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

1.表现在消费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表现在生产上,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的无序竞争的矛盾。

3.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

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以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马克思: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思考题7】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还有战后第一次危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债务危机,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1929年10月29日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等等一直到现在的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课本P169页)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观告诉我们历史上依次更替的社会制度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有过的其他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替代,都是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长期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不断变化的社会运动史,资本主义自诞生起,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等四个发展阶段。所谓当代资本主义,就是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阶段上的资本主义。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无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出现新的变化。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当代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也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全球化”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使一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演变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统一但不公正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发达国家凭借对资本、技术、金融、市场的垄断,通过制定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这使资本剥削的范围由一国扩展到世界,使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主要是一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发展为发达国家资产阶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和斗争具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嫁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和渗透,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巨额利润。形成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局面,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化为维护人类生存条件的斗争。国际垄断资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垄断资本在依靠科技革命,推进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国际犯罪、核武器扩散等等。特别是资产阶级追求资本无限增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生态掠夺,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其“生态”城市是建立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础之上的。 3.社会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在把个人的注意力导向物质需要,并通过对个人利益追求而形成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伦理问题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这充分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限制性,而资本主义经济则力求开辟新的空间突破这种限制,当新的空间被资本开发殆尽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全局性危机。20世纪资本主义通过资本输出、国家干预、经济金融化等几个阶段突破基本矛盾的限制,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通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与世界战争、70年代滞胀和当前的金融危机一次次对资本主义发展构成新限制。所以认为当前危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发展空间开发殆尽的结果。所以资本主义只有找到新空间才能重获得生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发展 美国的次贷危机,它不仅严重威胁到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而且已经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美国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又一次走上衰退的道路。从当前各种主流的观点来看,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失误、世界金融体系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监管不足等。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资本主义长期的发展历史来看,可以发现此次金融危机不只是所谓的金融监管与金融技术问题,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下周期性危机爆发的一个突破口。这次危机的特殊性也反映出,它不同于传统的每隔十年左右爆发一次的常规性周期性危机,不能简单地设想危机之后资本主义又重新回到原有的方式。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上的特殊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资本主义在其基本矛盾推动下向前发展的逻辑结果。因此,这次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这一判断启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国应当对过去十几年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方式进行重大调整,以适应新阶段上的外部环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经济普遍化并成为社会物质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第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两个基本特征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具体矛盾。 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生产乃至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形式。这一特征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物质产品取得了与其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价值形态的物质产品,尽管使用价值各异,但都是作为价值存在的,这就使它们具有统一的、共同的性质,从而增强了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可互换性和财富的流动性。价值的货币形式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体现,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追求的东西。因此,商品经济成为一种直接为取得货币的经济活动。从商品经济本身的规律来讲,价值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经济生产关系下所取得的社会形式,货币不过是价值形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因此价值只能由劳动所形成,货币也不过是人类一般劳动的代表。从人类整体来说,价值、货币的源泉只能是人类的劳动。 价值形式虽然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但这并不是无条件的,它们必须是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分工及劳动在各种生产上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之上。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里所指的生产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者建立在合理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劳动分工比例关系,“合理”与“比例”产生于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应该指出,人类社会对物质产品的各种需要总是会带有强烈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烙印,因此,所谓“合理”与“比例”也体现特定生产关系所派生的特有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社会需要中包含着许多事实上不合理的内容。价值形式所赋予社会财富的可互换性和流动性只有在货币形式上才能成为现实,因此,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出来,虽然取得了价值的性质,但并未直接取得被社会所承认的货币形式。因此,它们还必须经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市场营销152 8号刘运良1620153968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公共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少数资本家按照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地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越高,不断发展的社

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一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精)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已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政治方面,则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认为,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生产过剩危机向外输出以缓和国内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却激化了受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列宁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686页。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是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页。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演绎出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附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必然使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崩溃。一百多年过去了,随着资本主义新科技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这些分析和结论是否仍然有效?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进程和现实状况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推动其演进发展的动因何在? 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大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

收集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经济危机历程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茶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英国黄金储备迅速下降,到1826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90年。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的爆发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伴随着人类走进了20世纪。1901年的5月,美国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1%,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年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像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1914年、1921年,资本主义国家再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并最终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深的的一次危机,它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44%,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大批的工厂、银行倒闭。英国工业公司的利润降低了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的202家公司共亏损2.7亿美元。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达3.2万家。随着生产的停顿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及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以后,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外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一度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在60年代和90年代也创造了经济连续106和114个月的记录。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纸币流通取代了金本位制,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等原因,经济危机虽持续时间相对缩短,破坏力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被消除,反而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爆发。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明显地表明了危机的国际周期性。除了同期性以外,最终的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明显加快,以美国为例,二战后从1945年到1970年的31年中就发生了6次经济危机,平均约6年爆发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经济危机历程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英国黄金储备迅速下降,到1826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伴随着人类走进了20世纪。1901年的5月,美国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 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1914年,1921年,资本主义国家再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并最终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深的一次危机,它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44%,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大批的工厂、银行倒闭。英国工业公司的利润降低了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的202家公司共亏损2.7亿美元。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达3.2万家。随着生产的停顿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以后,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一度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在60年代和90年代也创造了经济连续106和114个月的记录。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纸币流通取代了金本位制,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等原因,经济危机虽持续时间相对缩短,破坏力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被消除,反而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爆发。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明显的表明了危机的国际同期性。除了同期性以外,战后的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明显加快,以美国为例,二战后,从1945年到1979年的34年中就发生了6次经济危机,平均约6年爆发一次。 最让我们能有切身体会的是1998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并严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离我们最近的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了美国金融市场大崩溃和美国经济大衰退,更是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大海啸和世界经济的大衰退。2008危机的身影还没有离我们远去,就在今年,经济发达的欧洲世界又爆发了欧洲债务危机,希腊等国家甚至濒临破产或者已经破产。 二.经济危机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也是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本原因。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矛盾。(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它是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长期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矛盾,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贫富两极分化依然严重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几百年来为资产阶级所长期固守的这一传统制度安排,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尽管如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也随之而来。 资本主义必然造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的贫困对应的是资本的过剩(也是生产能力的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的周期性发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由金融危机诱发,过剩的资本大量涌向投机领域,最终造成了泡沫经济的破碎。贫富差距(阶级、阶层、族群、国家的分化)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存在的理由和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激化。在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发展的同时,地球重要的生命圈中的大部分生物被毁坏,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的、无节制的开发,使自然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在发达国家走向富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陷入了生态危机。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资本本身性质的界限。显然,资本主义社会

存在着分裂人的存在、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的危险趋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冲突之中。然而,这种危险趋势的存在,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是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分不开的。以追求利润为动机的生产必然导致技术规模日益庞大,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生产和人口日益集中,职能也日益专业化;但是,人们的消费需求则是有限的,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更是有限的。这一矛盾不得到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难以得到根治的。资本主义分裂人的存在、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的危险趋势发展下去,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发展下去,毁灭的正是资本主义自身。 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是价值观的核心。资产阶级把自我和个人看成是高于一切的,个人永远是目的和中心,他人和社会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因而强调从个人出发,以个人为中心,追求收入高、地位高、消费享受高的个人成功,并把这作为人生的目的和生活的动力。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追求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忽视甚至排斥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日益发展,到了20世纪后半期,个人主义演化为极端的个人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把发展自我和解放个性变成了对权威、中心、主流、秩序、规范、和谐的藐视,走向了对家庭、责任、义务和道德的放弃,从而导致了对社会共同秩序的腐蚀和瓦解。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在把个人的注意力导向物质需要,并通过对个人利益追求而形成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天伦之乐”的家庭关系趋于瓦解。(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 1.表现在消费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表现在生产上,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的无序竞争的矛盾。 3.表现在阶级关系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

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以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工业设计卢杰114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其中,生产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列宁曾说:“危机是什么?是生产过剩,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每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商品滞销,过剩商品卖不出去,甚至被人为销毁,利率上升、银根紧缩,生产停滞,企业破产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破坏,使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几乎每隔10年就要爆发一次危机。进入20世纪后,危机爆发更加频繁,先后在1900年,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爆发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矛盾: (1)它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部门互相之间的联系结成社会生产的总体。它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管理生产。但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和生产过程由私人独占经营,却把整个社会生产的联系割裂开来,各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一个企业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决定。从个别企业来看,生产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而从整个社会来看,它却是无政府状态的。这种情况使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失调,特别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有时被人为地掩盖住,有时则以极其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一方面强制他们改进技术,不断地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强制他们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这样,一方面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另—方面则

政治经济学中的点点滴滴(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orn to win 政治经济学中的点点滴滴(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今天跨考教育为同学们讲解一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

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映射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房地美、房利美、雷曼兄弟、美林证券、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富国银行(Wells Fargo),一个接一个的金融机构,在最近袭击华尔街的地震中,不是倒闭,就是乞求接济。全球通货膨胀也日益加剧,很多国家自今年初的国内通膨率创下过去十几年的新高, 去年开始的美国次级房贷风暴愈吹愈烈,演化为最近几乎让华尔街沦陷的十日地震。地震还未结束,海啸正要到来。这是自由市场金融体系的大地震,而正来临的是足以让资本主义崩溃的海啸。全球资本主义正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所提及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关于西方的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以美国股市崩溃为先导而引发的一场金融、工业、农业和政治的全面性危机。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抛售了股票近1300万股。股价下跌的速度快得连自动记录机都跟不上,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银行筹划组织了一个2.4亿美元的购进集团也无法抑制跌势。人们称这一天为“黑色星期四”。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的49%,金融业处于休克状态,上百万美国人的多年积蓄荡然无存。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美国的经济危机很快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形成全面的、深刻的、漫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56个国家先后宣布货

币贬值,导致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各国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二,1957-1958年的经济危机高涨阶段孕育着危机,繁荣只是危机风暴的前奏。随着生产的扩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矛盾的加深,1957年3月,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终于首先在美国爆发了,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两个部门正是日本和德国发展最迅速的部门),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 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法国和联邦德国也相继卷入危机。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考研政治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很多名词不是很理解,做题的时候就会出现误区,我们今天帮同学们简单梳理一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考点,让打大家从宏观和微观上都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一)主要概念: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二)主要问题: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2)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4)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 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

对凡勃伦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的述评

对凡勃伦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的述评 摘要:美国制度学派是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的产物,凡勃伦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凡勃伦强调从社会心理角度去分析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演进,他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及对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制度学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机器操作企业经营 凡勃伦是美国制度学派的奠基者。他博览群书,对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生物学、自然史、考古学等均有涉猎。制度学派的特征主要并不表现在理论方面,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于其他学派的特征在于:对于“制度趋势”的研究,即以“历史起源方法”去研究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制度从古以来的各种形态,说明这些制度的作用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的关系,从而了解当前的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趋势。美国制度学派认为,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研究制度、特别是与经济有关的制度的起源、发展过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应是叙述性的“历史起源方法”。对于经济学的性质,他们认为是进化的科学。经济学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教条的和非历史的,是进化的,而不是凝固的。凡勃伦强调从社会心理角度去分析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演进。 在凡勃伦看来,“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生活方式所由构成的是,在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综合,因此从心理学方面来说,可以概括地把它说成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制度由思想习惯形成,思想习惯又从人类本能产生。他认为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法律、牟利行为等都是“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都是“制度”。这样,在其“经济制度”中不仅包含经济事物,而也包含某些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他指出,“社会习惯”是逐渐形成的,从而“制度”本身也就有一个历史进化过程,有其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现代一切制度都是从远古时代它们的“历史胚胎”中产生、发展、不断演进为现在的各种形态的,因此要了解现存各种制度就必须系统考察以往各种制度的历史演化进程。他还指出,制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会受到各种阻碍。在社会经济历史发展中,旧的制度会同新的环境(人口、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发生矛盾,逐渐变成阻碍经济发展的保守因素和惰性力量。凡勃伦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包含着新与旧的矛盾,这是正确的。 凡勃伦认为,人有两种经济本能:一是工艺制作和改进工艺技术的本能,这种本能将导致人类的物质福利及其生物学进化;二是渴求获得利益和成功的本能。与这两种本能相适应,经济制度相应也有两类:一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技术制度,二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私有财产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这两种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两种制度就表现为“机器操作”与“企业经营”二者的对立和矛盾。“机器操作”表示大机器生产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起决定性作用,它使现代工业成为一个复杂而又统一的整体,具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和相互联系,可以无限地扩大商品生产。“企业经营”表示资本家通过投资而参与的种种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利润。“企业经营”和“机器操作”是人类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私有财产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与基本矛盾的感悟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了解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像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差异——即社会意识,是由社会生产资料存在形式——私有制和公有制——即社会存在,决定的。世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虽然我们并不能直接看到文化,却能从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城市建设布局与风格、人民的道德表现等当中,窥见不同的文化。文化,是制度化的现实,是观念意识的社会化、实践化。而一国价值观中的自然科学、法律、道德、艺术等等,又会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来反作用于社会,从而达成“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也是实践的能动性的体现。另外,由于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发展社会时,我们必须在发展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精神文明,这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政策相符,是我国政治思想科学性的体现。 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社会存在,即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因素,决定了决定了社会意识,我学习了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则是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的实质又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其辩证关系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则有能动性的反作用。这是一个二者相互适应、又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蒸汽时代时的加数作用,到电气时代时的乘数作用,再到信息时代的幂级作用,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总是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二者息息相关,牢不可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并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表明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指出,至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因此,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体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变为非主要矛盾,因此,就像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西安事变前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发生改变,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过程,进而影响历史的进程。

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

1.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政治表现。 2.简述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标准。 3.简述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4..简述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5..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所说的政治发展动力。 6.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评析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 7.试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 8.试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历史必然性。 9.简述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10.简述单一制和复合制的基本含义。 11.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主要内容。 12.简述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基本特点。 13.试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4..试析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15.试述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 16.简述学习政治学与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关系? 17.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18.简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19.简述西方司法独立原则。 20.简述亨廷顿关于扩大政治参与的途径。 21.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理论,谈谈你对“执政为民”的理解 22.试析政党政治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23.根据“政治发展是社会法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原理,试述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意 24.氏族制度的特点。 25.资本主义国家政治革命的类型和特征。

26.马克思主义关于政体划分的标准。 27.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性质和特征、地位与作用: 28.如何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29.结合我国实际,论述国家主权在国际政治中对于国家的意义。 30.暴力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3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32.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33.政治文化的功能。 34.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联系与区别 35.论述美国两党制与英国两党制的区别。 36.结合实际,说明“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37.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8.国家机构的阶级性 39.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40.简述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原则。 41.在国际政治中,与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相比,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所起到的作用。 42.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学者对政治的理解。 43.在当代中国,为什么政治改革只能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基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44.契约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4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 46.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及其职权。 47.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48.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中,“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区别 49.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50.国家的基本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