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温州市辖区为例

2005

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即根据国家行政管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经济联系、地理条件、民族分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区差异和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实行行政区域的分级划分和调整,将国家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系统,并在各个区域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行政区划的设置和变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又是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的方向。本文试图以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为例,通过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演变轨迹、调整成效(问题)及其利弊分析,来研究行政区划调整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解决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创新的设想和相关政策建议。这对深入探讨行政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改革创新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具有十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辖区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体制分析

市辖区行政区划是行政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市辖区是随着市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设立、撤销以及设置的数量、规模决定于中心城市的需要和总体规模,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市辖区审批体制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国初期,大中城市的市辖区设置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一个市设多少个市辖区,市辖区的面积应该多大,都有各市自己确定,这样就导致有的城市市辖区设得过多,有的城市设得偏少,有些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市辖区的数量相差1倍以上。五四宪法第53条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并第一次正式使用“市辖区”这一概念,规定市辖区为相当于县一级的行政区域单位。1955年6月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55]国秘习字第180号)规定:市的郊区不宜过大;市辖区和镇的建制的设置和变更由省人民委员会,自治区自治机关自行决定。这两条规定对以后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影响很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行政区划设置更加混乱。由于设置权力在地方,造成各地在市辖区设置过程中从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出发,缺乏科学规划,随意性较大。首先是反映在市辖区的名称不规范,有的是以方位命名市辖区,有的是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尤其是在市辖区布局上,没有进行科学规划,规模大小悬殊、地域犬牙交错、一个矿点设一个区等等问题普遍存在,给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留下很多隐患,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依据“市县分立、城乡分离”、“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设置市的建制主要是采用切块设市的模式,其规模特别是地域规模很小,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分设的市辖区规模会更小。

市辖区审批制度,直接反映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一面,过小、过多的市辖区,形不成规模,内在能量得不到释放,城市人口大量的增加,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地域空间和行政区划布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要求改革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

一是要求增加市辖区的数量。从中外城市数量增加的历史来看,扩大中心城市的规模,将周边县市改区纳入市区范围,是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结果。

二是要求调整大中城市的内部结构。市区面积的扩大,要求精简市区内部管理层次和结构设置,以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不断改进城市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按照“转变职能、强化基层、统筹发展”总体思路,本着“责权力相统一,事权财权相配套”的原则,需把市直部门的部分行政审批权、管理权下放给区里,增强区级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三)调整行政区划有利于解决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问题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行政区划的体制保障,行政区划体制也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的今天,面向经济目的的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力度较大,主要表现有:一是解决城区布局划分不合理问题的调整。二是撤县(市)设立市辖区的调整。三是打破郊区包围城区格局的调整。

从近几年大中城市市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动因、调整的方案及调整后的效果看,总体上看调整是必要的,绝大多数方案是好的,调整后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从行政区划上解决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问题,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从各地成功的经验看,有利于市区长远发展的比较好的市辖区结构模式是扇形放射式,各市辖区既有中心城区,也有外围郊区,都有可以进一步向外发展的空间。

二、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演变对温州市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践分析

温州市为浙江省辖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市毗邻,西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与台州市接壤。温州古属瓯越地,亦称东瓯。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分临海郡温峤岭南置永嘉郡,治设永宁县,为温州建郡之始。1949年置温州专区,并析永嘉县瓯江南岸地设温州市,为省辖市。1981年温州地区和温州市合并,建立温州市。

(一)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回顾

建国以后,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幅度较大,大体上经历了设立、撤销、合并、调整完善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5年),为市辖区设立、发展阶段。

1949年9月21日,划永嘉县城区和瓯江南岸一些乡区设市建制(直属省);1951年11月8日,温州市设海坛、九山、五马、郊区4个区;1953年2月10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东、南、西、北、中、郊6个区;1955年5月13日,经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东、南、西、北、中5区,建立海坛、九山、五马3个区。

这一阶段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发展,以及农村人口较多地流向城市,非农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12%上升到1955年的14.8%,是城市化上升阶段,温州市为地级市,直接管理市辖区。

第二阶段(1956~1980年),为市辖区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阶段。

1956年5月,温州市撤销五马、海坛、九山3个区,改设12个街道办事处;1957年5

月24日,撤销郊区,改为郊区办事处。

这一阶段温州市的城市化发展趋势由前一阶段的上升转为下降,城市人口大力精简,充实农业第一线,非农人口比重由1956年的15.7%上升到1962年的18%、到1980年下降10.4%,为城市化的急剧下降阶段,温州成为县级市,直接管理街道办事处。

第三阶段(1980~1992年),为市辖区恢复、合并、设立阶段。

1980年8月18日,温州市恢复省辖市,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下辖东城、南城、西城3个区,3个镇、24个公社。1981年9月22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撤销了温州地区,并将其所辖的7县全部划归温州市。同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以温州市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西岸5个区3个镇24个公社的行政区域,设立了新的瓯海县。1983年9月5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温州市撤销了东城、南城、西城3个区,合并为1个城区;1984年12月6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龙湾区、城区改为鹿城区。

这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先后进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经济体制改革,小城镇急剧增加,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工业化进程加快,为温州市城市化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农人口比重由1980年的10.4%上升到1992年的15%,这一段是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温州地市合并,为地级市,直接管理市辖区。

第四阶段(1992~2006年)为市辖区发展、调整完善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温州市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市辖区已缺少发展空间,1992年4月1日,撤销瓯海县,设立瓯海区,使辖区的面积扩大4倍多,达到1084平方公里,人口119.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93人)。辖18个街道、21个镇、11个乡,316个居委员会,482个村委员会。2001年7月27日,由于原3个市辖区在规模、实力、布局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难以适应城市化急速发展而带来的空间不足问题,经国务院批准,将瑞安市的丽岙、仙岩2镇以及塘下镇的上涂等10个村委会,前冈、后冈2个居委会,永嘉县的七都镇和桥下镇中央涂居委会划入市区,并对3个市辖区进行了调整,同时将龙湾区驻地从状元镇迁往永中镇,瓯海区驻地从景山街道迁往娄桥镇。

这一阶段温州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力逐渐提高,非农人口比重由1992年的15%上升到2006年的20.8%,温州市城市化进入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60.2%,基本拉开了温州市大城市的框架。

从温州建国后市辖区行政区划演变的轨迹看,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既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又可能囿于行政区的利益分割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阻滞效应。

(二)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现状

温州市现辖鹿城、龙湾、瓯海3个区,人口140.56万人,市区面积1187平方公里,辖24个街道,15个镇和5个乡。

鹿城区:1984年设区,市政府驻地,是温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面积294平方公里,人口67.96万人。辖12个街道4个镇5个乡。

龙湾区:1984年设区,面积279平方公里,人口32.09万人。辖5个街道5个镇。

瓯海区:1992年撤县设区,面积614平方公里,人口40.52万人。辖7个街道6个镇。

(三)适时调整市辖区行政区划促进了温州市区经济的发展

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尤其是2001年的调整(见表1),对于改善温州市区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促进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3个市辖区在管理幅度上大体均衡,财力相当,各区都有自己的突出特色。龙湾、瓯海两区有了自己的中心城区,成为市区东、西2个次中心,使3个区的政府驻地成为3个区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心,同时,市辖3个区都有自己的城区、近郊区、郊区,有利于各自发挥优势和各种资源的快速集聚。彻底改变了“原市辖区面积大小悬殊(瓯海区、鹿城区、龙湾区陆地面积分别占市辖区总面积的84.75%、9.61%和5.64%,);市、区两级政府职能交叉、重叠;各区行政管理半径远近不一、经济实力强弱不等”的局面。因此,“调整是必要的,成效是明显的,人民是满意的”。该次调整对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上水平。2006年,市辖区实现生产总值778.50亿元,比2001年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55691元。行政区划调整五年多来,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8%,高于全市平均0.4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6元,比2001年提高了8516元。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6.1:54.3:39.6调整为3.5:54.8:41.7,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1年的10.2%提高到13.1%。注重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推进社会事业的高层次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2006市辖区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25.19亿元,近六年来年均递增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港口货物吞吐量、电信业务收入等指标增速明显。经过调整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扩展,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3

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大都市区雏形,较好地发挥了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和辐射集聚功能,推动了全市城市化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分区。鹿城按照新区域的新要求,启动多个支撑项目,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定位,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稳步提高。龙湾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产业细化,抓一批主导产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衔接好工业园区、滨海新区和高新园区,工业生产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均递增20%以上,快于全市平均近10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温州工业的发展,突出了龙湾港口、工业强区特点。瓯海农业经济走综合开发的路子,基本形成了以种子种苗、无公害蔬菜、特色畜禽、名优水果、花卉

苗木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新格局。强化了瓯海效益农业、观光旅游的区域功能定位。

四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经过调整,弱化了城乡差别,适当理顺了城乡之间的关系,使城区与郊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减少了因地域阻隔造成的摩擦。市辖区的调整,很好地配合了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实施,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打下根基。调整后,地域逐步扩大、城乡逐渐融合、界限渐渐消失,经济活动的各项要素能够尽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资金的投放、资源的配置、市场的调剂、信息的共享等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三、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现实运行对温州市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异性分析

2001年的调整只是“微调”,是一种“拉平式”的调整,调整幅度不大,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域在总体规模上与解放初期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市辖区范围仍然不够,已经明显影响到了整个温州大都市区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行政区的划定不能不以经济为基础,政治、社会、文化等也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应尽量求得与经济区的一致。温州市辖区现行行政区与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存在许多不一致的状况,正是这种不一致,极有可能对跨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实施带来很大难度,它难以顺应开放性、扩张性、和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温州市要加快城市东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大外向发展力度,逐步发展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中心和港口城市。当前迫切需要对影响温州市区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一)配套功能不全是阻碍市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温州市工业基础较好,第三产业具有优势,陆上交通网络逐渐成形,但要实现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浙江省东南部物流枢纽基地的定位,目前对港口、旅游资源的整合度尚有欠缺,功能布局不尽合理。

温州山多地少,台风多,自然条件有着不利的一面,但同时,温州也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这是大自然对温州的“补偿”和厚爱。在过去,由于科技经济水平不高,海洋、港口、旅游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再加上温州的海洋、港口、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洞头县、乐清市和永嘉县北部山区,行政区划的限制也影响了温州这几种得天独厚的资源的充分利用:洞头县规模小,实力弱,无能力开发建设深水大港,雁荡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楠溪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受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温州的旅游资源、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开发利用都比较缓慢,城市配套功能不全,巨大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城市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未能更好的发挥。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温州城市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弱化中心城市对广大农村腹地的带动作用。

(二)发展空间缺少是阻碍市区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

温州地处浙南山区,地形状况可以用“七山二水一分田”来概况,可以利用的建设用地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很少。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区的建成区面积从2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53平方公里,同时,温州市区的人口也不断增加。目前,温州市区大部分楼盘的均价已从4000多元上升到1万多元,有的甚至涨至2万元以上,房价涨幅惊人。同时,市场上工业用地地价更是居高不下。温州住宅和工业、居住用地价格的高扬,固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也

与中心城区发展空间不足有非常大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城市空间作为舞台,中心城区发展空间的不足,无疑会损害温州的投资环境,严重影响温州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温州市区目前的行政区划形态呈封闭型,东西向处于温州全市行政区域的蜂腰部,洞头县在正东方向悬于海上,北侧隔瓯江布设的是分属乐清、永嘉的经济重镇,南侧的腹地纵深也不大。2001年区划调整后在布局上最大的铺垫是龙湾区政府驻地选择在永中地区,给城市东拓埋下伏笔。

现在的温州市中心城区面积不大,不但影响了温州经济实力的提升,也使得其在整个浙南、闽东北,在浙江省内,乃至国内的地位都难以提高。近年来,杭州、宁波两市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面积分别增加到了3068平方公里和2462平方公里,市辖区数量也分别达到了8个和6个,市辖区人口分别为422万人和212万人。同样,省外的佛山市市辖区也达到5个,土地面积地3813.64平方公里,人口增至220万人。相比之下,温州作为浙江省内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又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地级政区,其市辖区规模明显偏小。从统计指标看,温州市建成区面积与宁波市相同,而宁波市区面积几乎是温州市区的两倍。崔功豪特别指出:“城市空间只要经过优化配制才能达到与功能发展协调的目的。城市空间的扩大,应当是有步骤的、有序的、是与城市功能活动的发展需求相吻合的。”因此,温州市区如果再不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的优化配制与功能发展协调将难以达到。

(三)规划实施不畅是阻碍市区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

温州大都市区已经形成了以瓯江为中心的城镇密集群。城市沿江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和空间环境,但由于行政管理的分割,仍重复着各自城镇建设的路子。如像行政区划属乐清市的七里片及永嘉县的瓯北片,是温州城市规划区内的两大片区,但由于没有解决好行政区划问题,因而不利于沿江地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如对于瓯江北岸的三江口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温州市和永嘉县就有不同的规划,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开发;瓯江上的江心屿是我国四大名屿之一,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在其北岸的瓯北沿江地区,建起了许多高层建筑,江心屿相对低矮的古建筑在现代的高层建筑映衬之下,显得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其景观环境。

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不合理所导致的表面后果是:中心城区的扩展难以推进,城镇之间发展协调困难,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难以在大区域内合理布局,资源难以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进一步的后果则是城市的综合(核心)竞争能力受到削弱,大都市区投资环境变差,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

行政区划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体制,是国家结构的重要组织形式,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关领导同志深刻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好了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投入成本低产出效益高的举措。因此,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创新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

(一)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瓯江两岸将温州市发展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改革创新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是整个温州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一是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二是有利于统一规划。三是有利于温州市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温州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瓯江两岸统一规划后,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这将会大大增强市区人口的流动性,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推进瓯江两岸的文化交流,特别有助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现代文化氛围,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让温州市人民共同珍惜悠久历史,保护优美自然环境,建设一个将传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有机结合的新温州。

(二)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现实性

改革创新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既有历史的连续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是瓯江两岸和市区联系紧密,在历史上实为一体。西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建东瓯王都,辖瓯江两岸地。永嘉郡位于瓯江两岸,正含有“永长且美”之意,故郡之命名实为其地理位置的反映。

二是贯穿东西南北、发达的道路交通体系,已将温州大都市区的大部分城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扩展中心城区空间,扩大行政管理的范围,减少行政管理建制提供了条件。

三是行政区划制约温州大都市区的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已成为温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也成为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四是我国长江、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密集地区已开展了多次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行政区划调整,为温州行政区划体制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五是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定地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促进大都市区的发展。

所有这些均为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创新提供了条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实践空间。

(三)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三个温州”和实施东拓、南接、北连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近期“向东、跨江、面海、扇形”的发展方向,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构筑大都市框架,实现温州从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跃,从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

第一、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目标。温州市大都市的规划布局从原来的三区向洞头、永嘉、乐清、瑞安扩展,应加快进行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特大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符合新时期行政区划调整“缩省扩县、省县直管、市制创新、乡镇自治”、“扩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经济活力”的总

体趋势;有利于温州长远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

第三、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依据。一是党的十六大和浙江省、温州市党代会、人代会报告。二是《关于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函【2003】73号)。三是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温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四)市辖区行政区划布局的方案比较(略)

(五)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的对策建议

调整温州市辖区行政区划需要必要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建议:一是建立新型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明确市、区管理目标,坚持“转变职能,统筹发展”、“责权利统一”、“人随事走,财随事转”的原则,充分调动区级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二是确立科学配置资源,优化公共服务原则,对教育、公共事业、电信、户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资源进行整合,理顺关系,服务市民群众,加强区域协调和城市间的协调;三是制定新的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公路网规划、城市发展理念规划等等;四是大力推进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如产权、投融资、土地制度、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

同时,必须健全法规,完善法制。建议修改《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使法规在实践和修改的互动中得以健康发展。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将《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管理法》,使其具有应有的法律权威;二是要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管理法》的规范性条文。增加同其他基本法律相同的法律框架体系,规定总则、行政区划的管理权限、行政区划的规划、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等;三是要增加《市辖区设置标准》。要明确设置的范围、设置的标准、设置的原则、特殊区域的设置、中心城市郊县(县级市)改设市辖区的标准和特别规定。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最特殊的例子是深圳和珠海。1992年以后,经过行政区划调整而设置的城市,都获得了新的动力,区域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以上研究分析,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普遍得到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提升。因此,温州要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要取得主动地位,必须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同时,行政区划的调整还应与政府的职能改革相结合,与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相结合,与大都市区地区管治体系的建立相结合。另外,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牵涉面很广,是一个资源、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因此,在调整前期一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调研工作和宣传发动工作,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从全局出发,从社会利益出发,在调整后,要妥善安排有关干部及人员,确保社会的稳定和适应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

第二章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 对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对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做出选择。所以对于项目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将涉及到一些基本经济要素,如: 投资、成本费用、销售收入、税金、利润......。 基本经济要素数据来源—评价人员的预测和估算。 工程经济分析必须具备必要的经济基础知识。本章的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了解投资与实物资本的关系;熟悉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企业销售收入、利润与税金的概念、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做到对企业从投资开始到盈利整个过程的基本了解,为以后各章分析方法(工程经济分析)的学习做好经济理论准备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 第一节投资 一、投资的概念(Investment) 投资是人类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人们的一切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即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某项计划,以获取所期望的报酬。 狭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为实现某种预定的生产目标而预先垫支的资金。 同时见,书上P11下方定义。 工程经济学中所说的投资主要是指狭义投资。狭义投资是所有投资活动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投资。投资活动是投资主体、投资环境、资金投入、投资产出、投资目的等诸多要素的统一。 这些将在深入学习当中,能够很好的理解。 二、投资的特征: 见书上P12 总结一下:1、目的性:获得未来报酬 2、时间性:投资是个过程,过程越长,未来报酬获得越不稳定,风险就越大 好理解,例子:上班后借贷给同事,当然主要不是为了收益,也类比投资。提到时间数量利息。 3、收益性: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不赚钱投什么资?赚了钱,扩大生产,为了更好的赚钱。(例如:民营企业美的,从电风扇做起,现在各个事业部,生产各种小家电(什么电吹风,微波炉),电冰箱,电视机,目的很显然,获得更大的收益)这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不一样,那些有社会效益,那些公共投资项目资金来自于公共部门,同时,它们都是对社会有益的,虽然,很多项目也是由个人或者说企业来承担完成,但那种投资和完全的私人投资是不同的,鉴于我们去的多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一般我们只研究以能够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的这种投资。 4、风险性:见书上论述。 比如:为了赚点利息(收益),借给别人,人家跑了,或者人家投资失败了,还不上了。 5、书上没有,扩展一下,还没学成本这节。投资(或称作资本)一般都向成本较低的地方流动。例子:暂时,中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原因中国成本低,尤其劳动力密集型或者高污染的行业,国外限制严格,成本高,这些行业,外资投入到中国。比如东莞600万人,150万当地人(数据不准),珠三角也称为了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但是随着工业用地、劳动力成本不断加大,环保控制更加严格。珠三角也逐渐出现成本较高的态势,很多投资悄然变化了,一是地域上往西迁移,那里有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更好的国家政策,更低的成本,假如再有良好的交通的话,我就往西部迁移。投资的方式上也逐渐由劳动力密集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证明一个投资的特点。资本往往会往成本更低的地方流动。也有报纸称,印度因由更低廉的劳动力,和大量英语优势的科技人才等等因素,在4、5年内将取代中国的地位。不知是否危言耸听。 三、投资的作用: 见书上P13(自学) 四、投资的分类: 见书上P14(自学) 第二节投资估算与资产

关于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报告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以河北为例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以河北省为例 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14人文地理学王波涛学号: 20XX020835 引言: 新华网巴黎12月17日电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17日投票通过行政区划改革议案。根据议案,法国将从20XX 年1月1日起把本土22个大区合并为13个超级大区。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一份公报中指出,合并后的大区将拥有足够实力实施重大项目,提供更好服务。法国希望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所以从国际上来看,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面临着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与优化。再看一下山东省近期的行政区划调整: 20XX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宁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XX]115号)同意:一、撤

销济宁市市中区、任城区,设立新的济宁市任城区,以原市中区、任城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任城区的行政区域。新设任城区人民政府驻阜桥街道太白中路4号。二、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以原兖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兖州区的行政区域。兖州区人民政府驻龙桥街道九州中路99号。 20XX年1月8日,《民政部关于同意山东省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的批复》(民函[20XX]6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 ◎20XX年1月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日照市东港区岚山区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鲁政字[20XX]19号)同意将岚山区后村镇划归东港区管辖。 20XX年1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威海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 [20XX]13号):一、同意撤销县级文登市,设立威海市文登区,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镇、苘山镇)的行政区域为文登区的行政区域,文登区人民政府驻天福街道文山路30号。二、同意将原文登市的汪疃镇、苘山镇划归威海市环翠区管辖。 【2月2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威海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鲁政字[20XX]48号)】【3月18日威海市文登区正式挂牌成立】 ◎20XX年6月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研究 【摘要】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区域之间很不平衡,“一圈”与“两翼”在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很大,这既有地形地貌的原因,也有工业布局和具体经济政策方面的原因。要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就要重视规划,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要求,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并贯彻好成渝经济区的相关具体政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差异均衡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指针。重庆市是我国目前行政区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经济的协调发展,将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协调发展提供实践经验,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差异性分析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重庆经济区域划分为“一圈两翼”,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一小时车行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

(“渝东南翼”)。自直辖以来,重庆的经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态势,GDP从1997年直辖之初的1509.7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11.37亿元①。但是,重庆市各区(县)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直辖以来,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②:第一,总体绝对差异扩大;第二,总体相对差异有所扩大;第三,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第四,从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比较快,与渝东北经济、渝东南经济区差异扩大。因此形成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二元结构。 2011年,重庆“一圈”的GDP达到了4368.49亿元,大约占重庆市GDP总量的43.63%;而相对发展滞后的渝东南经济带,其GDP总量仅为537.98亿元,仅占重庆市GDP总量的5.37%。2011年重庆“一圈”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5万元,“两翼”实现2.01万元③。由此不难看出,都市经济圈与周边的渝东南、渝东北经济带,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增长优势。 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大。从2008~2011年,重庆市三大区域GDP总值(表1)可以得知,每年一小时经济圈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即使不从“一圈”和“两翼”对比,仅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GDP总值来比较,二者也存在明显差距。这无疑体现出重庆市三大经济区域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而这种差距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内蒙古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内蒙古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篇一: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 政; 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具体方案是设立 1 都、 5 郡、37省、5自治区、2特;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 2、力求使新的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区共50个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即在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增设16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50个。

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 衡,区域版图完整紧凑 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辽宁、陕西等省区,人口较多,有几个大省的人口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现将其进行拆分。按此方案调整后,各省份除江苏(5265万人)外人 口都保持在5000万人以下。现行行政区划中,新疆、内蒙古、甘肃三个省区面积过大或过于狭长,建议进行拆分。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现行区划也不尽合理,也应做出适度调整。按此方案进行调整后,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版图更加完整紧凑,各省级行政区域的长宽比例均不超过 3 :1。 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状排列,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区内各市县到省会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就可以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中最接近这种模型结构的是法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非大区级行政区划),我国由于幅员面积较大,各地自然及人文条件相差悬殊,不可能在全国应用这种区划模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仅在中原地区能够体现出这种模型结构(图见附件二)。 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也力求接近这种理想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目录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 (2) 2.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 (2) 3.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2) 4.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2) ㈡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主要问题 (3) 1.土地城镇化大于人口城镇化 (3) 2.城市就业和城市贫困 (3) 3.当前收入差距问题 (3) 二、城乡统筹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 (3) 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探索 (4) 1.经济增长与农业的关系 (4) 2.人口的增长与经济问题 (5) 3、如何(怎样)解决三农问题? (5) 主要参考文献 (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加快发展,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及西部大开发的总目标。西部地区幅员广阔,农村人员比重大,是我国农产品的重点产区,经济基础差,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康,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农村区域进而整个国家小康目标的实现。要加快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农村劳动力供求及转移、教育事业、城市贫困、就业不充分和收入差距等问题及原因。“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关系到改革开放的全局,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出路。本文就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新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贫困、农村经济、统筹、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需要经济、技术、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去赶超发达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富强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建国以来,我国在促进和调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多以政策倾斜、经济扶持为主,东西部地区经济大联合,用经济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由原来的“输血方式”逐步向“造血方式”转化,国家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下定决心,下大力量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仍旧相当缓慢。要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首先要深化认识贫困地区贫穷的现状和原因,从而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反贫因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共同历史任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消灭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越拉越大,西部农村贫困问题非常严重,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仗便是要消灭贫困。 ㈠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贫困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财政极度困难,尤其是县、乡镇一级,国家机器运转吃力,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官员腐败、下岗失业、性比失调、医患矛盾、三农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城市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劳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有些是其他问题派生出来的、有些则是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的存在,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社会整体消费不足,有些问题是一时解决不了的,只有长期性或通过其他方面来加以缓解。 1.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等。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西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 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大形势是积极上扬的,经济一直在大幅度增长,产业结构也能做到去旧迎新,不断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差异已经在不断缩小,因此经济增长有质量保证。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呈现一种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很多方面的因素也处于不平衡状态,使这种不平衡逐渐变大。国内生产总值与总量的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异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差异的具体表现。 1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1.1资本因素。资本因素本身就是一个难以进行概念界定的因素,但它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差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一因素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资本要素包含很广,人力、物质、土地等资本都是资本要素的一部分。但是一般意义上都用这一要素的狭义概念,抛去其他内容,仅留下物质这一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物质资本又可以进行划分,其中可以划分出流动性的资本与固定化的资本两种。一般在进行研究时,常常需要用“资本形成总额”这一概念进行衡量,这个数值是取存货增加额的数量与固定资本的形成总额累加而得来。这个概念指的就是这两种计算因素的变动值相加带来的总数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表现。1.2劳动因素。劳动因素也是干预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差异也产生较大影响。现阶段的研究一般都是采用就业人数的权衡和分析进行对劳动因素的衡量。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力数值是计算劳动力因素的现实数据。就业人数的计算,一般来说,不仅包括了现阶段有城市中的在岗职工与个体业主、再就业离退休的人员,也包括乡村中的农村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等就业人员。这些具体有工作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可以比较准确地表现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具体实际使用情况。1.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我们国家现在经济得到不断发展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推动力量,它不仅促进现阶段国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而且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根据这一地区经济增长出现差异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这一要素本身具有的特征,可以完整的知道这一要素本身内容的广泛性和可以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现行的地级行政区域的边界为准,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6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6个民族自治省和44个省等58个省级行政单位。省级-----县级-----乡镇。 (一)全国设58个省、民族自治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二)直辖市、省、民族自治省下辖县、民族自治县,个数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报中央批准,原则不超过25个; (三)县、民族自治县下辖乡、镇、民族自治乡,个数由县、民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决定,报省、民族自治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备案,原则不超过10个; (四)原来的乡镇体制撤消,执行乡村自治:乡、镇、民族自治乡只设“XX县驻XX乡镇联合工作小组”(设组长一名,副组长四名,分别分管党政人武及农村选举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该小组的组长即为该乡镇的负责人;成立乡镇实业集团,组长为集团董事长兼集团党委书记,分管纪检的副组长为集团监事会主席兼党委纪委书记,集团总经理必须向社会引进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现在乡镇所具有的七站八所等机构一律对口垂直管理! (五)乡辖若干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镇辖若干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 注: 1、全国行政区划的名称不得出现“省、民族自治省、直辖市、县、民族自治县、乡、民族自治乡、镇”以外的任何名称。 2、联合工作小组的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县委县政府的公务员,在县委县政府里享受俸禄;实业集团的中层干部以下(含中层干部)的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在集团享受俸禄。联合工作小组和实业集团的人员不得交叉任职!组长和纪检副组长除外! 3、撤消原来的街道体制! 4、改革后地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保留。 详细的省级单位名称如下: 华北地区(8个): 北京市(原北京市、天津市、廊坊市组成) 河北省(原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组成) 燕山省(原承德市、张家口市组成)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其他论文文档]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1)论文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在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与时共进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的低水平 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的 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 rschman)的依附理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 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 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 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 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 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 786元,黑龙江为10 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 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条件下,由于企业的大量关停并转,使得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缩减,其实际人数由1990年的504.7万人下降到2006年的374.9万人,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39.6%下降到2006年的29.1%。这部分从第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并不是全部转移到具有较大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而是有相当一部分逆向回流到第一产业。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针对提出的上述问题,黑龙江省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进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早日走出困境。 1.积极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中国 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2、力求使新的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区共50个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即在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增设16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50个。 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衡,区域版图完整紧凑。

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辽宁、陕西等省区,人口较多,有几个大省的人口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现将其进行拆分。按此方案调整后,各省份除江苏(5265万人)外人口都保持在5000万人以下。现行行政区划中,新疆、内蒙古、甘肃三个省区面积过大或过于狭长,建议进行拆分。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现行区划也不尽合理,也应做出适度调整。按此方案进行调整后,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版图更加完整紧凑,各省级行政区域的长宽比例均不超过3∶1。 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状排列,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区内各市县到省会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就可以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中最接近这种模型结构的是法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非大区级行政区划),我国由于幅员面积较大,各地自然及人文条件相差悬殊,不可能在全国应用这种区划模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仅在中原地区能够体现出这种模型结构(图见附件二)。 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也力求接近这种理想的蜂窝状区划结构。从建议方案地图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各省(黄河长江下游及南部沿海地区)基本呈蜂窝状排列,而且都能以一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高度结合的综合经济地域(图见附件三)。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第一章-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第一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现金流量 一、现金流量图的绘制 现金流量图的绘制作用:使分析计算者对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现金收支一目了然,便于校验,避免差错。 绘图具体画法: 1.画一条带有时间的水平线,表示一个工程项目,每一格代表一个时间单位(一般为一年),时间的推移从左向右。 2.画与时间坐标相垂直的箭线,表示现金流量。其长短与收入或支出的数量基本成比例。箭头表示现金流动方向,箭头向上表示现金流入,箭头向下表示现金流出。为简化计算,一般假设投资在年初发生,其他经营收入或收益在年末发生。 图1- 1 第二节 投资 一、投资的基本概念与构成 工程项目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借款利息和流动资金之和。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税、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用。流动资金是指维持生产占用的全部资金,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 项目总投资形成的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指使用期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其特点是连续为多次生产周期服务,以折旧形式分期分批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中去。 无形资产是指没有物质实体,但却可使拥有者长期受益的资产,主要包括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经营特许权、商誉权。 递延资产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值,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投资改良支出、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预付款项、存货等;它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例题1:拥有者能长期受益,但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称为( )。 A .固定资产 B .递延资产 C .无形资产 D .流动资产 【答案】C 【解析】流动资产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二、投资的估算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 1.生产规模指数法 n Q Q k K )(1212= 当规模扩大是以提高工程的主要设备的功率、效率等达到,则7.0~6.0=n ;n ≈0.6-0.7 当规模扩大是以增加工程的机器设备的数量而达到,则1~8.0=n 。 2.分项类比法估算 (1)机械设备的投资 (2)建筑物、构筑物的投资 (3)其他投资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 摘要:黑龙江省做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出现了经济发展渐缓、工业化水平下降、技改收效甚微、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等诸多问题,严重束缚了黑龙江经济在21世纪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应通过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高创新投资、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措施,抓住“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实现再崛起。 关键词:经济发展;黑龙江;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赶超战略下建立起来的大量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缺乏自生能力的问题逐步由隐性变为显性,加上国有企业所背负的沉重的社会性包袱,使黑龙江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一系列比较严重的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渐缓 黑龙江经济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倾斜政策支持下,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位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省外,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中,黑龙江的GDP总额位于全国的第二位,但到2007年,则名列全国第15位,且人均GDP增长速度则下降到全国水平以下,全国为13.5%,黑龙江为12.1%,在全国的排序为第13位。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黑龙江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3786元,黑龙江为1024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41元,已经位居全国倒数第2位。 2.工业化水平下降 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曾经拥有令人称道的优势产业。但这些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优势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或因资源限制,或因体制制约,或因技术落后纷纷失去昔日的光彩。如黑龙江的石油产业、林业产业因资源枯竭日益陷于困境;其他产业如矿山机械、金、轻工、纺织、制药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产业结构老化、耗能严重,即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整个老工业基地中,除少数国家特殊政策保护的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已成为夕阳产业,呈现出日益衰落的景象。与此相伴随,工业化水平也出现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工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出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并不是黑龙江所独有的,而是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总值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2007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237.27亿元,位居全国第15位,且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1706.72亿元)。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长缺乏后劲,也难以充分发挥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以上说明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3.技改收效甚微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了进一步推进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增长,先后投入了上千亿元的技改投资。但由于原有经济体制中一些制度因素制约,各自为政,分散决策,使得重复建设、相互掣肘的问题经常发生,投资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在拨改贷以后,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技改资金多为银行贷款,大大加重了企业负担。很多项目,几经讨论,多方论证终获批复。但在论证期间,失去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加之贷款导致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项目投产之日,即是亏损之时。 4.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不多 黑龙江经济由于工业结构偏重,产业结构老化,导致工业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且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 响因素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长率分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