛双星集团是我国制鞋业的旗舰企业,也是当今世界上生产规模

最大的制鞋业企业。在青岛双星集团总部、十大生产基地和遍布全

国的2000多家双星连锁店的大门15,你会看到两座雕塑。这两座

雕塑,不是两座汉白玉的狮子,而是两尊黑白大猫:一尊是正在抓

老鼠的黑猫,一尊是特别漂亮但却不抓老鼠的白猫,人们把这两猫

叫做“双星猫”。在两尊黑白猫雕塑的底座上面,镌刻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下联是:“不管

说三道四,双星发展是硬道理。

对双星人来说,这两副对联就是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座右铭。它表明

的具体内涵是,“市场是企业的最高领导,企业“生产跟着市场走,

围着市场转,随着市场变,将市场作为检查一切工作的标准;“有人就

穿鞋,关键在工作”;“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岗位是市场,竞争在机台”;“不干活的要下岗、“功劳平平的要换位等。在这样

一系列理念指导下,双星集团20多年来敢为人先。 1983年底,他

们在青岛市第一个摆脱商业部门的束缚,背着鞋箱到市场找饭吃。

在双星集团,那些不干的、看的、光知道喊l5号的和调皮捣蛋的是

绝对没有市场的。按照总裁汪海的话说:“双星猫往门l5一站,就把

双星人的经营理念给“站出来了,使双星人陡增压力,自己该怎么做

和不该怎么做一下子就清楚了。这其实就是文化经营。另外,连锁

店门前放一对猫,而不是放两只雄狮,容易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使

人们都前来观看,从而创造市场,拉动市场的经营。

企业文化故事之六:联想的“称呼”变化

联想创业之初,许多创业者都把柳传志叫做“小柳”、“传志”。领导

者的威信是由权力、威严与尊重这三部分构成,如果这样称呼,领

导者的威信如何能树立起来,又如何能开展业务呢?所以,联想许多

的老同志都经历过一个改称谓的过程,最后柳传志终于被称为了“柳总”。当杨元庆任联想电脑总裁的时候,已经很有规则的联想,将一

个29岁的年轻人称为“杨总”便顺理成章了,属下哪个员工如果冒然

把他称做“小杨”或“元庆”,就显得很没有规矩。

但是,现在联想要回归自然,强调家庭和谐、亲情平等的独特企业

文化,这样,才能有利于创造出上下通气、无拘无束的融洽气氛。

所以,杨元庆最喜欢他的员工叫他“元庆”。他和副总们经常挂着与

所有员工一样仅写着名字的胸卡,在大门口亲切地迎接他的下属:“某某你好”,来赚几个“元庆你好”的回应。他的员工也在节日的时候,化装成保姆,用一辆婴儿车推出一个叫做“杨元庆”的大娃娃。

企业文化故事之七:华为与港湾

称华为为港湾的“父亲”不是信口开河。港湾的创始人李一男曾是华

为的“二把手”,被认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华为人称任正非待李一

男象父亲对待儿子。当年李一男按华为的规矩带着一批重要员工提

出内部创业(内部创业本是华为安置老员工的一种手段),并用结算股

权换来的一千多万元设备在北京创办了港湾。最初销售华为的产品,后来开始与华为展开了同业竞争。深谙狼道的李一男同样利用狼性

迅速立足,在某些设备上的市场份额已逼近华为,业内外人士普遍

看好港湾的未来,称之为中国下一个华为,受到了众多风险投资的

青睐。

2006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传出了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惊

人消息:华为收购了港湾全部资产。港湾与华为的争斗以华为的全

胜而告终。在传说港湾员工被华为就地解聘的时候,很多人更热衷

猜测李一男是否会重新回到华为,甚至是否有接任正非的班的可能。有朋友跟我说,这种收购更象是胜利者的故作姿态,因为此时的港

湾已被华为打压得没有什么真正的值得收购的价值了。不过,我更

愿意相信这是华为人性艰难复苏的行为表现。

企业文化故事之八:蒙牛的“狮子与羚羊”

清晨,非洲草原上的羚羊从睡梦中醒来,它知道新的比赛就要开始,对手仍然是跑得最快的狮子,想要活命,就必须在赛跑中获胜。另

一方面,狮子思想负担也不轻,假如它跑不过最快的羚羊,命运都

是一样,当太阳升起时,为了生存下去,最好还是快跑吧!

多么奇妙的事情,强如狮子之强,弱似羚羊之弱,差别不可谓之不大,然而在物竞天择的广阔天地里,两者面临的源自求生欲望的压

力却是平等的。

可见,在动物世界里,动物的对手说道底也就是它自己,它要逃避

死亡的追逐,首先就要战胜自己,它必须越跑越快,因为稍一松懈

便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决无重赛的机会。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不管你是总裁,还是小职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不都要尽心尽责,全力以赴吗?要知

道总有人盯着你的职位,跃跃欲试。总裁的高位自然热门,不必多说;小职员也不例外,因为公司门外总是有不少新人等着进来。这样

看来,大家的选择都是一样,要么做得更好,要么被淘汰,在新的

一天来临时,可不要拿闹钟出气了,还是对自己叫一声加油吧。还

等什么呢?你的对手就在你身边,快跑吧!

企业文化故事之九:卖车发年终奖的老板

那时刚从学校出来,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应聘是屡应屡败,屡败屡应。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位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年轻老

板慧眼识人,招了我们这一批刚从学校出来的人跟着跑业务。因为

轻所以大家都很有干劲,工作起来没得说,同事们也开心得很,可

惜工资不高,所以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只有盼星星盼月亮地

盼过年,盼一个“红包”让我们过年时可以尽一点孝心,也可以与同

学们开心地去玩一次。

小时候总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有新衣穿,还有长辈们发的压岁钱可

以供自己买喜欢的东西。如今出来工作了,没想到盼过年的愿望比

以前更强烈了。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掰着手指算日子,也在悄悄

地打听红包的事。有老板身边的人说,今年红包一定不会少。因为

老板生意好,所以那段时间我们上班别提有多快乐了,好像有使不

完的劲。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毕竟老板过于年轻了,一着不慎全

盘皆输,一笔款子追不回,原先的成本投入太大,一下子连日常运

转都有困难了,眼见要关门大吉了。

有一天,老板终于把大家叫到一起说话了,说公司已经无法经营下去了,劝大家趁年底工作比较好找,赶快散了另谋出路。我们心里一下子凉了,想必红包一定是泡汤了,没想到老板最后一句话却让我们都感动了。老板从口袋里拿出十几个“红包”说:“我今天把我的车卖了,换回了这些,我不能让大家辛苦了一年却失望地去过年。如果我一人不舒畅就能换回大家的快乐,我觉得我这件事做得是有意义的。”

老板让大家去找新的工作,然而大家都没走,觉得跟着这样的老板就是喝西北风也要坚持下去,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红包”凑到一起,让老板继续经营下去。可想而知,在这样精神的支撑下,公司终于渡过难关走向正常的轨道。那年,我们那些年轻人过年都过得很寒酸,但那个年却是过得最难忘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