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3.有人说,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两次实现民主的机遇,但都错过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两次?为什么都错过了?对此你有何启示?

1.(1)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使阶级矛盾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再次陷入内战。后由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政策,阶级矛盾再次发展成为最主要矛盾,再次爆发内战。

(2)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因此,1927—1936年间,曲线呈上升趋势;后因日本全面侵华,国民党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曲线大幅下降;抗战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国民政府反动政策,官僚资本压制,内战破坏等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曲线应该继续下降。

2.(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军队来到井冈山区,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中国革命“走向农村”的新局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胜利。使西北长期成为革命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3)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出发点是以民族利益为重。(4)实事求是3.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大革命失败,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丧失。

第二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蒋介石国民党反动坚持独裁内战政策,使建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的机遇又一次丧失。

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的反动本质不会改变。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D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2005年1月15日,我国新建成的某陈列馆正式开馆,新馆建筑风格为青砖碧瓦的黔北民居式样。陈列馆内用了三组群雕手段艺术地渲染了人物和历史,它们分别是《惜别苏区》、《历史转折》、《出奇制胜》。该陈列馆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C

A .中共诞生

B .井冈山会师

C .遵义会议

D .抗战胜利

3.下列长征途中红军留下的标语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的变化是

D

A .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开展土地革命

B .反对 “左”倾错误,实行战略转移

C .继续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D .继续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同时承担起抗日任务

4.对右图反映的历史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中国入缅远征军是国共双方合作抗日的典范

B .该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

C .表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D .缅甸战场上中国面临的主要敌人是英日联军

5.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C

A .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 .争取抗战局面,保障工农割据

C .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 .坚持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6.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A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7.下图体现出的重大历史意义,不符合史实的是C

A.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D.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8.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B

中共一大会址井冈山会师中共七大会场人民解放军占

领总统府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

9.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C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0.毛泽东诗词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程。下列诗词按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B

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②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③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11.1949年夏某报刊要用下列诗句作为时事评论文章的标题,你觉得哪一个最好 A A.“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B.“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C.“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正忙” D.“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12.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影响13.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D

上表说明1920—1936年间

A.民族企业发展遇到重大挫折

B.官僚资本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外商企业退出中国市场

D.民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

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D.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15.下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D

A.A—B段 B. B—C段 C. C—D段 D. D—E段16.“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经济发展成为当时世界的亮点”,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 B

①封建势力是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②反动政府顺应了世界工业化浪潮③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统治的反动性④使中国国际地位得以迅速上升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17.下图右框材料选自民国二十二年第二期《申报月刊》。它阐述的“统制经济”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影响较大,其客观因素是 D

A.主要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B.国内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C.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展开 D.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18.毛泽东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党开始也是不懂得农民工作的重要性,把城市工作放在第一位,农村工作放在第二位。”此处的“开始”是指 A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二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外商每天平均纱绽数51664;华商每天平均纱锭数23686。

材料三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材料四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

(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参考答案:(1)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2)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3)历史现象: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原因:抗战期间,国统区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和国家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

(4)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2010年9月3日是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国共两党都为此进行过努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被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台庄胜利足为表征。惟是各军无论据守一点抑或转战匝月,其伤亡之重均感痛苦。苟为情况所许则抽调整理补充早在计划中,然为顽敌所迫,势为难能,当此时若非以最后五分钟坚忍之精神难保已得之胜利。试观前此残寇负隅峄枣,虽极小部之敌,在我包围攻击之下亦保持攻击精神堪资借镜。诚恐我军各部久战之后不无精神弛缓贻误战局。即希该长官等严令所属共体斯旨,纵部队在残缺苦战中亦不得稍堕志放弃任务,致于罪戾。本委员长决本信赏必罚用达

民族复兴之目的。望各勉力。

——蒋介石(1938年4月27日)

材料二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们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我们又有国际的援助,这三者同时结合在一块。这些都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不但已经存在,并在日益发展之中。在这里,亡国论者与悲观主义者同样是瞎子,他们一点也看不见,而只看见我们是弱国,是劣势,是半殖民地这一点,喃喃发出其“抗战必亡”、“再战必亡”的胡说,其中许多坏蛋就根据这种胡说暗地进行其投降妥协的阴谋,我们相反,我们要根据十五个月经验中已经证明了的东西,向全国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与我们战争的长处与短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指出长处与有利条件在全面战争中占据着优势,号召全国势力奋斗,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自己的有利条件,克服自己的短处与不利条件,为争取最后胜利而斗争。最后胜利将是谁的呢?我们确定地答复:中国的。

——毛泽东(1938年10月1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思想。

(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毛泽东提出的哪些思想?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共两党领袖思想的共同之处,简要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答案:(1)思想:认识到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地坚忍不拔,绝不气馁精神的重要性;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坚信抗战必将胜利。

(2)思想:驳斥“亡国论”“抗战必胜”“再战必亡”等谬论;认为战争正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到战争的长期性;只要坚持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3)共同之处:都认识到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都认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地位与作用: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合作,共同抗战;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主导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政策述评 吴玉文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 59 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文章作者: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 【作者】宗玉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 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的。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而历史遗留给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封建军阀的割据,使中国的财政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地方财政的封建割据局面。在国民政府刚成立的几年内,“中央税收所恃者,计有江、浙、皖三省,皖省尚无款可解,实只恃江、浙两省而已”(《革命文献》第26辑,第1页。)。另一方面,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库空虚,只好靠借债度日,北洋政府成为一个叫化政府。而一切理财要政,“绝少建立,即偶有一二,亦不过虚应故事,从未收获实效”(《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83页。)。南京政府建立后,决定整顿这种混乱的财政状况,建立新的财政秩序。 1927年10月,南京政府成立财政整理委员会;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会议;7月又举行首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财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统一财权。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划分国、地税针对当时地方割据财政的状况,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如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内地税、烟酒税、厘金、邮包税、印花税、所得税、国家营业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属于国家性质的现有收入统属国家税收范围。地方税则以间接税为主而以杂项税捐辅之。如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营业税、市场税、所得税之附加税、船捐、房捐、地方财入、地方营业收入、地方行政收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现有收入属地方税收范围。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教案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2.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3.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2.从“历史阐释”角度归纳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原因、内容、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红军长征。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各派军阀勾心斗角,连年混战。 2.经济 (1)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①时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即1927~1936年。1928年全国基本统一。 ②原因:国民政府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政策等;还有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纺织业、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2)官僚资本形成。 [易错提醒]“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比较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广义上说,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也属于官僚资本。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八七会议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土地革命 (1)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姓名: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共三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党合作,建立战线。 ③方针:共产党可以以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______上、 上、__________上保持性。 2、国民党“一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大会接受共产党的________的主张,确定“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③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中共的政治纲领基本一 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为基础的战线 正式建立。此后,中国进入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时间:年月。 2、创办人:。 3、主要领导:孙中山任,蒋介石任,廖仲恺任,任政治 部主任。 4、特点:黄埔军校把教育和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5、性质:黄埔军校是一所合作的军事学校, 6、作用:为________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骨干。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2、目的:打倒列强(反),铲除军阀(反)。 3、总司令___________。 4、主要对象:、、。 5、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主战场)。 6、事迹: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军赢得“”美誉。 7、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流域打到流域,威震全国,沉 重打击了的统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孙中山逝世: .3.12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公开破坏国共合作。 2、“四一二”政变:1927.4.12蒋介石借口“”,在大 肆屠杀_______和________,制造了“四一二”政变。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4.18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七一五”政变:1927.7.15 _______在____________ 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5、“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 的建立与“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统治建立。到1949年,统治中国共__ 年。 6、东北易帜: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张作霖的儿子就任东北三省 保安总司令,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 帜”。东北易帜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在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经济管理视野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后改为北平)后,即宣告全国统一基本完成,“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训练人民行使政权,实质是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以党治国”。 一、训政制度的确立 训政源于约法之治,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正式提出“革命程序论”,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1在1914年7月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进一步指出:“本党进行秩序分为三时期:一、军政时期,以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以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以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2至1924年《建国大纲》颁布,这一理论最终得以系统和完善。 训政时期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中,始终坚持所不可替代的阶段。如由军政时期蹴至宪政时期,会产生三个流弊,“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3“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知方式,非墨守其放弃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4由此,训政阶段是实现宪政的必经阶段,以“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以党治国”是其核心理念。 第二次北伐的告成,宣告国民党基本实现了政权的统一,但其内部派系众多,政治思想纷杂,所以对国民党来说,当务之急是“至少要先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1928年8月7日蒋介石发表《今后贯彻革命实行主义之主张》的谈话,主张“以党治国”、“以军治国”,又于8月9日发表《对时局意见书》,指出:“既曰以党治国,则政府与行政人员,断不能离党而独立”。与此同时,远在欧洲游历的胡汉民、孙科等人就致电谭延闿、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训政大纲草案》,其原则有三:“一、以党统一,以党训政,培植宪政深厚之基;二、本党重心,必求完国,应有发动训政之全权,政府应负责行政之全责;三、以五权制度,作训政之规模,期五权宪政最后之完成。”随后,胡汉民又完成了《训政大纲说明书》,指出“于建国治国之过程中,本党始终以政权之褓姆自任”,强调“以党治国”。因而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议训政开始,“遵照总理遗教”,“颁布约法”,五院制逐渐实施。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胡汉民、孙科等提出的《训政纲领》。内容主要有六条:“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训政制度的确立。1929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 二、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试行五权制度的具体方案,五院制正式实行。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任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院长,冯玉祥、林森、张继、孙科、陈果夫分任五院副院长。五院各司其能,其中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独立行使考试权;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制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国家大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就是民权,治权就是政府权。首先是人民有权,这些权利通过县自治和国民大会得到制度保障;政府有能就是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共同组成中央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实行五权分立的五权宪法,五院各司其责并对国民大会负责。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治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是要在直接民权的基础上,建立“万能政府”,其中五权分立强调的不是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而是集权下的分工。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五院制的建立应当在宪政时期。对于训政时期究竟以何种形式建立政府并无详细论述。训政时期五院制的建立,是在胡汉民的主张下成立的。训政时期的五院与宪政时期正式的五院制是不同的,训政时期的五院统一于国民党的党权之下,即“国民政府是五院的集体,对于政治会议的决议统一要绝对地遵守”。正如有关决议所称“中国国民党独负全责”。 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出台 国民党推行的“以党治国”的“训政制度”,并没有像预想的那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卢艳香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底定平津,全国统一基本实现,训政开始。国民党各派系在训政制度确立过程中,展开新的斗争,直至1931年5月由蒋介石力行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而成为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法律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的考察,有利于对该时期国民党政党政治状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五院制 83 --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成立,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统一全国财政,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改革 正文 一、财政改革 1、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与财税政策改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该年5月、8月两次发表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制定了《国定进口关税条例》,决定于当年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开始与英美等诸列强驻华公使展开了以“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谈判。从1928—192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英、西、荷、德、意、法等11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或者《友好通商条约》。在新条约中,欧美列强在保留其“最惠国待遇”和继续把持对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前提下,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同意取消各列强在华关税特权,实行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所议定的七级附加税税率标准(其中,最高一级进口商品税率至1932年增到50%,1933年增至8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家的“关税自主”这一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通过实行“关税自主”,中国政府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进口税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和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和支持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2)、通过“关税自主”和独立自主地制定关税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时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各类棉布进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3)、关税自主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收入。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通过关税自主,中国关税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至1928年增长到17914万元和1929年的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21%,至1928年上升到41%和1929年的51%,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2、盐税改革: 盐税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项重要税收来源。但自袁世凯善后大借款以盐税作为担保之后,外国债权人在中国设立的稽核机关——盐务稽核所,就一直把持着对中国盐税的管理。宋子文决心改变这个现状,1928年,财政部将改进盐务稽核所的工作,不在承认稽核所偿还外债的权利,此项工作另行指定特殊机关负责,收税职权也从盐务稽核所手中收回,改用关税收入以作偿还。从此,盐税的征收、保管及使用权又重新惠到中国政府的手中。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设立了盐务稽核所。1929年8月稽核所恢复收税职权,在各区的稽核家馆开始陆续恢复。盐务稽核总分所直隶于财政部,改变了帝国主义控制我国盐税主权的局面。由于稽核所旧有人员办盐的经验十分丰富,新稽核所任用了一批原稽核所的旧有人员,选择业绩较好的,尽量做到量才任用。 这时的盐务管理体制中,并行着两套平行的系统。中央设置盐务署和稽核总所,二者都隶属于财政部;在各个产盐区,设立盐运使,运副及稽核分所;各销盐区,设立榷运局和稽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识记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 2、能力培养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情感价值观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55——60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第三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案

第三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性质;“宁汉合流”;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李大钊遇害;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政府。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学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使学生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的比较和两次北伐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有关材料、图片,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 4.教学方法 全课贯穿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 5.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从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回顾旧知识,预知历史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难点:宁汉合流;怎样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的矛头指向谁?结果又如何?同学们一起来回答。(学生齐声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导性补充。)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局面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十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考点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 考向一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原因:(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B、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还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国家关税收入,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C、国民政府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艰难的。 3、影响:①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②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考向二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 1、原因:a、沦陷区: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如军管理) b、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新视角:官僚资本的膨胀,要考虑战争背景。其实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未必不是一种以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尝试(如德、日等后发现代化国家)。官僚资本的膨胀客观上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 考向三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原因:a、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b、官僚资本的挤压。 c、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考向四归宿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恢复和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2、1953年—1956年,利用国家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成国营经济。 3、1978年,改革开放,允许私营经济成分存在。 考向五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2)发展过程:起步艰难,曲折发展。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受到双重压迫,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3)两面性: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义和本国封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这也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4)“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表现在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因: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后天畸形”表现①行业分布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而且与外国资本相比,民族资本规模小。2、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一直未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性质; 宁汉合流; 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 李大钊遇害; 国民政府的北伐; 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2.思想教育目标 1 通过学习,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 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政府。 2 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 切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3 通过学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使学生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 国的野心。 3.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 进步人士、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得出 结论的能力。 2 通过对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的比较和两次北伐的比较,培养 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有关材料、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教学方法全课贯穿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 5.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的不

同特征,从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2 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回顾旧知识,预知历史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难点宁汉合流;怎样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教学设备投影仪和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 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的 矛头指向谁?结果又如何?同学们一起来回答。 学生齐声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学生回答,教师 给予指导性补充。 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局面呢?这就是《中国历史》第四 册第一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阅读画框内的文字。 【讲授新课】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板书 1.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 政府板书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4 月 18 日 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 放录像或放投影片。 请同学们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图, 胡汉民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授权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掌握实权。 政府门楼上飘扬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而此时中国的大地上还有两个政权同时存在,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吴小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730070)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 的原因。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改革也存在着很 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关键词:原因;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意义 货币是一个国家金融经济的命脉所在,一个稳健、统一的货币政策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上世纪30 年代左右,国民政府治下中国货币制度极为混乱,并没有促进经济进步的保障,反而严重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南京国民政府被迫在30 年代中期进行了两次重要的币制改革:1933 的“废两改元”以及1935 年的实施法币政策。“废两改元”政策,使全国确立了银元本位制,但还没来得及巩固,两年后国民政府又推行了法币政策。本文试从1935 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的国内外原因、改革措施以及改革的两面影响等加以简要论述。 一、币制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货币市场的混乱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内货币市场极为混乱,“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①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银两、银元、铸币以及各式各样的纸币等等。混乱的货币市场成为正常商品流通的绞索,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混杂的货币市场使国民政府意识到币制改革迫在眉睫。遂于1933 年4 月6 日公布了《废两改元》训令,规定“所有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顺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②这次改革的主要成就在于废除了把银两作为货币的使用权,确立了“银”本位制。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市场上仍有许多杂乱的货币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次改革确立了“银”本位制,导致银价随着国际市场的涨落而动荡不已,中国的金融经济市场会随着国际银价的波动而受影响。正是基于上述缺陷,才导致了1935 年的法币改革。 (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1929 至1933 年,一场举世瞩目的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饱受冲击以致贸易萎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则更为深远,它对各国政府都是一次最为严峻的考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这次危机,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贬低本国货币值,刺激出口,以达到向别国倾销本国剩余商品的目的。罗斯福于1933 年就任总统后,于1934 年6 月实施“白银”政策,规定白银实行国有,大幅度提高银价以达到刺激诸如中国这样以“银”为本位制国家的购买力。美国的这项措施使白银价格陡增,致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据统计,1934 年中国共外流白银356,160,958 元,比上一年多流出25,000 万元。③白银的外流使得国内库存白银锐减,外贸逆差严重。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白银挤兑浪潮,国内的金融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虽然国民政府在1934 年后期制订了对白银出口课以重税的措施,但仍有大量的白银被偷运出境。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1935 的法币改革与上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也与其日益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和巨额的财政赤字,防备日本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战略需要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面对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 年11月初以《财政部布告》和《财政部长孔祥熙宣言》的形式公布了关于币制改革的命令,宣布实施“法币”政策。但是这次币制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国政府左右的,伦敦为了使其在华经济利益不受到损伤,遂于1935 年6 月派遣经济顾问李滋·罗斯爵士(Sir Frederick Leith—Rose)前往中国,帮助国民政府完成币制改革,其根本目的在于保护自身在华经济利益而非帮助中国走出经济困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