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运用教材

如何运用教材

如何运用教材
如何运用教材

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重新认识教材的本质和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法定文化”,教材的功能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新课程提倡“材料式”的教材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其根本特征是“范例性”。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的教学活动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发展。教材内容不等于课程内容,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不能僵化地依据教材实施教学,而应从内容、结构、方法、进度以及资源整合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对教材的处理,要在“调”“增”“删”三个字上下工夫。

一、教学顺序的调整

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时,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

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调整单元之间的顺序

单元之间的调整就是对各单元的先后顺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以将相关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将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安排在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件的同时或发生的前后进行教学,例如,我把Go for it 下册第9单元How was your weekend ? 安排在下雪之后,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首先由一般现在时Today is sunny 推出一般过去时It Was snowy yesterday , 并提示学生划线部分的动词变化,让学生自己归纳am is → was,are→were.再由行为动词例句we play basketball today 推出but we played snow yesterday . 提醒学生行为动词的变化,即play→played . 通过几个例句,要求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对比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的构成。又如下册第12单元的祈使句,根据话题相关的第2单元将其整合,通过合并整合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祈使句的肯定、否定形式。事实上祈使句跟平时的生活、课堂教学相关,学生在不上第2第12单元之前就非常熟悉,通过两个单元的整合,学生就更加应用自如了。对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的兴奋点,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使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级下册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一般过去时的特殊问句及其回答。一般过去时学生比较难掌握,学生对其熟练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训练,如果学生对一般过去时只是一知半解,那么学生的听力部分肯定是听而生畏。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教师可将听力部分放后,先让学生弄清一般过去时,接着教师讲授Section A 部分的1a、1c、2a、2c内容,并加以训练。再来上听力部分,这样学生听起来就容易多了。section B 部分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定。

3、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

有时教材中的个别语言材料或过于枯燥,或呈现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的呈现方式。例如,人教版教材第3单元第9课中有there be 句型的教学内容。教材编者在该课中设置了一幅图和一段16行的阅读材料。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语法项目,并且该句型的中英文差异较大,教材又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直接要求学生阅读该文段,这对初一学生来说不仅难度大而且很乏味。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活动,比如可以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先教授关于家居的单词和there be 句型,待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设计一个任务:了解教师新居的情况,并根据教师的回答画出草图。教师还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景: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刚刚搬了新居,并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况以及想

知道哪些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向教师提问,并从教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设计的优点在于:口语练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够跟上学习时度,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从而避免阅读长段文字的枯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需求是多样的,分组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能体现尊重差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述教学情景本身具有真实性,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前提是信息差的存在,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教师新居的情况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二、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有重“精”轻“泛”的倾向,可理解性语言的输入量十分有限,这严重制约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扩展相关教学内容。人教版下册第4单元Section A 部分中涉及了有关职业的名词,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教师可以提前做调查,了解学生家长所从事的职业,在课堂上适当扩展词汇,之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情况,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较为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也可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今的教材早已不限于教科书,而是涵盖了包括广播电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以及报纸杂志等其他课程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本本”学习中

走出来,设法丰富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发展到积极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上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三、删减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删减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有些同类型的练习数量过多,则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仅要缩减材料数量,还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处理,那么就是质量的缩减,即调整教学要求,教材Go for it下册第三单元Section B 中This is…句型多次出现。这个句型学生在上册第三单元就学过而且非常熟悉,如果教师不根据学生实际,仍然按部就班,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遇到此类情况,可以采用“省略法”或换种说法,将这部分内容作为一次常规的听力训练或换用There be…句型,I am pander等拟人化形式,这样更能体现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教材取舍和调整的本质

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是课程改革的“代言人”。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教师只有对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景的适用性。Mc-Donough和Shaw(1993)

在谈到英语教材的取舍和调整问题时,提出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概念,并以此作为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的出发点。外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学情景特点,如学习者特点、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班级规模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如话题内容、覆盖的技能、语言水平和练习分级等。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本质上是一个“匹配”的过程,即改变教科书的内部特征,使其更加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学需要。Madsen和Bowen(1978)将这种“匹配”称为“适合”原则,即“教材、教法、学生、课程目标、目标语及其语境、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等几个相关变量之间的适合性”。也就是说,教材本身可能是连贯和紧凑的,但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需要;反之,教材的结构可能存在不协调的方面,但却可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

另外,教师最了解具体的教学情景,了解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和需要,在如何正确和灵活地处理教材的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即使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也不是完全“复制”教材,总是或多或少地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造,其目的是使教材和教育情景相互适应,使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同时也更能彰显教学的个性和体现课程实施的差异性。

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实际上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正确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教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以及具体的教学

情景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教材编写者之间,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对话”空间。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接纳来自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他们的不同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老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完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灵活使用教材(1)

例说数学课中对教材的使用 教材是教师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尤其是新教材中,编者精心地在缤纷生活中寻觅、捕捉了很多精彩的数学镜头,为教师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提供了便利。但是,如何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利用好这些情境,值得我们教师探讨。 1. 对教材实行加工 小学教科书第二册《十几减9》这节课,根据教学需要,我将情境图实行了加工:将教材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设法遮住,让学生自主发现信息,提出学生最想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步提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水平。 再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节课时,我们发现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即使漂亮好看,但是挂的彩旗、彩花和灯笼颜色排列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束缚学生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改变灯笼、彩旗排列的规律,避免了例题的单一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但提升了知识的开放性,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2. 适度拓展教材 拓展教材就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水平的因素,对教材内容实行拓展、引伸。如教学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实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 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能够结束教学。而我却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能够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能够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能够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能够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能够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3.挖掘教材资源 深造教材就是突破教材的束缚,抛弃教材中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景,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设计教学情景。如:第二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材中给我们提供了一幅情境图,让学生通过看图求“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盆?”来引出加法算式10 + 20 ,进而研究它的计算方法。而实际上花摆在那里,学生不需要计算一眼就能看出是30 盆,这对于孩子来说,好像没有急于解决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破教材束缚,创设了一个到商店购买商品的情景图,让学生看着这幅图,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买一个书包和一个布娃娃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出加法算式:“40 + 30 =?”然后研究计算方法。因为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是学生熟悉的情景,“想买什么?一共花多少钱?”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借助这个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商品,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很自然把学生带入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学习之中。 总来说之,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就一定能开垦出一片新天地。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精品文档)_共1页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 我认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我们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既应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又应结合教师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学习心理等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教学中机械地“以教材为本”。 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 第一、对教材进行添加。添加包括延伸和扩展两种形式。延伸是指教师提供更多同类型的材料,因而是数量上的变化。教师应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使他们成为高效的学习者。教师还应适时增加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或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 第二、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修改可以将教学活动与学生自身的背景和兴趣起来,引入真实的语言,或设置更多解决问题的任务。如果教材对听力理解强调得不够,教师认为需要补充更多的材料,而又没有现成的录音材料,则可以编写和口述阅读段落,也可以摘写原著要点,然后口述给学生。 第三、删减。删减包括材料数量和质量的缩减。数量的缩减是指缩减材料的长度,有些同类型的练习或内容数量过多,则可省去一部分。如果不仅要缩减材料数量,还要对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处理,那么就是质量的缩减,及对教学要求的调整。如教材里有些材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师要大胆地删除。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教材的对话课里,同一个话题经常会出现,且操练的内容和句型 第四、简化。简化实际上是修改的一种类型。语言课程的很多内容是可以简化的。学生熟之又熟。 第五、重新排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教材中的观点不是真理的化身。 总之,我认为任何教材不是十全十美的,任何教材都是为某一特定的学习群体编写的,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的局限性,树立正确地教材观,活化教材,活用教材。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本文档下载后根据实际情况可编辑修改使用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梳理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上) 第一部分整体教材 一、教材整体分析及教材特点 教材整体分析: 本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册内容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我将带领三年级刚开始科学学习的同学们,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之旅。 教材基本特点分析: 1、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 三年级科学课,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起始学期。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四个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两个方面,分别以大树、树叶、蜗牛、蚂蚁和水、各种液体、纸等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不仅如此,教材还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重视了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语言、版式及绘图上体现了三年级学生的特点,使教材“学生能够愿意看,教师能够教”。这种注意从小学生现有经验出发,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编写和方式选择,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

特点,开展尝试性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孩子步入科学学习殿堂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载体。 2、以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 科学学习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环节,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三年级学生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发展水平,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材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虽然各单元学习内容不同,观察对象各异,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步骤、有计划发展。 二、教材的总目标 本学期的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亮亮对比观察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试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

关于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的看法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拥有不可替代重要地位,语文教材更是如此。以选文系统为主要形式的初中语文教材,一般来说主要有选文系统和助读系统。课后练习则属于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居于选文之后,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以“研讨与练习”的名称出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后练习的编制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但是大量研究表明,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制存在题型单一化、文学性有余而工具性不足、训练重点不明确、能力目标泛化、不能很好结合选文特征设计练习等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且在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师敷衍,学生应付”、 课后练习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综上来说,初中语文课后练习正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优质的课后练习设计和高效的使用,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促使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课标。因此,通过对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后练习的设计概况和实际使用情况分析来发现问题,为课后练习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实质性的建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元认知能力,推动教师对现行教材的课后练习的使用以及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 具体来说,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教师应做到灵活使用课后练习,避免模式化 。 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课后练习过程中,无论是在使用时间、使用频率、使用方法方面都有模式化倾向,无法真正将课后练习的使用融入语文的教与学过程中,造成课后练习使用效率底下,地位丧失。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课后练习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避免课后练习沦为“任务”。 具体来说,可采取如下策略: (1)补充策略

巧妙灵活运用课本插图

巧妙灵活运用课本插图 发表时间:2014-03-04T10:23:07.0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4月总第167期供稿作者:李明环 [导读] 插图教学策略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开展研究的。 李明环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插图教学策略是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开展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作为教材的一部分——课文插图,却经常被一些老师所忽视。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一、为阅读铺路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其间需要必要的认识、心理上的支持。而插图以其鲜明的色彩、形象的画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不失为有效的支持媒介。 1.以图识万物。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儿童认知能力的任务,他们大多借助图画认识了世界万物,可以说插图打开了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植物王国的苍耳、爬山虎、银杏树,动物世界的小壁虎、灰雀、珍珠鸟,海洋生物的海参、龙虾、章鱼、鲸,风景名胜庐山、西湖、颐和园等,学生都能从图中找到它们最鲜明的形象。 2.以图知大意。《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巧妙利用其进行疏通诗句自是事半功倍。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假如有就做一下标记。 (3)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查查字典,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4)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上述教学,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的意思,为深入理解古诗铺好了路子。 二、深化阅读 阅读课文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体会,在不断对话中走进作者,与作者情感相通,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插图的有效运用能帮助深读内化、促进提高。 1.以图促表达。课文中吸引学生的地方往往是课文插图,兴趣促使学生去观察,观察后趁机引导学生去表达。如《恐龙》一课,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色彩鲜艳,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认识恐龙,介绍恐龙,让插图“活起来”。学生兴致勃勃,手指恐龙,图文结合,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恐龙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自由地解读、自由地表达,用心和插图、文本对话,用心和作者交流。 2.以图促想象。想象是阅读的助推器,阅读文字需要想象,观察插图离不开想象。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是《庐山的云雾》中,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重点句。教学时我这样以图促想象:大家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请四个同学分别板画“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学生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后两句,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教师配以生动的语言:“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吗?还有哪些姿态?”这样借用插图,通过想像,通过观察,获得了生动的形象,学生自然悟情入境,完全沉浸在庐山美妙的云雾中。 3.以图促朗读。在语文课本上,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再指导朗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深受感动,此时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朗读,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必胜的信心。 4.以图促背诵。积累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还得注意方式方法,让他们轻松地记忆美文佳句,培养背诵的习惯。教师借助精彩的课文插图,来指导学生背诵,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苏教版第六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段,感悟南沙绚丽迷人的景色后,引导学生背诵。我出示课文插图,以图促背,我指哪处景物,学生试背出描写这一景物的句子。如:我指“天”,学生背出“天是一块蓝玉”;指“海”,“海是一块翡翠”……因为是一句一句背的,学生没有背诵上的障碍,兴致很浓,不会因为背不出整段而战战兢兢。几个轮回下来,学生已经印象深刻了。教师点出图中的景物,学生们很轻松地背出课文中的句子,把课文与意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只一会儿功夫,就有大半的学生能背诵了。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直观、最简便的“教具”和“学具”。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时刻关注插图资源,让插图活“起”来,就必定能使其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优质资源。

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的若干做法研究报告

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的若干做法研究报告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 21世纪各国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将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社会更加公正、和谐和持续发展,为此,科学教育正在被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经济的发展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学校教育实施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如何科学的、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也突出强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因此,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学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日益加大,中小学科学课程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界改革的热点之一,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加快了科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如:法国的“做中学”科学实验项目,英国90年代开始大范围推行《国家科学课程(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这些都引起了我们国家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崇尚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精神,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学习内容,同时提倡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得到三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科学课

青岛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3《小改变大效率》教学设计

23. 《小改变大效率》 【教材分析】 《小改变大效率》 是青岛版小学科学 (六三学制) 三年级下册《设计与发明》单元的第三课时。 本课通过快速发书的事例, 使学生认识到改变方法和程序可以 提高工作效率。 教材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与需求, 通过生活中分发新课本的典型事例, 提出“怎样快速把书发给全体同学” 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快速分发课本的方法, 从而激发对“效率”问题的探究欲望。第二部分是探究与实践,教学中老师为学 生们分发语文、数学、科学课本,一旁的学生提出问题: “先来测试这种方法所 用的时间”。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作业本是需要耗费一定时间的, 可以利用计时器等工具进行测量时间,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将这些书全部发放完毕有哪些方 法?哪种方法发放的最快即效率最高?引导学生用计时对比, 最后找到各种分发 方法所用的时间,比较得出哪种方法发课本用的时间最短。从而使学生认识到: 不同的发放课本的方法效率不同, 意识到小改变可以大幅度有效提高效率。 同时, 列举生活中多种进行小改变后提高了效率的方法:一是用在鞋子上的“尼龙搭 扣”,使用起来方便、快捷,高效代替了鞋带;二是包装袋上设置的“易撕口” , 不需要剪刀, 也不需要暴力撕开, 只要双手在易撕口轻轻一拉, 包装袋就能打开, 提高了效率;三是公路上的“可变车道” 。是指车道内侧划了多条斜线,有点像 趴下的“非”字,能随时根据交通流量更改指示方向的车道。 主要设置在交叉口, 可依据不同时段车辆流量流向的特点,对流向进行灵活调控, 变换车道的行驶方向,缓解交通压力。卡通泡泡语“我知道 ”提示学生列举实例。目的是通过 第三部分是拓展与创新, 做出日常学习生活必须要经常训练的安全疏散预案。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了,他们的心理、行为、思维方式,他 们能够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 交流寻找合适的方法, 制定出最优

浅谈灵活使用科学教材的方法

浅谈灵活使用科学教材的方法 科学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学生作为一群思维最活跃的群体,是我国科学事业最具潜力的未来主力军,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首要的联系纽带,教师是否能够对教材灵活使用,对科学课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讲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使科学课程内容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展开提供更多的可能。例如《食物的营养》一课,教材首先通过提出“人为什么每天要吃食物”这一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水、维生素)和作用,然后讲述三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检验方法,最后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营养卫生的教育。其重点是进行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主要营养物质的检验实验。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并非“一张白纸”一无所知,

他们早已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经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懂得除了蛋白质、脂肪、淀粉三种主要营养成分外,还有其它许多与人的生命,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营养成分,如通过电视、报纸、杂志上的广告知道了的“脑白金”、“娃哈哈”、“补铁”、“补锌”、“补钙”等等,是是非非,琳琅满目,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甚至在父母的关爱下已服用过多种的营养成分(补品),学生所知道的老师未必都知道,学生经历过的老师也未必都经历过,学生会做的事老师未必都会做。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让学生围绕“食物的营养”这一主题展开充分的研讨,从更多方面去探究认识食物的营养,如营养的种类、人类认识营养的历史、某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关系、营养成分的获取、营养成分的被破坏、人造营养成分等等。拓宽问题的研究面,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食物的营养方面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材编排顺序 我们都知道现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受编写者的地域、教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教材的设计不一定符合当地学生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思路拓展本地教学资源。⑸同时科学学科是与语文、数学、综合活动等课程都有紧密联系的,科学教师要能将科学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取得联系,适时调整教材或许能取

小学科学(心得)之灵活使用科学教材

小学科学论文之灵活使用科学教材 儿童天性好奇、好动、好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对新知识的探求有很大潜力的特点。在现代科学教学中,我们要灵活使用教材,引导和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这样学生自行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那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在现代科学教学教学中探求知识的能力呢?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再,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要想灵活的运用教材,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家长、学生以及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更具自己学校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一、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与积极的情感相联系的认知倾向,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我在使用教材商灵活的选择了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动手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适合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并便于开展观察、实验、栽培、饲养等活动的有关内容,以向学生提供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机会。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只有便于体验和理解的内容在他们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才有意义。因此我在灵活使用教材内容上注意了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这样便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他们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了他们探求知识的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校课程资源和家庭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例如充分利用实验室、自然教室、图书阅览室、学校建筑、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各班的生物角、科

适合师生心理需求,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

适合师生心理需求,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 一、适合师生心理需求的科学学科教育。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运用科学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创设愉快、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乐学,培养自信心、成功感。 1、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诱发学习兴趣,提高创造性和自觉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兴趣的培养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巧妙引导操作,掌握创造的真谛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3、重视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巧设铺垫,培养学生自觉的创造精神 当代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表现、好独立的心理特点。我们要重视儿童这一特点,适当地引导,使他们从小养成坚强、好学的品质,为以后创造打下基础。 4、对科学课中学生“孤独”心理的正确引导。 孤独感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上课时,虽然全班学生都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面对着同一位老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组织或自身参与程度上的不同,学生在心理上可能“离群”,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于热热闹闹间仍感到“无依无靠、孤单烦闷”。如何在课堂上克服学生的“孤独”心理:师生平等,是指民主平等、尊师爱生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尊重、关心和严格要求,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存在,应当学会尊重学生的现在,并以学生的现在为起点,把他们吸引到与自己合作的教育过程中来,使学生意识到教师要真心接纳与尊重他,让学生以“真我”和教师交往;视教师为知己,这样他就会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尤其是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能力差异较大,教师须具有高度的涵养、丰富的知识、真诚的情感,用自身的人格去引导学生,对困难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多用肯定、赞赏、鼓励的语言加以引导,形成情感共鸣。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对科学实验结果有争议时,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既有利于积极引导,又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热情。 5、适合学生心理的需求,灵活运用《科学》教材,整合本地学习资源。 《科学》课的教材是是编者以单元编写,教师在使用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科学教师结合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使用。以苏教版三下为例,教材包含了《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和《观察与测量》五个单元的内容。我校科学老师在使用教材时并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先调整到前面来教学,保证了学生在学习时能按照课标要求进行相关的探究体验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若按教材顺序讲,这时我们地区的地表还处在冰冻,对观察土壤和土壤里的生命体都有一定的困难,而这段时间,迎春花等花卉正在盛开让学生观察花的结构极为方便。)

灵活处理教材的六种方法

灵活处理教材的六种方法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初中数学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一种重要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食粮”。但,食粮只有被消化,并转化为人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才有了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将教材的情景、内容、呈现方式、要求等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从而发挥教材的应有价值。本文结合实例,介绍六种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更换 教材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往往很难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别和学生个性的不同。它所采用的问题情景有时不一定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有时却重复出现多次,不能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偶尔有的情景还会使学生产生误示。为了使教材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要对教材的有关问题情景进行更换。 【例1】在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时,教材的引例是: 现有一块长7.5 dm,宽5dm的木板,能否用如图(见图1)的方式,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面积分别是8dm 2和18dm 2的正方形木板? 教材给出引例的的目的是呈现二次根式的加减法,并让学生将整式加减法运算的经验和方法迁移到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中来。但教材给出的图形容易使学生产生误示,认为可以截出这两个正方形。我们在教材提出的问题懂得启发下,对原题进行了更换: 如图(见图2)现有一个面积为32cm 2的大正方形S i,能否在这个大正方 形上截出面积分别为8cm 2和18cm 2的小正方形?(不拼接) 图1 这样的更换,一是减少了计算量,学生只需直接化简二次根式;二是更加直观了,有利于启发学生求出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之和再求其与大正方形边长之差。这样就使学生在迁移、归纳总结中完成对新知的学习。 二、增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但不是全部。同时,教材也只是一个例子,它本身带有一定的层式性或滞后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课程的要求,补充适当的问题、方法和活动等,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灵活运用品德教材资源增强课堂实效

灵活运用品德教材资源增强课堂实效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开发: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彰显教材的生活性,拓宽教材的灵活性,设計适合学生发展的活动,可以主品德课堂更加有效。 标签:品德教材;增强;灵活运用 下面我就《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四、土地养育着我们:2、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课,谈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1.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走进课堂 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注重接受性的学习和机械化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勇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意上品德课。同时,教材的趣味性开发,对课堂教学也提供一定的帮助。 教材 “趣味”是让人感到快乐,感觉有意思,并能吸引人。学生在翻开教材的那一刻,教材的内容、形式对他们是否有吸引力,绝大情况是取决于教材的“趣味性”。《在希望的田野上》一课,以“从传统到现代”为开篇,对于农村小孩子而言,课本出示的图片:锄头、镰刀、铁锹……这些工具,他们司空见惯,一点都不觉得新鲜,所以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我在设计中加入了几种古代的农用工具: 农用工具,边出示边让学生介绍其作用方法和作用。一件件生动灵巧的农用工具,蕴含着科学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到人类的进步是从制造简单的工具开始的,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工具,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接着,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几样现代化的农耕机器:棚开沟机插秧机果园喷雾机 事实证明,增加一些学生不熟知的物品,课堂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提高了。这样,教材的使用者(老师和学生)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课内课外的资源相结合,让教材对使用者更具吸引力,使学生对“学”教材更有兴趣。 2.彰显教材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

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

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 日期:

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科学论文 灵活使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 陈雨田 近年来,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非常重视小学科学课的开设、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工作,小学科学课在学校的地位日益加强。如今,全市各县市区全部使用鄂教版《科学》教材,在广大科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科学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挖掘科学课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充分发掘学科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下面,举三个具体案例说明我市科学教师如何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案例1:珍爱生命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个别学生不爱护花草树木,学校的桃树被调皮的学生折断枝条;在研究蚂蚁的课上,需要观察蚂蚁的触角,了解蚂蚁的触角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可是,小蚂蚁的触角被剪断;在观察了解了蚯蚓的外形、习性后,蚯蚓被个别男生丢在太阳下的水泥地上…… 为了改变部分学生不爱护周围自然环境、伤害小动物等冷漠、缺乏爱心的不良行为,在教学中,我们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教学。 如教学《鸡》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们扮演小鸡和爸爸、妈妈无家可归、到处流浪躲藏的情景;紧接着,播放录像,孩子们看到了被捕杀的非洲象、蜷缩在笼子里的穿山甲和锦鸡、餐桌上的熊掌……

学生们开始还议论纷纷,继而默默无声。见此情景,老师对学生们说:“这一切是由于人类不善待我们的‘朋友’造成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不能只有人类,我们、动物还有植物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大家园里。” 接着,让学生讨论地球大家园能不能没有植物、没有动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不再伤害小动物了,以后不再破坏花草树木了。 从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小动物,到热爱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热 爱自己的祖国。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动物、关爱他 人…… 由于在教学中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精心组织了教育活动,科学课中的德育因素得到了充分挖掘,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2 :节约材料 一次科学评优课上,有位教师要求学生将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课后,我们看到废料桶里,全是刚刚用过的淀粉、米饭、勺子、花生油等材料。 平时在班会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被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控制材料的量,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研究食物发霉,馒头的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研究“纸”的再生时,尽量不要使用新的面巾纸,可以引导学生选用废报纸,尽可能减少浪费。 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凡是能找到的材料就不要花钱去买。如在“做一杯饮料”的实验中,没有必要购买咖啡、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可以采用价格低廉的奶粉、果汁。

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如何灵活运用教材,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打造高效的课堂,需要英语教师有敬业爱岗的责任心,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有关爱学生的师德素质。教师要能够利用一切的优质资源,融洽师生关系,吸引学生喜欢重视英语学科,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所谓"高效",应该是学生不仅学得多,而且要学得快、学得轻松!结合我的学习和教学实际来谈几点打造高效课堂的看法。 一.创设真实的交际情景 英语情景教育就是把“快乐学英语”的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感觉到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不仅活泼生动,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更易于创造、模拟母语学习环境,使外语教学在科学而且正确的方向上施行。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交际的情景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作了尝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心里征服学生,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无法提高。。 严肃课堂管理 1.明确课堂指令 课堂指令明确,高效,才能保证教学各环节顺利进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停止,安静信号:老师说stop或者Be quite.听和做动作:老师说listen and do 等。这样节省了解释活动规则的时间,使整节课紧凑,高效。 2.制定课堂纪律 听讲规则:有同学发言时,其他学生必须认真倾听,有不同意见要举手,不能打断。 朗读规则:跟读时,书本放桌上,用手指指着读,以便老师检查是否人人都开口读,指读可加强学生对字形的识记。 发言规则:先举手,再发言,发言时声音响亮。 互助原则:当同伴有问题(开小差或看不清,不会记录时)要及时提醒,帮助。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的小组合作,能让学习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小老师的带头作用,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率。给学生大量的发言机会,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活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要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英语基础的教学,还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明确教学目标,把教材内容自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积极尝试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很多时候,不少老师只注重了这多种的教学形式,却忽视了教材的任务,教学的目标。要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我们学会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我们的课堂,同时结合教材,活用教材。且采用一些辅助措施来的学习兴趣;我们利用课后休息时间与同学们一起用费旧纸箱和考试卷的封皮来画画,做成人物或动物头像大转盘等。做好的图片我们都

灵活运用教材 实现教育目标

灵活运用教材实现教育目标 发表时间:2013-09-16T15:22:1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45期供稿作者:许运根[导读]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江西新余四中许运根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 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新教材具有的几个突出的优点着手,进行教学。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也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即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二、每一章节基本上都按排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的内容。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驳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辩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片,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 三、教材的实例多、实物图多。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开阔学生了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吧!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灵活运用教材把握教学方向 高中美术教材电子版

灵活运用教材把握教学方向高中美术教材电子 版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正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新的科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资源及学生的基本要求和自身条件,发挥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材,优化教材。 一是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把握好教学尺度;二是要将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新教材的合理化运用。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关注教材,科学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单纯靠传授灌输教学是不能学到有实际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探究,首先教师要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演示、猜测、观察思考、小组讨论等方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材为教师和学生准

备了大量的“讨论与思考”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素材,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去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材还专设了一些“探索与研究”环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不但要利用好教材上的这些资源,同时还要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根据实际内容创设探索与研究问题,搞好探究活动。 二、注重实践,强化能力 小学《科学》教材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安排了诸多实践活动,符合此年龄学生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使其思维得到充足发展,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教材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并利用教材,努力为学生创造实践探究的机会。通过引导、激励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进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如小学五年级第二单元中,固体的热胀冷缩这一知识的探究,因为肉眼直接看不见固体受冷受热后体积的变化,所以教师就要经心创设情景,设计实验。通过教师提问、引导、演示,学生预测、实验、验证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