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PSRTK图根控制测量规范标准

GPSRTK图根控制测量规范标准

GPSRTK图根控制测量规范标准
GPSRTK图根控制测量规范标准

GPS RTK图根控制测量规范

本标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的技术水平制定的。本标准内容涉及目前应用广泛的单参考站RTK测量技术和基于CORS系统的网络RTK测量技术。

本标准是在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JJ 7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的情况制定的。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定位测量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

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一级、二级、三级控制测量和五等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CJJ 73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H/T 2008-200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

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GB 50026 工程测量规范

GB/T 14912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3 术语

实时动态测量(RTK) Real Time Kinematic

RTK测量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在RTK测量模式下,参考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采集卫星观测数据,还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参考站的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在一个或几个固定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

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定义包括原点、三个坐标轴的指向、尺度以及地球椭球的4个基本参数。其原点为包括海洋和大气的整个地球的质量中心;Z轴由原点指向历元的地球参考极的方向,该历元的指向由国际时间局给定的历元为的初始指向推算,定向的时间演化保证相对于地壳不产生残余的全球旋转,X轴由原点指向格林尼治参考子午线与地球赤道面(历元)的交点,Y轴与Z轴、X轴构成右手正交坐标系;尺度采用广义相对论意义下的尺度;地球椭球4个基本参数为长半轴、扁率、地心引力常数和自转角速度。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系统)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 由多个GNSS基准站组成,通过互联网或无线通信网络向系统覆盖的服务区内用户提供参考站坐标和参考站卫星观测数据,用户根据参考站数据进行事后精密定位,也可接收数据播发站发播的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进行实时精密定位。

单参考站RTK测量 Single Reference Station for RTK Surveying

只设置一个参考站,并通过数据通信技术接收广播星历改正数的RTK测量技术。

网络RTK Network RTK

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参考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进行连续跟踪观测,通过这些站点组成卫星定位观测值的网络解算,获取覆盖该地区和该时间段的RTK改正参数,用于该区域内RTK测量用户进行实时RTK改正的定位方式。

截止高度角 Elevation Mask Angle

为了削弱多路径效应、对流层延迟和电离层延迟等卫星定位测量误差影响所设定的角度值,低于此角度视野域内的卫星不予跟踪。

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 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反映定位精度衰减的因子,与所测卫星的空间几何分布有关,空间分布范围越大,PDOP 值越小,定位精度越高;反之,PDOP值越大,定位精度越低。

固定解 Fixed solution

卫星载波相位观测量的整周未知数的整数解叫固定解。

初始化 On The Fly

接收机在定位前确定整周未知数的过程。

观测次数 Observation times

同一流动站初始化观测的次数。

历元 Epoch

地球坐标或轨道参数所对应的某一时刻。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Quasi-Geoid Refinement

利用卫星定位观测数据,重力数据,水准数据等观测数据获得精度较高的似大地水准面成果的一项技术。

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坐标系统

4.1.1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采用地心坐标系,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当RTK测量成果要求提供其它参心坐标系(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基本参数,见附录A。

高程系统

4.2.1高程系统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

时间系统

4.3.1 RTK测量宜采用协调世界时UTC。当采用北京标准时间BST时,应考虑时区差与UTC进行换算。

5 RTK控制测量技术要求

一般规定

5.1.1 RTK控制测量前,应根据任务需要,收集测区高等级控制点的地心坐标、参心坐标、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和高程成果等,进行技术设计。

5.1.2 RTK平面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一级控制点、二级控制点、三级控制点。RTK 高程控制点按精度划分等级为五等高程点。

5.1.3 平面控制点可以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一次性全面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等级点与之通视。

5.1.4 RTK测量可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和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在通信条件困难时,也可以采用后处理动态测量模式进行测量。

5.1.5 已建立CORS网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网络RTK技术测量。

5.1.6 RTK测量卫星的状态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RTK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5.1.7 经、纬度记录精确至0.00001”,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

5.2.1 RTK平面控制点的点位选择要求参照CJJ 73 执行。

5.2.2 RTK平面控制点的埋石参见附录B。

5.2.3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一级控制点需更换参考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2次。

3.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RTK平面控制点坐标的测定

5.3.1 RTK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参考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

5.3.2 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的参数。

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己求解。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与参心坐标系(如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地方独立坐标系)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5.3.3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参考站的技术要求

(1)采用网络RTK测量时,CORS网点的设立要求按CH/T 2008-2005执行。

(2)自设参考站如需长期和经常使用,宜埋设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

(3)自设参考站应选择在高一级控制点上。

(4)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5)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

(6)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7)应正确设置参考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

5.3.4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

(1)网络RTK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2)网络RTK 测量流动站应在CORS网的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数据与服务控制中心的通讯。

(3)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平面和高程的收敛精度,设置与参考站的通讯。

(4)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5)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6)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7)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均应进行一个以上已知点的检核。

(8)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2cm。

(9)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

(10)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4cm要求后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11)进行后处理动态测量时,流动站应先在静止状态下观测10-15min,然后在不丢失初始化状态的前提下进行动态测量。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

5.4.1 RTK高程控制点的埋设一般与RTK平面控制点同步进行,标石可以重合。

5.4.2 RTK高程点控制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注:1.高程中误差指控制点高程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网络RTK高程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RTK高程控制点高程的测定

5.5.1 RTK控制点高程的测定,是将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的高程异常获得。

5.5.2 流动站的高程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获取。当采用数学拟合方法时,拟合的起算点平原地区一般不少于6点,拟合的起算点点位应均匀分布于测区四周及中间,间距一般不宜超过5km,地形起伏较大时,应按测区地形特征适当增加拟合的起算点数。当测区面积较大时,宜采用分区拟合的方法。

5.5.3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参考站的技术要求,参照执行。

5.5.4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参照中(1)至(7)款执行。

5.5.5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高程异常拟合残差应≤±3cm。

5.5.6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应≤±3cm。

5.5.7 RTK高程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各次测量的高程较差应满足≤±4cm要求后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5.8 当采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测定高程时,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内符合精度应小于±2cm。如果当地某些区域高程异常变化不均匀,拟合精度和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度无法满足高程精度要求时,可对RTK测量大地高数据进行后处理或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补充。

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5.6.1 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5.6.2 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1)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2)参考站点名(号)、流动站点名(号);

(3)参考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

(4)参考站发送给流动站的参考站地心坐标、地心坐标的增量;

(5)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6)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

(7)测区转换参考点、观测点网图。

5.6.3 用RTK技术施测的平面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4的要求。

表4 RTK平面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

5.6.4 用RTK技术施测的高程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5的要求。

表5 RTK高程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

注: D为检测线路长度,以km为单位。

6 RTK地形测量技术要求

一般规定

6.1.1 RTK地形测量内容分为图根点测量和碎部点测量。

6.1.2 RTK地形测量其他一般规定参见、、、、。

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规定。

表6 RTK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注: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采用网络RTK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参考站间距离的限制,但宜在网络覆盖的有效服务范围

内。

RTK图根点测量

6.3.1图根点标志宜采用木桩、铁桩或其他临时标志,必要时可埋设一定数量的标石。

6.3.2 RTK图根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6.3.3 RTK图根点测量方法参照、执行。

6.3.4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10个。

6.3.5 RTK图根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图上±0.07mm。RTK图根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应不大于1/12等高距。

6.3.6 RTK图根点测量平面测量两次测量点位较差应≤图上±0.1mm,高程测量两次测量高程较差应≤1/10等高距,两次结果取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RTK碎部点测量

6.4.1 RTK碎部点测量时,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的获取方法参照,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当测区面积较大,采用分区求解转换参数时,相邻分区应不少于2个重合点。

6.4.2 RTK碎部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图上±0.1mm。RTK碎部点测量高程拟合残差应≤1/10等高距。

6.4.3 RTK碎部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可采用固定高度对中杆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5个。

6.4.4 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位坐标较差≤图上0.30mm时,方可继续测量。

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6.5.1 RTK地形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从数据记录器中导出,并进行数据备份,同时对数据记录器内存进行整理。

6.5.2 RTK地形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和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1)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2)参考站、流动站的天线高、观测时间;

(3)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流动站的2000国家大地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数据;

6.5.3导出的成果数据在计算机中用相应的成图软件编辑成图。

6.5.4 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平面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7的要求。

表7 RTK图根点平面检测精度要求

6.5.5 用RTK技术施测的图根点高程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外业检测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其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8的要求。

表8 RTK图根点高差检测精度要求

注: D为检测线路长度,以km为单位。

7 仪器设备的要求

RTK测量接收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收设备应包括双频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数据链套件(调制解调器、电台或移动通讯设备)、数据采集器等;

(2)参考站接收设备应具有发送标准差分数据的功能;

(3)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有接收并处理标准差分数据功能;

(4)接收设备应操作方便、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可靠性高;

(5)接收机标称精度公式为:

其中,为固定误差(mm);为比例误差系数(mm/km);d为流动站至基准站的距离,以km为单位。

RTK测量宜选用优于下列测量精度(RMS)指标的双频接收机:

平面:10+2×10 ×d

高程:20+2×10 ×d

接收设备的检验

1、接收机的一般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收机及天线型号应与标称一致,外观应良好;

(2)各种部件及其附件应匹配、齐全和完好;紧固的部件应不得松动和脱落;

(3)设备使用手册和后处理软件操作手册及磁(光)盘应齐全。

(4)接收机的检定按CH 8016执行,并应在有效的使用周期内。

2、RTK测量前宜对设备进行以下的检验:

(1)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据链联通检验;

(2)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讯联通检验。

接收设备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接收设备应有专人保管,运输期间应有专人押送,并应采取防震、防潮、防晒、防尘、防蚀和防辐射等防护措施,软盘驱动器在运输中应插入保护片或废磁盘。

(2)接收设备的接头和连接器应保持清洁,电缆线不应扭折,不应在地面拖拉、碾砸。连接电源前,电池正负极连接应正确,观测前电压应正常。

(3)当接收设备置于楼顶、高标或其他设施顶端作业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在大风和雷雨天气作业时,应采取防风和防雷措施。

(4)作业结束后,应及时对接收设备进行擦拭,并放入有软垫的仪器箱内;仪器箱应置放于通风、干燥阴凉处,保持箱内干燥。

(5)接收设备在室内存放时,电池应在充满状态下存放,应每隔1至2个月存放电一次。

(6)仪器发生故障,应转交专业人员维修。

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RTK测量任务完成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

(2)接收机检定资料;

(3)按要求应提交的控制点点之记。

(4)按本规范5.6.2和要求的各类成果资料;

RTK成果验收内容工作包括:

(1)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是否符合要求;

(2)转换参考点的分布及残差是否符合要求;

(3)观测的参数设置、观测条件及检测结果和输出的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4)实地检验控制点的精度及选点、埋石质量。

(5)实地检验地形测量各质量元素的质量。

附录 A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球椭球参数

(规范性附录)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地球椭球参数如下:

长半轴 a=6378137m

扁率f=1/

地心引力常数GM=×1014m3s-2

自转角速度ω=7.292l15×10-5rad s-1

附录 B 平面控制标石埋设

(规范性附录)

一、二级平面控制点地面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所示。图一、二级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单位cm)

三级平面控制地面点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所示。

图三级平面控制点标石规格(单位cm)

建筑物上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所示。

图建筑物上标石规格(单位cm)

岩层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所示。

图岩层标石规格(单位cm)

公路标石规格及埋设结构图,如图所示。图公路标石规格(单位cm)

附录 C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资料性附录)

附录 D RTK测量参考站观测手簿(资料性附录)

附录 E 同一参考站三次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资料性附录)

参考站名称:

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22104030施工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复习要点 1.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和一般方法 (1)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质量控制。 (2)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分为共同性依据和专门技术法规性依据。 (3)施工质量控制的一般方法包括质量文件审核和现场质量检查。现场质量检查的内容包括开工前的检查;工序交接检查;隐蔽工程的检查;停工后复工的检查;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以及成品保护的检查。检查的方法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和试验法。试验法又分为理化试验和无损检测。 2.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1)施工质量控制的准备工作包括工程项目划分与编号以及技术准备的质量控制。 (2)现场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包括工程定位和标高基准的控制以及施工平面布置的控制。 (3)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把好采购订货关、进场检验关以及存储和使用关。 (4)施工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包括机械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指标的确定以及使用操作要求。 3.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1)技术交底书应由施工项目技术人员编制,并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交底的形式有:书面、口头、会议、挂牌、样板、示范操作等。 (2)项目开工前应编制测量控制方案,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3)施工过程中的计量工作包括施工生产时的投料计量、施工测量、监测计量以及对项目、产品或过程的测试、检验、分析计量等。其主要任务是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组织量值传递,保证量值统一。 (4)工序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工序施工条件质量控制和工序施工质量效果控制。 (5)特殊过程是指该施工过程或工序的施工质量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而得到充分验证,或万一发生质量事故则难以挽救的施工过程。其质量控制除按一般过程质量控制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作业指导书,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后执行。(6)成品保护的措施一般包括防护、包裹、覆盖、封闭等方法。 4.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规定和方法 (1)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内容包括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施工项目竣工质量验收。(2)施工过程的工程质量验收,是在施工过程中、在施工单位自行质量检查评定的基础上,参与建设活动的有关单位共同对检验批、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复验,根据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达到合格与否做出确认。 (3)施工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可分为验收的准备、初步验收(预验收)和正式验收。 一单项选择题

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方案

质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条。就建筑服务业而言,高质量的把项目服务好,共同与建筑企业把质量做好,是企业管理的价值所在,也是重点要做的事情。 现在的市场是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市场,因此,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手段与措施是确保各相关方实现共赢的保证。 一、工程质量控制的目标 围绕着业主单位制定的工程质量等级目标要求,我公司监理人员将首先组织施工单位做好图纸会审及现场勘察工作,充分熟悉了解工程图纸及外部施工环境的特点和要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控制方案;督导施工单位按照要求组建施工项目管理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并确保其正常有效工作;通过监理单位人员的工作,对施工投入、施工过程、产品结果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对参与施工的人员资质、材料和设备质量、施工机械和机具状态、施工方案和方法、施工环境实施全面监控。 工程质量控制目标为:工程质量达到国家验收合格标准要求。 二、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第一,以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及《工程建设规范强制性条文》、设计图纸等为依据,督促承包单位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 第二,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中,以质量预控为重点。 第三,对工程项目的人员、物料、技术、方法、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质量监控,监督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 第四,严格落实承包单位执行有关材料试验制度和设备检验制度,做到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机件及设备不会在工程上使用。

第五,坚持本工序质量不合格或未进行验收的,不签字确认,下一道工序不得施工。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 (一)施工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在依照批准的《监理规划(细则)》完善项目监理机构自身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的前提下展开工作。 1.监理项目部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建立或完善监理项目部的质量监控体系,做好监控准备工作,使之能适应准备开工的施工项目质量监控的需要。 (2)在施工前由监理项目部组织业主、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等有关人员进行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开工前熟悉和掌握质量控制的技术依据,如设计图纸、有关资料、规范、标准、编制质量控制方案等。 (4)编制质量控制方案,明确质量控制方法、要点。 2.核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监理部必须做好施工单位人员资质审查与控制工作,重点是施工的组织者、管理者的资质与管理水平,以及重点岗位、特殊专业工种和关键的施工工艺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应用方面操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1)检查工程施工单位主要技术负责、管理人员资格、到位情况。 2)审查施工单位承担任务的施工队伍及人员的技术资质与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经过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方可上岗施工,对于不合格人员,专业监理工程师有权要求施工单位予以撤换。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第1章总则 第2章平面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设计、选点、造标与埋石 水平角观测 距离测量 内业计算 第3章高程控制测量 一般规定 水准测量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 第4章地形测量

一般规定 图根控制测量 一般地区地形测图 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第四节城镇居住区地形测图工矿区现状图测量 水域地形测量 地形图的修测 第5章线路测量 一般规定 铁路、公路测量 架空索道测量 自流和压力管线测量 架空送电线路测量 第6章绘图与复制 一般规定

绘图 编绘 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 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 打样与胶印 第7章施工测量 一般规定 施工控制测量 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放样 灌注桩、界桩与红线测量 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第8章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一般规定 竣工总图的编绘 竣工总图的实测

第9章变形测量 一般规定 水平位移监测网 垂直位移监测网 水平位移测量 垂直位移测量 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 附录一本规范名词解释 附录二平面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三方向观测法度盘和测微器 附录四高程控制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 附录五建筑物、构筑物主体倾斜率和按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值的计算公式 附录六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计算公式 附录七本规范用词说明 工程测量规范-总则

工程测量规范 第1章总则 第1.0.1 条为了统一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其成果、成图的质量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适应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制订本规范。 第条本规范适用于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其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 对于测图面积大于50K㎡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在满足工程建设对测图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宜按国家测绘局颁发的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第条工程测量作业前,应了解委托方对测绘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搜集、分析和利用已有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或勘察纲要。工程进行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程收尾,应进行检查验收,做好资料整理、工程技术报告书或说明书的编写工作。 第条对测绘仪器、工具,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加强维护保养、定期检修。

计量技术规范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目录JJF (截止2014年05月)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02-2010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定规则 JJF 1004-2004 流量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5-2005 标准物质常用术语和定义 JJF 1006-1994 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 JJF 1007-2007 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8-2008 压力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09-2006 容量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0-1987 长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1-2006 力值与硬度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12-2007 湿度与水分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 1013-1989 磁学计量常用名词术语及定义(试行) JJF 1014-1989 罐内液体石油产品计量技术规范 JJF 1015-2002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和型式批准通用规范 JJF 1016-2009 计量器具型式评价大纲编写导则 JJF 1017-1990 使用硫酸铈-亚铈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18-1990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 JJF 1019-1990 60Co远距离治疗束吸收剂量的邮寄监测方法 JJF 1020-1990 r射线辐射加工剂量保证监测方法 JJF 1021-199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JJF 1022-1991 计量标准命名规范 JJF 1023-1991 常用电学计量名词术语(试行) JJF 1024-2006 测量仪器可靠性分析 JJF 1025-1991 机械秤改装规范 JJF 1026-1991 光子和高能电子束吸收剂量测定方法 JJF 1028-1991 使用重铬酸钾银剂量计测量γ射线水吸收剂量标准方法JJF 1029-1991 电子探针定量分析用标准物质研制规范 JJF 1030-1998 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

质量保证措施方案

方案实施 3.1货物质量 1)所有材料的采购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的品牌、型号、规格等进行控制; 2)采购前应对供货商所提供的品牌、型号、规格、产品合格证书、质量检验报告等进行仔细校对,由项目经理、技术人员会同材料人员对产品使用性能、供应能力进行评价,并由上级单位和监理单位认可,确定合格的供货厂家; 3)已确定的合格供应厂家,在采购中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换厂家,采购的材料必须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一级品及以上等级,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书、质量保证书及产品使用证明书并经过监理及上级单位认可后方可使用; 4)制材料采购计划,按设计和施工要求,必须明确材料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材质、数量、技术参数要求、供货时间等,由工程技术负责人复查,项目经理批准。 3.2进货检验和试验 1)材料进库前,由材料专职检验人员和仓库保管人员共同验证,核对材料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填写验收单、进行外观检查、检查是否有出厂合格证书和质量保证书等,检查合格后方可入库,并填写“材料入库记录”; 2)属甲供材料、设备,应会同监理人员进行质量确认,如不符合质量要求,应及时通知甲方采购人员,请求及时解决; 3)需要试验的材料,按有关规定进行批量抽验; 4)设备的验收,应对其外观、包装以及设备随机文件和产品合格证进行验收和确认。 3.3实施方案质量保证措施 要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首先要确保深化设计方案质量、产品选型质量、设备材料采购质量等。在此基础上,施工质量才有前提条件。 3.4深化设计方案质量 依据招标文件的各项技术要求,结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深入了解工程现场情况,充分了解和听取用户需求;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深化设计工作,全面完善施工图纸和技术文件。全套技术文件经过多方会审通过后,方能作为施工方案。

2018年国家级工程测量大赛规程完整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竞赛项目方案申报书 赛项名称:工程测量 行业特色赛项□ 赛项类别:常规赛项 赛项组别:中职组□高职组 涉及的专业大类/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测绘地理信息类 方案设计专家组组长: 手机: 方案申报单位(盖章):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方案申报负责人: 方案申报单位联络人: 联络人手机: 电子: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申报日期:2017年9月4日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竞赛项目方案 一、赛项名称 (一)赛项名称:测绘 分项容:二等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 (二)压题彩照 二等水准测量竞赛图片

1:500数字测图竞赛图片 (三)赛项归属产业类型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四)赛项归属专业大类 赛项归属: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代码5203。 专业名称: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代码:520301。 二、赛项申报专家组 申报团队由10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来自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专家7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企业的专家3名。具体见表1。 表1 赛项申报专家组 三、赛项目的 1.检验实践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从事测绘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2. 建立全国开设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交流教学成果与经验的平台,引导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专业建设。 3.检查学生对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各参赛院校组织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适应实践需求的应变能力。 4.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实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鉴定,创新“双证书”制度。 5.检验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业务作风、团队协作的优秀品质、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四、赛项设计原则 1.竞赛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办赛原则,注重结合生产实际、注重 考核实效、杜绝造假、强化质量水平。 2.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 理与团队协作能力。 3.将实际生产的核心容提炼加工,以学生就业上岗的职业技能为核心, 将测绘行业生产作业中使用的新设备、新方法引入竞赛,引导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4.联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技能培训与鉴定主管部门、知名测绘仪器公 司、知名测绘企业,全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后援保障。 5.坚持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在展示个人风采的同时,培养学 生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和不怕苦、不怕累的优秀品质。 五、赛项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1.竞赛项目针对性强,是从事测绘工作必备的基本技能。 2.赛项使用的设备是当前测绘生产外业数据采集的主流先进设备。 3.竞赛项目以促进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的。 4.依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结合技能竞赛开展工程测量员(三级/高级技能)职业技能鉴定,创新“赛鉴结合”的“双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一

全面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一 【本讲重点】 排列图 因果分析法 对策表方法 分层法 相关图法 排列图法 什么是排列图 排列图又叫巴雷特图,或主次分析图,它首先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Pareto)用于经济分析,后来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将它应用于全面质量管理之中,成为全面质量管理常用的质量分析方法之一。 排列图中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个柱状图和一条自左向右逐步上升的折线。左边的纵坐标为频数,右边的纵坐标为频率或称累积占有率。一般说来,横坐标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问题或项目,纵坐标表示影响程度,折线为累计曲线。 排列图法的应用实际上是建立在ABC分析法基础之上的,它将现场中作为问题的废品、缺陷、毛病、事故等,按其现象或者原因进行分类,选取数据,根据废品数量和损失金额多少排列顺序,然后用柱形图表示其大小。因此,排列图法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我们找到影响生产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例如,可以将积累出现的频率百分比累加达到70%的因素成为A类因素,它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排列图能够从任何众多的项目中找出最重要的问题,能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大小顺序,能了解该项目在全

体中所占的重要程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效果、调查产生缺陷及故障的原因。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排列图的绘制,并将其应用到质量过程中去。 一般说来,绘制排列图的步骤如图7-1所示,即:确定调查事项,收集数据,按内容或原因对数据分类,然后进行合计、整理数据,计算累积数,计算累积占有率,作出柱形图,画出累积曲线,填写有关事项。 图7-1 排列图的绘制步骤 排列图的应用实例 某化工机械厂为从事尿素合成的公司生产尿素合成塔,尿素合成塔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上面共有成千上万个焊缝和焊点。由于该厂所生产的十五台尿素合成塔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焊缝缺陷,由此对返修所需工时的数据统计如表7-1所示。 表7-1 焊缝缺陷返修工时统计表 序号项目返修工时fi 频率 pi/% 累计频率 fi/% 类别 1焊缝气孔14860.460.4A 2夹渣5120.881.2A 3焊缝成型差208.289.4B 4焊道凹陷15 6.195.5B 5其他11 4.5100C 合计245100 缝成型差、焊道凹陷及其他缺陷,前三个要素累加起来达到了89.4%。根据这些统计数据绘制出如图7-2所示的排列图:横坐标是所列举问题的分类,纵坐标是各类缺陷百分率的频数。

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原材料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5.1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材料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部分: 衡量材料质量的尺度是材料质量标准,它也是作为验收、检验材料质量的依据,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掌握材料的质量标准就便于可靠地控制材料和工程质量。 1)材料质量检验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将所取得的材料数据与材料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同时还有利于掌握材料的信息。 2)材料质量的检验方法一般有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等。 3)根据材料信息和保证资料的具体情况,材料质量检验程度分为免检、抽检和全部检查。 4)材料质量检验通常进行的试验为“一般检验项目”;根据需要进行的试验项目为“其他试验项目”。 5)材料质量检验的取样必须有代表性。 6)材料抽样一般适用于对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的质量鉴定。 7)对于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检验项目和不问的检验标准,而检验标准则是用以判断材料是否合格的依据。 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不当;均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事故。故必须针对工程特点,根据材料的性能、质量标准、适用范围和对施工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慎重地来选择和使用材料。 5.2原材料质量控制的原则 1)主要材料、设备及构配件在定货前,承包单位必须向监理工程师申报同意后,方可定货; 2)监理工程师协助承包单位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管理体系,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占用量,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 3)合理地组织材料使用;减少材料的损失,正确按定额计量使用材料,加

强运输、仓库、保管工作,健全现场材料管理制度。避免材料损失、变质; 4)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 5)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材料。 工程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质量控制基本程序 5.3施工阶段原材料质量控制的方法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永久性设备、器材等都将成为永久性工程的组织部分,所以它们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工程产品的质量,因此需要事先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对于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也应当是进行全过程和全面的控制,从采购、加工制造、运输、装卸、进场、存放、使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监督与控制。 1)凡由承包单位负责采购的原材料、半成品或构配件。设备等,在采购定货前应向监理工程师申报;对于重要的材料,还应提交样品,供试验或鉴定,有些材料则要求供货单位提交理化试验单;经监理工程师审查认可发出书面认可证明后,方可进行定货采购。 2)供货厂家是制造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永久性设备和器材等的主体,所以优选良好的供货厂家,是保证采购、定货质量的前提。 3)某些材料(诸如一些装饰材料)定货时最好一次订齐和备足货源,以免由于分批而出现花色差异质量不一。 4)供货厂方应向需方(订货方)提供质量保证文件,用以表明其提供的货物能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服务质量控制保证体系及措施方案

服务质量控制保证体系及措施 1、质量控制保证体系流程图如下: 质量控制保证体系流程图 2、工程造价咨询工作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保证措施共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及技术措施三部分:2.1组织措施

2.1.1组建以项目负责人为管理核心的独立项目部。选派公司高层管理及优秀的骨干人员为本项目部负责人。公司总工室将设立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牵头的专业审核小组对项目部所有编审业务进行实时监督; 2.1.2由项目部负责人提名,组建一个富有经验、责任心强、业务精干的专业服务团队,从人员素质上把好第一关,这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选派服务团队的人员以不少于5年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为主,尤其注重有较强责任心、服务意识和职业操守。 2.1.3保证参与项目工作的所有专业人员均做到持证上岗,全部具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或建委颁发的预算员岗位证书,保证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员均具有与其承办工作相适应的工作能力; 2.1.4建立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明确参与人员的职能分工; 2.1.5由项目部编制各个具体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计划并对所有造价业务均制订针对性的工作流程图及实施方案; 2.1.6严格按照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及检验程序开展工作,做到每一份成果文件均要经过三级复核,确保承接的工程造价业务的高质量完成; 2.1.7强化规服务,使用各种标准技术质量手册,强调成果文件质量,严格推行校审制度,以提高服务质量,杜绝差错。 2.2 经济措施 公司对项目部负责人、项目组长及项目组成员按《项目部检查评比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填写《项目部工作人员考核表》,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一定的经济奖惩

2.3 技术措施 2.3.1在接到业主提供的工程资料后,及时细阅,做好相关交底工作,统一咨询业务的技术标准与原则。 2.3.2严格执行公司的业务质量控制程序和委托方的管理制度。建立编制、复核、会审和审定多级把关程序。造价编制人将所计算的成果经过自查整理,形成初稿;由复核人对初稿进行检查复核,然后由编制人进行修正,再提交项目负责人组织会审,并征询业主意见,最后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定。 2.3.3复核人员主要复核计算成果的依据和计量是否正确,容是否齐全、有无漏项,采用的技术经济参数与标准是否恰当,计算与编制的原则、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各专业的技术经济标准是否一致,审核成果说明是否规,论述是否通顺,容是否完整正确,检查关键数据及相互关系。 2.3.4审核人员发现的问题在复核记录单上列出,交造价成果原编制人员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再复核。 2.3.5对咨询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委托方主管人员汇报并经常组织会审,会审主要是对重要子目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会审确定。对重大问题及时请示相关领导。 2.3.6每阶段的咨询业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资料归档和信息化处理工作。 2.3.7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腐败现象。虽然防止腐败不是造价管理的畴,但腐败现象会象蛀虫一样人为地破坏造价管理工作,其危害之大更可令造价控制前功尽弃。加强职业教育,完善部监督机制。在服务过程中,如果需要与承包方沟通,坚持做到先征得委托方同意或有委托方在场。确保公正、诚信,自觉维护业主的合法利益。

项目质量管理措施方案

1、质量管理体系 1.1、项目质量目标概述 我公司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施工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质量活动规范有序,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质量方针 规范受控,贯彻始终,质量第一,确保履约。 (2)质量目标 ①保持按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②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率100%。 ③杜绝重大质量责任事故。 1.2、项目质量管理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项目组织依存于其顾客的需求。因此,项目组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领导作用。 (2)、领导作用:在这里要突出项目经理的作用,以项目经理为组织核心并协调各个部门来开展工作。 (3)、全员参与:产品质量是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必须把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上自厂长、下至工人人人关心质量问题,人人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4)、过程方法:过程方法实际上是对过程网络的一种管理办法,它要求组织系统地识别并管理所采用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相互作用。 (5)、管理的系统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采用系统方法,就是要把质量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大系统,对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各个过程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以达到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6)、持续改进: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的过程是一个持续过程,该过程使用审核发现和审核结论、数据分析、管理评审或其他方法,其结果通常导致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 (7)、以事实为决策基础: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指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它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 1.3、项目质量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 项目是由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项目的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此在项目质量管理过程中,应运用系统原理进行系统分析,用统筹的观念和系统个的方法对项目质量进行系统的管理,使得项目总体达到最优。 (2)PDCA循环管理; PDCA循环可分为四个阶段 图

质量控制的内容、措施和方法

按照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和程序,根据SL27-91《水闸施工规范》对水闸施工质量进行控制。 1.事前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 (1)、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的内容 1)核查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 2)审查分包单位的资格,签发《分包单位资格报审表》。 3)查验承包单位的测量放线,签认承包单位的《施工测量放线报验单》。 4)检查材料的质保资料;签认工程中使用材料的报验。 5)签认工程中使用建筑构配件、设备报验。 6)检查进场的主要施工设备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7)审查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8)施工前应报出创优计划和通病防治措施。 (2)、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的原则 1)以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验评标准等为依据,督促承包单位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 2)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以质量预控为重点。 3)对工程项目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监督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 (3)、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的方法 事前控制工作首先要注意对承包商所做的施工准备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控制;另一方面应组织好有关工作的质量保证,还要设置工序活动的质量控制点,进行预控。

1)核查承包单位的机构、人员配备、职责与分工的落实情况。 2)督促各级专职质量检查人员的配备。 3)检查承包单位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4)审查分包单位的资格及业绩情况。 5)审查检验承包单位测量验放线成果。 6)审查确认承包单位的材料报验及新材料、新产品的确认文件。 7)审核签认建筑构配件、设备报验并检查进场主要施工设备。 8)审定承包单位开工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9)参与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 (4)质量控制的事前控制的措施 4.1事前控制的组织措施 1)针对本工程重要性的特点,我公司将组成由专家组成的高层次的顾问组,对工程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指导。公司领导和顾问组不定期经常对工程进行巡视、检查,听取业主对监理工作的意见,对现场工作给予指导。 2)现场的监理组织健全,职责分工清楚,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督促、帮助施工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优计划和通病根治措施。 (5)事前控制的技术措施 1)坚持样板引路。每一工序均要先确定一个样板块(段),由施工单位的普通的施工班组施工;样板经甲方、监理方检验同意后,总结出最低的质量标准、施工方法和操作规程,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进行

工程测量管理规定

工程测量管理规定 1 适用范围 本规定明确了工程技术人员、测量人员的职责,现场测量工作的实施和测量仪器的有效管理,适用于纳二电厂工程施工中的测量工作。 2.参考文件 1.GB50026-93 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 2.DL5001-91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3.QAPJL001?000 计量保证手册 3 职责 3.1 项目质量科测量组负责纳二电厂工程测量工作的实施以及测量仪器的维护和保养。 3.2 项目各施工单位需进行测量工作时,应由技术人员负责填写完整、准确的测量工作委托单,作为测量组工作的依据。 3.3 质量科负责本程序的编制、修改和解释。 4 管理内容 4.1 测量人员资质和职责 4.1.1 质量科测量组设置测量工程师一名,测量工程师应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4.1.2 测量工程师职责 a) 认真贯彻执行工程测量规范和有关技术规程; b) 负责项目工程测量工作的内、外联系; c) 定期向主管领导汇报测量工作情况; d) 负责测量仪器的定期自检、维护和保管工作; e) 负责检查、审核测量资料及其整理; f) 负责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g) 负责工程安装中基础轴线、基准高程点施测、复核和移交验收等重要工作。 4.1.3 测量人员的考核由项目质量科统一管理。 4.2 测量工作过程管理 4.2.1 测量组负责实施职责范围内的工程测量工作。 4.2.2 测量工作实行《测量工作委托单》制度,表格见附录A。 4.2.3《测量工作委托单》由申请部门填写,申请人和审核人对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4.2.4 各施工单位或部门需进行工程测量工作时,至少提前一天向测量组提交《测量工作委托单》,以便测量组统一安排工作。 4.2.5 测量组接到测量工作委托单后,根据设备安装精度要求合理安排测量仪器和人员,实施现场测量工作。 4.2.6 现场测量工作结束应及时整理并编写测量结果文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项目质量员及施工技术员。 4.2.7 在施测过程中,施工技术员或施工班组负责人应跟随测量组,以便测量人员将现场测量结果进行交底。 4.2.8 施测过程中,测量人员应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规章制度,确保人身和测量仪器的安全。 4.2.9工程测量文件管理 a) 测量工程师应有效管理以下台帐、记录:测量仪器计量台帐、《测量工作委托单》登记、测量记录手簿整理、测量仪器定期自检记录;负责作好内部安装检验、验收情况的测量记录; b) 测量资料的整理严格按照公司现行文件、记录控制要求执行; c) 形成的测量记录/结果及时提供给施工单位、技术人员作为现场施工的技术数据。 4.3 测量仪器管理 4.3.1 测量仪器的使用由测量组统一调配。 4.3.2 测量仪器必须专人维护和保管。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PDCA循环法 一、计划-执行-检查-总结 制定计划(方针、目标) 执行(组织力量去实施) 检查(对计划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 总结(总结成功的经验,形成标准,或找出失败原因重新制定计划) PDCA循环法的特点: 1. 四个顺序不能颠倒,相互衔接 2. 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互相促进 3. 不停地转动,不断地提高 4. 关键在于做好总结这一阶段 二、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的八个步骤 1. 找出存在的问题 2. 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3. 找出影响大的原因 4. 制定措施计划 5. 执行措施计划 6.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7. 总结经验进行处理 8. 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质量管理的数理统计方法 一、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条件 1. 特点 (1)抽样检查 (2)伴随生产过程进行 (3)可靠直观 2.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优点 (1)防止废次品产生(防患于未然) (2)积累资料,为挖掘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力创造了可能 (3)为制定合理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程提供可靠数据 (4)减少了检验工作量,提高了检验的准确性与效率,节省了开支 3. 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 (1)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生产过程(完备的工艺文件、操作规程,严格的工艺纪律、岗位责任制,完好状态的设备等) (2)培训人员,掌握方法,明确意义 (3)领导重视,创造条件给予支持 (4)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齐心协力 二、质量管理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 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 频数、频率和概率 概率的几个性质 产品质量变异和产生变异的原因:

1. 偶然性原因(随机误差) 对质量波动影响小,特点是大小、方向都不一定,不能事先确定它的数值。 2. 系统性原因(条件误差) 对质量波动影响大,特点是有规律、容易识别,可以避免。 随机误差与条件误差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前者可变为后者。 观察和研究质量变异,掌握质量变异的规律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影响质量波动的因素应严格控制。 三、质量管理中的数据 母体(总体N )–提供数据的原始集团 子样(样品n)–从母体中抽出来的一部分样品(n ≥1) 抽样- 从母体中随机抽取子样的活动 1. 数据的收集过程 (1)工序控制半成品→子样→数据 (2)产品检验产品→子样→数据 (3)子样的抽取方法 ①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表法) 机会均等,子样代表性强,多用于产品验收 ②按工艺过程、时间顺序抽样 等间距抽取若干件样品 2. 数据的种类 (1)计量值数据 连续性数据,可以是小数,如:长度、重量 (2)计数值数据 非连续性数据,不能是小数 ①计件数据(不合格数) (统计分析方法和控制图) 生产过程质量数据信息质量控制 分析整理

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 一、工程质量控制目标 严格贯彻国家强制性质量标准、质量要求,所有工程质量验收达到合格。 二、工程质量控制的原则 2.1以国家施工及验收规范、工程质量验评标准及《工程建设规范强制性条文》、设计图纸等为依据,督促承包单位全面实现工程项目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 2.2对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以质量预控为重点。 2.3对工程项目的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监督承包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落实到位。 2.4严格要求承包单位执行有关材料试验制度和设备检验制度,对进场材料必须先见证送检,检验合格方可用于工程,设备的使用必须定期维保,未及时维保的发出安全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2.5坚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不准在工程上使用。 2.6坚持本工序质量不合格或未进行验收不予签认,下一道工序不得施工。 三、工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3.1质量控制应以事前控制(预防)为主。 3.2按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规操作,消除质量隐患,跟踪质量问题,验证纠正效果。 3.3应采用必要的检查、测量和试验手段,以验证施工质量。 3.4应对工程的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施工过程进行旁站监理。 3.5严格执行现场见证取样和送检制度。 3.6应建议撤换承包单位不称职的人员及不合格分包单位 四、工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4.1事前控制 施工准备阶段是施工单位为正式施工进行各项准备、创造开工条件的阶段。施工阶段发生的质量问题、质量事故,往往是由于施工准备阶段工作的不充分而引起的。因此,项目监理部在进行质量控制时,将十分关注施工准备阶段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项目监理部将通过抓住工程开工审查关,采集施工现场各种准备情况的信息,及时发现可能造成质量问题的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实施预防。在施工准备阶段,项目监理部采取预控方法进行监理,具体控制要点及手段主要有:

建筑工程实测实量技术规范

实测实量技术规范 一、混凝土结构工程 检查标准依据(砼结构) GB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截面尺寸偏差(砼结构) 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施工尺寸与设计图尺寸的偏差。 合格标准:截面尺寸偏差[-5,8]mm。 测量工具:5m 钢卷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a)以钢卷尺测量同一面墙/柱截面尺寸,精确至毫米; b)同一墙/柱面作为 1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从地面向上 300mm 和 1500mm 各测量截面尺寸 1 次。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 图 1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

2、表面平整度(砼结构) 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平整程度。 合格标准:[0,8]mm。 测量工具:2m 靠尺、楔形塞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 a)剪力墙/暗柱:选取长边墙,任选长边墙两面中的一面作为 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 8 个实测区、32 个测点进行计算; b)当所选墙长度小于 3m 时,同一面墙 4 个角(顶部及根部)中取左上及右下 2 个角。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累计测 2 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这 2 个实测值分别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 2 个计算点; c)当所选墙长度大于 3m 时,除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测量两次表面平整度外,还需在墙长度中间水平放靠尺测量 1 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这 3 个实测 值分别作为判断该指标合格率的 3 个计算点; d)跨洞口部位必测。实测时在洞口 45 度斜交叉测 1 尺,该实测值作为新增实测指 标合格率的 1 个计算点; e)砼柱:可以不测表面平整度。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 图 2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 3、垂直度(砼结构)

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

lB422010 工程质量控制方法及措施 1B422011 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方法 现场质量检查控制的方法主要是:测量、试验、观察、分析、监督、总结提高。 一、审核与分析有关技术文件、报告或报表对技术文件、报告。项目经理应负总责 二、现场质量检查控制 1.开工前检查 2.工序交接检查与工序检查 3.隐蔽工程检查 4.停工后复工前的检查。 5.分项、分部工程完工后的检查 6.成品、材料、机械设备等的检查 7.巡视检查 1B422012 掌握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 一、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原则和内容 1、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项目、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 2、影响工期、质量、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重要因素的环节; 3、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环节; 4、质量信息反馈中缺陷频数较多的项目; 五、土方路基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 1.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 2.路基原地面处理,按施工技术合同或规范规定要求处理,并认真整平压实; 3.使用适宜材料,必须采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适用材料,保证原材料合格,正确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 4.每层的松铺厚度,横坡; 5.分层压实,控制填土的含水量,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六、路面基层(底基层)施工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1.基层施工所采用设备组合; 2.配合比的设计; 3.拌合设备计量装置校验; 4.路面基层(底基层)所用结合料(如水泥、石灰)剂量; 5.原材料符合要求,混合料的含水量、拌合均匀性、配合比; 6.路面基层(底基层)的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及横坡等; 7.如采用级配碎(砾)石还需要注意集料的级配和石料的压碎值。 七、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常见质量控制关键点 1.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 2.混凝土材料的检查与试验;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件的试验; 4.混凝土的水灰比、外加剂掺加量、坍落度控制;

1国家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装修工程 1国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1 2地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2001 3国家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0-2003 4国家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12-2001 5国家建筑防腐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4-2003 6国家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01 7行业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检验标准JGJH0-2001 8行业建筑工程饰面砖粘结强度标准值JGJ/100-2001 9行业金属工程技术规范JGJ133-2001 10国家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 11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2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1-2001 13国家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50203-2002 14行业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15行业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3 16行业建筑施工安全检查评分标准JGJ59-2001 17行业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2003 18地方建筑安装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01-26-96 19地方高级建筑装饰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DBJ01-27-2003 20地方建筑内外墙涂料应用技术规程DBJ/T01-42-2001 21地方建筑安装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 22国家手持式电动工具的管理、使用、检查和维修安全技术规程GB3787-2001 23国家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 24国家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工程应用的主要图集 1国家《建筑构造通用图集》88J及88JX系列图集 2地方《木质防火门图集》 3地方《常用木门、钢木门通用图集》 主要法规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1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 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统计方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本节将要介绍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他的这种分类中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 日本规格协会10年一度对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作抽样统计调查,根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在企业制造现场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中,应用初级统计分析方法的占98%。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七种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非常之必要;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制造现场,如何继续广泛地推行这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即初级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排列图 排列图法又叫帕累特图法,也有的称之为ABC分析图法或主项目图法。它是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质量改善,从而提高质量,以达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故称排列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to)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却仅有少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因此这一方法称为帕累特图法。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将此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在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通常是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 类为一般因素。根据所作出的排列图进行分析得到哪些因素属于A类,哪些属于B类,哪些属于C类,因而这种方法又把它叫做ABC分析图法。由于根据排列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项目,故有的亦把它叫主项目图法。 所谓排列图,它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构成的图。其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即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两个纵坐标中,左边的那个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那个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直方形表示影响因素,有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为帕累特曲线。 二、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法是一种系统地分析和寻找影响质量问题原因的简便而有效的图示方法。因其最初是由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于1953年在日本川琦制铁公司提出使用的,故又称为石川图法。由于因果图形似树枝或鱼刺,故也有称之为树枝图法或鱼刺图法。另外,还有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