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l)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l)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

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州门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如果道德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然”向“应然”转化。在社会生活中,道

德调节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的。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

(2)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还会有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的被统治阶级的道德则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见,人人都知道道德,可并非人人都说得清道德是怎么回事。比如说:道德是怎么产生的?它到底有什么用?讲道德有什么好处?不讲道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些行为的善恶为什么人们众说纷纭?有些时候为什么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可能有着许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就带着问题来一起探讨这些问题吧。)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而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的劳动和简单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要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就一定会产生道德,社会关系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发展又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①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④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

历史发展与道德价值观变迁

历史发展与道德价值观变迁 人类历史上,道德价值观一直是不断变迁和演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和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探讨历史对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以及其变迁的原因。 一、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价值观主要以宗教和传统习俗为基础。古代人们相信超自然 力量和神灵的存在,对于道德的理解往往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例如,古代中国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以及基督教等宗教的人道主义原则,都是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代表。这些价值观在古代社会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二、科技革命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革命的发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 革命、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动。在这些变革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塑。例如,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导致劳工权益的被剥夺,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权益和公正的反思,进而催生了社会主义和工会运动。信息革命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方便,道德观念的多元性和相对性也变得更加突出。 三、多元文化对道德价值观的冲击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日益突出,对道德价值观产生 了重要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导致了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相对性。例如,同性婚姻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被认可和合法化,而在另一些地方则被视为道德败坏。这种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审视传统的道德观念,遵循尊重和包容的原则,寻求跨文化的共识和平衡。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道德观念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注重个体的独立和发展;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集体团结,注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平衡,对于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形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的权利和隐私保护,而东方国家则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和家族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历史发展对道德价值观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宗教、科技和多元文化的变革,以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都推动了人们对道德观念的重新思考和调整。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以包容和尊重的态度面对不同的道德观念,积极推动道德价值观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在理解和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完整版)道德的发展历史

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地看成是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无限美好的,而应进行历史的具体 的分析。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剥削和压迫,形 成了维护共同利益、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和平等民主的高 尚美德和风尚;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刚 刚脱离动物界,文明尚未发展,在道德上也有它消极的方 面,最突出的就是氏族复仇、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在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包含阶级对抗的道德类型。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仅占有土地、牲畜、工具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及其全部劳动成果。这就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是奴隶社会的道德,也决定了其道德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这是奴隶主道德的基本原则,因而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而不当人,买卖奴隶,处死奴隶,用奴隶殉葬等都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其次,鄙视劳动和劳动者,男尊女卑,忠君爱国等是奴隶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另外,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奴隶主阶级道德还要求全体自由公民绝对忠诚奴隶制国家及其法律,要他们鄙视奴隶、警惕奴隶造反,在战斗中果敢英勇等等。奴隶主道德对原始道德,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进步,因为它消除了群婚、食人、杀死俘虏等陋习;但在有些方面也是对原始公有制道德的一个退步,如自私自利,奴隶主穷奢极欲,残暴野蛮等等,而这又是人类社会进步必经的阶段和必然付出的代价。奴隶社会道德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它相继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道德规范、道德命题和道德观点,创立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思想体系。道德的社会功

道德的发展史

第四章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比如狼孩,没有社会生活就不存在道德问题】。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板书】。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 生产劳动的过程从现象上看是人的智力、体力同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表现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着人们道德伦理上的交往,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4.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的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这种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出现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与此同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劳动分工导致的人们实践领域的扩大和实践活动的复杂化,产生了每个人的个人利益和与之相交往的人们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社会秩序的必要性。于是,在人们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简单的道德准则即道德禁忌【板书】。 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幻灯】 1。人类道德的萌芽 道德发展史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道德胚胎萌发于原始禁忌。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

道德(dàodé)的起源及历史开展(kāizhǎn) 3篇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Xiān Qín)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ɡuì dé)。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qízhōng)“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开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那么,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标准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那么和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那么称为

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标准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开展·2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开展·3 道德起源、形成和开展归纳起来主要有: 神源论(亦称“神启论〞):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客观唯心主;.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源出于天〞之说;孔子“天生德于予〞,把道德起源归于天.欧洲中世纪的科学家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基督教的“摩西十戒〞(孝敬父母,不杀人,不奸淫,不偷盗,不作假证陷害他人,不贪不义之财等);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饭酒)说成是上帝神明对人的启示,后来,成为宗教的道德戒律,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 心源论(亦称“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人的先天固有善良或邪恶的意志.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等.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 首先,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和政治、法律、宗教一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为了维护劳动、生活的正常进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定,人们必须对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必要的调节,对个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道德便是这种调节、约束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句,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句是说明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知道,法律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发挥作用的,而道德不同,道德靠的是人们的自觉。比如,做公共汽车的时候,上来一个老大爷,同学们通常都会给他让个座。这时候,法律有没有规定不让座不行啊?没有,这时候靠的是我们内心的自觉,不让座给他心里会过意不去,这就是道德在发挥作用。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同时,道德发挥作用的方式,也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方式,也就是说,道德评价以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 第三句,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这句说明的是道德的结构,道德包括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道德是一个社会现象,是从每个人身上的品德抽象出来的;如果把道德具体化,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就表现为个人所具有的品德。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在具体了解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四个概念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的题目是“偷钱,为哥哥交学费”。 偷钱为哥哥交学费的弟弟叫章刚,河南人,他看父母为了供他们三个孩子上学历尽辛苦,16岁时决定先让哥哥读书,自己退学打工补充家用。1998年哥哥章涛在郑州复读的一年里,母亲替人家包饺子,父亲卖报纸、看自行车,弟弟挂广告牌、当业务员,全家人含辛茹苦来支持哥哥。 1999年8月,章涛终于接到录取通知书,但9000元学费没有着落。于是,家里决定回到乡下老家,卖地卖猪,东拼西借,到章涛9月9日出发时,也只凑齐了5000元。父亲9月7日中午,给在郑州的章刚打了个传呼;说哥哥上学还差钱,而明天就要上路了。那天晚上,章刚正好看到从外面追款回来的同事小徐在宿舍点钱。他想了想不敢偷,但又想打工挣钱太难了,而家里又急用这笔钱。他反复地想,睡觉的时候跑到了楼顶上,想了几个小时。最后还是决定从人家床头把钱偷走。他心里是想拿到钱让哥哥先顶急用,然后再还,包里面有45756元现金。 9月8日清晨,郑州管城区公安局接到报案,10号三名警察就到了上海。据哥哥章涛回忆,他们和自己是前后脚到的。“十几个小时,就让我一个人待在一间屋子里,也不说弟弟

道德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人类的道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历史类型。根据考古发现的现有材料证明,原始社会大约延续了200万年,分为原始群、原始部落。原始社会道德的发展,经历了早期、中期和末期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真正意义的道德尚未形成;末期,统一的原始道德已经开始分解,所以,我们着重从中期末期考察原始社会道德。 1、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 原始人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均以氏族为单位进行的。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个体离开了群体便无法生存,既无力抵抗猛兽,也不能抵抗自然灾害,更无法对付其他氏族的袭击,因此,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恩格斯说:“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利,个人在感情、思想、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甚至可以说原始人的思维特征就是集体性的。在原始人看来,没有什么比维护氏族的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了。维护氏族的共同利益,个人服从集体,成为原始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2、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是原始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从事劳动的原始人逐渐认识到,必须结成集体,共同劳动,团结互助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维持个人、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因而共同劳动,平等互助成为氏族成员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原始社会中,无论男女,只要有劳动能力,都自觉地参加劳动,并与氏族、部落的其他成员团结一致,共同与大自然抗争和抵御外族侵略。氏族成员之间的团结友爱还特别体现在氏族、部落之间的复仇中。在他们看来,一个成员流血就是每个成员流血,因此常常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相互帮助,氏族复仇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 原始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平等在原始人的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分配事物是平等的。 3、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尚 由于原始社会大部分时间处于母系社会时代,所以尊重妇女是普遍的道德风气。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往往还处于更高的地位。摩尔根说,易洛魁人氏族中的妇女,在必要的时候会毫不迟疑地使酋长们遭到“折角”的命运,即把他们降为普通的士兵。而酋长选举的提名也往往操纵在妇女的手中。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具有两重性。对原始社会的道德,既不能简单的看成粗野的、残暴的,也不能笼统地说成是理想的,无限美好的,而要做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产生,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建立在氏族部落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淳朴的原始社会道德,分裂为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阶级道德。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奴隶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奴隶主还有人身依附关系,成了奴隶主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与奴隶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占有与依附的阶级对立关系,成为奴隶社会道德的基础,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得概念与本质 道德就是古老得,又就是常新得社会现象。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得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得道德受到了很大得冲击。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得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得道德水平,就是精神文明得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就是青年人得重大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对道德得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得了解。 1、道德得概念与特征 什么就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得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得社会行为得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得过程中内心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就是德。 道德就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得、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得、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得、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与内心信念等实施得、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得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就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但就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道德有自己得特点。 道德得特征就是: 第一、道德就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得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就是人为制定得,而就是在人类长期得社会生活中自发得、约定俗成得。比法律等要早得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得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得利益追求。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就是不能损害她人利益,至少,您在谋取自己得利益得时候,也应该顾及她人得利益。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长期得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得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得共同利益,协调彼此得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得、调节各人行为得准则。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与维护本阶级利益得手段。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得道德,于就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得道德与民间道德得分离。例如: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合乎道德得,并且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就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得行为准则。 而被统治者则认为“均贫富,等贵贱”就是合乎道德得。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得标准与瞧法,除了公德外,道德从总体上说也就有了阶级性。 第二、道德就是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得行为规范。 道德得内涵就是什么呢?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得内容就就是权利与义务,侵犯了她人得合法权利或者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而道德得内容就是人们关于一种行为就是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凡就是善得、公正得、诚实得,就就是道德得或者说有道德行为;凡就是恶得、自私自利得、虚伪得,就就是不道德得或者就是缺德得行为。道德得本义就就是一种评价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l)道德的起源 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人们在劳动中结成生产关系,并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创造人们的道德需要,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也形成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体统一的重要条件。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把握,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别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形成自己关于责任和义务的观念,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扬善抑恶、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保持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二)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l)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说课讲解

思修4.1道德及其历 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 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比法律等要早的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于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民间道

(完整版)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在原始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是人类道德 发展史上第一个历史类型。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压迫,由此就决定了原始社会道德。它的基本特征:首先,维护氏族 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其次,共同劳动、相互关心以及维护氏 族内部的平等,是原始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再次,在同自然的顽强斗争中,原始人在个 人品性上也形成了诸如勇敢、刚毅、诚实等美德。自从旷野上古猿直立,原始的道德, 进而原始社会中的道德,源自“人”这一物种的种内互助。 人是群居的——相对于猛兽,人是脆弱的;相对于马、鹿、野牛等善奔跑的草食动物, 人依旧是脆弱的。自然地,谋求生存,让脆弱的自我能存在下去,就是原始人原始社会中 的人的第一要务。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部落氏族中,生存和繁衍是作为种群与生俱来的本能追求。 于是,脆弱的祖先们,必须协同劳动互相帮助。为此,他们经年累月,在部族内达成了一 些“共识”,这便是道德的萌生。但由于那是出于本能、“无意识”的行为。 一切为了生存,为的是部族的生存。 于是,分工合作更加明确:男性打猎、制作工具,女性采集、加工、哺育后代。道德的 第一步,就是有意识地承认并践行自己的职责。 进而,尊重其他个体的劳动,对内部产品和生产资料的分配绝对服从。显见,如果对分 配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那么整个部落大可“表决”后把稀缺的产品分给其他成员。 另一方面,在生产活动对外交往中,每个成员都会把部族的整体利益看作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并在观念上、行动上都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样的道德意识毕竟是自发的,其自觉程度也很有待提高。鉴于语言尚不发达, 部族成员间的“共识”,往往只是感觉(感情)上、习惯上的把握。他们的一切观念,都归 结为“有利”与“有害。而对人力不及的自然现象,往往也同样采取简单的“二分法”予以判断。 道德的调节功能,也是不完备的。 首先是视野的狭隘。生存尚无保障,又如何推己及人,考虑到部族外的其他同类呢?其次,对道德本身缺乏理性认识。道德作为一种对行为的约束力量,被原始人神圣化,认为 是上天(神)的赐予。于是对它的崇拜,也含入部族的其他崇拜中,不予以更多的思考。 当然,这些对道德的发展而言,是其内在的阻力与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的道德仲裁主体是部族首领,它有着以后各社会形态中的道德 无法相比的权威性。 部族首领往往为年长者或英雄式人物担任。他们有比一般成员更高的理性和更丰富的生 活经验,于是有着更高的威信。而道德调节,往往由于生活习惯、禁忌、甚至“宗教”的调 节相融,就更增加了其权威性。 违反部族内部共识者,往往被驱逐出部族,进而自生自灭了。从而,以追求部族整体利 益为目的的道德,就有了足够的力量调节部族成员的行为活动与相互关系。 由此,原始社会中人的无条件践行公共义务和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是值得一切后 代赞扬的——一方面,他们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 一方面,他们被冠以“人类历 史上的黄金时代” ——那种古老质朴的社会观念,未必不及后世的繁复、多元的价值辉煌。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b019133416.html,/s/blog_6d64c4c90100mlfz.html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了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的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鹜,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的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开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时,他无意中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刚刚命悬一线,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火车轰鸣着驶过的铁轨边上,丝毫未伤。那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唯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不迟到、矿工或误工过一分钟。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又一遍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以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千钧一发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一个父亲对智障儿子的不离不弃最终成就了这样一个美好的结局,同时也使得他在忠诚职业和救护亲人的抉择面前实现了两全其美。 【案例解析】 这个牵动人心的事件从发生到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十秒钟,但呈现出了一幅生动而真实的展示道德力量的生活场景。普通的扳道工人并没有给我们展示他的豪言壮语,他就像我们身边的许多普通人一样,按时上班下班,靠自己的工薪来养家糊口。实际上他还没有普通人那么幸运,因为他有一个智障的孩子,孩子的拖累给生活增添了许多压力。但是他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兢兢业业,对自己的孩子始终不离不弃。在工作岗位上,他始终牢记着列车进出站的时间,靠他的那双手在准确的时间里把道岔一扳,列车便有序运行,载着人们平安地驶向自己的目的地。在家庭生活中,正是由于他对亲人的关爱,也使得这个智障的孩子慢慢地拥有了一些处理问题的能力。道德元素在这个普通个人身上不断地积淀并活化。救护孩子和保证列车安全都是善举,都是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平常生活的历练,没有对道德的坚持,结果就不会这么完满,即便这个父亲做出了保护列车而舍弃儿子的选择,人们在赞叹他的人生境界的同时也仍然会感到遗憾,因为保护儿子的生命也是神圣的道德责任。 实际上,在人类文明演进嬗变的过程中,道德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力量品格。从外在的方面看,道德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的人文动力,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指标。从内在的方面看,道德渗透于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活动中,是人的善良品性的表现,是人的美好情操的展示,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体现,是生命境界的标示。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本文将从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开始,追溯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并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道德观念的起源 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原始人类在面临各种生存挑战和争夺资源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主要以互助、公平和合作为核心,旨在维护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利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化和扩展。宗教信仰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伦理学的兴起也为道德观念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框架。 二、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 1. 古代道德观念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出现标志着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古埃及的毕昂德十诫、古印度的吠陀经典等,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例如,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柏拉图强调理想国家的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美德的实现。

3. 基督教的道德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提倡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 4. 近代伦理学的兴起:近代伦理学的出现使道德观念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伦理学家们通过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等。 三、道德的重要性 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正义、公平和互助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其次,道德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关键。追求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净化。最后,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四、道德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当前,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来。如何在不同文化和伦理背景下实现道德认同和价值共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伦理道德在面对科技与发展的冲突时也面临着困境。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出现给道德伦理带来了新的考验,需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法规来引导科技的合理运用。 总结: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与法治的历史演变 道德和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和价值观念上所遵循的准则,而法治则是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道德和法治的演变均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引导。 一、道德的历史演变 1. 早期社会的道德观念 早期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主要基于宗教信仰和部落习俗。他们相信神灵会惩罚那些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因此遵循道德准则有助于维护个人和社群的稳定。 2. 古代文明中的道德规范 在古代文明中,道德规范逐渐被书写下来,并形成了伦理学和道德理论。例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伦理学中的“善”的理论,认为道德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 3. 宗教的道德影响 宗教对道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都提倡道德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道德准则。这些宗教信仰强调爱与仁慈,并鼓励人们以善行回报社会。 4. 科技进步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变得更加复杂,人们面临着新的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隐私权等议题,引发了对道德边界的深 入讨论。 二、法治的历史演变 1. 早期的部落法规 在早期社会,部落会议和长老会是解决争议和规范行为的机构。他 们制定了简单的法规,并由部落成员遵守和执行。 2. 古代王权的法律制定 随着国家的形成,国王开始制定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制定了各自的法律体系。 3. 近代法治的兴起 近代法治的兴起与启蒙时代和法国大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启蒙思 想家们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法国大革命则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制定了人权宣言。 4. 现代法治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兴起成为维护国际秩序和 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国家之间通过签订条约和建立国际法庭 来解决争端,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道德与法治的关系 道德和法治在社会中互相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规范,它是人们行为的指导原则,也是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社会道德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一、道德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能 人类作为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行为规范,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这些行为规范包括互助、分享和合作等,逐渐演化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互助和分享的本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人们形成相互关爱、互相帮助的行为准则。 二、道德在宗教中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宗教逐渐成为人们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的出现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宗教教义中强调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为社会道德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指导。例如,《圣经》中的十诫为人们明确了道德底线,促使人们遵守道德准则。宗教不仅强调个人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也倡导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爱他人,以此来增进社会道德的发展。 三、道德在法律中的制约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法律的出现和发展对于社会道德的建立和维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能够通过规定和监管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法律的制定旨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强化了社会道德的约束力。通过法律制约,人们能够在社会交往中更加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增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道德在教育中的培养

教育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渠道,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和传承社会道德价值观。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最早最重要的道德教育途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扮演了引导和规范的角色。学校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他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和习惯。社会环境也能够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行为,社会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五、道德的挑战与发展 然而,社会道德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当今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和 全球化的发展给道德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不法行为和道德失范的案例不时发生,人们对社会道德的关注度也逐渐下降。因此,社会需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建立法律法规等手段来强化道德的约束力,促进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 总结起来,社会道德的起源与发展是多方面的,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从人类的自然本能到宗教的教义,从法律的制约到教育的培养,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社会道德的多维度发展轨迹。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挑战和困扰,我们应当重视社会道德建设,通过加强教育和法律的规范,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推动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迈向更加进步的未来。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参考资料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 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 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比法律等要早的多。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阶级社会到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道德就成了各阶级内部协调关系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手段。必然要强力推行有利于其统治的道德,于是在全社会就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民间道德的分离。例如: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把“三纲五常”视为合乎道德的,并且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而被统治者则认为“均贫富,等贵贱”是合乎道德的。各阶级对于善与恶往往有各自的标准与看法,除了公德外,道德从总体上说也就有了阶级性。 第二、道德是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内涵是什么呢?道德与法律不同,法律的内容就是权利与义务,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或者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而道德的内容是人们关于一种行为是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凡是善的、公正的、诚实的,就是道德的或者说有道德行为;凡是恶的、自私自利的、虚伪的,就是不道德的或者是缺德的行为。道德的本义就是一种评价标准。在这个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