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北文化

陕北文化

陕北文化
陕北文化

去陕北农村的原因,是因为陕北的传统秧歌、腰鼓、剪纸曾火红过整个艺术世界,那一带曾是黄帝、女娲、伏羲生活过的地方,许多汉文化的远古传说都发生在那一带。而且这次要去的那个村庄坐落在黄河边上。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我们都是黄河的儿女。因此,中国人对于黄河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怀,总期望能在这里触摸到我们民族千百年来流动的血脉。

些年下来,不仅适应和喜欢哪里的山山水水和人们,更是对这块沙漠边塞之城一直心怀景仰。自然条件虽然恶劣,但是陕北男人的坚毅、勤奋和豁达却在与你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传递给你。陕北女人忠贞、厚道、敢爱敢恨,火辣辣的执着。我长期以来想考证是否是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陕北的山川、不毛之地却繁衍生息着祖祖辈辈淳朴善良的人们从这里走向省会、走向中国、走向全世界。昔日,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地。今日,陕北由于油气盐等资源的发现,正在成为陕西乃至全国21世纪能源战略接续地。陕北的饭菜,也从寻常百姓的厨房走出大山、走出封闭,形成独特文化底蕴的一道饮食风景。

陕北自然环境恶劣,但是老百姓对于吃却很精细。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区,沟壑纵横,蔬菜相对较少。特别是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这就造成陕北人们的饮食多以杂粮为主,杂粮精做,却提前和营养结缘。在现在大城市人们为吃发愁的今天,陕北小杂粮系列,越来越受到城市的青睐;因为退耕还林和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新陕北的战略的提出,这里的牛羊种群更多。人们特别在羊肉的做法吃法上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秘笈。陕北羊肉以其汤清香、肉鲜嫩、无膻味、食后余味无穷而备受推崇。

我大概想了一下,暂且归结为八个种类,分别是:小米类、红枣类、南瓜类、荞面类、土豆类、野菜类、豆类和羊肉系列类。

陕北黄土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分,生长期长,有利于谷物生长。产出的荞麦、小米、绿豆,豌豆等纯天然食品,营养价值高于全国其它同类。

主席当年打江山,也是“小米饭、南瓜汤”,革命圣地的出产,养育了老一辈革命家从这里走向北京,解放全中国啊。关中人做稀饭放碱,陕北人说营养流失,陕北绝对不放,“钱钱饭”(压扁的黄豆和小米熬制”养胃驻颜,清香爽口,配合腌制小菜和烙饼,饮食一绝,不得不尝啊。此外小米还可以被灵巧的陕北婆姨做成油糕、油馍、烙饼、黄馍、米黄、米酒和各种以小米为主料的各种稀饭。

红枣更是一宝。车过延安,路边也有这些年具有商品意识的老乡们制作的大幅广告——“陕北红枣甜又香,送给亲人尝一尝”,未看到红枣,这种浓浓的乡情先使人陶醉。陕北的河滩,特别是佳县等黄河边,更是适宜红枣的成长。这里的大栆,以其皮薄、肉多、核小,营养价值极高。陕北红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及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增强作用、增强肌肉力量、抗疲劳、保护肝脏、降压、镇静安神、抗惊厥等保健作用。陕北人说,一天一颗枣,长生不会老;也有人说,一日一颗枣,活到九十九。可见红枣对于养生的重要性。这几年陕北的巨鹰滩枣、酒枣、脆枣系列和延安的枣饮料等也小有名气,摆进超市,加快开发力度,以飨老百姓之需。

南瓜也是一宝。南瓜具有平血压、降血脂的功效,陕北出产的南瓜,因为干旱地生长,生长周期自然绵长。吃起来甘甜绵软,配以糯米、红枣、莲子、百合等,吃口软糯香甜,别具风味。目前也是陕北饭菜一道必品菜肴。你去枣园主席故居,别忘了带上老乡们种的又面又甜的南瓜回来给家里一饱口福。

荞面是荞麦磨成的面粉。在陕北是重要主食之一,“三边”剁荞面就是一绝(指的定边,安边,靖边)。荞面有冬暖夏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特效

功能。目前被制成荞面煎饼、荞面凉粉、荞面烙饼、荞面麦醋、荞面、擦荞面、荞面搅团、荞面卷、荞面、剁荞面、荞面碗砣等很多种类。昨天朋友说,绥德和榆林镇川的最为出名。肝子碗砣成为陕北饭中凉菜的重要一员。陕北饭讲究荞面配上羊肉吃才更有风味,陕北有“荞面圪坨羊肉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民谣,有时候看见碗筷上桌,哈喇子就下来了。

土豆是大众俗语,但是在陕北,土豆叫“曼曼”(man man )和“洋芋”,经常制做凉菜、热菜。但是最为出名的是“洋芋擦擦”,关中很多城市,不知到“曼曼”大有人在,但是洋芋擦擦的鲜美却不胫而走。陕北洋芋比关中的好吃,制成的凉粉既筋道,又爽口。用洋芋制作洋芋粉条。成色青,久煮不断、不粘锅。特别是洋芋粉条与猪肉一起熬制成“猪肉撬板粉”。更是夺人胃口的杀手。

陕北高原和沙漠之中,有的地方罕有人至。这里的野菜与关中和陕南不同,就像热带长阔叶植物,寒带只有针叶林一样,这里的野菜就在沙漠中,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中自然长成。像沙盖、野苦菜、荠菜、苜蓿等几十种,陕北野菜的特点是营养丰富,自然生长,无污染,成本低等。目前被开发的力度还不够,能够摆上餐桌供人们品尝的也就凉拌沙盖、苦菜杏仁等。苦菜杏仁败火,味道苦凉杀口,值得一尝。

陕北出名人,目前省上很多领导都是陕北人,所以陕北饭菜逐渐在省会城市扎根站稳脚,并且逐渐被关中和全国其它城市或者是游客说接受。西安经营陕北饭菜的很多,现在有名气的有荞麦园,美术学院隔壁那个,刘文西题店名,贾平凹,陈忠实等文人墨客经常小聚光顾。每次路过哪里,都看见“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陕北的米酒荞麦园的饭”的大幅广告牌上主席和陕北人民促

膝长谈的景象。像金土地、延安食府等一大批陕北餐馆,不仅是陕北老乡聚会的场所,更是西安人品尝美食、感受陕北人民质朴和豪情的必到之处。这个陕北人家也是,走进饭店,装修风格,服务员、菜品,一招一式都是地道的陕北风情。扑面而来的就是浓浓的乡情,再加上“猴女子”和“后生们”(陕北人对于小姑娘和小伙子的昵称)热情周到的服务,更是让你有一种渴望了解陕北,感受陕北的愿望。有些饭店雅间名字也很独特,有兰花花、红枣坡、三十里铺等等极具浓郁乡情的名字。

文字有限情意绵绵,更多的乐趣,期待你自己去感知和品位。“喝好酒,把酒喝好”是榆林市普惠酒业旗下老榆林酒的一句知名广告语。如今你只要在餐馆点一瓶老榆林酒,不管什么档次的,就可以欣赏到由地道的陕北艺人为您和好友现场演唱的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

榆林民俗风情

陕北榆林古朴的民俗风情 榆林市逸夫小学谢冬梅陕北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这里自古战争频繁,造成植被严重破坏,水土严重流失,长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沟万壑的地貌。生活于此的陕北人却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陕北民歌正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与厚重纯朴的陕北人情感碰撞的产物。陕北民歌内容灵活自如,可以自由发挥个人情感,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陕北民歌源于生活但是同时又高于生活,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所以通俗易懂,泥土气息厚重,与陕北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陕北地形千沟万壑,又处于干旱地带,当地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到头来高强度劳动换回来的却是老天赐予的微薄收成,所以陕北人又被称为“受苦人”,但正是这“受苦人”却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乐观向上、厚实豪迈,用自己的歌声向世人展示了对世俗的不满,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所以陕北民歌大多是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以及爱情的。 榆林市由于历史上多民族文化汇聚交融和其地域的特点,风土人情受山西、宁夏、内的影响,传统风俗差异较大,古老纯朴,其中有美好的寄喻也要迷信的习俗。旧老说榆林人“尚气概、先勇力”,“豪爽豁达、果敢决武”,榆林人眷恋故土,忠厚善良,勤俭质朴,待人诚恳,能忌耐而又坚

强。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榆林的气候四季明显,春秋温差大多风沙,民谚说:“早上棉袄手套,中午单衣草帽,晚上风镜口罩”,又说:“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在饮食习惯上,南北不同。北草地的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饼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面炒面、荞剁面、羊羔肉、尤以荞面食品作法很多,如剁面、饷、搅团、圪、凉粉、碗等。东南面人爱吃豇豆 钱钱饭、揪面片。民间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子洲“果馅”,米脂“驴板肠”,绥德“黑粉油旋”,镇川“干炉”,佳县“马蹄酥”,榆林“炸豆奶”,神木“粉皮”,清涧“煎饼”,府谷“果丹皮”都有其独特风味。另外还有羊杂碎、粉浆饭、拼三鲜、黄酒、麻汤饭等都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榆林人爱过节,且有很多讲究,虽有一些迷信色彩,但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祝福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月初一大拜年,初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特色 文学有地域性。它不仅关注和折射地域的山川、气候、物产等自然因素,而且与地域构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紧密相通。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群体,这些群体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在社会文化学领域,这种以各自不同文化特质分类的区域,被称为“文化区”。在同一个文化区内,文化群体的生存方式、文化特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带有这个文化区域文化的独有特征。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创造了适于他们生活的文化特质,即使生活在同样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因为地域的耕作条件、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传统习惯的差异,其文化特质也有差别。所以,山地耕民的文化与盆地耕民的文化有区别;平原耕民的文化与半牧半耕或半渔半耕民的文化也有区别。与不同的农耕文化相对应,而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模式。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形成的风土人情、心理性格,更成为不同地域文化的显著

标志。 传统意义上论及的中国几大文化区文化,如中原文化、关东文化、巴蜀文化等都是指在这几个地理空间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系统特征的区域乡土文化。在这些文化区域中,分布着不同的依土地耕作而生存的文化群落。他们在各自的地域空间养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存方式,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一致的性格、行为、观念、意识。同时,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为该地的作家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陈忠实的《白鹿原》创作时间是在一九八七年到一九九二年。在这一历史时段当中,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伴随经济改革大潮而来的是文化大潮的涌起。西方文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大量引入,致使中国学人纷纷调整研究视点和研究思路,比较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以及新儒学的探索,在八十年代中期直至九十年代,一潮高过一潮。拉美文学的劲风吹来了马尔克斯、福克纳、哈蒙契尔,这使中国作家们在文学的情景中开始了艰难的深层的探索。于是,在这文化和文学的背景之中,陈忠实开始了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反思,对人生目标的重构,他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他要写一部压轴之作,用关中农村的话说,就是要给自己死后造一个“枕头”。枕头工程从启动到竣工,都是在文学和文化的潮涌之中。文学的潮涌,给予他的是创作的新视角、新方法,文化的潮涌给予他的是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文化与区域旅游发展关系研究 饮食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大,如人们常说吃、住、行、游、购、娱,吃排在首位。如今很多人愿意加入旅游活动,也积极响应着有人曾提出的“生活在别处”。而在开展旅游活动时,吃成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西黄石小镇著名的风景区黄石公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且小镇在有关饮食方面的发展也迎合了众多游客的需求。丰富多样的美食可供众多不同饮食背景的人们进行选择,所以选择在西黄石小镇停留并开始旅游的游客众多。研究西黄石小镇的饮食文化,不仅有助于提升西黄石小镇自身的饮食文化发展,也有助于国内著名旅游景区的打造与建设。 引言 西黄石小镇坐落于落基山脉,是进入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较近的小镇之一,且距怀俄明州和爱达荷州较近。小镇虽小,但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既能满足当地人的日常需求,又能为前来旅游落脚的游客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小镇本身人种多样,不仅如此,依靠黄石公园发展起来的西黄石小镇,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前来务工,丰富了当地的饮食文化。而且小镇便利的交通和南来北往的车辆为这里提供了富足

多样的食材。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时,也会带上自己民族的特色食物,久而久之,也会被当地的商人看到商机而进行销售和贩卖,因此也造就了当地丰富多样的饮食基础。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早期,人类有关饮食的关注只停留在吃饱,即果腹的层面,此时的人群出现群体迁移时,到一个新的地方不是为了游览观光,而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人们能够填饱肚子,便有闲暇的精力去研究如何让充足的食材满足人们的胃,人们不仅研究出可供饮食使用的器具,还尝试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来烹饪食材,逐渐形成饮食文化。有些学者认为,饮食真正形成文化应该从人类懂得用火以后算起,此时人类对饮食的追求已不单单是维持生命,而且开始追求好吃。任梦池发现,由于汉唐时期铁器和种植技术的推广,很多少数民族饮食逐渐由单一游牧饮食传统转向多元饮食习俗,而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菜品的增多和烹饪技术的不断娴熟。陈云度在研究饮食文化时提到伏羲氏教民结网;神农氏教人耕种;燧人氏教民用火;陶唐氏教民制陶,总结我国饮食文化以“食肉、食谷、熟食陶器煮食”为分期。可见,饮食文化不仅与食材本身相关,还与饮食器具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Visser认为,人们越来越专注于吃,许多人将肉与菜分开来吃,吃完一样之后再吃另一样,尽管所有的菜都可以在同一只盘子中找到,但菜肴之间的界线保持的清清楚楚。

陕北风俗

今非夕比,我刚记事时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名利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婚礼等程序,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找到心跳的(择亲),求爱(提亲),求婚(订亲)订婚(商话),最后举行婚礼,程序基本差不多,区别就在与现在是本人做主,以前是父母做主....... 那时,男女自17~18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等情况。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有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举行订亲仪式。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商话)、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婚礼,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婚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八人组成,其中有两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在北方,结婚的女人叫婆姨,没结婚的叫女娃娃,不管多大岁数..... )。(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猪肉、离母糕(其实就是块大的米糕)、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桥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一种长刺的落叶乔木,果实为圆形有核)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

陕西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简介 1、秦腔 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邦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它发祥与陕西关中,流传于西北地区。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在西安,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皮影戏 2、皮影戏 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重点主要在农村,体制多样,组织分工严格有序,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陕西皮影不仅唱腔种类繁多,表演技术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剧目有《会阵招亲》《游西湖》等。 3、眉户 眉户在陕西关中地区最为流行,也为外省如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众所喜欢,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盛行于华阴、华县地区的称东路眉户,西路眉户最早盛行于眉县及户县,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眉户的唱腔音乐有50多个曲牌,可以表现人物在舞台上丰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剧情。 4、户县农民画 陕西农民画原于民间,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构图简洁美观,注重色彩数量,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色彩艳丽,笔法自由,同时也兼收中外其他美术派别的长处,给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调.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国内外游客和专家的好评。陕西农民画主要分布在关中的户县,陕北的安塞和洛川。户县被誉为“农民画之乡”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许多优秀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 5、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每逢春节,家家窗上,门上贴满各式各样剪纸,把人们喜庆,快乐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近年来,这株黄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艺术之花飘洋过海,深受国外宾朋的欢迎. 6、凤翔木板年画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扎根于农村.从年画画稿,调版,印刷到彩绘,都是乡村劳动人民在农闲时,手工操作.按农民生产,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农民传统爱好的造型配色习惯而研制的.经过不断的吸收前人兴味,艺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艺术风格.在陕,甘,宁,青,川一带享有盛名,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浅谈陕北文化

陕北旅游与文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或者具体来说是一个陕北人,我有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豪爽,讲义气,能歌善舞,他们大口喝酒大块吃肉,不拘小节,他们骁勇善战,。虽然他们曾经被当局鄙夷的称为蛮夷之族,但不可否定的是他们确实是中华大地上少有的英雄儿女。 下面就请跟随我的讲述走进陕北这个贫瘠的土地所孕育的富有神秘传奇的文化中吧。希望您对陕北的解读不仅是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窑洞这么浅显简单。 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是革命老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一·初识陕北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二·陕北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榆林的部分地方(神木、府谷、佳县等地)在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战国时为秦国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三分关中,封秦朝的降将董翳于上都为翟王,二年翟王降汉高祖,汉又置上郡。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也不文明。陕北人把老年人死了说“老了”;中年人死说“殁了”;小孩死了说“撂了”。

百善孝为先。在老人上了年纪,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们往往轮番侍侯,对老人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称为“养老”。父母老人一旦有病,儿女就不出远门,在家劳动照顾老人。老人病重时,儿女就守在老人身旁,这叫“守气”。这时就先要给老人洗脸、剃头、净身(温水擦身),以防老人“老了”。如果老人病危,儿女就要整天守在老人身旁,在老人咽气

前就要给老人穿好老衣(寿衣)。如果等到老人已经断气才给老人穿上寿衣的话,有两种说法:一是魂走时穿不上新衣即使做鬼也是穷鬼;二是外人会笑话,某某家老人“老了”还是红格溜(赤身),笑话儿女不孝。老人断气后,先用酒精棉球净面(洗脸),以防小虫,再给亡人两只手腕绑打狗饼,准备尸体下坑,找一张床,铺上干草,把尸体放在地上。

用五张麻纸糊一块纸被,把亡人的脸面和全身盖住。为的是好看。铺干草讲究的是,一是为了干澡通风,便于尸体存放;二是即是病人一时休克再复活,一有动静,干草容易发出响声,使儿女便于发觉。此时接着要找一只鸡,亡人是男的,就得找一只母鸡;亡人是女的,就得找一只公鸡。讲究的是阴阳搭配,做鬼也有个伴。在门槛上将鸡头扭下,民间

叫“到头鸡”。把鸡毛拔净,在鸡左右翅膀下各插一根筷子,把鸡放在一个碗里,然后献在亡人前面的祭品桌上。孝子出大门,到十字路口点香给亡人指路。 报丧 报丧,首先把亡人的铺盖卷放在院墙头上,村里人一看到铺盖卷便可知道谁家老人“老了”。其次要挂岁数纸。如果老人八十岁,起码要拿八十几张麻纸。风俗是要多几张,

浅谈特色文化旅游小镇设计理念

浅谈特色文化旅游小镇设计理念 我国的城镇化在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大城市病日益突显,小城镇发展明显不足。自20XX年以来,特大城市数量和人口规 模快速增长,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都有明显减少趋势。与此同时,小镇发展弱化,成为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重要原因。提升特 色小镇和小城镇发展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紧迫课题,也 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病的重要途径。这在客观上要求特色文化小镇在 设计理念上体现出历史性、文化性、发展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中Y 城镇化工作会议多次提出,城镇化工作必须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 文化,从根本上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历史遗产;必须注意保留村庄 原始风貌,尽可能在保留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 居民生活水平。这是因为文化传统承载着民族记忆,是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感受民族文化的必备要素。特色小城镇建设,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继承性,保护 文化的多元性。打造特色美丽小城镇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扩大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实现差别化竞争。特色鲜明的发展主题是特色小镇 的主要特征,因此要从文化视角进行设计与研究,必须理解各小镇 的历史成长因素及其内在的文化特质,尤其是对处于初期阶段的小 镇有一个更明确的、深刻的、全面的认识。 1文化旅游小镇概述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小镇是指以开发当地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 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核心是围绕旅游的历史文 物古迹或地理景观,针对旅游成熟期游客对旅游地历史、文化、美食、传统和习俗建筑等全方位的深度需求,在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在当地居民真实生活基础上,让游客充

陕北传统聚落特色的传承——以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为例

城市建筑┃园林景观┃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G ARDENS A ND L ANDSCAPE 209 陕北传统聚落特色的传承 ——以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为例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Northern Shaanxi ——Taking the Folk Culture Grand View Garden of Nor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 郝世磊 ■ Hao Shilei [摘 要] 陕北民俗文化是历代陕北人心理历程的积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社会风貌、物质和精神内涵。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是以发展特色旅游为目的,较好地传承了陕北传统聚落特色文化。 [关键词] 陕北民俗文化 陕北传统 聚落特色展示 [Abstract] The North Shaanxi folk custom culture is the accu- mulat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eople psychological process,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unique social styl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The Nor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 grand view garden developed for the tourism purpose, well in- herits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haanxi culture. [Keywords] nor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 traditional settle- ments in Northern Shaanxi, features display 一、 大观园基本情况 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解家堡乡木瓜梁村,距县城9 km,神木县城至解家堡乡柏油公路途经大观园,交通十分便利,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大观园总占地面积500亩,是一个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题,以乡村风情为特色的园区。 大观园紧紧围绕独特的陕北黄土文化、特色农业、风土人情,建设了品农家饭、住陕北窑洞、体验农耕、参观民间作坊等项目,开发了陕北剪纸、土特产品加工等休闲产品,进一步宣传了陕北文化。 二、 大观园规划设计分析 1. 空间区域划分 大观园所处的环境为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自然地貌,沟壑纵横。园区位置稍高,四周是大面积未开发的原始山体,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见图 1)。 图1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鸟瞰图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是以陕北传统聚落文化为 主题意向,以陕北乡村风情为特色规划设计的。整个园区坐北朝南,在确立主题、特色后,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顺因地势展开,可以划分为入口景观区、服务接待区、文化展示区、农耕体验区、沙地游乐区、拓展训练区、儿童游乐区、员工生活区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其中,陕北民俗展示区、农家小院体验区是大观园的核心区域。 2. 庙宇、文化广场 大观园园区内建有庙宇,虽然规模不大,但处在园区最高位置的一个小山头上,四周种植松柏,把陕北传统聚落中人们对庙宇的重视和神灵的敬畏体现了出来。庙宇旁侧,就是民俗文化广场。文化广场是民间舞蹈和民间节事活动的载体,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原生态的陕北大秧歌并参与到其中,感受陕北民间艺术的粗狂强悍。 3. 道路 同陕北传统聚落一样,园区处在高差变化较大的基地上。所以,道路曲折蜿蜒—— 这也是陕北传统聚落道路特色。 大观园道路规划主次分明,一条主要道路把各大片区联通起来,并在一侧设置排泄洪水的明渠,局部区域再利用台阶和较窄道路与主要道路相衔接。道路使用石板片、灰色地砖铺就,在材质纹理上,道路同整个园区氛围相得益彰,传承了陕北传统聚落古朴的基调。 在园区,举行类似陕北传统婚礼仪式时,游客可以站在道路边,或者附近的高地上观看活动的进行。 4. 院落与建筑 作为展示地方文化的园区,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体现人文内涵的载体。大观园中窑洞样式建筑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时结合了自身的功能需求。窑洞客房、农家小院、陕北民俗展馆,传承、延续了陕北传统聚落中的院落特色和建筑形式,甚至是原汁原味地保留。 (1)窑洞客房 阶梯式的窑洞宾馆是对陕北黄土高原地形的最好反馈形式。一套标准客房包括起居室和卧室两孔串联起来的窑洞,用砖墙围合成小巧宜人的院落,不仅保护了客人的隐私,也让游客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居住在陕北农家小院中的另类感觉。 部分客房没有设置床,而是砌垒了炕,可以让游客体会一下睡在陕北窑炕上的滋味(见图2) 。 图2 窑洞客房 (2)农家小院 农家小院是对陕北传统聚落中普通院落原汁原味的再现,主要是对外来游客做出最真实的展示,还原陕北传统聚落氛围及民俗文化氛围。 (3)陕北民俗馆 陕北民俗馆在整个大观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陕北多方面的民俗文化,包括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婚礼文化等等都在此展示,这里是园区的灵魂。 陕北民俗馆沿中轴左右对称,是以陕北“明五暗四六厢窑”最高的庭院制式为原型设计的。独立式的窑洞建筑以三个宽窄不一的院落组合,院落之间用两道院门(转扇)连接,有松有紧,使得院落 空间层次丰富。 图3 陕北民俗展馆院落 窑洞作为民俗文化展厅,尺度宜人,也不用专门分割,一孔窑洞正好是一个专题文化,如果需要的空间大些,则利用过洞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见图3)。 展馆建筑形式和装饰上还原了陕北传统窑洞民居许多传统的符号和做法,如檐廊、挑檐、女儿墙和门窗等。局部细节上,比如对窑洞拱形的提取,构成了展馆主立面上的拱形小窗,同时在质感、色彩上也是表达了对陕北传统窑居建筑的尊重。 (下转第212页)

浅说陕北文化

浅说陕北文化 陕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早在3万多年前,这里就已有晚期智人“黄龙人”生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孕育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景观和文化现象。 陕北,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区,二十六个县市。黄河由府谷县北折向南流,萦回曲折,在东部形成与山西省的天然分界。境内有无定河、洛河、延河、秀延河、大理河等诸多水系,有桥山、子午岭、雕阴等诸大山脉。陕北,是陕西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在周秦汉唐等朝代,陕北是周京沣镐、秦都咸阳、汉唐长安的屏障;就是在宋金元明等时期,陕北也是军事要冲、边防重地。历代王朝为了经略陕北这块土地,曾付出了很多代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陕北:陕西北部也。通常是指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地区。镶嵌着延安和榆林两颗耀眼的明珠。用美国记者斯诺的话来说:“人类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简直是一种奇迹。”的确,正是陕北的贫瘠和落后,才孕育出陕北人吃苦耐劳的人文品格,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物。 陕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黄帝陵、万里长城、黄土地,在这里神奇地融为一体。 历史上,陕北文化有过几次辉煌。第一次是轩辕黄帝时期。黄帝作为人文初祖,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第二次是战国后期至秦朝初期。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修筑了长城,修筑了直道,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奇迹。第三次是东汉时期。目前在陕北境内出土的大量的东汉墓葬画像石、画像砖,表明陕北的文化和经济在汉代曾经拥有一个发展高峰期。第四次是明朝末年。陕北人十有八九投入了农民起义的洪流,写下了中国农民运动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陕北文化显示的巨大力量。第五次当属20世纪。 20世纪,现代文明、古老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西方文明在这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撞击。外国文人、中国文人中的优秀分子以及陕北土生土长的文人汇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南北文化、中西文化在这里撞击、嬗变,为陕北的文化发展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20世纪,陕北文化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1872年冬,比利时天主教士叶茂枝到靖边县宁条梁大沟湾传教。1900年8月7日,靖边民众与教会爪牙发生冲突,成为民众武力反教斗争的直接导火线。直至1946年三边解放,人民政府废止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三边教区土地。正是由于外国传教士的宗教信仰和陕北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才发生了长达47年的三边教案。 20世纪初,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随着北京“五四”运动的爆发,陕北人的文化观念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了杜斌丞、李子洲、魏野畴、刘含初、呼延震东等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纷纷回到陕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民俗音乐

《民俗与民族音乐》课程论文 (2014 -2015学年第2学期)论文成绩: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学生姓名:贾静 所在院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年级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0121112502 指导教师:布仁白乙 完成日期:2015年5月31日

浅析陕北民俗音乐文化 [摘要]: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它代表着这个地区自己的特色。同样,陕北民俗音乐是陕北璀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陕北民俗音乐的产生背景、特点及表现形式来阐述陕北民俗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民俗;陕北;音乐文化; 正文 陕北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而非行政区划概念。陕北地处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地带,辖榆林、延安两个地市级行政区。自古以来,陕北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政治拉锯的绳结地区,自秦始皇置上郡地,陕北的区域轮廓开始凸显。虽然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演绎中,这片土地的政治归属不断更迭,但由于多民族共相杂处,文化接触,而使得陕北的区域文化呈现出活跃的交叉趋向并被保留在传统的积淀中,陕北成为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牧业文明过渡的典型地带。明清以降,以北部长城为界,陕北才真正地被掌控在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手中,但由于地缘关系,不仅继续与边蒙的游牧民族保持联系,还东跨黄河,西毗陇东,南接关中与周边行政区域多相往来,逐渐沉淀出陕北传统民俗文化混融杂陈的发展格局和特点。音乐作为其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以其特有的音声表现方式,展露民众心迹,抒发个体情感,成为陕北传统文化保留与传承中,最富于活态和激情的生命气韵。 一、陕北的自然地理 陕北的地理范围,包括现延安和榆林两个地级市,其中,延安市辖1区12县,居黄土高原中南部,总面积36712 平方千米;榆林市辖1区11县,居黄土高原北部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总面积总面积43578 平方千米。延安、榆林两地合计总面积为80290 平方千米。陕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不算很大,但与晋、蒙、宁、陇四省交界,东临黄河与山西隔河相望,西接宁夏、甘

中国饮食旅游文化

中国饮食旅游文化 基础医学院 2011级口腔系2班孙婧妍 201150162 【摘要】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希望尽情的享受各地的佳肴美食,满足求新的心理和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需求。美食旅游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本文探讨了中国饮食旅游文化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策略。 【关键字】旅游;饮食文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单一的观光游览已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人们在欣赏自然人文景观的同时,希望了解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更加向往那些具有独特文化并传承至今渗透入生活每一个细节的旅游地点。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旅游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因此,抓住这一契机,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开拓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促进饮食和旅游的双重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彪炳史册的中国饮食其中囊括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中国饮食文化可有各种分类,例如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餐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众所周知,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都享有美味繁复的盛誉,讲究色香味俱全,有着五味调和的境界说,奇正互变的烹调法,畅神怡情的美食观。中国各地的饮食互不相同,有着“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还有这著名的八大菜系。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中不是很理想,但也有成功之处。比如在2008年奥运会这一体育盛会期间,天下闻名的中国美食又一次让世界叹服。油而不腻的北京烤鸭一时间供不应求。对比2012伦敦奥运可见,我国在饮食这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财富。相对国外,我们对烹饪手法以及食物色香味的要求要更高一筹。这也鞭策着旅游事业对饮食文化的开发。现在大部分旅游城市都有小吃街美食城等餐饮聚集地招徕游客,旅游团也经常将其列为旅游必去文化景点之一。还有一些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名牌老店比如北京全聚德、张一元、六必居,杭州楼外楼,天津狗不理等也是众多游客必去品尝的美食站点。 存在问题 因为最近几年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才开始渐渐被发展,所以还有太多的缺陷,这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感到很不方便。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小吃街的管理很不系统科学,首先卫生条件就不一定合格,其次在食物的烹调上也不尽如人意,往往让大多游客们满怀希望而来,扫兴而去。不正宗的味道很难在有回头客,并且不良的口碑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些百年老店有些可能因为原料的不同,或者在商业利益驱使下的偷工减料,也让曾经的招牌食物黯然失色。有些店因为拆迁等原因让游客找不到准确位置,还有些老店因为价格问题让大部分游客只能望而却步,失去了品味文化的机会。 在跟随旅游团进行观光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行程很满,不能留出太多时间去体验饮食文化,而是在参观不同景点之间抽出时间充饥,仅是吃饱而已。一日三餐只是旅行

陕西民俗文化[1]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概说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略谈陕西民俗文化 论文摘要 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 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

地域文化

分类号: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题目: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 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答辩日期: 贾平凹商州散文的地域特色及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摘要:贾平凹对故乡商州有着深切的思恋之情,其系列散文《商州三录》以冷静 的笔触描写故乡的人事,为我们展示了商州这块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那独特的地理风貌 及人情世俗,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同时,贾平凹表露出对故乡既赞誉又焦虑的复杂感 情,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国民性格和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也表现了他思想的深刻 性。贾平凹商州系列散文以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其散文创作转型的代 表之作,也是其民俗文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 入研究。 关键词:贾平凹商州散文地域特色思想深刻性 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of Jia Pingao’Shangzhou prose and the author thought profundity Abstract:Jia Pingao has sincerely to the hometown business state thinks of fondly the sentiment, its business state series prose "Business State Three Records" describe the hometown by the calm brushwork the human affairs, had demonstrated for us business state this ancient and on sincere land that unique geography style and human sentiment common custom, has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At the same time, Jia Pingao reveals him to the hometown both the praise and the anxious complex sentiment, from this as well as initiates to the national dispos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found reconsidering and the critique, has displayed his thought profundity.Jia Pingao discusses the state series prose work representative which becomes its prose creation reforming by the rich zon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profound thought profundity, also is its folk custom culture prose creation moves towards the mature symbol, has the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is worth us studying thoroughly. Key word:Jia Pingao;prose about Shangzhou;the zone characteristics ;the thought profundity 贾平凹不仅是一位多产的小说家,亦是一位多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于浑厚中见精 妙,朴拙中存灵气,清新灵秀,飘逸自然,在新时期散文园地中独树一帜。散文家贾平 凹大有超越小说家贾平凹的趋势,其作品“商州三录”被认为是贾平凹风俗文化散文创 作的典型和高峰的标志,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