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特研究生期末考试准备内容

中特研究生期末考试准备内容

1.新时期的历史性变革和主要内涵。

答:1)新时期的历史性变革:

第一,在我国发展阶段上,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变革。这种升级既是“整体”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展开的;又是“转型”的,它是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转变。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由此,我国发展起来以后便呈现出“整体转型升级”的本质特征。

第二,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许多地方采取的物质驱动的发展方式,主要体现为相对注重积累社会物质财富,片面注重GDP,见物不见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自觉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三,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在我国“发展起来”时期,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提升了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实现了奋斗目标的升级。

第四,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变革。在“未发展起来”时期,由于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当时只能采取“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来拉动经济增长。我国进入“发展起来”时期以后,内在要求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转换”等具体思路和对策。

第五,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变革。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效率问题,我们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这当然是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劳动贡献来拉开差距。随着我国社会物质财富日趋增多,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诉求日趋觉醒和增强,在实践发展上便提出了“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的新要求。

第六,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的变革。在我国“未发展起来”时期,由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为尽快“做大蛋糕”和“追赶西方”,我们常常实行的是“非均衡”发展的方式,强调“重点”突破,鼓励一部分地区率先发展,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

第七,在军队建设上,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变革。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巨大。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军队改革像“旱天惊雷”一样,明确提出建设战略思想一流、质量一流、能力一流、影响力一流的世界一流军队。这方面的变革,已获中外高度点赞。

第八,在党的建设上,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变革。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虽然我们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也提出从严治党,但“软懒散”的状况依旧存在,腐败问题有蔓延的趋势。党的十八大后,鉴于党内状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第九,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变革。在我国“未发展起来”时期,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受外界干扰,我国在总体上采取“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式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我国“发展起来”时期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既在某些方面坚持韬光养晦,同时又更加注重“积极作为”的外交新思路,基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新时期的主要内涵:

一是新时期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表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上,“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推动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这种变革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我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等方方面面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二是新时期明确了历史新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一种现实依据,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明确了当前及下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是新时期承载着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与伟大梦想紧密联系起来,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拼搏奋斗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四是新时期诞生了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理解新时代的内涵不能脱离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要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根基,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历史变革、矛盾转化与基本方略。五是新时期开启了新征程。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谋划落实新战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其重点在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多领域的难题入手,整合资源和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新的成绩。

2.论新自由主义在当下中国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答:第一,新自由主义在当下中国的主要表现:

(1)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话题。在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伊始,个人主义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并引起了长时间的大讨论。进入90年代,我们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们大肆抨击集体主义、认为集体主义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新自由主义极力强调以“个人私利”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反对一切集体主义的制度和思想。在新自由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的影响下,过分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以至于一部分人表现出了极端的个人主义。

(2) 市场万能论。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是国内一些崇奉新自由主义的人,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歪曲为新自由主义的市场万能、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他们强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极力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学者往往曲解相关精神,忽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片面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3)全面私有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这些改革政策却被新自由主义者有意曲解并借题发挥,宣称“中国的经济改革应该实行全面私有化”。新自由主义认为私有制能充分保护个人自由,使个体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具有公有制所缺乏的内在稳定性和效率性。生产资料的私有化等同于自由的保障,政治的自由需要经济的自由,而经济的自由需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少数新自由主义者,不适当地抬高私有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鼓吹只有实行私有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4) 国有企业私有化。国有企业改革近年来一直是新自由主义思潮重点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以后,不少人故意把它曲解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有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企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他们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并且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导致整个经济的活力下降、

增长减速。还有人认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必然会导致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占据支配性地位,并且限制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从而严重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第二,新自由主义的危害:

(1) 新自由主义会动摇人们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与认同。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在整体上比较弱,在意识形态领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而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又有相对比较隐蔽的特点,这就极其容易给新自由主义腐化和侵蚀年轻大学生提供可能。

(2) 新自由主义会动摇人们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新自由主义鼓吹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以及全球一体化则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问题攻击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同于经济决定论,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主张社会演进的自发秩序,主张以西方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为主导的普世价值来消解民族性和各国特色,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妄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过时。而此时的大多数青年大学生,包括高校的学生在内,正处于信仰的确立阶段,也是信仰比较迷茫的时期,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不良思潮所影响。而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这些言论借助各种出版物、新兴媒体、大学讲堂等渠道向广大缺少明辨是非能力的青年大学生进行传播和宣扬,从而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心中地位的确立,进而动摇和瓦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3) 新自由主义会导致人们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心,滋生个人主义。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极端强调以及对自由的宣扬,使得青年学生中的个人本位、极端个人主义取向更加明显,也符合了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很多青年大学生追求自由,突出个人价值的心理需求而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中, 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则会受到冷落,功利化色彩较为浓重,

3.就“民主是个好东西”,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答:对于“民主是个好东西”这个说法,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辨证的去看。

首先,从正面来看,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从古至今,从孔夫子的“天下大同”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历代先贤对民主的追求似乎都是无穷无尽的。民主的存在,使得国家之子民有权参与到国家事务当中,不会像封建社会那般“以一姓之尊容,抚兆民之好恶”。今天,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全国各地各族的人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中来,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为政府倾听民众的声音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每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都会有很多的代表同志提出自己的提案,向政府反映问题,谏言谏策。而且不仅仅是党外,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党内民主也为发现党内存在的问题,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其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些国家所谓的“民主”却又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成了其在全球范围内不择手段的发展和巩固自身利益的“遮羞布”。诸如美利坚之类的西方国家,以“民主”二字作为自己的遮羞布,在非洲的利比亚,中东的伊拉克,阿富汗等国挑起一场场腥风血雨,使这些国家国将不国,使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些披着维护“民主”,维护“人权”的行动,实际上赤裸裸的侵略和掠夺,更是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清除异己,扶植傀儡的一种手段。这种以“民主”二字作为遮羞布的干预别国内政甚至发动政变扶植政治傀儡的行为,着实使民主二字蒙羞颇多。

所以说,对于民主是好是坏,关键使看它用在了哪一方面。要是它用在了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这方面,那它就是好的;而它要被用作了干涉别国内政等龌龊行为的遮羞布,那他就是坏的。

4.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与启示。

答: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戈尔巴乔夫本着所谓的“公开性”,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否

定了马列主义、否定了社会主义,让代表着人民权利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苏联解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从而使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倒退了几十年。他的改革脱离了人民,叛离了党,成为了俄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究其根源,即苏联共产党人的蜕化变质,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蜕变。它给我们的教训有:

一、不能否定党的领袖,否定党的历史。“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一股“重新评价历史”的运动,从否定斯大林开始,继而攻击和诽谤列宁,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最后否定苏共70年的执政历史。这种所谓的评价使苏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终于导致了苏共党亡政息。

二、不能背叛马列主义,失去理论指导。在理论上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正确的理论指导,必然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戈尔巴乔夫彻底背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强调:“新思维”就是促进“多元化”,放弃“意识形态限制”和“精神垄断”,打破“一切理论的局限”,实质上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党的风纪不能败坏、党不能脱离群众。党的纪律约束行为,关系党的权威,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一旦败坏,后果可想而知。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党内腐败严重,特权阶层恶性发展,不断利用各种手段,转化国有资产的支配权,大部分党员干部成为特权阶层的首脑,操纵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脱离了群众,叛离了党。

四、要引领领导干部走正确的路线,不能搞任人唯亲。苏联的干部路线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出现了任人唯亲,上下级干部之间形成了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任人唯亲的干部路线更加肆无忌惮。错误的干部路线造成党政军干部队伍思想空前混乱,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造成了干部对党的离心倾向。

五、背离建党原则,改变党的颜色。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上,搞的是民主社会主义,鼓吹“全民党”、“全民国家”,实行资产阶级“公开性”、“民主化”,造成了全党的思想混乱,很多党员感到迷茫。党的基层组织受到严重削弱,形同虚设。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党风恶化,严重脱离群众。

由此观之,腐败,是苏共垮台的罪魁祸首,它一方面腐蚀着领导干部,使干部腐化变质;另一方面使党离心离德,丧失人心,恶化干群关系,“反腐倡廉”是我们从苏联学到的深刻教训。居安思危,想本国当前政治局势,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这就需要从每一个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入手。

启示:

一、夯实文化功底,提升理论修养。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好文化学习,努力做到:学理论,要在提高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学经济,要在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趋势方面下工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党员干部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政治素质,筑牢思想防线。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强化廉洁从政、廉洁执法、廉洁司法的政治素质,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德才兼备选拔干部。

三、强化党员意识,保持心态平衡。要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坚持党的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葆公仆本色,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端正思想态度,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心态更加平和,进取心更加坚定,保持良好的心态,看待问题不会偏激,才能把党赋予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追求融为一体。

四、扩大覆盖范围,抓好宣传教育。要面向全党全社会,扩大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加强勤政廉政先进典型的宣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干部群众反腐败的信心。要倡导廉政文化,促进全社会树立“以廉为荣, 以腐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扩大反腐倡廉的影响。

5.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首先要正确认识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三中全会的《决定》有明确概括。《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具体讲,现阶段我国的政府的经济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计划统筹。政府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经济运行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调节。

宏观调节。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供求的矛盾运动进行调控。

市场监管。政府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

制度创新。政府通过自觉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体系和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服务。政府通过提供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弥补市场失灵。保障民生。政府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国有资产管理。政府代表全体人民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监管,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促进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

收入分配调节。政府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实现共同富裕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推进可持续发展。政府通过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充分履行好政府的这些职能,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其次,我们要认识到,政府和市场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和个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关系。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体现了相互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政府或国家则是社会的中心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在阶级社会,首先是阶级统治的中心和阶级利益的代表。

从微观个体的角度看,政府与市场似乎是对立的,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但若从宏观社会的角度看,就会发现,政府与市场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的落后和不成熟,不仅表现在市场作用比较弱,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价格信号扭曲等,也表现在政府的作用比较弱,政府无能,法制松弛,腐败盛行等,这样的市场经济必然是缺乏效率的。总的来说,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早已超出“守夜人”的范围,广泛介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政府的强弱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市场、小政府”的自由主义理想早已成为历史遗迹。

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领域,从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层面看,则需要强调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即供求、价格和竞争的作用,来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的决定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不仅来源于国家外在的行政干预,而且源自于生产关系内在的要求。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要求必须按照社会共同利益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克服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计划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优越性。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中,全体社会成员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社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心即国家作为代表,而任凭追求各自利益的经济主体自发的市场交换和相互竞争,则可能使社会主义公有制蜕化为集团所有制,最后被私有制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因此,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市场的基础

上,而必须依靠集体理性或社会的计划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作用还包括了党领导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和调节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法治保障。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党执政兴国的一个主要任务。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因此,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决定作用与社会发展和宏观经济层面党的领导、政府的积极作用相结合,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根本特征。

最后,应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市场有效,党政有为,根基牢固,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6.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验及启示。

答: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惠及了世界。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坚持立足市场,把握“三个定位”,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和启示有以下四条:

一是把握“跟学”定位,大量引进外资。40年来,在大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过程中,我们还消化吸收了外国先进的科技经验、制造经验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力素质日益提高、市场资源配置发生转变,我国民族工业得以迅猛发展,逐步奠定了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

二是把握“并进”定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的重要一环。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自己、赢得主动并逐步成为主导力量,加入世贸组织则是一种必须的选择。

三是把握“引领”定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的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领了世界经济联动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了区域间的开放与合作、打造了包容普惠的经济合作框架、构建了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经济共同体。

四是立足国情,坚定实施“三个统一”

40年的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一招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坚定实施“三个统一”,从而使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7.阐述全面从严治党在“四个全面”中的战略地位。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既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又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有着特殊而重大的作用。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纯洁性,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已逐步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错综复杂

的利益格局和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只有在推动实现改革总目标的过程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改革不走神、不走题、不走样,有定力、有合力、有活力。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在把握改革的方向、立场、原则的基础上,知道改革要改什么,不改什么。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科学的发展目标。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建设搞得好,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目标科学,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反之,就会出现“左”或“右”的错误,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与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始终是我们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科学回答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力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是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强大的中国力量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思想感情和价值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这些奋斗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只有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先导,才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把事情办好。第四,全面从严治党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利益格局调整,必须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若想取得突破,就得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从政治高度、从大局出发看问题。没有党的坚强领导,这一切就无从谈起。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扫除障碍、铺平道路。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需要依靠党来统一部署、统筹推进、整体谋划、督促落实。唯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8.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答:第一,应当说,历史虚无主义只是史学研究中的支流,但尽管是支流,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因为持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一些人,是有很强的现实目的性的,是按照他们对现实的要求,来“改造”历史的。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并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可言,因为他们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事实;但从政治上看,作为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流传和泛滥,会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这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和重视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到全盘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这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把中国历史拉向倒退。这不但摧毁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而且也在实际上使强国之路归于破灭。邓小平基于对中外历史经验的深刻理解,明确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这是因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将社会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多数人要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也就是说,走资本主义道路是以社会的两极分化为前提、为条件、为过程的。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将是

一个十分悲惨的境遇,是已经获得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决不能容许的,因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势必导致国家四分五裂。而且在国际强权政治、资本垄断的情势下,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没有能力参与竞争的,其结果只能是依附、受制于一个或某几个大国,失去民族独立的地位。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潮相配合,对我们国家和民族将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乱史灭国的轨迹,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要认真记取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因此,坚持唯物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任务。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真贯彻党的“双百”方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