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陈金砖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数学系

摘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模式已深入人心,也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数学教育又是重要的基础教育之一。推动数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本文论述了影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模式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从当今考试制度和评论机制方面论述。内部因素主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思想。本文的最后,又对当今数学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阐述新世纪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数学教育

Abstract

Today, in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firmly established. is th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basic educ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on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building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model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main external factors discussed mechanisms to com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l factors mainly student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exposition a further manifest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final paper, a new round of the current mathematics curriculum reform mathematical analysis. further elaborat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century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words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ucation,Mathematics Education

引言

在科技进步与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学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变革:“精英数学教育”与“大众数学教育”相互冲突与并存。传统的数学教育将被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替代。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的有知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对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理念、新世纪数学教育之展望等五个部分。

一、对数学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一)、对数学教育的认识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究竟数学的概念是什么呢?在《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界定新的数学概念为“数学是人民对客观世界性把握和定理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量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是以动态的观点对数学定义的。而数学教育是在从事着使数学真正成为一个过程的工作,是使“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治国之本,发展之路,可见教育的重要性。而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数学教育应当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产之中,这就是数学教育历来提倡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这也是今后我们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二)、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新世纪刚开始,联合国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危机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就其自然观而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张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使人类与环境能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提出在世界范围逐步得到认可,并受到各个媒体的频繁报道。它的提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家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需要,特别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发过来,教育又一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最终要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社会的发展方式由传统的发展方式转变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其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将被“可持续发展教育”所代替,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呢?“可持续发展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注意留有叙述自主探索的空间,留有学生发展自我的时间。要节制在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使之有更为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将代表教育发展方向。数学教育是最重要的基础教育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数学教育的发展也必然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框架下发展。

二、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括

(一)我国数学教育发展概况

1、中国古代数学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数学是其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据《周礼》记载,周代学校的教学科目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的“数”就是“数学”。从公元前后到公元14世纪,中国古典数学先后经历了几次发展高潮,即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顶峰。唐太宗时,由数学教育家李淳风等人审查并注释的《算经十书》,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史上首次由最高统治者颁行的数学教科书。自明朝到清朝初期,由封建专制的腐败堕落,严重阻碍了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发展。

2、中国近代数学教育

中国近代数学教育,主要指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数学教育。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俄等国以传教为名,在我国各地创办了大、中、小学堂,利用传教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19世纪6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对外御侮图强,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推行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数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令第28号宣布将“学堂”正式改为“学校”,因而,中国近代兴办学校的数学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3、中国现代数学教育时期

1952年至1957年,我国数学教育全面学习苏联。1958年到1960年的数学教育的特点是掀起了教育革命高潮,进行了各种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1966年到1976年,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数学教育受到沉重的打击,数学教育质量大大下降。

1985年中国派观察员和2名队员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1990年成功举办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赞誉。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并组织编写了新的教材。2005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模式

在知识迅速膨胀的今天,正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相冲突的特殊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引入意味着社会个人能够全面和谐发展,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意味着“继续教育”,“终生教育”能实现更多的成就。“可持续发展教育”主张学生学会做人比学会求积压更重要,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学会创新比学会机械模仿更重要。学生的个体健康发展比一般意义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

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它必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数学教育是重要的基础教育之一,那么这样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数学教育”模式呢?(一)、建结构化的立体数学课程体系

数学课程是指把数学课程看作在数学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习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由此可见,数学课程并非“数学课本”,它是一个结构化、立体的数学知识网络。传统的数学教育就是老师把数学知识以“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然后通过“题海战术”进一步强化。这种把知识“填鸭”式地“灌”给学生;学生没有消化思考的时间,又忽略了兴趣,很难把它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灵。这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于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产生了,并很快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需要提供了大量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论。也要渗透人文精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比如某新编教材有这样一道题:买蒙牛牛奶3袋送1袋,1袋1.20元,买伊利牛奶订5袋以上1袋1.00元。我要买9袋,怎样买合算?这道题是十分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学生通过分析,计算。比发现规律,找到最恰当的购买方式,既学会了知识,又省了钱就会感到数学的无穷乐趣,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数学新课程所提倡的!

(二)、主体性的数学教学式

统通的数学教学方式就是老师通过语言对数学教材作全面、系统、重点、深入地讲解。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老师讲述,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各个问题,并适当记录一些笔记,然后通过“题海战术”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奴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的状态。这种数学教学方式是一种挤压式的教育,只能有短期成效,学生的实际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广泛爱好,使学生的爱好成为“空中阁楼”,大大地限制学生的发展,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由此,我们必须使用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方式——主体性的数学教学方式。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一种指导作用。在讲课的时候,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比如,老师可试者用主持人幽默的方式提问,口述题目,打着手势“请听题”,使学生感到新鲜感。老师在点学生的名字时,可试着省略前面的姓氏,如:李晓红,可以只叫“晓红”,这样更有亲切感,进一步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塑造一个和谐、平和的课堂气氛。但是有时候,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间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所以,老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考虑这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的学习过程,我们往往只看学习的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在一些数学考试中,有些数学老师一看结果不对,就全盘否定,一个大错号下去,就是零分。这种试卷的批改方式是不合理的,仅仅看着道题的结果就下结论,是不能从这道题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的。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做题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正确的步骤都应该给学生打一个合理的分数,这才是我们批改试卷的正确原则。同时我们要跟踪个体的学习生活,建立《个体学习病例》,从解决每一个错误开始,促进个体的向前迈进,我们通过单元测试、课时训练的方法,时时关注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并及时发现学生在各个阶段进步的情况。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理念

(一)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让学生有可持续的方向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即有责任。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个体的持续发展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在周围环境的协调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

(1)学会对自己负责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敢于承担责任,要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学习是为自己而学。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例如学生没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或数学作业字体潦草,不认真。这都学生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对这类学生,我们要进行批评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总之,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塑造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品行

(2)学会对他人负责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对他人负责,数学老师既要教学,又要在数学教育中育人。当有人犯错误时,要教育学生,学生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人的行为漠不关心。要及时纠正他人的错误,帮助他人及时改正错误,当有人答错问题时,要教育学生不要嘲笑他人,暗地的说他人“笨”,要先肯定其正确部分,在帮助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当有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时,要教育学生应该真诚地鼓励他,要他不要灰心丧气,给予他前进的动力。这样把伙伴的事看作自己的事,把伙伴的快乐看作自己的快乐,把伙伴的忧愁看作自己的忧愁,学生从中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奉献自己的爱心去帮助别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在这个“爱心”的世界里有共同进步。

(3)学会对集体负责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意识:自己是集体的主人,集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而不要让学生这样认为“这件事与我无关,这不是我的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学生推到主题位置,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在数学课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交流合作,乐于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现新的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逐渐培养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在班级之间进行拔河比赛,篮球赛,这更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2、让学生有持续发展的技术

学习是自身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社会,新的知识和智力的不断开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学习将成为社会

一切成员整体生命期的活动,学会学习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

(1)激发学习动机,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力量,它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水平。进程的效果,成为影响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回忆他上小学初习班时的情形说:“我(数学)考了100分,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我,还让大家向我学习。‘高帽子’一戴自己很得意,也增强了我的信心……从此我和我的几个同学,起早贪黑,真正下了狠工夫……所以我说教师对学生还是要以表扬为主。”数学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在就知识和所要讲授的知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用知识的本身的力量去吸引学生投入学习,体会学习的快乐,确定向往学习的心理倾向。

(2)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大家知道,勤奋是发展数学能力的重要条件。要使数学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没有个人的勤奋努力是不可能办到的。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造训练的机会,使学生技能逐渐内化,成为学生经常性的行为表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参考书上寻找合适的题目“考考你的同桌”并互批互评,在针对性的辅导。在相互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教全面的训练。

3、让学生有持续发展的潜能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数学进步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其最主要判别标准。”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不安现状,追求卓越的意识,是一种不断超越与发展的精神状态。

在数学教育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时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很幼稚,或者说根本不像个“问题”。此时,我们不要嘲讽学生提出的可笑问题,更不要当场批评学生。我们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发现自己所提问题中的错误,然后再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中的错误,这样能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哪些知识上还有欠

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这样做更能点燃学生满腔的创新热情。

总之,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已超过了自然资源和资本,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随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深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响了。什么是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呢?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可定义为:数学教师为适应数学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证其主体素质全面和谐,持久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把握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因此,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观念创新——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

由于受凯洛夫“自我中心”论的长期垄断影响,不少数学教师的数学思想集中体现“重理论轻应用,重理解轻动手,重分数轻创造,重教师主体轻学生主体”等方面,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师行为必然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无意中扼杀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数学探索精神和丰富多彩的数学创造天赋,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彻底刷新自己原有的观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只有蹲下来看孩子才能发现学生是如何探索数学知识的,也才有可能用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去设计教学过程,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数学教师也要牢记:数学教师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者,还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与意志的锻造者。

2、终身学习——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

什么是“终身学习”呢?一般意义上讲,它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

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在这样一个知识高速增长、迅速拓展、快速的应用的“后喻文化”时代,特别是数学学科内容不断调整变化的时代,部分数学老师的知识面狭窄,内容陈旧、结构单一的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许多资格老的数学教师,他们从来不写教案,一份教案用几十年,年年讲一样的知识,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几乎不变。这样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制约数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前景下。“终身学习”对数学老师的可持续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汇江河。只有广博猎取,才能提炼菁华;只有厚积薄发,才能产生精品。广大数学教师应该牢牢竖立终身教育思想,并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赶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学和学科最新发现的了解,要屏弃“隔行如隔山”的落伍观念。不但要在数学学科上“深挖洞”,而且更在拓展性学科上“广积粮”,要淡化学科的本位意识,注重学科的交叉、迁移、链接、综合;要学会创造性反思,敢于用怀疑的目光、发展的思路对数学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同时,中学教学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们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不断进行学习,认真分析和研究数学课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把自己培养成为具备各方面知识的人才。只有这样,数学教师才能确保自己在素质教育浪潮面前永远“胜似闲庭信步”。

3、教育科研——“教书匠”向“研究家”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21世纪将是创造教育的世纪,只有富于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是数学新教育模式下合格的教师。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对数学教师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数学知识,还要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必须进行搞科研。

数学科研能使数学教师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以后的改进做准备,也能发现一个新的更加丰富的自我,从而也能发现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数学教学天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搞数学科研”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审视当今数学教育现状,很多数学教师(包括优秀数学教师)不乐意参加数学科研。卢家楣教授在关于优秀教师的特殊能力的调查只发现,科研能力

仅被列为优秀教师品质的第5位(优秀教授的具备率为65.42% )而且这项能力与诸如教学内容处理、教法应用等其它能力相比仍显示普遍性程度偏低,这充分反映出目前优秀教师在科研能力上薄弱的状况。

广大数学教师不要畏惧教育科研,要坚定自己搞好科研的信心,要多现成的书刊、杂志,特别是多看一些有科研价值的论文;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材教法的探究,教学活动的管理等部分,这都是数学教师搞科研的十分有价值的材料。同时,数学教师要善于提炼他人的成功经验;要善于学习和移植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并积极撰写论文与心得,使自己的数学教学充满理性,逐步步入正轨。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数学教育“钻家”和“专家”,数学教学的能手和高手!

五、新世纪数学之展望

在迈进21世纪后,教育超前发展的战略已深入人心,各国政府纷纷出台面向未来的教育政策和行动方案,国家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规划和2110年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规划着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要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之需要,也必然进行全面的改革。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学教育思想

数学教育不能从培养数学家的要求出发,要为承担国家未来发展使命的公民——每个受教育的学生服务,提高全民族数学文化素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大众数学”,它的重要理论就是:“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的工具来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二)、发展多媒体网络化的数学教育技术

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革命计算机对数学产生深刻影响,数学教育由此得以大大的改变,传统的“口语+粉笔+黑板”的数学教学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广播、电视、录象、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技术以成功地介入数学课堂教学。这使教学时空扩延至校外、家庭、社会,

以至超越国界。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包括文字、动画、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情境发生改观,给受教育者带来全新上午视听界域。由此可见,这种数学教学的方式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三)、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

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要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就要要求每个人都在基础教育阶段打好基础,养成基本素质,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教育之一,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必须由过去单一陶冶精神,训练思维或者实用技术训练的功能,转变为既要适应社会需要又能促进社会发展,还要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双重功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21世纪的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可见现代数学教育更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及其潜能的发展,注重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伯春等编,数学教育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0。

[2]康宇等编,中学数学研究, 1999年第8期,第1—6页。

[3]林六十等编,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冯文广等编,现代教师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陈建华主编,数学教育概论,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6]李晓文等编,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田万海主编,数学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葛军编著,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作者:杨杰黄星君时间:2007-11-21 21:38: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 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描述各种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能通过具体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5.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6.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能量”一词,学生对这个词本身比较熟悉,但对作为物理概念(物理量)还是比较陌生的,教材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渗透光能、热能,到电学板块时直接提出了电能的概念,将词义变成物理量,从而有了单位及计算的方法,同时粗略地渗透动能的概念,九年级又形成了动能、势能、机械能、内能等概念.“能量”作为主线之一,也贯穿在整套教材当中.本章在前面学过的各种能的知识基础之上,对能源知识做了常识性的介绍,对“能量”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和总结.本章教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最后一章,起着至关重要的压轴作用.它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在此达到高潮,物理教育教学的意义得以充分的体现.从知识方面看,对能量、能源及转化有全面的认识,从价值观方面看,培养了学生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本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对能源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其他的目标都是为了这一终极目标服务的,这一终极目标又为学生形成对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各方面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从学习物理开始就接触光能、热能,到学习电能时就涉及了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问题,后来又逐渐学习了动能、势能、机械能、内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学习了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源是提供能量的物质,与能量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对各种能量的了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XXX 摘要:可持续发展研究是跨世纪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重大学科领域。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简要历史过程,在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国外可持续发展观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刘内涵;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概括总结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及其特点;概述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客及其趋向。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框架;学科方向;研究内容

目录 1.引言 (3) 2.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内涵 (4) 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4) 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观 (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 (6)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7) 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8)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内容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学科方向 (12)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殛其趋向 (14)

1.引言 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迎来英国产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劳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那种“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了“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灾难性后果工业化以来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使传统的发展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纷纷采取环保措施,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但最初的环境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界限而演变成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耗减与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酸雨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对环境问题的关往、对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探索在世界范围内展开。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Carson出版《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和“生态学时代”的开端;1972年,以美国Meadows 为首的研究小组出版《增长的极限》,指出了地球的有限性,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197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文件和《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l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出版《建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必须从速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SustainableSociety)1983年第38届联大通过决议成立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负责制定“全球的变革日程”,并于1987年在第42届联大通过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与环保、降耗、增效结合起来,发展农业和国企改革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高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又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哲学方面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说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的原理。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它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

错误的思想意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联系的观点。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它要求我们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在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上,要顾全大局,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不能为个人利益或小团体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4)发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结构和典型例题解析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结构和典型例题解析 【考纲要求】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能源,人类利用能源的过程,不同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2、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3、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能说出不同能源的特点; 5、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能源 凡是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可以叫做能源。 要点诠释: 1、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 (1)钻木取火是人类从利用自然火到利用人工火的转变,导致了以柴薪为主要能源的时代的到来。 (2)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人类的主要能源从柴薪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转化,利用化石燃料的各种新型热机的问世,使化石能源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 (3)物理学家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利用的序幕。 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像化石能源一样,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核能,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这些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统称为一次能源。我们使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所以称电能为二次能源。 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千百年前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所以称为化石能源。 常见的化石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

常见的一次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常见的二次能源有:电能。 考点二、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者重新组合是极困难的。但是,一旦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结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新能源,它有两种主要形式: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 要点诠释: 1、核裂变:快速的裂变反应可以引起猛烈的爆炸,原子弹就是利用快速裂变制成的,我们还可以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把核能用于和平建设事业。“核反应堆”就是控制裂变反应的装置。 2、核聚变:除了裂变外,如果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例如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与 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有时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 3、核能的利用:我国是核能资源丰富的国家,现已具备了建造核电站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现已在 浙江和广东建设了核电站,分别是浙江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电站的建立给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带来了希望,在不可再生资源日趋珍贵之时,适度发展核电是人类的一种选择,全世界已经建成几百座核电站,核电发电量接近全球发电量的1/5。 考点三、太阳能 1、太阳能是氢原子核在超高温时聚变释放的巨大能量,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如化石能源、 地球上的风能、生物质能都来源于太阳。 2、太阳能的利用 (1)间接利用太阳能:化石能源(光能----化学能) 生物质能(光能----化学能) (2)直接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型集热器、聚光式集热器)(光能----内能) 太阳能电池:(光能----电能)一般应用在航空、航天、通讯、计算器、手表等方面。 (3)太阳能来源丰富,不需要运输,无污染,但由于能量比较分散且受季节、气候和昼夜变化的影响很大,给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带来一些新的技术课题。 考点四、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 我们是在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中利用能量的,因此,不是什么能量都可以利用,能量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所以我们应节约能源。 2、能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大量的粉末污染了环境,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正常生长,还会使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剧温室效应,核能的使用也可造成辐射污染。 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化石能源、核能会越用越少,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而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可以在自然界里源源不断地得到,所以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 人类生活中,还广泛利用食物等生命物质中存储的化学能,这类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 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有: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2)21世纪能源消耗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化石能源的使用年限存在严重危机,人们期待未来的理想能源的开发。未来的理想能源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 【典型例题】 类型一、能源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浅谈可持续发展理论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特征现状启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于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90年代中期,作为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不利的应予摒弃。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及现状 与传统的发展观念相比,可持续发展观具有整体性、有机协调性和以人为本性。整体性是指可持续发展观在空间维度上体现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在文化维度上,体现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优化。追求的是社会各个领域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纵向关系上注重把持续的和长远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不是局部的、暂时的效益,而是整体的、长远的效益。有机协调性是指它把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各种要素有机组成的密不可分的巨系统,各部分是相互规定、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强调各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保持整体稳定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注意发展的极限,遵循适度的原则。该理论实际上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一是自然的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社会的可持

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灵魂,是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将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工程用创新工程的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技术产业,研发符合市场需求、技术集成的产品。这既是解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深层次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进一步提高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还是顺应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正确抉择。 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是近几年咱们国家提的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所以今天就浅谈一下关于企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在今天这个高度竞争的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导致竞争局面不断扩张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需要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时代。因为顾客的需求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永不停息的搜寻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顾客多元化的需求。只有抓住了客户我们的企业才能更好的生存,顾客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可是我们怎样才能不断地满足客户呢?也许答案有成千上万种,但创新是一切最优答案的根本。现在“创新或死亡”成了很多产业部门的格言,尽管世界对创新的兴趣如此的高涨,尽管这几年新的产品新的服务层出不穷的在市场涌现,但人们是否真的理解创新呢?很多人对创新的认识存在着一个缺失,他们很可能在潜意识里把创新与发明混为一谈。某著名创业家说:真正的创新是让人们做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进一步说人们买的不是发明和技术,而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办法。因此即使你的产品再好你的服务策划方案再多么完美,如果顾客认为那不是解决他们问题的好方法,那么这个创新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畅销书《基业长青》里两位作者对世界上以创新著称,长盛不衰的企业像3M公司、惠普公司、强生公司作了详细调查,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通过详尽的战略计划,而是通过尝试、错误和机会,准确地说就是意外来作出最佳方案。”创新很多时候需要资金,创新也意味着冒风险,而企业家要抓住的是风险中透漏出的成功机会。创新与供应无关,而是与需求有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创新就不再那么盲目,成功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是国内许多专业人士的看法。现实中有许多活生生的例子。为什么Google能在短短几年内就得到飞速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2013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能源家族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称为生物质能,如:食物、柴薪等。所有生命物质中都含有生物质能。 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柴薪等。 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如电能。 不可再生能源:凡是越用越少,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可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食物、柴薪、地热能、沼气、潮汐能等。 按使用开发的时间长短来分类,能源还可以分成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如化石能源、水能、风能等数常规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属新能源。 第二节:核能 1、裂变:用中子轰击较重的原子核,使其裂变为较轻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 核反应堆中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原子弹的链式反应是不可控的。 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目前核电站中进行的都是核裂变反应。 2、聚变:使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也被成为热核反应。 氢弹爆炸的聚变反应是不可控的。 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①核能的优点:核能将是继石油、煤和天然气之后的主要能源。利用核能发电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煤、石油等能,而且用料省,运输方便。核电站运行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等对大气和环境污染的物质,核电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 ②利用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如果出现核泄漏会造成严重的放射性环境污染。 第三节太阳能 在太阳的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度条件下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大部分太阳能以热和光的形式向四周辐射除去。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体的化学能。 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实际上是来自上亿年前地球所接收的太阳能。 太阳能的利用:①利用集热器加热物质(热传递,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②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太阳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第四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源革命: 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就是所谓的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 第一次能源革命:钻木取火;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发展概况、在新世纪面临的种种挑战都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可持续发展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不断改善、创新的过程。其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举足轻重。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生态文明 1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二战结束后,在三次科技革命完成的背景下,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膨胀、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发展的不平衡等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1962年美国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发表,阐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严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震惊了全球。随后,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增长的极限》认为防止世界大系统崩溃则必须放慢经济增长及停止人口膨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主要是发展不

足的问题,不仅发达国家要对环境资源问题负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伴随着资源的减少,尤其是工业化生产又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发展联系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与环境协调一致的重要性。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专家制定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 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和人类发展统一起来考虑 , 第一次较明确地表述了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思想。在该大纲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不能将“可持续发展”与“持续增长”,“持续利用”概念混为一谈。可持续发展是强调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布伦特莱发布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道路,人们寻求的不只是局部地区的短暂发展, 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发展。该报告也给出了公众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1990 年,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当今经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多地注重了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而忽视了其价值理性与人类缺乏对科学技术行为后果的责任感,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是要正视科学技术务实的思路,二是要使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三是要以科学技术的生长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总结前人对该问题探讨的科研成果,以马克思自然辩证法为理论基础,以全新的角度探讨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字:科技经济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 科学,从本质上讲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科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人类增进福利、实现幸福。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既可为人类带来好处,也为人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 21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计算机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数字时代,航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应该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的有机体。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衡量标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个矛盾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 科技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条件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人口众多一直是导致我国资源相对贫乏、国际竞争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说课稿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学习任务分析】 1、本节第一部分“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自然 界中热传导过程和能量转化、转移的是有一定方向的”,让学生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接着引入热机效率问题,在这部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不畏艰辛的探索精神,结合实例理解为什么热机具有效率,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体会物理学与技术发展的互动关系。 2、第二部分“能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了解能源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和有能源 带来的环境问题,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认识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怎样探索和使用未来的理想能源 3、通过本节的学习,第一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我国发展能源的方针 和对策。第二要求学生要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校处于市区中心,大部分学生家庭情况优越,对于能源的地认识不足,特别是对 如何节约能源以及能源对环境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 2、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以人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 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为物理规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课程,重点为物理规律与实际问题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要大量引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地里,历史等,要求学生课前预习。 4、探究式教学重视的是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结论,探究过程是产生创造思维的温 床,过于重视结果可能会导致丧失探究热情,扼杀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常规能源,什么是新型能源 (2)知道能量转化的效率 (3)知道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以及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4)通过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5)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大量的能源消耗带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能量转化的效率及方向性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难点: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教学资源】 实物投影、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影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社会生态环境。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条件、状况和环境,有利于社会生态的发展;另一方面,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又导致生态环境污染和巨大灾难,危害社会生态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生态的这种二重性影响,并加以调控、限制和消除。这样,我们才可能在21世纪的现代文明时代,建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1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社会生态既包括自然因素构成的生态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形成的生态环境。而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突出体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因此,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毫无疑问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克思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他认为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科学并入生产过程,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他认为,实现人类的希望靠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靠科学,维护世界和平靠科学。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也是不行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而且,它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能力、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 2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的质量变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尤为引人注目的变化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经济规模的空前扩大。只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才能使单位生产量的能耗、物耗大幅度下降,才能不断地开拓新的能源和材料,才能实现既减少投入,又能增加产出的理想发展模式,进而使发展越来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并相应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人类通过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开发自然资源,使资源范围从深度和广度两维拓展,低科技水平下的非资源变成高科技时代的资源,诸如核能技术的进步,使原子潜能变为有效的能源。高科技的投入也使环境系统发生变化,太空技术的发展,使外空环境改变;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使环境的有效保护更加先进、合理。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防治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样也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森林不断消失,臭氧层出现巨大空洞,全球气候异常,都是人类活动不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带来的恶果,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技术应用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最终还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解决。例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问题,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科学技术都是关键因素。人类对气候变化、资源消耗增长率、人口动态和环境退化等领域的了解,正在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制定长期发展战略,需要考虑这些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变化情况,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陆地、海洋、大气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水、养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坏和能量流动,以便更精确地了解地球的负荷能力及其如何对人类活动施加的压力进行反应。依靠科学可以健全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管理政策。只有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类才能解决人口激增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才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就是依靠先进的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已经消除和控制了其主要的工业污染,同时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使当地居民生活在蓝天碧水的环境之中。 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是改变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根本因素,而人类社会生态环 境得到改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 2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任何科学技术的使用都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一方面,科学技术应用过程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是因为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物质循环过程,造成某个点上的失调而取得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破坏是其

(完整版)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初中物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1. 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火→化石能源→电能→核能。 2.能源的种类很多,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常规能源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等。 3.核能获取的途径有两条: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聚变也叫热核反应。原子弹和目前人类制造的核电站是利用重核的裂变释放能量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释放能量的。 4.核电站主要组成包括: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 5.太阳能是由不断发生的核聚变产生的,地球上除核能、地热能和潮汐能以外的所有的能量,几乎都来自太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三种方式是:①光热转换太阳能热水器;②光电转换太阳能电池;③光化转换绿色植物。 6.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 7.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方向性。 1、可持续发展 (1)、化石能源:由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能源(2)、一次能源:可以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3)、二次能源: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得到的能源。如:电能(4)、生物质能:由生命物质提供的能量。如:食物中的化学能(5)、不可再生能源:不可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化石能源、核能(6)、可再生能源:可以在自然界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水的动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7)、人类家族中现在常用的能源是化石、电能能源,注:在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电能中:A、属于一次能源的是: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B、属于二次能源的是:电能C、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D、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2、核能 (1)、核能: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2)、裂变: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3)、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能来发电的,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4)、聚变:氘核与氚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聚变目前是不可以控制的(5)、今后开发理想的能源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A、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B、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C、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D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6)、开发和利用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对我们解决能源问题将有重大的意义。(7)、直接利用太阳能有两种途径,一是:用集热器把水等物质加热另一个途径是: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点总结 一、能源家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