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圣才出品】

第四章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争论中的宣传概念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宣传的分水岭

(1)现代的宣传诞生于与之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

(2)现代的宣传所使用的媒介有所进步。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是现代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4)引发了一场关于宣传的论争的促进作用。

2.人文主义对宣传的批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宣传的分水岭 争论中的宣传概念 人文主义对宣传的批评 专业主义的宣传观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宣传 埃吕尔与总体宣传 个人对宣传的需求的原因 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新自由主义与宣传模型 旧宣传与新宣传 宣传的效果及魔弹论神话 耶鲁项目及其发展 麦圭尔的信息处理模式 传播与说服 认知不协调与说服 纯粹接触与被动学习 佩蒂和卡西欧的深思的可能性模式

众传播

中的宣传

与说

(1)杜威的批判

①政府仍然在利用新闻操纵民意,控制人们的思想,这种做法妨碍了思想的自由流通。

②认为分散的原子化的大众很容易被国家、商业机构通过大众媒介所控制。在此条件下,人们虽然能够形成表面上的一致意见,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③民主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民主的前提是一个社群能够自由地交流,并且按照自己的直接经验,达成共识。在宣传的影响下,人们的意见并不来自理性地判断和直接经验,而在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

(2)坎特里尔的批判

①宣传定义

宣传是个人或组织有意设计的意见或行动,以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行动,达到事先安排的对宣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②宣传有效的原因

a.日常语言中许多词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被人利用,在事实和这些模糊的感情之间建立起不必然的联系。

b.人们对自己不够自信,为了让自己不在人前显得无知,便匆忙地接受一些现成的结论。

c.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容易受到他人利用,特别是在种族或民族问题上。

(3)共同点

从民主和思想自由的立场出发,对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宣传提出了批评,他们主张从教育人手增强公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专业主义的宣传观

(1)“公关之父”

伯奈斯最早从理论上对公关宣传加以分析。

(2)公关无害

伯奈斯敏锐地指出,在宣传中,商业逻辑和政治逻辑之间是相通的,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传统的“商业活动”,公关宣传无害。

(3)精英主义观点

认为普通人是乌合之众,必须由少数明智之士管理和控制,因此宣传对整个社会是有利的。它是现代民主制的必然结果。认为宣传可以像工程师那样“设计民意”。

(4)分析

①他承认精英主义观点。他认为只要各种不同的宣传活动能够“公开竞争”,宣传并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面对错误的宣传,我们必须发动更多的宣传。

②伯奈斯认为宣传是精英利用象征符号和刻板印象对大众的操纵。

③他又矛盾地把宣传说服比作双行车道,是一种双向互惠的活动。

4.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宣传

(1)拉氏定义

它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讲,是通过故事、流言、报道、图片以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中或有机体中的其他条件,来控制舆论和态度。

(2)宣传的目的

①动员社会成员仇恨敌人。

②维持与中立国及盟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使中立国转而反对敌国。

③粉碎敌人坚不可摧的抵抗。

(3)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短期目的和长远利益

①破坏中美关系吓跑外国投资者。

②转移世界公众对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搞霸权和扩张的注意视线。

③给日本军国主义打气,鼓吹“美日统治下的亚太和平”,鼓吹美日联合对付中国。

④刺激亚洲国家跟随美国建立反华军事联盟。

(4)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新闻手段

①用大量的虚假信息拼命地制造一堵不透风的“石幕”。

②大胆编造假数字,重复一千遍,灌输给公众,使之成为人们认定的真理。

③美国记者常常不做任何实证调查。

④大量引用或发表政治上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来源和评论。

⑤大量使用带有倾向性的动词、副词甚至形容词,暗示他们的政治倾向,掩饰他们的政治偏见。

⑥片面地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或不全面地引用数字。

⑦老谋深算,充分发挥“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

二、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1.埃吕尔与总体宣传

(1)定义

有组织的群体所使用的一系列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操纵,使大众中的个体达到心理上的一致,团结在一起,积极地或被动地参与该群体的行动。他认为,所有带有倾向性的讯息,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宣传。

埃吕尔所讲的宣传并不是简单地使人接受某个观点或采取某个行动,而是影响人所在的

环境、通过间接的方式改变整个群体,使个体不得不成为宣传的牺牲品。这与前面提到的拉斯韦尔对宣传的界定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更关注短期的个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或维持。

(2)分类

①鼓动宣传

鼓动宣传是短期的,目的在于激起人们的感情,造成立即的行为。而整合宣传仅仅在20世纪之后才出现,它是一种制造一致和服从的宣传。因为西方社会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短期的政治行动,所以必须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②整合宣传

整合宣传诉诸理性,让个体接受一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周围人保持一致,所以一般诉诸于深层的神化、民族意识、常识、习惯、意识形态等,通过群体的约束使个人接受某种宣传。整合宣传是一个长期工程,要通过教育、消费、通俗文化、日常生活等逐渐形成。整合宣传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前宣传”(pre—propaganda),它不一定以人们通常所讲的说服性传播的形式出现,它甚至可以存在于事实的传播和中立的教育中,其目的是为行动宣传塑造合适的思维方式。

(3)评价

①把宣传研究的眼光从经验研究的局部扩大到整个社会,他提出的总体宣传和整合宣传也直接影响到了其后一系列“新宣传”概念的提出。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整合营销传播和最近的策略性传播,其思路都与总体宣传有着相似之处,甚至整合营销传播的名称和整合宣传不谋而合,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埃吕尔在20世纪60年代所做出的分析。

2.个人对宣传的需求的原因

(1)分散的个体由于理解能力、交流方式、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形成理性的意见。

人们为了交流,又必须对许多并不熟悉的事情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需要现成的和简明的答案。

(2)在现代社会,人成为孤独的个体,与其他人之问缺乏传统社会中的那种亲密的联系,个人变得微不足道,这导致人们心理上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和某个群体融为一体,才能重新获得曾失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3)群体还让个人产生崇高感,群体的成就与骄傲也成为每个人的成就和骄傲。通过仇恨和轻视其他群体,群体中的成员不仅可以获得优越感,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同点和共同身份。

3.新自由主义与宣传模型

(1)乔姆斯基和赫尔曼所讲的宣传模型包括五层过滤网

①占据统治地位的媒体公司都是些巨型企业,受到以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者的影响。

②由于媒体的生存依赖广告,所以内容要适合主流价值,一些激进的媒体将无法在市场上生存,广告会对内容造成过滤。

③媒体每天要填满固定的版面和时间。无法做到所有的新闻都来自于记者的一手报道,因此要依靠稳定的消息来源,而政府和商业组织恰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④政府或商业组织还可以通过民间或法律制度,发起对媒体的抨击或谴责,威胁媒体就范。

⑤反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支持共产主义”为名,讨伐媒体的正当报道与批评。

(2)宣传目标

乔姆斯基等人对“宣传”的批判,其主要目标是西方的新自由主义。

(3)新自由主义

①主张政府尽量少干预经济,提倡自由市场,鼓励私有企业和消费者选择,自从20世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话语研究 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 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话语的定义 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 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传播分类 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传播是传递 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传播是控制 控制大众心灵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是游戏 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隐形的权力 传播是权力 符号与权力 常识中的权力 撒播的定义 传播是撒播 理解 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作为仪式的传播 对其反驳 传 播 的六 种话语

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 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2.话语的定义 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3.话语研究 (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确定传播客观上是什么,而是人们如何对它做出界定,规定它的功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理论与范式 1.理论 (1)含义 理论,是指为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 (2)特点 ①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②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概念 理论 理论与范式 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关于因果性 获取数据的具体方法 一般评估标准 如何评估理论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的评估标准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和批判理论范式的评估标准 理 论 和研 究 范式

是为帮助人们思考而对某些现象或现象的集合所赋予的标签。 ③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3)概念 一类是具体的概念,一类是抽象的概念。 ①具体的概念,是指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比如身高、商品购买等。 ②抽象的概念,是指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比如智商、态度等。 (4)命题 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很多,比如相关、因果关系等。 (5)假说 在没有得到完全证明之前,这些命题只能称为假说。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其真与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论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这种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它指导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范式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如果一个范式的拥护者压倒多数,那么这个范式会成为主流范式。 c.不同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不可通约,它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圣才出品】

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1.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 (1)文化研究的内涵 要理解文化研究的内在精神,须结合它产生的语境。区分大写的文化研究和普通的“对 文化的研究”。 ①大写的文化研究 这是一个特殊概念,它特指由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展起来的研究传统,尤 其关注文本和受众研究,有着特定的前提假设。 ②大写的文化研究 这是指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比如对某个民问文化的研究.对某个 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文化研究的特点 葛兰西转向 表征 表征与差异 能指与所指 编码与解码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通俗文化研究 大众社会 文化 研究:表征与霸 权

地区文化的研究、对官场文化的研究等。 (2)文化研究的产生背景 文化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招收研究生,这是文化研究正式得到教育体制认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人们也习惯将文化研究学派称为伯明翰学派。 2.文化研究的特点 霍格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文化研究奠基者的研究,塑造了早期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霍尔称其为“文化主义”范式。早期的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 (1)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使研究强调“鲜活的文化”,中心早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就显示了这种旨趣。 (2)文化研究与当时美国盛行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英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之间的差异,使其获得了新的身份。 ①美国社会学中追求中立、科学,提倡功能主义,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让早期文化研究学者们大为不满,他们认为这一立场缺乏社会研究的“整体性”概念和“文化”的观念。 ②他们又反对英国传统文学研究中的精英意识和狭隘的研究范围,他们主张把文化看成一种实践,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纳入到对文化的考察中。 (3)文化研究关注文化实践与其他实践(如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发展起文化的唯物主义定义。与此同时,早期的研究者又坚决反对决定论,认为各种实践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妥协.对话的状态。 (4)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分析,也没有采用实证主义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了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究,尤其提倡主观地理解,通过民族志式的考察,整体式地再现“鲜活的”文化全貌。这种重视经验,反科学主义、反学科体制式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笔记整理 第一部分理论 第一章早期理论 一、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大众媒介是对以大规模的方式运作,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能够触及并影响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传播方式的简称。 尽管新媒介日益进步,大众媒介并没有处于衰落中,相反,为了顺应新媒介的出现,大众媒介也正在调整、扩展,以迎接挑战。 大众媒介的重要性 一是在政治层面上,大众媒介逐渐成为民主政治过程的基本要素;成为权力行使的手段,政治人物和政府机构凭借优先的媒介使用权,进行广泛宣传使它们所拥有的权力合法化。 二是在文化层面上,成为社会现实的定义者与形象构成的主要来源,以及社会认同的主要表征;二是成为人们闲暇生活中最大的聚合场所,为人们提供共享的文化环境; 三是在经济层面上,随着媒介产业的成长,媒介在市场中的权力呈现多样化与稳固化。 二、媒介与社会的关系 媒介依照自身的法则和实践,在社会内部建构一种单独的社会以机构,但媒介在本质上仍然是依赖社会的。 三、方法的基本差异 批判理论:试图揭露隐藏在媒介实践之下的问题,并且根据某些特定的价值,将这些问题与广泛的社会议题联系起来。 实用性传播理论:通过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大众传播的运用更有效率。 另两个层面的理论取向:媒介中心与社会中心;文化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并由此区分出四种主要方法。图见书P6页 四、不同类型的理论 社会科学理论:对媒介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客观地观察的基础上,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运作和影响做总体阐述。 规范性理论:在特定的社会价值下,检查并规定媒介应如何运作。 操作理论:指媒介从业者在其工作中积累和运用的实践思想。 日常理论:从我们自己与媒介接触的经验中得出的知识。 四、传播科学和大众传播研究 传播的层次:根据传播发生的不同社会组织层次,大众传播可以被视为社会层面诸传播过程的一部分,而且它位于其他传播过程金字塔式分布的顶层。见图P9 在全社会这一层次下,还有一些不同类别的传播网络。一种是在地区、城市、乡镇层次下所建立的媒介机构;一种是在公司或行业组织内的传播网络;三是传播网络通过一些机构表现出来: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司法机构等。 五、不同的分析传统:结构分析、行为分析、文化分析 结构分析: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出发点是社会中心论,其首要关注目标包括媒介系统和组织,以及它们和社会的关系。焦点集中在社会结构和媒介系统对内容的影响上。

大众传播学方法导论复习资料

4、两种范式的不同点 假设问题实证主义解释性(人文主义)本体论真实的本质是什么?单一的、客观的多重的、互为主体的认识论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 之间是什么关系? 独立的相互依赖的 价值论在研究过程里,价值 扮演什么角色? 价值中立、无偏见有价值、有偏见 方法论研究过程是什么?演绎 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者控制的环境 静止的设计 更多定量方法 研究者与研究工具分离 脱离情境的概括化 目的在于解释、预测、控制归纳 整体式的理解行为模式自认环境 灵活变化的设计 更多定性方法 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受到情境约束而发现结果目的在于理解社会变迁 修辞学研究报告的语言是什 么? 正式的、非个人化的语言非正式的、个人化的语言 5、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的区别 定量研究(是什么)定性研究(为什么) 理论基础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主、 客体分离,客体可以和能够通过工 具而认识。 以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为认识论基础, 主张主、客体互为主体,在互动中能被 重新建构。 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以探求共同性、规律性为主,适用 于判断性和宏观研究 以深度描述和分析为主,适用于微观研 究和过程研究 实施方法自上而下地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 数据统计验证假设,强调随机抽样, 主张非参考性观察自下而上地提出理论和假设,假设可以不断修改,强调目的性抽样,主张参与性观察 数据分析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力求准确 性和广度 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力求深度 典型方法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观察法、访谈法、生命史方法和文本批 评法 6、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传播研究应用传播研究 问题的本质寻求确立关于传播现象的普遍法则寻求理解传播实际问题 研究的目的产生理论,能够简化和解释复杂或 相关传播过程提供能够被决策者(即传播问题的解决者)立即使用的知识,将令人不满的现状转变为更符合决策者需要的现实 指导性理论其他学者的理论观点任何观点,包括其他学者的理论或其他 的应用研究 适用的手段理论公式和模型、检验假设、抽样、 收集资料(直接观察、访谈、问卷、 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验证 或推翻假设 观察或向行动者询问现状,对决策者想 得到的理想状况进行评价。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圣才出品】

第二章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1.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1)伯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方向 伯纳德·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现状》文章,他把传播研究分为4个主要研究方向和 一场关于传播研究现状的争论 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 真正的奠基人 传播研究在中国的两次引进 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 传播研究引进中的断裂的原因 “传播学”的想象与重构 修辞学的产生 伯克与新修辞学 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 叙事范式理论和后现代修辞理论 文学批评与传播研究 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19世纪至20世纪初欧洲的大众传播研究 达尔文的主要观点 塔尔德的主要观点 西美尔的主要观点 传播学在美国成为大学专业的原因 杜威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 米德与传播研究 帕克与传播研究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特点 民意是否理性 大众媒体与民主的关系 关于客观新闻报道 李普曼的《民意》中的七个话题 宣传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新闻报道中的控制 报纸的经营与读者 新闻的性质与作用 美国传播研究建立和特征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研究 大众 传播研究 史:诠 释 与建 构

6个次要方向,它们分别如下: ①主要研究方向 a.以拉斯韦尔为代表的政治学方向。 b.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样调查的研究方向。 c.以勒温为代表的小群体研究方向。 d.以霍夫兰为代表的实验研究方向。 ②次要方向 a.以新闻自由委员会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方向。 b.以里斯曼、伊尼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方向。 c.以施拉姆为代表的新闻工作方向。 d.以香农和韦弗为代表的数学方向。 e.以奥斯古德为代表的心理——语言学方向. f.以鲁奇和贝特森为代表的精神治疗方向。 (2)威尔伯·施拉姆不同意贝雷尔森的判断 ①他认为,在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这“四大奠基人”的离去之后,传播研究不仅没有停滞不前,而且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长足进步。 ②他把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看作是传播研究的奠基人。 2.真正的奠基人 (1)传播学四大先驱(施拉姆评定) ①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圣才出品】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议程设置 1.议程设置的提出 (1)议程设置 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议程是指在 某一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指较为宏观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并不是 议程设置的提出 议程设置的证明 铺垫效果 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或属性议程设置 框架效果与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议程设置理论的拼图 议程设置的语境与有效性 议程融合假说 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 和电视一起长大 培养分析的特征 培养理论 文化指标 批评与回应 主流化与权力:作为社会控制的培养 叙事与传播 大众 传播的 影 响: 信息环境取向

某个具体的话题。议程中的某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被称为问题的显著性。议程设置过程描述了某个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 (2)议程设置理论带来的新思路 ①该效果理论一改关注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传统,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 ②该理论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③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因为影响态度的因素过于复杂,所以信息传播在其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研究态度之前的认知却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的重要作用。 ④议程设置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在现实政治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最需要优先考虑的议题。议程设置过程是事件的推动者们为了获得媒介工作者、公众和政治精英而不断进行的竞争。 2.议程设置的证明 (1)在1972年总统竞选宣传中,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项对两个时间点的纵贯研究证明了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结果是先出现的6月的报纸议程与后出现的10月选民议程之间的相关性更大,这就证明:不是公众设置了媒体议程,而是媒体议程设置了公众议程。 (2)1973年冯克豪瑟发表了对20世纪60年代10年间三个美国主要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的越战议程与公众对越战关注程度的研究。1966年,新闻媒体关于越战的报道达到顶峰,实际上美国派往越南的人数在1968年才达到顶峰,而此时这些新闻周刊对越战的报道数量已经大幅下降,这说明媒体议程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越

《传播理论》参考书目

《传播理论》参考书目 (60本) 传播理论教材与传播思想史(8本)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 (美)罗杰斯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 (美)约翰·维维安著《大众传播媒介》,顾宜凡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年;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刘海龙著《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技术学派专著(5本) (美)保罗·利文森著《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熊澄宇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加)哈罗德·伊尼斯著《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刘少文著《1872-2008:中国的媒介嬗变与日常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实证主义专著(3本) (美)仙托·艾英戈、唐纳德·R·金德著《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刘海龙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议程设置:大众传媒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英)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著《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张威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 跨文化传播教材与专著(3本) (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著《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

1.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话语研究不再关 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换句话说,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个话语,这个表述能否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话语研究不关注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关注知识是在什么前提下获得的,以及是否可靠2.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传播也是个历史现 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因此传播的复杂性决定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于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 3.我们不应该傲慢地否定其他的理解,而是应该保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尽可能地超越自己 的视阈,理性地分析各种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优势和不足,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对社会现象做出较为全面的解释 4.信息论的提出者申农认为:信息就是消除不确定性。自然科学的确定性,成为实证主义 追求的目标。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种理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 5.隐喻使得我们对事物作出形象的理解,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比喻物的想象。关于传播是 传递或者是讯息的定义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6.意义和言语的困境:传播的活动必须使用语言,但是语言并不是一条透明的通道,而是 一个晦暗不明的迷宫。而苏格拉底却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 7.在传播的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传 播是传递”这个话题最终也会导致交流陷入困境 8.传播是传递,还只是唯我主义的自怜自爱的话,那么传播是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的肆意妄为 9.美国著名的报人-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民意》中认为,对外部的世界、媒体营造的 虚假环境和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做了区别。因为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此外,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时间、社会圈子有限,他们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去直接认识世界。即使具备上述的条件,也会因为人们用自己头脑中的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依然无法获得真实的印象 10.由于缺乏有效传统的保证,语言经常会导致传受双方理解的差异。他对人们能否通过准 确的信息传递实现民主表示怀疑,而对宣传和公关的趁虚而入表示忧虑 11.传播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受众也并 不是被动的靶子。在多种条件的作用下,传播活动常常会产生潜在的、长期的,控制者预料不到的结果 12.荷兰传播学者赫伊津哈是第一个把游戏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的内核的研究者,不是把游 戏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游戏。他认为:研究的目的不是要确定游戏在所有其他文化中的地位,而是要查明文化本身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游戏的特征 13.游戏的两个重要的特征 ●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 ●人自愿地主观地参与,具有非现实性和愉悦和主观体验 14.戈夫曼把日常的交往看作是游戏的互动,认为互动膜把不同的情境分隔开,人们在不同 的情境中使用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15.哲学家伽达默尔利用游戏的概念说明了人的诠释过程,人们沉浸在艺术品之中,既是对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理论与历史》 考试大纲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 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 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 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 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 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 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 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 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 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 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 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 成果异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 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 众传播”概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 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②从人 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 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区域性 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新闻学研究的对象: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三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 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 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学》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国外的传播学研究经历了早、中、当代三个阶段: (一)早期的传播学研究: 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枪弹论”,受当时的“刺激-反应”模式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有限效果模式” (二)中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适度效果模式” 一方面,传播学研究从传播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多个地区开始进行并出现不同的派别。 (三)当代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大效果模式” 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传播学的范围也就不那么明显了。同时,传播学研究中派别分流日益明显。“批判学派”(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和“经验学派”(强调传播实践)相对峙。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其中主要的流派是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大众传播研究历史上的九种主要理论和方法:①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 , Functionalism , Pluralism)。②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③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④公共领域(The Public Sphere)。⑤媒介职业和职业人员(Media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als)。⑥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 ⑦女权主义(Feminism)。⑧活动图像(Moving Image)。⑨新受众研究(New Audience Research)。 机遇与挑战:传播学自从在美国形成以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50年代,英法德等国的传播学起步,现已基本形成各自的学派,并且成为传播学研究道德另一重要基地。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学研究也纷纷开始。90年代后,传

西方传播理论流派复习提纲第五讲

第五讲发展和社会变革传播学 一、历史和理论背景 1、二战后的去殖民化运动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 2、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 (1)这些问题最为集中地反映在论者们关于非西方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或如何能够更为有效地实现现代化的思考或研究之中(关于现代化【现代性】或发展问题之研究的主题)(2)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 --媒体或媒介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或发展中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如何从理论上分析和评价非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媒体或媒介策略以及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的互动关系? --如何在理论上分析和评价这种西方与非西方国家的媒介或媒体策略和互动关系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或发展中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 关注发展问题的学者一直对媒体非常感兴趣 1、他们一直试图寻找如何利用大众传播,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从而减少贫困。 2、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传播学视角 (1)目的是通过提高本地的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规模,来帮助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改变他们落后的生存状态。 (2)帮助发展中国家从落后技术上的传统农业国,向生产针对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的现代农业国转变。 (3)手工产业将被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替代。农村生活逐步让位于城市生活,口头文化将被文字所取代。 三、发展和社会变革传播学 1、研究的目标 (1)通过知识的共享达成关于社会行动和变革的共识的社会过程,其目的是要在社会各个层次上达成可持续发展。 (2)信息传播技术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包括人际沟通、传统交流方式和群组沟通手段。 2、发展传播学崛起的原因 不同的解释 (1)二战后西方国家推动全球发展的国际责任与冷战过程中赢取发展中国家依附与支持双重目的 (2)亚洲等发展中地区对西方现代化挑战的回应 3、发展传播学 (1)这个术语在1971年由Nora C. Quebral首次提出。 (2)他把这一领域定义为 —指利用人类传播学的技能和科学使一个国家及其大众发生快速转型,使其从贫困变为动态的经济增长状态,以实现更多的社会公平并更多地发挥人的潜力。 —借鉴了发展新闻学的理论(Chalkley, 1968)和传播推动发展的相关理论(Childers & Vajrathon, 1968) (3)2006,罗马共识 —第一届世界发展传播学大会

大众传播学导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一、选择填空题 ●批判学派的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 ●纽曼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三个特性,【一致性、累积性、普遍性】,三者相互作用对舆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是【控制实验法】。 ●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是【皮尔斯】。 ●美联社是【美国】最大的通讯社。 ●【凯茨】最先提到“使用—满足”模式。 ●【螺旋模式】是由丹斯提出的传播模式。 ●我国第二届全国传播学学术讨论会在【黄山】举办。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传播模式的产生意味着与传统的直线单向传播模式的决裂。 ●开创电讯新闻先河的是【有线电报】。 ●通过【卫星】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了不起的事。 ●霍夫兰是劝服效果研究两大流派中【耶鲁学派】的代表人物。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为【媒介即信息】、【媒介冷热说】和【人体延伸说】。 ●实地调查法也叫【抽样调查法】。 ●“大众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的【美国】。 ●“新媒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 ●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并与受传者的个性有特定的相互作用,属于霍夫兰提出的受众理论的是【个体差 异】。 ●根据美国学者豪林沃斯的研究,在公众传播过程中最初的一步是【吸引注意】。 ●传播文化知识,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一功能也就是【教育功能】。 ●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是【雷蒙?威廉斯】。 ●有限效果理论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首先是由【美国人】提出的。 ●实验的控制一般包括【环境的控制】、【刺激变量的控制】和【实验的比较】。 ●提取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三层:【判断你所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内容的信息】,【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信 息还原】。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和【内容分析法】。 ●经验学派认为,意义最重要的层面是在【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制作了“活动电影机”。 ●【席勒】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 ●我国第一个电视台诞生于【1958年】。 ●《理解媒介》一书的作者是【麦克卢汉】。 ●全世界第一座公众电视发射台是在【1936年】出现在英国。 ●1976年联合国马克布莱德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提出建立信息新秩序的架构。●媒介“偏向说”是由加拿大学者【英尼斯】提出的。 ●一般来说,实证研究范式起源于【杜威】的实证哲学。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也叫【伯明翰学派】。 ●库恩所提出的三个概念是【命名】、【行动】和【方向性他人】。 ●具有一种条理性化、秩序化的传播形式,通常被称为【组织传播】。 ●把信息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往往被称为【解码】。 ●新近发生或发现具有传播价值的事实是【新闻】。 ●传播活动中最直接、最重要的问题是【安全保护权】。 ●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在大众媒介中出现较早的媒体是【报纸】。 ●传播时间延续最长的是【书籍】。 ●麦克卢汉的老师是【英尼斯】。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 考研真题 第一章传播的六种话语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话语研究(见表1-1)★

表1-1话语研究 【考点拓展】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 大多数学者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来为传播定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来揭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 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考点二、传播是传递★★★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1)哈罗德·拉斯韦尔将传播定义为:“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见图1-1)。 图1-1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 (2)该定义将讯息看作是一个包含着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除了获得讯息,还有某种行动意向,并最终引发某种效果。在此定义下,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位移,而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 (3)意义与不足: ①“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看作一种物质,从而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但同时也使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受到了限制。 ②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但忽略了信息在编码和解码上的复杂性,以及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的数学模式 (1)概述

1948年,美国工程师申农、韦弗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见图1-2)。此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首先,意义被编码成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接着传递给受者,然后受者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从而获取意义。 图1-2传播的数学模式 (2)语言困境 ①难以确定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的意义。 ②除语言传播外,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如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难以得到保障。 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1)传播的理想 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传播是传递”的话语,表现出传播的目的在于传受双方的完全统一,这一理想事实上含有唯我论的意味。 (2)唯我论 ①含义:传者希望受者能和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圣才出品】

第四章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争论中的宣传概念 1.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宣传的分水岭 (1)现代的宣传诞生于与之前不同的政治制度中。 (2)现代的宣传所使用的媒介有所进步。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是现代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4)引发了一场关于宣传的论争的促进作用。 2.人文主义对宣传的批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宣传的分水岭 争论中的宣传概念 人文主义对宣传的批评 专业主义的宣传观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宣传 埃吕尔与总体宣传 个人对宣传的需求的原因 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新自由主义与宣传模型 旧宣传与新宣传 宣传的效果及魔弹论神话 耶鲁项目及其发展 麦圭尔的信息处理模式 传播与说服 认知不协调与说服 纯粹接触与被动学习 佩蒂和卡西欧的深思的可能性模式 大 众传播 中的宣传 与说 服

(1)杜威的批判 ①政府仍然在利用新闻操纵民意,控制人们的思想,这种做法妨碍了思想的自由流通。 ②认为分散的原子化的大众很容易被国家、商业机构通过大众媒介所控制。在此条件下,人们虽然能够形成表面上的一致意见,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③民主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民主的前提是一个社群能够自由地交流,并且按照自己的直接经验,达成共识。在宣传的影响下,人们的意见并不来自理性地判断和直接经验,而在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建立起来。 (2)坎特里尔的批判 ①宣传定义 宣传是个人或组织有意设计的意见或行动,以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行动,达到事先安排的对宣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②宣传有效的原因 a.日常语言中许多词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被人利用,在事实和这些模糊的感情之间建立起不必然的联系。 b.人们对自己不够自信,为了让自己不在人前显得无知,便匆忙地接受一些现成的结论。 c.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容易受到他人利用,特别是在种族或民族问题上。 (3)共同点 从民主和思想自由的立场出发,对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宣传提出了批评,他们主张从教育人手增强公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专业主义的宣传观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吐血推荐)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 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 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 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②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 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②战后大 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 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 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 念。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 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 社会学、心理学、“三论”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 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1922 李普曼《舆论学》 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 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

《大众传播理论》序言读书笔记2000字

《大众传播理论》序言读书笔记2000字 《大众传播理论》序言读书笔记2000字: 对于传播学的印象,仅限于前叫广播学院,后改名为传媒大学里的专业,和洗脑。然后能想到的是QQ,微博,微信,微信 公号。 有小伙伴说,这本书相比于另外一本辅助的书难。就先一睹为快,了解下传播学到底是什么鬼。 序言就吸引了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担任大众传播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已经5年。时间越长,越感到讲授之难。和同事经常谈起这样一个话题:传播学研究究竟有没有理论?讨论的结果虽不至于绝望,但总是比较沮丧 --- 当然,‘底气不足’恰恰 应该成为我辈学人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创造的动力。。。翻看第一年的讲义,和现在的相比已经全然不同。。” “时间越长,越觉得讲课之难。第一年的讲义和现在相比已经完全不同”,透过这些只言片语,看到作者每年都在上升,因为越往上走,才越难,走下坡路,容易。现在的讲义和第一年全然不同,说明作者每年都重新预备课程,而不象“某些老教师,同样的讲义,已经用了10多年之久,本子都泛黄”(刚工作时老主任讲的梗)。P1 “鼓励学习者主动,独立地思考大众传播的问题。在理论观点介绍上,本书力求反映本领域最新的成果,不注重问题的回答,

而是注重问题的提出。”P2 提出问题更重要,能提出问题,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了一半。有本书叫《如何提出好问题》。什么时候提what ,how ,why,等 开放性问题,什么时候提yes or no 的封闭式问题,都是有学问的。 面对这本教材,还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经常在脑海里出现的“这是什么”之类的简单问题,因为还在山脚下,疑问多多,还没有足够的本学科的背景知识。 “本书想做的,是把前人的思索过程展现给学习者。因此,除了向读者提供前人提出的结论外,还花了不少篇幅解释他们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P2 读到这句话,想起了刚刚跟过的《资本论》,马爷爷长篇长篇的论述一个观点,观点不长,但论证过程特别长。不仅表述他自己的观点如此,diss别人的观点也是如此,diss别人不是简 单地说别人错了,讽刺挖苦几句,而是长篇地论述论证,为什么错,怎么错。 提供结论容易,提供得出结论的方法和过程难!提供结论是what, 是表征;而提供得出结论的方法,即how,是精髓本质。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在一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这本书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这也是鉴定一门学科的金标准,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学说’或者‘师傅’,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自由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