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存亡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 寒食节清明节

立夏节端午节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

祭祖节冬节阔时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而中国人常过节日有: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光有人知道,而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意义何在?!

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体。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商家这样做不是在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把中国传统节日逼入了死角。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果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保护不了,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断代了,那么中国人将会失去很多,那将是中国人的悲哀,我们千万不要数典忘祖。

要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就得先靠政府的作用。虽说过节的是老百姓,但是政府在这里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自从韩国抢占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事件发生后,才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与反思,当然反思的也应该有咱们老百姓。还有就是传统节日日期的不确定性,因为传统节日走的是农历,这就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现在政府也做出了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而春节的假期缩短了。这样的方案是提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但是也没必要削减大家对春节假期的热情,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还有就是政府为什么不在以前就加大对节日的重视度,非得等到自己的节日被人抢了才恍然大悟,这说明了政府和现在的中国人,在对待任何事情上的预见性和预防意识太差。也希望商家能凭点良心,别再为了钱就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喻成外国某个相似的节日,那样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另一种伤害,还是要加强宣传一下自主的文化节日。这里面教育机构和父母一辈的人在传统节日与文化这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与讲解。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的了解节日的来历与意义,真正的对它感兴趣,不是“洋节”就比咱们传统节日来的浪漫,来的温馨。总体来说,我觉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更据故事性。

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不是单靠政府或单靠老百姓就能保护得了的,也希望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能像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一样,来了解并保护咱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咱们要秉承好的方面,祛除不良影响的方面(要在不破坏原汁原味的情况下)。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骂韩国有多么无耻(虽然韩国很,相当以及非常无耻),而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和自己的历史文化,并去保护它,因为这样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意义的事。

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在韩国和日本过咱们的节日的时候,那节日气氛比咱们要高出N倍,就好象是他们自己的节日一样。(韩国真是以为是他们自己的节日了,日本都比韩国强多了---知道这些节日源自哪里)中国流传到日本的文化与节日,在那里被发扬和传承的非常好,甚至比咱们强很多,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当某一天,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要靠外国人来发扬并传承的时候,你会怎么想???你不觉得悲哀吗???

虽然中秋节刚刚过去,但有关传统节日是否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论争还在继续。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民间以及人大代表对中秋等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可尽管有上述呼吁,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传统节日在“争夺”青年方面,会败在洋节手里呢?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经济的角度,认为是西方的强势经济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在其中起着微妙的作用;有人从民俗学的角度,认为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因此对很多青年人来说反倒显得是一种负担;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认为是商家和媒体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不遗余力地对洋节推波助澜的结果,等等。

应该说,上述几方面都有些道理,道出了传统节日遭遇冷落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不在于此。中国民间并不缺乏节日文化资源,而且从经济的可开发性来看,有着丰富精神内涵的传统节日也不比洋节差。按理,在缺乏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国,洋节应是处于劣势的。所以,我认为,问题出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上。借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

民间文化的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话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人可能会不约而同地用“封建”和“落后”来形容。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在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的不断挫折,使中国人渐渐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观念: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是现代化的最大阻碍。受此观念的影响,在那些急于致富的人们和急于出政绩的官员眼里,一座数百年的深宅大院不过是一堆东倒西歪的破房子,一段明清古城墙不过是妨碍交通的土石堆。这些年来,由于整个民族对传统的无知和蔑视,被毁坏的传统文化资源可说是数不胜数。特别让人忧虑的是,一些市长县长镇长在破坏文化珍宝时,心中没有一点点负罪感,反而认为自己是在为民造福。

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文脉一断,青年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所以,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由此来看,把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加强民众的认同感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建设中,各级官员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一边高喊着保护传统文化,一边却为了政绩需要,动不动就破坏文化资源,即使有更多的传统节日,有更多的世界遗产,对提升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如何张扬传统文化的正面影响,消解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也是我们在保护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崇“洋节”别丢了传统文化

圣诞大餐,情人节巧克力,这些外国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当代青年的重视,而中秋、端午等传统文化节日就逐渐被人们冷落,甚至打入冷

宫。我们不得不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如何处理中西文化节日的关系进行深思。

群体性的崇洋媚外,只重视西方节日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每逢新年来临之际,繁华闹市中的每一个倒数广场上,总是集聚了许许多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人们似乎以参加每年的新年倒数为时尚。而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呢?恐怕收看的人就少得可怜了吧。究其原因,人们就会说,春晚太传统,太不吸引人,太过时了。其实,这种当代年轻人崇洋媚外忽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没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社会生活现象只是表象,在现象的背后则是文化价值取向的深层本质。

不少国家重视文化节日,人们也懂得保护文化节日。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一事引起了世人的议论。不少中国人为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这是模仿、窃取中国的文化传统节日端午节。我认为,为此事感到愤慨是应该的,但在愤慨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确,江陵端午祭是来源于我国传统端午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的传统端午节,把它作为文化遗产来保护呢?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我们近水楼台却不得月,反被他人捷足先登,岂不悲哉?所以,他国重视文化节日甚至学习模仿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社会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思考。

中国人终于在保护传统文化节日上有所觉醒了,开始学会重视传统文化节日了。教育部禁止学生参加西方节日群体活动的通知,以及将一系列传统文化节日作为法定假期的决定就是最好的体现。国人的觉醒,

证明了我们懂得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节日,证明了我们懂得该如何处理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在保护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然后加以创新应用。

合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辩证地对待中外文化关系,是二者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丰富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今天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节日的严重冲击,许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而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日渐淡漠,真正了解的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习俗和传统道德,使学生通过过节,能够传承、弘扬、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对每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 三、活动方式 查找资料、调查采访、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 四、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就到了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了。

大家是不是非常期待?内心是不是非常的激动?其实除了春节之外,你知道还有哪些节日吗?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吗? (二)自主探究,感知节日 1、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 在中国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勤劳智慧的人们基于原始信仰以及为了适应生活需要而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节日。这些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习俗的代表,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 下面大家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用你喜欢的方式查找各种资料,看看一年之中都有哪些重要节日,这些节日是怎么产生的?它又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大家查找完毕之后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2、我的过节方式 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了解了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类别及习俗。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7篇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7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推荐】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四篇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内容是保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昨天我们刚愉快地度过了这个法定节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在得知韩国端午祭在xx年11月25日申 遗成功时的愤慨。中国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竟被他国争先抢夺,亦或跃跃欲试。从“端午祭”申遗到“汉字之争”,“中医之争”,再到近期的“风水之争”,文化摩擦在中韩坊间蹭出不少火花,而结果,绝大部分,中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韩国成功申遗了。 中国人在责怪韩国人的恬不知耻的剽窃行为时,是否有理性地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遥想当年,中国软弱,帝国主义侵占中国领土,如今韩国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规模抢占中国文化时,有一些从洋媚外的人正在风风火火地哈韩,韩国的二流肥皂剧和服饰潮流都备受国人的追捧。还没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场,甚至政府出资在筹备平安夜、圣诞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中国古老而美丽的七夕节,却很早就翘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节,或许现在就不奇怪为什么韩国可以一直申遗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无能,也不要怪罪于韩国的无耻,因为是我们自己把我们的文化丢弃了。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视自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一直对祖国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热情。利

用各种媒介,多多的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国人从儿童时期起就教导他们重视,让更多中国人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别人的东西。政府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重视“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起步。加大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教育宣传。这种高度重视的意识,从官府传递到民间,从我们这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我们国家的文化还会丢吗?小小韩国还可以这样张扬跋扈却可以屡屡得逞吗?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xx年11月24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雅思写作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节日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们的欢乐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

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 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 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 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 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 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初步了解春节、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活动、美食等一些相关知识和我国传统节日的研究内容引导学生围绕我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如上网、查阅书刊、询问等)去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有计划做事及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通过师生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来初步感受、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构想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对祖国的认识,激发学生活动兴趣,发展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二、整体感知:请按照农历时间顺序,说出我们当地的传统节日. 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份:清明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冬月:冬至腊月初八:腊八节 三、自由交流:讲讲你最喜爱的传统节日,它会让你想到哪些诗词、故事。 四、合作探究,深入研讨 第一板块:端午粽飘香 1、端午节的由来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2、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插艾 第二板块:春节知多少 1、了解农历新年的意义与典故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保护传统节日的演讲稿范文5篇

保护传统节日的演讲稿范文5篇 篇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中华文化》。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博的国家,广袤的地界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自然景色,也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人文风光。有众多民族组成的中国就连传统的习俗都是如此丰富多彩。 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冬至”这个节日,冬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为短暂夜晚最为漫长的日子,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就记载道:”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到了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对于冬至,苏州一直延续古时候的传统,”冬至大过年”这一说法在苏州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冬至这一天,苏州人就会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斟上冬酿酒,煮上馄饨,有说有笑的过一个温暖的冬至,在冬至夜饭的餐桌上一定不会少了卤菜,俗语有云:有得吃,吃一夜;呒不吃,冻一夜。即富裕之家要吃一夜,贫困之家只能干坐着冻也要冻一夜。人们不甘心冻一夜,想吃一夜,所以就喝酒、买卤菜吃。 这可以说是南方人的冬至夜,那么北方人的冬至就没那么隆重了,北方人并不过冬至夜,而是过冬至,在那一天北方人会吃一碗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耳朵,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 说完了刚过去不久的冬至,再来说一说即将到来的春节吧。对于春节,南方和北方的差别也很大。 春节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意味着”辞旧迎新”,南方人喜欢在门上贴上”福”字和春联,北方人除了春联外,还会在窗户上贴上剪纸窗花。到了除夕,大家围坐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长辈会给家里的小辈一份压岁钱,听着窗外的鞭炮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雪白的冬天也染上了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节日 手微微地颤抖着,恨愤愤地燃烧着,心默默地疼痛着。 拿着报纸,一字又一字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我不相信这竟然是真的: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被韩国申报为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惊讶,我愤怒,我感到莫大的耻辱。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两千多年的携手相伴,两千多年的荣辱与共,两千多年的悲喜交织,难道一瞬间,就这样被强行撕裂、一笔抹杀了吗?难道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所形成的文化大厦,就这样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吗?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这不是真的,不是,绝对不是……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刻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我们的母语外,恐怕也就只有我们的传统节日了。在无数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心里,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传统节日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宝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念与景仰,亦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祝福与期望。透过它,我们隐约听到了春节时,那辽阔夜空上五千多年来不变的爆竹声响;透过它,我们似乎看到了中秋佳节时,那小小的庭院中,全家人围坐赏月、把酒欢谈的温馨夜场…… 然而,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节日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我们中的某些人而言,他们或许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

念谁,但他们绝对记得圣诞节是耶稣的诞辰;他们或许不了解七月七日是什么节日,但他们绝对忘不了2月14日,自己该买什么花送给什么人;他们又或许不明了中秋节有着怎样悠久而典美的传说,但他们绝对清楚愚人节源于一个多么“乏味、无聊、意义肤浅”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数亿中国人不敬屈原而敬耶稣呢?为什么我们对外国节日是如此的推崇,而对我们自己的节日冷眼相待呢?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明竟抵不过一个个毫无内涵、毫无文化底蕴的外国节日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害怕耶稣,害怕当我们死后,它会阻挡我们通向天堂的道路?是不是因为我们爱慕虚荣,不知情人节会被别人笑话为“老土”?又或是不是因为我们争强好胜,不过愚人节显现不出我们的聪明程度? 我疑惑,我不解,我苦苦地思索着。 当端午节时,一个小学生竟不知为何要吃粽子的时候,我们忧心了;当重阳节时,一个中学生竟不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在何时有感而作的时候,我们伤心了;当中秋节时,一个月饼卖到八千八百八十八元的时候,我们痛心了。于是,我恍然大悟:在传统节日日渐失落的背后,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失落;伴随着商业的浮华与城市的喧嚣,我们的传统文化正一点一点地被蚕食,被湮没……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无知,是我们,是我们将它亲手抛弃,又亲手埋葬。 传统节日在哭泣!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文集锦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作文集锦 除夕的传说 除夕节也就是大年三十,大人们都会给我们许多压岁钱,那么,压岁钱的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上长着尖尖的犄角,有着一双非常大的眼睛,一个大又是宽的嘴,样子十分可怕。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夕会跑出来,用手去摸睡着的孩子,孩子往往会被吓得哭起来,接着就会头疼、发热,变傻。 有一对夫妻,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成为夫妻。那天,“夕”正好出来。 夫妻俩的婚礼上,正好他们都穿着红色的衣服,“夕”来时夫妻俩的红衣把“夕”吓得灰溜溜地跑了。 原来,“夕”怕红色的东西,于是,每年,挨家挨户都会挂上红灯笼,从此“夕”再也没来过。 于是,大家又把过年称为“除夕”了。 原来,妈妈给我扎红丝带、戴红帽子、穿红裙子、穿红鞋子是传统文化啊!然后,我拆开烟花,让爸爸点燃,只听“叭”地一声一颗“流星”飞上了天,变成了一朵朵花,我大叫:“啊,好美呀!” 我爱除夕,真希望每时每刻都是除夕! 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每年的这一天都充满了团圆的喜悦。 街上张灯结彩,人来人往,处处快乐。到了中秋节我就想起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嫦娥本来想飞到天上去的,就吃了六粒长生不老的药,最后飞上了月宫看到的只有房子和一棵桂树和兔子,所以她后悔了,想回到地面,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全家在一起吃饭爷爷给我夹美味的菜。吃完饭后,妈妈拿出她精心准备的月饼有巧克力的,有莲蓉的,有水果的,还有我最喜欢的冰皮月饼,看着那香香的月饼我真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我忍不住拿了一块冰皮月饼,咬了一大口,看里面有果仁说:“真好吃!” 我真想每一天,每一秒都是中秋节! 除夕夜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 势在必行 曾几何时,我们以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历久弥香而自豪;曾几何时,我们以天下节日大备于中华而骄傲。又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那传承了几千年的骄傲与自豪渐渐弱化淡化,不知愁滋味之少年尚无法体会那份锥心之痛,而血性国人却理性地发出了拯救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千年文明精髓的呐喊!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 城镇化、城市化建设悄悄地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社会结构,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很多与农业、农村,与那种熟人社会相关联的传统节日,也随之失去了以往依托的节日背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阡陌交通的充满田园 气息的节味淡了。 “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 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 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就如何传承和保护传统节日这 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州政协委员、延边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成飞。他说,过洋节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

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 4 月 5 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1/ 13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存亡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 立夏节端午节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七夕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地藏节中秋节重阳节 祭祖节冬节阔时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而中国人常过节日有: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 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 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 光有人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知道, 而 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 意义何在?! 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 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 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 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政府的忽视造成 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 体。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 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政府也不宣传,不管了。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 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 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商家 这样做不是在宣传中国传统节日, 而是把中国传统节日逼入了死角。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传 承下去。如果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保护 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断代了,那么中不了,国人将会失去很多,那将是中国 人的悲哀,我们千万不要数典忘祖。 要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就得先靠政府的作用。虽说过节的是老百 姓,但是政府在这里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自从韩国抢占中国 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事件发生后,才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与反思,当然反思 的也应该有咱们老百姓。还有就是传统节日日期的不确定性,因为传统节 日走的是农历,这就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现在政府也 做出了规定---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而春节的假期缩 短了。这样的方案是提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但是也没必要削减大 家对春节假期的热情,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还有就是政府为什么不在以前就加大对节日的重视度,非得等到自己 的节日被人抢了才恍然大悟,这说明了政府和现在的中国人,在对待任何 事情上的预见性和预防意识太差。也希望商家能凭点良心,别再为了钱就 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喻成外国某个相似的节日,那样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 另一种伤害,还是要加强宣传一下自主的文化节日。这里面教育机构和父 母一辈的人在传统节日与文化这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与讲解。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的了解节日的来历与意义,真正的对它感兴趣,不是“洋节”就比咱们传统节日来的浪漫,来的温馨。总体来说,我 觉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更据故事性。 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不是单靠政府或单 靠老百姓就能保护得了的,也希望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能像知道自己 是龙的传人一样, 来了解并保护咱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节日,咱们要秉承好的方面,祛除不良影响的方面(要在不破坏原汁原味的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说课稿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华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的一名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设计与思路向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 一、说课题的形成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在今年中秋节收假时,很多同学带月饼到学校来吃,看着这我班学生吃得很香,我就随便问了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出来。我又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竟然有同学喊出了“圣诞节”“复活节”等,顿时,我深深的感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深厚文化魅力是我们老师的重大责任。于是,我决定在我班开展一次以“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特点,我为这次活动确定了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等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乐趣和内涵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计划的实施;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展示研究成果。

三、说开展活动途径方法 为了达到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向学生推荐如下三种方法开展活动: 搜集阅读资料: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村里的老年人询问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上网查询: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家上网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四、说活动设计和时间安排 这次实践活动,我设计三个阶段完成: 准备阶段:完成确定子课题和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的任务。我准备课内用两课时开展活动。 实施阶段:完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任务。我准备用两个周末放假的时间完成。 总结阶段:完成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任务。我准备用课内两课时完成。 五、说活动过程 (一)确定子课题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开课之初,我先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节日的图片(贴对联、灯会、清明踏青、赛龙舟、嫦娥月饼),让学生猜猜这些图片分别描绘的是哪个节日?激发他们对节日的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时,我适时引导:“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知道这些节日还有哪些习俗吗?”“你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将学生的列举的节日名称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洋节热及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关于洋节热与如何保护传统文化节日 郑磊(电自113)吴翰宇(电自113)徐飞(电自113)李光敏(电自113)龙贵颖(113)朱小清(电自113)马佳兴(电自113)刘泉(电自112)石教名(电自113) 摘要: 东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是一时代特征。在洋节的迅 猛涌进并已产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 及创新发展等问题,日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全民族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洋节热;传统节日;保护; 综述: 西方的节日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传统 节日带来一系列危机。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当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强盛的支柱,其承担者传统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光荣使命。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入地了解文化的交融和侵蚀,做到保护民族传统 文化的同时,又合理地做到洋为中用。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因为被访者中大学生及从业尚未成家的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 故只考虑该类人群,并归类为青少年。 (一)青少年对传统节日以及重大节日的了解 1、青少年是否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青少年还是喜欢过中国的传统 节日的,但是还是有6.19%的人不喜欢过中国的传统文化

节日,这就应该引起我们极大地关注。但目前总体态势还是好的。 2、青少年能否讲出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故事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上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只有11.5%的青少年知道并且能较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故事,这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风俗清晰了解得较少,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对于我国传统节日和风俗故事的传承和发扬不利;而了解一些的青少年占59.29%,接近60%,这是我国传承传统文化的中间力量,应该让他们了解的更多,并且加深他们认识的程度和准确度,如果他们得以培养,这将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29.2%的青少年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不太会

浅谈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保护的问题

浅谈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保护的问题从社会来看: 1.年轻人对传统节日蕴含的传统文化淡漠,只关注形式,忽略内涵。 2.商家追求商品利益,忽视节日文化导致传统节日“变异” 从传统节日本身来看: 传统节日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自发调节,缺乏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认同方式 从客观方面看: 1.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对节日意识产生错位 2.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困难 从政府方面来看: 缺乏相应教育引导,缺乏对市场话运作的有效监管,没有相应立法。 【申论批改】 本题是一道基础性的总结归纳题,所考察的是我们阅读材料--归纳要点的能力。从你的答题看,从方向上理解了题目的要求,从年轻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方面概述了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答题的条理清楚。 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引起重视的是: 1,在答题的开始,应该有一个总领性的语句,强化答题的规范性与导向性。 2,你注重了要点的层次归纳,但层次的划分并不合理。我们可以具体来看一下,如社会、客观方面、政府方面等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导致概述的逻辑混乱。 3,建议你直接按照主体的方式来分条理归纳问题,可从行政引导方面、商家、社会大众等角度进行思考,并对问题进行归类,强化信息归纳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4,从答题的规范性来讲,最好能将阿拉伯数字改为规范的“一二三”。 同时,表达问题时应具体明确,如对于民众认识方面的问题,应突出“中国的传统的过节方式缺乏部分人的正确认同方式,“崇洋媚外”的社会思潮盛行,缺少对传统民俗文化节日的重视。” 此外,概述行政方面的问题时,可与保护流于形式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说明,避免信息概述简单化、空洞化等问题。 总之,你具备一定的信息提取能力,但要点归纳、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还不需,希望你继续加强学习! 【申论模拟题】 请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总结归纳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保护中所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要求:概括准确、全面、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 【申论范文】 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文化正以强劲的态势渗透到各个领域,我国年轻一代普遍喜欢过洋节,对“圣诞节”等节日熟悉程度与认同程度非常高,而对中国传统节日所蕴涵的传统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的淡漠,且对其过节的方式认同程度不高。 2、我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产业较为薄弱,“汤圆”、“粽子”等中国传统节日必需品已经敌不过鲜花、巧克力等外来货。 3、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部分传统节日没有被赋予适合年轻人的文化内涵,有逐渐走向衰落的趋势。 4、传统节日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渐渐变成了商业化的美食节和购物节,甚至演变成推销热闹和吃,变成请客送礼的公关契机。 5、部分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传统节日变成了“商品”、“卖点”,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商家赚钱的工具,完全被忽视了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

保护传统节日的建议 [孙家正]我觉得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要很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一系列传统节日当中比较著名的当然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节日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2006-05-25 10:48:15 ] [孙家正]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确实有淡化和遗忘的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多和中国农历纪年联系在一起,改成公元纪年以后,我们一般都只记得今年是公历几月几号,而很少记得是农历几月几号。在所有的传统节日当中,我认为“春节”是保护或者是发展的比较好的一个节日,现在很多的国家在春节的时候领导人发表讲话,而且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因此,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春节”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了。[ 2006-05-25 10:48:34 ] [孙家正]传统的节日从民族分类来讲,我觉得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保存的比汉族要好一些。为了加强传统节日的倡导、保护,2005年6月中宣部等部委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列入保护名单了。

谢谢![ 2006-05-25 10:50:54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我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刚才孙家正部长谈到了我国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我想就这两个问题先报告一些数字。就不可移动文物,我们国家包括文化遗址、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等代表性建筑是40万处左右。我们国家不可移动文物是分级管理的,分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昨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只有1271处,从今天早上开始,温总理签发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命令以后,就增长到2351处,这个消息无疑对我们全国文物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2006-05-25 10:51:31 ] [单霁翔]目前,全国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0处,有地市级的或市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58000余处。可能大家注意到一个数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在一起将近70000处,也就是说距离我们40万处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里面,还有大量还待各级政府根据它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来认定文物保护单位级别,这个工作还有很大空间。[ 2006-05-25 10:51:58 ] [单霁翔]还有三个情况,我简单地报告一下。第一,根据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确立了历史文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