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1 综合说明

1.1项目选择的背景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市*项目区2009年度工程选址地处**市中部低山丘陵区,项目区选择面向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需要迫切,地方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集中连片,规模治理。

根据辽宁省发改委287号文件要求,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确定2009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选址为**镇**小流域境内。

长期以来,由于受气候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蚀面积占总面积70.16%,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970t/(km22a),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粮食产量不断下滑,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徘徊不前。截止2008年统计,人均产值为6709元,人均年收入为4805元。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另一危害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蓄水保土能力不断下降。目前,项目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5.53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

为有效遏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对于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决定以发展市域经济为切入点,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资金,整合项目,保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并出具了项目施工承诺、工程占地承诺、地方匹配资金承诺,项目区所在地镇政府通过广泛宣传,召开项目区行政村村民代表会,用一事一议的方法出具了相应承诺。所有承诺都证明了我市对项目工程的实施信心与决心。在工程布局上,集中连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自上而下,沟坡兼治,恢复

生态环境,符合治理原则。

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提高项目区的防洪减灾能力,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农、林、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水土资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工程,项目区群众期盼着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市**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尽早实施。

1.2项目区位置和实施编制的依据和过程

**市**项目区位于**市中部***镇境内,总面积为22.13km2。

项目规划基础为2005年完成的《**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项目编制的主要参考《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规划》、《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总体布置及前期工作要求》、《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编写提纲及相关要求》和**市项目区典型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技术规范。

2009年实施项目确定后,设计人员立即展开对项目区所在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状况、社会经济情况等的调查统计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

1.3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概况

**市**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

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植被属长白山针阔叶混交林区。草场植被属于山地草场类型,是由森林破坏而形成的次生植被。气候属温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044mm,多集中在7、8、9月份,多年平均气温为7.9℃,无霜期156d。全年平均风速为2.8m/s,多年平均≥10 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项目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

项目区所在的***镇***小流域,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万人,农业劳动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30hm2,人均土地2.01 hm2,人均耕地0.16 hm2,人均基本农田0.09 hm2,农业人口密度50人/ hm2。项目区内生产以农业、牧业为主,2008年农村各业总产值738万元,农业人均产值6709元,人均年收入4805元。

1.4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是我市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根据全省第四次遥感调查,项目区所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5.527km2,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0.16%。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风蚀,侵蚀程度全部为轻度侵蚀,侵蚀模数为970t(km22a),侵蚀区域主要分布在坡耕地、砂化蚕场、荒山、疏林地等地类上。项目区内小河道侵蚀、沟壑侵蚀也十分严重。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治理力度,但由于缺少资金投入,物力匮乏,

造成治理程度较低,治理措施单一,主要为营造水土保持林。据统计,项目区内现存治理措施有:坡改梯2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108 hm2,经果林4 hm2,封禁治理82 hm2,保土耕作20 hm2,治理程度仅为16.64%。

1.5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规模

项目工程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实施、当年竣工,初步设计在2009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65 hm2,治理程度达到49.27%。土壤侵蚀模数由现在的970t/(km2.a)下降至5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66%提高到72%。水土保持措施年拦泥沙量达到0.58万t,年蓄水量达到6.48万m3。农村经济将有大幅度增长,到全部措施生效后,直接经济效益年增加568.84万元,人均收入将显著提高。

项目工程的实施,任务就是促使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减少水土流失,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水土保持的基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全面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总面积为22.13km2,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65hm2,其中坡耕地治理18hm2 ,老果园改造11hm2,蚕场治理384hm2,封禁治理352hm2,治理侵蚀沟壑15条,修浆砌石谷坊412座,疏溪固堤3km,环山截水壕2 km,修作业路5.2 km。

1.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及工程量

项目区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坡耕地、蚕场、疏林地面积较大,侵

蚀沟发育,针对这一地形地貌特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置各项治理措施。

防治措施布局要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从上到下,沟坡兼治,层层拦蓄,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1、结合项目区特点及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措施总体布局设计主要包括坡面治理措施设计、沟道治理措施设计及其它相关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坡面治理措施设计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设计、老果园改造、蚕场整治、封禁治理工程设计等。沟道治理措施设计主要为谷坊设计,其它工程设计主要为疏溪固堤,作业路设计等。

2、主要治理措施布局

(1)坡耕地治理。根据土地的立地条件及农业用地状况,采取适宜措施,设计以地埂植物带为主。

(2)坡面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蚕场整治、板栗园改造、封禁治理工程等。

(3)治沟工程。侵蚀沟治理措施以干砌石谷坊与浆砌石谷坊相间布置为主,并与坡面治理相结合,拦蓄砂石下泄,减缓洪峰,同时对沟头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沟头延伸,遏制沟壑水土流失,对沟底土质较好的土沟或土石质沟可营造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

(4)其它工程。作业路工程应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证管护、防火及后期农林、果产品运输方便。疏溪固堤主要措施包括:河道疏通,推土筑堤;堤前坝后枫杨护岸。围栏及标志牌工程要在封禁治理

项目确定后及时实施,以免产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3、项目工程工期为一年,需动土石方4.69万m3,投入人工9.22万工日,动用机械0.48万台时。

4、水土保持工程进度安排

**市**项目区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共完成治理面积765hm2,治理程度为49.27%,工程进度要求当年设计,当年开工,当年竣工验收。1.7 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工程投资概算按照国家颁布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3]67号)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来执行。项目工程动态总投资为251.86万元,投资费用由3部分组成,包括综合治理措施投资225万元,独立费用12.60万元,基本预备费14.26万元。

根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本工程投资采取由中央投入和地方(市级)配套的方法,中央投资主要用于工程的材料费、机械施工费和部分工程的人工费等。地方配套资金主要由项目区小流域群众投工投劳和镇村两级自筹。根据资金配套原则(国家和地方投入比为6:4),本项目工程总投资251.86万元,需中央投资150万元,地方配套101.86万元。

1.8 经济评价和综合评价

项目工程的实施,将产生一定的基础、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项目工程不但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对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2.4%,年可拦蓄径流6.48万m3,减少泥沙流失量0.58万t。措施实施后,能够遏制土地功能退化,保护黑土资源,增加土壤的肥力及有机质含量,减少入河泥沙量,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减轻河道防洪压力,保证汛期安全渡汛。

在项目工程运行期,所有措施生效后,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6万元。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经济盈利能力分析上看,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零;从经济敏感性分析上看,项目工程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国民经济综合评价结果为项目实施完全可行。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地貌、地质

2.1.1.1 地貌

项目区所在的***小流域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山势低矮,谷坡和缓,峰顶稍圆,谷间宽阔,多为“U”型谷,河谷两侧有小型平原,河流下切较弱。

(1)沟道情况

该流域沟壑面积206hm2,占总面积的9.31%。该流域沟壑纵横,干沟总长为6.8km ,主要支沟总长为12.4km,干沟和支沟的平均比降为14.5‰,沟壑密度为0.86km/km2。

(2)坡面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213 hm2。坡度组成为<5°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15°面积为41.2hm2,占总面积的1.86% ;15°—25°面积为26hm2,占总面积的1.17% 。

2.1.1.2 地质

(1)地质概况

项目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辽东地层分区丹东—营口地层小区,地层岩性复杂,主要有混合质变粒岩、粗粒岩、各类片岩、大理岩等,

岩浆岩有花岗斑岩、煌斑岩、伟晶岩等。

项目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营口——宽甸台拱,地壳厚度推测为33—35公里,深层构造主要属辽东槽状幔拗区和宽甸幔凸和千山幔凸区的是间部位。

(2)滑坡和泥石流

项目区是泥石流易发区。当过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在土体中产生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土地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双重拖拽力的作用下,引起土体下滑,出现局部滑坡,坡面径流汇集到山谷后形成洪水,洪水将下滑的土体搅塑成流体,形成泥石流。

项目区泥石流的成因:在滑坡和泥石流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地质、地貌、坡度、土体厚度、植被因素外,暴雨是项目区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市是东北地区降水和暴雨中心,平均降雨量1044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而此期间也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期,因此,降水是项目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项目区所在的***镇1985年曾发生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1.2土壤、植被

2.1.2.1 土壤

该项目区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流域内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见下表。

小流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表

按国家土地生产力分组标准评价,该项目区属五、六级土壤较多,四级土壤次之,另有少部分三级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在30cm—100cm 之间。山上部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中部土层略厚的可搞径流调节林带工程,靠近坡下部的土层较厚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高效农业。

2.1.2.2植被状况

项目区山地植被主要以天然杂木林、蚕场为主,其次为人工林、经济林、疏林地、荒山。天然林以柞树、水曲柳、榆树、胡桃楸、椴树、枫树等阔叶树种为主,郁闭度超过0.7以上,树龄大都在10—20年左右。

人工林以日本落叶、长白落叶、红松等针叶树种为主,有少部分刺槐、杨树等。

经济林以板栗为主。

柞蚕场植被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比较好的蚕场墩株密度大,树势旺盛,郁闭度0.7以上,坡面草本灌木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以上,水土基本不流失。比较差的蚕场,植被退化,缺墩少株,树势衰弱,郁闭度在0.5以下,坡面仅生长羊胡子苔草,花木兰等少量旱生植物,覆盖度在40%以下,水土流失较重,急需整治。

荒山植被主要以草本灌木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0%以下。

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形成低质的天然次生林和草灌植被,且植物品种单一,针叶纯林比重较大,林分质量下降,大面积放养柞蚕,蓄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的整体功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项目区林草覆盖率66%。

2.1.3水文、气象

2.1.

3.1 水文

项目区属于中温带湿润地区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项目区下游的梨树沟水文站,主要水文特征值见下表。

梨树沟水文站水文特征值表

2.1.

3.2 气象

(1)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带东西季风区,为季风南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雨雪丰沛,暴雨特多,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冬有严寒,夏无酷署;南北高低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带明显。

(2)气温

项目区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26.7℃,≥10℃积温3210℃,无霜期为156天,早霜起于10月,晚霜止于4月。

最大冻土深度平均为80cm,最深132cm,最浅为43cm。

(3)风

项目区平均风速2.2m/s。全年静风频率为34%,出现较多的风向

及频率为:西北风7%,西南风6%,东北风5%。

(4)湿度、云、日照、蒸发

项目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蒸发小。项目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2470.3小时,太阳总辐射量5344kj ,年平均蒸发量850mm。

(3)降水

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1044mm,是东北地区降雨和暴雨中心。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最少月为1月,最多月为8月,次多月为7月。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为全年雨量的14%、68%、15%、3%。

降水年际率变化大,县域50年以来最多年降雨量1615.0mm(1985年),最小年雨量626.8mm(1965年)。

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03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7mm。多年径流深度在600~700 mm之间。

**暴雨极值表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行政区划及劳动力现状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2.13km2,总人口0.11万人,农业人口0.11

万人,农业劳动力0.0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附表3。

2.2.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2213hm2,农业用地174hm2(其中坡耕地67.2hm2),林地1577hm2,牧草地22hm2,水域91hm2,荒地108hm2,未利用地91hm2,村屯道路用地143hm2,人均土地2.01 hm2,人均耕地0.16hm2。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7。

从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中看出,5°以下的面积106.8hm2,占总面积的4.83%,5°~15°面积41.2hm2,占总面积的1.86%,15°~25°面积26h m2,占总面积的1.17%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附表5。

存在的问题:

1、耕地肥力不高,地力下降。

项目区坡耕地有67.2hm2,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坡耕地比例很低,未修水保工程的坡耕地土层一般在0.2~0.4m,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土质贫瘠,水土流失程度不一。

2、蚕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市的柞蚕场按植被状况、柞树墩密度、产叶量等主要指标衡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蚕场植被完整,植物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灌、草及枯落物四层,亩产柞叶量4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3%以上每亩有柞树180墩左右;二类蚕场灌木层逆向演替,草本植物

不如一类蚕场旺盛,亩产柞叶量300公斤左右,土壤在机质含量在2%左右,缺株10%左右;三类蚕场植被遭到破坏,灌木植物稀少,草本植物以耐旱的羊胡草、结缕草、苫房草为优势草种,植基本没有成层现象,亩产叶量200公斤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缺株面积达20—30%左右。

项目区蚕场面积618 hm2,占林地面积的38%以上,其中一类蚕场面积62 hm2,占蚕场总面积的10.03%;二类蚕场面积123 hm2,占蚕场总面积的19.32%;三类蚕场面积433 hm2,占蚕场总面积的70.65%。三类蚕场经济效益和保水保土能力极差,是项目区重点的水土流失地类。

3、防护林少。

做为山区,主要山脊和分水岭都应成为防护林带,项目区内大部分分水岭无森林覆盖,更无固定的防护林带,这样相应地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

4、薪炭林少。

由于薪炭林少,满足不了群众生活用柴,只能从蚕场和割天然次生幼林树解决,据调查,每年只此一项,相当于破坏2~3年造林面积。

5 、灌木杂丛未被开发利用。

由于林木的过渡采伐,低质次生林和灌木杂丛含量较大,这部分地即无木材可产,又无任何产品,大多数被沦为放牧、割烧柴用,经济效益极低,是项目区重点开发改造地类。

调整方向:

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实施退耕退蚕还林还果,消灭宜林荒山,尽量改造难利用地。

2、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经济林果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政策:

**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一日印发《**满族自治县关于对部分集体林地实行有偿使用的规定》的通知,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四荒”的积极性;2008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享有山林的开发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制度基础。

2.2.3经济状况

项目区内生产以农、牧业为主,2008年项目区内农村各业总产值738万元,农业人均年产值7118元,人均年收入4805元,其中农业产值314万元,林业产值72万元,牧业产值261万元,渔业产值60万元,其他产值31万元。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和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见表3。

项目区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情况不平衡。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油料作物大豆、花生、芝麻等,农业、牧业为项目区主要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42.53%、35.37%,其它各业产值产值比例较小。

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力低,农业高产值主要是广种薄收的结果,使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项目区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失于平衡,农业产业经构调整进展缓慢,对发展高新农业研究不足,农业投入不够,以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2.4其它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区内交通发达,有沈丹铁路、沈丹高速公路及304线国道从项目区中穿过,县乡级公路比较完善,形成网状结构。

项目区内的通讯系统完善,基本实现了电话通到边远山区,移动通信发射塔覆盖面已达90%以上。

3 水土流失防治现状

3.1水土流失状况

3.1.1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及其类型

项目区总面积22.13k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5.53km2,占总面积的70.16%,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基本上为轻度侵蚀。土壤侵蚀模数为970t/ (km22a)。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6。

3.1.2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3.1.2.1自然因素

项目区的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地形地貌

项目区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在80m~800m,山高坡陡,5°以下土地面积208hm2,占总土地面积的9.41%,5°以上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59%。地形的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在45°坡度范围内,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强弱成正比关系。

气象

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项目区处于温暖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4mm, 7、8、9月份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而较强降雨对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项目区内全年平均风速2.8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大风多集中于春、秋、冬旱季,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壤的风蚀。

植被

项目区现有植被蚕场、疏、幼林地面积比例较大,林种单一,裸露地表在雨水冲刷和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3.1.2.2人为因素

项目区内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市蚕场面积较大,过度放养问题长期存在,致使蚕场砂化严重,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c)重建设,轻保护产生水土流失。随着项目区内建设项目增加,地表植被及土壤结构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私营业主只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私人开矿更是乱采乱挖,弃土弃渣乱堆乱放,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3.1.3水土流失危害

该项目区处于低山丘陵地区,地面坡度大,地表植被差,且郁闭

度较低,遇暴雨,沙石俱下,造成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另外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部分侵蚀沟发育,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林草覆被度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减少,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生产力下降。

由于不合理耕作方式和缺乏保护性措施,致使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造成黑土地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减低。土壤有机质下降及土壤结构破坏的一个严峻后果是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而黑土退化已严重影响了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和高效生产,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产生潜在的威胁。

2、洪水灾害频繁,灾害周期缩短。

据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境内大部分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河床高出地面,有的地方淤积达1m深,部分河段淤塞,防洪能力普遍下降,洪水灾害日益频繁,据资料统计1922年~1962年的40年间,项目区发生区域性洪水5次,平均8年一次,1962年~2001年共发生洪水8次,平均4.9年一次。

3、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繁,河流两岸耕地被冲、沙压及土地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附件: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深度。 1 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的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 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 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 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 总体布臵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 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 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 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 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 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 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 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 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 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规程等。并说明相关数据的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采用“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由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有关规划,用于支持规划治理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年度建设任务,认真开展项

目评审,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第五条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工程或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六条各级财政要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政策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增加投入。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切实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七条各省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各省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省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同时,在县级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试行) 本提纲针对以县为单位,按项目区进行编制的实施方案。包括多个项目区时,实施方案可由多个项目区汇总而成。 具体设计应以小流域为单元展开,原则上按图斑进行逐一设计,达到初步设计设计深度。 1综合说明 按第二至第十一章编写顺序,每一章为一节,总结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1.1项目背景 阐述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以及批复情况,说明任务来源、工程建设必要性和实施方案编制过程。 1.2项目区选择及概况 简要说明选定的项目区及涉及小流域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概况、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社会经济情况等。 1.3建设任务、目标与规模 简述项目建设的任务,确定的目标和综合治理规模。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简述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单项工程总体布臵,措施设计原则、要点,以及各项措施数量。 1.5施工组织设计 简要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或单项工程的施工条件、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施工布臵及施工进度安排。 1.6水土保持监测 简要说明监测点布臵、监测内容、监测时段、监测方法等。 1.7技术支持 简要说明技术支持的有关内容和组织实施方案。 1.8工程管理 简要说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设计内容。 1.9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明确投资概算价格水平年,简要说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等措施的费用、独立费用、基本预备费、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情况。

1.10效益分析 简述项目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结果。 附图与附表 附图1 项目区及小流域地理位臵图。 附表1 工程建设特性表。 2项目背景及设计依据 2.1项目背景 简述项目来源,项目所在行政区域(县域)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等。概述与项目有关的区域综合规划、江河流域(河段)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成果及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情况。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阐明项目所在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结合实际,从项目对所在行政区域生态改善、水源涵养、蓄水保土、减少江河泥沙淤积、防灾减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3设计依据 说明实施方案编制的规划依据以及措施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级实施规划(2013-2017年)编写提纲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规划(2013—2017年) (编写提纲) 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 二○一二年六月

项目名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规划(2013—2017年) 编制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 审定: 审查: 报告编制: 典型设计: 投资估算: 制表: 制图: 参加人员: 参加单位:

前言 简述规划编制的缘由(依据),编制过程,规划的范围,编制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及建设规模,投资估算与筹资方案,预期实施效益等。

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特性表

目录 前言 1项目区概况 (1) 1.1项目县及项目区选取原则 (1) 1.2项目区选定及布局 (1) 1.3项目区自然条件 (3) 1.4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 (4) 2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6) 2.1水土流失状况 (6) 2.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7) 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 (9) 3.1 指导思想 (9) 3.2规划依据 (9) 3.3规划原则 (9) 3.4规划水平年 (9) 3.5规划目标任务 (9) 4规划分区与治理模式 (11) 4.1 类型区划分 (11) 4.2 治理模式 (11) 5 建设任务与总体布局 (12) 5.1 各类型区典型小流域设计 (12) 5.2建设任务 (13)

5.3总体布局 (13) 6水土保持监测规划 (14) 6.1 监测目的 (14) 6.2监测技术路线 (14) 6.3监测时段、内容和方法 (14) 6.4 监测机构及管理 (15) 7 科技示范推广规划 (16) 7.1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 (16) 7.2 技术培训 (16) 8 环境影响评价 (17) 8.1评价的目的、依据和指标 (17) 8.2评价分析 (17) 8.3环境影响防护措施 (17) 8.4评价结论 (18) 9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19) 9.1 投资估算 (19) 9.2资金筹措方案 (20) 9.3 效益分析与经济评价 (20) 10 保障措施 (21)

用ARCGIS实现批量上传到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系统

利用ARCGIS实现图斑的批量上传 图斑上传工作量大,利用本方法可以实现图斑的批量上传,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图斑录入的效率。 1. 对地形图的认识 首先了解地图上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对地图投影及坐标系的初步认识。 图1为某地图左上角截图显示,其中106度48分和36378说明该图是3度带,带号为36,投影为高斯-克吕格。 图2为该地图左下角截图显示,其中1954北京坐标系说明该图的坐标系。 Q 图1 某地图左上角截图图2 某地图左下角截图 备注:1∶1万的地形图采用3度分带,从东经1.5度的经线开始,每隔3度为一带,用1,2,3,……表示,全球共划分120个投影带,即东经1.5~4.5度为第1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3度,东经4.5~7.5度为第2带,其中央经线的经度为东经6度。106°30′到109°30′之间是36度带,中央经线的经度为108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范围内,坐标(Y坐标,8位数,前两位是带号)带号小于等于23的肯定是6度带,大于等于24的肯定是3度带。) 2.调整图斑及轮廓位置到正确的坐标点 本次录入的示例设计图,如下图,这就是一张标准的小流域设计图, 图3示例设计图

我们要处理设计图,因设计中地形图被裁剪过,需要删除边界,将地形图全部显示, 图4示例地形图左上角 从图中可以看出112度15分和37613说明该图是3度带,带号为37,投影为高斯-克吕格。上图中A点的实际坐标是37613000,4018000,因为设计单位在做设计时图形的位置放的会比较随意,所以就需要在CAD中,将设计图移动到实际的坐标位置。 最后再通过一个检查最后再通过检查一个完整的公里网格的长度来检查地形图的平面坐标和比例尺是否正确。以图5为例说明检查方法:坐标36382000到36383000之间距离为1000m,但CAD图上测量单位长度为100个单位,因此与地形图的比例尺不相符,需要对所有描图及底图放大10倍才是原底图坐标。 备注:放大底图时候,必须以Q点为基点,因为只有Q点是正确坐标位置。 图5校对公里网长度是否正确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解析 卜利胜1苏朋2 1.克什克腾旗水利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024000 2.辽宁中咨华宇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水土流失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水土保持。本文重点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是制约丘陵山区牧业、农业、副业、林业等相关产业生产的最大因素之一,水土流失程度对于生产条件优劣以及生活条件优劣会有直接的影响,进而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其次,水土流失也是引发山地灾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风力、地貌、地形以及降雨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想要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善生产条件,而且应该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合理、全面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改善小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 1.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 小流域水土流失一般都是沟蚀、面蚀等轻中度水力侵蚀,其中土壤侵蚀的形式主要以面蚀为主。由于人为、地形、降水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后就会形成千沟万壑,而且主要发生在山地果园、残次蚕场、坡耕地、疏林地以及侵蚀沟等区域。这样会对流域的自然景观造成严重的破坏,使地貌受到严重侵蚀,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使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这样很难实现农业集约化发展目标。深入分析水土流失问题后,可以将水土流失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①过度采伐森林。森林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人们对于森林的开采程度越来越大,森林中乱砍乱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样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极易出现各种病虫害疾病,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②农耕方式比较落后。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的农业耕作条件比较落后,农业种植的方式比较单一,加上农民的种植意识以及种植理念并不科学,导致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无法有效的保护、养护土地,进而造成蓄水保肥能力下降、农田耕层变浅等现象。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有的流域仅仅强调经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2008)》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水利部提出。本部分由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 发布日期: 2018-12-03 查看:238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GB/T 16453.6-1996_土地整理 【标准名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标准号】GB/T 16453.6-1996 【标准文件】 GB/T 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土壤肥料) 前言 本标准系列共分四项:第一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第二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第三项《水土保持综

合治理验收规范》,第四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本标准是上述系列中的第二项。 本项标准包括6个标准: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T16453.2─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荒地治理技术 GB/T 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T16453.5─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风沙治理技术 GB/T16453.6─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崩岗治理技术 本标准系列的四项出版后,将全部代替1988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部颁标准SD 238─87《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参加起草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河水利委员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松辽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珠江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海河水利委员会农田水利处、淮河水利委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上接表8) 填表说明: (1)总概算表(表1),是由分部工程概算表(表2)汇总加预备费而成。(2)分部工程概算表(表2),适用于编制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措施和独立费用概算。按项目划分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禁治理措施均应列至三级项目。 (3)分年度投资表(表3),按项目划分列至一级项目。 (4)独立费用计算表(表4),按项目划分列至二级项目。 注:表1-表8作为编制设计概算的基本表格,插入小流域初设报告中。

2.2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划分 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按治理措施划分为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三大类。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算由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费和独立费用四部分组成。 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各部分下设一、二、三级项目,如工程措施包括梯田工程、谷坊水窖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其他工程等一级项目;梯田工程包括人工修筑梯田、机械修筑梯田、客土等二级项目;人工修筑梯田包括三级项目人工土坎梯田、人工石坎梯田、人工土石坎梯田、人工修植物坎梯田。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措施项目划分详见《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中项目划分表p57-p65。 2.3水土保持投资总概算表的编制 总概算表包括工程措施费、林草措施费、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独立费用四部分。 1、第一部分工程措施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工程措施费用,梯田工程、谷坊水窖蓄水池工程、小型蓄排引水工程、治沟骨干工程、其他工程等。 2、第二部分林草措施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林草措施费用,如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水土保持种草工程、苗圃。 3、第三部分封育治理措施工程费 按照项目划分一级项目计列封育治理措施费用,如护栏设施、补植(补种)。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第一章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前期规划基本情况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新形势新阶段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新的《水土保持法》为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与改革的目标任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全面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水土保持积极实施分区防治战略,在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天然林草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1.1.2工程建设必要性 (1)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速度,防止沙尘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河床淤积等水土流失危害,降低水土流失程度,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2)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

新时期治水思路的本质内涵是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施生态修复,依靠自然力量,遵循自然规律,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是落实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重要举措。 1.1.3方案编制过程 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1号)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按照自治区引黄灌区大力实施城乡水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要求,平罗县在陶乐地区选定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项目区。项目区土地及光热资源丰富,水源有保障,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该区域土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土地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提升水土保持措施效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政府支持,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改变环境条件迫切,提出开展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群众对治沙造林,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要求迫切,因此,该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群众的积极性高。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工作,逐步使我县的水土走上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正规化道路。根据《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SL448-2009)、《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写提纲》的要求,受平罗县水务局委托,我院设计人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12年2月中旬由石嘴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本可研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文件备案编号:) 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和编制依据 (22) 一、工程概况 (22) 二、编制依据 (22) 三、编制原则 (23) 四、编制深度 (23) 五、项目概况 (23) 六、施工条件 (23) 第二章施工现场总体布置 (24) 一、施工总布置原则 (24) 二、水电及通讯系统布置 (24) 三、场内施工道路 (25) 四、弃碴场 (25) 五、工程所需材料 (25) 六、平面布置 (25) 第三章施工组织机构 (26) 一、项目经理部的设置 (26) 二、项目经理部的工作机制 (26) 三、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27) 四、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 (28) 五、施工员岗位职责 (28) 六、预算员岗位职责 (29) 七、材料员岗位职责 (30)

八、测量员岗位职责 (31) 九、质安员岗位职责 (31) 十、试验员岗位职责 (32) 十一、计量员岗位职责 (33) 十二、机械管理员岗位职责 (33) 十三、值班人员岗位职责: (33) 第四章施工总布置及施工准备 (34) 一、场内外交通道路 (34) 二、施工用水 (34) 三、通讯、照明和动力 (34) 四、临时生产设施 (35) 五、临时生活、办公设施 (35) 六、建立工地试验室 (35) 七、安全防火设施 (35) 第五章机修土坎水平梯田工程施工方案 (35) 第六章谷坊砌筑施工方案 (46) 一、土方工程施工 (46) 二、场平土方回填工程 (50) 三、施工技术要求 (50) 四、谷坊施工 (51) 第七章水土保持林草种植施工方案 (57) 第八章混凝土围栏桩、铁丝围栏施工方案 (66) 第九章特殊季节施工措施 (70) 第十章防汛度汛专项施工方案 (72)

水土保持规划

绪论 水土保持规划: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水土流失特点、防治途径,以及区域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将规划区划分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所进行的工作。 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轻微,植被覆盖度较高,存在潜在水土流失危险,需重点加强预防保护的区域。 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资源开发比较集中,基本建设等人为活动频繁,损坏原地貌后极易造成强烈水土流失,给当地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需重点加强监督管理的区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涝、风沙灾害加剧,给当地和下游造成严重危害,对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利用有较大影响,需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区域。 水土流类型区根据土壤侵蚀外营力(水力、风力、冻融等)的不同,结合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特点,所划分的水土流失自然类型区。 水土流失或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和生物侵蚀等形式。 水土保持规划研究内容 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位置,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以及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达到集中连片、连续治理、互相促进。 研究规划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研究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而产生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效益问题。研究新理论、新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 水土保持规划类型 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中尺度水土保持规划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水土保持规划的步骤:开展综合调查和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规划区水土流失状况、成因和规律;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的任务:因地制宜地提出防治措施;拟定规划实施进度,明确近期安排;估算规划实施所需投资;预测规划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并进行经济评价;提出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措施 水土保持规划的特点:高度的综合性;鲜明的实用性; 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理:主要为水土保持原理和流域生态经济平衡原理。基本特性体现在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平衡、机制平衡和功能平衡三个方面。 平衡模式: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差异,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或同类系统在不同时序上呈现出不同的流域生态经济平衡状态。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的不同组合,可归纳为3种典型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即稳定的、自控的和优化的生态经济平衡模式。 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水土保持规划直接关系着山区、丘陵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江河湖泊的利用与整治以及区域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五、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1章编制依据 (032) 第2章工程概况 (033) 第3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034) 第4章施工方案、方法与技术措施 (035) 第5章总工期、进度计划 (043) 第6章主要劳动力、施工设备及检测仪器配备 (050) 第7章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054) 第8章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058) 第9章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 (063) 第10章环境保护措施 (065) 第11章水土保持措施 (068) 第12章施工期安全度汛措施 (070) 第13章现场施工协调处理 (072) 第14章项目风险预测与防 (075)

第15章应急救援预案 (077) 第16章冬雨季施工方案 (081) 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086) 附表二:拟投入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087) 附表三:拟投入本标段的劳动力计划表 (088) 附表四:计划开工日期、完工日期和施工进度横道图、网络图 (089)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090)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091)

第1章编制依据 本投标文件主要依据以下文件和容进行编制: 1、依据《2015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2、国家、部委和各行业现行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为:《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92)、《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规程》(SL176-2007)、《水利水电工程验收规程》(SL223-2008) 3、我公司已承建的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第2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建设容 本次工程治理围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14km2,其中基本农田84.37hm2,水土保持水窖2个,沟头防护0.69km,植物护埂0.89km,生产道路4.73km。林288.32hm2,经果林128.01hm2,水土保持种草27.52hm2,封禁治理813.1hm2。 (二)建筑材料 工程所需施工用砂子需在当地附近砂厂购买,其他的如水泥、柴油、汽油等材料在附近县城或集镇采购供应,其余零星材料均可在当地市场购买。 (三)施工条件 项目区外围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对外有国道,对有村镇道路可达工程区上、下段,为施工建材和机械转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场地较为开阔。工程区可按照工程划分区域选择施工用电接线,其余段可从附近村庄农网中接线。为防止突然停电影响施工,施工单位可以配备柴油发电机。施工生产用水可以就近采用农灌井水源,生活用水从工程处附近的村子购买。交通、水电路、气候等条件优越均满足施工要求。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核抽查.doc

采购需求 前注: 1、本说明中提出的技术方案仅为参考,如无明确限制,供应商可以进行优化,提供满足用户实际需要的更优(或者性能实质上不低于的)服务方案,且此方案须经磋商小组评审认可; 2、成交供应商必须确保整体通过用户方及有关主管部门验收,所发生的验收费用由成交供应商承担;供应商应自行勘察项目现场,如供应商因未及时勘察现场而导致的报价缺项漏项废标、或成交后无法完工,供应商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3、如对本磋商文件有任何疑问或澄清要求,请按本磋商文件“供应商须知前附表”中约定方式联系安徽省政府采购中心,或在接受答疑截止时间前联系采购人,否则视同理解和接受,供应商对磋商文件、采购过程、成交结果的质疑,应当在法定质疑期内一次性提出针对同一采购程序环节的质疑。 第1包: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核抽查 一、项目概况 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于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手段对2018-2019年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精细化管理,无人机核查内容为重点工程的面状、现状和点状措施的数量、面积和位置。 2018年的24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行抽查:包括宣州区2018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宿松县2018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明光市2018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宁国市2018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岳西县南河小流域、岳西县红旗河小流域、岳西县泥潭河小流域、金安区金花堰小流

域、太湖县杨埠河小流域、绩溪县登源河小流域、广德县耿村河小流域、潜山县牌楼河流域王河片、黟县虞山溪小流域、休宁县兰水河小流域、祁门县陈河小流域、黄山市徽州区众川河小流域、歙县桃源河小流域、铜陵市义安区西丰河小流域、枞阳县官山冲小流域、泾县马头河小流域、金寨县2018年南流河小流域、霍山县太平河小流域、潜山县金家河小流域、石台县考圲河小流域。 2019年的14个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行核查:广德县小余里河小流域、宁国市2019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泾县昌桥新垅小流域、潜山市光明河小流域、潜山市黄柏河小流域、岳西县沙村河小流域、明光市2019年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黄山区麻川河小流域、休宁县上前河小流域、枞阳东山小流域、金安区毛岭河小流域、金寨县大湾生态清洁小流域、金寨县铁冲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霍山县石家河小流域。 二、项目需求 1.对14个在建和24个竣工验收的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按安徽省水利厅、市水利局(水务局)批复的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和变更设计批复。 2.面状措施图斑面积核查。包括梯田工程、经济林、水土保持林、封禁等,主要核查已建设面积、是否在设计图斑范围、工程外观质量等。 3.线状措施长度核查:包括生产道路、机耕路、截排水沟、灌排沟渠、沟道整治等,主要核查已建设长度、是否在设计的空间位置、工程外观质量等。 4.点状措施个/处/座数量核查:山塘、堰坝、蓄水池、沉沙池、垃圾池等,主要核查已建设数量、是否在设计的空间位置、工程外观质量等。 5.核查结束后,及时编制核查报告,主要内容为工程名称、地点、治理面积、批复设计的工程量,截止核查时点的各类措施完成数量和比例、治理任务进度、工程外观质量,是否按初步设计(实施方案)和变更设计批复的措施类型、工程量、空间位置实施等,列表对比工程的批复设计量、实际实施量,核查成果图。 6.成果录入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 7.在核抽查工作开展中,每个项目提供1-2张航拍摄影作品,要求为JPG格式,单幅作品最长边不低于3000像素,文件量不小于4MB。作品为倾斜摄影,能较好的反映治理工程的全貌,作品亮度、取景等恰到好处,影像清晰、景物层次丰富,具有较好的质量,满足宣传报道的要求。 三、服务进度 2019年10月完成现场核查工作,11月底完成核查报告,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所有服务。四、技术要求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施工组织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前言 我们认真阅读了《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文件》,我单位完全能够胜任本工程的施工,并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积极组织了本工程的投标工作,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我单位现有的技术及设备力量,认真的编制了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对目标工期、工程质量、资源配置及劳动力组织、施工进度计划控制、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项目管理机构设置、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措施、环境保护措施等诸多因素尽可能充分考虑,突出科学性及可行性。 如果我单位中标,我单位将以本组织设计为主导施工的依据,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施工工艺和方法,完全按照业主的要求和监理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施工。 二、编制依据 1、2003年《水土保持工程预算定额》及配套的编制规定,补充定额采用2002年水利定额; 2、《中国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6、《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 7、《水土保持质量评定规程》(SL336-2006); 8、《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9、《丹江口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0年第3期及配套相关文件; 10、本工程施工图纸;现场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

11、国家现行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 第二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郎家营石头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吴家营街道办事处郎家营村,项目区南北长650m,东西宽500m,土地总面积13.32 hm2海拔在1995-2048m 之间。其中原取石采空区7.56 hm2,未扰动区5.76 hm2。 二、工程内容 绿化8.42hm2,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道路排水沟340m,行道树690m,植物篱600m,补植补种1.68hm2,封禁治理3.91hm2。 三、工程施工重点、难点 1、工程重点是8.42hm2绿化,因绿化面积大,绿化苗木种类繁多,有乔木、灌木、草皮、边坡绿化等,因此要按规定工期完工必须精心组织。防护林、绿化、植被等工程:严格按设计部位、具体苗木规格、草籽种类要求进行定位、确定实施的范围及内容,并认真计划、精心组织、可靠实施,并做好浇水、除草、消毒、施肥、修剪机防冻管理,确保成活率及实施的效果。 2、施工难点为游览休闲区园林小品施工,主要包含进场道路340m,步行小道800m,木栈通道30m,亭子4座,水景观1座等工程,因以上工程内容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有特殊要求,对施工技术人员、技工等要求较严格。 第三章服务 一、施工前的服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国家水保工程”)管理, 展。 (二)项目区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规划实施期末,每个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一般不少于100平方公里; (三)当地政府重视,项目区群众自愿投劳参与工程建设; (四)项目实施县制定并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政策; (五)项目实施县水土保持机构健全,技术力量较强,能够承担工程组织实施

与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家水保工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项目区组织编制规划,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初审后联合上报水利部、财政部。 第八条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批复各省上报的规划,规划经审批后实施,作为年度计划下达的依据。 据。 第三章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工程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技术审查和审批、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和申报、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年度验收及竣工初步验收、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统计及效益监测等工作。 第十五条国家水保工程建设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县级

水利水保部门。 第十六条国家水保工程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监理单位由县级水利水保部门通过招标的方式择优选定,且必须由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 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工程建设要因地制宜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建设效益。 所有项目实施县要明确科技支撑单位,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服务与技术支撑。 第二十二条在项目规划立项阶段或工程建成后,必须明确工程建后管护责任。

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_secret

前言 xxx小流域位于汉江上游南河支流马栏河北岸,隶属于xxx沙河乡,流域出口距县城48km,面积10.15km2,水土流失面积4.9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8.47%。 xxx小流域辖五塘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0人,总劳力614人。全流域粮食总产47.71万Kg,平均2250kg/hm2。农业总产值319.7 万元,人均纯收入1516元。大量的水土流失,给当地人民发展经济带来了很大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和群众迫切要求治理水土流失,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山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人民脱贫致富之根本。 本设计根据《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技术手册》、《“长治”工程水土保持前期工作培训讲义》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编写的。

xxx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特征表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条件 一、流域概况 xxx小流域位于xxx县城以东48km处的沙河乡境内,距305省道8km (榔口乡)、乡级公路贯穿全流域,流域为山区长形,北高南低、南北长6.35k m,东西宽 1.6k m,东径110°03′~110°06′,北纬32°05′~32°08′,境内最高海拔1148m(东部干柴垭),最低海拔350m(南部出口榔峪河),相对高差798m。全流域面积10.15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913 km2。 1、地貌 (1)沟道情况:干沟一条长4.86km,主要支沟20条长22.0km,沟壑密度2.65km/km2,沟壑面积占总面积的3.42%,干沟平均比降7.28%,主要支沟平均比降为10.4%,沟底宽度由上游至下游为2~15m。 (2)坡面情况:地面坡度组成为:<5°面积31.4hm2占3.09%,5°~15°面积108.6 hm2占10.7%,15°~25°面积386.3 hm2占38.06%,25°~35°面积435.5 hm2占42.91%,>35°面积53.1 hm2占5.23%;农耕地的坡度组成为:<5°面积29.1 hm2占13.75%,5°~15°面积 22.9 hm2占10.82%,15°~25°面积145.3 hm2占68.57%,25°~35°面积14.6 hm2占6.86%。 2、土壤(地面物质组成) 土壤类型是黄棕壤土、山地黄棕壤和水稻土。黄棕壤205 hm2、山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