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

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选用和疗效评价(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的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的疗效。方法针对疾病的不同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基本痊愈。结论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均有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药物治疗

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于结肠的一种弥漫性、连续性、表浅性、且局限于粘膜层的炎症,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克罗恩病是指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跨膜性炎症,常见于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很多肠外表现如发热、营养障碍等。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具有共同的地域及流行病学特征,有慢性、自发性、间歇发作的病程,且有5%- 10%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难以区分,这些重叠特征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0例炎症性肠病中溃疡性结肠炎(UC)85 例,克罗恩病(CD)25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CM(81.5mm病诊断治疗规范标准。男62例,女48例。年龄13?85岁,平均37.9岁。经过治疗基本痊愈出院,现汇报如下。

1.2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有发热乏力、贫血;病情严重则有脱水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迟缓亦是小儿UC 最早期临床表现。可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关节痛、虹膜睫状体炎、

肝大等。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

2药物治疗

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和克罗恩病均有一定的差异。

分别介绍如下:

2.1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2.1.1 急性期的治疗:轻型患者可先用SASP?6g/d或5-ASA制剂2?4g/d,分3?4次口服,对直、乙状结肠炎者可用栓剂,或以相同剂量保留灌肠。如以上治疗无效,可改用皮质激素保留灌肠,齐U

量为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每晚一次,15d为1个疗程,间隔15d 再灌肠1个疗程,坚持半年到1年复发率明显降低。如灌肠效果欠佳,则用泼尼松口服,30?40mg/d。中型患者一般都需口服泼尼松40mg/d,用药

2?3周起效,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减量或停用激素后加用SASP 或5-ASA制剂进行维持治疗。重型患者的治疗更应注意综合治疗,药物方面开始应使用较大剂量的激素,氢化可的松300mg/d,静脉滴注,或泼尼松60mg/d,分3次口服。同时使用抗生素治疗。静脉用激素者,2周后改用口服。待症状控制后激素逐渐减量,不要突然停药,以免引起反跳。激素减量后加用水杨酸制剂维持。

总之,一个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选用SASP和5-ASA治疗,一般选用SASP如有磺胺过敏或SASP有毒副作用则选用5-ASA;位于左伴结肠患者,多用些灌肠治疗;重症患者除积极支持疗法外,常用激素治疗。

(2) 缓解期的维持治疗:缓解期的患者应以SASP或5-ASA制剂维持治疗为主,维持剂量减半,维持时间为半年到1年。长期服用5-ASA 制剂维持治疗可减低复发率约20%- 35%

2.2 .克罗恩病的治疗

2.2.1 活动期的治疗:轻、中度活动者凡是病变累及回肠、回盲

部或结肠者可以用SASP?6g/d或5-ASA制剂2?4g/d,分次服用。

对SASP无效者也可予甲硝唑0.2?0.3g,3/d作为更替,约半数患者可获得缓解。因甲硝唑常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现多用环丙沙量取代甲硝唑。SASP对小肠克罗恩病效果往往欠佳,且需要较大剂量。胃、十二指肠病变者多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中、重度者应采用泼尼松30?60mg/d直到缓解,体重在4周内应

能增加。伴有感染和脓肿者宜予抗生素。皮质激素在克罗

恩病中的疗效优于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至少在治疗2周后开始减量,减量为开始时每7~ 10d减2.5 ~5mg每日20mg以后减量要缓慢,减到一定量要用一段时间的维持量,维持剂量的大小和用药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情因人而异,通常为10mg/d。在减量过程中一旦

复发,皮质激素的用量应迅速增加,泼尼松应加到20?30mg/d以上。急性期无须加用SASP或5-ASA制剂。约半数病人会产生激素依赖或耐药。病变广泛而无手术指征者应同时使用硫唑嘌呤或6-MP,以增

强对激素的短期效应。重度、暴发性患者则应采用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多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mg/d, 2周起效后改用口服泼尼松40mg/d,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硫唑嘌呤和6-MP对激素依赖的患者可减少激素的用量,服用2?4周起效,更适用于有瘘管的患者,其中以肛瘘、腹壁瘘效果最佳。

2.2.2 维持治疗:非活动期维持治疗单用泼尼松和SASP往往无效,可联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免疫抑制剂。现在主张用5-ASA制剂或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维持剂量减半,而SASP隹持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且疗效不稳定。

3 讨论

由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表现与很多肠道感染性疾病相似,因而认

为本病可能和感染有关,如副结核杆菌、麻疹病毒、衣原体、大肠杆菌和厌氧菌等。

回肠末端及结肠的细菌产物慢性刺激粘膜免疫系统,并使粘膜细胞破损,增加了粘膜的通透性。由于粘膜屏障缺陷、细胞因子的破坏和上皮细胞的丢失,从而使内毒素容易吸收。免疫调节异常即炎性递质和抗炎性递质失衡。

以下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高糖饮食、人造奶油、长期口服泻药等,为诱因或参与致病的因素。大脑皮质活动障碍使肠道运动功能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挛,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结肠粘膜炎症、糜烂和溃疡。

参考文献

[1] 韩立坤,姜已忠,王哲.老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凝血酶原片段F1+2及D-二聚体检测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413-1414.

[2] 王玉双,陈健.低分子肝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4(4):257-258.

[3] 王晓春,杨根妹,彭雪莲等.低分子量肝素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15(2):96-98.

炎症性肠病的护理

炎症性肠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 2、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量,有便血时注意生命体征及血常规变化及大便常规。 3、注意进食后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4、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及里急后重等。 5、注意有无并发症:如穿孔、肠梗阻及大出血。 二、护理措施 1、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多数患者营养不良,缓解期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降低消耗。急性发期或病情严重应卧床休息。 3、饮食:急性发作期应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质软、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忌乳制品。宜少食多餐,病情严重者应禁食。 4、用药护理: (1)腹痛者可遵医嘱用解痉药,注意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2)应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防止反弹。 (3)柳氮磺胺吡啶应在餐后服用。若灌肠,药物要碾成粉末,防止堵管,肛管插入深度为 10-15 厘米,灌肠完毕,抬高臀部 10 厘米以上,保留时间不少于 1 小时。

5、若行肠镜检查,应做好术前、术后准备的护理。 6、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识别压力源和减轻压力的方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自尊、自立的思想,取得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合理休息与活动,劳逸结合。戒烟酒,合理饮食,避免过硬和粗糙食物。 2、保持情绪稳定,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坚持治疗,不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定期复查。 4、教会患者灌肠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观察腹泻时有无发热,大便是否带血及粘液血便,注意肛周皮肤情况,勤用温水擦洗。 2、慢性腹泻时观察有无消瘦,贫血和营养缺乏,有无电解质紊乱。 3、便血严重时,要注意防止跌倒及坠床的发生。 4、因疾病的病程长,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 5、告知患者识别药物不良反应,避免间断用药。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及时就诊。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IB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部分患者易合并营养不良。来自欧洲多国研究发现IBD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在16% ~ 69.7%[1,2,3]。2017年我国多中心调查表明我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比例高达55%(待发表)。 既往对IBD治疗的临床关注重点是积极的药物和手术治疗。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据表明,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IBD 患者疾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因此,IB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第一版《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3·深圳)》首次对我国IBD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筛查与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适应证与方法等临床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建议指导[4]。近5年来,国内广大临床医师围绕IBD营养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IBD营养支持治疗理念和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很多观念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旧版共识进行更新。2018年《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几经修订后发布,在此与大家讨论新版共识意见中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认识IBD患者营养不良现状,积极开展营养评估 IB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在儿童中甚至高达100%[5]。2017年我国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发现,55%中国IB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高达62%。营养不良类型以蛋白质热量型

营养不良为主,表现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下降等[6]。本共识特别指出,IBD患者多存在机体组成的变化,例如骨骼肌减少、脂肪含量变化等,但此时BMI可能正常。机体组成变化可影响IBD患者日常活动,甚至与预后相关。IBD患者也常合并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钙、铁的缺乏,所以合并骨密度降低与贫血的比例也较高[7,8]。我们应从多个方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注意有无营养素缺乏。目前虽然IBD合并营养不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常规开展营养状态评估的IBD中心并不多,因此,对IBD患者进行规范化全面营养状态评估的工作亟待推广。 本共识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2002(NRS-2002)对初诊IBD 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的筛查,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采用患者整体营养状况评估表(PG-SGA)进行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9,10]。由于IBD患者可能存在多类营养素缺乏,本共识强调对患者的蛋白质能量、微量营养素进行评估。患者能量需求量的评估应考虑多方面因素,活动期以及合并脓毒症的患者,能量需求相应增加;对青少年患者,除满足每日正常能量消耗外,还应重视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建议监测维生素D、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水平,强调针对性地纠正患者微量元素缺乏并定期复查。 二、进一步理解营养支持治疗的积极作用 共识意见从多个角度阐明营养支持治疗对IBD病程变化可能存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来自我国以及日本的多个研究结果支持长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诱导及维持CD缓解、延缓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模块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八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肠梗阻病人的护理要点禁食、胃肠减压 2.肠梗阻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痛、吐、胀、闭 【案例】 张先生,1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患者2天前上完体育课后开始出现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并出现恶心呕吐,未做特殊处理。后腹痛加,腹痛转移至右下腹,来医院就诊,给予收入院治疗。既往健康。查体:T39℃、P100次∕min 、R20次∕min、BP120 ∕8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体型偏瘦,心、肺(-),腹肌紧张,未触及包块,右下腹压麦氏点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结肠充气试验(+)。血常规WBC18×109/L,腹部B超示阑尾肿大。 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 思考: 1.张先生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依据是什么 2.张先生入院后护士该如何护理呢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 具备为急性阑尾炎术后病人在无菌原则下更换切口敷料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 具备对急性阑尾炎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急性阑尾炎病人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阑尾(图片) 阑尾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活动范围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阑尾根部位置较恒定,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McBurney)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动脉:回结肠A终末支,易栓塞坏死和穿孔。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 一、定义 1.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黏膜和黏膜下层,病程漫长,反复发作。 2.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个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二、病因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三、临床表现 (一)溃疡性结肠炎 1、腹泻:为绝大多数患者主要症状,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程度反应病情轻重,轻者每日2-4

次,便血轻或无;重者可每日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轻症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4、全身表现:一般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热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有并发症或见于急性暴发性。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5、本病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包括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强直性脊柱炎,口腔溃疡等。 (二)克罗恩病: 1、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或 腹鸣。 2、腹泻:本病常见症状之一,病情早期间歇发作,病程后期可转为持续性。 3、腹部包块:约见于10%-20%患者,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固定的腹块提示有粘连,多已有内瘘形成。 4、瘘管形成:是本病临床特征之一,可形成内瘘和外瘘。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治疗 DOI:10.16662/https://www.wendangku.net/doc/af7577357.html,ki.1674-0742.2017.09.124 [摘要] 目的分析营养治疗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68例成人炎症性肠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营养治疗)和参照组(常规治疗)各34例,实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治疗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治疗。记录两组炎症性肠病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治疗前后体质指数,给予统计学分析后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内科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治疗后体质指数分别为91.1%、14.7%、(21.5±2.1)d、(5 221.30±27.62)元、(19.6±1.49)kg/m2,均优于参照组85.3%、25.5%、(32.3±1.4)d、(7 135.3±647.92)元、(17.3±1.3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后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和伴有肠结核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

验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分布在20~66岁,平均(38.3±2.3)岁,病程1~6年。参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分布在19~58岁,平均(40.5±2.5)岁,病程0.6~8年。对照两组炎症性肠病病例上述各项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常规治疗。①患者口服1 g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给予患者口服3次/d,持续服用2个月作为1个治疗周期;医务人员仔细查看患者治疗期间病情变化,以制定安全、有效地治疗方案缓解其病情[2]。②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葡萄糖以补充能量。 实验组:在参照组的用药基础上给予营养治疗。①肠内营养:经口或者从鼻胃管、鼻空肠管中注入营养物质来给予营养支持。②肠外营养: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医务人员需静脉供应其营养需求,如足够热量、电解质、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确保患者未进食的状况下机体营养充足[3]。③肠外肠内营养联合救治: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当能量供给达不到目标能量的70%,给予肠外营养补充。③仔细查看并评估患者病情,深入分析不良反应,以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1.3 效果评估 医务人员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①治疗总有

炎症性肠病饮食

炎症性肠病饮食 肠道发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拉肚子、腹疼、呕吐等,这种情况多与肠道的炎症有关,患者应注意自己所吃的食物,那么炎症性肠病饮食避免哪些不良食物呢?患有炎症性的肠病一定不能吃生冷的食物,也不能吃过热或是辛辣的食物。如果吃水果可以蒸熟了再吃,比如苹果、梨等。 1、炎症性肠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遵循半流甚至无渣全流饮食原则,随病情好转逐渐添加不同的食物。开始时应先进食能耐受的流质饮食,然后为半流饮食,再固体食物。每数天可尝试添加一或两种食物,但该食物应能避免引起任何症状的发生和加重。若能耐受含纤维素饮食时,可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嫩的、煮熟的蔬菜,罐头水果或煮熟的水果,淀粉类如煮熟的麦片粥、全麦面和玉米饼等。在疾病的缓解期,只要机体能耐受则可食用多种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多种谷物、瘦肉和低脂或无脂的奶制品。在疾病活动期,由于腹痛、腹泻和纳呆均会导致营养摄取的障碍,且常用于活动期治疗的激素也会增加蛋白的消耗,故在此时期应增加能量和蛋白的摄入。 在疾病活动受到控制后,可建议食用以下食物:淡果汁、苹果酱、罐装水果、燕麦片、白切鸡、鱼、煮熟的蛋、薯泥、米饭或面条、面包等。避开过敏食物,如果发现自己每次吃过某种食物就有类似反应,就要提防是否对此过敏,可以选择其他食物代替。 2、炎症性肠病的其他注意事项

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平日心情要保持舒畅恬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重症或急性发作期均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恢复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适合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或慢跑,游泳等等。 炎症性肠病的简介 炎症性肠病(IBD)为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腹泻、腹痛,甚至可有血便。本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疾病通常先累及直肠,逐渐向全结肠蔓延,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非连续性全层炎症,最常累及部位为末端回肠、结肠和肛周。 炎症性肠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 高发人群:所有人。 危害:炎症性肠病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相应的一些并发症: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会有下消化道大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患者肠子非常鼓,另外,还会造成中毒性巨结肠;克罗恩病患者会出现肠道狭窄,肠道穿孔,形成脓肿、肠瘘,还会穿到腹腔、皮肤,导致生命危险。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 (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 (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 (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 (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 (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 (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

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A:应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情况、高危因素、并发症、禁忌证、遗传药理学特征、合并用药、用药史、不良反应史、社会经济状况、用药依从性、患者偏好以及药品的可及性进行全面详细的衡量,然后选择相应精准的治疗策略。B:在决定治疗方案前,应向患者详细解释方案的效益与风险,在与患者充分交流并取得合作之后实施。C:在治疗过程中,应监测治疗反应和对药物耐受的情况,检查药物依从性及药物剂量是否足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D:IBD治疗应遵循欧美国家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及指南。 2、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B: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3、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D A:IBD是一种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B:IBD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另外还可能出现肠外表现例如口腔黏膜病变。C:最近研究显示,亚洲地区的IBD疾病发病趋势、严重度和临床转归都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预示着中国即将面临大量的IBD患者。D:IBD可以治愈。 4、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沙利度胺可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B: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C: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D:荟萃分析显示,对于IBD患者,英夫利西单抗与硫嘌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英夫利西单抗或硫嘌呤类药物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E:用药不依从性的IBD患者比依从性好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 5、以下描述错误的是(单项选择) A A:联用免疫抑制剂或肠内营养,可增加英夫利西单抗疗效。B:以营养为主的方案在UC治疗中的证据不足,但在CD患者中有中等强度的证据级别支持。C:益生菌制剂在UC 活动期和缓解期治疗中有益,但在CD患者中的益处证据不足。D:英夫利西单抗输液反应有效预防策略包括:推荐维持治疗、维持治疗中联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或抗组胺药物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将输液速度放慢。E:最新调查显示,有大约三分之二的IBD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存在问题。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2021版:中国炎症性肠病营养诊疗共识(全文)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主要累及胃肠道的非特异性、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近20余年,虽然全球对IBD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IBD的具体病因和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也未发现能够治愈IBD的药物和方法。研究认为,IBD多见于西欧和北美地区,与西方的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IBD既往在中国罕见,但近20年来,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生活节奏以及环境等明显改变,中国IBD的发病率快速增长,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最快,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疑难疾病之一,是消化系统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IBD的诊断没有金标准。IBD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依赖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包括实验室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在内的系统性检查。有时即使完善了这些系统性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也不能明确诊断,还需要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来明确诊断。个别情况下,即使完成诊断性治疗以及随访也不能明确诊断。IBD的精准治疗则取决于在早期诊断基础上建立的兼顾规范化和个体化的优化治疗方案。就治疗而言,IBD是一种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内科性疾病。通常情况下,药物能够有效诱导和维持IBD缓解,多在并发肠梗阻、肠穿孔、消化道大出血、肠道癌变以及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并实施外科干预。

由于IBD固有的临床特点,IBD患者营养障碍不仅常见,而且部分患者的营养障碍复杂和严重,并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IBD 的营养治疗目的和作用也远远超出了纠正营养障碍的范畴,具有诸多功能性的治疗作用,尤其是能够诱导和维持CD缓解。因此,营养诊疗是IBD 临床诊疗的重要内容,甚至可作为部分CD患者的一线治疗。但是,目前我国IBD患者的营养诊疗普遍不规范,甚至误诊误治,并因此影响了IBD 患者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化地开展IBD营养诊疗,由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炎症性肠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明松教授牵头,组织了6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就IBD营养诊疗达成共识,共计36条。然后将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由高到低分为A~D四个等级,由120余位来自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营养科、儿科和中医科并且在营养和IBD两个领域均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中青年专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诊疗经验,就每一条共识的证据等级进行投票,投票的统计结果附在每一条共识的后面,以便参考。从证据等级投票分析结果来看,对IBD营养诊疗仍然存在诸多分歧,甚至对一些IBD营养诊疗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技术、方法和作用仍然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普及、推广、提高和规范IBD营养诊疗。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19,57(7):501-507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显著升高。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形成新的诊治共识,为IBD 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近年随着对儿童IBD 研究的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

IBD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 1] 。VEO-IBD中还包含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 (小于2岁)。VEO-IBD中被报道最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受体基因突变。VEO-IBD因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而导致诊断困难。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 [ 2,3,4] 。在我国,儿童IBD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 [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曾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 [ 6] 。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欧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经过3次会议开放式讨论和多次函审修改,形成"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IBD的诊断

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现状

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现状 发表时间:2018-03-20T14:27:34.09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5期作者:裴文莉高薇 [导读]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现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炎症性肠病患者6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进行营养护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SGA营养评估结果,MNA营养评估结果和炎症性肠病的病情控制率进行相互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SGA营养评估结果,MNA营养评估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炎症性肠病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采取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病情的好转率,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营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221-02 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以目前的医学水平仅认为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1]。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腹块,贫血发热,营养不良等。患者有类似症状后可以通过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血沉检查等进行检查。患者经过确诊后普遍使用传统口服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水杨酸钠,艾迪莎,奥沙拉嗪等,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具有效果欠佳,治疗时间长,易复发等缺点,甚至加重患者病情。此次报告研究的炎症性肠病营养评估及营养护理的治疗方式弥补了传统的口服药物的单一治疗方式,在口服药物基础上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的护理。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炎症性肠病患者66例进行研究试验,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炎症性肠病患者66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33例)与观察组(3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9±7.9岁,病程(1~5年)。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0±8.4岁,病程(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身体状况上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进过诊断确诊为炎症性肠病,身体各项数据符合治疗条件,符合此次试验的条件。此次试验在征得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下进行展开。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在干预前对患者SGA,MNA进行评估,进行炎症性肠炎的常规护理如:日常口服药物,注意日常休息,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过凉食物等常规的护理方式。经过护理之后在对患者SGA,MNA进行评估。 1.2.2观察组患者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营养护理的方式,具体的护理包括:(1)营养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采用相同的问卷调查,对患者的SGA,MNA进行专业的评估,对评估结果做好记录[2](2)为患者量身定制食谱: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病情程度不同和身体状况不同;不同的的饮食习惯、年龄、不同疾病量身定制食谱,调整患者的日常饮食。食谱中的食物不能有配伍禁忌的食物,不能有加重患者病情的食物,不能有刺激性食物。患者的食物与口服的药物应具有协同作用,不能产生拮抗作用。(3)促进患者食欲:为病人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室及床单位整洁,餐前移走便器、痰杯,有呕吐倾向的病人及危重病人应用屏风围住。鼓励轻病人集体用餐。食物要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尽量与患者日常食物相同,并保证色香味俱全,使患者具有食欲。(4)做好饮食记录: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使用的食物种类,使用量,使用后身体状况做好记录,根据记录对比观察患者身体更加适合某种食物,患者更加倾向与某种食物等信息。(5)寻找禁忌食物的替代品:患者在护理时期身体大量需要某种营养,但是具有这种营养的食物是患者的禁忌食物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营养评估,根据患者对营养的实际需求,来换算其它食物所提供的营养含量,为患者寻找可替代的食物。(6)中医食补:护理人员根据中医学从中医的角度对每位患者进行身体诊断,并且对每位患者给与相应的食补配方。经过营养护理之后对患者进行SGA,MNA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SGA,MNA的评估数据与病情控制率。SGA营养评价标准体系,A级视为营养良好,B级视为中级营养,C级视为重度营养不良[3]。MNA评估标准体系,MNA≥24视为营养状况良好,17<MNA<24视为存在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性,MNA≤17视为营养不良。病情控制率=有效率+控制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标准差以(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SGA评估无明显差距,P>0.05,进行干预后两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产生了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_2007年_济南_ 发表时间:2009-12-30 发表者:严瑾 (访问人次:87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006年,全国IBD协作组成立以来,我们结合国外处理指南对诊治规范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强调诊治规范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寻循证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十分关键,但我国目前高质量的临床资料不多,加之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些资料也很难达到以一概全的指导效果,因此在讨论中除引证部分资料外,更多参考国外新近诊治指南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诊治规范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共识意见讨论稿。 今年5月济南第七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大会上报告后定稿,现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今后应加强循证资料的搜集,并在应用中定期修改,不断完善和更新规范的内容,使之深化细化,加强实用性和指导性。 第一部分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如下: 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活动期: 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 ②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可溃人固有膜; 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