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板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板书)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板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2.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是什么,如何评价?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教学课时:0.5课时

教学过程:

自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以后,从1953年开始,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我党便全面展开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板书)

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国的农业基本处于分散的个体经济状态,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个体的小农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体,在本质上讲还是处于自然经济的状态,农业生产虽然有一定恢复,但在总体上还是十分落后的;个体手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占13%左右,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个体手工业是分散的、落后的、规模狭小的个体经济。总之,农业和手工业一样,都是不稳定的经济形式,这种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限制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的采用,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封建剥削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分散的个体农业、手工业大约占百分之九十,虽然有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但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新中国建立并胜利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小农经济仍

然占绝对优势,我国农村是农民个体经济的汪洋大海。个体经济是分散的、落后的,有很大局限性。同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已耕土地不足,时有灾荒和经营方法落后,以致广大农民的生活虽然比土改前有较大改善,但仍有困难,还不富裕。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就是我们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出发点。从这样的国情出发,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经过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的原理,创造了许多独特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刚刚经过土地改革的农村出现了两极分化趋势,如不及时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无法提高农村生产力,而且广大贫雇农有可能重新回到旧中国的老路上去,共产党将失去农民的支持。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治上,无产阶级居领导地位。经济上,有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虽处领导地位,但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据统计,1952年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合作社经济,加上公私合营经济,仅占国民收人的21.3%,农民、手工业者等个体经济则占国民收人的71.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6.9%。而个体经济则是不稳定经济,时时处于分化之中。

因此,1950年1月东北局即向中央报告:土改后,刚刚分得土地的农民有60%左右生活上升,其中一小部分除添车买马外,有的开始雇用长工;加%的农民保持原状;10%以下的农户因缺乏劳力、生产资料或疾病灾害、好吃懒做等,经济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他们中一部分人开始出卖土地或去做雇工了。如富锦全县262户雇长工265人,其中88%为贫雇农。在上述情况下,少数经济上升比较快的人要求买马拴车搞单干,对单干对旧式富农感兴趣;有些党员开始雇工并要求退党,有的村子党员和群众雇工户占到总户数的5%。

以我国农村的情况为例。土改以后,农村生产力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曾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但它仍然受到了个体经营的极大限制。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耕地少,经营规模狭小。土改时,每个农民平均分得3亩地,每户平均占有土地不足14亩;而南方某些地区,每个农民只有几分土地。第二,生产工具严重不足。据对22省15,432户农户的调查,贫雇农每户仅有耕畜0.47头,犁0.41部,水车0.07部。第三,资金极端缺乏。平均每个农户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每年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农具的仅6.5元。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维持简单再生产也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农业生产的水平很低。特别是占农民大多数的贫雇农、新下中农和老下中农这三部分人,由于所占有的土地低于平均数,畜力和大农具又极感缺乏,他们个体经营的困难是很大的。为了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抵御灾荒,必须走组织起来的道路。这也就是说,在土改以后,必须趁热打铁,对我国的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才能逐步满足国家工业化对于农业方面提出的日益增大的关于商品粮、轻工业原料、资金、市场条件的要求;也才能避免农村的两极分化,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割断城乡资本主义的联系,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而保证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走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1)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板书)

土改后,农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毛泽东认为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贫下中农的社会主义革命热情和积极性,发展互作合作运动,使广大农民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极为分散落后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个体农业根本适应不了国家工业化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也没有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来装备农业,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农业根本走不通“先机械化”的道路,而是要拖国家工业化的后腿。另一方面,农业的互助合作确实能够通过协作产生新的生产力,使农业以集体化的力量较好地适应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需要。

正确地分析土改后中国农民的两种积极性,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广大农民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个体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对促进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条件下,这种个体经济积极性的长期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这是不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所不能容许的。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全国绝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广大贫农、下中农,有一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他们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到,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

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我们党正确地估计到中国农民土改后的这两种积极性,提出一方面不能挫伤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方引导农民面要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互相合作的积极性。这样,就不失时机地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板书)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注意尊重农民的自愿,反对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搞合作化。为此,党规定了许多具体政策,使参加合作社的各阶层农民都能增加收入。如在生产资料入社时,对于土地是采取逐步取消报酬的办法,对于其他生产资料则采取折价归社的办法,这样既照顾到贫下中农的利益,又有利于团结富裕中农,使他们感到入社并不吃亏。同时,在合作化各个阶段,各地都办好一批示范性的互助合作组织,使广大农民耳闻目睹组织起来的优越性,从而吸引他们自愿加入到合作化的行列中来。对于组织起来的农民,国家在农业机械、化肥、种子、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使互助合作组织得以健康发展。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板书)

从土改后我国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出发,制定了合作化运动中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新老上中农,限制并逐步消灭富农的方针。土改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中农化的趋势,不少贫农在经济上上升为中农,中农一时成为农民的多数。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我国农村阶级关系的这种新变化,将“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的口号按照新的情况加以具体化。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下中农又分为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和老巾农中间的下中农,指出贫农、新下中农和老下中农,“这几部分人的经济地位是比较接近的。他们的生活或者还是困难的,或者还不富裕,因此,他们有一种组织合作社的积极性。”⑥贫农和下中农加在一起,大约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依靠贫农、下中农,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在农村依靠农民的大多数和建立农村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至于新中农中间的上中农和老中农中间的上中农,即一切经济地位较为富裕的农民,在互相合作问题上,他们是动摇的,有些人力求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我们争取、团结的对象。对于富农我们采取由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在合作化初期不容许富农入社,只是在合作化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之后才分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办法,接受富农分子入社,这样,既.可减少他们对农业合作化的反抗和破坏,又有利于在劳动中把他们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沿着

这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就。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板书)

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一系列过渡形式。互助组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集体劳动组织,它既不触动农民的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又可以彼此换工,互相帮助,为刚分得土地的广大农民所乐意接受,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性质。初级社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和一定的按劳分配为主要特征,一方面入股的土地参加分红,保留土地的私有权;另方面又实行一定的按劳分配制度,所以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则取消土地分红,完全实行按劳分配,是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组织。采取这一系列过渡形式,就使广大农民在逐步过渡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渐习惯于集体所有制的生产方式,避免因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使农民感到突然而造成生产的破坏和损失。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根据手工业的商品生产的特点,党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步骤,把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到1956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达十万个,参加的人数达509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91.7%,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步是办手工业供销小组。(板书)

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由国营商业或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料,包销产品。

第二步成立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板书)

统一供销业务,独立核算,部分生产资料归合作社所有。

第三步,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板书)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实行按劳分配。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1)用和平赎买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板书)

再看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情况。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先天不

足,后天失调”,本身是非常软弱的:第一,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纬,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又只是其中的非主体部分。第二,它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基础,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等方面曾经不得不依赖于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第三,在民族资本中,产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抗战前,二者约占民族资本的80%。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_技术设备落后,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生产率也不高。1949年,全国共有资本主义工业12.3万户,职工164万人,生产总值68亿元。这就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经过八十年左右的发展之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达到的水准。显然,这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的基础;企图依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使中国迅速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这纯粹是一种脱离中国实际的幻想。当然,也应当看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定时期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具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和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这两个方面,因此党和国家对它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之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之间、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与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之间、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办法才有可能得到解决。而只有把这些矛盾解决了,原先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三反五反”运动中揭露出来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它们就会腐蚀党的干部队伍、瓦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使党失去工人阶级的支持,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本来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曾经明确提出:“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了现第l期马树功:再论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代性工业经济中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不顾抗美援朝事关国家安危,采取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资财、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行为,向党和国家机关干部、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国营经济伸出

了罪恶之手,在使人不能置信的强盗式交易中,牟取暴利,坑害国家和人民,腐蚀干部、败坏社会风气。这就使国家与资本主义工商业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急剧尖锐化,使得我们不得不开展反对“五毒”行为的“五反”运动。同时,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及全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解决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继续遭受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工人群众就会对党不满,资本主义势力就会日益猖獗,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不能巩固。因此,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党和政府提出的新任务,是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政策的理论,成功地实现马克思的光辉设想。

我们党和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不是由国家拨款购买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而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的代价向他们赎买生产资料。这笔赎金也不是用现款一次付清,而是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中,工人阶级在为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而生产的时唉,同时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过程中随着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赎买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二年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是通过收购、加工、订货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实现的。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底。我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重点由初级形式转为高级形式以后,我们党对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则改为“四马分肥”的方式。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三年九月七日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谈话时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分配原则:“所得税34.5叮福利费15%公积金3。%资方红利20.5%。”一九五四年九月二日政务院通过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哲行条例》又将股份红利作了适当调整,并把它用政策的形式固定下来。该条例规定:“股东股息红利,加上董事、经理和厂一长等人的酬劳金,共可占到全年盈余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一九五六年春,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个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生产发展很快,利润增长很多,资本家的剥削收入也随之增长,引起了工人群众的不满,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长此下

去也不利于对资本家的改造。党和国家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将赎买政策由“四马分肥”的方式改为新的制度。

定息制度,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沽价折成股份,每年按股份给资本家因定的红利,其余利润由国家支配。一九五八年二月八日规定全国年息为一厘至六厘。经过几个月实践,为使资本家所得定自、收入不至悬殊太大,对定自、的利率作了进一步调整。六月十八日陈云同志代表国务院在第一届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全国公私合背的企业户,“可以不分工商、不分大小、不分盈余户亏损户、不分地区、不分行业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即年息百分之五。个别需要提高利率的企业,仍然可以超过五厘。”此外,我们还保留了在职资本家的高薪。对那些不能工作的资本家则让他们挂名支薪。这也是一种赎买。

我们党和国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到一九六六年取消定息为止,最后消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和私有制,也最后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从而取得了和平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伟大胜利。这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赎买政策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2)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板书)

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利,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我们党在对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在工业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是收购产品、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主要的是在企业外部进行联系和合作。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基本上掌握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原料和产品销售,并通过订立合同和工人群众的监督,使资本主义工业在不同程度上纳人了国家计划轨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生产上的无政府主义的破坏作用。国家通过这些不同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限制了资本家对工人群众的剥削,限制了资本家的利润。并且逐步切断了资本主义工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联系,割断了资本主义的体系,使资本主义经济更进一步地依赖国营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它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个阶段从一九四九年开始到一九五五年九月共经历了六

年时间。第二个阶段是同行业公私合营。这个阶段从一九五五年十月开始到一九五六年底,经历了一年的时间。

在商业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是批购、经销、代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批购、经销、代销,基本上限制了资本主义商业在经营上的盲目性,在生产关系上还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公私之间、劳资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把这些企业,进一步推进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的国京资本主义公私合营,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的联系和合作,从企业外部进人企业内部。全行业公私合营音的工商业,已经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了。企业由国家按计划统一经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居于统治地位了。

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共一直力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统一的控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952年底—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对私营企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它们纳入国家的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年1955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公私合营,国家同资本家的合作有企业外转向企业内,在利润分配上实行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即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各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从而使这些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性质。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方的股息红利为定息政策所代替。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试点,为全面公私合营的展开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第三阶段,1955年秋—1956年是全面实施公私合营阶段。1955年下半年中共中央认为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步骤。随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步伐全面展开。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板书)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不但要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且要消灭资产阶

级。我国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消灭资产阶级;不是把资产阶级分子从肉体上消灭掉,也不是把他们驱逐出境,而是把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后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结合起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的同时,对资产阶级分子实行了田结、教育、改造的政策。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将他们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六年,我们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采取教育的方法,逐步地改造资本家。他们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积极态度,我们表示欢迎;采取怀疑态度的,我们进行教育并且表示等待;采取反对态度的,我们则进行必要的斗争,斗争的目的,还是为了团结他们、改造他们: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最主要的是教育他们。教育他们接受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他们遵纪守法,教育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主义道路。教育他们将白己的前途和国家了,飞的前途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剥削可耻,劳动光荣等教育,而最主要为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实践活动和对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作劝·争的实际对他们进行教育。此外,我们还在资本家中举行讲演会,座谈会,开办学习班,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克服他们的资产思想和作风。

一九五六年基本上完成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以后,我们党对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教育改造工作。当时,我们党对资产阶级分子,实行了“三以”方针: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统帅,以实践和劳动为基础,以企业和工作岗位为基地。采取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间题,自己解决问题和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的“三白”、“三不”作法,引导他们自觉地进行改造。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造,大多数的资产阶级分子已经完成了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根本转变。因此,一九七九年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上,我们党庄严宣布:作为剥削阶级的资本家阶级已经不复存在。这是我们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种消灭资产阶级的独特方式。

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给资本家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逐步把资本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实行公私合营,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被纳入了社会主义的轨道,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业已经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板书)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板书)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社会主义改造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一五”计划规定1953年至1957年工业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国家用于建设的投资总额达 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如此巨大的投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期间,实际施工的建设项目达1万个以上,其中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921个,比原计划增加了327个。经过“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板书)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的指导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形式上则采取了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到高级社的逐步过渡。

毛泽东强调: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一年到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过渡:第一步是把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步再由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转变中采取了由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在步骤上则是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主要行业到一般行业逐步推开。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板书)

运用和平的方法、合作化的途径改造小农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个体农业是小农经济,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但是,农民是劳动人民的一部份,因此,在改造的方式上,决不能采取暴力的方式,而必须采取和平、自愿的方式。

在我国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较好的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因而使得农业合作化运动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完成。

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是剥夺的方式可以是暴力的,也可以是和平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我们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提出过“和平赎买”的设想。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和平的、赎买的方法来完成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是无偿地、而是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和平赎买”政策的成功实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

一个伟大创举,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邓小平指出:“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是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

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达1.1亿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6.3%,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全国手工业者的91.7%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走得还更快一点,1956年1月,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至56年底,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各地均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思考题:

1、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改造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阅读文献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