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下面简单介绍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手法:

1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操作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

2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

3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操作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

4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操作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作圆圈运动。

5揉脐:脐即肚脐,操作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

6摩腹:腹指小儿腹部,操作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作圆周运动。

7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操作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作按揉。

8捏积疗法:捏积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操作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作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作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9小儿在腹泻较重时,尤其是水样泻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疗法对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方法: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中,随机抽取200例单纯采用小儿推拿穴位治疗。结果:200例急性腹泻患儿全部治愈,平均療程2.23 d。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简便易行,疗效显著。 【关健词】小儿急性腹泻;中医推拿;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3-0103-01 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尤其以1岁以内小儿多见,常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多数表现为先呕吐,随即出现发烧腹泻,口渴尿少,有的伴有腹痛腹胀[1-2]。吐泻频繁者可出现脱水,脱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西医多以静脉输液加口服药物治疗,但疗程较长,痛苦多,且有时输入的寒冷液体较多时往往加重腹泻[3-4]。中医推拿历史悠久,疗效卓著,临床中治疗腹泻效果尤佳,笔者采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大量急性腹泻患儿,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患儿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1周岁以内152例,1~2周岁36例,2周岁以上12例;伴发烧178例,伴呕吐170例,伴腹胀44例,伴精神不振180例;轻度脱水146例,中度脱水44例,重度脱水10例。 1.2方法 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板门穴5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大肠穴300次。泻水多者加推分阴阳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肛门红肿者清大肠穴加至1000~1500次,热高者加揉乙窝风300次,呕吐重者掐合谷100次,清肺经穴500次。每日推拿2~4次。脱水者口服温糖盐水补液,以患儿饮够为度。推拿期间禁食寒凉瓜果,哺乳者母亲亦禁之,禁食鱼肉蛋奶等高蛋白食物,饮食以米汤、米粥、米粉等谷类为主,尽量减少奶粉及母乳比例,小米及面食不宜。 2结果 200例全部治愈,1 d治愈者22例,2 d治愈者130例,3 d治愈者32例,4 d治愈者12例,5 d治愈者4例,平均疗程2.23 d。 3典型病例 患者,女,10个月,因进食过多以“吐泻发烧5 d”为主诉就诊,初诊日期2009年2月11日。曾在市内某大医院诊断为小儿腹泻病,静脉点滴5 d未好转。来诊时高烧,进食饮水即吐,频频排出黄色稀水样便,每日10次左右,体温39.2 ℃,轻度脱水貌,精神不振,全身查体未见其他异常。诊断为小儿急性腹泻,中医辨证为火泻。治则:清热利湿,降气止吐。取穴:揉小天心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小肠穴1000次,揉二人上马500次,分阴阳1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推清小肠穴500次,捏揉天枢,神阙,每日推拿4次,当天烧退,呕吐停止,大便次数减少,3 d痊愈。 4讨论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实用的小儿推拿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小儿推拿学考试复习题(高级)带答案

小儿推拿师复习题 间:2016-08-2 一、单选题: 1.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的经脉是(C )A.阴经B.阴维脉C.阳经D.奇经E.带脉 2.髓海位于( C )A.项部B.胸部C.头部D.背部E.腹部 3.经络系统中没有表里关系的是( B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皮部E.十二经筋 4.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 C )A.足太阴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阳膀胱经 5.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0.1寸处的穴位是( D )A.少海B.小海C.少泽D.少列E.中冲 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心的经脉有( C )A.2条B.3条C.4条D.5条E.6条 7.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 A )A.胃B.胆C.脾D.肝E.大肠 8.直接入络脑的经脉是( B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厥阴肝经 D.手少阴心经E.手太阴肺经 9.在胸部,任脉旁开2寸的经脉是( E )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足阳明胃经D.足少阳胆经 E.足少阴肾经 1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始穴位是( E )A.天泉B.少列C.中冲D.少府E.天池 11.不与足少阳胆经相联系的脏腑或器官是( D )A.肝B.耳C.胆D.胃E.胁 12.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 B )A.百会B.大椎C.风府D.神庭 E.水沟 13.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D )A.下脘B.水分C.建里D.中脘E.上脘 14.心的募穴是( A )A.巨阙B.鸠尾C.中庭D.膻中E.华盖 15.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的穴位是( C )A.会阴B.中极C.长强D.腰俞E.曲骨 16.手厥阴经的络穴是( C )A.列缺B.通里C.内关D.支沟E.偏历 17.任脉起于( B )A.会阴B.小腹内C.神阙D.承泣穴E.目眶下 18.百会穴前后左右各l寸的穴位是( D )A.四满B.四渎C.四缝D.四神聪E.四关 19.两眉头的中间是( B )A.攒竹B.印堂C.鱼腰D.太冲E.球后 20.捏脊在小儿推拿临床上常用于( C ) A.惊风B.发热C.疳积D.腹泻E.便秘 21.耳穴在耳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其中与上肢、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分别在( B ) A.耳垂、耳甲 B.耳舟、耳甲A.耳垂、对耳轮体D.三角窝、耳甲E.三角窝、耳垂 2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病论治 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 23.七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称为( C )A.青春期 B.幼儿期 C.学龄期 D.学龄前期 24. 三岁的幼儿,正常身高应该是( A )A.92 cm B. 82cm C 85 cm D 96

小儿腹泻采用中医推拿疗法联合艾灸治疗的观察

小儿腹泻采用中医推拿疗法联合艾灸治疗的观察 发表时间:2017-08-07T14:06:18.85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9期作者:梁霞辉 [导读] 探讨在小儿腹泻中应用中医推拿联合艾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人民医院 417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腹泻中应用中医推拿联合艾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腹泻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根据患儿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其中常规组(n=45)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n=45)给予中医推拿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大便恢复正常、腹痛消失、退热、呕吐症状消失等时间相比于常规组,研究组更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相比于常规组的82.22%,研究组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中应用中医推拿联合艾灸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推拿;艾灸;临床疗效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属于消化道疾病,该类疾病在春夏季节具有较高发病率,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呈水样便。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较多,多数是寒湿、受外邪等[1]。小儿腹泻给患儿的身体发育带来极大的影响,具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从中医学角度考虑,腹泻易导致脾肾虚亏,血津液耗损较多,因此需给予扶正固本治疗。本次为探讨在小儿腹泻中应用中医推拿联合艾灸疗效,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腹泻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n=45)中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在0.5~5岁,平均年龄(3.05±0.51)岁;最长病程是22d,最短病程是7天,平均病程为(10.2±1.8)d;研究组(n=45)中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在0.5~6岁,平均年龄(3.00±0.50)岁;最长病程是24d,最短病程是6天,平均病程为(10.7±1.5)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比较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2] 纳入标准:①患儿均有以下临床症状:大便性质改变,呈稀便、水样便,不成形,大便频率明显增加;根据临床症状和诊断确定为小儿腹泻;患儿家属对这次研究的目的了解,并同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疾病患儿;②在治疗过程中自行用药或是停止用药患儿;③不能遵循医嘱完成该治疗。 1.3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思密达进行治疗,根据患儿的年龄给药,年龄<1岁的患儿,按照0.25袋/次,4次/天的剂量给药;年龄1~2岁患儿,按照0.5袋/次,4次/天的的剂量给药;年龄>2岁患儿,按照1袋/次,3次/天的的剂量给药.均用温开水冲服,1包约冲50ml水,对于急性腹泻患者首次剂量加倍。1周为1个疗程。 研究组:给予中医推拿法联合艾灸进行治疗,推拿方法包括:医生用拇指从患者的天门逐渐轻推至虎口,持续轻推,直至患者的皮肤表面有发红的迹象,而后将患者的板门穴横向推至横门穴,连续轻推多次,医护人员在进行推拿是需控制好推拿的力度,以防力度过大加重,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每天推拿一次。艾灸方法:将清艾条的一端点燃,悬挂在患儿的神阙处,艾条距离患者的皮肤约2.5cm,艾条熏蒸的时间控制在5min,给予艾灸的时候,医护人员将艾条在患儿的左右移动,避免由于艾条处于部位的温度过高,灼伤患儿的皮肤,艾灸每天进行1次。治疗周期为7天。 1.4 指标观察 记录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时间。 疗效的判断[3]:患儿经治疗后,每日大便的次数逐渐恢复至正常,大概是1~2次/d,大便的形状恢复至正常判断为治愈;治疗后,大便次数减少,恢复至3~4次/d,性质逐渐成形判断为显效;大便次数有所降低,但大便还未成形判断为有效;大便次数和大便性质均未改善,判断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与显效及有效例数之和的百分比。 1.5 统计分析 对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68.0软件系统进行系统处理,用( ±s)表明计量资料,用χ2表明计数资料,P <0.05,则表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研究组患儿的大便恢复正常、腹痛消失、退热、呕吐症状消失等时间相比于常规组,研究组更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中医评述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我国疾病中位居第二,仅次于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变下稀薄或水样,或伴有未消化的乳食、残渣及粘液。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每年5岁以下的儿童患腹泻平均为2-2.5 次/人,2次以下小儿约占75%,在夏秋季节为高发期。在国内外皆呈现高发病率,如:克利夫兰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儿童每人每年发病率1.52 次,中国每年为1.76 次/人,农村高于城市,估计中国5 岁以下儿童每年有3?4亿人次数腹泻。其致病原有细菌、病毒、原虫等,以病毒多见,尤其是轮状病毒。其中夏季多发细菌性腹泻,秋冬季节多发轮状病毒肠炎,据统计中国秋冬小儿腹泻中有多数位轮状病毒所致,可见轮状病毒是中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与外国的报道一致。轮状病毒感染导致6 月?2 岁婴幼儿为多见(约占93.5 %)。西医以纠正脱水及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采用抗生素及微生物。在临床上部分医师滥用抗生素在一些地区以成为医源性危害,引起不良反应。如:肠道药群、耐药菌株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小儿腹泻在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及其他病毒,无合并细菌感染证据时,不需要用抗生素。关于小儿腹泻使用抗生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早已定论,应针对细菌感染,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治病,而且能严重危害患者健康。近年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在临床上取得了明显效果,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不需打针,患儿易接受,避免长期使用抗菌素导致菌群失调带来的医疗缺

憾。 现将近期推拿治疗小儿腹泻有关情况述评如下: 1病因病机王受传,韩新民等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如下:(1) 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外感风寒,直中脾胃,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谷不化,合污而下,则为风寒泻。(2) 湿热蕴 结:素体湿热内盛,或夏季暑湿当合,湿热困脾,中阳失养,运化失常,水湿并走肠间,肠失传导,发为湿热泻。(3) 内伤饮食:乳哺不当,或暴饮暴食,饮食失节,伤及脾胃,胃失和降,脾失运化,宿食内停,湿浊不分,合污而下,发为伤食泻。(4)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调,或久病之后,皆可致脾胃气虚,胃弱不能腐熟水谷,脾虚失健之职,水反胃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为脾虚泻。(5) 脾肾阳虚:素体阳虚,或久病体弱,均可损伤脾胃之阳,命门火衰,火部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而致澄澈清冷,洞泄不止。(6) 伤阴泻:小儿稚阴之体,泄泻无度,更伤阴津液,水液耗损,阴津受劫,津伤液脱而成伤阴的变证。(7) 伤阳泻:小儿为稚阳之体,久泻不止,阴损及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阳气外损,此为伤阳之变证。宋红认为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多与气候、饮食及小儿素体有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若感受外邪或饮食不当,则脾胃阳气,运化元权,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致腹泻不止。肖咬脐认为,由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无论是哪种原因引起泄泻,其发病机理总是脾胃虚弱或功能紊乱。刘一玲认为小儿腹泻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湿邪内生,小肠受盛,大肠传导失常而成。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评价

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16-12-08T15:15:15.0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作者:贺祥林李文娟郭长利 [导读] 对腹泻患儿给予中医推拿法治疗效果良好,控制了症状,改善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医院 276816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腹泻患儿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疗法,对比各组间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经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实验组患儿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远低于对照组,各小组间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腹泻患儿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后效果良好,改善了患儿症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信赖和推广。 关键词:中医;推拿疗法;小儿腹泻;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he clinical effect of Tuina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diarrhea. Methods:retrospective data of 10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4 to April 2016,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rapy group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after different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results,differences Obviously,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for children with diarrh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ssage treatment effect is good,improve the symptoms,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improve th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worthy of trust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ssage therapy;infantile diarrhea;effect 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较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是指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的增多。小儿发生腹泻的原因较复杂,该疾病发生后,可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能出现患儿脱水,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由于小儿腹泻导致患儿死亡的发生率不断增高[1]。本文主要研究应用中医推拿法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资料,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腹泻患儿100例,经我院护理委员会批准和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由于治疗的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儿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6.5±2.4)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在2~13岁之间,平均年龄(7.5±3.6)岁,两组患儿均表现为无力、发烧、粘液便等症状。所有患儿均排除有其它胃肠道疾病和精神障碍疾病,对比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蒙脱石散(生产厂家: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90)进行治疗,每次1袋,2~3次/d。实验组采用中医推拿进行治疗,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尾椎骨与七节骨间的部位进行推揉约200次,再对龟尾穴推揉100 次左右,在脐部与腹部之间按摩推揉约5min,再根据患儿的不同病情进行对症推揉,如脾虚型,给予推揉患儿脾土穴400 次,同时还要推揉脾俞穴、足三里以及八髎穴等各50次左右,湿热型,给予加揉六腑300次,伤食型,采用推揉按摩法对板门和中脘穴等各进行50次等,按摩的深度主要以患儿的皮肤凹陷约 3 ~ 5 毫米为宜,1次/d,连续治疗3d为1疗程,观察其疗效。 1.3观察指标 对比各组间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效果评定:显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大小便恢复正常时间短;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大小便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大小便依旧紊乱,止泻时间较长。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儿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0版对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与处理,其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临床效果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数据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结果数据的表示。 2结果 2.1对比组间患儿的临床效果 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患儿的影响不同,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的72%,其结果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表1。 表1 对比组间患儿的临床效果[n/%] 2.2对比各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经不同的治疗方法后,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患儿1例,对照组则出现不良反应患儿8例。实验组不良反应总率为2%远低于对照组的16%,各组间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患儿腹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死亡率也再逐渐增高。小儿腹泻主要是由胃肠道内的轮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的现象。该疾病发病急骤,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发热,恶心呕吐,脱水甚至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等,严重影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一、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二、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 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三、通便四大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中医辨证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中医辨证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 发表时间:2018-11-16T13:06:10.7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9期作者:姜志萍 [导读] 分析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 姜志萍 山东省龙口市妇幼保健院 265701 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在小儿腹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以数字随机法则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儿。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中医辩证推拿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即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 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3.63%,数据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泻患儿临床治疗期间,对患儿行中医辩证推拿疗法,可以减少患儿的腹泻次数,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应普及使用。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医辨证推拿;腹泻次数;治疗效果 小儿腹泻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以不足2周岁婴儿为主要病患群体,一般情况下,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大便性状改变、排便次数增加为主,部分患儿可能合并腹痛、呕吐、发热、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1]。小儿腹泻的诱发机制较为繁杂,例如,腹部受凉、饮食不当、肠道外感染等,只有结合患儿病情的诱发机制对患儿行针对性治疗,才能保证治疗有效[2]。基于此,本次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以常规西药疗法、中医辩证推拿疗法为对照进行如下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腹泻患儿66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伴有程度不一呕吐、发热症状;患儿家属均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官疾病、药物过敏等情况。以数字随机法则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3例患儿。其中对照组患儿中有19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介于1个月-6岁之间,平均为(3.23±0.87)岁;病程介于5h-20h之间,平均为(13.12±1.67)h。观察组患儿中有20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介于3个月-7岁之间,平均为(3.63±0.56)岁;病程介于6h-21h之间,平均为(14.02±2.11)h。比较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的相关数据,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成立(P>0.05),研究可行性良好。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西药治疗:①患儿每天接受三次乳酶生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患儿年龄介于1岁至3岁之间,每次给予1片至2片;患儿年龄介于4岁至6岁之间,每次给予2片至3片;②患儿每天接受两次妈咪爱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若患儿不足1岁,每次取妈咪爱半包;若患儿介于1岁至2岁之间,每次取妈咪爱1包;若患儿年龄超过2岁,每次取妈咪爱2包;注意冲服的水温不能超过40℃;③患儿每天接受思密达口服治疗,具体剂量如下:患儿年龄不足1岁,每天取1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患儿年龄介于1岁至2岁之间,每天取1包至2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患儿年龄超过2岁,每天取2包至3包思密达,分三次给药。治疗期间,患儿同时接受补液,治疗周期持续6d[3]。 观察组患儿接受中医辩证推拿疗法治疗:①患儿接受基础推拿治疗,即对患儿腹部、脐部行5min左右的按摩,然后推揉患儿尾椎骨、七节骨之间的部位,推揉次数控制在200次左右;然后推揉患儿的龟尾穴,次数控制在100次左右;②若患儿症状归为寒湿型,需要对患儿的外劳宫穴推揉50次,脾土穴、三关穴推揉300次;③若患儿症状归为伤乳食型,需要对患儿的板门穴推揉50次,大肠穴推揉200次,天枢穴推揉30次;④若患儿症状归为脾虚型,需要对患儿的脾土穴推揉400次,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以及八髎穴各推揉50次。值得注意的是,推揉期间,需要严格把控力度,一般情况下,患儿肌肤下陷深度在3mm-5mm之间为最佳。患儿每天接受一次推拿按摩治疗,治疗持续3d。期间患儿需要接受6次捏脊治疗[4]。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腹泻次数以及临床治疗有效率,有效率判定标准如下:治疗后大便性状恢复,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治疗后大便性状明显好转,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为有效;治疗后大便性状以及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未见好转,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两组患儿的观察指标均由软件SPSS19.0负责统计与分析,数据表达方式有两种,即计量资料(`x±s)、计数资料 (n/%);两种数据的统计学意义成立检验值分别设定为t、X2,结果显示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腹泻次数无明显差异,即数据组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观察组患儿的腹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即数据对比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3.63%,数据组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要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身免疫系统并不完善,抵抗能力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因此出现腹泻情况的概率较高。在中医理论中,小儿腹泻被归纳为“脾虚”范畴,认为患儿的致病机制与后天失养、久病不愈、先天不足以及饮食内伤等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中医认为该病症临床治疗期间应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为主[5]。中医推拿疗法即通过推揉患儿的脾经穴、胃经穴,改善患儿脾胃功能,提高其自身的升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教材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 西医诊断: 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 常证

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 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阴竭阳脱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 【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虚证以扶正为主,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小儿腹泻推拿手法 1、顺运八卦 位置:手掌心内劳宫周围。 作用:调畅气血,宽胸理隔。 操作:从小指侧顺时针向拇指方向做环形推动150次。 2、推清胃穴 位置:腕横纹到拇指跟的赤白鱼际处。 作用:和胃消食,降逆止吐。 操作:腕横纹开始沿大鱼际赤白肉际推向拇指根300次。 3、补脾 位置:大拇指挠侧缘,从拇指根到拇指端。 作用:健脾益气,消食和胃。 操作:从拇指端沿挠侧赤白鱼际推向指根300次。 4、补大肠 位置:食指根到食指端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涩便。 操作:食指指端挠侧面推向指根300次。 5、运土入水 位置:从拇指端到小指根的外侧缘(大小鱼际赤白肉际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从拇指挠侧端赤白肉际处沿大小鱼际赤白肉际推上小指根100次。

6、利小便(清小肠穴) 位置:小指的尺侧缘,从指端到指根。 作用:利尿通淋,分清降浊。 操作:小指根沿尺侧赤白肉际推向指尖150次。 7、顺柔长强 位置:尾骨尖下0.5寸。 作用:固肠涩便,收敛止泻。 操作:尾骨尖下0.5寸顺时针揉100次。 8、推上七节骨 位置:尾骨端到第四腰椎骨成一条直线 作用:升提止泻,调节气机 操作:从尾骨向上沿骶骨七节推至第四腰椎反复推300次。 9、揉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3寸,膝关节下3寸。 作用:健脾益气,和胃宽中。 操作:外膝眼下3寸顺时针揉动150次。 10、推上承山 位置:小腿后侧用力时出现的人字形凹陷处 作用:升提止泻,调和脾胃 操作:从承山穴下井承山向上推150次。 11、推止泻灵 位置: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

作用:固肠止泻 操作:外踝骨直下与赤白肉际交叉处来回推动100次。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 一、小儿腹泻病诊断 1. 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 根据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 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 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 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 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 ⑴预防脱水。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 就给口服足够的液 体以预防脱水。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 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 混合喂养的婴儿, 应在母乳喂养基础 1. 脱水的预防及治疗 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 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 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 用量(ml) 二体重(kg)x(50?75), 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 ), ②ORS夜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 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小儿推拿治疗腹泻病临床观察

小儿推拿治疗腹泻病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9-09-03T17:10:13.15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白玉婷 [导读] 分析了小儿推拿在小儿腹泻治疗方面的实际作用。 开封市按摩医院河南开封 475003 摘要:小儿腹泻由多种因素引发,属于儿科的常见疾病,患儿会出现大便性状改变以及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部分表现为呕吐,严重的患儿还会出现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儿正常的生长与发育。小儿腹泻多发于6个月-2周岁的婴幼儿,为了提高治愈率,本文分析了小儿推拿在小儿腹泻治疗方面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小儿推拿;腹泻病;临床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为60例。年龄在10个月至3周之间。所有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具备可比性。 2、诊断标准 2.1西医诊断标准:一是患儿的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一天3次-5次,甚至多达10次以上,大便存在少量粘液且色褐发臭,患儿并伴随呕吐、发热、腹痛以及恶心等症状;二是患儿存在饮食不洁问题;三是严重腹泻患儿存在小便短少、体温升高以及皮肤干燥等问题,且啼哭无泪、呼吸深长,出现腹胀问题;四是通过大便镜检可见患儿红白细胞较少,且存在脂肪球。 2.2中医诊断标准:一是伤食引起,大便气味酸臭,便前会腹痛,或存在呕吐、舌苔厚腻等症状;二是风寒引起,患者肠鸣腹痛,伴随咳嗽、流鼻涕以及舌苔薄白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小便短黄、烦躁口渴,舌苔黄腻;三是湿热引起,大便呈水样,频繁多次,气味酸臭,存在少量的粘液。四是脾虚引起,大便色淡不臭,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精神懈怠,舌苔呈薄白。 3、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为患儿口服补液盐,帮助其消化,治疗时采用复方胰酶散、妈咪爱等药物。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用的中医推拿方法,推大肠、运板门、摩腹以及分腹阴阳等。一日2次,每3-5日为1个疗程。之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依从性与治愈率。 4、疗效标准痊愈:患儿腹泻症状基本消失,矫正酸碱平衡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好转:患儿腹泻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基本恢复,大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患儿粪便次数、性状以及全身症状均无任何好转,大便常规检查恶化。治疗有效率为痊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二、讨论 小儿腹泻由多种因素引起,比如胃肠道负担较重、机体防御能力差、消化道发育不成熟以及胃肠道菌群失调等,且存在细菌与病毒感染。且日常饮食与气候也会导致小儿腹泻问题,对此,家长应做好护理工作,且治疗期间也应合理调节饮食,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腹泻问题最为关键的便是西医中使用的药物治疗,但部分孩子无法接受过多的药物,甚至干脆不吃药,以致拖延病情,难以有效治愈。中医理论中,小儿腹泻主要因其胃肠道发育不完全,很多因素会导致患儿脾胃失调,以致腹泻,通过小儿推拿可以有效疏通患儿的经络,运行气血,在调节脏腑功能的基础上增强机体的疾病抵抗能力。 1、小儿腹泻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其主要的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泄泻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为多见。小儿脏腑脆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易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导致脾胃虚弱。脾虚则健运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乃致合污而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河南大学东京贝乐小儿推拿研究学院自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推拿文化的研究与推进,覆盖学派,手法、技巧、起源等多项领域。一直坚持信息分享化,技巧公开化,知识平等化的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感,有所学,有所享。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套不同的穴位(19种),不通的手法技巧(19种),以达到不通的疗效的小儿推拿组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在五行合土,故名脾土)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土之寸为肺。”《红楼梦》第十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位置: 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推拿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为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