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清真寺建筑特点

清真寺建筑特点

清真寺建筑特点
清真寺建筑特点

《旅游与中国建筑》课程作品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姓名:陈世川

班级:10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41021040113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

在中国,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清真寺也很多。这类清真寺,多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民族集聚等地区,内地则是早期的某些古寺或是近年来的新建寺。以下将以拉萨的清真寺为例。

(一)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

早在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就开始传入中国,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工程用料上看,多为砖石结构。就拉萨市清真寺而言,该寺大门及大殿石墙的砌法很独特,系长石条及正方形丁头交替使用法,使石墙外观每隔一层即是一方块形物,殿面极富装饰趣味。这种砌石法,据说常见于伊朗一带,国

内则极为少见。拉萨清真寺不仅塔身上下全用砖石砌成,塔内盘旋而上的两条蹬道也皆为砖砌。这种砖邦克楼双蹬道的建筑技术,对我国砖砌佛塔的建筑技术产生过明显影响,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应占一席地位。

第二,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

第三,从外观造型上看,基本上是阿拉伯情调。拉萨清真寺整座建筑恰如一支兀立苍穹的巨大蜡烛,凡两层,下层如烛身,上层如烛心。塔为双层砖壁筒式结构。内壁之中用土填实,成为塔心柱。双壁间砌蹬道两条,相对盘旋而上,从

底至顶各为154级砖阶。每上数阶,即设一窗口以采光线。塔身内外均墁白灰,故外表光洁古朴,“望之如银笔”。塔顶旧有一金鸡,可随风转以测风向;后被人盗去一足,又为飓风所坠,塔顶改装葫芦;今为葫芦形宝顶。总之这是一座阿拉伯式样的建筑。其他如泉州清净寺门楼,核其型制,亦与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普遍的伊斯兰教寺院的式样相若:长方形的寺门,葱头形的尖拱,包括它的门楣、门顶都颇具异国情调。

第四,从细部处理上看,早期清真寺也是阿拉伯风格。让我们还以清净寺为例说明这个问题。该寺大门平面为一窄而深的长方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是开敞式门厅,内部为封闭式门厅。两个门厅由四道貌岸然尖拱券状门组成。第一道貌岸然拱门高10米,宽3。8米,拱顶甚尖。拱门用辉绿岩石装饰,图案华丽。门内作穹窿顶,上有密肋八条,状似藻井,饰以龟斑纹。象征宇宙的无究威力。在此穹窿顶下,即为第二道拱门。此门高6。7米,较外门略小,也以辉绿岩石为饰,层层叠叠,象征安拉的无尚崇高。顶下为一门洞,安有普通大小双扇门板。第三道和第四道拱门,高度分别为4。3米和4。06米。在这两门之间的甬能道上,

罩一完整的砖砌圆顶盖,即所谓的“拱北”,是盛行于阿拉手的一种建筑形成,这个拱北涂垩洁白,毫无装饰,古朴大方。这种门外有门的门楼建筑,尖拱大门的发券做法,蜂巢状的小尖拱雕饰,气势雄伟壮丽,正是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建筑特色之一。

第五,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中也揉进一些中国传统的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比如金鸡,作为吉祥的象征,是我国古建装饰中喜用的题材。而伊斯兰教认为雕塑和绘制任何人物、动物形象都属非义行为,绝不用于清真寺建筑。有学者甚至认为,清净寺大门内那个三层穹窿顶的设计和砌筑方法,其实是中国传统建筑方法中藻井式的变体;在此半圆的天花藻井上饰以龟纹图案,与我国宋代《营造法式》相若;其藻井的做法,以肋骨数据为主,与河北定县古料敌塔及南京南唐李陵的做法多有雷同。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清真寺采用砖石结构,平面布置、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

上,基本都取阿拉伯式样,是以阿拉伯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物。但尽管当时受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很少,这种影响也并非绝无。这些清真寺的建造,一方面为中国古代建筑增添了新方式、新内容;另一方面也为伊斯兰教建筑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某些尝试。到元代,这种尝试更加趋于大胆,除一般外观仍基本保留阿拉伯形式,后窑殿用砖砌圆拱顶做法之外,已开始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的木结构体系,出现了从阿拉伯式建筑向中国建筑的过渡形式或中西混合形式的清真寺。如浙江杭州凤凰寺、河北定县礼拜寺等均如此。这些清真寺以其独特的无梁殿结构以及精美的伊斯兰教石雕,丰富了我国古建筑文化的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

(二)当代新建清真寺的阿拉伯风格

解放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新生。党和人民政府制定并贯彻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许多伊斯兰教寺院和陵墓予以重新修茸,清真古寺得到妥善保护,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新清真寺,以满足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需要。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建清真寺如雨后春笋,其中不少寺借鉴了阿拉伯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使伊斯兰教建筑的特色更为突出,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辽宁锦州市清真寺、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等,都是这种“返祖”之作的典型代表。

这类建筑的阿拉伯风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外观造型看,是阿拉伯风格。这些新建寺不再使用大木脊的中国传统庙宇型制而是仿阿拉伯式样。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殿顶上的那一组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四个小穹顶,各居殿顶一角,簇拥着中间一个巨大穹顶。顶上均置宝瓶或以不锈钢球为饰,大穹顶上一弯新月静静地、有力地挺向蔚蓝天空。这组穹顶,在形象上相互呼应,在尺度上恰成对比,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在整个清真

寺建筑艺术形象的构成中,起着统率作用。有人说,这组穹顶含有象征的意义:大穹顶象征穆罕默德,小穹顶象征伊斯兰教的四大法学派或四大哈里发。这种说法确否置不论,其艺术效果确实很好。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清真寺外观,与其他庙宇殿堂相似,不易区别,那么这种穹顶式建筑则使人一望便知,这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第二,平面布置上不再使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制度,而是采用集中式构图。宁夏银川南关清真寺,不是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是强调垂直的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整个姥物被处理成上下两层,最高点是正吕大穹顶上那盏月形灯,距地面近22米,从而使大寺具有一定的高度和体量。下层是宽敞明亮的男、女浴室、小礼拜殿、阿訇休息室和会客室。其间有回廊相连。沿弧形楼梯拾级而上,是上层那座礼拜大殿。殿前有水磨石地面的月台向南北延伸,围绕着大殿,使殿前现出一片缓冲的余地,舒殿而水局促。大殿与月台之间,还有一道用汉白玉贴面的双心圆券柱廊,这既是殿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又是穆斯林礼拜出入殿时脱履空鞋之处。大殿呈正方形,长宽各21米,也与那种呈窄而深平面的清真寺大殿有异大蓼中部有绿色瓷饰面的四根方柱,支撑着那直径9。5米的巨大穹顶。穹顶底部与方柱之间,有一段圆柱体的鼓座,上开二十四扇窗,加上大殿南北两侧各开出的六扇大窗,可保证殿内光线充足,视野开阔。显然,这种集中式构图,强调垂直轴线的建筑,阿拉伯风格是很浓的。

第三,殿堂一般都很淡雅、素洁、雕塑和彩画不多。辽宁锦州清真寺殿内宽敞明亮,一派淡雅、柔和、庄重的色调。十组乳白色玉兰花壁灯,犹如两排光明的使者,整齐地装置在南北两侧洁白的墙壁上。殿顶悬八盏吊灯和四组日光灯,可保证夜间礼拜时殿内亮如白昼。大殿地板一抹紫红色,承尘为乳魄,上面铺着有葵花图案的钙塑板,红白相间,煞是美观。窑殿前,有四根白色梁柱顶天立地,支撑着殿顶。壁龛上刻有涂金的赞主赞圣经文。此外,殿内再无其他彩画和雕刻,

处处给人以朴实、肃穆的印象。银川南关大寺也基本如此,但阿拉伯风格更为浓些。大殿南北侧大窗上部呈尖拱形,与东部的柱券、屋面的穹顶相呼应,尖拱中心部位雕有精美的古兰经文。壁龛采用多圆心复叶型券壁龛形式,系由汉白玉做成,晶莹洁白,上刻古兰经文,别无他饰。整个大殿色调明快、简洁、朴实无华。

另外,这些新建寺的设计师们很注意整体色彩的运用。银川南关大寺下层按基座处理,色调全灰,从面增加了沉稳之感。二层是全寺核心部分,墙面用绿色水刷石,与汉白玉柱券在质感上是粗细对比,在色度上是深浅对比,形成一种典雅明快的色调。整个建筑使用最多的是中国穆斯林喜爱的绿色,绿色穹顶,厚3公分,采用铅丝网水泥薄壳外罩玻璃钢制成。穹顶上托一弯新月,直插天际,与蓝天、白云、红日构成一幅艳丽的彩画。

伊斯兰教三大圣寺简介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清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下面介绍的是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寺:麦加大清真寺、麦地那先知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麦加大清真寺,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建于公元638年,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世界各国穆斯林向往的礼拜圣地,也是全世界穆斯林举行一年一度朝觐盛典的地方。由于该寺区域内禁止非穆斯林入内,还禁止狩猎、杀生、斗殴等行为,故又称禁寺。 禁寺规模宏伟,经几个世纪以来的扩建和修葺,特别是沙特时代的扩建,总面积已扩大到18万平方米,可容纳50万穆斯林同时作礼拜。周围有七座高塔,中间是天房,据说是先知易卜拉欣亲自建造的。 禁寺有精雕细刻的25道大门和7座高92米的尖塔,还有6道小门,24米高的围墙将门和尖塔连接起来,6座塔分别耸立在3座主要大门的两侧,另一座塔则与直径为35米的圆顶毗邻。这7座塔环绕着圣寺,象征着一周的天数,巍峨高耸,是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禁寺的整个建筑、墙壁、圆顶、台阶、通道都是用洁白大理石铺砌,骄阳之下光彩夺目,气势磅礴。入夜,千百盏水银灯把禁寺照耀得如同白昼,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麦加大清真寺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规模和庄严肃穆的独特艺术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伟的清真寺。 今年八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来到伊斯兰教圣城麦加,为麦加大清真寺扩建工程主持开工仪式。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扩建预计耗资约合213亿美元,将是这座清真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麦地那先知寺,是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寺,又称麦地那清真寺,地位仅次于麦加的圣寺。坐落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穆罕默德迁徙麦地那后创建。先知寺是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初,经过千余年的多次扩建,原先简陋的先知清真寺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 该寺气势磅礴,布局严谨壮丽,内外装修精致华美,主体空间和外围广场可容纳100万人做礼拜。原建筑简朴,以枣椰树干作梁柱,用土坯垒成。后延长周围平房的屋顶,用枣椰树枝和泥土把露天院子盖起来,围以土坯围墙。自欧麦尔后,历代统治者不断扩建,规模逐渐宏大。现在先知寺面积为1.6万余平方米,寺内有5道门和5座宣礼塔,其中两座尖塔高达70米。豪华宽大的礼拜殿内,有精致的凹壁。殿内顶每隔3米有一盏水晶玻璃吊灯。在寺的东南角有一块有黄铜栏杆隔开的地方,是穆罕默德的陵墓。该寺是穆斯林瞻仰的圣地,并成为朝觐后的拜谒地。装饰富丽堂皇,为世界有名的雄伟清真寺。每年世界各地穆斯林凡到麦加朝觐者,有的也来此祈祷和礼拜,瞻仰先知寺和圣墓。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

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座西朝东的方向,圣龛均背向正西,这是因为麦加克尔白是伊斯兰教朝向,全世界穆斯林礼拜时都发布面向它。中国位于麦加之东,故圣龛须背向西。如湖北武昌清真寺方向不正,寺门面向东北,大殿为六角的其的六方重檐周围廊式,殿门虽与寺门一样面向东北,而圣龛恰在正西,符合伊斯兰教的朝向要求。这种既坚持教规原则又因地制宜灵活施建的处理手法,确实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故中国清真寺内,尤其是大殿内,绝对不供奉偶像,也绝不用动物图形为饰,这就与佛寺、道观、文庙等大殿布置迥然不同。中国清真寺大殿,无论其华丽还是淡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阿拉伯风格清真寺建筑特点 (1)外观造型不取大木起脊的传统庙宇形制,多为阿拉伯穹顶式建筑,大殿上面一组(1大4小)浑厚饱满的绿色穹顶,顶上一弯银白色新月,形象上相互呼应,尺度上恰成比例,组成了丰富的天际线,颇具鲜明的艺术效果。 (2)平面布置不用传统四合院制度,而采用集中式构图,不强调平面的中轴线,而强调整座建筑的垂直轴线,体形完整,轮廓稳定,邦克楼建于寺院前方。 (3)殿堂装饰多求淡雅素洁,雕塑、彩画较少,注意建筑物整体色彩的把握和运用。 (4)使用当代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手段,现代化照明、音响、计时设备,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新疆维吾尔地区清真寺,按其规模大小和不同功能,一般分为5种类型:可作节日会礼的艾提卡尔清真大寺:可作主麻日聚礼的加曼清真大寺、普通的小巷清真寺、麻札清真寺,便于旅途游子途中礼拜的耶提木寺(即孤寺)。其建筑特点主要是: (1)分布密集化,特别在南疆地区,几乎每个村镇、每条街巷都有一座或若干座清真寺,其拥有的清真寺总数远远多于内地任何一个省、市、自治区。 (2)平面布置简单明了,比较随意,注重实用,外面一座门楼,门内不远处即是礼拜大殿,附属建筑不多,不甚注意寺院建筑的中轴线和左右对称,有些寺甚至故意打破左右对称的格局。 (3)建筑形制与回族寺不同:门楼高大,两侧或一侧建尖塔与拱状大门相连,砖砌尖塔平面为圆形,底部大,逐渐向上收分,顶建穹窿式圆亭,亭上立一新月,大殿为平顶结构,由棚檐、外殿、内殿3部分组成,面阔大于进深,外殿呈敞廊式,内殿严紧但采光一般较差,殿内木柱较多,以支持硕大的平顶。 (4)维吾尔装饰艺术风格浓郁,其表现手法主要有木雕、砖花、石膏浮雕、彩绘等,装饰纹样则有谢德纹、伊斯力玛纹、、巴旦木纹、石榴纹、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田字纹、回字纹,装饰图案有阿拉伯文字、几何图形、风景、水果、花卉、花瓶及生活日用品等,色彩多浓艳鲜明且相互协调,尤多用蓝、绿、褐、黄、红、白诸色,花团锦簇,体现了维吾尔族强烈的色彩观念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国各地的清真寺建筑,无论以何种风格为主,都是中阿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历代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它们既有别于中国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又与国外清真寺建筑风格有一定差异,程度不同地体现着中国的建筑风格和气派。它们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产和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辟一房门以备平时人们出入,寺前有槐树四棵,是中国一般的庙门制度。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寺门为大式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富丽堂皇,大有曲阜孔庙之风。门前有建筑物有二:前为木栅栏门,后为清康熙年建石日月坊。寺门悬明代匾额,门前列抱鼓石一对,左右有八字墙,墙上饰有绿色琉璃瓦,与中央白色石坊相衬托,交互辉映,甚为悦目。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一)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一) 一、基本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2、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3、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4、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

巴巴寺简介

阆中巴巴寺简介 巴巴寺,座落在四川阆中市城北蟠龙南麓。蟠龙山属大巴山脉旁支,自邻县苍溪逶迤南来,横阔十余里,东有灵山,西连伞盖山,南临嘉陵江北岸,山势起伏若蟠龙,巴巴寺就处在蟠龙山之南端。它是来我国传布伊斯兰教“嘎德忍耶”教派传教师华哲尔阿卜董喇希的墓葬处。 “巴巴”,是阿拉伯语,译意“诚实”,回人以此尊称师祖。华哲尔阿卜董喇希在中国首创“嘎德忍耶”教派,道名远播,教下奉为“西来上人”、“道祖”,寺名“巴巴”,盖尊崇道祖之意,寺内主体建筑是“久照亭”拱北,源于其高足祁静一所著“久照亭”记。 世界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麦加地方的“嘎德忍耶”教堂首座布尼外法,道号华哲尔不董喇希者,道统史称他是穆罕默德二十九代圣裔。出生于阿拉伯半岛吉达港东七十二公里处的麦加城(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史载:华哲尔不董喇希为传布“嘎德忍耶”教理,寻访载道之器作为传人,以宏扬其教,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正月初一远涉重洋,经海道来中国,抵广州,次及两湖,辗转陕西、甘肃,于同年五月至临夏,在小西关穆有林家下榻后,即详细探询“黑俩里”(祁静--经名)其人,并嘱穆有林代为寻访。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华哲尔不董喇希返回汉中,下榻清真寺。一日,出游石马堰山林,与正在狩猎的汉中协镇马子云相遇。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马子云升授四川川北总兵官左教督,府署阆中,赴任时邀华同往。时阆中清真寺依麻(主持人)保天佐,通晓阿、汉两种文字,对伊斯兰教教义颇有研究,是阆中地区的知名阿訇。得知华哲尔不董喇希莅阆,恭迎至家,殷情款待。华在阆期间,初住镇署,以后移住城内铁塔寺。 华哲尔不董喇希康熙二十五年到阆中,在讲经布道之余,常偕马子云同游阆山阆水间,见阆中镇山——县东北三里许之蟠龙山,山峦起伏,树木葱郁,极尽锤毓之气。居阆中三年中,多次徘徊于是,喜蟠龙之道,清泉盈注,幽雅恬静间,但闻松涛微鸣,细流潺潺,尘寰之气,至北尽扫,乃与马子云商议,愿于池中央作归处。 蟠龙山山势,向为道家、天文堪舆家推崇,史载汉之道教祖师张道陵,曾留连是处;阆中民间天文历算学家落下宏、天文学先哲任文孙之子,以及唐代天文堪舆家袁天罡、李淳风等古之精英,皆曾在蟠龙山设觇星台观象,袁天罡宅即在山侧,均留有遗迹。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三月二十五日,华哲尔不董喇希在阆中归真,门下遵其遗愿,在蟠龙山之南麓排水填池作上人墓地。据阆县志记载:“回教东渐,始自隋唐之

中国早期清真寺特点

中国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特点浅析 郭珩 一、伊斯兰传入中国 据史书记载,伊斯兰传入我国是在公元651年,时逢唐永徽二年,当时第三任哈里发欧斯曼,向中国正式派来第一个使节团。他们谒见了唐皇帝并介绍了他们国家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情况。多数史学家将这次使节团的来华作为伊斯兰正式传入我国的标志,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在距此更早以前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之间就互有往来。最早是在汉和帝——刘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时,中国著名探险家甘英就曾奉命西使,游历过波斯等西域各国。以后还有不少的中国和阿拉伯的船只和商人西往东来。到了盛唐时期,中阿关系更加发展,相互来往更加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大食人(“大食”一词是阿拉伯语塔吉尔的音译即商人之意)与日俱增。他们先是由海路,即从波斯湾经印度绕马来半岛到达广州、泉州等沿海一带城市。后来又由陆路即经波斯、中亚、天山南北到达长安(今西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传为佳话的海陆“丝绸之路”’。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阿拉伯人应唐肃宗李亨的邀请,派军队前来帮助平定安禄山之乱。后来这些人留居在中国,成了中国穆斯林来源的一部分。 到了南宋末期,由于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相继又有大批被征服的穆斯林来到中国。这些被征服者中有一个较大的民族叫做花刺子模,这些人后来成了回族的主要来源。1271年蒙古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公元1271—1368年)后曾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此时已有回、维等十个民族先后信仰了伊斯兰。各地也随之,建立了一些清真寺。如建于唐代的广州怀圣寺(亦称光塔寺)、西安的化觉寺、扬州的仙鹤寺、建于宋代的泉州清净寺和北京的牛街礼拜寺等。 二、中国早期清真寺的特点 唐宋时期是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建筑在中国出现时期,有人亦称之为伊斯建筑的移植时期。这一时期遗存的清真寺为数不多,且都在东南沿海地区。归纳起来,这时期清真寺建筑的特点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平面布置看,早期清真寺多非左右对称式,不甚注意中轴线。邦克楼或望月台一般都建在寺前右隅。如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清净寺,大门开在寺南墙东侧,进门有甬道,甬道后向左转弯即为礼拜大殿。这种大门与大殿密集的平面布置,与我国传统的寺殿制度明显不同,是西方清真寺的制度。建于宋末的江苏扬州仙鹤寺,平面布置也非左右对称式,而是屈卷为仙鹤状,用小天井而非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该寺虽功经兵燹毁损,后人的屡次重修,已非始建时旧貌,但其总体平面布置仍保存了原有旧制,独具特色,亦属难得。

清代西安城南城回民及清真寺初步考察

清代西安城南城回民及清真寺初步考察 □张强 【内容摘要】本文考察了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七寺十三坊,其中七寺十二坊位于西安旧城西北部,唯独回回坊一坊位于城南,回回坊及城南清真寺的设立应与清朝军队管理回部军兵有关,此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回民在城南的聚合以及汉回 间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南城回回坊自建立以来一直与西安城西北部的回民聚集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回民社区;清真寺;民族融合 【作者简介】张强(1981.7 ),男,陕西西安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 关于清代西安城内回民和清真寺的分布有“七寺十三坊”的传统说法。所谓“七寺”包括化觉巷清真寺、广济街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小学习巷清真寺、洒金桥清真寺,皆位于西安城西北隅的回民聚居区。“十三坊”是围绕清真寺而形成的回民聚居街巷,其中的十二条是围绕着这七座清真寺而形成的,在清代曾有“城回”之称,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但十三坊之一的“回回巷”并不在西安城的西北隅,而是位于当时西安城“南城”的旁边,即今天碑林区的东仓门附近的西五道巷。在这条街巷上,清代时候也有一座清真寺,名为“南城清真寺”。可能是因为其远离西北隅的回民聚居区,常被人忽略。笔者此次考察,从寺中所立的《重修南城清真寺碑记》考知,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是为了便于当时汉军旗中部分穆斯林教徒进行宗教活动而筑,因修于汉军驻防的南城旁边,名称也因此而来。 一、南城清真寺设置时间及原因 清真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礼拜真主、研习教义的地方,其对宗教氛围的构建和坊里人精神面貌的塑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回民生活中的地位极为崇高。一般而言,清真寺的设立都是靠近于回民聚居区,为附近的回民进行宗教活动提供便利的场所。为何在不是回民聚居区的西安城东南隅建立一座单独清真寺?马长寿先生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时调查记录》中,附有西安回民马光启先生所写的《陕西回教概况》一篇,其中记载有“省城东南隅有小清真寺一座,在回回巷口内,俗称“南城寺”,系清初汉军八旗中回教人所建也。”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南城清真寺兴建的原因。 清代入关以后,在全国各个战略要城都设有满城驻防城,以加强各地军事防御力量。西安作为陕西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军事中心城市,在“顺治二年,分城内西北隅地,自钟楼东至长乐门,南北至安远门,东因明秦府旧基筑八旗驻防城”。满城建成之后,形成了类似于前代的“城中城”,满汉军民分治。西安城内其他地方被称之为汉城。二者严禁相互沟通,各自在自己的区域内活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政府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各地的军事防御能力,故向一些战略地位比较重要的城市派驻“汉军”。西安“分城内咸宁地自大菜筑市至南城筑汉军驻防城”,关于这座“南城”的具体情况,地方志中记载并不详细。从规模上看,南城远不能和满城相比,“于端履门至东城之间筑墙,抵城南垣”,参考《咸宁县志》和《西安历史地图集》,南城仅占据西安城东南角,东、南两面城墙皆为西安城大城城墙,北接满城,西墙位于履门和西安东城墙的正中间。南城建成之后,考虑到汉军旗中部分回教军民信仰,故在城西边专门建了一座清真寺,就是南城清真寺。 二、南城清真寺对西安城“民族社区”格局的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刚刚形成的社区需要在街巷内最合适的位置修建寺庙供全社区居民使用,一座新建的寺庙必能吸引大批居民聚居在它的周围,社区的形成与寺庙的修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因果关系”。 明朝在西安城的西北隅就已经形成一个“回民社区”,西安城内信仰穆斯林者皆居于此。清代这种社区民族聚居形态进一步加强。但在南城清真寺建立之后,这种格局被打破,在西安城的东南隅也形成一个新的回民聚居地。 关于南城清真寺建寺之初教民数量,所见文献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从后人记述南城清真寺时指出“(南城寺)系清初汉军八旗中回教人所建也。规模虽小,极其整备”可知,该寺建立之前,西安城东南隅并没有回民居住,也没有清真寺建筑,自从建立南城之后,考虑到汉军旗中部分官兵及家属有信仰穆斯林者,才在此地设立一座规模极小的清真寺。但是,乾隆四十五年“汉军出旗”之后,该寺的作用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南城清真寺发展史上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是乾隆四十五年,“裁汉军驻防城隶咸宁”。这一次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汉军出旗”。到了乾隆年间,出于全国战略和旗人生计的考虑,清政府开始裁撤汉军八旗,令原汉军旗人自谋生路,成为普通民众。但朝廷考虑到西安汉军骑兵屡次荣立战功,故采取“自愿出旗”原则,“西安所驻之汉军一千五百名,俱令改归陕西绿营”,其余不愿顶补绿营者出旗为民。乾隆四十五年,南城改为通化坊,成为咸宁县下设的一个普通坊。因而,此前专门为南城汉军旗中回民而设的南城清真寺成了一座面向周围所有回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第二次巨大的变迁发生在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后,西安是全国第二个举行起义的大城市。当时的新军突破满城,满城八旗军民及其他绿营官兵或死或逃,只有几户回民在当时南城清真寺阿訇的庇护下生存了下来,成为西安城东南部回民聚居区形成的基础。 · 29 ·

漫谈宁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

漫谈宁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 宁夏是我国回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省区,据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全区现有回族190.23万 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3.88%.作为回族穆斯林履行 宗教生活和举办众多社会性活动的中心场所,宁夏 的清真寺分布十分厂泛,据宁夏区民委2001年统计, 全区有大小清真寺3500多座.凡有回族聚居的县乡 村镇都有清真寺,有的还不止一座. 在建筑风格上,宁夏的清真寺除严格遵循伊斯 兰教的各项原则外,还大量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建 筑手法或阿拉伯建筑风格,形成了亦古亦今,亦中亦 阿的多样风格,充分展示了汉文化和阿拉伯一伊斯兰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宁夏清真寺一大民族特色. 宁夏的清真寺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 式,阿拉伯圆顶尖塔式以及平顶或起脊式结构的清 真寺.本文试从这三种风格来谈谈宁夏清真寺建筑 艺术. (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这类清真寺 一 般采用四合院布局,使用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 通常由前卷棚,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殿顶用勾 连搭的形式连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的大殿.古 朴大方,雄伟庄严.如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 真寺和银川中寺. 同心清真大寺坐落于同心县旧城(1日称半个 城).这是一座把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和木刻砖雕装 饰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据研究,该寺是明初在一座 元代喇嘛寺院的基址上改建而成的,是中国现存最 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建在隆起地面7米高的青砖 台面上.寺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9米的仿木青砖照 壁.照壁对面是三孔通向寺院的券门洞,券门的顶上 ? 86? 是轻圆门进入北院,则是礼拜大殿和南北厢房.远眺 该寺,飞檐斗拱,雄伟壮观. 礼拜大殿坐西朝东,中轴线十分明确,并贯穿了 整个院落.大殿由前后两座殿宇和门前的抱厦相互 勾连而成,体态宏大.抱夏进深两间,面阔五间,除梢 间有低矮,透空的栏杆外,全都是空廊形式,柱枋间

云南伊斯兰教与清真寺的建造

云南伊斯兰教与清真寺的建造 宗教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神秘且重要的影响。在中国,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后来从国外传教流传过来的,不仅对中国后代子孙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表现。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又与艺术紧密联系,无论是原始宗教的产生或是艺术的起源,均可证明这一点。比如,由于原始人对自身的生成和繁衍缺乏 科学的认识而导致图腾崇拜的产生,原 始人的敬畏意识促使了原始绘画的形 成;对性和生殖的崇拜,诱发了这方面 原始雕像的出现和发展。总之,原始人 的艺术几乎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艺 术的起源虽然遵循以实用的功利到审 美的规律,但却往往是从崇拜走向审 美。同时,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 人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 像说明宗教真理以便使人们想象。因 此,文化发展进程存在着一个宗教阶段 即在宗教的影响下控制艺术,或为宗教 服务的艺术。宗教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一 个必经阶段,也是民族艺术发展的,同 时它本身就构成了民族文化和艺术的 发展。 建筑则是以空间结构为表征的艺 术,作为宗教传播及表现的重要场所和 形式,更是一开始就受到宗教的青睐。 无论有无宗教信仰的人,只要进入建筑 中,通过建筑的装饰与图案,就会融入 宗教庄严神秘的氛围中,⑤这样一来, 建筑与宗教的结合便形成了一种独特 的宗教建筑和宗教建筑艺术。 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 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云南各民族 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建筑及其艺术,但大致上我们可以分为原始宗教、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多种。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据云南地方志书载,云南的清真寺始建于元代,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李元阳《云南通志》卷十三载:“清真寺有二:一在崇正门内,一在崇正门外,俗称礼拜寺,俱元平章赛典赤建。”又《昆明县志》载:“清真寺凡二;一在南门内,一在鱼市街,俱元平章赛典赤·赡思丁建。”崇正门即南门,南门清真寺即今昆明正义路清真寺。鱼市街清真寺即

清真大寺简介作文【初中初三800字】

清真大寺简介 大家好!我是一名导游,在此我代表这里的工作人员向大家表示感谢。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同心清真大寺吧! 该寺位于同心县城南2公里处。相传始建于明初,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有研究表明原系一座喇嘛庙改建而成),明万历、清乾隆五十六年和光绪三十三年曾3次重修扩建年由政府拨款再次修葺一新。该寺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为2870平方米。全寺分为内外两院,外院较为宽敞,穆斯林重大节日常聚于此处会礼。寺门前有长9米、高6米之照壁,为“月藏松柏”砖雕图案。与照壁形成对照的是3个砖砌券门,镌刻有阿拉伯文砖雕和花卉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中门上书“清真寺”3个大字,左右两个券门分别书写有“忍心”、“忍耐”门额。券门上部原有四角攒尖顶的3层邦克楼一座,民国时期曾遭龙卷风破坏,后改建为2层。从券门人内沿阶而上,内院高台有礼拜大殿,座西朝东,视野开阔,殿前南北讲堂各5间,与大殿形成三合院式布局。大殿由两座歇山顶和一个卷棚顶勾连搭,面阔5间,进深9间,内有20余根明柱支撑,木板铺地,墙壁装饰有《古兰经》文书法。 它始建与元末名初,坐落与耸出地面达7米之高的青砖台面上,

寺门前有一座仿木建筑的砖墙照壁,中间刻饰有大幅花木砖雕,刀法细致,构图精美。由券门通过暗道可登上高达数米的基台,台上首先见到的是二层四角攒尖顶的唤拜楼,楼亭上缀满了砖雕纹样,柱枋之间镂刻着硬木挂落,给人以玲珑纤巧的感受。越过唤拜楼侧的墙门,即进入礼拜大殿和南北讲堂组成的大院落,其中礼拜大殿由前后两殿勾连而成,可容一千余人同时礼拜。 同心清真大寺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年工农红军西征时,曾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实现了我国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 听了这么多你对中国是不是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感谢大家的参观,我带大家去更好玩的地方吧!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简介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简介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坐落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繁华地带-----中街。是宁夏北部地区最著名、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由石嘴子20余户回民集资初建,所建大殿15间,厢房10间。同治八年(1869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该寺遭到破坏。光绪14年(1888年)从各地迁居石嘴山的回民日益增多,回族群众又集资重建了一座15间的清真寺,1926年又续建6间。大殿不施彩画,寺门为3间7檀歇山顶、左右设卷棚顶便门,大殿正对大门。建设布局逐渐升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气势雄伟、美丽壮观、高雅明静、装饰以精美的砖木雕刻而成,风格独具。清真寺选址位于石嘴子的黄河古道高坎之上,与广阔的鄂尔多斯草原遥遥相望。在近代有关中国清真寺建筑的专著中均有记载。 民国时期。冯玉祥、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曾为该寺题字。民初,随着国外洋行不断渗入和大量收购西北羊毛,石嘴山一时成为西北羊毛交易的中心和中转站,陕甘宁青内蒙等地的羊毛收购后,大都由石嘴山走黄河水路再走陆路,装运到天津的洋行总部。该寺在这一时期不断的扩建和已经形成的规模与此不无关系。寺内原有英商洋行赠匾。现在寺中还保存着一块民国2年北平清真大寺教长王世龙,同心预旺清真大寺教长虎镇林及北平天桥清真大寺教长王彦校赠送的题为"昌明真教"的牌匾。民国二十七年,政府教育部门派边疆教育指导员金玉书到民族地区考察,曾到寺中检查指导。当时宁夏办有学校8所,石嘴山中街清真寺是其中之一。民国二十八年,宁夏省立石嘴山回汉初级小学就设在该寺,由省政府投资兴建。民国二十九年寺内厢房处办有中阿学校,培养对象是小学老师和满拉、阿訇。中阿学校校长有牛德义担任、教育主任是解放后曾任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叶振刚。民国三十七年该校撤销。1958年和石嘴山市完全小学合并。1966年,“文革”中,在破“四旧”时被拆毁。建筑材料被园艺公社14个生产队拆分,仅剩几间水房,分给了当时的园艺二队,被用于开设豆腐坊。 十年"文革”结束后,时光进入了八十年代初。随着拨乱反正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逐渐落实,本教坊穆斯林群众渴望重建新寺。在王尔斯阿訇(哈只)、马炳德、杨少汉学董等穆斯林群众捐资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由群众捐资又在寺原址,重建了两层八卦尖顶仿清古典式清真大殿,分上、下层,面积为500平方米。 2009年3月,该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委检测后,认定该建筑系危楼。为彻底消除隐患,该教长(阿訇)马兴涛、主任(学董)牛其平及其寺管会成员多次酝酿召集群众开会,频繁与各级政府、部门交涉协商,最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局下发(2009)17号文字批复;同意石嘴山市和惠农区两级政府意见,在原地重建。并把以前原系该清真寺的土地重新归拨给该清真寺使用。 2010年5月13日、新寺正式破土动工。用地面积4304平方米,2011年10月15日该寺全部竣工。新落成的石嘴山中街清真寺建筑风格为中阿辉映式,前廊南北两侧竖立着高41米、相互对称对等高耸入云的邦克楼,大殿中央球状的穹隆圆顶造形两侧,是辅助相称的两个小邦克楼。大殿是三面透明式中空玻璃墙建筑,彰显伊斯兰风貌的现代气息。寺前脸廊沿上方铺设绿色琉璃瓦,寺正门前脸是尖脊翼角斗拱细部组成。正前脸用经文标注,上方由中文标识寺名,进大殿需上26级台阶,系钢筋混泥土整体浇灌结构,大殿建筑总面积两层共为1242平方米。寺呈正方形台阶式整体结构。是石嘴山地区的一处重要景观。 祈求伟大的养主意欲更多的穆斯林步入清真寺礼拜学习,阿米乃

浅析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

浅析中国清真寺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辟一房门以备平时人们出入,寺前有槐树四棵,是中国一般的庙门制度。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寺门为大式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富丽堂皇,大有曲阜孔庙之风。门前有建筑物有二:前为木栅栏门,后为清康熙年建石日月坊。寺门悬明代匾额,门前列抱鼓石一对,左右有八字墙,墙上饰有绿色琉璃瓦,与中央白色石坊相衬托,交互辉映,甚为悦目。 甘肃及西南迤西一带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开间的大门,大式大木结构。大门上起楼,多为三数层木塔式建筑。大门前时常利用前檐柱作为木牌坊三间,带八字墙及半拱等。这种大门既是清真寺的樗和出入口,又可以叫“邦克”,起到邦克楼的作用,一物三用。 显然,这种大门型制是我国伊斯兰建筑所独具,在阿拉伯乃至世界其他地区清真寺建筑中是找不到的。

清真寺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建筑的平面布局的要求 清真寺在中国成为一种新的建筑现象之初,仅仅是履行礼拜职能的场所。其格局大体为一个方正的庭院,三面有回廊环绕,另一面则布设柱列。如前所述,随着两大体系清真寺的分化,内地一系的传统清真寺在平面布局上逐渐形成了传统四合院式的形制。但非常特殊的是,由于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信徒礼拜的方向必须朝向圣地麦加的克尔白(即天房)。因此,在位于麦加东部的我国,所有的礼拜大殿一律坐西朝东,从而使得整个清真寺建筑群的主轴线多为东西走向。寺院的空间序列沿轴线依次纵向展开:牌楼、大门、二门、礼拜大殿等,均位于轴线上,邦克楼通常也布置在此轴线上(亦有置于寺院一角的常例),两侧的厢房则用做讲堂或办公用房,由此围合成一进进内向的大小院落。水房、阿訇宿舍等辅助性用房多设在大殿背后或侧旁的庭院内。有的寺院还布置有碑亭、水池等建筑小品,种植着花草树木,体现出传统园林的一些布局特色。 另外,由于清真寺往往位于信徒聚居的区域内,其场地容易受到地形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在不违背教义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对清真寺进行灵活布局。以北京的牛街清真寺为例,该寺坐落于南北走向的大街之东侧,为了满足礼拜大殿坐西朝东的要求,寺院临街的大门开设在大殿的背面。人们进门后需经过大殿两侧狭长的巷道得以进入到大殿开阔的前庭空间,随后转过身,其视线才能达大殿的正面。这种不寻常的行走路径使人的心理体验经历先抑后扬的过程,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宗教情感。 总的来说,内地传统清真寺的布局处理“有定制,无定式”,灵活多变,且空间层次丰富有序。整个建筑组群虽多有明确的主轴线,但并不强求轴线两侧的严格对称。各地的清真寺在遵从教义的原则下,结合各自具体的地形地势条件进行建造,使平面布局花样繁出,绝无雷同。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中国大木起脊式的礼拜大殿。内地清真寺的礼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者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半拱。大殿一股前卷棚、大殿身、后窑殿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层顶,上面用勾连塔的形式连成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统一而又起伏灵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样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窑一般不采用砖砌圆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砖,搭配使用。后窑殿的式样更是百花齐放,有单檐、重檐、三重檐的十脊或种亭式脊,变化甚多,不胜枚举。我们只需举出一例,便可窥其一斑。 中国清真寺的伊斯兰教特点。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无论其花样如何繁多,也无论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国传统建筑手法,都必须严格遵循伊斯兰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则,具备伊斯兰建筑的某些基本特点。 从主要建筑设置上看,中国清真寺一般都有礼拜大殿、邦克楼或望月楼、沐浴室,大殿的内部有圣龛(米合拉布)及其右侧(大殿西北角)的宣教台(敏拜尔)。 从方向上看,无论寺址位于东南西北哪个方向,其礼拜大殿一律建在座西朝

谈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清真寺

清真寺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

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中国的民族建筑风格

一.基本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1、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2、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3、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4、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二.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1、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