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综合练习题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13 小题,共 130.0 分)

1.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图中 A 气压带的名称是 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

风带的位置,可判断北半球大致为______(季节)。

( 2)据图分析,④表示 ___________气候,其夏季的气

候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气候特征为

__________________ ;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的名称

为 _____________ 。

( 3)若本图表示亚欧大陆,⑧附近形成 ______渔场(填

写名称),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2.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 (3)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

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并说明原因。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 乙图中,山脉在海拔 4 000 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

明其原因。

3.如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是以 ______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A 、B、D 三点线速度

由大到小顺序是 ______

(2)此时 D 点是 ______时, A 、B 、 C 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______,昼长是 ____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______.正午太阳高度的分

布规律是 ______

(4)这个季节我国东部盛行 ______风,气候特征是 ______.

4.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

题。

(1) 地球圈层结构中,甲以上

是 ______,该范围内存在个

地球内部的分界面叫______

(界)面,地震波从上层传

播到该界面速度会突然

______。

(2) 乙处地质构造是______,

我国渭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

于 ______(写出地质构造名

称)。

(3)丁表示的地质作用是______ 。岩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形成______(填字母)类岩石,其具有的突出特

征是 ______和 ______。

(4)④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_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_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

温升高;也可能会导致_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5)描述图中 A 处所示地貌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的节气为北半球的_______ ,南半球为 ____季,直

射纬度为 _______;日期约为 _______月 _______日;

(2)A 点的经度为 ______,纬度为 _____;

(3)图中 A 点的地方时为______点,北京时间为_____点;

(4)该日,重庆11 中(约 30°N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5)图中 C 点当地 _______时日出, _______时日落;

(6)A 、B 、 C 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

________;

(7)该日, A 、 B、 C 三点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5.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海域等温线分布图乙,回答下

列问题。

(1)甲图海域位于 ________半球。

(2)若该环流位于太平洋,图中①处附近海域为世界著名的________渔场,它位于 d 洋流和 ________(洋流名称)

的交汇处。世界上同属此原因形成的大渔场还有________渔场和北海渔场等。

(3)若②海区有一大型油轮发生石油泄漏,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______。

(4)若此时北印度洋的洋流环流与甲图示环流方向相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①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②罗马正值多雨时节③正是南极科考的良好时期④印度半岛高温多雨

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 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图 b 洋流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用箭头在图 1 上标出热力环流模式。

( 2)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________________ 。

( 4)若图中甲处为海洋,乙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__。 (白天或夜晚 )

( 5)用箭头在图 2 上画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岛环流。

(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你认为该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选在图 2 的 A 、B 、 C 三地中的 __________地;

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选在图 2 的 A 、 B 、C 三地中的 _________地,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下图为“某日某时刻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气压状况看A 为________中心,此时,

被该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________。

(2)该图表示北半球 ________( 1 月或 7 月)

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此季节丙地盛行

________风(风向),该地气候形成的根本原

因是 ________,该图所示季节南亚盛行

________季风,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 。

( 3)下图①②③中,代表乙地气候类型的是

________(填序号),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 4)丙地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地和丙地的自然带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读“北半球近地面天气系统图 (单位: hPa)”,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①为 ____________ ,其中心气流做________

运动;从气流运动状况看,③为______________ 。

(2)图中②地风向为 __________风;②④两地中,风力较大的是

_______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图中④地的天气状况是 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 。

(4)预报图中⑤地的天气变化过程:过境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境

后。

9.读“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 ),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

① 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⑤ ________________

( 2)下列现象中,具有图中②环节作用的是

_____________( 选择填空)

A 塔里木河河水蒸发

B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C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

D 高山冰川融化

( 3)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当前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主要是________( 填字母 )

( 4)按水循环原理,可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明显改变的措施是______(选择填空 )

A 拦蓄和利用雨水

B 跨流域调水

C 修建水库

D 铺设防渗膜

(5)图中①②③④环节表现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循环,简述该类水循环的主要意义。

(6)请同学为北京市建成“海绵城市”献计献策,列举至少两项的可行措施:

10.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2011 年 12 月初,四川省政府通过《四川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四川

将投入811 亿元建设农村公路,基本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初步构建“通乡达村、标准适宜、管养

到位、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网。

材料 2:下图为四川省内西部某地区交通线路规划示意图。

(1)四川省在该省的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以________为主,原因是

___________ 。

(2) 分析材料 2 图中信息,判断评价该规划图中 a、b 两处弯曲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a处 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处 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原因是什么?

11.阅读下列等高线地形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 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

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4)某同学通过考察发现 B 地植被长势比 A 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在1100 米左右,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季风气候显著的山区。

材料二: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天坑中建有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天眼”选址在天坑原因之一是天坑地下有暗河相连,可以完美解决排水问题。

材料三: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风景美丽自然,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观,是旅游不可多得的一个目

的地。

⑴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于______ 岩,天坑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 。

⑵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属于_______岩,后经 _____、侵蚀作用形成蘑菇状。

⑶图中的锋面类型是______________ 锋,暖气团位于_____(A 或 B)侧,降水集中在________( A 或 B)侧,风力较大的是 _______(A 或 B)。

⑷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分析贵州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的原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 1 为某海域某季节洋流分布示意图,图 2 为该海域沿岸M 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题。

12.该海域盛行图示洋流时, M 地气候状况在图 2 中对应的时段为

A.甲

B.乙

C.丙

D.丁

13.M 地此时气候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太阳直射点南移,受东北信风控制

B.副热带高压南移,受盛行西风控制

C.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赤道低压控制

D.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南季风控制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30.0 分)

1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A 、 B 都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请分别说明两个渔

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2)图中①②③④四支洋流中,因盛行风吹拂而形成的洋流

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该盛行风为 ______________。

( 3)从性质上说①②洋流属于 _______________,③④洋流属于

_______________ ;③、④洋流对流经地区的沿岸气候有

______________作用。

15.如图为世界某区域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性质划分,洋流①为 ________。

(2)图中洋流②的名称为________,它

是受________风(填风向)吹动而形成,

对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________作用。

(3)该图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

________季,甲地吹 ________风(填风

向),北印度洋洋流呈________(逆或

顺)时针方向流动。

( 4)图中③地的自然带为________带,

沿经线方向从③地至④地自然带的变化

体现了自然带由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地域分异规律以为基础。

( 5)说出乙地气候类型,并简答其特征及成因。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某地区简图。攀枝花年日照时数达2700 小时,年均气温20.3℃,无霜期达300 天以上。

即便是在每年最冷的 1 月,日均气温也在13℃以上,白天最高气温可达25℃,常年花开不败,四季瓜果飘香。

材料二: 2017 年攀枝花市工业行业产值前六位行业统计表

黑色金黑色金化学原

有色金属冶炼料和化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加工、炼焦和

行业属矿采属矿采

和压延学制品业核燃料加工业

选业选业

加工业制造业

占全市工业

总产值比重21.917.613.112.3 5.9 4.4

( %)

材料三:近年来,攀枝花市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 年的 3.8:75.5:20.7 调整为 3.4:

70.5:26.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注效果。

(1)分析攀枝花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2)简述攀枝花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有利条件。

( 3)列举夏季在攀枝花的游客应重点防御的地质灾害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1)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

( 2)地中海气候炎热干燥全年炎热干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3)北海道渔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被扰动,营养物质上泛,鱼类饵料充足。

2.(1)差异:①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②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乙图山脉。乙图基带植被为热带雨林,甲图为落叶阔叶

林带。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

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3.(1)北; A >B>D

(2)0;B;18

(3)( 23°26′N ,45°W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4.( 1)岩石圈莫霍面变快

( 2)背斜地堑

(3)冷却凝固 b 有化石有层理构造

(4)可见① ③

(5)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5. (1)夏至冬23°26′ N622

(2) 150°E66°34 ′ N

(3) 1210

(4) 83°26′

(5) 420

(6) BA

(7) ACB

6.( 1)北

(2)北海道千岛寒流纽芬兰

(3)扩大污染范围,降低污染程度

(4) A

(5) D

7.( 1)

(2)乙>甲>丁>丙

(3)甲

(4)夜晚

(5)

(6) A C 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避免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8.( 1)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

(2) 7 月东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①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4)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 1)高压顺时针辐散逆时针辐合

(2)西北②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3)晴朗位于高压脊附近,受高压的影响,天气晴朗。

(4)阴雨、大风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0.( 1)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

渗(2)B

(3)④

(4) B

(5)海陆间海陆间水循环可以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6)扩大绿地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

11.( 1)公路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 2)不合理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

( 3)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利于甲乙两地对外经济交流。

12.(1) 位于峡谷,建坝 T 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B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4)A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B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1)位于峡谷,建坝T 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B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位于峡谷,建坝T 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B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A 地坡度

较陡,土层较薄; 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位于峡谷,建坝T 程量小;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流量变化大。

(3)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满足沿线居民出行需要,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4)A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B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 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3. ⑴沉积岩,流水侵蚀。

⑵变质岩,风化

⑶准静止锋, A ,B ,A 。

⑷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解析】

1. (1)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交替,可知图中甲气压带位于30°N 附近,其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可知,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根据图中气压带

风带的位置偏北,可知本图所示是北半球的夏季。

( 2)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的分布。据图分析,④主要分布在30°N~ 40°N 的大陆西岸,代表地中海气候,其气候

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③主要分布在20°N ~30°N 的大陆中、西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

为全年炎热干燥。⑥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的名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本题考查世界渔场的成因。若本图表示亚欧大陆,则⑧附近渔场是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位于日本暖流和

千岛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致使海底营养物质上泛,浮游生物汇聚,大量鱼类汇集形成渔场。

2.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本题考查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谱差异可以从自然带的多少,山麓自然带

基带的不同,相同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图示:乙图山脉自然带谱更加丰富;乙图山脉基

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

(2)本题考查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原因。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该山脉位

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本题考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积雪冰川带下限 (即雪线 )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

坡;阴坡低于阳坡。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3.解:( 1)读图可知,该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所以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

视图;由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 A 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B 点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D 点位于北极圈上,所以 A 、B 、D 三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 B> D.

( 2)读图可知, D 点所在经线是平分夜半球的经线,所以其地方时为0 点;图中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

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所以 A 点位于北回归线上, B 点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C 点位于赤道上,所以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 B .图中经度差是45°,B 点昼弧跨 270 °,所以其昼长 =270/15 °=18 小时.( 3)图中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23°26′ N,则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

北两侧递减.图中经度差是45°,根据 180°所在位置可以确定平分昼半球的经线是45°W ,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的

经纬度是23°26′ N, 45°W .

(4)图中北极圈内为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吹东南风;东

南风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水汽含量大,多阴雨天气;从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所以气温高,因此其特点高温多雨

(气温高,降水多).

故答案为:

(1)北; A> B>D

(2) 0; B; 18

(3)( 23°26′N ,45°W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东南;高温多雨(气温高,降水多)

(1)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的自转方向为北逆南顺.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角速度除

极点为 0 外均相等.

( 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 点;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 点.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则该半球昼长

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根据夜弧和昼弧所跨经度,除以15°为夜长和昼长.

(3)根据经度差和昼半球及其晨昏线的位置可以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两侧递减.

(4)我国东部为季风区,冬季吹西北风,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吹东南风,特点是高温多雨.

本题以极地光照图为背景,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晨昏线的相关内容,属于基础题,是高中地理学科的基础题和高考

常规题,要引起足够重视.

4.( 1)本题考查岩石圈的圈层结构判断。读图,甲为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甲以上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

上地幔的顶部,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波速突然变快。

(2)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读图,乙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我国渭河谷地属于断层下降形成,属

于地堑。

(3)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丁为岩浆形成岩浆岩,为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裸露地表后经外力作用,形

成沉积岩,①为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有化石。

(4)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④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热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可

能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但大气的逆辐射①增强,使全球气温升高,也可能导致大气的

削弱作用③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5)本题考查冲积扇的形成。读图, A 处位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流速降低,河流的挟沙能力减弱,所

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形成山麓冲积扇。

5.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光照图的判读。

( 1)由图可知,此时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为极昼现象,推出此日为夏至日。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半

球为冬季。夏至日每年的 6 月 22 日前后。

( 2)读图可知 A 点在北极圈上;由图中0°经线可推知A 点为 150°E(从 0°经线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

( 3)读图可知 A 点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故地方时为12 点; A 点经度为150°E,与北京 120°E 相差 30°即 2小时,北京位于西侧,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北京时间为10 点。

( 4)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 N ),重庆 11 中(约 30°N)与北回归线的纬度差为6°34′,所以其正午太阳高度

为90°— 6°34′ =83°26′ .

( 5)读图可知 C 点位于晨线上,与30°E 相交,位于 B 点 60°E(赤道)西侧,根据经度差可计算出 C 点日出时间为 4 时,日落时间为20 时(日出比 6 时提前多少时间,日落就比18 时推迟多少时间)。

( 6)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故 A 、 B、 C 三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B,最小的是 A 。

( 7)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长越长。所以 A 、 B、 C 三点昼长由长至短的顺序为ACB 。

6.( 1)本题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以 30°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图中为顺时针,

应为北半球。

( 2)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及主要渔场分布。若图为太平洋海域,①处有日本暖流(d)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同属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还有纽芬兰渔场与北海渔场。

(3)本题考查洋流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洋流可以扩大污染物的范围,但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降低污染程度。

(4)本题考查北印度洋洋流运动规律、气候类型特点及公转相关知识。北印度洋洋流规律为夏顺冬逆,当北印度

洋的洋流环流与甲图示环流方向相反时,即为逆时针时,应该为北半球的冬季,地球公转可能在近日点( 1 月份)附近,①对;开罗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②对;南极科考最好的季节为当地的暖季,即南半球的夏季,北

半球的冬季,③对;冬季,印度半岛为旱季,④错。综上可知, A 对, BCD 错。故选 A 。

( 5)本题考查洋流的性质判读。从第(1)问可知,图甲为北半球的洋流, b 处为高纬(低温)流向低纬(高温)

的洋流,为寒流。而四个选项中,从气温的分布可知,AB 位于南半球, AB 错; CD 位于北半球,等温线的凸向即

为洋流的流向,因此 C 为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的暖流, D 为低温区流向高温区的寒流, D 对, C 错。故选D。

7.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1)近地面甲地气压低,说明该处受热多、气流上升,同理,乙地气流下降;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向

低压运行,因此,高空中气流由由丁到丙,近地面气流由乙到甲。如下图:

(2)丙点位于高空等压面上方,其气压低于该等压面上的气压,丁点位于等压面下方,其气压高于等压面上的气

压,因此,丁点气压高于丙点气压;由气压的产生原因可知,近地面的甲乙两点气压高于高空丙丁两点气压;在热

力环流图中,近地面气压中心和高空气压中心相反,可知,近地面乙点气压高于甲点。因此,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

为乙、甲、丁、丙。

(3)甲处气压低于乙处,说明甲处受热多,乙处受热少。

(4)若图中甲处为海洋,甲低气流上升,说明海洋温度高,是夜晚。

(5)在城市热岛环流中,城市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降,因此,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如下图:

(6)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的特点,为避免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

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绿化带布局在郊区和城市之间。

8.本题考查亚欧大陆等压线的分布图及风向,气候类型分布的判读及自然带。

( 1)读图可见,从气压分布图看 A 在印度附近,从气压状况看为亚洲低压中心,此时被该气压中心切断的气压带名

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2)读图可见,此图表示北半球 7 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此时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中心,此季节东亚盛行东

南季风(风向),南亚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读图,图中代表乙地气候类型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是①,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

多雨,雨热不同期,与①对应,该气候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4)读图可见,丙地在大陆东岸,气候类型的名称是温带季风气候。甲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是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图中丙地位于我国东部温带沿海地区,自然带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9.( 1)本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读图可知,①地中心气压值比周边高,故为高压中心,在北半球其中心气流做

顺时针辐散;③地中心为气压值比周边低,故为低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③为逆时针辐合。

(2)本题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之为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在近地面,风向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北半球地转偏

向力向右,故②地吹西北风或偏北风;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②与④相比,②地比④地等压线密集,故水平气

压梯度力大。

(3)本题考查高压、低压系统。由图可知,④地位于高压脊线附近,受高压脊控制,并且位于冷锋过境后的地方,

还受到单一的冷气团控制,故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4)本题考查冷锋与天气。⑤地此刻位于冷锋前方,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⑤地将要受冷锋影响,

故将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过境后,⑤地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10.( 1)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读。读图,①为海水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海洋上的大气降水,④为地

表径流,⑤为下渗,⑥为地下径流,组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2)本题考查水汽输送环节。图中②为水汽输送,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我国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

降水,符合②环节, B 对;塔里木河河水蒸发属于蒸发环节,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径流环节,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气流干燥,水汽少, ACD 错。故选 B。

(3)本题考查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各环节中,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是地表径流环节,即④,通过跨

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影响地表径流的时间、空间分布。

( 4)本题考查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措施。拦蓄和利用雨水、修建水库影响的是水资源的时间分布,AC 错;铺设防渗膜减少下渗,没有明显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D 错;跨流域调水可明显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 对。故选B。

(5)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及意义。图中①②③④环节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属于海陆间水循环,通过该循

环可使陆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6)本题考查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根据题意知,“海绵城市”即对水资源的调节能力增强,可储存和释

放的水资源的量增加,措施有植树种草,扩大绿地面积,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等。

11.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

(1)本题考查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公路建设成

本较低,难度较小,故其交通运输线以公路为主。

(2)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公路建设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镇之间尽量采取

最短线路,而对于山区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来减小坡度对交通的影响。图中 a 处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

选最短线路,故此处交通线不因弯曲; b 处以山地为主,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迂回

前进,故此处弯曲合理。

(3)本题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在山区公路选线时要考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所以一般会经过尽量多的

居民点,该交通线绕道经过甲、乙两地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利于甲乙两地对

外经济交流。

12.【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形信息能力及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图示等高

线分布的特征对问题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 1)此小题主要考查建设大坝的原因。坝址通常选择在“口袋”地形的峡谷口,筑坝的工程量小,且库区蓄水量

大。所以选址图中P 处建设大坝。故答案为:位于峡谷,建坝工程量小 ;上游小盆地利于蓄水;集水区域较广。

(2)此小题是从气候、河流的水文特征方面考查建设水库的原因。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蓄水。从气候分析,该地属于

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所以修建水库,可以在降水多的时间,储存水,调节水资源的

时间分布。从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流量大,且流量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的变化。故答案为:.地处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大 ;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大 ; 流量变化大。

( 3)此小题主要考查公路选址的区位条件。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

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故答案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 ,造价低 ;经过城镇 ,客、货运量大。

( 4)此小题主要考查气候与植被的关系。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东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盛行来

自海洋的东南季风,降水较多。根据等高线判断, A 处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等高线较密集,且位于背阴坡,其水

分条件、光照条件较 B 处差,土层薄与 B 地,所以其植被长势较 B 处差。故答案为: A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B 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A 地坡度较陡,土层较薄; B 地坡度较缓,土层较厚。

13.( 1)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的类型界天坑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从图

形中获取信息及结合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此题。喀斯特地貌的岩石按成因属沉积岩。根据材料提示,天坑是一

种漏斗形岩溶地质景观,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渗漏,地下河发育明显,石灰岩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溶洞,随着溶洞不

断增大,在外力作用影响,洞穴顶部坍塌而形成天坑。所以天坑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2)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及地貌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结合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解

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大类岩石特点和外力作用包括哪些。梵净山“蘑菇石”岩性主要为钙质砂质的板岩,按成因

属于变质岩。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板岩后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蘑菇状。

( 3)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准静止锋的成

因及特点。从图中的锋面符合判断锋面类型是准静止锋,暖气团位于 A 侧,降水集中在B,A 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

(4))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的原因,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

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喀斯特地貌特点及成因。图示地区为贵州,属于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渗漏严重。

【新教材】期末模拟卷(一)-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题2分)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 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星球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有适宜呼吸的大气 【答案】B 【解析】“金发姑娘区”就是指类似于地球的适合生命形成的环境。 A. 这一地区的星球距离绕转恒星距离适中,温度适宜,适宜生命存在,A项说法正确; B. 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只是生命形成条件之一,不能满足生命的形成,B项说法错误; C. 这一地区各大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有利于生命的形成和进化,C项说法正确; D. 这一地区星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适宜呼吸的大气,适合生命形成,D项说法正确。 2.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B.稳定的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D.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 【答案】D 【解析】根据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的因果关系分析: A. 液态水——地球适宜的温度,A项错误; B. 稳定的光照——太阳辐射较稳定,B项错误; C. 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C项错误; D. 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万有引力吸附空气分子,形成大气层,D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五)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答案:1.C 2.A 3.B 4.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 ①地中海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温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答案:D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答案:5.C 6.A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编写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特点分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地理教材应选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的教学内容,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用到的地理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有利的地理素材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高中地理教材(湘教版),已通过教育部核审,于2004 年在国家级实验区(广东、海南、山东、宁夏)试用,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其他省市地区使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既有与其他版本相同的共性特点,又有区别于其他教材的独特的特点。 学校地理教材的表层系统有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地理作业(活动)系统三部分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表层系统,是因为它表现在教材编写的形式上。褚亚平教授是最早提出“学科教材构成的三系统”问题的,如图3—1 对后来学者研究地理教材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思路。 第一节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特点 课文系统是地理教科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事实材料的表述,阅读材料的介绍,地理学习信息的指导以及图例注释等。 1.1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

地理教材课文系统的类型复杂多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新课标教材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类型上转换课文系统的呈现形式,使其更有效的为学生所使用。 (1)从图3—2 课文系统的类型图上可以看到根据课文的表述形态可以把课文系统分为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叙述式课文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课文内容,主要是以正文以及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用来阐述地理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描述地理事物。例如:《地理Ⅱ》在讲《人口合理容量》一节时是这样描述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1湘教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发生的变化

高中地理教材对比 ——以湘教版为例本次对比的主要是2004湘教版教材和2019湘教版教材,侧重于章节主要内容发生的变化,未发生变化的内容未在文中提及,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对新旧教材变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总体比较粗略。 对于2004版教材,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选修三旅游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而2019版教材则演变成了必修一、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自然地理基础、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选择性必修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教材安排上来看,依然是五本教材,但其中的章节分布及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知识从必修部分变成选择性必修部分专门列了出来,因为不选择地理的学生将不再学习这部分内容,未单独标注出来的知识章节可能发生变化,但仍旧保留在了原书中) 2004版必修一发生的变化: 1.原1.3“地球的运动”——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内容,并拆 分为1.1地球的自转和1.2地球的公转两节内容。 2.原1.4“地球的圈层结构”加入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如震中、 震源深度、震源、震源深度、等震线、震级、烈度等知识。 3.原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容无较大变化。 4.原2.2“地球表面形态”——选择性必修一2.2“地表形态 的变化”,详细地介绍了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与地表

形态。而2019版必修一第二章内容为“地球表面形态”,划分为2.1“流水地貌”(加入了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2“风成地貌”(加入了风化活动的危害与防治),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都与水有关)。 5.原2.3“大气环境”——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3.1“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加入了大气组成部分的内容),3.2“大气受热过程”,3.3“大气热力环流”,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3.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包含了大气的水平运动),3.2“气压带、风带与气候”(重点强调了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3.3“天气系统”。 6.原2.4“水循环和洋流”——2019版必修一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1“水循环”(加入了原4.4中洪涝灾害的防治部分内容),4.2“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新增了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和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新增4.3“海洋与人类”(海洋资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其余内容安排到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陆地水和洋流”,新增了4.1“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和4.3“海-气相互作用”,4.2“洋流”。 7.原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2019版必修一1.4“地球的演化”(新增了地球的演化史),原4.2中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安排成了这一节的活动内容。 8.原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9版必修一5.2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习题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2.结合实例,学会判断自然灾害。(难点) 3.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重点 )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自然灾害的概念 阅读教材P 2~P 4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 1.灾害 (1)概念: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2)分类???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如地震、 台风等人为灾害:由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如交通 事故等 2.自然灾害 (1)概念: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2)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活动只有在超过一定的限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 危害时,才被视为自然灾害。

正误判断: (1)2016年2月6日凌晨台湾高雄市发生的6.7级地震属于自然灾害。() (2)2015年8月18日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属于自然灾害。() (3)2016年1月24日暴风雪袭击美国致17人丧生,11个州进入紧急状态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1)√地震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2)×危险品仓库爆炸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 (3)√暴风雪是由自然异变引起并危及了人类生命财产。 教材整理2自然灾害的特点 阅读教材P4第2段~P8,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特点 (1)广泛性与区域性 ①分布范围很广。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2)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①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害非常多,且出现增加的趋势。 ②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3)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①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②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4)联系性 ①自然灾害发生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②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5)危害具有严重性。 (6)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正确把握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 发表时间:2017-03-03T14:43:59.560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8期作者:地理组强爱国[导读]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摘要]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教材完全启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框架,符合当今地理教学发展的潮流;教材从学生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特点出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教学可结合实际情况,同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教学过程中基本策略实施。 [关键词]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新课标;素质教育;学习能力;学科联系;影响;策略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呈现了以下特点,以湘教版为例。 1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符合新课标,具有鲜明的素质教育方向性,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知识框架,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 高中地理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让学生将来选择文科,而是以下三条: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3、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牢固树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湘教版地理教材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出发,突出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从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水平。第一,教材加强和注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观察力、地理记忆力、地理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各单元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每课后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练习。第二,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同时,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练。这样,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加强和落实。 3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教学基础性作用,即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甚为密切。1、和语文的关系密切,因为描述地理现象离不开文字,如描写温度变化的“高处不胜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月相的变化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等,古诗词的描绘,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得栩栩如生。2、和数学的关系,如太阳高度、地方时、垂直气温差的计算等。3、地球公转遵循开普勒定理,自转偏向力,人造卫星的发射及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探索等和物理学息息相关。4、生命的出现让自然界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改变原始大气的成分,并通过生物循环与无机界相连,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断适应发展,形成一定地域的陆地自然带……5、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蔓延,大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芳香族等物质危害人类健康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这些与化学密切相关。6、地球的形成、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历史更是密不可分,每一段历史都记载着当时的山川景物、气候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特点。 人类文明的发展,实际上是人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形成社会环境的历史,这种作用会长期持续,而环境问题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必须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 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 新课标下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学习地理提出如下要求: ①认知能力;②运用能力;③实践能力;④研究能力;⑤创新能力;⑥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形成环境伦理观念。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产生了新的教学目标及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当代中国国土整治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二,培养学生树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观,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分析和评价;第三,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观,深化对国情和国策的认识;第四,实施道德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新课标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特别强调如下几点: ①强调坚持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首先,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其次,注重发挥地理学科在培养与形成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使学生在熟练掌握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真正理解地理学的价值及其人文意蕴。②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湘教版仍然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基础的重要性。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均明确提出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地理理论、基本地理技能以及基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要求,传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内容仍然居于基础位置。③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一倡导以基础地理知识获得为工具和手段,开发智慧、培养情感、形成科学态度、掌握地理科学方法。二倡导教师角色的转变,克服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三倡导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改变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四倡导体验性学习,反对过分依赖教科书的教学。五倡导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强化知识记忆的手段。 5 新课标下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教学的基本策略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课标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课程的基本要素。新课标改革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最终都需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被动接受知识技能为主的学习方式。 高中地理新课标和教材是高中地理课程资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素材和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必须合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结构和功能。地理教师要确立“教师即课程开发者”的理念,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地理课程资源,丰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